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悲慘世界讀後感7篇 慘烈命運:《悲慘世界》讀後感

《悲慘世界》是著名法國作家雨果的傑作,以法國貧民窟為背景,講述了主人公孤兒貞德的悲慘遭遇和生命的坎坷歷程。小說描寫了社會不公、權力腐敗、人性的複雜和愛的力量,深刻地反映了19世紀法國社會的弊病和階級矛盾。它成為了世界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至今仍在全球範圍內得到廣泛推崇和閱讀。

悲慘世界讀後感7篇 慘烈命運:《悲慘世界》讀後感

第1篇

“大地上最有黑暗的陰影,可是對比起來,光明是較為強烈的。”這是我在讀完《悲慘世界》後深刻明白的一句話。悲慘世界,並不是一切都是令人傷感的,那裡還潛藏著一種非凡的力量————愛。

故事主要寫了冉阿讓經歷了許多常人難以想象的悲慘命運,在他嚐遍人間的黑暗,準備報復時,一個主教以寬大、仁慈深深感化了冉阿讓,給了他無限的希望,使他徹底悔悟,開始了新的生活。從此冉阿讓樂於助人,見義勇為,得到了人民的愛戴。

這一切使我感動之餘又不失疑惑,從囚犯到市長,這簡直是天壤之別,然而就是在主教那無私的愛中,這一切都變成了事實。“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就會變成美好的人間。”是啊!如果每個人都充滿愛心的話,那世界不就會變得很美麗嗎?

一家英國著名雜誌社的主編,小時候家境貧寒。有一天在回家的路上,他突然發現書店裡有一本攤開的書,於是便透過玻璃讀了起來。第二天,他又驚奇地發現那本書又往後翻了一頁,於是他又迫不及待地讀起來。這時,一個老人走出書店,笑呵呵地對他說:“我是這家店的老闆,孩子,如果你想讀書,可以進來讀,這裡所有的書你都可以免費翻閱。”從此,這位孩子每天都會走進書房讀書。最後,他獲得了成功。

試想下,如果那時沒有這個老人的話,也許這個孩子就會在貧困中度過一生,沒有任何作為,然而就是在他人生的困難處時,一個老人給予了他無限的愛,使他從困境中走了出來。這便是愛的偉大!

“愛並不是虛情假意的謊言,它是實實在在的情感,只要仔細感受,你就會發現愛本就緊挨著你:它可能是清早母親擠向你牙刷上的一寸牙膏,讓你感受到溫馨;它可能是陌生人的一把攙扶,讓你體會到溫曖;它可能是作業本里老師落下的一根白髮,讓你感悟到關愛;它可能就是一個微笑,讓你理解到寬容和讚賞。在生活中,你有了這種感受,體會,感悟,理解,受到觸動感染,激勵鼓舞,你就會去掉冷漠,解除封閉,成為一個有愛心的人。”

沒錯,愛是可以改變人的,我不禁又想到了這句話:“大地上最有黑暗的陰影,可是對比起來,光明是較為強烈的。”

悲慘世界讀後感7篇 慘烈命運:《悲慘世界》讀後感 第2張

第2篇

“人間所有的勇氣,所有的美德,所有的英雄品質,所有神聖的精神,他都具備。”這是在小說的末尾,青年人馬裡尤斯知道冉阿讓的身份後對他發出的評價。的確,冉阿讓就是這樣“為自己想得少,為他人想得多”的一個人。

文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冉阿讓揹著在戰鬥身負重傷的青年人馬裡尤斯在下水道中行走。在途中他遇到了認為他殺人越貨的柺子德納第與奉命捉拿他的警探沙威二人。但他始終保持鎮定,並在心中一直秉承把救人放在首位的原則,最後成功送馬裡尤斯到其爺爺家。而沙威被其高尚的行為感動,羞愧難當而跳河自殺。

常理來看,冉阿讓完全可以不去救馬裡尤斯,因為馬裡尤斯可是那個勾引自己“女兒”的不良青年,更何況此人是自願參加學生起義,他最後的死活與冉阿讓可謂是“風馬牛不相及”。可是冉阿讓毅然決定扛起小夥子,用他有力的胳膊扛著馬裡尤斯在下水道中緩緩前行。此刻他忘了自己曾是苦刑犯,他只是一個老人,為了救助一個青年,甚至是一個自己曾經討厭的青年,竟然不顧自身的安危,義無反顧地、全心全意地幫他。而且他在幫助的時候,多次遭到旁人的誤解,可是他用坦蕩的胸懷包容了一切誤解,永不放棄地堅持走到了最後。多麼無私,多麼寬容,多麼偉大!

