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北師大版《回家路上》教學設計5篇 "紀念路上的回憶——北師大版《回家路上》教學設計"

《回家路上》是一本由北師大版出版的國中語文教材。本教材以寫作為核心,全面培養學生的語言綜合素養,並引導學生在閱讀、寫作、口語表達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這裡為大家帶來一份精心設計的教學方案,幫助教師更好地教授和引導學生,提高教學成效。

北師大版《回家路上》教學設計5篇

第1篇

1、知識與技能: 掌握並靈活運用2~5的乘法口訣。會用2~5的乘法口訣進行計算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有條理說明自己的想法,體會口訣優越性;

2、過程與方法: 採用你問我答數學遊戲方法,讓學生提問問題、解決問題;運用口訣解決數學問題,熟練掌握口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合作學習和運用數學解決生活中問題的能力。

課前一題:我們教室有四組同學,第一組、第二組、第三組分別有14人,第四組有12人,請你告訴在座的老師我們班一共有多少人?怎樣列式算出來的?

課前一題就到這兒,如果還是不太明白,課後和老師、同學交流一下。

1、我們已經學習了2—5的乘法口訣,現在我們一起把這些乘法口訣背一下。

四七( ) ( )五一十(最後一句口訣可以怎樣列式?)

談話:同學們動物學校開學了,學習一天後大家高高興興地回家,你們看,他們在回家路上多高興!(師板書課題)

提醒學生儘量把圖意敘述完整,初步明確乘法的數量關係

(五)提高練習:玫瑰花每枝5元,菊花每枝2元,康乃馨每枝3元。問題:(1)買4枝玫瑰花要多少元?(2)買4枝菊花和2枝康乃馨一共要多少元?(3)給你20元,請你配一束花?

北師大版《回家路上》教學設計5篇

第2篇

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第三冊第四單元中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習了2、3、4、5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安排的一節練習課,是對2、3、4、5的乘法口訣的鞏固與疏理。學生將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能主動提出數學問題,進一步鞏固乘法口訣,並能正確熟練地計算,從而提高學生的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知識目標:在數學遊戲的方式下會主動提出問題,並運用所學的乘法口訣解決問題,進一步 鞏固了乘法口訣,能正確熟練地計算。

2、能力目標:提高根據題中資訊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初步培養有條理地說明自己想法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利用數學遊戲的方式激發學習興趣,感受學習數學的快樂。

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為:根據題意提出問題,並運用乘法口訣解決問題。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行之有效的教法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保證。根據教材及學生的特點,我主要採用小組合作學習與啟發式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採取扶——半扶半放——放的教學方式,充分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雙主”活動體系。

教學活動是教與學的雙邊相互促進的活動。在教學活動中,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為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科學的方法,真正做到課堂教學面向全體學生,依據新的課程標準,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上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1、在具體的情景中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和初步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探索的成功,學習的快樂。

2、在小組合作交流活動中,來完善自己的想法,構建學習方法。

3、通過靈活,有趣的練習,鞏固計算方法,提高計算技能。

本節課是本單元的總體回顧課,也是綜合複習課,我從以下幾方面設計此課。

1、通過學生背誦2、3、4、5的乘法口訣來了解學生對口訣的掌握程度。

2、出示一組口算題,要求學生說出結果的同時,說出對應的乘法口訣,以此來鞏固乘法口訣的應用。

3、出示書中圖畫,並用講故事的形式,創設情境,這樣就會引起學生的興趣,接著讓學生觀察圖畫,說說知道的資訊(在這裡採用自己說,同桌說,全班交流並補充的形式),這樣,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並且培養了學生勤於動腦,善於觀察的能力。

4、根據資訊提出乘法計算的問題,並解答這些問題。在這裡採用小組合作的形式邊提問題邊計算,然後同桌合作一人問問題一人回答,這樣能夠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同時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培養了有條理地表明自己看法的能力。

總之,這節課的設計,我嘗試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力圖營造一種積極愉快而又富有智慧的教學環境,更好地將學生的情感與認知,感受與理解,學生的主體與教師的主導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通過教學促進學生數學智慧整體而和諧地發展。

第3篇

1、結合具體情境,逐步發展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鞏固2~5的乘法口訣,能比較熟練地用口訣進行表內乘法的口算。

理解教材中提出的問題並加以理解,提出新問題時有條理地表述,同時加以解決。

(1) 2個8的和 (2)2和8的和 (3)2個4相乘 (4)2個4相加 (5)3乘6

這幅圖畫的是動物學校放學後,小動物們回家路上的情境。圖上有很多的數學資訊。看一看圖上提了一個什麼問題。你能找到解決問題所需要的條件,並完整地敘述出來嗎?

4×4=16(只) 一條船有4只小動物,4條船就有4個4只小動物。4個4的和用乘法計算。

2、你能出一道用乘法解決的數學題嗎,完整地說給大家家聽一聽。

板書學生問題。小鳥每5只為一組,有3組,一共有幾隻小鳥?

