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傷仲永讀後感8篇 永恆的愛:《傷仲永》讀後感

《傷仲永》是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創作的長篇小說,以唐朝名將李靖之子傷仲永為主人公,描寫了他愛國忠義、機智聰明的故事。小說語言優美、情節緊湊、寓意深刻,為我們傳遞出了愛國情懷和對忠誠、友情的崇高追求。

傷仲永讀後感8篇 永恆的愛:《傷仲永》讀後感

第1篇

轉眼間,《傷仲永》一課就學完了,學完這課,我的感受頗深。

在文中,年僅5歲的方仲永就已經會題詩了,而且所題的詩還頗有蘊意。我不得不羨慕他這先天的能力,也使我不得不佩服他。然而,他的父親卻認為這樣有錢可賺、有利可圖。帶著方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孰不知,他這是在害他的.兒子啊!由於他有那樣一位父親,即使是有先天的智慧,也不得不“泯然眾人矣”。

方仲永最後才華消失,與普通人一樣,也不能全怪他的父親,他也有一定的責任。方仲永十二三歲時,就應該能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併為此認真學習。然而,他並沒有學,使他成為普通人有更近了一步。這麼好天才就這樣成為普通人,著實令人心痛呀!

現實生活中,也有“方仲永”這樣的人,他只想著自己這麼聰明,就不用學習了,可是,就算是偉人,不努力學習也不行啊!偉人也是通過後天的努力學習才成為偉人的呀!說到這兒,我不得不說一下我崇拜的偶像——童第周。童第周國中時,是班裡有名的差學生,差不多每次考試都拿“第一名”,班裡的同學都嘲笑他,這使他很自卑,使他在同學面前抬不起頭來。於是,童第周決定讓同學們刮目相看。他每天起早貪黑的學習,同學們在玩耍時,他更是如飢似渴的學習。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童第周的學習成績像芝麻開花——節節高。班裡的學生都對童第周刮目相看,由於童第周的學習成績在班裡是數一數二的,毋庸置疑,童第周順利的考上了大學

方仲永與童第周的事例向我們證實了這樣一個道理:“神童和天才”,如果沒有適當環境和不斷的努力,就不能成才,甚至墮落為庸人。也使我更加懂得了: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

傷仲永讀後感8篇 永恆的愛:《傷仲永》讀後感 第2張

第2篇

?傷仲永》這篇課文,作者通過一個簡單的故事,向我們闡述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一個人能否成長,與天資有關,更與後天所受的教育和自身的努力息息相關。這就說明了,我們必須要學習。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崖苦作舟”。或許這句耳熟能詳的哲理名句,早已讓我們的耳朵聽出繭來了,但是,它卻無時無刻不在告訴我們:在知識的海洋上,我們永遠只能吸收而不能滿足,我國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先生臨死前一個小時還在工作,他經常利用別人的喝咖啡時間學習,這難道還不夠嗎?我認為這是遠遠不夠的,為類從奴隸時代發明文字到現在流傳了幾千年的知識文化豈是隻用短短的“一輩子”的.時間能學完的呢?

“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相信大家都聽過。沒錯,人無不是在學習中成長,沒有一個人會說自己已經把所有的知識都學會。在生活中,有些人因為取得一些成就便滿足於現狀,沉醉於一時的成功……這些人到了最後始終是落伍者。而一些人不滿足現狀,發奮學習,最終是社會的強者。可見學習是無止境,在任何時候我們都要學習。

我曾聽過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國外某大學一群即將畢業的工程系大學生全部被一場他們全都自認為簡單的考試所考倒。這同時說明了我們將來在社會上還有許多東西要學,現在的一點知識是絕對不夠的。

或許當我們結束了九年義務教育之後,一些人將繼續學習基本知識,另一些人則要去攻讀“社會大學”,雖然道路不同,但我們都還要不斷汲取各類知識,因為學習是無止境的。

第3篇

一個天才兒童,因他的父親貪圖蠅頭小利,不讓他學習,終日帶著他四處拜訪同鄉,題詩賺錢,以至於他到弱冠之年淪為庸人,平庸無奇。王安石所撰《傷仲永》就講述了這麼一個十分令人嘆惜的故事。

學完了《傷仲永》一課,我不禁對方仲永感到惋惜,本來天資聰慧,若後天有良好的教育,加以努力學習,有可能宋朝又有一位文學大家,甚至有可能與當時的王安石、蘇軾相提並論,卻因父親貪利、短見,“不使學”,而使其成為泛泛之輩,大浪淘沙,被埋沒在歷史的沙灘上。

