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後感5篇 兒童敏感期:如何抓住孩子的學習黃金時期?

“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後感”是指從兒童讀完一本書的瞬間開始,抓住他們的感知能力、思維敏銳度、情感表達力等多方面的優勢,幫助孩子們更好地理解書中的內容並善於表達自己的感受。本文將圍繞這一主題,為大家講述如何在孩子的敏感期內激發其閱讀熱情,促進閱讀素養的提升。

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後感5篇 兒童敏感期:如何抓住孩子的學習黃金時期?

第1篇

誰說醜狗就可以隨便欺辱了?誰說醜狗就沒有生活的自由?本文中的迪克,就是這樣一隻醜狗。

當迪克剛生下來時,便成了沒人喜歡的醜狗。過了斷奶期,主人把他放送到了大森林裡,而迪克卻只能靠自己來養活自己。他也一直在尋找自己的新主人,可每次人們都嫌他醜。在之後的幾個月,有一位盲少年阿炯,成為了它的新主人,他以拉二胡為生。阿炯為了尋找母親,到了昆明,幾經流浪,在以拉二胡乞討為生,不過每天都有一位陌生的阿姨為阿炯安排吃的,她就是阿炯的媽媽。可是,阿炯呆在昆明卻沒有一種幸福的感覺,最終,他和迪克開始了永久的流浪。

讀了這本書,我認為我們不就是那個軟弱的阿炯嗎,時時刻刻都需要父母的幫助,愛護和引導。而父母呢,就是那一條忠誠的狗,每分每秒都保護著我們,生怕我們受一丁點傷。幾乎幹家務活,都是爸爸媽媽乾的吧。而我們呢,就是坐在沙發上看看電視,在電腦桌上玩玩電腦,看看書。也許想要幫爸爸媽媽幹活的人,也不會多吧。

這個世界上,也許長得醜的,美的只有幾個。其他人都相貌平平,可是,長得美的又有什麼資格去批評長得醜的呢,也許長得美的心靈不美好,也許長的醜的心地很善良,所以世界上的生物是平等的,沒有很形象的美與醜。就比如說迪克吧,他雖然長得醜,可是,他對主人卻忠心耿耿

我還是這一句話:世界上的生物是平等的,沒有很形象的美與醜!

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後感5篇 兒童敏感期:如何抓住孩子的學習黃金時期? 第2張

第2篇

列夫托爾斯基的《安娜阿卡列尼娜》在19世紀的世界文壇上掀起了軒然大波,通過對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愛情的悲劇,她在不斷掙扎之後走的極端的路線,作者渲染的豐富的感情色彩都讓人感受到深刻壓抑的窒息的疼痛感,以及對故事主人公的憐憫與惋惜。

“風中之燭在風中搖曳,微弱的亮光照亮四周,最終在黑暗之中黯然消逝。”這句話所表現出來的絕望深刻體現了安娜的懦弱無助,她一直都在勸慰自己,認為自己沒有任何過錯,但是她作為一個母親,對兒子的牽掛與愧疚使她深陷矛盾與罪惡之中,她在經過無助的痛苦掙扎於煎熬之後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找尋心靈的真諦。我想當它的靈魂脫離身體俯視她的一生時會不會悔恨,她所放棄一切追求的愛情被粉碎,她想以死來抗拒當時的社會,在那個俄國新舊交替的歷史時代,關於家庭的悲劇層出不窮,她的反抗與對真愛的執著是否能夠引起人們對真理性的思考真的值得懷疑。

