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歷史教師教學反思5篇 歷史教師的教學反思之路

《歷史教師教學反思》是一個充滿思考和啟發的教育主題。通過深入反思教學方法和實踐經驗,歷史教師們不斷挖掘和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這個主題將探討歷史教師如何反思並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以便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和批判思維能力。

歷史教師教學反思5篇 歷史教師的教學反思之路

第1篇

第一、在知識傳授方面,總體看較好,但也存在著需要進一步改進的地方。具體來說,一是在貫徹整體知 識結構的教學方面,教師應注意從總體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結構和發展脈絡,尤其還要重視對內容的深廣度作出 恰如其分的規定,便於有的放矢地教學;二是要重視學生知識結構的轉化,即將教材的基本知識結構轉化為學 生自己的認知結構和學習能力。 第

二、在學生的智慧培養方面,雖已有所側重,但與素質教育的智慧培養目標尚有很大的距離。這也是向 素質教育轉軌的重要內容。筆者認為,要想使智慧培養真正達到素質教育的目標,應從進一步改進課堂教學入 手,具體說:一是教師應留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閱讀教材、思考問題,並進行思辯性的討論;二是教 師講授的側重點應從歷史過程為中心轉向歷史發展的邏輯聯絡為中心;三是歷史教學要聯絡實際,要談古論今 ,發揮歷史的明理、鑑今、育人的作用。 第三、在思想教育方面,總體看在歷史課堂上落實不夠是個普遍現象,當然學科的思想教育的陣地作用也 就遠未得到充分地發揮。思想教育的內容籠統地講,在中國史教學中要著重突出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自尊心及 民族自豪感的培養;在世界史教學中主要是審美觀、世界觀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教育。相比之下,中國史

的思想 教育要好於世界史部分。形成這種情況的原因,與應試教育有直接的關係,歷史教師應引以為戒,在今後的教 學活動中予以重視和進一步地落實。

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得不夠突出 很多教師,尤其是偏遠地區的教師在教法的使用上仍是傳統的單一型,即以講解法與講述法結合為主,學 生的調動很不夠,突出的是教師的主導作用。我們提倡的教學指導思想是啟發式教學。據統計,目前教法已有 14類72種之多。教師應當根據不同的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尤其要重視學生的主 體地位的體現,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讓學生主動地去學,而不是被動地接受。並且要教 會學生分析歷史人物、事件的立場、觀點,引導學生去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從而使學生更好地去掌握知識、 運用知識和駕馭知識。 3.從教師的教學基本功底來看,還有待於進一步強化 關於教師的教學基本功,這裡從三點來談一下個人想法: 第一,關於歷史教師的知識結構問題。 作為一名中學歷史教師,首先應具備紮實的專業基礎和完善的知識結構,這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深度和廣度 。這個知識結構應當包括三方面:一是要有貫通古今的通史知識結構;二是要有熟悉中外的全球史知識結構; 三是要具有超出史學範圍的多學科的知識結構。 第二、關於歷史教師的語言問題。 歷史教學以其學科的特點,對教師的語

言也有相應的要求:一是既要生動、具體,又要準確、無誤;二是 既要通俗易懂,又要有時代性;三是既要有文采,又不失質樸風格;四是既要邏輯嚴謹,又要有節奏感。但要 達到上述要求,教師必須重視教學語言的培養和訓練。 第三、關於歷史教師的板書、板畫問題。 板書是歷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設計板書的過程,既是一種教學藝術再創造的過程,又是教師對教 材分析、把握、濃縮和轉化的過程。關於板書的要求、形式等,這裡不作闡述。只想說明的是關於板書的書寫 時間問題,這是個易被忽略的問題。恰當的書寫時間是在教師說完某一知識後,再掉轉頭去板書,而非邊說邊 寫。 板畫。筆者只想談談自繪地圖,這是歷史教師必備的基本功。可惜在教學實際中,其落實情況是不盡人意 的。故筆者建議歷史教研指導部門,應加強對教師自繪地圖的基本功的監督和指導。 此外,在目前的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筆者認為還存在著教學資訊反饋不及時、教學評估不盡科學等問題 ,這些都有待於進一步探討。

歷史教師教學反思5篇 歷史教師的教學反思之路 第2張

第2篇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的教學就是適應於自己,又適合學生的教學,它既有利於學生素質提高,又有利於學生分數提高的教學。社會在發展變化,教師也應改變教學觀念,充分認識新課改的重要性,努力設計好教學內容,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創新人才,以適應社會的需要。

