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文化生活》教學設計9篇 “文化生活”教學設計:開啟學生文化視野,培養全人教育能力。

《文化生活》教學設計是針對中國小生進行文化素養培養的一種課程設計。其主要目的是通過讓學生了解和體驗不同的文化活動,培養他們的文化興趣和修養,提高文化素質,同時加強對本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理解。

《文化生活》教學設計9篇 “文化生活”教學設計:開啟學生文化視野,培養全人教育能力。

第1篇

(1)民族節日蘊含著民族生活中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倫理等文化因素,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澱。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

(2)文化遺產是指在歷史、藝術或者科學及審美、人種學、人類學等方面有著重要意義的紀念文物、建築物、遺蹟等,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誌(含義、地位)。文化遺產對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意義)

?擴充套件』文化遺產的保護:由於歲月侵蝕、環境汙染和人類活動的影響,許多文化遺產正面臨被毀壞的危險,這些為歷史創造的遺產無法再造,因而成為不容替代的珍品。為了使不同民族優秀文化遺產免遭破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決定,以名錄的方式確立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並給予保護。(注:世界遺產分為三大類,即文化遺產、自然遺產和同時含有文化與自然兩方面因素的雙重遺產)

?擴充套件』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包括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石刻、壁畫、近代現代重要史蹟及代表性建築等不可移動文物,歷史上各時代的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手稿、圖書資料等可移動文物;以及在建築式樣、分佈均勻或與環境景色結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 口頭傳統和表述; 傳統表演藝術; 社會風俗、禮儀、節慶;傳統手工藝技能等。

(1)原因:由於各民族間經濟的和政治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種因素的不同,決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的差異。

(1)原因:由於世界各民族的社會實踐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規律,所以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規律。

(2)表現: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不同國家和民族文化內容和形式各具特色。世界文化與民族文化兩者是共性與個性,一般與特殊、整體與部分的關係。

(1)表現:文化多樣性就一國而言,表現為同一國內不同民族、不同區域的文化各具特色;就整個世界而言,表現為世界範圍內的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各具特色。因此,不同的地域,有地域文化的差異,不同民族也有民族文化的差異。

(2)原因:由於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人們的經濟、政治、歷史和地理等多種因素的不同,這就逐漸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傳統。

(1)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

(2)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

3、怎樣對待文化的多樣性?(正確態度、原則、要反對的錯誤傾向)

(1)正確對待文化多樣性,必須堅持正確態度:即既要認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鑑、求同存異,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尊重文化多樣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發展好本民族文化。

(2)正確對待文化多樣性,必須遵循一條原則。即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平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

(3)正確對待文化多樣性,必須反對兩種錯誤傾向:即盲目自大、貶低、排斥其他文化或者妄自菲薄、盲目崇拜其他文化的錯誤觀點。

文化傳播即文化交流。指人們通過一定的方式傳遞知識、資訊、觀念、情感和信仰,以及與此相關的所有社會交往活動,都可視為文化傳播。

(互派訪問學者和留學生是更為直接的文化傳播方式)

總之,小到親朋聚會、外出旅遊,大到各種經濟、政治、文化活動,都可以成為文化傳播的途徑。

文化傳播總要通過一定的媒介才能實現。傳媒大體經歷了口語、文字、印刷、電子和網路等發展階段。

(1)標誌:傳媒真正開始面向大眾傳遞資訊的標誌是印刷媒體的推廣。

(3)特點:大眾傳媒能最大程度地超越時空的侷限,彙集來自世界各地的資訊,日益顯示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已經成為現代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1)意義:文化交流,一方面,為中華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化的繁榮發展作出了貢獻,另一方面,外域文化的傳入,也促進了中華文化的發展和進步。

(2)要求:我們既要熱情地歡迎世界各國優秀文化在中國的傳播,又要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這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1、傳統文化的含義:傳統文化是指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並保留在現實生活中的、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文化。

2、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傳統習俗、傳統建築(建築,被稱為凝固的藝術)、傳統文藝以及傳統思想等。

如何理解?傳統文化經過不同的時代仍然會保留其原有的基本特徵,其核心內容不容易改變。當然,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會賦予傳統文化新的內涵。

如何理解?各民族傳統文化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會受到自然環境、經濟方式、社會狀況、文化特點等因素的影響而表現出民族特色。

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傳統文化的相應內容如果能適應社會生活的變遷,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就能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變,傳統文化也會起阻礙社會進步、妨害人的發展的消極作用。

正確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我們應該辯證地分析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華和糟粕。對於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對於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後的、腐朽的東西,必須“移風易俗”,自覺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因此,對待傳統文化,還要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即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知識擴充套件1:在影響文化發展的幾個因素中,社會制度的更替導致的是新的文化形態取代舊的文化形態,是質變。所以,屬於影響最大的因素。

(1)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具有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與培育上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2)教育通過對受教育者的“傳道、授業、解惑”,把文化傳遞給下一代。教育能夠以濃縮的形式重演人類在漫長的歷史中走過的認識世界的過程,使人們在有限的學習生涯中獲得既有的文化財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從事文化創造。

(3)隨著教育方式的不斷變革,教育在人類文化的傳承中將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1)文化創新,是社會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文化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

(2)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文化創新的作用,既表現為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又表現為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成為一個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

(1)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基礎(體現在兩個方面)

①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人類在實踐中,創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離開了社會實踐,文化就成為無源之水、無土之木,人們就不可能從事有價值的文化創造。

②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和基礎。一方面,社會實踐不斷出現新情況,提出新問題,需要文化不斷創新,以適應新情況,回答新問題。另一方面,社會實踐的發展,為文化創新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資源,準備了更加充足的條件。

(2)文化創新反作用於社會實踐,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

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標準。

知識擴充套件◇人民群眾既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也是文化創新的主體

(1)立足於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2)繼承傳統,推陳出新,這是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之一。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文化創新既是一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改造傳統文化的過程;又是一個 “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創造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的過程。

(3)面向世界,博採眾長,這是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之二。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鑑與融合,既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文化創新必然要經歷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必須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

(4)在文化創新中,要克服 “守舊主義”、“封閉主義”、 “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傾向。

知識擴充套件◇中華文化與外來文化應如何交流、借鑑與融合?