電影場景裡這場愛情悲劇的結尾是安娜身著一襲與沃倫斯基初次見面時所穿的黑色長裙,在火車站的鐵軌前臥軌,結束了自己絕望的愛情與生命,也結束了一直以來的痛苦與煎熬,她獨自一人承擔了這段為道德和社會所不齒的愛情的後果,在這場吉蒂。卡列寧,沃倫斯基等多人的多角戀與各自婚姻的愛情的對比下,安娜無疑是可憐的,她選擇獨自一人承擔所有的苦果,然而這場以死亡結尾的戲劇性悲劇卻成功塑造了那個時期很多像安娜一樣的婦女的形象,這種背叛家庭,拋棄兒女,卻又擔心兒子會被人看不起的女人,至今為止也會被世人所厭惡與摒棄吧,但是柔軟的安娜仍然沒有妥協,她決定讓死亡來作為她最後的堅持,不管世人能不能理解,她要勇於面對自己的感情,不在這紛亂痛苦的世間沉浮煎熬,是她自己一手造就了自己的悲劇,不過猜想安娜也從不後悔,儘管從始至終她都是孤獨的,對她來說清醒的孤獨並不可怕,渾濁的美好的假象才令人窒息,所以她承受了悲慘的宿命,走過了孤獨的命運。

世界的倫理綱常一如既往地堅守著所謂的真理正義與道德,這些與安娜都沒有關係了,愛恨情仇也離她遠去,讓一切畫上句號吧,誰也不要再打擾她的安靜。而我們,我們仍然要努力地在這個世界上正直道德地生活下去,讓悲劇止步於故事裡。

第3篇

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這是在外的遊子對故鄉的思念;夢裡故鄉慈母淚滴滴穿石盼兒歸這是母親對孩子的想念。

而這本書恰恰就是講了兩個不同的人物,在經歷了不同事情後,對親人的思念……

在很久以前,孤獨的蛇妖莫卡辛祖奶奶有了一個陪伴它的女兒叫做夜歌,他們一起快樂的生活著,夜歌不光長得美,歌聲也美妙極了,全森林的動物,植物都非常的喜歡她,直到有一天,鷹人來到了這片森林聽到了這動聽的歌聲,並與夜歌相愛,它們用了蛇和鷹一生當中唯一的一次披上人皮的機會,去了古老的卡多族生活,並生下了一個會發光的可愛女孩。祖奶奶非常憤怒,她要奪回她女兒,仇恨帶走了它的理智,她嘶嘶的鳴叫著:代價——一定會付出代價的。祖奶奶幹了非常過分的事,導致她的女兒的幸福家庭支離破碎。最後她也受到處罰,被關進了罈子裡。

而已經懷孕的花斑貓,聽著一隻名叫蘭傑的狗既憂鬱又溫柔的歌聲來到了住著陰險又狠毒獵人針魚臉的塌房子。並住在了那裡,沒過多久,花斑貓生下了一對雙胞胎。女孩全身圓圓的很可愛,叫做莎賓,男孩頭頂上有一撮白毛,好像彎彎的月牙,叫做帕克。他們在屋底下在蘭傑的守護下快樂的生活,貓媽媽告訴小貓不要出去只能在屋底下,可是帕克還是想出去一探究竟,在他舒服的享受陽光時,針魚臉出現了,他把帕克和花斑貓困在袋子裡,扔進了河裡,帕克的救了,花斑貓卻永遠的沉到了河底,她對他說的最後一句話就是讓他找到家人,把蘭傑從鐵鏈中救出來。於是帕克獨自踏上了營救家人的漫漫長路。為了媽媽,為了團聚,更為了那句諾言……

帕克在歷經困難後,終於找到了家人,他的姐姐還有他的獵犬爸爸。祖奶奶在無數個想念的夜晚後,也被釋放了出來。他們在老松樹下相遇了,祖奶奶放棄了仇恨幫蘭傑咬斷了鐵鏈,讓他們重獲自由。祖奶奶也看到了自己的孫女。

祖奶奶被她很久沒有感受到愛的所包圍 ,這是她的等待和反省換來的,帕克也和家人團聚了,這是他用耐心的尋找與勇敢換來的,當然也不能忘了最重要的一點,他遵守了他對媽媽許下的諾言。

