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案5篇 “相互成長:小苗和大樹的珍貴對話”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案是一份引人入勝的教學資料,將國小生們帶入一場有趣的對話之中,旨在讓學生從中體會到生命與成長的真諦。通過寓教於樂的方式,培養學生對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情,對生命的成長之路充滿信心和熱愛。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案5篇 “相互成長:小苗和大樹的珍貴對話”

第1篇

本文為略讀課文,是一名國小生對季老的訪談錄,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一種文體。這一老一小,一個是德高望重學有建樹的著名學者,一個是剛開始求學的國小生。他們倆在年齡、閱歷、學識上有著巨大的懸殊,卻在平等和諧的氣氛中就閱讀展開了逐步深入的交流。季老指出:把文章寫好,要多看書;要努力培養中西貫通、古今貫通、文理貫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學好外語,還要進行古詩文積累。這些不僅使苗苗受益,也使讀者受到啟發。在兩者的對話中,你能感受到苗苗的稚氣與禮貌,更能感受到季老的親切幽默、平易近人,還有對下一代的殷切希望與深深關愛。

本課內容的難度和容量並不大,因而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充分展開聯想,就自己熟悉的問題發表見解,以提高他們理論聯絡實際的分析、運用能力。在教學方法上,堅持老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相結合,從而激發學生想象和思考的積極性。

1、認識三個生字,能借助字典,能聯絡上下文和生活實際讀懂詞句的意思。

2、正確、流利、分角色朗讀課文,把我談話的主要內容。

3、能從對話中得到怎樣讀書和學習的啟示,進一步開展有關閱讀的綜合性學習活

過程方法: 是繼續開展關於閱讀的綜合性學習活動,為口語交際、習作打好基礎,逐步培養學生閱讀的習慣。

情感態度價值觀:抓住主要內容,體會竊讀的複雜滋味,感悟作者對讀書的熱愛,對求知的渴望,並受到感染。

教學重難點:把握訪談的主要內容,進一步感受閱讀的樂趣,明晰健康成長的要求。

1.同學們,你知道哪些著名作家嗎?(葉聖陶、老舍等),那麼你們見過這些作家嗎?有一位苗苗小同學不但見過很多著名的作家,還採訪過他們呢。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就是有關苗苗同學採訪著名作家季羨林爺爺的內容。讓我們去看看他們都談了些什麼。

3.學生自讀課文,要求讀準音(尤其注意多音字),讀通句。

2.再讀課文,說說苗苗同季老交流交流了哪些問題?(閱讀、偏科、學習外語和積累古詩文)

3.結合插圖,體會文中人物的年齡、身份與情感,並通過感情朗讀表現出來。

苗苗:熱愛讀書的國小生,謙虛好問,對季老的尊敬崇拜溢於言表。

季老:平易近人,親切隨和,幽默中善於引導,滿含著對下一代的關愛之情。

1.在小組內,根據文中談到的問題,選擇一兩個感興趣的問題展開討論,交流感受。可以提出與文中人物不同的見解。

(1)在苗苗對季老的採訪中,他們用了很長時間在討論看閒書。那麼到底閒書知什麼,能結合課文談談你們的理解嗎?

(2)同學們能從兩個人的交流中體會到閱讀能帶來歡樂,幫助寫作。老師也特別喜歡閱讀。我想這樣說,閱讀,是一把鑰匙,為我開啟知識的大門。你能有這樣的句式來說說對閱讀的感受嗎?

(3)教師小結:看來,閒書不閒,著名詩人也曾說過,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今天,老師想說的是,如果你想學好語文,先愛上閱讀吧!

2.寓意苗苗在求學和增長知識的路上剛剛起步,猶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營養;季老學識淵博,學有建樹,恰似一株根深葉茂的大樹。

2.選一本自己喜歡的書閱讀,讀書時作摘抄或填寫閱讀記錄卡。

3.調查一下本班同學的閱讀書目;採訪愛讀書的人,列一個採訪提綱,學習課文的寫法,做一份訪談紀錄。

六、寫一個讀書推薦卡,把自己喜歡的書推薦給同學。

本課作為訪談錄,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到的文體,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我注意引導學生體會這一老一小兩個書蟲說話的語氣,把握住人物對話的基調,要讀得自然,不做作才好。這篇課文,我採用大討論的方式,放手讓學生圍繞主題,結合課文來討論:閒書閒嗎?這個問題,課堂氣氛活躍,效果也不錯,學生都能結合小苗與季先生的對話,說出自己對於問題的看法。不夠的地方是對古文積累這一塊,對談話內容未作出恰當的引導,從學生的表情中,依然可以看出對這個超難任務有點無奈。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案5篇 “相互成長:小苗和大樹的珍貴對話” 第2張