(1)文化的交流、借鑑和融合,是學習和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成果,以發展本民族文化的過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相互借鑑,以“取長補短”的過程;是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鑑基礎上,推出融匯多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的過程。

(2)在文化交流、借鑑與融合的過程中,需要我們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熔鑄百家的氣魄和科學分析的態度,不同民族文化之間,應該平等交流、相互借鑑,共享世界文化創新的成果。

(3)在學習和借鑑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時,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植根於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斷實現中華文化的創新發展。

(1)對於文化創新而言,必須把握好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係,要堅持正確的方向,克服 “守舊主義”、“封閉主義”、 “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傾向。

(2)立足於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著眼於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3)在歷史與現實、東方與西方的文化交匯點上,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長處,在內容和形式上積極創新

(4)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馬克思主義的指引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文化生活》教學設計9篇 “文化生活”教學設計:開啟學生文化視野,培養全人教育能力。 第2張

第2篇

科任任教班級 《文化生活》第五課教案 集體備課部分課題

第五課 文化創新 一、文化創新的源泉和作用中心發言人備課時間第四周上課時間第五週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 1、識記文化發展的實質、創新的源泉與作用。 2、理解社會實踐在文化創新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列舉例項說明社會實踐在文化創新中的作用。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幫助學生充分認識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意義,增強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重點社會實踐在文化創新中的作用難點社會實踐在文化創新中的作用

教學方法教師啟發、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思考,討論、交流學習成果。

教學建議匯入新課文化在交流的中傳播,在繼承基礎上發展,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於創新。文化創新是社會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這是本課要學習的內容。教學過程一、不盡的源泉,不竭的動力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48頁材料,並思考所反映的問題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並討論問題 教師點評:這些材料說明,只有真正投身於社會實踐,深入人民群眾之中,才能創作出更多的優秀文化作品。 1、文化發展的實質在於創新 文化在交流的過程中傳播,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都包含著文化創新的意義。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於文化創新。文化創新是社會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 2、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 實踐作為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社會性活動。人類在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實踐中,創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離開了社會實踐,文化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人們不可能從事任何有價值的文化創造。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49頁材料,並思考所反映的問題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並討論問題 教師點評:魯迅的作品主要揭示了中國封建制度的腐朽、黑暗;高爾基的作品反映了俄國工人階級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氣概,展示了俄國工人運動發生、發展的歷史過程。他們都是對人民群眾社會實踐的概括和總結。 3、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和基礎 文化自身的繼承與發展是一個新陳代謝、不斷創新的過程。 一方面,社會實踐不斷出現新情況,提出新問題,需要文化不斷創新,以適應新情況,回答新問題。 另一方面,社會實踐的發展,為文化創新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資源,準備了更加充足的條件。 所以,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和基礎。 總之,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創新的動力。新的文化形態的誕生、舊的文化形態的消亡、先進文化的發展,都是在社會實踐中實現的。 二、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義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49-50頁內容,並思考文化創新的意義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並討論問題 教師點評: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文化創新的作用,既表現為不斷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又表現為不斷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 1、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 文化源於社會實踐,又引導、制約著社會實踐的發展。我們進行文化創造、實現文化創新,不是被動的反映環境的變化,也不是為創新而創新,而是適應社會實踐的需要建立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更好地為社會實踐服務。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標準。 2、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 失去了創新能力的文化,意味著喪失了新陳代謝的機能,也就意味著生命的衰竭,是沒有發展前途的。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傳統文化才能煥發生機、歷久彌新,民族文化才充滿活力、日益豐富。不斷繁榮和發展的民族文化之路,必然是不斷前行的文化創新之旅。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 三、呼喚文化創新的時代 1、人民群眾從來就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也是文化創造的主體 今天,我們生活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期,這是一個呼喚文化創新的偉大時代。誰想成為一個有作為的文化創造者,誰就應該自覺地技身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當中。 2、當代中國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職責 人民群眾從來就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也是文化創造的主體。只有充分認識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意義,關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從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刻苦鑽研,銳意創新,才能創造出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這是當代中國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職責。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51頁材料,結合教材內容,思考、討論社會實踐在文化創新中的作用和意義。學生活動:積極閱讀並思考所提問題 課堂總結本節內容主要講述了社會實踐在文化創新中的作用和意義,明確了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創新的動力,文化創新的作用,既表現為不斷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又表現為不斷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我們要從中體會社會實踐的重要性和意義。

第3篇

(1)經濟是 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

(2)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文化反作用於經濟、政治,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後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

① 優秀文化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② 優秀文化能增強人的精神世界;③ 優秀文化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3、尊重文化多樣性的意義、態度和原則(為什麼?怎麼樣?)

(1)意義: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

(2)態度: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鑑,求同存異,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 文明繁榮進步

4、世界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係(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的。由於世界各民族的社會實踐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規律,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規律。

(2)各民族間的經濟和政治的、歷史的和 地理的等多種因素的不同,又決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差異。沒有不同民族、不同國家各具特色的 文化,就不會有世界文化百花園爭妍鬥豔、五彩繽紛的景象。

(3)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徵;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5、推動文化交流的意義(中外文化交流有何重大意義?)

(1)對內:中華文化①促進中華文化的發展和進步,維護民族文化。②將中國先進文化推向世界,有利於擴大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提高我國文化競爭力,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 。③促進文化事業的發展。④有利於我國建設全面小康社會。

(2)對外:世界文化①有利於吸收和借鑑,取長補短,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②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與發展。③有利 於加強交流國家人民之間的友誼和相互瞭解,發展友好合作,促進世界和平發展,建設和諧世界。

6、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如何正確對待傳統文化?)

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 承,古為今用。

面對傳統文化,要辯證地認識它們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華和糟粕。對於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留和發展;對於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後的、腐朽的東西,必須“移風易俗”,自覺加以改造或剔除。

7、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係:(文化的繼承和發展的關係?怎樣把握好二者的關係?)

①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繼承與發展,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

②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這就是文化傳承。把握好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係,批判的繼承傳統文化,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注意:理解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不是先後關係;能解答辨析題。

9、文化創新的意義(為什麼要進行文化創新?必要性重要性)

(1)[必要性]文化創新,是社會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和基礎。

(2)[重要性]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 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①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推動社會 實踐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標準所在。

②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 。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

②著眼於文化的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重要途徑)

③面向世界,博採眾長,學習、借鑑其他民族文化的優秀文化成果(重要途徑)

④堅持文化創新的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既要反對“守舊主義” 和“封閉主義”,又要克服“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錯誤傾向。

①要堅持正確的方向,既要反對“守舊主義” 和“封閉主義”,又要克服“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錯誤傾向

②我們要立足於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著眼於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汲取 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長處,在內容和形式上不斷創新

(1)在文化交流、借鑑與融合的過程中,必須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這就需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熔鑄百家的氣魄,科學分析的態度。

(2)在學習和借鑑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時,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11、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是什麼?)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②作用:愛國主義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團結奮鬥的一面旗幟,是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柱。

③愛國主義是具體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愛國主義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體內涵。

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和愛社會主義的本質是一致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一,就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

①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發揮“主心骨”的作用

②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2)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義(必要性):要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狀態,必須把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

①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

②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不斷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要求

③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需要

第4篇

①古代的輝煌——在古代社會,中華文化曾長期走在世界前列,對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

②近代的衰微——隨著中國封建統治的日益沒落和西方近代工業文明的巨大沖擊,近代中華文化經歷了衰微的過程。

③現代的復興——只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和馬克思主義的指引下,才能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④發展中華文化。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

中華文明薪火相傳,一脈相承,是人類文明史上唯一沒有中斷而延續至今的古老文明。

文字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標誌。漢字,是中華文化的基本載體,記載了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和豐富成果。漢字為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發揮了巨大作用。漢字文化內涵豐富,在今天為中華各民族人民所通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歷史經驗,重視儲存歷史資料。

?溫馨提示】文字、文學、文物、文明與文化之間的關係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記載了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會豐富成果。文字的發明,使人類文明得以傳承,標誌著人類進入文明時代。