在去年我跟著同學去夏令營玩時,我在那裡玩的很開心,甚至都忘了媽媽千叮嚀萬囑咐的給她打電話,媽媽在家裡非常著急,只好打通了我同學的電話。我完全沒有理會同學,於是電話那頭的媽媽有些生氣了,最後我還是半信半疑地接了電話,但是換來的是跟媽媽大吵了一頓,我生氣的掛掉了。往後的幾天裡我沒有再接媽媽的一個電話,漸漸的我忘了這件事。

到了回去的時候了,本來就暈車的我在搖搖晃晃的大巴車上,更加的頭疼和難受,終於到了家,我以為媽媽會激動的迎接我,結果媽媽非常生氣也不跟我說話,我也悶悶不樂。一天都沒有跟媽媽說一句話

第二天我因著涼而發燒了,媽媽好像昨天的事情沒有發生一樣,仔細的為我擦身子,餵飯,甚至眼底裡還有愧疚,其實應該說對不起的是我……

好好緊握那雙溫暖的大手吧,不知他陪伴了我們多少個日日夜夜,給我們力量,但他們也會虛弱,或許有一天他們再也不見了;好好珍惜那每一句責罵吧,他們在我們眼前一片黑暗的時候,讓我們能看到希望,但這聲音也會越來越小啊,最後可能再也聽不到了;好好抱緊他們吧,他們把青春無私地奉獻給了你,但他們也會漸漸地衰老……但是從現在開始愛還來得及。

好好的愛你身邊的每一個人吧,憤怒,傷心這些總會過去,愛就在那裡,不緊不慢的等著你。

第4篇

?捕捉兒童敏感期》這本書是我買的第一本育兒書。吸引我的是書名,還不是作者孫瑞雪其人。第一次知道敏感期這個術語是看央視寶貝一家親節目中瞭解到的。後來在噹噹網上看到這本書,想都沒想就買下來了。六月底買的,斷斷續續地看,直到現在才算是看完。由這本書瞭解到孫瑞雪,然後是蒙氏教育,又在網上搜了幾本書入貨,結果麥爸笑我除了武俠書和漫畫書,只有育兒書能吸引我。

這本書嚴格的說是由孫瑞雪編著,而不是由她寫的。書的內容由200多個家長和蒙氏教育機構老師寫的案例加上孫瑞雪的點評組成。案例是按兒童0-10歲的順序編排而成。

第一次泛讀的時候,我有點失望,習慣了看定義、總結的理論模式書讓我想象這本書會解釋定義什麼是敏感期,什麼年齡就會經歷什麼敏感期,會有什麼具體表現,成人應按什麼步驟來解決應付。拿到書發現不是這樣的時候就有點失望。

第二次精讀後,我喜歡上了這本書。其實兒童的敏感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不同的小孩會有不同表現,出現的先後和表現程度也各自不同,正因為如此,這本書沒有按傳統寫書模式,觀點+事例+總結來傳授方法。而是以豐富的案例加上就事論事的分析告訴成人如何解讀兒童的行為,從而進入他們的世界,和他們一起成長。

這本書最大的優點在於不用按章節來讀,因為都是由案例加分析組成,沒有很強的連貫性,可以從任何一個章節進入來閱讀,所以適合任何時候、在任何地點來讀。尤其適合翻閱型讀者。

