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今生今世的證據》教案7篇 《厚積薄發,證據鑄就今生今世》——一份高效的證據教案

《今生今世的證據》教案是一份全面介紹生命前世今生的教學指南。該教案結合生物學、醫學等學科知識,通過對原子、分子、細胞等層面的解析,深入淺出地解釋了生命的基本組成和運作方式,並探討生命的前世今生存在的證據。教案內容豐富,注重實證研究,是認識生命奧妙的重要參考資料。

《今生今世的證據》教案7篇 《厚積薄發,證據鑄就今生今世》——一份高效的證據教案

第1篇

故鄉不是地理學意義上的某個處所,它跟經度緯度無關,跟土地肥瘠無關,跟貧富無關,

……它只跟人的心靈相關,是遠離之後難於割捨的眷戀,是五步一回頭的傷感,

故鄉只跟人的精神相關,它是一個人的根,是心靈的寄寓之所,是精神的棲居之地。

失去的故鄉才是真正的故鄉。寫鄉愁的作家都生活在別處,

是“別處”照亮了“故鄉”,是“別處”確認了“故鄉”。

房子被風吹舊,太陽將人晒老,樹木按自然的意志生葉展枝……

一切都在不慌不忙中接近一種自然生存。劉亮程,就在這個村子裡生活了三十八年。

他幾乎所有文字都在寫這村子。20xx年,他也因為這樣的文字在全國一鳴驚人,

被譽為“20世紀中國最後一位散文家”“鄉村哲學家”。

劉亮程說:“現在我已經到了烏魯木齊,有時候想著想著,好象又回到了那裡,

回到那種生存中,好象是一個人死後又重返世間,看到那些自己想過、撫摩過的事物……”

“我中斷了這種生活,我跑到了別處,遠遠地回望這個村子……”

提示:在第二節最後有一句“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證據啊”中的“這些”暗示我們是指故鄉的一草一木,

在《鄉土情結》中曾有這樣的話:故鄉是人出生、成長、生活與勞作的地方,

不管它今後是否有用,也不管人是不是永遠永遠與它相伴,它都是有意義的,

我走的`時候,我還不知道曾經的生活有一天,會需要證明。(第三節)

(人活在世界上是需要物件來證明自己的,如同任何事物一樣,

自己並不能證明自己。證明來自於他人,來自於自己生活的地方,來自於自己的勞動成果,

這個問題指向第四節開頭“我也會對以往的一切產生懷疑”。

5、我們生活當中,你有沒有尋找過過去生活的證據?

曾經經歷的物之所以常常是人懷念的物件,說穿了,懷念的並不是物本身,

而是懷念自己的過去、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命、自己過去的時間與歷史的意義和價值。

這其中,故鄉顯然具有特別的份量。否定了或忽視了這曾經之物,

必然意味著對自己的過去、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命的懷疑。

當故鄉也就是一個人生命的印記不復存在時,他的生命,他的歷史也就成了一片虛空,

他沒有“根”,也就沒有了寄託與歸宿,沒有了通向未來的方向,

?今生今世的證據》是一篇有關故鄉的散文,但是它跟一般的鄉思作品明顯不同。

如果說許多鄉思作品是在反覆吟詠人與故鄉的依戀之情的話,

那麼《今生今世的證據》則是越過這種感情去進一步追問這種感情何以會產生,人與故鄉的關係到底是什麼,

故鄉對一個人來說又意味著什麼,人離開家鄉,家鄉成為故鄉,這其間都發生了什麼事,有什麼變化深藏其中?

而精神和心靈卻有它自己的棲居年代。心靈總是落後與古老的。

我們之所以相信和著乃心靈,正是由於它的落後與古老。

現代生活只是一段軀體生活,當它成為“過去”時,心靈才可能緩緩地到達這裡。

已經消逝的人、事和物,我們可以憑藉記憶把它們重新喚回,

用文字元號向它們招魂,把它們從過去的時光中帶回到眼前,

變為活生生的、當下的存在,重新建構我們與這些人、事和物的關係。

《今生今世的證據》教案7篇 《厚積薄發,證據鑄就今生今世》——一份高效的證據教案 第2張

第2篇

2、瞭解人對故鄉情感如此深沉的原因,瞭解故鄉對人的生命的意義。

1、由於缺乏一定的生活閱歷,學生對於人為什麼要懷疑自己的過去,人有何證明自己的必要這個問題不太容易弄懂,此當為本文的教學難點。

研讀法。與學生共同閱讀課文,按照文章的行進順序,朗讀體會,理清作者的思路,感知作者的情感。

由作者的生活經歷引出本文的情感特點,抓住每一個能表達情感和作者思路的詞語來分析感知。

劉亮程,1962後出生在新疆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邊緣沙灣縣的一個小村莊裡,長大後種過地、放過羊,當過十幾年鄉農機管理員。勞動之餘寫點文字。大多寫自己生活多年的一個村子。劉亮程在農村生活多年、漂泊到農村,雖然生活境遇有很大的改觀,但是他總是不能忘卻他的農村生活,尤其在他的散文的創作中屢屢表達出他對農村生活的留戀。

問題:作者的這種情感痕跡在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文章中有沒有存在?如果有的話,請在課文中找出來,讀一讀將自己對某一段或某一個詞的體會寫在書頁的邊上。

請同學朗讀自己找到的段落,然後說出自己寫下的感知。

明確:“還不懂得……”表達作者的懊悔之情;“隨便”等詞語顯示劉亮程在當時的輕率。擬人手法的運用,將舊物人格化,實際上等同於生命與生命的交流,顯示了作者對土地的真誠的態度,從而使文章的感情真摯動人。

問題:何謂證據?課文中作者所說是證據分別的哪些?結合課文來看作者要藉助這些舊物來證明什麼東西呢?

