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傷仲永》教案7篇 《仲永的悲劇故事》

本教案是針對中國古代經典名篇《傷仲永》而編寫,旨在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這篇文學鉅著的內涵和情感,進一步挖掘其歷史、文化背景以及藝術魅力。本教案兼具知識性和趣味性,讓學生在閱讀中既能增長知識,又能感受美的享受。

《傷仲永》教案7篇 《仲永的悲劇故事》

第1篇

2、理清文章脈絡,瞭解借事說理、詳略得當的寫法。

引導學生讀句“一個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更與後天教育及自身學習有關”讓學生討論:天資與後天教育對成才哪個重要?,而後發表看法。(根據學生意見把學生分成兩組)

今天我們學習王安石的《傷仲永》讓我們在品學中感悟真知、品析事理,體味怎樣才能成才的人生真諦吧!

簡介作者:請1~2名學生根據積累的知識介紹王安石,教師適時補充。

1、投影出示課文原文,找一生讀文,其他學生糾錯、正音。

2、學生自讀全文,指出疑難,投影出示重點詞句,師生釋疑。(生問生答、師生對話)

3、學生分小組合作再讀文章,探究文意,要求用自己的話講述方仲永的'故事。(學生合作研析、全班交流)

4、相信大家通過讀文與聽故事你肯定認識了仲永這個人,那麼你認識到了一個 的方仲永呢?

5、請大家再細讀課文,思考仲永的變化可以分為幾個階段,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這些變化?

第一階段:“仲永生五年……可觀者。”寫方仲永天資過人、才能出眾;

第二階段:“……不能稱前時之聞”寫仲永才能衰退;

第三階段:“又七年……泯然眾人矣。”寫仲永變成一個平庸之人。

6、再讀分析仲永變化的原因是什麼?仲永的事例,昭示了一個什麼道理?

8、通過我們上述分析,你認為作者對方仲永的態度和情感如何?

明確:“傷”。寫可傷之事,說何以可傷之理,字裡行間流露出對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矣”的惋惜之情,對“受於天”而“受於人者不至”者的哀傷之情,態度鮮明。

根據課始時的分組情況及學生此時意見將學生分成兩組。要求學生明確辯題,確定辯手,蒐集材料,準備課堂辯論。

瞭解借事說理、詳略得當的寫法。通過辯論深入認識後天教育的重要性。

上節課我們認識到了一個“天資聰穎”“受於天”而“受於人者不至”的方仲永,這節課我們將通過研讀、品味課文,對文章所昭示的道理做以深入感知。

1、課文可分幾部分?各部分之間是什麼關係,重點是哪個部分?

可分兩部分,先敘事,後說理,由事入理。兩部分是證明與被證明的關係,重點是議論、說理。

2、敘事有詳有略,哪些詳?哪些略?為什麼這樣安排材料?

是為了更好的突出中心,詳寫方仲永才能初露是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賦,與後來的“泯然眾人”形成反差,從而突出後天教育的重要性。

學生通過辯論明確“受於天”與“受於人”的關係,深入認識後天教育的重要。教師適機點撥,讓學生學習本文說理的方法,通過列舉名人、身邊人的事例;列舉名人名言、講道理等初步體會議論文的寫作方法。

通過剛才的辯論大家認識到了天資與後天教育各自對成才的作用,請你審視一下自己,你屬於哪類人呢?學習了《傷仲永》這篇文章你對今後的學習生活有何設想?(鼓勵學生積極發言,交流己見)

大家的看法很好,正如《為學》一文中所言“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也正如大發明家愛迪生所說“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一樣,後天努力,後天學習,後天教育至關重要。相信大家定會以仲永為鑑,從今做起,努力學習,刻苦拼搏,拼搏的路上,肯定會遇到挫折,請大家記住:“相信自己,無論遇到多少坎坷,最終於你的永遠是希望!愛拼才會贏!”