第2篇

設計1、認識3個生字,能借助字典,聯絡上下文和生活實踐讀懂詞句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分角色朗讀課文,把握談話的主要內容。 3、能從對話中得到怎樣讀書和學習的啟示,進一步開展有關閱讀的綜合性實踐活動。

設計1、自主質疑法:讓學生自主學習提出問題,並帶著問題去閱讀,嘗試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提出的問題。 2、小組合作法:

師生活動設計一、談話匯入,解釋課題。理解“小苗”和“大樹”分別指誰?二、檢查前置性學習收穫,整體感知。1、檢查生字詞,重點關注多音字“綠傳、將”的讀音。2、檢查課文朗讀情況,整體感知主要內容。3、交流讀書收穫,提出問題。三、合作探究,感悟理解。(一)對閱讀的認識。1、季羨林先生對於讀書,提出了哪些見解?畫出相關語句。2、小組交流,感受閱讀的樂趣。3、結合實際談談你對閒書的認識 (二)對偏科的理解。1、季羨林先生怎樣看待偏科?畫出相關語句。2、理解“三貫通”的意思。【重點難點】 重點:把握訪談的主要內容,進一步感受閱讀的樂趣。難點:從對話中得到怎樣讀書和學習的啟示。 【生字全解】識字:滸、彭、俠 重點指導: “滸”的讀音。“俠”:辨字:俠( )峽( )【辨多音字】  lǜ(綠林好漢) zhuàn (傳記) 綠  傳  lù(綠色) chuan (傳說)【詞語全解】理解 滾瓜爛熟:形容朗讀、背誦得很熟練流利。偏科:指單獨著重某一科,不能全面發展。運用 滾瓜爛熟:書中的那些精彩段落我已經能背得滾瓜爛熟。【近反義詞】近義詞:培養——培育 困難——艱難 反義詞:喜歡—— 討厭【四字詞語】 滾瓜爛熟 綠林好漢 【句段解析】1“我小時候……桌上擺的,都是正課。”“閒書“指的是《彭公案》《濟公傳》等課外書,”正課“指的是課內要學習的課程。這句話是季老在與苗苗交流讀課外讀物時現身說法,舉了自己童年的例子。一、課前前置性學習 自讀課文,完成前置性學習要求。 二、交流前置性學習情況1、看大螢幕,認讀生字詞 2、小組檢查課文朗讀情況,交流自己不懂的問題。 3、集體交流自己弄懂和不懂的詞語。 4、思考:他們談話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二、小組合作學習1-9自然段1、默讀,思考:季羨林先生對於讀書,提出了哪些見解?畫出相關語句。2、小組交流。 3、討論“正課”與“閒書”區別。4、交流,用“滾瓜爛熟”練習說話。 三、自主學習10—15自然段1、自讀,思考:季羨林先生怎樣看待偏科? 2、交流。 3、理解“三貫通”的意思4、提出不明白問題,關注季老對古詩文積累的建議。5、分角色朗讀。

師生活動設計3、小組交流。(三)季羨林先生如何學習外語和積累古詩文,對你有什麼啟示?四、拓展延伸,品讀積累。1、品味課題的寓意,學習訪談技巧。2、分角色朗讀課文。五、課堂小結,佈置作業。1、調查一下本班同學閱讀的書目。2、採訪愛讀書的人,列一個採訪提綱,並做一份訪談記錄。(2)“一個小孩起碼要背……最起碼的要求。”“起碼“即最低要求,最低限度。季老在與苗苗交流中提出古詩文積累的建議,並用”起碼”“最起碼”提出了量化的要求。【篇章指導】本文作為略讀課文,且是對話形式的訪談錄,沒有複雜的句式、過多的修辭和深奧的詞句,完全口語化,所以更應放手讓學生自學,自讀自悟。【中心思想】告訴我們要多讀書,努力培養中西貫通、古今貫通和文理貫通的全面發展人才,加強古詩文積累,增強文化底蘊。【寫作特點】運用訪談錄文體,通篇以對話為主,對話與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密切相關。課堂練習:1、給劃帶點的字選擇正確讀音。隨便(piàn bián) 《三俠五義》(xié xiā) 水滸傳(chuán zhuān )2、按課文內容回答問題。“三貫通”指的是( )( )( ) 一個小孩起碼要背( )首詩,( )篇古文。3、用“雖然……但是”寫一句話。

板書設計2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 閒書多看  偏科三貫通

課後反思因為本文是略讀課文,對話形式沒有複雜的句式、過多的修辭和深刻的詞句,完全口語化,所以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自學自悟,老師只起點撥引導作用。在學生自讀基礎上引導學生交流,體會不同人物的不同見解,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不足之處是個別學生在歸納交流自己的見解時,過多用書中的語句重複說,沒有自己獨道的體會,這方面的表達還應多加強訓練,以防止眾人之口講同一句話的現象。

第3篇

師:在苗苗對季老先生的採訪中,他們用了很長時間在討論看閒書。那麼,到底閒書指什麼,能結合課文談談你們的理解嗎?