請同學朗讀自己找到的段落,注意朗讀語氣的加強,突出這段文字裡作者的情緒。然後說出自己寫下的感知。

問題:“你”有過類似的尋找嗎?聯絡生活實際談談這種尋找在我們現實生活中表現為什麼?學生具體談談他們自己在生命中對往事的回憶

問題:聯絡課文中第4段的描寫和每個人自己的回憶來分析人為什麼喜歡懷舊?

聯絡剛才學生們自己的回憶和課文中第4段的描寫,看看人的回憶有一個什麼共同點。然後以此為思考的切入點,來分析問題。

明確:回憶的內容中有一個主人公“我”存在,每個人的回憶的內容中的主角是不一樣的,每一個人的回憶都是對自己過去生活的回憶。

人是能夠感知時間無情的動物,明知舊日時光的一去不返,舊地重遊,物是人非,能夠證明我們存在過的東西是物,那是我們人類經歷和情感依附的唯一證明,所以人懷舊的實質就是人對自己過去生活和情感的留戀。為何故鄉的明月是最亮的,為何故鄉的山水是最美的?因為故鄉是留有我們生活經歷與情感的最多的地方。韓少功在《我心歸去》中寫道:“故鄉存留了我們的童年,或者還有青年和壯年……故鄉比任何旅遊區多了一些東西:你的.血、淚,還有汗水……”正是因為那是我們生命經歷過的,情感依附過的地方,所以我們始終念念不忘,而作為這些東西具象表現的物是我們直接抒情的物件。

問題:設想一下,如果我們們曾經生活的某個地方從地球上消失了,那麼我們會是怎樣的心情,為什麼?

明確:舊物的消失,也就是我們情感依附物的消失,這必然會造成我們的情感無處可託,造成我們空虛感和漂泊感。

問題:結合課文的描寫回答,作者找到他的生命證據了嗎?

明確:這個問題可能在學生中形成兩種答案:一、找到了。文中的證據為“如果沒有它們,誰會證實以往的生活”;二、沒有找到。課文的證據有“即使有它們,一個人內心的生存誰又能見證”。

問題:與學生共同探討什麼是內心的生存和這些物的形式能不能證明內心的生存。

分析:即使……也……的關聯用法和“又”所包含的意思,說明這些舊物能夠證明舊日生活,卻並不能證明“一個人內心的生存”。

問題:既然任何物都會隨著時間歸於沉寂,也就是說我們生命的痕跡最終都會消失,那麼一個人的孤獨感和漂泊感是註定不可避免嗎?仔細體會第8小節的含義。

明確:我們對故鄉的情感有時候不完全是表現在對物的留戀上,更多的時候是心中的感覺。只要心中保留有對舊日生命的情感,成為精神財富與思想的寄託,那麼家園永遠不會廢失。這也是具體的家園不能夠等同於精神的歸宿的原因,具體的家園遠不是精神的家園,家園只是精神歸宿的一個代名詞。

明確:物質與精神上的家園俱失,人才會真正地無家可歸。

第3篇

反覆研讀,與文字、編者對話,深刻體會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觀點。

1.通過閱讀,訓練學生運用評點的方法來深入理解課文的能力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2.文章富含哲理,需要仔細品味,課堂上可讓學生充分討論,集思廣益[注:思:思考,意見;廣:擴大。指集中群眾的智慧,廣泛吸收有益的意見。],通過評點理解課文。

反覆閱讀,用原句解讀,加強文字與自己的對話體驗,增進師生間、生生間的交流。

因為要上《今生今世的證據》這篇課文,這幾天我都在看劉亮程的文章。劉亮程是一位非常具有個人色彩的作家,他幾乎所有的文字都在寫著新疆沙漠邊一個叫做“黃沙樑”的村子,他也因為這些文字,被譽為“20世紀中國最後一位散文家”、“鄉村哲學家”。讀著,讀著,我突然想起著名詩人韓東的一首詩,叫做《溫柔的部分》(幻燈出示《溫柔的部分》),也同樣在思考著關於“人與故鄉”的問題。