(1)小路兩旁各有5朵花,問:一共有幾隻小鳥?(問題和條件不相關)

(2)河裡小魚每3條為一組做遊戲,一共有4條船,問:一共有幾條小魚?(條件之間沒有內在聯絡。)

4、你會提出問題了嗎?同桌互相提問.提問的同學要說清楚條件和問題,聽的同學注意聽清楚同學的問題表述是否完整,並正確回答。

交流:。(抽生在講臺上說)誰願意代表小組的同學來完整地敘述一遍應用題,聽一聽,他說得好不好。

一一得一,二二得四,三三得九,四四十六,五五二十五、乘數相同,只能寫一個乘法算式。其餘的可以寫2個乘法算式。

(3)1個結論可以寫幾個乘法算式呢?(口訣的2 倍加2個)

兩個數相乘,積相同的情況下,一個乘數變大,另一個乘數就會變小。(0除外)

2、看圖填空。(從不同角度觀察方陣物體和圖形的個數。)

根據圖意,你能寫出幾個乘法算式?說一說你的想法。

第4篇

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已經充分掌握了2-5的乘法口訣,能熟練地用2-5的乘法口訣計算,並且在本單元的《做家務》、《需要幾個輪子》、《可愛的小青蛙》等課中,已初步接觸了乘法口訣的應用。

(1)結合具體情境,逐步發展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鞏固2-5的乘法口訣。能比較熟練地用口訣進行表內乘法的口算。

(1) 採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法,讓學生提問題、解決問題。

(1)培養學生合作學習和運用數學解決生活中問題的能力。

提高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有條理地說明自己想法的能力。

通過小組合作和採用多媒體輔助手段,幫助學生掌握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突破難點,達成目標。

根據教學內容的有關特點及學生的學習習慣、認知基礎和接受能力;充分發揮學具和教具的作用;遵循教學的規律和原則;本節課特採用了講解法、談話法、實驗法、激趣法和小組合作學習等教學方法進行教學;以體現“精講、善導、激趣、引思”的課堂教學“八字”要求;達到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指導思想。促進素質教育的發展。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學習能力,本節課準備指導學生學會在小組合作中,觀察、比較、分析、歸納的學習方法;

為實現教學目標,優化課堂結構,落實素質教育;根據以上的分析,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周圍,很多地方都能應用到這些乘法口訣。你看,動物學校開學了,學習一天後大家高高興興地回家,瞧!他們在回家路上多高興!

在這個環節中為了後面的提問題做鋪墊,故要引導學生說出:在回家路上,我們看到了河裡面有四艘小船,每艘船上有四隻小動物……

(二)問題二:根據你們觀察到的內容提出與乘法有關的數學問題。

三輪,共六人蔘加,淘汰三人,剩下三人獲勝,派發小禮品。

準備六道算式,五把椅子,椅子上貼好數字:12,12,24,24,18

音樂起第一次撤掉數字24的椅子,第二次撤掉數字12的椅子,第三次,找到座位的三人獲勝!

後師引導學生總結:同學們?在遊戲的過程中,你們有沒有發現老師設計這個遊戲的小祕密?生:有兩道算式的得數是一樣的。

師補充:在乘法口訣表中,還有很多這樣的口訣不同,但結果也就是乘法算式中的積是一樣的口訣。我們在後面還要繼續學習。

好,同學們!我們今天的課就先上到這裡,大家今天玩得開心嗎?開心之餘,你又有什麼收穫呢?

課堂總結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起畫龍點睛的作用;本課的總結采用了引導回憶歸納的方法,這樣總結,既突出教學重點,又使知識系統化、條理化,進一步培養歸納概括的能力。

第5篇

這是我們聽的一節練習課,教師使用的教材是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數學教科書。這節課處理的教學內容是第24頁練習一。授課教師姓李。

李教師在讓學生進行了5以內的口算練習之後,開始創設情境,處理練習中的第1題:“李老師在星期天去超市,觀察了一些商品的價格,請同學們看”。李老師邊往黑板上貼圖片,邊讓學生說出圖片上商品的名稱和價錢。

李老師請一名學生到黑板前,對貼在黑板上的圖片進行整理。學生整理完之後,貼在黑板上的圖片擺成了下面的樣子:

這裡,李老師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將教材內容加以變化,培養了學生分類整理的意識。由此可見,課程改革的新理念,經過了一年的課程改革實驗之後,已經在老師的教學活動中,得到了相當深刻地體現。

李老師接著問:“看著黑板,同學們能提乘法問題嗎?”

學生1:“買體育用品一共多少錢?我請李明同學回答。”

李老師:“不錯,不僅會提出數學問題,還會解決問題。”

學生3:“學習用品和體育用品一共多少元?誰會回答?”(李老師將此問題板書在黑板上)。

學生4:“跳繩3元加上筆記本5元等於8元,鋼筆5元加上羽毛球3元等於8元,文具盒5元加雞毛毽3元等於8元,一共3個8元,3乘8等於24元。”

聽完學生的回答,李老師輕輕的“哦”了一聲,接著問:“誰還能提不同的問題?”