生:我覺得閒書就是指不是課本的書。苗苗看的《水滸傳》,季老小時候讀的《三國演義》《彭公案》《濟公傳》《施公案》《三俠五義》,都算閒書。

師:你是從他們的對話中瞭解到的。那到底是誰管這些孩子們愛讀的書叫閒書呢?

生:我在讀《哈里?波特》時,媽媽就這樣說過,“不好好學習,就知道看閒書。”

生:我喜歡看漫畫,爸爸也說要我少看閒書,多做點題。

師:看來很多家長都把讀課外書稱為“閒書”,言外之意就是沒用的、浪費時間的書,所以苗苗和季老都要偷偷地讀。那季老今天為什麼還主張看閒書呢?讓我們再讀讀課文。

生:季老說要把文章寫好,寫通順,應該看課外書。他的文章寫得那麼好,一定和他小時候看閒書有關。他還講魯迅也說過,要把文章寫好,最可靠的還是要多看書。

生:還有呢。季老在回憶他童年看閒書的事時,說得津津有味,這麼多年過去了,他還記得那麼清楚,這說明看閒書能給人帶來無窮的樂趣。

生:還有,當他聽說苗苗看閒書捱了爸爸的打時,沒有評論,而是笑了。

師:季老就是這樣在談笑風生中表明瞭自己的觀點,是那麼親切自然。讓我們同桌間分角色讀一讀6-7頁的內容。

師:同學們能從兩個人的交流中體會到閱讀能帶來歡樂,幫助寫作。老師也特別喜歡閱讀。我想這樣說,“閱讀,是一把鑰匙,為我開啟知識寶庫的大門”。你能用這樣的句式來說說對閱讀的感受嗎?

師:看來,“閒書”不閒,著名詩人杜甫也曾說過,“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今天,老師想說的是,如果你想學好語文,先愛上閱讀吧!

(語文課 堂網 友情提醒:查詢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尋課文題目)此文轉載於

第4篇

本文為略讀課文,是一名國小生對季老的訪談錄,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一種文體。這一老一小,一個是德高望重學有建樹的著名學者,一個是剛開始求學的國小生。他們倆在年齡、閱歷、學識上有著巨大的懸殊,卻在平等和諧的氣氛中就閱讀展開了逐步深入的交流。季老指出:把文章寫好,要多看書;要努力培養中西貫通、古今貫通、文理貫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學好外語,還要進行古詩文積累。這些不僅使苗苗受益,也使讀者受到啟發。在兩者的對話中,你能感受到苗苗的稚氣與禮貌,更能感受到季老的親切幽默、平易近人,還有對下一代的殷切希望與深深關愛。

一是把握訪談的主要內容,進一步感受閱讀的樂趣,明晰健康成長的要求;二是繼續開展關於閱讀的綜合性學習活動,為口語交際、習作打好基礎,逐步培養學生閱讀的習慣。

⑴ 我小時候,跟我一個妹妹一塊兒看,家裡的桌子底下有個盛白麵的大缸,叔父一來,我們就趕緊把閒書藏到缸裡頭,桌上擺的,都是正課。

“閒書”指的是《彭公案》《濟公傳》等課外書,“正課”指的是課內要學習的課程。“閒書”與“正課”的區分源自教師與家長的界定。這句話是季老在與苗苗交流讀課外讀物時,現身說法,舉了自己童年的例子。季老對童年時閱讀印象深刻,說得生動形象,聽來如臨其境。

“貫通”,即全部透徹地理解和領悟,達到精通。“三貫通”則是指清華大學提出的“中西貫通”“古今貫通”和季老提出的“文理貫通”。這句話是季老針對苗苗偏科而說的。國力的競爭取決於人才的競爭,21世紀是一個知識和經濟高速發展的社會,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學貫中西、博古通今,還要文理兼備。這種綜合型的人才,才能適應新世紀發展的需要。

