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放小鳥教學反思小小鳥教案反思5篇 反思放小鳥教學:提高小鳥們的成活率!

《放小鳥教學反思小小鳥教案反思》是一篇教學反思文章,講述了國小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發現存在的問題,並提出改進方案,以提高教學效果。該文章可為教師們提供教學經驗和啟示。

放小鳥教學反思小小鳥教案反思5篇 反思放小鳥教學:提高小鳥們的成活率!

第1篇

首先,我帶著學生解決第一問題,先是重點讀好描寫小鳥樣子的句子,接著問:“作者是怎樣照顧小鳥的呢?小鳥領情了嗎?為什麼呢?”有的學生說:“小鳥很孤單。”有的說:“小鳥想媽媽了。”有的說:“小鳥想家了。”“我們學過《家》一課,還記得小鳥的家在哪兒嗎?”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來理解“我”對小鳥無微不至的照顧和小鳥不領情,一動不動,“我”很著急。

然後順勢引入鳥媽媽和小鳥隔著鳥籠的段落,重點讀好“焦急”一詞,體會母子相見卻無法團聚的場景,領著學生唱起那首熟悉的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引起學生的共鳴。在此想象:小鳥和鳥媽媽會說些什麼呢?有的說:“媽媽,快來救我吧!”有的說:“媽媽,我好想你呀!”此時此刻,學生很自然和小作者的想法一致了——放小鳥!我便發問:“小作者那麼喜歡小鳥,你們也很喜歡,捨得放嗎?”學生說:“放!”同時也說了很多原因。但有人說“小鳥很孤單”的原因時,郝佳琪說:“我可以陪它玩啊?”他的意思是隻要陪小鳥玩,小鳥就不寂寞,會開心。很多小朋友都喜歡小動物,都有一顆愛心,他們捨不得也是理所當然,但這不能成為不放小鳥的理由。我再次引導大家回憶第一節小作者對小鳥的呵護,可小鳥不吃不喝,一動也不動,第二節鳥媽媽和小鳥見面的情景,這樣,郝佳琪明白了。我們允許學生有不同意見,但一定不能違背了文章本身的教育意義。

放小鳥教學反思小小鳥教案反思5篇 反思放小鳥教學:提高小鳥們的成活率! 第2張

第2篇

在欣賞了小鳥的美麗、可愛之後,我問孩子:“對於這麼漂亮的鳥,你打算怎麼做?”幾乎是公認的,把小鳥放進籠子裡。這讓我非常真切地中國傳統的對待動物的做法——自私和佔有。我不知道孩子們似乎也這麼可怕,於是,我追問了一句:“為什麼要把小鳥放進籠子呢?”“怕它把家裡弄得亂七八糟。”還不錯,只是為了讓自己居住的環境能保持整潔、美觀。“為了怕它飛走。”這就是這樣的心態吧。雖然不希望孩子們這樣想,但我覺得還是可以理解的。因為覺得自己喜歡小鳥,所以就要讓小鳥留在身邊,即使是把它關進籠子裡。也許這已經成了中國人的習慣嗎?

在傾聽了小鳥和鳥媽媽的交流之後,我給了孩子們一個辯題:a愛小鳥就是將小鳥留在身邊;b愛小鳥就是放小鳥走。

支援第一個觀點的孩子說:“不能放,因為放了就不容易抓到這麼漂亮的小鳥了。”同意第二個觀點的孩子說:“要放,這樣小鳥和爸爸媽媽在一起才快樂。”很明顯,兩種觀點實際上是取決於立足點的問題,愛鳥多還是愛自己多?我不動聲色,讓他們去抉擇吧。說了好一會似乎沒有形成一致的意見。這時一個孩子提出了一個看似折中的方法,“放了這隻,重去捉一隻。”我依然把它教給孩子們處理。很快就被孩子們駁倒了,“重抓到的小鳥一樣會想自己的爸爸媽媽。”“這不等於沒放嗎?”我真的被孩子們征服了。最終那個叫璋的孩子說了很經典的結語:“愛小鳥就是還小鳥自由!”我情不自禁地豎起了大拇指。

當孩子們真正開始思考的時候,問題就已經解決了一半。

不止一次在聽課和上課的過程中,我都有這樣的感覺:我們的孩子太懂事了?明明需要艱難的抉擇,可他們都像孫悟空有雙火眼金睛一樣,可以毫不費勁地走向正確的方向。我真有些懷疑這種懂事。是許多課例給了孩子們指向,我以為是。就像我們看抗戰的電影一樣,結局都是無一例外的中國勝利。在這課裡也有幾個孩子是這樣,因此看起來,他們似乎都懂了,異口同聲地要放小鳥。可在他們的臉上我看到的卻是過於平靜的神情。人們說,教育是搖動,教育是點燃,缺乏心靈對話的教育永遠無法成共振。走進文字,走進人物的內心,孩子們才能自然成長,真正成長。