多媒體播放歌曲《愛拼才會贏》片段,餘音中結束本課。

《傷仲永》教案7篇 《仲永的悲劇故事》 第2張

第2篇

1、幫助學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弄清方仲永變化的過程,弄清方仲永的才能衰退的原因。

2、組織學生討論現在社會上存在的類似仲永的現象,讓學生深刻領會後天學習非常重要這個道理

3、注意新舊知識的銜接,引導學生靈活適應《論語》中的有關知識。

1、教師講一個“年級死囚犯,在臨刑前咬下母親半邊耳朵”的故事。

說明:此項練習旨在調動學習興趣,讓學生自然地進入課堂,集中注意力,進入課文學習,同時開發學生聽話,分析能力,並能準確地把自己的感受口頭表達出來,訓練學生的說話能力。

1、師:這是一個令人遺憾,令人痛心的故事。宋代文學家王安石,筆下也有一個令人傷感的故事。你指導是哪篇課文嗎?

第1、2段寫方仲永才能發展的三個階段,即"為什麼傷",採用記敘的形式。

第3段寫作者闡明的觀點看法,即"傷什麼",採用議論的方式。

1、課題中“傷”是什麼意思?作者因為什麼而“傷”?

說明:此二項訓練旨在培養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同時訓練口頭表達能力。

1.思考: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經歷了幾個階段?各有什麼特點?課文是怎樣敘述的?

三個階段:①童年時期,才思敏捷.天賦極高,如五歲時就"啼哭求之"。"書詩為名","指物作詩立就","文理可觀"等。②少年時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稱前時之聞"。③青年時期。才思平庸,與眾無異,"泯然眾人矣"。

2.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淪為平庸之輩的原因是什麼?作者是怎樣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學",把仲永當做賺錢的工具。荒廢其學業,不能使其天賦用在學習上。作者認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於人者不至"。即沒有進行後天的學習和教育,並由此引發天賦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後天教育,結果將更不可設想的感觸。

1、引用《論語》中的語句勸勸像仲永一樣的古人或今人。

說明:此項練習旨在新舊知識的銜接,因為兩文都涉及到了學習態度的問題。

2、結合課文,說說現實社會中與之類似或相反的現象。

說明:此項練習旨在讓學生深刻靈活今後學習非常重要這個道理。

第3篇

?傷仲永》是語文版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古文,學生在剛剛接觸過古文,對古文中的實、虛詞釋義、文言句式、語感和朗讀方法有初步的認識。它是王安石的一篇雜文體散文,作者通過寫方仲永從幼年時天資過人,到長大後“泯然眾人”的變化過程,告訴人們不要單純地依靠天賦,必須注重後天的教育和學習。這對孩子們的成長也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通過預習和課堂檢測,感知作者,掌握相關的文學常識。

結合上下文完成字詞的理解和全文的翻譯,梳理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過程。

瞭解“實詞”“虛詞”的具體含義,掌握文中文言詞語的詞義和用法:如實詞“扳”“謁”“稱”,虛詞“之”等。

理解課文主旨“後天教育非常重要”,並能聯絡實際生活,發表自己的看法。

通過預習和課堂檢測,感知作者,掌握相關的文學常識。

結合上下文完成字詞的理解和全文的翻譯,梳理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過程。

瞭解“實詞”“虛詞”的具體含義,掌握文中文言詞語的詞義和用法:如實詞“扳”“謁”“稱”,虛詞“之”等。

理解課文主旨“後天教育非常重要”,並能聯絡實際生活,發表自己的看法。

【教學準備】學生、老師充足的.課前預習

①《傷仲永》選自,作者是,字。他是朝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

②依據課下注釋和自己的理解畫出表示傷仲永年齡變化和才能變化的詞句。

第三處的年齡是,其又有了的變化。(要求用文中原話回答)

提示:“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驚歎;“不能稱前時之聞”→遺憾;“泯然眾人矣”→痛心

②思考:不同年齡段中,我們和仲永相比,誰更厲害?

?傷仲永》選自《臨川先生文集》,作者是王安石,字介甫。他是宋朝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

③文章講了金溪(地點)方仲永(人物)從天才走向平凡(發生了什麼事情?)