在那政治混亂,民不聊生的年代裡,冉阿讓在這個社會裡曾經因飢餓偷麵包而犯下了時代性錯誤,但是他並沒有因此墮落,而是在主教的洗禮下改過自新並積極的服務社會。這充分的說明了一個道理——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而最高等的改造就是一個人良知的喚醒。所以犯了錯並不可怕,關鍵在於你有沒有決心改。另外,冉阿讓的高尚品質源於他碰到了高尚的人來指點迷津,並且能夠堅持用自己的良知去不斷地服務他人與寬恕他人。

做一天的好人容易,做一輩子的好人難。冉阿讓不失信於人而去養活一個與自己毫無血緣關係的女孩珂賽特並且視其為親生女兒,冒著生命危險救活青年馬裡尤斯,一次次地原諒一直追殺自己的警察沙威……他的“堅持”為他人著想的精神最為難能可貴。

雖然說我們無法與冉阿讓這個高尚的靈魂對比,不過,我們何嘗不可以以他為榜樣呢?雖然在和平年代裡我們還是不太可能做出那麼轟轟烈烈的大事,不過我相信只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來學習冉阿讓這種無私奉獻、回報社會並默默分擔他人憂傷的精神,那也一定會成為一個平凡而“偉大”的人。作文

第3篇

原本一位坐牢19年久的苦役犯為何後來會搖身一變成為人們的保護傘,原本是惡魔的化身為何會轉為正義。寬大為懷的米里哀主教是他人身的轉折點,他不僅不計較冉阿讓偷他的銀器具,反而將一對銀製燭臺送給了他並囑咐道:“答應我一定要把這些錢用到好的地方。把這些銀器賣掉,用這些錢讓自己過得好一些。”

我終於相信,人是可以改變人的,正如主教以寬大、仁慈深深感化了冉阿讓,給了他無限的希望,使他徹底悔悟,開始新的生活。也因此在冉阿讓的心頭播撒了感恩的種苗,而這些種苗將在日後茁壯成長,最終散發無限的光芒。

冉阿讓沒有辜負主教的期望,從此棄惡從善,開始新的生活。樂於助人,見義勇為得到人民的愛戴,最後成為了一名治理有方,改變小城面貌的市長,從囚犯到市長,簡直是天壤之別,這無疑是人性的巨大轉變。在他的心中永遠有著一根精神支柱支撐著他的身心,這是一個由感恩長成的參天大樹,是一個由感恩砌成的萬里長城。然而命運並沒有因此而停止考驗冉阿讓,在面對一個毫無血緣關係被壓在車下的老人是,他冒著被認出來的危險勇敢地挺身而出,拯救了一條生命,我的心被深深地敲打了一下,在當時黑暗與醜惡的社會現象下竟能綻放出如此耀眼、善良、無私的心,更讓人為之折服的是他為了使陌生人不受傷害,竟然一次次地鋌而走險,甚至甘願付出自己的生命。這是多麼無畏的勇氣與博愛,感恩的力量再一次在我的心頭敲下深深地鐘鳴。

雖然命運一次次地捉弄冉阿讓,但高尚的靈魂和源源不盡的博愛和堅定的感恩之心卻是誰也打不倒的。

感恩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感恩可以化為一切的源泉,演化出博愛、堅持、善良......或許你不曾注意,在你的身邊,有許許多多的人在為你而奉獻,你難道不應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感謝他們,報答他們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你懷著感恩的心去報答你們身邊幫助你們的人,別人也會因為你的幫助而感恩去幫助更多的人,感恩就如同水,生命離不開水,同樣也離不開感恩,讓我們帶著每個人最純潔的水滴化為河流和海洋,創造更多純潔的生命。

第4篇

?悲慘世界》是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的作品。書中講述的都是一個個極其悲慘的故事。平凡的'詞句中,帶有著濃厚的憂傷味道,更有些諷刺的語氣,卻刻畫了一個滿懷仁愛之心的人——瓦爾讓。

從前,瓦爾讓因為偷了麵包店裡的一塊麵包而被判刑19年,出獄後,他處處都遭到人們的白眼與唾棄,於是,他發誓一定要像社會報仇,然而,他卻被卞福汝教主感化了,於是,他又決心行善積德,做一個好人。接下的時間裡,他一直幫助貧困的人,並且收養了孤女珂賽特。

自始至終,他都用自己的善良化作真誠的愛給予別人溫暖,這一點令我著實佩服。瓦爾讓是一個經歷了很多的人,有煉獄般的生活,有混混噩噩的流浪,有遭人唾棄的屈辱生活,有功成名就當市長的時期,有被追殺逃亡的時候,有隱居的時期……一路走來,這無疑是無比艱難困苦的。面對社會給他帶來的阻礙與衝擊,他樂觀勇敢,他從來沒有忘記過要樂於助人,瓦爾讓所做出的貢獻,是無聲的大愛,他一直都為人們默默奉獻著。瓦爾讓也很正直,在當時一個封建迂腐的社會中,接濟了被人拋棄的芳汀,他不顧自己的名譽,用善良仁慈的心,幫助了那些被人、社會拋棄的人們,他無怨無悔,用愛填滿了每一個人的心田。