這本書最大的缺點也在於它的分散性特點,習慣直接接受理論,喜歡按甲、乙、丙、丁和一、二、三、四點來看書的人不適合閱讀這種書,也許會覺得這本書不知所云。

總的來說,這本書看起來輕鬆,但要吃透其中的觀點則需要靠個人的悟性。

走路敏感期...成人該放棄自己走路的節奏去配合孩子。

孩子的心是細膩的,只有當我們儘可能細膩起來的時候,才會有機會感受到孩子細膩美妙的情感溪流。

我們普遍存在的問題是,讓兒童學習他年齡不能承受的東西,用成人的學習方法和強制手段給孩子灌輸知識。

永遠不傷害孩子,相信他們都是好樣的。遇到問題就積極尋找解決的辦法,一種人性的、科學的解決方法。

由此涉及到如何把握愛和自由的問題,這是另外一本書所談到的,還在閱讀中。

第5篇

近日讀了《于丹論語心得》一書,頗有感觸,下面簡單說說。

?論語》一書,傳世已逾二千載,歷史上也幾經沉浮,但總體而言光華遠甚於晦暗,其中思想縱有消極一面,但積極一面也形成了一些中華傳統美德。不但國人古來拜讀,也遠播於海外。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就對《論語》中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極為推崇,稱西方民族,無論如何格言,如何數理,無可與此純粹道理相比擬。

兩千五百年的時空差距,如此多的褒貶加諸其上,現代人面對當今紛雜多變的繁華世界,該如何去看待理解這部傳統經典,於我們又有何啟發,于丹所著《論語心得》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視角。

在《心得》開篇于丹便說:這個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是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穫一樣,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都是最簡單的。褪去加諸《論語》上的鉛華,一下子拉近了讀者與這部傳世之作的距離。細想一下,可不是嘛。經典最易被冠上太多光華和讚譽,使得後人解讀時無形中便處於或仰視或鑽牛角尖的心態,無法平和地去看待的話又怎麼能無偏頗地思考呢?

?論語》的真諦是什麼?在於丹看來,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說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她從宇宙觀、心靈之道、處世之道、人格修養、交友之道、理想和人生之道七個方面,著眼於當下談了自己的心得。

書中多次提到了現代人面對的心靈困惑,這是人人都有體會的。當今社會人人皆知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精神文明發展卻並不同步,最顯著的外在表現便是藝術文化的整體下滑,現代人面對而今這個聲色犬馬的繁華世界,正如書中所說我們的痛苦不是沒有選擇,而是選擇太多,這也是孔子所謂的過猶不及。

于丹舉了一個ghp(國民幸福指數)的例子,中國的ghp指數從20世紀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末經歷的是一個凸形曲線,至20xx年中國的ghp指數排在世界48位,說明經濟增長並不代表國民幸福感就增強。這是全世介面臨的普遍問題,在相當重視ghp的不丹,其也表示過自己的憂慮:我們都是有限而且脆弱的血肉之軀,究竟能把多少squo;東西squo;——快餐,電視廣告,豪華轎車,新奇玩意和時裝——塞進自己的身體卻又不致打亂心靈的平靜呢?

那這些你我多少都經歷過的彷徨和擾亂又從何而來呢?一,是因為不平,拿自身為比照他人看到了更好的,望著這山那山高。二,是因為信念不堅定。全球化時代早不是舊時代相對閉塞的環境,物質文明發展程度和資訊傳播的速度遠超過去,可比可圖的東西多了去了,人人都知錢非萬能,但看到親戚朋友同窗周圍之人中誰誰香車寶馬意氣風發,難免生出消極心理,更消極一點,原來心中規劃下的雄心壯志也動搖了,對於自己曾經的堅持產生了懷疑。

並不是說人不該去圖謀,不去追求,只是心中有所求時也不可忘了他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對於他人的成功也不能老去看結果,人一生都拼搏奮鬥過,奮鬥背後的酸甜苦辣都多少嘗過,所以心中升起不平之感時該設身處地地想想別人可能吃過什麼樣的苦,才有了今日成就地位,應該看到不是比對方少了套房子,少了輛名車,學識口才不及等等,而該看到對方做到了我沒做到的,從自身找原因,是因為不夠努力還是機遇未到或錯過了。更何況,得失本是微妙之事,將快樂過多建築在物質欲的滿足上的話,只是愈發放大內心的空虛,愈難填滿。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總是糾結於八九,而忘了擁有的一二快樂,加以時日便連或許誰人曾豔羨你的一二也愈發單薄了。