①第一處年是生五年,其過人之處是“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第二處年齡是十二三矣,其出現的改變是“不能稱前時之聞”。

第三處的年齡是又七年,其又有了“泯然眾人矣”的變化(要求用文中原話回答)

2.相比之下我們更厲害,因為他的才能日益降低,而我們參加了後天教育,才能日益增加。

給予字眼指導,梳理文章脈絡,瞭解方仲永起伏的成長過程。品析主人公的變化和作者情感的變化。完成課後第二題。

帶著脈絡梳理讀重點句子,直擊主題--後天教育必不可少。

無論一個人的天賦有多高,後天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

忽略了後天學習,只會像方仲永一樣,徒念昨日之美,徒增今日之傷。

第4篇

(一)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自己利用課文註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

(三)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係,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一)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係,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古人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句千古名言,一語道破了"活到老,學到老"的'真諦。它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不斷的學習、終生學習,才能與時俱進,成為順應時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進行學習,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個神童、一個天才,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銷蝕成一個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傷仲永〉〉裡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證。

2、檢查預習二:由學生提出,師生共同指正。學生齊聲朗讀。

1、仲永/生五年2、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

3、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4、自是/指物做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提問: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學瞭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來給大家談談?

--本文選自臨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做官後,向朝廷上萬言書,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張。繼而推行各項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於保守派的強烈反對,他兩次被罷相。晚年封為荊國公,諡號"文"。著有王臨川集、王文公文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隨筆,即隨手筆錄,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種。古代隨筆常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情感或闡述某種觀點。短小活潑,意境雋永。

王安石哀嘆方仲永什麼呢?請同學們帶著這個疑問,自由朗讀課文一遍。

(二)學生自讀課文。利用課文註釋和工具書、參考老師補充註釋(可四人小組探討),掌握大意。

2、"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日:名詞活用為狀語,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對…感到驚奇。

4、"稍稍賓客其父"賓客:名詞活用為動詞,把…當賓客招待。

1、"養父母"養:贍養。2、"傳一鄉秀才觀之"一鄉:全鄉。

5、"從先人還家"從:跟從。6、"前時之聞":以前聽到的名聲。

7、"卒之為眾人"卒:最終。眾:普通。8、"如此之賢也"賢:(有)才能。

1、"不使學"省略句,省略了賓語,即"不使(之)學":不讓(仲永)學習。

2、"還自揚州"倒裝句,正確的語序是"自揚州還":從揚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詞,即"受之(於)天":從上天那裡得到或上天賦予的

(五)初步感知課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後,我們明白了作者為什麼要"哀嘆"仲永了嗎?

本文記敘了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麼,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樣的觀點呢?我們又能得到那些啟示呢?下堂課,我們再進一步學習。

第5篇

1.學習並掌握“之”“於”等文言詞彙的意義、用法及文言詞活用。

1.瞭解'之''於'等文言詞彙的意義、用法以及文言詞活用情況。

方仲永'泯然眾人'的原因是什麼?即如何理解課文最後一段作者的思想觀點

本文采用隨筆的形式而寫。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闡明某種觀點、敘述是基礎,闡明道理是核心。文題含義:為仲永的經歷遭遇而感傷。

餘聞之也久:這件事,指方仲永作詩立就,但仲永父“不使學”、“環謁於邑人”。

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幼年作詩的非凡才能和天賦。如:“即書詩四句……指物作詩立就”。“文理皆有可觀”。第二階段,寫十二三歲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稱前時之聞”。第三階段,寫方仲永完全變成一個平庸之人。“泯然眾人矣”。

2.這三個發展階段的敘述。有見有聞、有詳有略、這樣安排組織材料有何好處?

寫仲永年少時天資聰慧,以“聞”的形式;寫仲永十二三歲才思“不能稱,前時之聞”,以“見”的形式:寫方仲永最終平庸無奇,又以“聞”的.形式;“見”和“聞”有機結合,敘述真切可信,課文詳寫第一個階段,鋪陳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無量。而其父的貪利之舉卻導致他的才能衰退。後兩個階段略寫,幾筆點出;方仲永淪落平庸的情形,引入深思。這種詳略處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鮮明地體現了“傷”的含義。

以“從方仲永的悲劇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談感受。

第6篇

本文選用《臨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做官後,向朝廷上萬言書,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張。繼而推行各項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於保守派的強烈反對,他兩次被害相。晚年封為荊國公,諡號“文”。著有《王臨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用“傷”字點出作者的寫作意圖。“傷”是哀傷,良傳的意思,表達了作者對方仲永這樣的人才,“泯然眾人”的哀傷,惋惜之情。

2.請學生翻譯課文。(可一人一句,要講清重點詞語)

“稍稍賓客其父”賓客:名詞用作動詞,意思是以賓客之禮相待。

“父利其然也”利:動員的以動用法,以……為利。然:這樣。

“得為眾人而已耶?”反問句。恐怕他連普通人還不如罷了。

第三段:議論雖有先天的聰明,但後天的學習更重要。

4.提問:文章第一段介紹方仲永的家世和“生五年未嘗識書具”的目的是什麼?