第3篇

今天我上了《放小鳥》這課,在教學過程中重視了對學生獲得知識的指導和思維過程的引導。

在句子的教學時進行了紮紮實實的訓練。“我把它放進籠子裡,給它食吃,給它水喝,可它一動也不動。”這個句子時,我先讓學生讀讀,談談你知道了什麼?你還知道了什麼?從字面上的意思挖掘到句子深層的意思,讓學生體會到“我”愛鳥精心照顧,而小鳥以不吃不喝表示反抗,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樣,通過反覆朗讀,指導點撥,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與小鳥之間的感情。再如在教第二自然段時,小朋友們聽鳥叫。一隻鳥,兩隻鳥。你們聽到了什麼?(隨機放上大鳥的畫)。聽鳥叫理解“叫喚,焦急”這些詞語的意思。這時候小鳥會說些什麼?大鳥會說些什麼?小朋友會想些什麼?請學生四人小組演一演,當小鳥,鳥媽媽,和小朋友,把他們沒有說出來的話說出來,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讀好句子,進一步體會句子蘊含的情感。

在教學這兩段過程中,讓學生進行換位思考如果你是小鳥你為什麼不吃不喝如果你是小鳥見到媽媽想說什麼?如果你是鳥媽媽見到自己的孩子會說些什麼?孩子們從不同的.角度感悟課文,真正收到了以讀代講、以讀促思、以讀助講、以讀悟情的果。課上孩子們大膽的說大膽的表演學習積極性很高。

第4篇

?放小鳥》是一篇兒童故事,語言質樸,層次清楚,字裡行間散發出一股清新的童真氣息,也是一篇充滿教育意義的課文。文中通過“我”放飛小鳥的過程,表現出少年兒童愛鳥的童心,讓學生從中明白——鳥是人類的朋友,我們要愛護它們,保護它們。在師傅的傾心指導下,專家的認真點評下,經過我的深刻反思,關於這堂課的教後體會,可以歸結為“去繁求簡,在簡中求真”。

教授一堂課,入情入境是一個切入點,也是讓學生形象感悟課文的有效路徑,也是語文課獨特的魅力所在。因此,創設一個好的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文字,感知課文很重要。《放小鳥》這課要理解的重點是:“我”為什麼要放小鳥呢?小鳥如此可愛,“我”是如此喜歡,那為什麼最後卻放了呢?現在的小孩子普遍缺少與自然親密接觸的機會,這樣也很身臨其境感受自然界的美好,動物們的可愛與重要,更無法感同身受小鳥是人類的朋友。如果能理解到這一點:小鳥是人類的朋友,那為什麼放小鳥便迎刃而解,因為要給小鳥自由。那在學生缺少生活經驗的情況下,讓學生更好地體會文中所要倡導的愛護鳥類這一主題,創設一個合情的情境必不可少。於是,我在備課時,在創設怎樣的一個情境問題時動了花了很多心思。最後決定這樣:在鳥媽媽找到小鳥後,母子倆隔著籠子卻無法擁抱只能嘰嘰喳喳叫的環節時,開始播放音樂,配上畫面,且不同的畫面有不同的旋律。當再現鳥媽媽與小鳥自由在森林嬉戲時是輕鬆快樂的節奏,突然音樂急劇轉折爆發,密集的鼓聲敲打在心頭吊起學生們緊張的神經,畫面展示小鳥被獵人抓住放在籠子裡,然後就是悲傷音樂四起配以小鳥獨自在籠子裡埋頭掉淚。展示這些音樂畫面時,我再呈現自己動情的解說,試圖以各種手段把學生拉進小鳥被關進籠子裡的悲慘境遇中。原以為,當這一環節過後,學生會很容易體會小鳥和鳥媽媽的心思,可是實踐證明,當我設定的想象環節,讓學生換位思考,如果你是小鳥/鳥媽媽,再次相見你會說什麼?這一環節,學生說話很艱難,我也在教學時明顯感覺到了他們的困難。課後經過教研組老師和專家的點評指導,恍然大悟,我只顧自己自己唱獨角戲煽情入境了,可是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缺少讓他們在情境當中的主動參與,因此導致了後來教學目標的無效達成。教師創設情境要合理合情,找到一個切入點時,更多的,還是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這個問題是這堂課最突出的特點。為了講清一個問題,我會反覆說幾句話,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誠如其他老師所說,一堂課下來就聽到那麼幾句話,可是還要翻來覆去講,講那麼多,最後學生卻還是理解的不夠。我細細反思了下整堂課,我的重點是放在為什麼放小鳥上,我鋪陳設計了一些環節,創設了情境,設定了想象,設計了問題,看似很充實,實際上我的大部分時間還是在“說教”,把我的想法我的理解不停地,喋喋不休地灌輸給學生。而很多話,其實不用講學生也懂,很多話卻是你講了一年級的學生還無法理解的。我正是在這些不合時宜的話中反覆饒舌,結果只能是敗興而終,達不到自己想要的課堂效果。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問題呢?歸結於沒能分析掌握好學情。不透徹瞭解班上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以及通過啟發講解能達到理解的水平,及不明白他們的“已有點”和“生長點”。如果開課前,更深入調查瞭解一下,預先設計好自己的一些教學語言,可能會更好。