所以于丹舉了個例子。孔子最喜歡的弟子是顏回,稱讚他:賢者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只是夠溫飽,有個遮風避雨的地兒了,顏回便陶陶然渾不覺苦。他內心充實著富足快樂,且這種富足快樂並不為外物的多寡而有所撼動。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蘇軾的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不都是這種崇尚心靈自由不為外物所累的寫照嗎?這樣的心態便是君子之態。

那何又為君子,《論語》中沒有確切答案。既然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恕,那君子言行必合仁恕。仁簡而言之便是愛人;恕便是已所不欲,勿施於人,這還是很寬泛,于丹總結出了四個君子的標準。

一、心必善。君子不怨天不尤人,而把更多有限的時間、精力、修養用來苛責內心,寬厚他人,嚴於律己。

二、志必堅。君子胸懷天下,有遠大志向,堅持自己的信念,是恆心與定力兼備之人。

三、易事而難悅。君子的人際關係一定是融洽友善的,不會去結黨營私,很容易處事,但是難以取悅,也就是賄賂不了。

四、先行其言,而後從之。不把漂亮話說在前頭,先去把事情做了,然後再從容道來。

這樣的君子標準做來很難,也非一日可就,歷史上可稱上君子、聖賢之人也是經過千錘百煉。孔子的生平就頗為坎坷,尤其到他晚年後,欲使魯國強盛卻因國君的沉湎享樂而失望離去,自此開始周遊列國遊說當權者,傳播自己的思想,歷經十四年卻終不見用,六十八歲時返回魯國後將精力轉移到了教育之上,七十三時逝世。

正是因為這份坎坷鑄就了孔子淡然平和的心境,寬和愛人的胸懷,但他也絕不是滿口仁義道德的酸儒。孔子不崇尚以德報怨,他認為當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即用正直、耿介的態度去面對有負於你之人,但是要用恩德、慈悲去真正回憒那些也給你恩德和慈悲的人。井有仁焉,從之。有個仁者掉井裡了自己也跟著跳下去的行為在孔子看來是罔行,是不動腦子失了分寸的行為。

君子,或說賢者的標準,如何行事也不光光《論語》中有,古之典籍今之道德標準都有相同相近之處,就如《心得》開篇所說,這些那些本就是天地間最基本的真理。這標準我們個人也許終其一生也許也難完全達到,但不可忘記,不可力有所及時不去努力接近,不去引導自身。這也必是個漫長無止境的歷程,正如人人能說的那幾句人生之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同樣語出《論語》,是孔子自我總結的心路歷程。大徹大悟之人畢竟少之又少,大多數人可參照的都是這循序漸進非跳躍式的發展歷程。

于丹的《心得》內容頗多,讀後感想不可能面面俱到全寫出來,僅淺談一二,且書中已有了更有力語句,便不再贅述。

不過,既是心得,便是個人體會,一家之言,有人說好便有說非。雖有人指責于丹曲解先人著作,稱其為學術超女,對現今的文化快餐現象甚為憂慮。但平心而論,能認認真真看下本書思索一番其中道理,在今後人生道路上遇上困難之時腦中閃現書中片語進而引導自身,惠及他人,實在於己與人是一次不小的收穫。即便在一些人看來於丹的《心得》錯誤百出,卻是瑕不掩瑜。

經典之所以為經典不在其詰屈聱牙的文字,不在咬文嚼字吃準了唯一的釋義,而在即便隨時間流逝依然能為大眾所接受的長久生命力,口口聲聲說要傳承,卻又束之高閣不容許不同之聲的出現,才是對儒家思想仁恕核心的一種曲解。既然所有學術理論技術的最終目的都是服務於人,為人所用,又何來俱是以何形式,中國不有句古話麼:真金不怕火來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