在實行新課改後,高一年級的歷史課堂教學要達到怎樣的教學目標、完成哪些教學任務呢?我們認為關鍵在於擺正高一歷史課堂教學的目標定位問題。在新課程的教學大綱中,有許多教學內容,包括我們以前認定的重點主幹知識,現在都被冠以“瞭解”、“知道”、“感受”、“課外閱讀”等要求,一些章節的教學目標中還有“要求全體學生掌握”、“大部分學生掌握和少數學有餘力的學生掌握”的層次性教學目標。

因此,課堂教學目標不能定位太高,要根據新課標的具體要求和高一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及實際的教學時間來確定課堂教學的具體目標。如在學習必修1《世界多極化趨勢》一課時,首先明確本課學習內容要點是:“簡述歐洲共同體的形成、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和中國的振興以及不結盟運動的興起,瞭解世界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其次注意到“簡述”和“瞭解”這兩個不同能力層次目標要求,進而明確“簡述”的是四種政治力量的興起,“瞭解”的是“多極化趨勢”既“發展”又“曲折”的特點,最後根據上下節的課標內容,把本節的時段確定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由此展開本節教學內容的處理和學習探討。

在處理簡述四種政治力量的興起是有主次、輕重之分的,歐共體、日本、中國是本課的重點,不結盟運動則相對不是主要的,是可以略講的;而簡述部分則可由學生根據教材和所學的知識自主學習。對歐共體和日本興起的原因可通過合作學習、共同討論得以完成。這樣的目標定位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能有效促進學生在課堂上自主探索,提高課堂學習效率。而事實上高一學生由於學習水平、學習時間、學習目的的限制,不願意也不可能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探索,因此,我們必須全面正確地把握高一歷史課堂教學的目標定位,實施有效的課堂教學目標,這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基本前提。

這是實現知識遷移的關鍵。問題情境是問題的呈現方式。一個問題的呈現方式與構建的認知結構越接近,就越有利於知識的遷移和運用。在具體的訓練過程中,要注意問題情境的轉換。

1、對問題進行“變式”。“變式”是對問題的變換樣式,“變式”的目的是轉換問題的呈現情境和樣式,以使其與學生所構建的認知結構相接近,為知識的遷移和問題的解決做準備。如,20年大學聯考文科綜合試題長城題中的一問:“魏晉時期河西地區的繁榮與西漢以來對西北的長期開拓有密切關係,請參照材料(略)和所學知識分析漢長城如何促進了西北地區的發展。”

這裡面的“所學知識”即是在平時學習中的書本上的知識,但是在教科書中卻沒有關於魏晉時期經營河西地區的內容,也沒有關於漢長城促進河西地區經濟發展的內容,這樣,本題便無法納入所建立的知識結構中。

因此,需要將本題的呈現情境進行轉換,以接近或適應所構建的知識結構的情境。如,根據材料所知修築長城是西漢開拓河西地區(西北地區)的一個舉措,代表了西漢經營西北地區的努力和活動,因此可以將此題變換為“分析西漢、東漢為促進西北地區經濟發展和民族融合所做的努力及影響”,便可將該題納入到所構建的知識結構中了,可以順利地遷移“西漢修築長城抵禦匈奴入侵、設定西域都護、使者校尉”等內容進行分析和回答。

2、依據問題與認知結構間的共同因素,將問題進行“類化”。“類化”是指將問題納入相應的同類知識結構中,並從這個結構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的過程。在轉換問題的情境後,根據轉換後的問題與認知結構間的共同因素和聯絡,將問題與知識結構、新知與舊知、未知與已知相“連結”,利用所構建的知識結構去“類化”這個新問題。如上題,問題的情境進行轉化後,便將該題“類化”到學生已構建的關於“西漢處理民族關係的舉措和意義”的認知結構中,在這個結構中易於找到解決的途徑和方法。

針對普及高中教育時期學生的認知特點,首先將教材內容的問題化。要把學習知識的過程變成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需要將教材問題化。我準備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操作:把教材內容變成問題的“連結”;引導學生憑藉自己的努力(嘗試探索、合作等)一個個地進行問題求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起學生的問題意識,並生成更多、更深層的問題。其次將教材內容結構化。

我要儘可能地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的結構,而不能“見樹不見林”。學生的認識結構是有良好的知識結構轉化而來的,因此在教某部分知識時,要注意“瞻前顧後”和“左顧右盼”。要實現教材結構化,我既可以提出教材內容的“綱要訊號”,也可以利用“先行組織者”,還可以指導學生自己結合相關知識構建知識系統框架。

總之,新教材教學中,我們教師的教學理念需要不斷更新。我們在加強自身教學理論學習和專業素養的同時,也加強了集體備課,從而達到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第3篇

本學年度的教學工作已基本結束,為了更好地做好今後的工作,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本人特就這學年的工作小結如下:

本學期,本人任教高三年級三個班的歷史課。一學期來,本人自始至終以認真、嚴謹的治學態度,勤懇、堅持不懈的精神從事教學工作。但是由於一個是文化班、兩個特長班學生水平差距較大,程度把握不太準。我在教學工作中還是遇到了不少困難,比如,如何吃透教材,如何將教材的內容上下聯絡,如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學會自主學習等等問題。

針對這些情況,我在自我反思的同時,虛心向有經驗的教師討教經驗。在教學中,認真鑽研大綱、努力吃透教材,積極開拓教學思路,同時把一些較先進的理論及先進現代教學手段靈活運用於課堂教學中,努力培養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及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勇於創新的`等能力。

本人嚴格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不遲到、不早退、無請假。在工作中,尊敬領導、團結同事。平時,勤儉節約、任勞任怨、對人真誠、熱愛學生、從不鬧無原則的糾紛,處處以一名人民教師的要求來規範自己的言行,努力提高培養自己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業務能力要求的提高,本人在教學之餘,還購買大量的專業書籍,如《國史大綱》、《放寬歷史的視野》、《全球通史》、《中國大歷史》、《極端年代》等,一方面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努力充實自己,另一方面給學生介紹一些新的歷史知識和理論。同時也擠出時間來學習現代教育技術,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來豐富自己的教法,引導學生對歷史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本學年度來看,工作中依然存在些問題,比如說:在教學中如何將趣味性與時效性相結合還需要下功夫,而且在教學中如何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問題也還缺乏一些有效地辦法,這些都是我在以後的工作中要不斷努力地方向。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要不斷總結經驗,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還要多下功夫加強對優生的輔導,為大學聯考做好準備。

第4篇

歷史課是我自小就喜歡的課程,長大後我也如願當上教師並教授學生的歷史。歷史課這門課學起來很有意思,雖然有些人經常記不住某些歷史人物和某些事件發生的朝代,但是這是極個別的現象,歷史課就是應該積極努力的學習的。中國是有著五千年文明的文明古國,期間不知道發生了多少事情,有多少人物和事件的祕密值得我們去探尋,去搜索。本學期以來,我們歷史組教師圍繞新課改所倡導的新理念組織教學,積極探討和嘗試適合歷史學科及我們學生現狀地實用教學模式,通過一學期的歷史教學,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和不足,需要我們對歷史課堂中某些教學行為進行深入地探討和總結,下面就我個人的一些想法發表一下看法,不妥之處還請領導和同事們指正。

一,實現教學手段現代化不能走進多媒體教學的誤區我認為,歷史教師在使用多媒體教學時應注意以下幾點:首先,要明確目的。使用多媒體教學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從頭到尾地演繹課件,很難突出教學重點,淺化難點,學生也只是被動地接受資訊,且很難在稍縱即逝的資訊中把握一節課的知識結構,線索及要達到的目標。其次,要合理安排。多媒體所用的時間過長,頻率過快,不利於實現師生互動,教師沒有時間蒐集學生反饋來的資訊,學生要不停地調動自己的各種感官去適應,來不及對知識內容做深入細緻的思考,事實上他們真正參與課堂的機會被多媒體剝奪了。再次,要調動學生。任何教學手段的使用都要儘可能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有利於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總之,多媒體教學不是萬能的。

二,在三維目標達成的過程中不能忽視知識目標基本的歷史知識包含重要的歷史史實和基本歷史線索兩部分。知識是基礎,是依託,是載體,是學生髮展的雙翅,學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歷史線索和具體的歷史知識的同時,才能形成歷史學習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學會學習,才會產生愛國主義情感,正義感,社會責任感以及正確的生活態度,做人態度和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離開知識空談能力和方法只能是緣木求魚。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的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通過師生的活動,最大限度地充實和豐富教科書所設計的歷史基礎知識的框架,使文字知識活起來

三,確立學生主體地位不能輕視教師的作用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已經成了廣大歷史教師的共識。除了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供便利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外,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思維方式,掌握學習策略,同時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與學生一起去尋找真理,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嚮導。四,實現課堂教學形式多樣化不能走形式歷史教學需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課堂教學實施的過程中,給學生學習歷史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老師們積極探索多種教學形式,組織了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在這些活動中,讓學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參與教學,師生,生生之間共同合作完成教學任務。但是整個過程必須切實地讓學生學到知識,提升能力,陶治情感,切不可只為熱鬧,華而不實,最後讓學生竹藍子打水一場空。五,創造互動式課堂不能丟掉秩序和規則常言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在日常的教學中和學生一起建立起新規則,培養學生學會傾聽,學會質疑,學會組織,真正地使學生在交流中不斷完善自己的認識,不斷產生新的想法,同時學會理解別人,尊重別人,共享他人的思維方法和思維成果。在追求課堂的民主,開放的同時,有共同遵守的秩序和規則。但如若對學生放任自流,不加約束,不僅會影響課堂效果,而且會造成班集體鬆散。總之新課程改革才剛開始,需要我們不斷去努力,不斷去學習,更好的使我們的課堂活躍起來。同時還應該牢牢的把握課改的方向。這樣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才不會亂,才能更好的促進學生的發展。