這次公開課,著實讓我反思收穫不少。我也會在今後的教學中謹記:去繁求簡,在簡中求真。

第5篇

今天和孩子們一起學習了《放小鳥》一課。我試圖和孩子們一起去體驗一個孩子由關鳥到放鳥的心理歷程,感受一個善良孩子的內心矛盾。放小鳥的過程正是孩子懂得愛的成長過程。教完後,我梳理了這課堂,留下了幾點感觸。

細讀文字,文中有這樣兩處我認為是文章的矛盾點所在:一是“我想,一定是小鳥的媽媽找孩子來了”我為什麼這麼肯定窗外的鳥就一定是小鳥的媽媽?二是“我看了看籠子裡的小鳥決心放它回家去”,既然我已決心放小鳥,我為何還看了看小鳥?我捨不得小鳥,又為何還一定要放小鳥。只要解決了這樣兩個矛盾,對文章情感主旨的理解便會水到渠成。因此課堂上,我便巧妙地丟擲了這兩個質疑,引導學生潛入文字,通過認真地讀文,冷靜地分析,層層剝筍,最終找出答案。

反覆咀嚼課文,我讀出了一個字“愛”。姑媽送我小鳥是愛,我“關小鳥”“養小鳥”“為小鳥著急”是愛,鳥媽媽的“焦急”是愛,我“放小鳥”更是愛。領悟到這點,我的課堂便圍繞“愛”字展開,抓住關鍵詞句進行品悟分析,巧妙點撥,並在每個環節的結尾用飽含深情的小結語把這些藏在字裡行間的,點點滴滴的愛都放大,點透,讓學生明明白白徹徹底底地感知體悟這些愛,根植這些愛,點燃他們

語言訓練是語文課的重要目標之一,課堂中,我有意識地圍繞教學目標設計了多處語言訓練。如課堂伊始,我便圍繞課文內容對“非常”這個詞展開了說話訓練,達到既初步激發情感,又運用語言的目的。在體會我著急的心情時,我讓學生移情角色,想象我為小鳥擔心,我會對小鳥說些什麼?在放飛完小鳥後我又提供句式讓學生再次展開想象的翅膀,想象小鳥還會對我說什麼,我望著遠去的小鳥又會說什麼?並在具體過程中,我十分注意傾聽學生的發言,提醒他們注意表達的邏輯性,條理性和完整性。通過這一系列的訓練,不但情感目標得到有效落實,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也都有了一定的發展,語文的工具性有了體現。

本文是一篇情意濃濃的文章,尤其是鳥媽媽的愛更是感人至深,這份濃濃的愛在文中僅化為兩個字“焦急”,如何讓學生深入體會鳥媽媽的焦急,感受母愛的偉大,是我課前思考的最多的問題。最後我選擇了創設鳥媽媽找孩子和大鳥小鳥相見這兩個情境來激發情感,感悟“焦急”。淺層次地理解“焦急”意思之後,在抒情的音樂中,我深情描述道:那天鳥媽媽發現孩子不見了,就到處找孩子,從天空到樹林,從樹林到小河,又從小河到田野,可它找到孩子了嗎?為了找小鳥鳥媽媽白天找,晚上找,晴天找,暴風雨天還在找,可它還是?為了找小鳥,鳥媽媽翅膀快飛斷了,嗓子也喊啞了,他找呀找呀,終

於它找到了孩子,卻發現小鳥被關在籠子裡無法相救,鳥媽媽焦急萬分,她不住地叫喚,她會對小鳥說什麼呢?小鳥見到了媽媽又會說什麼呀???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我驚喜地發現學生真的是被感染了,他們一個個先是瞪大純淨的小眼睛靜靜地聽著,想著,慢慢地臉上的表情開始發生了明顯地變化,此時此刻,我知道他們的心絃真的被撥動了,情感之門被打開了,鳥媽媽的偉大母愛已深深地植入他們心中,對“焦急”這個詞的理解也更形象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