討論並歸納:襯托方仲永非凡的天資。一個沒有家學背景的人,生而知之,更見其大資非凡。也暗示下文其父“不使學”的原因。

6提問:第二段寫方仲永才能衰竭,最終成為普通人的原因是什麼?

7.提問:第三段議論寫作者的觀點。清簡要說說作者的觀點是什麼?

討論並歸納:作者認為人的才能有賴於後天的教育和培養,即使是天賦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養,也會變成平庸無能的人。

8.提問:請把本文與《孫權勸學》相比較,說說你的人才觀。討論並歸納:人的成長關鍵在後天接受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像方仲永這樣天賦高的神童,不學習,最終也變成了普通人一樣。而像目蒙這樣大字不識幾個的武將,通過學習,也具有了軍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幹和謀略。像我們這樣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學習,不然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辦不到。

本文寓理於事,通過方仲永5歲到20歲才能發展變化的故事,說明了人的天資和後天成才的關係。前兩段敘事,最後一段議論。敘事部分詳寫方仲永幼年才能出眾的情形,而略寫此後的情況,先仰後場,對比鮮明,表達了作者的婉惜之情;然後就事說理,提出作者的見解,畫龍點睛,起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金溪有個叫方仲永的,世代以種田為業。仲永長到五歲,不曾認識筆墨紙硯,有一天忽然放聲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

近人家借來給他,仲永當即寫了四句詩,並且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為內容,傳給全鄉的秀才看了。從此,指定物品讓他作詩,他能立即寫好,詩的文章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的請他的父親去做客,有的人還花錢求仲永題詩。他的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牽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到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隨先父回到家鄉,在多多家裡見到他,十二三歲了。讓他作詩,寫出來的詩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回答說:“他完全同平常人一樣了。”

王先生說:仲永的通達聰慧是天賦的。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像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為平凡的人;那麼,現在那些不是天生聰明,本來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後天的教育,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夠。

第7篇

?傷仲永》重在一“傷”字。這一點,學生容易掌握。可是,它背後的含義,學生就不容易掌握了。幫助學生抓住它背後的含義,是學習本文的任務之一。“傷”字背後的含義是傷什麼呢?要讓學生思考。教學要讓學生明白,文章借仲永而擴及古今一切放棄學習的人,其意在警醒。沈德潛在《唐宋八家文讀本》卷三十中評曰:“勸學之語,婉轉切至。傷仲永,不獨為仲永也。聰明弟子,宜懸為座右銘”學生通過學習此文,能感悟到此理,才是一大收穫。

師:仲永的故事的確給了我們很多的啟示,同學們的評價見仁見智,不過,太簡單了。請同學們做仲永的老師,根據他的表現,給他下一段評語,怎麼樣?

師:下評語要結合仲永的實際情況,觀點要明確,內容要有意義,語言要準確,要簡要。請同學們拿出筆,先把評語寫在紙上,看誰寫得最棒。

生:仲永,你五歲“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很聰明,是個神童。可是,你不該年紀輕輕就把學習拋在腦後啊!你最終成了“泯然眾人”,原因就是你放棄了學習。人非生而知之,不學習就沒有真正的知識。學習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極端重要的。大概你知道“活到老,學到老”這句格言吧,請記住,人的聰明來自學習。

生:刀不磨要生鏽,人不學習要落後。仲永,希望你牢記這條真理。雖然你落後了,別灰心,振作起來,努力學習,迎頭趕上去,最後的勝利一定屬於你。

生:仲永,你從一個智力超群的神童變成了碌碌無為的庸人。你完全可以成功的,但你沒有成功。我認為,主要原因就是你沒有正確的學習觀。你對學習缺乏理想,缺乏熱情,缺乏毅力。你雖然“指物作詩立就”,可你成天跟著你的父親寫詩賣錢,這是缺乏理想;你不堅持學習,熱衷於“環謁於邑人”,這是缺乏毅力。成功不會從天上掉下來。沒有理想的人永遠不會成功,沒有毅力的人永遠不會成功。