方仲永後天沒有學習,從天才變成庸人的故事,讓我不禁想起從笨蛋變成科學家的愛因斯坦。愛因斯坦三四歲時還不大會說話,有點遲鈍,上學後,還笨手笨腳的,經常想些稀奇古怪的.問題,經常受到嘲笑。接下來愛因斯坦醉心於幾何學,忘了遊戲,忘了同伴,完全沉浸在研究數學定理並自己證明的世界裡。上了大學後,他熱衷於物理學。他畢業後在朋友的幫助下才得到一份工作。愛因斯坦除了工作,所有的時間都沉浸在物理學問題的思考、研究與證明上。他出門時,口袋裡總會有幾張紙和一支筆,因為他散步時也在思考,這樣以便於及時地將他想到的一些思路記錄下來。愛因斯坦26歲時,他發現了“相對論”,後來又相繼有了許多研究成果,使他成為世界物理學史上一個偉大、重要的人物。

正如高爾基所言:“天才出於勤奮。”方仲永雖為神童,但後天沒有學習,未加以磨練,身上的光環便漸漸暗淡,直至“泯為眾人”,而那些不是天才、神童的人,如若不學習,那就更糟了。所以,後天教育和學習對成就人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無論天資有多麼聰慧,我們一定要不斷學習,否則“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第4篇

一個月之前有幸聽到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程翔教師上了一堂《傷仲永》。這是一堂觀摩課,令人意外的是沒有花架子,沒有令人望之興嘆的所謂創新設計,有的是令人感動的樸實、踏實。正如程翔教師自我所說,聽了他的課,人人都學得來,這正是他所想要的目的。

讀、解、悟——三個十分簡單的`環節,其實我們很多教師平時上文言文就是這樣上的,沒有什麼高深的技巧。可是反思自我平時的教學,卻很難做到程翔教師的耐心、細心及對學生的關愛。

第一個環節“讀”,自由讀、指名讀、檢測讀、齊讀……讀的方式多樣,反反覆覆,檢測一次不夠,根據學生朗讀情景,再檢測第二次、第三次……直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學生真正能正確、流利地朗讀才罷。那裡“讀”(包括聽)的次數,竟達八次之多。自我平時就缺乏這樣的耐心。除非早讀安排了學生朗讀,不然在新授課上幾乎沒有這樣充分地讓學生讀過。

自由讀、指名讀、展示讀、齊讀,對於稍微簡單的文章,基本上四次就過了。因為齊讀的時候,學生基本上能達標(正確、流利地朗讀)。其實這樣整體的檢測是不準確的,其中大有南郭先生存在。基礎差的學生在第一步就無法達標,後面的環節,他就更加無法跟上教師的節奏,於是經常處於似懂非懂的渾渾噩噩狀態。長此以往,信心漸漸喪失,學習的樂趣及成就感漸漸消失殆盡,這樣差生就只能更差。

第5篇

今天,我再一次翻開讀過的課文《傷仲永》,反覆讀了幾遍後,我沉思久久,為什麼一個天資聰慧的方仲永,在五歲的時候就能“自是指物作詩立就”而長大後反而“泯然眾人矣”呢?那造成方仲永這樣悲劇的根源又是什麼呢?通過老師的釋疑和我認真思考,終於明白了:一個很有天賦的人,但不等於將來就是人才,若想成才,不能只依靠天賦,還必須注重後天的教育和培養。

方仲永出生於“世隸耕”的家庭,他的父親為了解決眼前一時的困難,荒廢了仲永的學業。唉,這真讓人為仲永感到哀傷與惋惜!

從方仲永的成長讓我們產生聯想,八百多年前的人們,生活吃不飽穿不暖,方仲永的父親“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還是情有可原,而八百多年後的今天,吃得飽,穿得暖了,我們這些山區的一些家長,為了給自己的減輕勞動負擔,或是為了多賺幾個錢就對自己子女的學習不管不問,有的更甚至於使得孩子中途就輟學。我家鄰居的一位大叔大娘就是這樣的父母,對孩子的學習從不過問,他們只知道拼命地掙錢,不管誰和他孩子學習的事,他就是說:“讀得書,當得官,不是靠我們當父母去教育,我們也教育不,但反正我家從來出不了個大學生。”在此我要鄭重地說,尊敬的而思想又落後的.父母們啊,你們大錯了,請千萬別步仲永父親的後塵了。方仲永的父親就是為了眼前的利益而讓仲永丟掉了後天的教育,最終把“神童”的方仲永蛻變成了“庸人”。

可憐而落後的父母們啊!希望你們能為我們今後的前途著想,這大錯特錯的路千萬不要再走下去了!我同時也希望那些失學的同齡人能站出來據理力爭,說服父母,讓你們重返學校,繼續自己的學業,決不能讓我們這一代再上演仲永的悲劇啦!

