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後感熱門範文示例三篇

《捕捉兒童敏感期》這本書深刻揭示了孩子敏感期的現象,讓大家關注到兒童成長過程中的規律,你是否也有這樣的體會呢?寫一寫相關的讀後感吧,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後感熱門範文示例三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後感熱門範文示例三篇
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後感 篇1

過去了就永遠回不來,很多事物只能成為回憶,就是因為當時沒有好好把握。這是看完孫瑞雪先生的《捕捉兒童敏感期》的最大感想。

看過《爸爸去哪兒》、看過《超人回來了》……還有很多很多。電視娛樂都開始這樣關注孩子的成長,現實中的家長更是重視。那麼相信大家一定聽過敏感期這個詞,專業得說就是指特定能力和行為發展的最佳時期,在這一時期個體對形成這些能力和行為的環境影響特別敏感。其實就是我們說的孩子長到一定時候表現出的不同。你看到過孩子撿地上的東西,然後放進嘴巴里嗎?你看到孩子自己咬自己的腳嗎?你聽到孩子某一個時間特別愛講話但是有講不清楚嗎?……其實我覺得敏感,包括孩子本身,以及家長。孩子到了那個時間,而家長就要捕捉這個時間。

書中將理論與例項結合,將每一個敏感期繪聲繪色得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嬰兒7個月左右出現走的敏感期。起先拒絕坐,然後開始走,上下樓梯都要自己來,哪裡不平偏要往哪裡撞。這可能是父母最累的時候……走的敏感期中兒童是一個自由、活躍的個體,他擁有空間的能力從此開始越來越強。

1歲半到2歲期間,兒童會有一個對細微事物感興趣的敏感期。床上的一絲頭髮,地上的一根小草……但兒童並不總是這樣。手的敏感期到來時,兒童有一個抓的過程。一把抓,二指抓,三指抓。很多成人用手很笨拙,不會拿筷子,不會用手指夾圍棋子,不會點鈔……這都和童年期手的發展有關。

音樂的敏感期呈螺旋狀發展。2歲的幼兒就能把握節奏;3——4歲時開始對簡單而重複的旋律感興趣;5——6歲後開始選擇自己喜歡的音樂並自發用動作表達;6——8歲時已經能深深沉浸在音樂中……

處在身份確定敏感期的兒童,會選定一個偶像並時時模仿。“我是忍者神龜!”“我是超人!”通過吸收偶像的人格特點,兒童建構自己的人格狀態,最終形成自我。

每一個時刻都是至關重要的,錯過了,將影響孩子的一生。孫瑞雪先生的這部著作值得我們大家無數次的翻閱。

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後感 篇2

一看這本書的名字,就知道這是一本非常重要,實用的書。而且是專門針對兒童這個年齡段的一些我們生活上看到習以為常,見慣司空,卻又未能想明白其中的緣由書籍。很多事情,我們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對於兒童階段,我們很多人也都是一樣。

看了這本書,讓我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感覺到在以後的幼兒教育教學工作中,有了更加明朗的方向,讓自己少走很多彎路,多吸取正能量。對此,我感覺此書不能只看一遍,必須不斷重複看,才能溫故而知新,才能運用的遊刃有餘。而且,無論怎麼寫自己的感悟,都不能表達其中的眾多精髓。唯有把好的,讀有所悟的地方摘錄下來,反覆看,反覆斟酌,雖然這樣子會有斷章取義的可能,不過,在節約時間,抓住重點,以及能讓自己更好地舉一反三,碰撞靈感,我想這是一個最好的學習方法。

同時,看完這本書,或者說這型別的書。讓我感到最大的困惑就是關於傳統文化讀經教育這一塊的引導的空白。本書是西方蒙特梭利的教育思想,完全套用在中國是否適用呢?那麼套用在讀經教育的私塾,是否適用呢?如果不適用,或者說不完全適用,那麼,需要怎麼轉變呢?在讀經上課以外的其他時間,此書給了我很多很好的明確的指引。可是對於讀經的孩子來說,讀經才是重點。本書卻沒有這方面的任何說明。

看來,在讀經教育的路上,依然是上下而求索,任重而道遠。相信在自己國人的探索上,加上此書的指點,以及自己的實踐總結。終究會走出一條完整的路,形成一個完整的國學教育體系。最起碼,在開始的時候,要以空杯心態去閱讀,要假設它全部都是對的。

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後感 篇3

春節假期已接近尾聲,同時進入了收心階段,為新學期的開始做好準備。在假期的讀書活動也已進入書寫感悟階段,身為幼兒教師的我,雖然接觸了一些前沿的教育理念,但是,在閱讀了《捕捉兒童的敏感期》後,才使我對敏感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時也使我深深的意識到,每個敏感期的發展對孩子的成長是多麼的重要!

再閱讀此書時,我邊看邊與班中幼兒或者是兒子的情況與書中介紹的情況進行對比,腦海中再現著種種“令我頭疼的事件”。一般的小孩出生後就會把手放到嘴裡,而兒子一直是小手裡嘴巴遠遠地,受原生家庭以及社會理念的影響,我還慶幸兒子從小就講衛生,沒想到,到了中班,反而是經常把手放在嘴巴里,為此經常挨吵,越大越不講衛生。至此才知道,原來是兒子遲到的手的敏感期才補上來,我的不斷的阻止,不知給兒子造成了多大的傷害。

秩序的敏感期後,兒童形成了一種秩序的內在模式,一旦成人破壞了這一秩序,兒童就會哭鬧、焦慮,表現出不可逆性。當我看到這句話時,我第一時間想到了班中的澤澤,如果一件事沒有按照他的想法和意圖去辦,他的情緒就會產生劇烈的變化,發脾氣、哭鬧,非常難以變通,有時會到難以理喻的地步。這些都被我們這些成人定義為“任性”、“胡鬧”,殊不知,他是到了執拗的敏感期。

作為一名幼兒老師,我們每天都會不斷地聽到孩子們的“告狀聲”,“老師,XX打了XX小朋友”“XX拿了別人的東西”……我曾經為這些“告狀聲”苦惱,也曾經為這些“告狀聲”應付。如今才知道,兒童和成人不同,成人大都有別人的閒事不管的心理。而孩子天生就有內在的秩序感,他喜歡遵守規則。只有兒童和一些保持了這份美德的成人,才會把規則融入生命。如果兒童內在的秩序以及外在環境的秩序被權威替代,那麼決定孩子內心的就是成人。兒童就會產生懼怕的感覺,這種無序的環境是兒童喪失了安全感,最終,這種環境會培養和滋生出懂得叢林規則的孩子,人格就會淪落。

孩子的成長伴隨著一個接著一個的敏感期,我們應學會耐心等待孩子,會為孩子的完美需求提供理解和支援,會為孩子的每一種狀況欣賞和陶醉,為孩子們開拓一個嶄新的成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