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烏龜》大班教案7篇 《慢慢龜慢慢學:烏龜主題活動大班教案》

《烏龜》是一本適合幼兒閱讀的圖畫書籍,也是一本能夠激發孩子思考、培養情感的好書。本文將從“情感教育”和“動手能力培養”兩個方面,為大班幼兒設計一份充滿情感內容、富有啟發性的教案,助力幼兒的全面發展。

《烏龜》大班教案7篇 《慢慢龜慢慢學:烏龜主題活動大班教案》

第1篇

2、指導幼兒利用身邊的廢舊材料製作玩具,美化自己的生活或開展活動。增強環保意識。

1、大的果凍盒,手工剪刀,繪畫紙,水彩筆,乳膠人手一份。

2、製作好的烏龜一個,用廢舊材料做成的玩具:風鈴,機器人,多功能球,蛋殼娃娃等等。

2、教師出示製作好的“烏龜”讓幼兒說說它是用什麼材料做成的`。激發幼兒製作的興趣。

(1)沿著果凍盒的邊緣在繪畫紙上畫一個圓,然後在圓上添畫烏龜的頭和四肢。

5、部分幼兒完成了作品後,教師向幼兒展示用廢舊材料做成的玩具,讓幼兒說說它們是用什麼做成的。

《烏龜》大班教案7篇 《慢慢龜慢慢學:烏龜主題活動大班教案》 第2張

第2篇

1、在觀察的基礎上,能用橡皮泥大設計並製作出烏龜。

活動準備:小烏龜圖片一張、範例一個、橡皮泥、泥工板

1、出示圖片小烏龜,欣賞各種不同姿勢的烏龜,讓幼兒瞭解小烏龜主要的外形特徵。

2、提問:烏龜有幾條腿?頭上有什麼?(有一對眼睛)烏龜的身體下面有什麼?(四條腿)烏龜的身體上面有什麼?(硬硬的殼)身體後面有什麼?(一條小尾巴)

幼兒討論,教師示範(搓一個圓球貼上花紋,然後壓扁些,再將下部凹進去。)

5、教師講述烏龜殼和四條腿的連線。(把殼和頭、尾巴、腿稍微用力地按上去。)

7、指導要點:鼓勵並幫助能力弱的'幼兒把頭、尾巴、腿和烏龜殼連線起來。

孩子的能力總有強差之別,但在我們老師的眼裡、臉上孩子都是能人,都是探究者、成功者。從以上過程中不難發現,孩子為了證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他必須帶著問題進行研究,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假設和驗證中,孩子的思維在不斷地發展,科學的方法、科學的態度也隨之養成。

第3篇

1.引導幼兒主動參與操作活動,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求知慾望。

1.知道產生影子所需要的條件,即物體擋住光就有了影子。

2.彩色紙剪的烏龜、金魚、風車、小鳥、電扇、打鼓的小熊、鍾等各種形象若干(如圖)。

出示紙烏龜。昨天老師在手電筒和白紙的幫助下,讓紙烏龜在紙上跳起了舞。它究竟是怎麼跳舞的呢?讓我們一起來試試看,好嗎?

1.提供每個幼兒一支手電筒、一張白紙、一隻紙烏龜、膠水等材料,啟發幼兒設法讓紙烏龜跳起舞來。

2.幼兒操作,教師觀察、瞭解幼兒的探索情況,引導幼兒大膽想辦法解決問題。

①請幼兒把自己玩的方法、過程與鄰座同伴交流,並互相演示。

②請個別幼兒把自己的探索結果告訴大家,並演示過程。

③討論:為什麼有的“烏龜”會跳舞,有的“烏龜”不會跳舞?(組織幼兒交流,在幼兒發表意見時,教師不要急於表態,而是充分開啟幼兒的思路,激發幼兒主動克服困難的願望。)

④教師小結:要讓“烏龜”跳舞,烏龜的腿與紙之間必須有距離,也就是說只要把烏龜的.身體粘在紙上即可,四肢不必粘上(如圖七)。

4.讓每個幼兒自己糾正錯誤並驗證,使其體驗成功的樂趣。

1.是不是“烏龜”在跳舞(如圖八)?(是“烏龜”的影子在跳舞。)

2.提供各種形象(如圖二~圖六),請幼兒任選一種材料,想一想這些物體的哪些部分適於活動,然後設法讓它們動起來。

3.幼兒探索,教師應允許幼兒失敗,鼓勵幼兒創新,並根據幼兒的探索情況予以及時的指導。如當幼兒未能讓“小熊”打起“鼓”來時,可啟發幼兒思考:“鼓槌”的角度摺疊得是否合適?手電筒移動的角度、方向是否與“鼓槌”的活動有關?

