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國小數學研討會發言稿2篇 國小數學研討會:挖掘學生數學潛力!

本文將為您帶來一篇關於國小數學研討會發言稿的文章。在這次研討會上,我們將探討國小數學教育的最新趨勢和有效教學方法。我們將分享一些實用的策略和教學資源,幫助教師更好地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和學習能力。敬請期待討論中的精彩觀點和獨特見解!

國小數學研討會發言稿2篇 國小數學研討會:挖掘學生數學潛力!

第1篇

國小畢業班數學複習的目的是對整個國小數學各冊教材中的知識做系統的、綜合的、全面的梳理,溝通知識之間的橫向、縱向聯絡,形成較完整的知識網路結構。所以,鞏固知識、整理知識、查漏補缺和發展提高是國小數學畢業複習的主要目的。當然,對於我們來說,畢業班的數學複習最終的目的是通過複習迎接畢業考試。那麼,如何在後半學期做好畢業班的數學複習教學工作呢?在此,談談我們學校六年級備課組三位數學老師的打算。

現在我們所用的人教版六年級數學教材第四單元整理和複習中,把整個國小的知識分六大部分歸類整理,方便我們進行總複習。其實我們不按這種方法來歸類也可以,如按新課標要求把數學知識內容分為“四大領域”——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活動,當然實踐與活動這部分內容在平時考試中一般不出現。每個領域有較多的知識模組(“數與代數”領域包括“數的認識、數的運算、式與方程”等知識模組),每個知識模組也包括許多知識要點(“式與方程”模組包括“用字母表示數、簡易方程、比和比例”等知識要點),每個知識要點又包括許多知識點(“比例”知識要點包括“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正、反比例的意義、比例尺、比例的應用”等知識點)。所以在上覆習課時,備課過程中一定要認真鑽研教材,老師明確每一節複習課要梳理的所有知識點。有人把我們平時的新授課教學比作“栽活一棵樹”,而畢業班複習課教學則比作“育好一片林”。栽活一棵樹容易,育好一片林要花大力氣,對學生來說,複習課既不像新授課那樣有“新鮮感”,也不像練習課那樣有成功感,對教師而言,複習課要教會學生獲取新的資訊,舊知識以新形式呈現,引導學生從新的角度去探索學習,去分析思考解決問題。教師要明確,理順每一模組的知識要點,為學生建構知識網路鋪路架橋。

整理知識是複習課的重要一環,常見在複習時師生通過一問一答由教師將知識整理出來。我們認為知識最好以學生為主,依據複習內容的特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結合自己的教學風格,靈活地設計教學思路。如以複習“分數的意義”知識要點為例,首先讓學生回憶,整理有關知識點(分數的意義、分數單位、真分數、假分數、帶分數等)。

在教師引導下,以學生自己為主,並通過同學之間的交流來整理知識,學生容易理清知識,理解知識之間的聯絡和區別。學生歸納不完整時,教師可以適時播放課前準備好的課件讓學生對比學習。(為了提高複習課的效率,課前儘可能多做課件。備課組幾位老師可以合作製做課件,減輕工作量。)

組織有效的練習是使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慧的重要手段;也是複習的重要一環。在複習中,教師要抓住複習重點,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選擇或設計一些練習讓學生精練,確保全體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提高。(備課時一定要備題)

在設計練習時,要注意做到以下幾點:1.重視基礎性,複習中要抓住重點和關鍵,進行基本練習;2.突出針對性,複習中對學生掌握知識的薄弱環節,對一些易混、易錯的知識應設計對比性練習,讓學生從比較中區分掌握知識;3.強調綜合性,複習中使學生提高綜合運用知識和方法靈活解題的能力,是複習的'最終目的。因此,既要有一定數量的基本練習題和稍作變化的習題,又要有一些綜合性練習題和富有思考性的習題,做到有層次,有坡度,具有一定的彈性,以適應不同層次學生髮展的需要。

查漏補缺是複習的重要內容。所以在複習前摸清學生中“漏”和“缺”非常重要,在複習課中應十分重視補缺漏和糾錯誤。摸清“缺漏”和常見的錯誤,平時摘記學生作業中的問題不失為一個好的方法,在複習課之前先根據相關內容和教學要求作摸底調查也非常必要。需要注意的是調查題應以母題考察為主,不出偏題怪題,題量也應適中。然後根據學生存在的問題,對易錯、常錯以及容易混淆的問題多變題型,讓學生反覆練習,以強化對薄弱環節的掌握和鞏固。總之,要根據班上學生的實際水平進行變式練習和深化練習,找到學生知識的生長點。

做好課後輔導工作,注意分層教學。在課後,為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相應的輔導,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時加大了後進生的輔導力度。對後進生的輔導,並不限於學習知識性的輔導,更重要的是學習思想的輔導,想提高後進生的成績,就要通過各種途徑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和上進心,讓他們自覺地把身心投放到學習中去。在此基礎上,再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提高他們的技能,並認真細緻地做好查漏補缺工作。後進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識斷層,這些都是後進生轉化過程中的拌腳石,在做好後進生的轉化工作時,要特別注意給他們補課,把他們以前學習的知識斷層補充完整,這樣,他們就會學得輕鬆,進步也快,興趣和求知慾也會隨之增加。