生:仲永,你的最大錯誤就是你把自己當成了天才。天才就是勤奮,就是珍惜時間努力學習。魯迅先生說“哪裡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了學習上。”仲永,你才只有二十歲,只要你珍惜時間,發奮學習,就能成為真正的天才。

師:同學們的評語下得很全面。有鼓勵的,有批評的,有介紹方法的,有指明方向的。從仲永身上,同學們能得出什麼結論呢?

生:任何人,不論其智商多麼高,只要不學習,就會像仲永那樣變成庸人。

師:那麼,王安石寫作此文的目的是不是單單為了傷仲永一個人呢?

生:不是。是傷像仲永那樣只靠天賦而放棄學習的人。

師:對。仲永的悲劇在於他放棄了學習。是誰造成了他的悲劇呢?

生:是他不懂教育的老爸剝奪了仲永受教育的權利,“不使學”,不讓他學習。

師:仲永的父親不懂教育的重要性,扼殺了人才。同學們想對仲永的父親說點什麼嗎?那就把它寫下來吧。當堂完成。(板書:給仲永父親的一封信)

在分析課文的思想內容時,教師別出心裁地採取讓學生給仲永下評語的方法,一下子把學生讀、思、寫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了。讓學生寫評語,學生由仲永的同齡人變成了評論者,他們的角色發生了轉換,閱讀的視角也就發生了轉變。這種轉變,對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很重要的。(宋聚軒)

文言文教學,要讓學生和文章對話。學習文言文究竟讓學生學什麼?是單純地讓學生學習一些文言知識呢,還是讓學生學習、吸取思想精華和優秀文化呢?我認為,後者的價值要比前者大得多。眾所周知,中學文言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然而,多少年來,文言文的閱讀教學的效率一直不高。究其原因,是走了兩個極端:一個是教師逐字逐句講解的極端,一個是學生用主要精力做習題的極端。教師大都喜歡上文言文,因為上文言文可以大講特講。一處不講,學生便一處不懂,教師豈能放心?不可否認,有些教師講字、詞句,講得頭頭是道,學生也聽得津津有味。但是,這種口傳耳受,學生只有聽的份。那些零碎的知識只能使學生了解文章裡的一點一滴,卻不能使學生感知文章裡的潮起潮落,更不能使學生心動神搖。學生喜歡做習題,是為求得分數,不是為求得“營養”。所以,他們全不管文章的筋肉血脈。上述學習文言文的方法,主要是受了考試的負面影響,即圈劃abcd。學生在做習題的時候,即使是懵懂地蒙對了,得了分,也是毫無意義的。這種只取文章“骨骼”,拋棄文章“血肉”的做法,只能使語文變成面目可憎的骷髏。

那麼,怎麼解決這兩個極端呢?根本的方法是:加強誦讀;加強對話。誦讀其實是古人早就指出來的一條正確道路。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課文裡的選文都是文質兼美的經典之作,都需要反覆誦讀,牢記在心的。只要學生反覆誦讀了,他們總會對文章的某一方面有感受的。但是,誦讀之後,還需要進行對話。只有對話,才能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那些對話是學生自己的閱讀感受,最直接,最真實,最動人,也最有價值。

在學習王安石的《傷仲永》時,我讓學生給仲永下評語,就是想讓學生和仲永進行對話。由於學生的閱讀角色發生了轉換,他們成了仲永的老師,讀書就格外小心了。也許他們對某一個字的意思或者用法還沒搞明白,但那並不妨礙他們和仲永的對話。他們和仲永的對話過程,不就是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的過程嗎?不就是他們吸取營養,進行自我教育的過程嗎?這不比單純記住一字一詞有意義得多嗎?

(國中的文言文教學還有一項重要的任務是讓學生掌握正確地學習文言文的方法,養成閱讀文言文的良好習慣,所以字、詞的積累還是很重要的,不是不要落實,關鍵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