1、請學生齊讀《溫柔的部分》,詩歌中說“這裡永遠懷有某種真實的悲哀”,“悲哀”到底是什麼,也許我們讀完了《今生今世的證據》就明白了。

故鄉對中國漢民族來說具有特殊意義。我們沒有宗教,故鄉便成為心靈最後的歸宿。當我們老的時候,有一個最大的願望便是回鄉。葉落歸根[注:樹葉從樹根生髮出來,凋落後最終還是回到樹根。比喻事物總有一定的歸宿。多指作客他鄉的人最終要回到本鄉。]。懂得自己是一片葉子時,生命已經到了晚秋。年輕時你不會相信自己是一片葉子。你鳥兒一樣遠飛,雲一樣遠遊。你幾乎忘掉故鄉這棵大樹。但死亡會讓人想起最根本的東西。許多人都夢想死了以後埋回到故鄉。

我們漢民族沒有宗教,死亡成了每個人單獨面對的一件事情。這時候,故鄉便是全部惟一的宗教。從古到今,回鄉一直是中國人心靈史上的一大風景

故鄉是恆久的烙印,是精神家園,是精神的歸宿地,是根。

評點是做讀書筆記的常用的方法。古人講讀書不動筆等於不讀書。讀書不是純粹單向的、被動的接受,同時也是在思考,思考有了心得,就隨時記下來,書的邊角空白處都是記錄的地方,因此,評點不僅僅是讀書一種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種習慣,一種讀書的好習慣,大家最好能養成這樣的好習慣。

大家要學會進行創造性的閱讀,就是要展開想像,進行質疑。在評點中要力求提出不同的意見,對作者與編者,都是如此。首先要立足文字,精讀文字,先入乎其內,再出乎其外,這樣才能把文章讀活。

示例一、原文:我走的時候,我還不懂得憐惜曾經擁有的事物,我們隨便把一堵院牆推倒,砍掉那些樹,拆毀圈棚和爐灶,我們想它沒用處了。我們搬去的地方會有許多新東西。一切都會再有的,隨著日子一天天好轉。

柏蔥評點:第二句的三個動作用“隨便”修飾,表示出不懂珍惜時的隨意性,同時也表現了自己的懊悔。

第1段第二句的三個動作用“隨便”修飾,表示出不懂珍惜時的隨意性,同時也表現了自己的懊悔。

第2段“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證據啊”,“這些”指第一、第二節所寫的原來家園的事物。因為“這些”都是證明我當年故鄉的生活,在它們身上留下了“我”生命的印記。“我今生今世的證據啊”,這是本篇的關鍵詞。作者用擬人的手法與“曾經擁有的事物”對話,表達了深深的眷戀、懊悔與傷感。

第3段一再強調“不知道”:許多事理總是要經過人生歷煉和心靈思考才會明白,等到明白時,時間的流水已經帶走了許多的東西,所以人生常有遺憾。

“需要證明”:人活在世界上是需要物件來證明自己的,如同任何事物一樣,自己並不能證明自己。證明來自於他人,來自於自己生活的地方,來自於自己的勞動成果,這些都是人生命的痕跡。

第6段寫曾經的生活不可見證。文章的`意思又進一層。“內心的生存”是一個複雜的表述,包含了人內心豐富的精神生活。如果人“內心的生存”找不到依憑,那麼就會產生空虛感和漂泊感,所謂“精神的流浪”是現代人常有的精神疾患。本文的“證據”、“村莊”、“家園”實際上都包含多層的意思,既是日常生活的,又是精神的。幾個“沒有”的含義是說這些都可以證明,不能失掉“證據”。

第7段“我的”成了“別人的”,暗含了對變化的無奈。隱含了故園不再的感傷。“我早知道它會變成這樣”:人為的痕跡(證明自己的生命、生存的證據)總會被時間吞噬。“漫長等待的是什麼”,這個句子不好理解,但推斷一下,應該是“證據”的消失,等待的是一個個證據的消失,復歸於自然本來的面目。

第8段生命的消失“是否也與一粒土一樣歸於沉寂”,他們的生命意義何在?“我”的時光與曾經鮮活的成長曆程,在生活環境變化之後,有無價值?意義何在?這是任何人很難回答的問題。

第9段“當家園廢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腳步都踏踏實實地邁上了虛無之途”含義是:家園沒有了,失去了,我要到哪裡去尋我的家園呢?我又怎麼能找到我的家園呢?我對家鄉的尋找不都成了徒勞。以尋找家鄉未果的失落,反襯對家鄉的難忘,根本上還是寫難忘的是鄉愁。無法排遣的剪不斷、理還亂的依然是鄉愁。

一個人要想將他生命的物質痕跡全部留住是不可能的,但它們會長久地留存在記憶中,成為人的精神財富和思想資源。只有這樣,“家園”才不會廢失,否則,就如結尾所言,人只能在“虛無”中了。

“內心的生存”是一個複雜的表述,包含了人內心豐富的精神生活。如果人“內心的生存”找不到依憑,那麼就會產生空虛感和漂泊感,所謂“精神的流浪”是現代人常有的精神疾患。本文的“證據”、“村莊”、“家園”實際上都包含多層的意思,既是日常生活的,又是精神的。幾個“沒有”的含義是說這些都可以證明,不能失掉“證據”。