文學:以文字語言為手段塑造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起源於人類的生產勞動。最早出現的是口頭文學,一般是與音樂聯結為可以演唱的抒情詩歌。最早形成書面文學的有中國的《詩經》、印度的《羅摩衍那》會古希臘的《伊利昂紀》等。歐洲傳統文學理論分類法將文學分為詩、散文、戲劇三大類。中國先秦時期將以文字寫成的作品統稱為文學,魏晉以後才逐漸將文學作品單獨列出。現代通常將文學分為詩歌、小說、散文、戲劇四大類別。

文物:遺存在社會上或埋藏在地下的人類文化遺物。包括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文化遺址、墓葬、建築和碑刻;各時代珍貴的藝術品、工藝美術品以及生活用品;重要的文獻資料以及具有史料價值的手稿、古舊圖書;反映各時代社會制度、社會生產、社會生活的代表性實物。

文化:是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

辨析: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意味其發展一帆風順,始終輝煌。

這種觀點是錯誤的。中華文化走過來自己獨具特色的輝煌歷程,但在近代出現來衰微。古代中華文化發展的歷程可用下表來展示:

殷周天命神權思想、“敬德保民”思想對早期中華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春秋戰國諸子蜂起、百家爭鳴形成了古代中華文化思想的雛形

秦統一的民族文化得到發展在中華文化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隋唐中華文化高度發展並廣泛吸收外域文化中華文化進入氣度如虹的全盛時代

宋元明延續隋唐文化的輝煌中史學、文學藝術和科技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

辨析: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僅得益於漢字和史學典籍的延續。

(1)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得益於漢字與史學典籍,有其合理性。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記載來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會豐富成果。數千年來,漢字這種具有獨具特色的“方塊字”,為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發揮來巨大的作用。史學典籍的出現,能夠將大量的歷史經驗、資料史實記載並流傳下來。

(2)但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還得益於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幷蓄。它能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諧相處,吸收、借鑑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這種文化的包容性,有利於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對外域文化的理解。

(xx年江蘇卷第24題)“素胚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瓶身描繪的牡丹一如你初妝”,韻味傳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歷史,向人們展示了中華文化的( )

?解析】“青花瓷穿越千年的歷史”體現了中華文化的歷史之長久,故選d。ac都是中華文化的特徵,但不是對材料的反映。材料也沒有反映出青花瓷技術的發展和創新,故排除b。

中華文化的內容極為豐富,既包括教育、歷史、哲學、道德方面的內容,也包括文學藝術、科學技術方面的內容。

中華文化中的文學藝術在世界文學藝術寶庫中獨樹一幟,獨領風騷,為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誌。

作用對於反映人們的精神生活、展示人們的精神世界有獨特的作用。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之一。

特點輝煌而悠久的歷史、豐富而絢麗的內涵、鮮明而獨特的風格。總的來說,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注重實際運用,具有實用性和整體性的特點。

意義展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嚮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學藝術寶庫中有重要位置。在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成就長期處於世界的前列,對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中華民族在認識、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創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國人民勤勞、智慧和艱苦奮鬥精神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生命力、創造力的生動體現。

溫馨提示:文學藝術是反映社會生活的特殊的意識形態。作為上層建築.它是由經濟基礎決定,它源於社會,反映社會,折射人類共同情感又承載獨特民族傳統。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條件千差萬別,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不同。受歷史、地理等因素影響,各地區的文化帶有明顯的區域特徵。

不同區域的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鑑、吸收,既漸融合,又保持著各自的特色。

中華文化與從區域文化的研究視野來看,中國文明屬於東方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一起構成了世界文明。基於現實的與區域文化的研究視野,中華文化包括具體的齊魯文化、楚文化、三秦文化、巴蜀文化、吳越文化等區域文化。自文化外部看是“一體”,以漢文化為主導;自文化內部視之,則呈現出強烈的區域性特徵,齊魯、巴蜀、秦、楚文化,異彩紛呈,構成了中華文化的“多元”。

辨析:中華文化是中國這一古老土地上孕育的文明,因此各地區文化都是相同的。

第一,中華文化是中國各地區各民族人民共同創造的,但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條件千差萬別,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不同,所以各地區的文化帶有明顯的區域特徵。

第二,不同區域的文化,長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鑑、相互吸收,既漸趨融合,又保持著各自的特色。

①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體。中華文化呈現著多種民族文化的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都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中華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們都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瑰寶,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②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熔鑄了燦爛的中華文化。

③各民族人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的強烈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中國是多民族國家,中華各民族文化都為中華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所以應正確理解二者的關係。這是本課書的重點,也是難點。

第一,二者的關係是:各民族文化共同創造了中華文化;中華文化呈現著各民族文化的豐富色彩;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徵。

第二,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體,除了漢族外,還有55個少數民族,這些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由於經濟發展水平、歷史、地理等因素影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各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共同創造了中華文化”並不是說各民族文化的簡單相加形成了中華文化,而是說各民族文化在交流傳播的過程中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創造了中華文化。

第三,中華文化呈現著各民族文化的豐富色彩。由於各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在它們共同創造了中華文化後,使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聞名中外的敦煌石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克孜爾千佛洞等中華文化的瑰寶,是古代的漢族、鮮卑族、吐蕃族以及西域各族的藝術家和勞動人民共同創造的。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中華各民族文化在共同創造了中華文化的同時,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的特性。而各族人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會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第一,中華文化是多民族的共同體,中華文化呈現著多種民族文化的豐富色彩。

第二,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創造了中華文化。

第三,因此,不能簡單地說中華文化就是中國各民族的文化,中華文化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簡單相加。

辨析:中華文化呈現多種民族文化的豐富色彩,不同民族文化很難融合相處。

第一,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體,中華文化也呈現著多種民族文化的豐富色彩,但不等於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無共性。

第二,中華各民族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又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各族人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有認同感和歸屬感。

該觀點是錯誤的。源遠流長是從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動態)的角度,側重從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來說明中華文化的特點;博大精深則是從中華文化的內涵厚重(靜態)的角度,側重從中華文化的內涵上來說明中華文化的特點。

(xx年寧夏卷第題)維吾爾族的《第七木卡姆朱拉》、蒙古族長調《成吉思汗》、納西族《嫁女調》、鄂西土家族《神農溪縴夫號子》……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飾、語言、曲調和歌聲,展現在cctv舞臺上。人們為多姿多彩的民族音樂而激動,更為音樂盛典豐厚廣博的文化內涵而感動。這從一個側面表明( )

①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代表著中華文化的前進方向

②中華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③中華文化呈現著多民族文化的豐富色彩

④各民族傳統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推動當代中國發展的時代精神

解析:材料強調文化的各具特色,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多樣性、豐富多彩,人們為各民族文化所感動,體現了各民族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故②③入選。①觀點錯誤,民族文化只有在馬列主義指導和黨的領導下不斷髮展,才能代表中華文化的前進方向。材料沒有包含時代精神的內容,同時④的觀點本身也不準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形成和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時代精神。

(1)在近代中國,再創中華文化的輝煌與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奮鬥密切相關。

(2)實踐證明: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馬克思主義的指引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能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然伴隨著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今天,中華民族的文化史冊掀起了嶄新的一頁。弘揚中華文化,就是在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耕耘。我們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中華文化的發展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既保持民族性,又體現時代性。