學生5:“三種物品一共要用多少元?誰來回答?”(李老師將此問題板書在黑板上)。

也許有了剛才那位學生的提示,立刻就有一位學生舉手說:“5乘8等於40。”

學生6:“跳繩和筆記本合起來是8元,羽毛球和鋼筆合起來是8元,雞毛毽和文具盒合起來是8元,小汽車8元,布娃娃8元,一共是5個8元,就是5乘8等於40元。”

因為有了前面的分類整理,在這裡,無形之中就擴大了學生的思考空間,為學生的發散思維提供了有效的思考依據,學生的創造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也許,這是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所沒有預見到的。

李老師聽完點點頭,說:“哦,你是這樣想的。誰還有不同的問題?”

也許李老師沒有預料到剛才兩位學生會把多步計算的問題用乘法計算,當學生再次提出這樣的問題時,李老師就不再讓學生自己站起來回答,而是急於引導學生進行分步分析,讓學生用加法計算。

接著,李老師指著黑板上板書的“學習用品與體育用品一共多少元”分別提問:“學習用品多少元?”、“體育用品多少元?”、“它們合起來多少元?”讓學生分別做答並板書:15+9=24(元)。然後指著黑板上板書的“三種物品一共多少元”問:“能不能用加法計算?”

生答:“9加15加16 等於40元。”李老師把學生說的算式“9+15+16=40(元)”板書在黑板上之後,小結:“我們一年級的時候已經學習過加法,當加起來特別特別特別長的時候,我們就用乘法計算。” 說完這句話,李老師停頓了一秒鐘,也許她覺得自己剛才的這句話有問題,又緊接著說:“要是隻有一步計算,也可以用乘法計算。”

顯然,李老師認為這裡出現的問題都不是“加起來特別特別特別長的”,所以才會在學生已經用乘法進行計算之後,而急著引導學生用加法進行計算。

接下來李老師又出示一摞兒口算卡片,說:“每個小組的桌子上,都有一摞兒卡片。在這摞兒卡片裡,有得數是12的,有得數是16的,還有得數是24的。現在,請同學們小組合作,把它們分分類,並用圓圈兒把它們圈起來。”

李老師此時處理的是練習中的第3題。課本中創設的情境是智慧老人、淘氣和笑笑射氣球。李老師再次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將靜止的課本情境啟用,面向全體學生,不僅使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練習、鞏固了乘法,而且進一步培養了學生分類整理的意識和能力。

對學生分小組合作完成的內容進行講評之後,李老師讓學生在課本上完成練習一的第2題。

下課後,我們和李老師一起討論了本節練習課中的有關問題。

首先,我們對李老師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將靜止的教材內容變為讓學生動手操作,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的做法,加以了肯定。

然後,我們著重和李老師探討了“什麼情況用加法計算,什麼情況用乘法計算”的問題,是不是就像李老師上課時說得那樣:“當加起來特別特別特別長的時候,我們就用乘法計算”呢?這個問題一提出,李老師也笑了。她說:“不是。當時我也沒想到那個學生會想到‘跳繩3元加上筆記本5元等於8元,鋼筆5元加上羽毛球3元等於8元,文具盒5元加雞毛毽3元等於8元,3乘8等於24元’。另一個學生會說‘跳繩和筆記本合起來是8元,羽毛球和鋼筆合起來是8元,雞毛毽和文具盒合起來是8元,小汽車8元,布娃娃8元,一共是5個8,就是5乘8等於40元’。我備課的時候想的是,如果學生提出了買‘學習用品和體育用品一共多少錢’之類的問題,就讓他們用加法計算,沒想到學生會用乘法計算。”

其實,學生之所以會用乘法計算,一方面與教師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有直接的關係。如果教師按照教材中靜止的情境進行教學,學生是不容易發現“跳繩3元加上筆記本5元等於8元,鋼筆5元加上羽毛球3元等於8元,文具盒5元加雞毛毽3元等於8元,3乘8等於24元”以及“跳繩和筆記本合起來是8元,羽毛球和鋼筆合起來是8元,雞毛毽和文具盒合起來是8元,小汽車8元,布娃娃8元,一共是5個8,就是5乘8等於40元”的。也就是說,教師沒有預見到自己創造性的使用教材的結果,因此,才會在學生用乘法進行計算之後,又進一步引導學生用加法進行計算,並說了那麼一句語言不準確的話。另一方面,李老師開始就明確要求學生提“乘法問題”,學生就認為對所提問題進行的回答,必然要用乘法進行計算,而且通過學生自己的觀察和發現,用乘法計算用得還相當的好,但李老師沒有抓住這一點。

由此看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能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且要能對在教學活動中可能會發生的各種情況,有一定的預見性,還要能根據學生在進行數學活動時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抓住學生回答問題中的“閃光點”,對學生的思維方法和思維能力進行有意識的培養,並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絡起來,加強學生對“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的體會,以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