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樹與根的對話讀後感8篇

為了及時記錄我們讀書後的感悟,可以將讀後感寫好,當我們對一本書有了深刻的體會後,就可以拿起筆寫讀後感了,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樹與根的對話讀後感8篇,供大家參考。

樹與根的對話讀後感8篇

樹與根的對話讀後感篇1

本書與《追風箏的人》同是李繼巨集翻譯。我有幸與李繼巨集先生在網上取得聯絡,他推薦了這本書。這大約是半年前的事了,如今才買來讀完。雖然此書十多年前在美國是暢銷書,我仍然懷疑在中國有多少人能看得下去。中國總體哲學都是更關注人,而不是神,求神拜佛也多是為了求得個人福祉,而非心靈啟迪。

當下中國,經濟翻滾,人們的生活理念更為實用。因此哲學在中國目前成了個很尷尬的話題。人們大體分成三類:一類是不敢談哲學,生怕談多了會對當下的生活產生懷疑,缺乏信心和恐懼兼而有之,甚至產生排斥心態,一聽哲學就避而遠之,我的很多朋友就是如此。另一類是遇到問題需要哲學,卻懶得多思考,於是乾脆找個東西鑽進去,這大多成了迷信,稀裡糊塗,人家怎麼說,就怎麼信。人家說的真道理未必聽得明白,人家說錯了也跟著來,這類人在各宗教的道場隨處可見。第三類人則是極少數,他們願意開放地討論和思考,願意並且有信心通過思考不斷改進認識和重新瞭解世界與人生。(那些把哲學當學術的我沒有歸類,他們拿哲學搞飯吃而已,對他們而言,哲學和鋤頭計算器沒什麼區別)本書作者當然屬於第三類。

但他講故事的方法類似宗教,所以第一類的人不會看,第二類的人若看了此書,要麼不信,要麼就迷信,那也很糟糕。作者通過思考的確有很多收穫,我們分享他的收穫;但文中的矛盾和牽強也隨處可見,值得進一步探討。

以下不妨簡單列舉和分析。

1、作者說本書是神所寫,即寫作過程中神操控其筆寫就。這話也對也不對。如果你理解他說的神其實就是宇宙統一的東西,也包括你自己,那我們任何人寫作其實也都可以說是神在寫作,這樣理解就合理。但如果按神話小說的邏輯,那就錯得太多了。

2、作者的邏輯融合了各個宗教和哲學,因此有所超越也有所混亂。所謂超越,是他沒有把自己放在太低的位置仰視,而是與耶穌、佛陀等古代先知們平視,因此他敢於指出他們並不十全十美,也敢於稱自己為神的使者,這不是神話,這是一種邏輯,我也有時候半開玩笑。

樹與根的對話讀後感篇2

有很長一段時間,因為和老公老吵架,我意識到了溝通方面出了問題。於是看到了這本《關鍵對話》,看了之後,意識到自己佔很大原因。與其這樣經常吵架,解決不了真正的問題,翻來覆去就吵那幾個事,不如改變自己的說話方式。夫妻之間溝通順暢了,也有利於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教育也是有好處的。

書中的步驟方法是7個,我自己歸納為三個,方便記憶。

第一步:瞭解自己的想法。

當雙方的談話內容氛圍有點劍拔弩張的時候,我們總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根本原因是,在雙方釋放出的壓力下,我們不知道如何理智地進行有效溝通,思維短路。其次,我們的天性使然,人類在面對危險狀況時,第一反應就是逃,以暴制暴地打到或壓倒對方。所以,我們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緒,緩和一下氛圍,問自己最初目的是什麼,我表現出來的目的是什麼,怎樣才能達到我的目的,我不希望出現的結果是什麼,怎樣避免出現我不想要的結果。

第二步:瞭解對方的想法。

我們需要了解對方真正的目的,他的真實想法是什麼,但是,當氛圍比較沉重,嚴肅時,很容易判斷錯誤。所以,需要緩和氛圍,觀察對方的情緒變化,和自己的情緒。避免陷入沉默狀態。需要思考,怎樣才能消除誤會,在必要時道歉,保持彼此尊重,重建安全感。回顧剛才的對話模式,區分事實和想法,主動詢問對方想法,引導確認對方感受。

第三步:找到雙方都認可的解決方案。

當確認了對方想法和自己的觀點,就要想決定如何決策。陳述事實和雙方觀點,找出達成一致的解決方案。決定決策可採取的方式有:命令式,顧問式,投票式,共識式。並且,明確行動細節,如行動人,行動目標,截止日期等。

這本書讓我聯想到另外一本書《第三選擇》,也是解決雙方矛盾問題的。處理矛盾上有類似的思路。《第三選擇》側重講理論,解決問題的原則。《關鍵對話》側重講溝通交流的方法步驟,都是很不錯的書籍,確實也為我帶來了溝通上的效果。在我孩子吵鬧時,我也是這樣去引導他解決問題,先說出自己的想法,然後陳述對方的想法,合併,找出一個雙方都同意的方案。

這樣解決問題的思路,很容易讓我從憤怒的情緒中走出來,觀察自己,不易走入僵局,對於改善親子關係,夫妻關係影響也很大。

樹與根的對話讀後感篇3

學會傾聽學會感受學會堅強學會看清自己的路!

在街上流浪的人是很難交到朋友的,但是一旦結交就很難失去!