①請幼兒講述操作方法並示範,引導幼兒觀察這些物體是怎麼活動的。

②你們發現了什麼祕密?(手電筒左右移動時,影子也左右移動;手電筒上下移動時,影子也上下移動。)

③教師小結:當手電筒移動時,光線的位置發生了變化,這時影子也會變化,這些小熊、金魚、風車等就會動得更加歡快,更加好看。

1.引導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繼續觀察“光線位置變化,影子也隨之變化”的現象。

2.組織幼兒在區角活動中繼續探索有關內容,以保持幼兒濃厚的探索興趣。

幼兒有著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與探究慾望。好奇心是幼兒內在生命本質的展現,正是好奇心驅使著幼兒去探索求和。對有興趣的活動,他們就會積極、主動、愉快地去參加,他們學習的內在動力也能在活動中得到充分的發揮。

第4篇

今天早上我像往常一樣來到教室後先開窗通風,再簡單地清理衛生,不大一會兒,孩子們陸續的來到教室裡,趙郅龍突然大聲叫起來:“潘老師,快來看啊,我們的小烏龜死了!”,他的聲音剛落,在各個活動區玩的孩子們都迅速的衝到了自然角,他們七嘴八舌地嚷開了。

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開了,我聽著孩子們的討論,看著孩子們一本正經的表情,馮小涵看著小烏龜流露出很難過的樣子,孩子們看見我來了,彷彿是見到了救兵,“潘老師,小烏龜為什麼會死?”“潘老師小烏龜的壽命不是很長嗎?怎麼這麼快就死了啊?”“潘老師,這是姜少奇帶來的烏龜,快問問他吧?”這時候,小朋友的詢問的目光投向了姜少奇,我也用鼓勵的眼神看著他,“我也不知道,小烏龜可能是生病死得吧?”姜少奇也不肯定地說。趙一葦說:“小烏龜是不是餓死的啊?”“不可能,前天小烏龜還吃過餅乾呢?”竇昊否定了趙一葦的猜想。

孩子們關於烏龜之死的話題還是沒有結束,他們對這個話題的濃厚興趣也給了我很大的啟示,“小烏龜為什麼會死?死後怎麼辦?應該怎樣激發幼兒的積極情感?能不能將這個內容產生出新的主題來?”

我首先和幼兒交流了自己的想法,我的想法得到了幼兒熱情地支援,他們也非常願意探究與小烏龜相關的話題。經過討論我們展開了相關的內容:小烏龜為什麼會死、我給小烏龜送行、怎樣正確的飼養小烏龜、烏龜家族趣事等活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要善於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遊戲和偶發事件中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教育時機,積極引導。這也為我們生成新的活動內容提供了重要條件和依據。在這個活動中,幼兒的興趣一直很高,這是開展新的生成活動的前提。在活動中他們自發的提出很多問題,在幼兒園裡和同伴、老師討論交流,回家後和爸爸媽媽一起查資料,通過各種方法來獲取、蒐集資料,在這個過程中,幼兒學到了很多有關於小烏龜的知識,同時激發了幼兒愛護、關心小動物的情感,激發了幼兒的愛心。

在這個新的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起到了穿針引線的作用。因為受幼兒年齡特點的限制,探索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且他們的興趣容易轉移,因此教師要善於抓住幼兒的興趣點,挖掘有價值的東西,激發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參與性。教師可運用觀察和設定開放性的問題,以朋友、玩伴的身份參與到探索活動中,與幼兒有效的互動。幫助他們發現新的問題,持續不斷地探索下去。

其實在一日生活中幼兒需要的、感興趣的東西很多,隨時隨地可能發生,作為教師怎樣去觀察,怎樣捕捉到有益於幼兒發展的、有意義的、有價值的東西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關鍵的。在這種活動中,幼兒的興趣、經驗受到了重視,並與他們的真實生活緊密地聯絡在一起,這樣幼兒就會調動所有的.積極性和智慧,去探索、去發現、去嘗試,與外部環境產生最大的互動,使幼兒的潛能得到真正的發揮,獲得多方面的學習經驗和發展。

通過這個案例的描述與分析以及相關活動的開展,使我認識到不僅主題活動可以在活動區裡得到延伸,活動區裡也可以生成相應的主題。而這些主題正是最能表現幼兒的需要,反映幼兒最近發展區水平的。在這種由幼兒自發生成主題的情況下,教師要順應幼兒的活動,為幼兒提供相關主題的資料、活動資料、時間、場地等,是幼兒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探索,併為幼兒挖掘其他資源提供相應的指導。

結合生成活動的開展我為以後的活動留下了這樣幾個問題:如何根據幼兒的需要和興趣挖掘到有價值的東西生成新的內容?如何將新的內容進行更深的挖掘?如何充分發揮家長、社會資源?這將是我以後繼續探討思考的問題。

第5篇

1、感知理解作品,理解“我一定會……”這句話對小烏龜找工作的意義。

2、通過欣賞故事和討論活動,知道我們也會遇到許多困難,但是,一定不要停止努力,相信自己“一定會……”

一、教師通過猜謎的形式引出故事,並在實物投影上邊看邊講故事。

二、通過提問,引導幼兒初步感知理解小烏龜找工作的經歷。

3、小烏龜兩次找到了工作都失敗了,是它不好好工作嗎?