第七段:“那時我就知道一個土坑漫長等待的是什麼”這些牆會最終回到土坑裡。

“當家園廢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腳步都踏踏實實地邁上了虛無之途”含義是:家園沒有了,失去了,我要到哪裡去尋我的家園呢?我又怎麼能找到我的家園呢?我對家鄉的尋找不都成了徒勞。以尋找家鄉未果的失落,反襯對家鄉的難忘,根本上還是寫難忘的是鄉愁。無法排遣的剪不斷、理還亂的依然是鄉愁。

一個人要想將他生命的物質痕跡全部留住是不可能的,但它們會長久地留存在記憶中,成為人的精神財富和思想資源。只有這樣,“家園”才不會廢失,否則,就如結尾所言,人只能在“虛無”中了。

?今生今世的證據》越過人與故鄉的依戀之情這種感情去進一步追問這種感情何以會產生,人與故鄉的關係到底是什麼,故鄉對一個人來說又意味著什麼,人在家鄉,人離開家鄉,家鄉成為故鄉,這其間都發生了什麼事情,有什麼變化深藏其中。

故鄉,人出生、成長、生活與勞作的地方,不管它今後是否有用,也不管人是不是永遠永遠與它相伴,它都是有意義的,因為它烙上了人的印記,是人生活的物化。

故鄉對於我,它不僅是出生地,還是一個人的生存和精神居所。現在我已經到了烏魯木齊,有時候想著想著,好像又回到了那裡,回到那種生存中,好像是一個人死後又重返世間,看到那些自己想過、撫摩過的事物,那些東西太珍貴了。

1、閱讀劉亮程的散文,進一步走進他的精神世界,感受他精心構築的精神氛圍。

2、結合實際以“今生今世的證據”為題寫一篇隨筆,要有一定的真情實感。

第4篇

1.自主學習,反覆閱讀,加強與文字的對話體驗,增進師生間、生生間的交流,以此深刻體會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觀點。

2.探究與活動體驗,進一步瞭解“今生今世的證據”的深刻含義。

一、課前自主研讀課文,在對話欄內寫下自己對文中詞、句、語段的理解和感受。

1.第l、2段(第l段對魯莽地推倒、砍掉、拆毀曾經擁有的事物的痛心,第2段字裡行間對沒有向那些熟悉的東西深情告別充滿悔意。曾經擁有的事物、那些熟悉的東西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證據)

2.第6段“如果沒有……誰會證實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們,一個人內心的生存誰又能見證?”(留存的過去的事物可以證實以往的生活,但僅有這些客觀的事物,一個人的精神經歷和情感世界依然沒有見證。結合最後兩段,我今生今世的證據又有了一層新的含義:附著在曾經擁有的事物、那些熟悉的東西之上的記憶和情感。)

3.倒數第2段(留存的舊物必然會消失。隨著它們的消失,那些記憶中的往事、曾經的情感會不會消失?作者對此充滿擔憂。)

4.最後一段(家園指留存的舊物,也指附著其上的記憶和情感。一個如果失去了物質的故鄉,更如果失去了精神的故鄉,那他將永遠失去精神的根基和慰藉。)

三、學習課文後有沒有想到如何精心構築我們這些普通人的“靈魂領地”、“精神家園”呢?

日記、用過的物品、老照片、故居、傳家寶、爸媽用孩子的胎毛做的筆或印有孩子出生腳印的泥塑、重要紀念日的精彩錄相等都可以作為人的`“今生今世的證據”。

曾經經歷的物之所以常常是人懷念的物件,說穿了,懷念的並不是物本身,而是懷念自己的過去、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命、自己過去的時間與歷史的意義和價值。否定了或忽視了這曾經之物,必然意味著對自己生命的懷疑。

教師可適時點撥:它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今生今世的證據”。

五、作業:結合對課文的理解,談談你對大規模城市現代化建設中的古蹟保護問題的看法。

第5篇

反覆研讀,與文字、編者對話,深刻體會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觀點。

1.通過閱讀,訓練學生運用評點的方法來深入理解課文的能力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2.文章富含哲理,需要仔細品味,課堂上可讓學生充分討論,集思廣益,通過評點理解課文。

反覆閱讀,用原句解讀,加強文字與自己的對話體驗,增進師生間、生生間的交流。

假如今天我們全班同學跟你回你老家玩,你會怎麼給我們介紹你的老家?你將怎樣來證明你確確實實在這裡生活過呢?首先申明,光說我們可不信哦。

師:剛才幾位同學的回答很精彩,他們確能讓我們相信那是他們生活過的老家,什麼原因呢?

師:對了,證據!因為他們都找到了能證明他們曾經生活過的實實在在的物質證據,是他們今生今世的證據。

劉亮程,1962年生於新疆沙灣縣沙漠邊緣的一個小村莊,在那裡度過童年和青年時期。種過地,當過十幾年鄉農機管理員。勞動之餘寫點文字,幾乎所有文字都在寫自己生活多年的一個村子。在這個村子裡,房子被風吹舊,太陽將人晒老,所有樹木都按自然的意志生葉展枝。他在不慌不忙中努力接近一種自然生存。現在新疆文聯工作。自2000年起,劉亮程的散文在全國引起巨大反響,《天涯》《大家》《北京文學》《散文選刊》《南方週末》等報刊對其作品都作了隆重介紹,作者本人亦一鳴驚人,被譽為“20世紀中國最後一位散文家”和“鄉村哲學家”。 散文集有《一個人的村莊》、《風中的院門》。

三. 我還想問大家一個問題,當你離開家的時候,你會想家嗎?你會怎麼表達?