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還得益於它所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異和兼收幷蓄。

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幷蓄。所謂“求同存異”,就是能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諧相處;所謂“兼收幷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鑑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

這種文化的包容性,有利於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係中交流,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和對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考點23:中國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貢獻(中華文化的作用)

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體。中華文化呈現著多種民族文化的豐富多彩。中華各民族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它們都是都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瑰寶,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會交融、相互促進共同熔鑄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各族人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有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中華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勵中國人民幾千年來克服艱難險阻、戰勝內憂外患、創造幸福生活的強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勵每一箇中華兒女共同創造祖國美好明天的不竭動力。

1.背景材料:xx年6月27日,俄羅斯“中國年——北京周”在莫斯科斯坦尼拉夫斯基丹欽科劇院舉行開幕式。名為“魅力北京”的文藝演出以弘揚中華民族文化,謳歌俄中兩國人民友誼為主題,以多種藝術手段展示了中華文化藝術精髓。整臺演出文藝節目精彩紛呈,融器樂、聲樂、舞蹈、雜技、戲曲等多種藝術形式為一體。這是中華民族光輝燦爛是文化精髓與北京傳統地方特色的一次完美融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定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中國古琴曲《關山月》與崑曲《長生殿》,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厚重的歷史淵源,以當代時尚的藝術手段進行包裝,讓群眾欣賞到中國傳統與現代的完美結合,歎為觀止。

請從文化生活的角度思考:“魅力北京”綜藝晚會創作者的創作意圖有哪些?

?思路點撥】本題以俄羅斯“中國年——北京周”活動為背景,考查學生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及解讀獲取資訊的能力。解題時要注意緊密結合晚會創作者的創作意圖,從材料中提煉出文化生活的知識點。

(1)多種藝術形式登臺亮相體現了文化的多樣性,也展現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

(2)以現代時尚的手段包裝的崑曲和器樂表演,讓觀眾欣賞到中國傳統與現代的完美結合,體現了文化創新要繼承傳統,推陳出新。

(3)通過文藝扮演傳播中華文化,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促進中華文化的發展和世界文化的繁榮。

(4)文化與政治、經濟相互影響、相互交融,“魅力北京”綜藝晚會能夠加深中俄雙方的瞭解和互信,促進政治經濟等方面的發展。

2. xx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衛星發射成功。“嫦娥一號”衛星在到達繞月軌道以後,在距離地球38萬公里以外的天空向地球播放由全國人民選出的30首民族歌曲,有《我愛中華》《歌唱祖國》《梁山伯與祝英臺》《誰不說俺家鄉好》《二泉映月》《我的祖國》《黃河頌》等。除這30首曲目外,“嫦娥一號”衛星搭載的還有兩首“特別選用曲目”:《國歌》《東方紅》。

結合文化生活的相關知識,談談你對“嫦娥一號”衛星發射成功並播放民族歌曲的認識。

?思路點撥】本題以“嫦娥一號”衛星發射成功為背景材料,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解題時注意設問中的兩個層次,即對“嫦娥一號”衛星發射成功的認識,以及對其播放民族歌曲的認識,結合材料中文化生活的有關知識,形成答案。

(1)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影響、相互交融,文化力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嫦娥一號”衛星發射成功有利於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鞏固國家政權,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提高國際地位。

(2)文化在交流中傳播。通過“嫦娥一號”衛星從天空向地球播放中華民族歌曲,有利於中華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化的發展,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3)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我國的科學技術在古代曾長期處於世界前列,今天我國又成為世界航空航天技術強國;選出的30首民族歌曲充分展現中華民族的精神嚮往和美好追求,有利於提升中華文化的影響力。

(4)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嫦娥一號”播放的民族歌曲,充分表達了中國人民熱愛祖國、熱愛和平的美好追求和高尚情操。

第5篇

①漢字為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

②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歷史經驗,重視儲存歷史資料,從而保證了中華文化的延綿不斷。

③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還得益於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它有利於各民族文化在和諧的關係中交流,有利於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和對外域文化的理解。

◇包容性的含義: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幷蓄。所謂“求同存異”,就是能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諧相處;所謂“兼收幷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鑑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

注意: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記載了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和豐富成果,使人類文明得以傳承,標誌著人類進入文明時代。漢字的正式文字從甲骨文開始,按演變的順序,主要字型有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和楷書。

注意: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我國史書典籍的特點:規模之大、存留之豐為世界所僅有。(即規模大、存留豐)

①中華文化內容的豐富多彩與獨特性體現其博大精深---獨樹一幟,獨領風騷。表現在文藝和科技術上。

◇中華文化中的文藝在世界文學藝術寶庫中獨樹一幟。文藝對於反映人們的精神生活、展示人們的精神世界有獨特的作用,中華文化中的文藝,以其輝煌而悠久的歷史、豐富而絢麗的內涵、鮮明而獨特的風格展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嚮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學藝術寶庫中有重要位置。

◇中國的科學技術成就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成就長期處於世界的前列,對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注重實際運用,具有實用性和整體性的特點。科學技術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之一。

②中華文化的區域性體現其博大精深 ---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③中華文化的民族性體現其博大精深 --- 中華之瑰寶,民族之驕傲。

秦國時期:促進了統一的民族文化的發展,在中華文化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漢朝時期:儒家學說確立了至尊地位,儒家思想成為正統思想

隋唐時期:中華文化以博大的胸襟廣泛吸收外域文化,進入了氣度恢巨集的全盛時期。

宋元明時期:推動中華文化發展,其中宋明理學對後期封建社會影響較大

明清時期:近代西方文化傳入,中國傳統文化思想面臨衝擊

在古代社會,中華文化曾長期走在世界前列,但在近代,中華文化出現了一個衰微的過程,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封建統治的日漸沒落以及西方近代工業文明的衝擊。(內外因)

①再創中華文化新的輝煌的條件: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國家: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馬克思主義的指引和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青年學生:應積極投身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偉大實踐,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推陳出新、博採眾長;培養創新精神,推進中華文化的傳承和創新等。

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體,中華文化呈現多種民族文化的豐富色彩。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民族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中華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現為中華民族精神的力量,中華民族精神,深深植根於數千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

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之魂,它深深植根於綿延數千年的優秀文化傳統之中,始終是維繫中華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是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

中華民族精神熔鍊於輝煌的古代中華文化之中,玉成於近代中國人民救亡圖存、前仆後繼的奮勇抗爭之中,彰顯於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事業之中。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愛國主義的地位: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貫穿於民族精神的各個方面。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相輔相成,無不體現著愛國主義這個主題。

◇愛國主義的作用:無論什麼時期,愛國主義都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團結奮鬥的一面旗幟,是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柱。

◇愛國主義的特點: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愛國主義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體內涵。

◇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在當代中國,愛國與愛社會主義本質上是一致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一,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

◇勤勞勇敢可以體現為吃苦耐勞、勤儉節約、艱苦樸素、不畏強暴、英勇頑強等,如:“克勤於邦,克儉於家”,“業廣唯勤”,“天道酬勤”,“不為強御”、“勇者不懼”,“勇於義而過於德,不以貧富貴賤死生動其心”等。