第5篇

歷史,包羅永珍。從時間上看,貫穿上下古今,從空間上看,縱橫世界各地。歷史知識具有多樣性和綜合性。歷史的發展是互為聯絡、因果相循的。如何更好的利用歷史知識去認識和明曉社會發展變遷的規律和趨勢,以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達到歷史教學的目的。如何做一名優秀的歷史老師,這是每位歷史老師應該深入思考的問題。

新課程教育教學改革要求改變過去教師惟我獨尊的高姿態,創設一個民主的學習環境,支援學生有不同的見解,讓每個學生都感受到老師的關注。一堂成功的歷史課,應該是課文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統一,是歷史知識教學與能力培養的結合。重視能力培養是現代教育的一大特點,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能力是在接受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形成的,在應用歷史知識的過程中表現出來、並在應用中得到提高與發展的,歷史課所要培養的能力,包括記憶、理解、思維、綜合、概括等多方面,教師在講練結合的教學過程中應該加強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有區別的鍛鍊學生,提高學生學習技能。而運用正確的教學法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方法。

歷史教師除具備紮實、深厚的專業基礎外,還要有廣博的課外知識,並能將其融會貫通,這就要求歷史教師要有專而博的知識,才能遊刃有餘的駕馭課堂,且做到因材施教。歷史課堂教學要注重關聯,講清發展,突出結構,理清條理。在課堂上,教師除了講清塊狀的知識點外,還要注意縱向或橫 向的聯絡,突出關聯,講出“發展”來。所謂關聯,指的是:兩堂歷史課之間的關聯;歷史知識的內在聯絡;歷史與現實的關聯。例如,在講述中國近現代史下冊“解放戰爭的勝利發展”一課時,在匯入新課時用匯入語“1947年3月,人民解放軍粉碎了敵人的全面進攻,1947年6月,人民解放軍粉碎了敵人的重點進攻,人民解放戰爭的防禦階段結束。

敵我力量發生顯著變化,1947年成為解放戰爭具有轉折性的一年,戰爭開始進入反攻階段。”把上節課的內容和本節聯絡起來,突出了兩堂歷史課的聯絡,而在講述本節第一目“解放區的土地改革”內容時,採取的方法是先讓學生回憶國共十年對峙時期的土地改革和抗日戰爭時期的土地改革的相關內容,對比著講述解放區的土地改革,分析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時期制定不同的土地政策的背景和原因,使學生把相關的知識聯絡起來比較著記憶,突出了歷史知識內在的聯絡,在課堂上點出當今國家對農民的政策,突出歷史和現實的聯絡。

教學方法的實踐,教學方法的運用,無非就是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歷史課必須把教師單一資訊輸出、學生單向資訊輸入的沉悶的注入式教學,轉變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 體,師生同步合作,雙向資訊交流的教學。歷史教學可採用講述法,比較法,談話法,閱讀法,演示法,練習法,啟發式教學法等。在教學過程中,因教學內容的關係,可以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但是不管你運用何種教學方法,都應該努力啟發學生思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既提高教學效果,又營造了培養和發展學生創造性思 維的情境。如教《抗日戰爭的勝利》一課,將課本中思考題“八年抗日戰爭,中國人民為什麼能夠取得最後 的勝利?”改為“有人說中國抗戰的勝利是因為美國向日本投放了兩顆原子彈,有人說是因為蘇聯出兵中國東北才獲勝的。這種觀點準確嗎?為什麼?”促使學生對中國共產黨在八年抗 戰中的作用進行全面的思考、歸納。有的認為沒有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就難以取勝;有的認為抗戰是正義的,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組成部分,最終將取勝,但需藉助國際抗日力量,否則中國人民將花費更多的時間,付出更大的代價。這樣,既複習了前面的內容,又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歷史教學要突出形象性與情感性特點。講歷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氣氛,要講得有聲有色,要把簡單枯燥 的文字變成生動具體的場面,如講西安事變的過程時學生的興趣極大,藉機向學生灌輸張學良和楊虎城二人的愛國思想,以及中國共產黨從民族利益出發提出和平解決西安事變。講歷史人物,則應突出人物鮮明而富有特色的個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鮮明、突出。這樣才能充分吸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歷史學科作為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教育事業中不可或缺的一項內容,自有其它學科不能包容或代替的功能和作用,突出歷史教學的重要性,在歷史教學中加強對學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的培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