師:很多人都會直接表達,高明者如老舍,想說而說不出來.(大愛無言),但今天作者卻是沒有過多的抒情,而是將感情深藏不露;沒有反覆吟詠人與故鄉的依戀之情,而是理智的探討人與家鄉的關係。今天我們就要好好欣賞啦.

1、文章的題目是“今生今世的證據”,那麼證據是什麼?

3、作者今生今世的證據,證明了什麼?(證據的意義)(證據、村莊、家園實際上都包含了多層的意思,既是日常生活的,又是精神的。 )

師:“今生今世的證據”有草、土牆、房子、門洞、視窗、煙道、鍋頭、破瓦片、泥皮、煙垢、灰、劃痕、木和鐵釘等

視覺形象、聽覺形象、親自的經歷--在較寂的村巷倉皇奔逃等等。那麼作者為什麼要找尋證據?(用原文句子回答)

生:人如同任何事物一樣,自己並不能證明自己,人活在世界上是需要物件來證明自己的。證明來自於他人,來自自己生活過的地方,來自於自己的勞動成果,這些都是人生命的痕跡。人的生活需要物來證明,物又因為人才具有意義,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師:理解很到位。作者今生今世的證據,還證明了什麼?在哪一段表明的?

生:第六段。 “內心的生存”,這裡指曾經的豐富的精神生活

師:“內心的生存”是一個複雜的表述,包含了人內心豐富的精神生活。如果人“內心的生存”找不到依憑,那麼就會產生空虛感和漂泊感,所謂“精神的流浪”是現代人常有的精神疾患。本文的“證據”、“村莊”、“家園”實際上都包含多層的意思,既是日常生活的,又是精神的。

生:作者用那麼多的證據來證明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生命的痕跡,一是豐富的精神生活。

故鄉既是具體的家、家園,更是家園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沙,因此這些打上人生印記的景物是人生的證據,是人的精神依託。當一切不復存在時,人就像失去了根的浮萍,既喪失了根深蒂固,又會失去魂牽夢繞的精神寄託。

一個人要想將他生命的物質痕跡全部留住是不可能的,但它會長久地留在記憶中,成為人的精神財富和思想資源。只有這樣,“家園”才不會“廢失”,否則人只能在“虛無”之中。

故鄉是恆久的烙印,是精神家園,是精神的歸宿地,是根。

五 剛才我們整體分析了文章,瞭解思鄉之情如何產生。下面我們來點評一下這篇文章,也可質疑。注意點評的角度和技巧。先請同學們分組交流。

請同學們以自己的方式自由朗讀,可高可低,可默讀,要讀出感覺,同時把自己的感覺寫在旁邊的對話欄中。

評點是做讀書筆記的常用的方法。古人講讀書不動筆等於不讀書。讀書不是純粹單向的、被動的接受,同時也是在思考,思考有了心得,就隨時記下來,書的天地邊角空白處都是記錄的地方,因此,評點不僅僅是讀書一種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種習慣,一種讀書的好習慣,大家最好能養成這樣的好習慣。

大家要學會進行創造性的閱讀,就是要展開想像,進行質疑。在評點中要力求提出不同的意見,對作者與編者,都是如此。首先要立足文字,精讀文字,先入乎其內,再出乎其外,這樣才能把文章讀活。

(2)第1段第二句的三個動作用“隨便”修飾,表示出不懂珍惜時的隨意性,同時也表現了自己的懊悔。

第2段“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證據啊”,“這些”指第一、第二節所寫的.原來家園的事物。因為“這些”都是證明我當年故鄉的生活,在它們身上留下了“我”生命的印記。“我今生今世的證據啊”,這是本篇的關鍵詞。作者用擬人的手法與“曾經擁有的事物”對話,表達了深深的眷戀、懊悔與傷感。

第3段一再強調“不知道”:許多事理總是要經過人生歷煉和心靈思考才會明白,等到明白時,時間的流水已經帶走了許多的東西,所以人生常有遺憾。“需要證明”:人活在世界上是需要物件來證明自己的,如同任何事物一樣,自己並不能證明自己。證明來自於他人,來自於自己生活的地方,來自於自己的勞動成果,這些都是人生命的痕跡。

文中作者反覆說自己走的時候“不懂得”“不知道”?