想想生活中的我們,是否也像瓦爾讓一樣,無私的幫助別人呢?學校裡,當同學嘔吐時,我們是否沒有躲到一邊而上前去幫忙打掃、去安慰呢?在社會上,我們是否沒有因為別人一時失敗,而在背後說閒話呢?在某些地區地震時,我們是否沒有畏懼餘震,而奔赴災區去安慰受害者呢?事實證明大多數人還沒有熱心行動起來。

有句話說得好“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付出一點愛,別人會感到很溫暖,看到別人快樂,自己也會樂在其中。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人需要幫助,也許是需要鼓勵,也許是需要資助,也許是需要愛……只有我們齊心協力去奉獻付出才能使世間有愛而更美好。有了一顆熱心腸,才能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你會發現你收穫一份特別的果實。奉獻一點,大愛一片,你我都有愛。只在行動與否。

不管怎樣都是愛,即使我們的處境和瓦爾讓一樣,也不能失去本性,成了假惡醜。愛能融化心,漸漸地我們就不會為了一些瑣碎而煩惱,每一個人都會成為愛的天使。沒有邁不過去的坎,如果身處逆境,就用愛鋪開一條路,走向光明,春暖花開!

第5篇

假如世界上所有的書是一片遼闊無邊的大海,那一本書就是茫茫大海的一條小魚;假如世界上所有的書是一片蔚藍的天空,那一本書就是天空一朵潔白無瑕的雲朵;假如世界上所有的書是一座大金庫,那一本書就是金碧輝煌的金庫的一塊小金塊。《悲慘世界》在我的眼是一條稀有的魚兒,是一朵最美麗的雲朵,是一塊最耀眼的黃金。

從那以後,冉阿讓開始竭盡全力地去幫助別人,想用做好事來彌補自己曾經的過錯。可是,當別人知道他曾經是一個苦役犯後,都不接受他的好意,一直把他拒之門外,因為在人們的眼他還是個十惡不赦的壞人。可他一點也不介意,仍然好心地去幫助別人,但是,他最終還是悽慘地死去了。當我讀完這本書時,我為冉阿讓感到憤憤不平:難道一個人犯了錯,就永遠都不能悔改了嗎?難道一個只是一不小心犯了錯誤的人就一定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壞人嗎?

冉阿讓雖然死了,但是我相信:他那顆善良和無私的心將一代代地傳下去,讓我們的那個被破壞和諧的社會重新充滿光明。

?悲慘世界》是由法國著名作家雨果先生所著的。這本書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主人公冉阿讓因為飢餓過度而偷了一個麵包,這使他在監獄裡度過了他一生最黑暗的十九年。當他再度從監獄裡走出來的時候,再也沒有一個人願意去理睬他了,每個人都歧視他,就這樣,冉阿讓終於在絕望崩潰了,但是,在他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時候,奇蹟出現了,一個善良的主教幫助了他,用他仁慈的心改變了冉阿讓。

?悲慘世界》這本書讓我瞭解了這個我很少接觸的社會。在社會上,有的人像德納第一樣,他們自私、貪婪,為了自己的利益,他們無惡不作甚至迫害別人。像在20xx年裡,美國為了得到石油,向伊拉克與伊朗這兩個盛產石油的國家開火;在抗日戰爭的時候,甫志高貪生怕死,為了能夠活下來,投靠了日本人,將共地下黨的祕密洩露了出來……但社會上除了有惡的一面,也有善的一面。這些人有一顆無私善良的心。他們常常幫助他人,甚至在自己困難的時候也去幫助別人。這些人讓我們感動,讓我們的社會有了光明,讓我們在嚴寒感受到一絲溫暖,一絲生機,我們華民族就需要這樣的人。

第6篇

捧讀《悲涼世界》,最突出的覺得,當是厚重之感。從平凡到卓越讀後感 同樣是佳構,同樣又厚又重,讀《約翰·克利斯朵夫》,或者讀《追想似水年華》,都沒有這種覺得,這種厚重之感,不是拿在手上,而是壓在心頭,感觸的是人類的苦難厚厚而沉重的沉澱。不是寫苦難極重繁重的書,都能當得起這“厚重”二字。而《悲涼世界》獨能當得起,只因這部大書壓在作者心頭,達三十年之久。