⑶ 我覺得,一個小孩起碼要背兩百首詩,五十篇古文,這是最起碼的要求。

“起碼”即最低要求,最低限度。季老在與苗苗交流中提出古詩文積累的建議,並用“起碼”“最起碼”提出了量化的要求。這與我們《語文課程標準(試用)》提出的古詩文背誦不謀而合。這裡面既有季老自身成長的體驗,又有著對中華傳統文化繼承的關注,更是對“古今貫通”的一個註解與落實。

綠林好漢:原指西漢末年聚集起義的湖北綠林山的農民起義軍。後來泛指聚集山林、反抗封建統治者的人們。文中指《水滸傳》裡所描寫的起義後聚集到梁山上的各位英雄。

一百單八將:單,一個。文中指梁山上的一百零八個好漢。

注:用文字解釋字句。文中指對《古文觀止》中難以理解的詞句加上註釋。

第5篇

案例:教學《小苗與大樹的對話》一課,因為不少字都是以前生活中常見的,學生聽讀、自讀之後,我就說:有的同學已經認識了本課的生字,能不能當小老師教教大家?大部分學生躍躍欲試。有位同學在教大家“綠林好漢”四個字時,作出一個個耍槍弄棒的動作,邊比劃邊說:“大家看嘛,綠林好漢武功都很好,專門殺壞人幫助老百姓。”我馬上表揚他:“你的想象力真豐富!這樣的好方法,老師還沒想到呢!”其他孩子聽了也都笑了,接下來跟小老師起勁地讀著,比剛才認真多了!在小老師的啟發下,各種各樣的識字方法也隨之蜂擁而出,花樣繁多,形式新穎活潑,充滿童趣,學生的識字興趣大增。

分析:讚賞是一種由衷的真情的表揚。在語文課堂中如果老師礙於臉面, 吝惜讚揚之詞,即使學生回答得完全正確,也只是用“說得不錯”“對”等稍作肯定。須知,學生與教師原有的知識基礎差異較大,在國小階段更是如此。所以 , 對待學生到位的回答、精彩的朗讀、獨到的想法教師應該給予出自內心的讚賞,這可能對學生是一次終身難忘的鼓勵。

案例:教學同一課文,學生分別展示自己朗讀的成果時,我指導學生也像老師剛才那樣評一評同學讀書的情況。經過一番指導,學生也不再用模糊性的語言“很好”、“不太好,聲音有點低。”等對同學進行概括性評價了,學生的評價也變得具體、貼切起來,有的同學說:“劉亞魁,你讀得真不錯,‘背兩百首詩,五十篇古文呀!’驚訝的語氣讀得很準確。”……慢慢地,我覺得學生由拿著放大鏡給同學找缺點逐步地向客觀的評價甚至是欣賞同學方面努力了。

分析:學生互評在課堂教學中運用非常頻繁,學生的評價語言要適當、合理、明確、有針對性,而不要過於系統。在這一點上,需要教師耐心地指導,逐步培養學生的是非判斷能力和評價水平,而不能急於求成,要求學生一步到位。還應該注意的是,學生評價時不是面對著老師,而是應對著被評價的同學,用第二人稱“你”而不用“他(她)”,因為學生彼此之間是平等的、互動的主體,而不只對著教師談自己的感受。被評的同學在評價之後也有所表示(道謝或堅持自己的看法),教師再從孩子的參與度給孩子一個評價。這樣的評價才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關注了每個孩子的個體差異,愛護了每個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慾,符合新《課標》積極提倡的評價理念。今後我將在這方面繼續努力,發揮學生自我評價的作用。

案例:同樣一課,教師讀課文前,我用徵求的目光巡視了一下全班同學,誠懇地說:“老師要讀課文了,讀完了,要請同學們來評一評,好嗎?”孩子們很認真地聽著。我讀完後,學生紛紛舉起了小手,“老師讀得很好,很有感情。”“老師的聲音很好聽。”“從老師的朗讀中,我聽出了大樹對小苗的關愛。”“老師,你有一個地方讀錯了……”我對學生點點頭,微笑著說:“謝謝同學們,我再讀的時候一定注意。”接著,我又充滿感情地讀了一遍,學生高興極了,他們有的露出了會心的笑容,有的豎起了大拇指!因為老師真的聽從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和自己一起讀書、一起學習了!

分析:平等是增進情感、融洽關係的柔和劑。國小生渴望同學之間的平等,也希望師生之間的平等。老師與學生互換角色,教師處在學生的地位上聽學生評價,學生在欣喜、“受寵若驚”之餘,更多的是快樂。他們一定會抓住機會,好好地表現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