意在強調對自己年輕時不懂得鄉土之情的遺憾和懊悔,同時表達了強烈的思鄉之情。

第6段寫曾經的生活不可見證。文章的意思又進一層。“內心的生存”是一個複雜的表述,包含了人內心豐富的精神生活。如果人“內心的生存”找不到依憑,那麼就會產生空虛感和漂泊感,所謂“精神的流浪”是現代人常有的精神疾患。本文的“證據”、“村莊”、“家園”實際上都包含多層的意思,既是日常生活的,又是精神的。幾個“沒有”的含義是說這些都可以證明,不能失掉“證據”。

第7段“我的”成了“別人的”,暗含了對變化的無奈。隱含了故園不再的感傷。“我早知道它會變成這樣”:人為的痕跡(證明自己的生命、生存的證據)總會被時間吞噬。“漫長等待的是什麼”,這個句子不好理解,但推斷一下,應該是“證據”的消失,等待的是一個個證據的消失,復歸於自然本來的面目。

第8段生命的消失“是否也與一粒土一樣歸於沉寂”,他們的生命意義何在?“我”的時光與曾經鮮活的成長曆程,在生活環境變化之後,有無價值?意義何在?這是任何人很難回答的問題。

第9段“當家園廢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腳步都踏踏實實地邁上了虛無之途”含義是:家園沒有了,失去了,我要到哪裡去尋我的家園呢?我又怎麼能找到我的家園呢?我對家鄉的尋找不都成了徒勞。以尋找家鄉未果的失落,反襯對家鄉的難忘,根本上還是寫難忘的是鄉愁。無法排遣的剪不斷、理還亂的依然是鄉愁。

一個人要想將他生命的物質痕跡全部留住是不可能的,但它們會長久地留存在記憶中,成為人的精神財富和思想資源。只有這樣,“家園”才不會廢失,否則,就如結尾所言,人只能在“虛無”中了。

“內心的生存”是一個複雜的表述,包含了人內心豐富的精神生活。如果人“內心的生存”找不到依憑,那麼就會產生空虛感和漂泊感,所謂“精神的流浪”是現代人常有的精神疾患。本文的“證據”、“村莊”、“家園”實際上都包含多層的意思,既是日常生活的,又是精神的。幾個“沒有”的含義是說這些都可以證明,不能失掉“證據”。

第七段:“那時我就知道一個土坑漫長等待的是什麼” 這些牆會最終回到土坑裡。

“當家園廢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腳步都踏踏實實地邁上了虛無之途”含義是:家園沒有了,失去了,我要到哪裡去尋我的家園呢?我又怎麼能找到我的家園呢?我對家鄉的尋找不都成了徒勞。以尋找家鄉未果的失落,反襯對家鄉的難忘,根本上還是寫難忘的是鄉愁。無法排遣的剪不斷、理還亂的依然是鄉愁。

一個人要想將他生命的物質痕跡全部留住是不可能的,但它們會長久地留存在記憶中,成為人的精神財富和思想資源。只有這樣,“家園”才不會廢失,否則,就如結尾所言,人只能在“虛無”中了。

?今生今世的證據》越過人與故鄉的依戀之情這種感情去進一步追問這種感情何以會產生,人與故鄉的關係到底是什麼,故鄉對一個人來說又意味著什麼,人在家鄉,人離開家鄉,家鄉成為故鄉,這其間都發生了什麼事情,有什麼變化深藏其中。

故鄉,人出生、成長、生活與勞作的地方,不管它今後是否有用,也不管人是不是永遠永遠與它相伴,它都是有意義的,因為它烙上了人的印記,是人生活的物化。

1、閱讀劉亮程的散文,進一步走進他的精神世界,感受他精心構築的精神氛圍。

2、請同學們討論討論在你十幾年的生活,哪些最值得你回憶的“今生今世的證據”,和同學做個交流。結合實際以“今生今世的證據”為題寫一篇隨筆,要有一定的真情實感。

第6篇

?今生今世的證據》是一篇有關故鄉的散文,但是它跟一般的鄉思作品有明顯的不同,劉亮程沒有過多地去抒情,相反,這是一篇情感深藏不露、多少顯得剋制、理智的作品。如果說許多鄉思作品是在反覆吟詠人與故鄉的依戀之情的話,那麼《今生今世的證據》則越過這種感情去進一步追問這種感情何以會產生,人與故鄉的關係到底是什麼,故鄉對一個人來說又意味著什麼,人在家鄉,人離開家鄉,家鄉成為故鄉,這其間都發生了什麼事情,有什麼變化深藏其中?

1.反覆研讀,與文字、編者對話,深刻體會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觀點。

2.瞭解文中對場景細緻描寫的方法及物與場景的'個性化的表現手法。

1.通過閱讀,訓練學生運用評點的方法來深入理解課文的能力。

劉亮程,生於1962年,中國現代作家。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散文集《一個人的村莊》在1999年引起巨大反響,被譽為“_____________”。內容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________節,寫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部分是________節,寫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部分是_____節,寫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四部分是________節,寫的是________________。

a浩渺桎梏皓月當空明察秋毫b澄澈田塍稱心如意遊目騁?

c嗜好狹隘苦心孤詣浮糞四溢d滲浸覲見噤若寒蟬加官晉爵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詞語,恰當的一組是()(5分)