◇能夠反映自強不息精神德典故與名言。如“夸父逐日”、“大禹治水”、 “愚公移山”、“精衛填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民族精神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民族精神的具體內涵和表現形式往往會打上鮮明的時代烙印。可見,民族精神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豐富和發展。

近百年來,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和發展主要體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奮鬥的歷程之中,體現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時期。

①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形成了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紅巖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具體民族精神。

②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新時期:形成了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大慶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等具體民族精神。

①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面對世界範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的互相激盪,要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狀態,必須高舉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

②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民族精神是民族綜合素質的有機組成部分和集中體現。

③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不斷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要求。中華民族精神作為中華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動員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國國際競爭力的重要保證。

④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需要。面對西方敵對勢力以各種手段和方式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的挑戰,要頂住霸權主義的種種壓力,抵制外來腐朽思想文化的影響,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顯得更為重要和迫切。

⑤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大力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就是鑄造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強基固本。

①要立足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做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播者、弘揚者和建設者。

②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發揮“主心骨”的作用。即充分發揮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作用。

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既要珍惜和愛護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又要繼承和發揚黨在長期革命鬥爭和建設實踐中形成的優良傳統。

④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正確對待外來思想文化的影響。既要借鑑、汲取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先進文明成果,又要警惕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進行西化、分化的圖謀,確保國家的文化安全。

⑤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只有不斷注入以改革開放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採眾長、日益豐富,具有生機和活力;只有堅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時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青年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當代青年要充分認識到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義,結合新的實踐要求,不斷豐富和發展中華民族精神,做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播者、弘揚者和建設者,共同續寫中華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第6篇

科任 任教班級 《文化生活》第九課教案 集體備課部分 課題

一、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中心發言人 備課時間 第九周 上課時間 第十週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識記當代先進文化的內涵、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2、理解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必要性 (二)能力目標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分析文化現象的能力,自覺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積極參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能力。(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幫助學生充分認識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重大作用,堅定愛黨、愛國信念,積極參加各種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設活動。 重點 把握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 難點 把握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

教學方法 教師啟發、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思考,討論、交流學習成果。

教學建議 匯入新課 現代科技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同時,一些落後、腐朽文化也尋機蔓延,危害社會,因此,弘揚主旋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成為社會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 教學過程 一、中國先進文化的求索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95頁材料,並思考所提出的問題學生活動:積極思考並討論問題 教師點評:中華文化曾為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但是,當近代西方國家衝破封建制度的羅網,取得日新月異的進步時,中國仍然處於日趨沒落的封建專制統治之下,經濟、政治、文化都落後了。如何趕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再創中華文化的輝煌,是幾代中國人的求索。 近代中國歷史證實了一個結論:奉行“全盤西化”論或“文化復古主義”,都不能產生中國先進文化。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只有中國共產黨代表的以人民革命實踐為基礎、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主線、以人民群眾為創造主體的新民主主義文化,充滿了旺盛活力,成為名副其實的先進文化。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97頁“相關連線”材料,並結合歷史知識思考馬克思主義對中國文化發展的作用。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並討論問題 教師點評: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是中華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轉折點。 二、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1、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97頁“專家點評”材料,並思考中國先進文化的核心、本質要求是什麼?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並討論問題 教師點評:社會主義是中國先進文化的核心、本質要求 2、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證。 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關鍵在於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 教師活動:引導思考為什麼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關鍵在於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並討論問題 教師點評:這是由馬克思主義的性質和我國的性質決定的。 3、發展先進文化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 (1)馬克思主義科學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為人類進步、社會發展指明瞭方向。 儘管當今世界經濟、政治、文化有很多新變化,但歷史發展的總趨勢並沒有超出馬克思主義所揭示的基本規律。迄今為止,沒有哪一種理論、學說能像馬克思主義這樣保持勃勃生機,對推動社會進步產生如此巨大的作用和深遠的影響。所以,發展先進文化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 (2)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決定了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 指導思想是判別文化性質和方向的主要標誌。我們所要建設的當代中國先進文化,是社會主義的文化。馬克思主義是我們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立黨立國之本,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也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 (3)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健康發展的要求 在意識形態領域,多種文化並存是客觀事實。但是,任何社會、任何國家都不會對文化的發展方向採取放任的態度。在世界資本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制度長期共存、多種思想文化相互激盪的環境中,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不動搖,才能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健康發展。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98頁“相關連線”材料,並思考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會不會影響文化的多樣性?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並討論問題 教師點評:不會 4、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不會妨礙文化多樣性的發展 因為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同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是統一的,同社會主義文化的多樣化是統一的。 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既要弘揚主旋律,又要提倡多樣化。沒有內容和形式上的多樣性,社會主義文化就會單調、凋零、枯竭,失去吸引力和感召力。 但是,思想文化越是多樣化,越是需要主心骨。不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文化建設就會混亂、失誤、受挫,就會失去正確的方向和生命力,社會就會失去共同的思想準則。 三、永不退色的旗幟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99-100頁內容,並思考如何做好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並討論問題 1、馬克思主義是引領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永不褪色的旗幟 堅持什麼樣的文化方向,推動建設什麼樣的文化,是一個政黨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幟,反映了一個政黨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就是因為有馬克思主義作指導思想。 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就是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地位,用不斷髮展的馬克思主義,指導不斷髮展的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所以,馬克思主義是引領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永不褪色的旗幟。 2、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在當代中國,先進文化源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它的發展和繁榮只能立足於這個偉大實踐。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最新成果。在新世紀新階段,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最根本的就是要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指導各方面文化工作,衡量和檢驗文化工作的成果,發揚與時俱進的精神,積極推動文化創新。 課堂總結 本節內容主要講述了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問題。明確了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關鍵在於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在當代中國,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最根本的就是要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課堂練習《隨堂優化訓練》相應練習 課堂板書

第7篇

1、文化的影響——為什麼要加強文化建設/精神文明建設?

(1)文化與社會:①文化作為精神力量,在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中能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影響。②文化由經濟、政治決定,對經濟、政治有反作用,先進文化對社會發展起促進作用,落後文化對社會發展起阻礙作用。③文化與經濟相交融,經濟建設中科技、教育、人才越發重要,文化產業、文化消費不斷髮展,文化生產力在經濟格局中越來越重要。文化與政治相交融,民主法制建設、公民的政治參與需要文化素養;西方國家藉助文化滲透推行霸權主義,必須反對文化霸權主義。④文化是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逐漸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

(2)文化對個人:①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於特定文化環境和文化活動。②文化影響人的交往行為和方式;影響人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③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特點。④優秀文化塑造人生,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①世界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係: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文化共同構成;文化既是世界的,各族文化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色彩;文化又是民族的,各族文化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特徵;文化的世界性與民族性的關係是共性與個性的關係;文化越是民族的,文化越是世界的,優秀的民族文化能得到世界的認同

意義:文化是世界性與民族性的統一;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徵,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是文化創新的重要基礎;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是繁榮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

態度與原則:a、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鑑,求同存異,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進步。b、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睦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繁榮。c、不同民族文化之間要相互交流、借鑑與融合,既要面向世界、博採眾長,又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保持民族特色