4、後來,小烏龜找到了工作了嗎?它喜歡這個工作嗎?小烏龜為什麼能找到工作呢?

1、你喜歡小烏龜嗎?小烏龜找工作兩次都失敗了,可小烏龜每次被拒絕時,都會說一句話,是什麼話?你覺得這句話能幫助小烏龜找到工作嗎?為什麼?

2、平時,小朋友在家、在幼兒園裡也會遇到困難,你遇到過什麼困難?你是怎樣做的?

啟發幼兒用“我一定會……”說一句話,增強幼兒的自信心,使孩子懂得遇到困難只要堅持不懈,努力工作,你的願望就一定會實現。

第6篇

1、學習複述故事,能記住故事中主要角色的語言,並設計動作。

3、通過語言表達和動作相結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學習複述故事,能記住故事中主要角色的語言,並設計動作。

小朋友,你們還記得《聰明的烏龜》的故事嗎?(本文。來源:。教案網)

2、結合掛圖,教師有表情地講述故事,幫助幼兒回憶故事內容。

3、幼兒分段跟講故事,學習故事裡角色的語言,並設計動作。

(1)討論組內人員各自的分工:講述故事旁白部分以及扮演不同的角色。

(2)幼兒分組排練,教師巡迴指導,引導幼兒從動作以及語言語調中突出角色的主要特徵。

(1)教師提供表演頭飾,每組幼兒在佈置好的場景中進行故事表演。

(2)請所有的幼兒做評委,給自己認為表演好的組貼五角星。(幼兒不能參加本組的評選。)

這節活動中,我通過讓孩子觀察烏龜、傾聽故事、啟發提問等形式,幫孩子理解了故事內容,感受了烏龜的聰明,懂得在遇到危險時,有時可以用善意的謊言來保護自己。

大班的孩子大多能夠對一些簡單的故事進行復述,特別是故事中的語言,更能惟妙惟肖地進行模仿,但是對於一些比較長的故事,幼兒的複述能力相對小了很多。所以,針對本班孩子的實際情況,這個課時,我讓孩子們來表演這個故事,通過對故事的'表演,加深印象,從而能更好的記住故事內容和其中的語言。對孩子來說,表演故事是他們感興趣的,但單調的模仿對話也會降低孩子的積極性。在活動前,我便準備了相應角色的胸飾,並設計了場景。活動中孩子的積極性很高,我首先讓孩子來練習角色對話;再請個別能力強的孩子在集體前表演,從我說旁邊變為其他看的孩子說旁邊;最後到小組分角色表演。這樣一層一層環環相扣,孩子更加直觀地理解了故事內容,感受了故事中角色的情緒變化。從而複述故事也就變得更加容易了。

第7篇

教具:大手電筒、彩色的大烏龜、磁帶《森林狂想曲》。

學具:每人一個小手電筒、一張白紙、一個彩色的紙烏龜、一張記錄表;

能通過動手探索發現光源位置與影子位置的關係,並學習記錄實驗結果。

播放音樂,教師在手電筒、膠水和白紙的幫助下示範烏龜跳舞。

教師:"小烏龜跳得怎麼樣?""你們想不想也來試一試呢?"二、探究質疑--自主探究質疑,體驗發現樂趣。

1、教師引導、鼓勵幼兒在白紙、膠水、手電筒的幫助下進行大膽嘗試。

討論:"小朋友,你們的小烏龜'跳舞'了嗎?" "小烏龜為什麼會'跳舞'的呢? 為什麼有的不會跳舞

3、展示"跳舞"與"不跳舞"的烏龜,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尋找發現其中的祕密。

4、師幼共同小結:"原來,手電筒的'光照在小烏龜上就出現了烏龜的影子,當小烏龜的頭、尾巴和腿都沒有塗膠水,並且都向上翹時手電筒動了,小烏龜的影子也跟著動了,看起來就好象烏龜在'跳舞'了。"

1、再次探索前的設疑:"小烏龜會跳哪些動作呢?"師出示記錄表引導幼兒觀察演示記錄。

教師請小朋友看看手電筒朝哪個方向動?,烏龜的影子會在哪裡動。"

2、幼兒動手嘗試、探索發現光源位置和影子位置的關係,並記錄結果。

總結:當手電筒的光朝那方向,小烏龜的影子就朝那個方向。

5、隨音樂表演,從玩法上進行調整,體驗探索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