(1)即使牆皮全掉光,也在不經意的、風雨______不到的牆角上,留下巴掌大的一小塊吧,留下泥皮上的煙垢和灰。

(3)許多年前他們往這些牆上抹泥巴、刷白灰時,我便知道這些白灰和泥皮遲早會____得一干二盡。

4、下列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不正確的一項()(5分)

a、世界很難再找到像巴黎這樣的城市:古典高雅的韻味和現代時尚的潮流完美地融為一體,既充滿反差,又相得益彰。

b、很多老師和學生都有這樣的經驗和體會,在考試前一定要保持輕鬆的心態,採用疲勞戰術和題海戰術只會事倍功半。

c、生命需要證據,當一個人的家園廢失,那他所有回家的腳步都踏上了漫長的虛無之途,家園成了他一生魂牽夢縈而卻無法迴歸的精神之所。

d、這兩位進城打工的農民遭到保安人員的非法拘押和刑訊逼供,他們在被毒打後忍無可忍,不得不承認偷了商場的物品

第7篇

繼續培養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能通過評點的方法與文字、與作者及想像中的讀者展開對話,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

1、通過閱讀,訓練學生運用評點的方法來深入理解課文的能力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2、文章富含哲理,需要仔細品味,課堂上可讓學生充分討論,集思廣益,通過評點理解課文。

劉亮程,1962年生,新疆沙灣縣人。在一個靠近沙漠的村子裡長大。種過地,當過鄉農機管理員。勞動之餘寫點文字,幾乎所有文字都在寫自己生活多年的一個村子。在這個村子裡,房子被風吹舊,太陽將人晒老,所有樹木都按自然的意志生葉展枝。他在不慌不忙中努力接近一種自然生存。

自20xx年起,劉亮程的散文在全國引起巨大反響,《天涯》《大家》《北京文學》《散文選刊》《南方週末》等報刊對其作品都作了隆重介紹,作者本人亦一鳴驚人,被譽為“20世紀中國最後一位散文家”和“鄉村哲學家”。

?風中的院門》:這是一本始終把人和村莊的命運連在一起的散文集。作者劉亮程雖然才過而立之年,卻經歷了中國農村的世事滄桑。莊稼人,牲畜,田野,小麥和樹林……在他的眼中化出化入,生死衰榮。他在《住多久才算是家》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自白:“我一直慶幸自己沒有離開這個村莊,沒有把時間和精力白白耗費在另一片土地上;在我年輕的時候、年壯的時候,曾有許多誘惑讓我險些遠走他鄉。但我留住了自己,我做的最成功的一件事,是沒讓自己從這片天空下消失。”於是我們不難發現,豐沃而貧困的土地就變成了感情,他的哲學。

李銳:真是很少讀到這麼樸素、沉靜而又博大、豐富的文字了。

韓少功:我多年來想寫的一種文字、被劉亮程寫出來了。

南帆:這批散文內含了一種從容不迫的氣度,甚至一種慢條斯里。多數作家寫不出這樣的散文,我們沒有悠然地徘徊於生活外部的眼光。

林賢治:關於鄉土的散文,……集中於寫一種哲學,一種心理文化,劉亮程是獨步的。

二、整體感知課文: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整體把握內容與特色。

劉亮程是一位題材與風格都很獨特的散文作家,他的大量作品通過對西北農村的細膩抒寫,體現了一種難得的對鄉村、對底層民眾的人文關懷,對鄉村日常生活意義的發掘,以及對現代化程序中傳統與現代兩種文明之間衝突的反思。

?今生今世的證據》是一篇有關故鄉的散文,但是它跟一般的鄉思作品有明顯的.不同,劉亮程沒有過多地去抒情,相反,這是一篇情感深藏不露、多少顯得剋制、理智的作品。如果說許多鄉思作品是在反覆吟詠人與故鄉的依戀之情的話,那麼《今生今世的證據》則越過這種感情去進一步追問這種感情何以會產生,人與故鄉的關係到底是什麼,故鄉對一個人來說又意味著什麼,人在家鄉,人離開家鄉,家鄉成為故鄉,這其間都發生了什麼事情,有什麼變化深藏其中?

第1小節是一個鋪墊,是為了與下文作對比的,敘述一個人在沒有懂得憐惜舊物時,對故土的輕慢之舉。作品從一個人的遷徙開始。當人擁有的時候,並不覺得一樣東西的珍貴,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東西是否珍貴,人們主要是從實用的角度考慮它的。所以,文章說:“我走的時候,我還不懂得憐惜曾經擁有的事物”,因為“它沒有用處了”。

第2—8節可以看作一個部分,這是文章的主體,從各個角度,反覆說明故鄉對人生命的意義。故鄉是人出生、成長、生活與勞作的地方,不管它今後是否有用,也不管人是不是永遠永遠與它相伴,它都是有意義的,因為它烙上了人的印記,是人生活的物化,用作品裡的話說“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證據啊”。之所以有人不明白,是因為他“還不知道曾經的生活有一天,會需要證明”。人的生活需要物來證明,物又因為人才具有意義,這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人為什麼喜歡懷舊?因為人是有時間感的動物,他知道生命的流逝與時間的無情,知道什麼叫歷史。曾經經歷的物之所以常常是人懷念的物件,說穿了,懷念的並不是物本身,而是懷念自己的過去,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命,自己過去的時間與歷史的意義和價值。這其中,故鄉顯然具有特別的份量。否定了或忽視了這曾經之物,必然意味著對自己生命的懷疑:“在它們中間悄無聲息度過童年、少年、青年時光的我,他的快樂、孤獨、無人感知的驚恐與激動……對於今天的生活,它們是否變得毫無意義”。