特點:依託現代資訊科技的大眾傳媒是現代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④推動文化交流的意義:a、有利於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為中華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化的發展做出貢獻,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b、有利於外來文化傳入中國,利於面向世界、博採眾長,實現文化創新,促進中華文化的發展。 c、既要熱情歡迎各國優秀文化在中國傳播,又要主動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①原因:a、文化創新是社會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動力和基礎,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根本標準。b、文化創新有利於推動實踐的發展,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c、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保證。

②途徑和方向:a、根本途徑——立足實踐,堅持與人們群眾實踐相結合

b、處理好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的關係,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c、處理好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係,不同民族文化之間要相互交流、 借鑑與融合,既要面向世界、博採眾長,又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保持民族特色

d、堅持正確方向,克服守舊主義、封閉主義、民族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傾向

(1)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徵: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具有包容性

(2)中國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貢獻——中華文化與各民族文化的關係:

①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體,中華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創造的,呈現民族文化的豐富色彩。②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是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都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有巨大貢獻,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都是中華之瑰寶,民族之驕傲。③體現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具有包容性,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有強烈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④中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勵人民克服困難、創造幸福、共創美好未來的強大精神力量

①內涵: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

②原因:a、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是維繫中華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 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之魂,體現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精神特徵和共同價值追求,是中華民族永遠精神火炬。b、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利於應對相互激盪的思想文化,保持人民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是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是不斷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要求;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需要;是建設全面小康、和諧社會的需要。

③途徑:a、必須立足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做民族精神傳播者、弘揚者和建設者。b、最重要的是發揮“主心骨”的作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c、繼承和發揚中華優良傳統,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正確對待外來文化,面向世界、博採眾長d、必須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

4、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1)措施:①關鍵——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保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②根本途徑——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與人民群眾實踐相結合,開展多種形式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建立活動。③奏響主旋律,提倡多樣化,發展人民大眾喜聞樂見文化。④發揚中華優良傳統,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汲取各民族長處,面向世界、博採眾長,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加強文化創新。⑤弘揚和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⑥主要內容——發展教育、科技、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尤其是公益性文化事業;根本目標與任務——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⑦中心環節——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提高公民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修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⑧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做先進文化的傳播者。⑨必然要求——發展先進文化,支援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後文化,抵制腐朽文化,提高眼力、拒絕汙染。⑩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而提供物質基??

①原因:a、思想道德建設是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節,規定文化建設的性質和方向,是文化建設的靈魂。b、中華傳統美德做為中華文化的精華源遠流長、生生不息。c、有利於培育四有公民,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d、有利於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質和修養。

②措施:a、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集體主義為原則、增強誠信意識為重點。b、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的基礎 ,是推進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集中體現。c、在精神文明建設實踐中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修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是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途徑。d、學習科學理論,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辨別錯誤思潮的能力,腳踏實地,不尚空談,重在行動,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

①文化市場和大眾傳媒的發展,給文化生活帶來可喜變化,滿足人們多樣化文化需求,充實精神生活;傳播科學文化知識;採取群眾喜聞樂見方式,使人們潛移默化地接受正確價值觀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引導人們科學消費,推動生產的發展

②文化市場的自發性和傳媒的商業性,引發憂慮現象,有些部門在經濟利益驅動下,不顧社會效益,肆意生產、銷售品味低下的文化產品;有些文化產品借消遣娛樂的名義,內容荒誕庸俗,迎合低俗趣味;有些媒體單純追求轟動效應,熱衷新聞炒作,不負責任地傳播緋聞軼事等

第8篇

(一)文化萬花筒⑴文化現象:無時不有、無處不在 (2)文化現象:豐富多彩,形式多種多樣

(二)文化是什麼:1、文化是一種精神現象(文化的實質)含義:這裡的“文化”是相對於 、 、而言的人類全部 及其產品。

2、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 的產物, 是 特有的現象,純“ ”的東西不能稱為文化。

3、文化又是人們的一種素養(1)文化素養的形成: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後天自發形成的,而是通過 ,特別是通過 、 逐步培養出來的。

(2) 文化活動是一種離不開 的精神性活動,人們的精神活動 ,精神產品離不開 [注意] 文化修養水平的高低與知識水平的高低並不是等同的。

4、正確理解文化的內涵(1)廣義的“文化”: (2)狹義的“文化”: (3)我們所講的“文化” 是指

(三)文化的力量(作用)1、文化的表現形式是多樣的:(靜態)形式:思想、理論、信念、信仰、道德、教育、藝術、科學等。(動態)活動:人們進行文化生產、傳播、積累的過程都是文化活動。2、文化是一種社會精神力量(1)文化對個人成長的影響(文化的教化作用),(2)文化對國家、民族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注意]:①文化的轉化性:可轉化為物質力量②文化的兩重性; 具有阻礙和推動作用。

1.經濟、政治與文化的內在聯絡(1)經濟是______,政治是經濟的________,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_____。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_____、_______所決定。(2)、文化___________於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

2.不同的文化,對 的影響不同,對 的作用也不同,不同民族的文化,影響 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後、腐朽的文化則 。

1.文化與經濟、政治 的特點①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a: b: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要想在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必須:

(2)文化差異見諸於 (3)不同時代佔統治地位的的價值觀念不同,

(2)思維方式在實踐、認識活動中形成,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又影響人們的認識和實踐活動。

1、文化影響具有 的特點(1)參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不僅 而且

(1)人們文化素養的核心和標誌是 。“三觀”是在長期的學習和生活中形成,是 的結果(2)“三觀” 一經形成具有 。

(一).豐富精神世界(1)、文化與人的關係:人 文化,文化 人(2)、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①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是 的途徑;②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是對 的追求,也是塑造 的過程;③我國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二)增強精神力量1、文化對人的塑造還表現在 ;2、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1、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是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2、人的全面發展的表現在 、 和 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3、人的全面發展需要優秀文化

一、選擇題(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意的)

1.為了給中國和平發展創造更加寬鬆的國際環境,我們必須向世界說明中國,花大力氣向世界介紹中華文化。這表明 ()

a.文化對人具有深遠持久的影響 b.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起基礎性作用

c.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d.文化對政治、經濟能產生重大影響

2.我國是發展中國家,要想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必須把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這樣做是由 決定的。( )

a 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 b 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

c 文化是一種重要的社會精神力量 d 我國文化事業的落後狀況

中央有關部門聯合組織開展“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評選活動。該“雙百”評選活動已經塵埃落定。有人說:“優秀的英雄形象,是一個民族精神的縮影。”據此回答3~4題。

3.在5000多年的歷史發展中,中華民族創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其中許多思想和精神至今仍然熠熠生輝,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這說明 ()

a.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深遠持久的特點 b.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

c.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 d.文化是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的物質基??