歷時三十餘年,從一八二八年起構想,到一八四五年動筆創作,直至一八六一年才終於寫完全書,真是陰差陽錯,這在雨果的小說創作中也是絕無僅有的。這部小說的創作動機,來自這樣一件究竟:一八零一年,一個名叫彼埃爾·莫的窮苦農人,因飢餓偷了一塊麵包而判五年苦役,刑滿釋放後,持黃色身份證討生存又隨處碰壁。平凡的世界讀後感 悲慘世界讀後感到一八二八年,雨果又開始蒐集有關米奧利斯主教及其家庭的資料,醞釀寫一個釋放的苦役犯受聖徒式的主教作用而棄惡從善的故事。在一八二九年和一八三零年間,他還少量蒐集有關黑玻璃製造業的質料,這即是冉阿讓到海濱蒙特伊,化名為馬德蘭老師,從苦役犯釀成企業家,開辦工廠併發跡的由來。別的,他還觀光了佈雷斯特和土倫的苦役犯監獄,在陌頭眼見了類似芳汀受辱的局面。

捧讀《悲涼世界》,最突出的覺得,當是厚重之感。同樣是佳構,同樣又厚又重,讀《約翰·克利斯朵夫》,或者讀《追想似水年華》,都沒有這種覺得,這種厚重之感,不是拿在手上,而是壓在心頭,感觸的是人類的苦難厚厚而沉重的沉澱。不是寫苦難極重繁重的書,都能當得起這“厚重”二字。而《悲涼世界》獨能當得起,只因這部大書壓在作者心頭,達三十年之久。

到了一八三二年,這部小說的構想已相稱明確,並且,他在蒐集素材的底子上,寫了《去世囚末日誌》(一八三零年)、《克洛德·格》(一八三四年)等長篇小說,揭破使人走上犯法道路的社會實際,並嚴格非難法律制度的不公平。

他曾經是一個擁有無數財產的市長,可他卻把絕大多數的錢都捐給了慈悲機構和窮人們。以致於他往往出門時口袋裡裝滿了錢,回來時又都空了。除此之外他還經常把麵包送給受餓的人,把衣服送給挨凍的人;隨處訪貧問苦。對於窮人而言,他就像一頂掩護傘,一個正義的化身。

此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對芳町與珂賽特母女的關愛。

第7篇

星期五晚上,我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對老爸說:“老爸,我想看雨果寫的《悲慘世界》,聽創新的語文老師說《悲慘世界》是世界經典名著,值得我們看一看啊!”老爸聽後問道:“是嗎,是這樣說的嗎?”“當然!難道我會騙你嗎?”我一本正經的說。“好,我們去買吧!let“sgo!”我們騎著自行車去書店了。

回到家,我迫不及待的翻開心儀已久的《悲慘世界》。光是封面就已經讓我愛不釋手了。

我花了一個晚上將它讀完了。小說的主人公有很多:冉阿讓、芳玎、柯賽特、德納第媽媽、德納第······故事是這樣的:冉阿讓在監獄裡蹲了十九年,刑滿釋放,但仍舊遭到別人的嫌棄,沒有人願意收留他,但是他遇到了好心的主教,他收留了他。與此同時,芳玎將自己的女兒柯賽特寄養在狠毒的德納第家,柯賽特在他家裡遭受了很差很差的待遇,而且他們還時不時的找藉口向芳玎要錢,而芳玎卻全然不知。後來,冉阿讓當上了市長,化名馬德蘭。過了一段時間,冉阿讓暴露了,他只好去自首。他哀求沙威讓他見芳玎一面,沙威同意了。但是,芳玎在沙威來臨時嚇死了。冉阿讓被逮捕了,但他又逃獄了,他到了德納第家,救走了柯賽特。他們曾在破舊的小屋內住過,後來又定居巴黎。他們經常到公園散步,從此認識了馬呂斯。馬呂斯愛上了柯賽特,他們在一次大戰之後結婚,然而冉阿讓去世了。

看完《悲慘世界》,我時不時會想起就令我氣憤悲傷的片段:“這就是我的通行證,這東西害我處處受人攆。我知道上面寫了什麼,我在牢裡念過書。你聽聽吧,‘冉阿讓,苦役犯,刑滿釋放,因破壞房屋入內行竊判刑五年。四次企圖越獄,外加十四年,一共十九年,是一個危險分子。’現在你們都知道了,還肯收留我嗎?肯給我吃,留我睡嗎?你有一間馬房沒有?”讀到這一段,我想起冉阿讓入獄的原因,那就是他偷了一塊麵包。他只是偷了一塊麵包,就判刑五年!如果是一個政府官員,他根本就不計較!那時的冉阿讓沒有錢,就像一個乞丐,人們不能“施捨”一點東西給他嗎?警方在釋放冉阿讓的時候,為什麼就不能不計前嫌,不要在他的通行證上烙下他的“罪行”!

讀完《悲慘世界》,我真的感到雨果描述的世界很悲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