最後一小節,既是對上文的總結,又是全文主題的昇華,短短的一句話,含義非常深刻,它設想了事物發展的必然性,從日常性上升到了哲學的高度。當故鄉也就是一個人生命的印記不復存在時,他的生命,他的歷史也就成了一片虛空,他沒有“根”,也就沒有了寄託與歸宿,沒有了通向未來的方向,這實際上如《前方》一樣,也是對現代人精神狀況的況喻,想“回家”,卻只能走向“虛無”。

情感、意義,以至過去的生活,特別是“一個人內心的生存”,都是抽象的,無法把握的,它們只有通過具體的物、具體的場景才能表現出來。因此,《今生今世的證據》在寫作上的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對場景細膩的描寫,這種描寫是浸透了作者的感覺的,它表明,物與場景總是個人化的,是人感覺的延伸,它成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比如“一場一場的風吹舊牆、刮破院門,穿過一個人慢慢鬆開的骨縫”,“地深處的大風”,“更黑,更猛,朝著相反的方向,刮動萬物的骨骸和根鬚”,“恆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經照透牆、樹木和道路,把銀白的月輝滲浸到事物的背面”,這些對物的記憶顯然是非常個人化的,換言之,故鄉對人的意義並不是雷同的。這就是故鄉對每一個人來說都存在著不可替代的意義的道理所在。

①我走的時候,我還不懂得憐惜曾經擁有的事物,我們隨便把一堵院牆推倒,砍掉那些樹,拆毀圈棚和爐灶,我們想它沒用處了。(許多事理總是要經過人生歷煉和心靈思考才會明白,等到明白時,時間的流水已經帶走了許多的東西,所以人生常有遺憾。文章開篇實際是站在今天對昨天的假設。)

②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證據啊。(這是本篇的關鍵詞。)

③我走的時候,我還不知道曾經的生活有一天,會需要證明。(人活在世界上是需要物件來證明自己的,如同任何事物一樣,自己並不能證明自己。證明來自於他人,來自於自己生活的地方,來自於自己的勞動成果,這些都是人生命的痕跡。)

④即使有它們,一個人內心的生存誰又能見證。(文章的意思又進一層。“內心的生存”是一個複雜的表述,包含了人內心豐富的精神生活。如果人“內心的生存”找不到依憑,那麼就會產生空虛感和漂泊感,所謂“精神的流浪”是現代人常有的精神疾患。本文的“證據”、“村莊”、“家園”實際上都包含多層的意思,既是日常生活的,又是精神的。)

⑤當家園廢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腳步都已踏踏實實地邁上了虛無之途。(一個人要想將他生命的物質痕跡全部留住是不可能的,但它們會長久地留存在記憶中,成為人的精神財富和思想資源。只有這樣,“家園”才不會廢失,否則,就如結尾所言,人只能在“虛無”中了。)

故鄉對於我,它不僅是出生地,還是一個人的生存和精神居所。現在我已經到了烏魯木齊,有時候想著想著,好像又回到了那裡,回到那種生存中,好像是一個人死後又重返世間,看到那些自己想過、撫摩過的事物,那些東西太珍貴了。有時候我都覺得自己用了那麼漫長的歲月,去經歷那麼一點點東西,怎麼忍心寫出來,寫出一句話都覺得心疼。我有時覺得自己是一個生活在時間之外的人,看著一個村莊、一代人一代人在流逝,我就站在時光之處看著他們。

故鄉對中國漢民族來說具有特殊意義。我們沒有宗教,故鄉便成為心靈最後的歸宿。當我們老的時候,有一個最大的願望便是回鄉。葉落歸根。懂得自己是一片葉子時,生命已經到了晚秋。年輕時你不會相信自己是一片葉子。你鳥兒一樣遠飛,雲一樣遠遊。你幾乎忘掉故鄉這棵大樹。但死亡會讓人想起最根本的東西。許多人都夢想死了以後埋回到故鄉。一則是對故土最後的感激,人一生都在索取,只有死亡來臨,才想到用自己的身體餵養故土。二則人在潛意識深層有“回去”的願望。所謂輪迴再生均以回去為前提。所有的宗教均針對死亡而建立。人們追隨迷戀宗教是因為它給死亡安排了一個去處。一個人面對死亡太痛苦,確定一個信仰,一個“永生”的死亡方向,大家共同去面對它。這便是宗教的吸引力。我們漢民族沒有宗教,死亡成了每個人單獨面對的一件事情。這時候,故鄉便是全部惟一的宗教。從古到今,回鄉一直是中國人心靈史上的一大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