4.中國之所以在金融危機襲來之際逆勢前行,不僅在於擁有“中國道路”,也在於擁有“中國精神”。正是“中國精神”造就了這個國家遇難不懼的定力、化危為機的魄力。這說明 ()

①文化決定社會經濟和政治的變遷,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 ②文化影響著國家和民族的前進方向 ③文化與政治、經濟相互交融 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

5.晚會開始,4028棵多彩“發光樹”組成9 000平方米的“光立方”交替組合出“國慶”“祖國萬歲”等字樣和金色的五星、枝繁葉茂的森林、巍峨壯觀的長城等圖案。壯美的畫面和豐富的內涵通過現代通訊技術和各種媒體,傳播至世界各地,並深深打動著海內外炎黃子孫的心。這體現了()

①文化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 ②文化與經濟的相互決定、相互交融 ③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於特定的文化環境 ④現代大眾傳媒超越了時空侷限,顯示了強大功能

6.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詩:“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蹟,我輩復登臨……羊公碑字在,讀罷淚沾襟。”該句詩可以體現()

①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 ②文化是由文人創造的③文化具有繼承性 ④文化影響人的精神世界

7.看動畫片《喜羊羊和灰太狼》,有人喜歡懶羊羊,說要學習懶羊羊聰明機智、臨危不亂的作風;有人喜歡灰太狼,說要學習灰太狼屢敗屢戰、不言放棄的精神。這說明()

a.文化構造了人的本質 b.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深遠持久的

c.人創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著人 d.文化對人的影響不是無形的、強制的

年9月1日 ,開學的第一天,中央電視臺播出大型公益課《開學第一課:知識守護生命》。教育部要求在全國中國小生準時收看,通過互動、講述等寓教於樂的形式,以切身體驗來闡明淺顯又深刻的應急避險道理,讓生命教育深入人心。教育部與中央電視臺的這一舉措說明()

①優秀文化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②文化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與行為方式

③文化是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④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9.很多學校利用慶祝建國六十週年的大好機會,舉辦了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藝術節,陶冶了學生的愛國情操。這表明()

a.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於文化環境和文化活動 b.文化建設是思想道德建設的中心環節

c.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 d.先進的文化促進社會的發展

10.在新中國成立60週年之際,軍事題材、諜戰題材的影視作品陸續上映。《建國大業》《風聲》等影視作品,頌揚的革命精神使人們的精神境界得到了昇華。這主要說明( )

a.文化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b.優秀文化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

c.以優秀作品鼓舞人,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根本保證

d.我們要不斷提高科學文化修養,不斷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

11.“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鼓勵之中,他就學會了自信;生活在敵意之中,他就學會了爭鬥……”這體現的文化生活道理有()

①文化環境決定人的發展②人的成長受環境影響③文化影響是潛移默化的④文化可以塑造人生

12.博物館作為人類遺產的保護和傳播機構,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播和展示其文明成就和發展水平的重要視窗,是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陣地。材料表明:()

③文化是社會實踐的產物 ④文化對經濟的發展具有反作用

13.抗戰初期,毛澤東所著的《論持久戰》,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抗戰的決心和信心,為中國人民最終奪取抗戰勝利起到了巨大的指導作用。這說明()

a.文化作為精神力量決定著社會的發展 b.文化作為精神力量對社會的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c.文化作為精神力量對社會發展具有促進作用 d.文化作為精神力量是物質力量的反映

14.在“八榮八恥”教育中,北京某中學在圓明園開展了“弘揚民族精神”、“使命與責任”、“奧運與中國責任”、“航天精神與中國夢”等專題討論,還為高三學生在這裡舉行成人儀式。圓明園承載了國家和民族太多的屈辱,我們必須從廢墟與恥辱中站起來!讓學生從自己的親身體驗中去感悟,才能更深入人心。材料表明()

①參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有利於提高人的道德修養 ②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影響人們的文化素質

③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於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 ④青年學生需要主動感悟文化的薰陶

15.穿梭在都市的大街小巷,打量著身邊來往的人與物,享受著都市的文明生活,這身邊的一切,都是一種潛在的文化。這說明()

a.文化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b.文化與世界相伴而行,是自然形成的

16.“重男輕女”本來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思想意識,是生產資料私有制財產繼承關係的反映,但時至今日,這種思想依然殘留在一些人的頭腦裡。這說明()

a.文化的發展總是落後於社會經濟的發展 b.文化是經濟的附屬品

17.在一次中美校長論壇上,一位美國校長說:“美國學生忙著參加各種課外活動,美國父母努力地把孩子培養成為全能全才的人,而不僅僅體現在學業上。”一位中國校長說:“中國的孩子被學業壓壞了,中國父母要求孩子各科成績優秀,希望把孩子培養成‘才’。”這種差異表明()

18.和諧文化是全體人民團結進步的重要精神支撐。這是因為()

①文化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 ②文化對社會發展及個人成長有著深刻的影響 ③文化是個人成長的催化劑 ④先進的、健康的文化對個人成長、社會發展產生巨大促進作用

19.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雪萊這一名言,激勵無數身處逆境的人走出逆境,走出光明的前途。對此,我們如何理解:

a.優秀文化能影響人的思維方式 b.優秀文化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

c.優秀文化能增強人的精神力量 d.優秀文化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①xx年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 ②xx年12月,河南省舉辦“中原文化寶島行”活動 ③xx年9月9日,中央文明辦、教育部等部門主辦“迎國慶講文明樹新風”禮儀知識電視大賽④xx年10月8日,歐羅巴利亞中國藝術節在比利時開幕

21.美國前總統布什在《美國復興日程》計劃中提出:“我們的政治和經濟聯絡由於美國文化對全世界的吸引力而得到補充。這是一種我們可以利用的軟力量。”文化工作的特殊作用就在於採取對方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交流,用潛移默化、使人容易接受的方式征服對方。正如古代哲學家老子所言,這是“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往往能夠起到政治、經濟手段難以達到的作用。文化的征服是人心的征服,人心的征服才是真正的征服。正如《孫子兵法》所言,是可謂“不戰而屈人之兵”。

(1)如何理解“文化的征服是人心的征服,人心的征服才是真正的征服”?

17、答案:(1)文化對人有重要影響,文化能塑造人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人的文化素養的核心和標誌,對人的活動起支配作用。不同文化的影響,可使人們形成不同的價值觀念,產生不同的行為活動。所以,文化的征服是人心的征服,人心的征服才是真正的征服。(12分)

(2)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文化是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文化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我們應該大力發展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科學的民族的大眾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升我國文化的國際競爭力,加強國際文化交流,抵制腐朽文化的影響和西方價值觀念的侵蝕,防止國外文化侵略,維護我國文化安全。(14分)

第9篇

只有面向廣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與呼聲,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社會主義文化,才是我們所倡導的大眾文化。

“大眾文化”這一概念不同學者在理解上存在很大差異。但無論怎樣理解,大眾文化通常都具有以下特點:以贏利為目的,採用現代科技和機器裝置規模化地生產文化產品,通過市場運作和大眾傳媒廣泛傳播,為社會大眾所廣泛接受和參與。而我們所講的大眾文化即社會主義大眾文化,它具有兩個特點:一是在內容上要反映人民的利益與呼聲,是人民大眾真正需要的文化;二是在形式上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因此,不能將社會主義大眾文化與一般意義上的大眾文化混為一談。

時尚文化是指在短時期內特定社會群體所崇尚的文化消費或文化體驗。時尚文化並不等於先進文化,有些時尚的東西往往是披著時尚的外衣卻宣揚落後甚至腐朽的文化。而我們倡導的大眾文化在內容上必須是先進的、健康有益的,而不能是庸俗的、低階趣味的。因此,不能把兩者混淆。