第6篇

最近我們學習了《傷仲永》這一課,讓我深有感觸,尤其是最終一句“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尤其引起我們的思考。

本文講的是一個名為方仲永的農家小孩兒,天資很棒,五歲就會作詩了!結果呢,他爸拉著他天天去別人家做客,收禮,讓仲永寫首詩給人家。不久之後(七八年),他的寫詩本事漸漸下降,寫的不如原先好了。又過了幾年,便和常人沒什麼區別了。

唉!一個多好的孩子啊!居然淪落成了常人,真是可悲啊!

最終一段發表了作者方仲永而聯想起來的道理:我們都是平常的人,並沒有驕人的天資,可是隻要我們努力去奮鬥,去拼搏,不也一樣能夠成為偉大的人嗎?如果沒有天資,也不努力,那不是連普通人都不如嗎?

我由此不禁想到了我國小的一件事——一位同學,剛剛入學時學習很好,屢次全班第一。然而就是由於他太過於驕傲,一次考試他失去了第一名的'寶座,從此,一退再退,最終成績再也上不去了。

這件事不就是給我們的警告嗎?——無論過程如何,努力了之後,你終將會成為那個成功了的方仲永。

為什麼這樣一個天資聰穎的“神童”會成這樣身為宰相的王安石說:“仲永,上天賜給他的才能勝過了其他的人,甚至遠遠超過了有才能的人許多,但他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使他只能成為普通人,那麼,如果普通人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的話,會怎樣樣呢

這篇文章告訴我們:後天的教育比先天的教育更加重要,並決定了人一生的價值。

第7篇

今天我們學習了《傷仲永》這一課,我深深為仲永這個人才感到惋惜。

仲永天資聰明,甚至能在沒學過習的情況下做詩,但他沒有一個好的環境,他的父親只為了眼前一點小利而耽誤了仲永整個前程,這是錯誤的。

另外,文中寫道,仲永因為不學習而無法成功,那我們平常人沒有仲永那麼高的天資再不好好學習不就更沒希望了麼?!

所以它給我的啟示是:不能為小利而誤大事;如果不學習,再聰明的人也不可能成功!同時也提醒了我們:“像仲永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能的人,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為普通人;那麼,本來就是普通人的人,又不接受後天的教育,就比普通人還不如了。”

今天我們學習了《傷仲永》這一課,我深深為仲永這個人才感到惋惜。

仲永天資聰明,甚至能在沒學過習的情況下做詩,但他沒有一個好的環境,他的父親只為了眼前一點小利而耽誤了仲永整個前程,這是錯誤的.。

另外,文中寫道,仲永因為不學習而無法成功,那我們平常人沒有仲永那麼高的天資再不好好學習不就更沒希望了麼?!

所以它給我的啟示是:不能為小利而誤大事;如果不學習,再聰明的人也不可能成功!同時也提醒了我們:“像仲永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能的人,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為普通人;那麼,本來就是普通人的人,又不接受後天的教育,就比普通人還不如了。”

第8篇

這個學期,我學習了《傷仲永》這篇課文,通過王安石先生的思路,我深刻理解了“玉不琢,不盛器”的道理。這篇文章講的是方仲永從小就有天賦,卻被他父親貪圖眼前利益,而不去學習,最終成為普通人。

王安石先生講述的這件事僅僅是對方仲永的憐憫嗎?恐怕不是,裡頭還包含著對方仲永父子的譴責之意。仲永父親為了自己的小利益而為社會損失了一個人才,“這值得嗎?這對社會造成的危害,難道比自己的利益更無關緊要嗎?”我們不禁捫心自問。其實不然,仲永就這樣“葬身”在茫茫人海中。

設想一下,如果方仲永當初立場堅定地變“不使學”為“我要學”,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人們就不是“傷仲永”而是“贊仲永”了……設想一下,如果方仲永的父親能夠讓仲永繼續使學,繼續努力,那他說不定還是一位大詩人,能與王安石相提並論或是王安石的'一位徒弟;設想一下,如果方仲永的鄰居們不花錢來求他來自己家裡作詩,也就不會讓仲永的父親貪錢到極點,以至於荒廢了一個好人才,設想一下……

王安石先生寫這篇文章也發表了對天才的看法。人們常說“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聰明的,而是最勤奮的”。方仲永是天才,但即使是天才,也離不開後天的努力,否則早晚都會出現“江郎才盡”的那一天。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哪個是不經歷勤奮的學習就得來成就,得到世人的讚揚和敬佩的呢?王獻之“用盡三缸水,一點像羲之”,最終成為大書法家。法國文學家福樓拜的書房窗臨塞納河,因燈光徹夜通明,被船伕當作漁燈,這樣的事情許多許多,像方仲永這樣的事情也有不勝列舉。

是啊,成功得靠後天的努力!我會更加勤奮,成為方仲永的“相反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