總之,複習課教學,教師要根據學生個體發展的差異性,採用靈活的教學方法以及不同的學習方式,更好地讓學生理解和記憶所學知識,彌補以往學習知識的不足。還要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和討論等方法,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學生提供一個得以發揮的自由空間,進而達到提升知識、發展學生技能,並在最後的升中學考試中取得佳績的目的。

國小數學研討會發言稿2篇 國小數學研討會:挖掘學生數學潛力! 第2張

第2篇

首先兩堂課都依託學生的認知基礎和經驗營造了一種有利於學生創新的氛圍和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誘發了學生的創新需求。

第一節課《不規則物體的體積》,賀**老師從學生熟悉的魔方匯入,讓學生巧妙的感受等積的轉化。接著通過讓學生設法求出橡皮泥、土豆、硬幣、乒乓球、冰塊的體積,很好的誘發了學生探究和創新的慾望,激活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賀老師為每個學生提供了充足的實驗用具,滿足了每位學生探究的需求,同時老師創設一個便於學生交流的情境,鼓勵學生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接受他人的方法,從而讓我們能從課堂上看到學生呈現的各種精彩。第二節課《用數對確定位置》,謝曲波老師藉助學生熟悉的場景建立空間觀念,不斷創設疑問、製造衝突誘發學生探究和創新的慾望,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創新機會,引導學生的思維一步步走向深入。老師課前談話的設疑溝通了新舊知識的聯絡,課始遊戲“尋禮物”引發學生認知衝突和思考,從而產生了要有統一的規則的需要,讓學生初步感受到準確表達一個人的位置的方法。然後通過創設挑戰性的問題“老師寫的速度跟不上大家說的速度了,你們能不能幫我想一個更簡潔、準確的方法記錄?”鼓勵學生獨立創造,學生的創新激情迅速點燃,學生用數字和符號來表示,於是出現了板書中的多種不同的記錄方法,通過對比評價、抽取共性,自然引出了數對的表示方法。

創新因需求而生,創新的關鍵在於誘導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習動機。兩位老師通過營造創新的氛圍、創設挑戰性的任務引導學生不斷進行創新學習。正是這種民主、開放環境下,學生才能積極思考、主動探索、暢所欲言、精彩不斷。

其次是兩堂課都注重讓學生充分的參與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和思想方法的形成過程。

第一節課賀賓老師通過引導學生經歷猜測、討論、實踐、操作、觀察、比較、計算等一系列體驗活動,讓學生經歷瞭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在讓學生想方設法思考如何測量各種不規則物體的體積過程中始終關注了兩種數學思想:一種是等積代換的思想,如可變形的魔方、橡皮泥,水測法求土豆的體積。還有一種是的轉化的思想,要測量不規則物體的體積應想辦法對它進行轉化。如用水測法測量土豆的體積,賀老師讓每組成員先討論交流方法再實驗探究最後解決問題,老師始終讓學生體驗感悟:我們不是直接去測量不規則物體的`體積,而是將不規則物體的體積轉化為水的體積。進而引導學生想出根據測量方法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轉化。整個過程老師捨得花時間、給空間,學生在交流、思考和實踐中感悟各種方法,經歷著觀點交鋒及智慧的碰撞。第二堂課我們能清晰的看到兩條主線貫穿始終。一是形象到抽象的演變:實物—方格圖,這條線細膩且清晰,形成結構,融會貫通,藉助“數形結合”,很好的滲透和拓寬了“座標”的思想。另一條主線是確定位置的方法,由“列與行的方法”—“自己的"方法”—“數對的方法”,這一過程學生深刻的感受到數學的簡潔性和抽象性。謝老師引領學生探究活動層層遞進,每一次遞進、轉化老師都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反思和質疑,體現知識形成的循序漸進。

經歷過程是創新精神和能力培養的關鍵。老師是否敢於放手、給予學生探究、質疑、爭辯的時間,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動筆嘗試、動口表述的機會和空間?是否相信學生、依靠學生,學生能獨立完成的絕不暗示、替代?只有這樣,學生創新精神和能力的培養才能得到落實。

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能力方面,兩堂課也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第一節課《不規則物體的體積》教學過程中老師的引導和提升少了點,關於探究不規則物體的體積的方法缺乏結構化的梳理和提升,沒有整體視野。整節課學生質疑和思辨也感覺少了點,像學生想的這些解決問題的方法真的都可以嗎?有什麼問題?可以怎麼改進?老師缺乏預設和引導,沒有給學生質疑的機會,學生也沒有思辨的意識。第二節課《用數對確定位置》,缺乏大問題的引導,缺乏大問題學生思維就缺乏大的突破和價值的提升,整節課學生思維參與的深度和力度不夠。教學方式也略顯單一,學生的興奮點沒有啟用,所以出現了超時。

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需要平時的日積月累。需要我們進行課堂教學的改革、實踐和反思,營造創新的氛圍,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勇於質疑、敢於創新。長期下去,學生的創新素質就一定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