(2)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

(3)努力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手段。

(4)大力倡導一切有利於發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於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於民族團結、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誠實勞動爭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讓精神文化產品符合人民的利益,促進社會的進步。

①含義:各種帶有迷信、愚昧、頹廢、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都是落後文化。

所謂傳統習俗,是指世代相傳的社會風俗習慣,是過去若干代人風俗習慣的積累;而落後文化是指各種帶有迷信、愚昧、頹廢和庸俗色彩的文化。落後文化通常以傳統習俗的形式表現出來,但落後文化並非僅以傳統習俗的形式表現出來,而通過傳統習俗表現出來的也並非都是落後文化。我國傳統習俗中既有前人積累的精華,也存在糟粕性的內容,我們應當保留傳統習俗中的精華部分,改造其中的落後部分,在批判繼承的基礎上加以創新。

③危害:落後文化是文化糟粕,需要不斷通過科學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④政策:需要不斷通過科學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①含義: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邪教、淫穢色情文化等,都屬於腐朽文化。

②表現:一是政治思想上的腐朽文化,如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腐朽思想、殖民文化等,這種文化與社會主義文化在本質上是不相容的;二是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具有明顯的反人類、反社會、反科學的邪教文化,如等;三是日常生活中的對個人的身心健康和發展具有嚴重危害性的文化,如“黃賭毒”文化。

③危害:這些文化腐蝕人們的精神世界、侵蝕民族精神、阻礙先進生產力發展、危害社會主義事業。

?溫馨提示】腐朽文化大體上可分為三類:一是政治思想上的腐朽文化,如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腐朽思想、殖民文化等,這種文化與社會主義文化在本質上是不相容的;

二是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具有明顯的反人類、反社會、反科學的邪教文化,如等;

三是日常生活中的對個人的身心健康和發展具有嚴重危害性的文化,如“黃賭毒”文化。

別含義帶有迷信、愚昧、頹廢、庸俗等色彩的文化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邪教、淫穢色情文化等

表現常常以傳統習俗的形式表現出來,如常見的看相、算命、測字、看風水等一是政治思想上的腐朽文化,如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腐朽思想、殖民文化等,這種文化與社會主義文化在本質上是不相容的;二是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具有明顯的反人類、反社會、反科學的邪教文化,如等;三是日常生活中的對個人的身心健康和發展具有嚴重危害性的文化,如“黃賭毒”文化。

危害落後文化是文化糟粕,汙染文化環境,危害社會腐蝕人們的精神世界,侵蝕民族精神,阻礙先進生產力發展,危害社會主義事業

改造辦法通過科學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堅決抵制,依法取締

聯絡都對社會有危害性,都不是我們所倡導的先進的、健康有益的文化

?溫馨提示】落後文化通常存在於群眾中,以傳統習俗的形式表現出來;腐朽文化則往往形成一定的理論體系,由此對人民、對社會的危害也更大。

落後文化和腐朽文化都是文化中的糟粕,對社會都有著嚴重的危害,但二者還是有區別的。落後文化是指各種帶有迷信、愚昧、頹廢、庸俗等色彩的文化,它常以傳統習俗的形成表現出來;腐朽文化是指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邪教、淫穢色情文化等。對待落後文化,要通過科學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對待腐朽文化則必須堅決抵制,依法取締。

(1)我國曾長期處於封建社會,封建思想的殘餘和舊的習慣勢力根深蒂固。

(2)經濟全球化和資訊網路技術的發展,既為文化傳播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也加劇了西方資本主義腐朽思想文化對我國思想文化領域的衝擊。

(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帶來文化活力的同時,還導致不同社會群體價值取向、文化選擇的多樣化;市場經濟自身的弱點,也會反映到人們的精神生活中來,誘發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圖、權錢交易、損人利己、欺詐勒索等現象。

(1)個人:提高辨別落後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強抵禦落後、腐朽文化的能力。

(2)國家:①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奏響主旋律。要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援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後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是我們加強文化建設的必然要求。

②加強法制建設,使大眾媒體的發展依法進行;同時加強公民的道德建設,提高人們的思想覺悟水平,自覺抵制不健康的文化。

③加強對文化市場的監管,完善文化產業政策,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引導人們進行科學的文化消費。

1.材料一:建設和諧文化,需要大力發展網路文化。據統計,目前我國網民已超1.6億,這意味著不到19箇中國人中就有1個通過網路獲取資訊、生活娛樂、互動交流。人們在享受網路帶來的快捷方便的同時,也被諸如色情、暴力、詐騙等有害資訊的傳播所困擾。營造和諧健康的網路文化環境成為建設和諧文化的重要內容和嶄新課題。

材料二:xx年6月3日至4日,全國網路文化建設和管理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強調,加強網路文化建設和管理,要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積極利用、大力發展、科學管理的要求,在建設中加強管理,以管理促進健康發展,努力把網際網路建設成為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新途徑、公共文化服務的新平臺、人們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間、對外宣傳的新渠道,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網路文化發展之路。

(1)文化市場和大眾傳媒對人們的文化生活有說明影響?

(2)針對文化市場的大眾傳媒帶來的諸多問題,從國家和公民角度看,應如何應對?

?思路點撥】本題以網際網路為背景考查文化市場與傳媒商業化的影響以及如何看待落後文化和腐朽文化。第(1)問,文化市場和大眾傳媒既有利又有弊,我們應辯證地分析。第(2)問,主要分別從國家和公民角度,結合教材知識回答即可。

(1)文化市場和大眾傳媒的發展是一把“雙刃劍”,既有喜又有憂,既能傳播優秀文化,滿足人們多樣化的文化傳播需求,也會擴散落後、腐朽文化。

①對文化市場和大眾傳媒不能放任自流,必須加強管理,正確引導。

②加強法制建設和公民道德建設,提高經營者素質,依法制裁取締文化市場的混亂現象和違法行為,以保證文化市場和大眾傳媒的健康有序發展。

③要弘揚主旋律,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援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後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發展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文化。從公民角度:作為公民,應當加強思想道德修養,既要追求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又要提高辨別落後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加強抵禦落後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

2.材料一:近幾年來,“惡搞”在網路上正氾濫為一種流行的“文化時尚”,從視訊到文字,從網路到電視,從流行歌曲、熱門節目到古典名著、標誌性影象、主旋律影片等,都難逃被“惡搞”的命運。

材料二:黨的xx大報告指出:在時代的高起點上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是繁榮文化的必由之路。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創作更多反映人民主體地位和現實生活、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精神文化產品。

試分析說明當前我國應如何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

?思路點撥】本題以當前文化文化市場發展中“惡搞”和黨的xx大報告關於推進文化創新為背景,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資訊、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述事物、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回答本題應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作用、地位、發展、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等方面回答。

(1)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有力的導向和示範作用,始終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

(2)社會主義文化必須要以其自身的科學性和先進性,並依靠社會主義政治和經濟力量,在人民大眾的文化生活中始終佔據主導地位。

(3)隨著時代不斷前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要不斷創新,使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特徵更加明顯,更加充滿生機與活力,為人民大眾所喜愛。

(4)要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援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後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