當主人公落魄到流浪街頭,無家可歸的時候,在一個流浪者聚集地,那裡的管理人員說,在這裡住每週要25美金租金,如果你找不到工作或者沒錢的話,只要你每週可以在垃圾堆裡撿到1麻袋的易拉罐罐子就可以換取這一週的住宿費,也許情況好了還能喝點免費的酒,可主人公很自信對管理員說,我不喝酒謝謝,於是紳士的走開了,管理員在後面喊道,你以後會喝的。

在路上碰見了一個乞丐,這個氣概就是說以上評論流浪者朋友的那個人,拿出了就給主人公喝,可主人公卻拒絕了,而且說對不起我不喝酒,那個乞丐很奇怪就說,嗨你不太正常麼?於是帶主人公去自己的小帳篷前邀請主人公吃東西,主人公問這是什麼?乞丐說這是每週我們從週一到週末撿來的時候,很可口!可是主人公拒絕了說。我不會吃的!但是那兩個乞丐對主人公說,你以後一定會吃的!

第二天主人公連續幾天沒吃飯,在嚴重飢餓和找不到工作的的驅使下~他決定做撿垃圾的工作,在一處垃圾堆裡撿垃圾的時候看到一盒別人剩下的食物,他實在太餓就管不了那麼多拿起來就吃,正在這時候身邊出現了一個乾淨體面的男孩子眼巴巴的看著他,而且旁邊那小孩子的母親也在旁邊用同情的眼光看著主人公ing,主人公頓時感到羞愧,並且表現出尷尬!然後一邊哽噎的咀嚼著那撿來的食物並且兩眼含著淚水吞嚥著這自己之前絕對肯定不會品嚐的時候,(經歷可以改變一切人格和性格,當掉到最低層的時候你都不會相信這是你自己,人真的很奇怪,在沒經歷痛苦的時候都很自信,認為一切壞的都不會淪落在自己身上,可是上帝就是那麼公平,當揀選你的時候就是要你經歷最低層的最淒涼的體驗,來費去你以往驕傲的心,和貪婪的索取欲,從而利用這些從新塑造一個新的你!疾病會是你的麼?貧窮會是你的明天麼?失敗也許就是馬上要經歷的事情~可是我們從來在這之前不給自己打一針預防針!)

在那天晚上主人工經歷了最後一次尷尬在超市裡想用它最後的尊嚴去為自己買點週末食物慶祝的時候缺乏結賬的時候拿不出錢來,卻讓身後的一位年邁的老太太幫助接的帳,於是自己十分尷尬拿著食物說了聲謝謝就衝忙的離開了超市,一個人坐在公園裡的角落裡品味著那簡單的晚餐獨自度過著孤獨週末,看到公園裡很多快樂的人在那裡玩鬧~自己卻在角落子忍飢挨餓過著乞丐的生活的時候,看著那裡燈火通明,看著那裡閤家歡樂,再看看自己躲在角落裡,飢寒交迫獨自忍受孤獨黑暗和寒冷!於是他對自己說,我不會讓自己老死在這個公園裡。

上帝真的很奇妙,對擁有信心的人永遠不會放棄,第二天主人公莫名其妙的看到一份報紙的招聘,一份播音員工作,他很高興於是面試成功,同時也奠定這他人生的一個新的開始。(人要有信心,人也同時要學會忍耐,因為只有在不斷的忍耐中,才能堅定你自己的信心不會被那些突如其來的不行而打垮,上帝喜歡堅強的人同時也會祝福這些勇敢堅韌,挺到最後的人。我們要做的就只是耐心的等候,不要急不要不安,要平靜的等候)

學會與上帝交流,學會發自內心的禱告,學會信任和服從,絕不懷疑!你的路在那裡?問問上帝他會告訴你。

樹與根的對話讀後感篇4

這是一部作者自稱與神對話的叢書,上海書店出版社從美國引進出版,2009年到2011年三年內出齊全套三冊,加印了許多次,這在這十幾年來都不夠振興的書業中,這是很好的業績了,算得上是暢銷書了。

這本與神對話的書,在書的封底眾多報業媒體的推薦中,卻絕口不提它的神學面貌,只把它講成是心靈雞湯似的東西,譯者李繼巨集也是將它解釋成有宗教的色彩,卻不屬於任何宗教,至於它是什麼,只籠統地說是整合了東西方眾多宗教和哲學流派的智慧。而以我翻來覆去地多次閱讀所形成的認識,它含有宗教和哲學智慧,但也可能是神學書。然而你可以不同意它的神學觀點,但仍可折服於它所含有的人生智慧。所以,它是不是神學書無關緊要,關鍵看它的智慧對您的啟發和引悟。

對於我來說,可說是在恰當的時候遇到了恰當的它。我讀它,無比地震動,一遍一遍地讀,如飢似渴地讀。我無比親切地讀它,將它放在我的枕邊,甚至有的時候,半夜醒來還要摸一下枕邊的它才再安然睡去。它開啟我的從未啟封過的靈魂世界,安慰我的逃逸的魂魄心神。總之,它極大地幫助了我,甚至是拯救了我,它在我的心中種下了種子,讓我的靈魂迴歸力量。

所以,意識到靈魂,意識到神,是我們發現自己、過好一生的門徑。

這就要說到神了。神,是什麼?難以表述。也許它是有意識的靈界生命,也許它是有無窮之力的、有目的的大自然,也許它僅僅是我們自己心中對於人類的最美好願望和期許。但不管是哪一種,它都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力量,它是有意義的。也許我們一下子不能弄明白它,但它卻能引導我們走出最好的一生。

我的重大感悟之一是:聽到神。

在我們許許多多的願望中,常常有許多願望是互相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的的,我們心裡的許多聲音在發聲,常常讓我們一會兒向東,一會兒向西。我們常常分不清楚自己到底要什麼才好,糊里糊塗地生活,無可奈何地生活,到底要怎麼做才讓我們最服帖、最幸福?

書中的神告訴我們:我的資訊永遠是你最高階的思維、最清晰的話語、最美好的感受。別的.則來自其他的根源。

最高階的思維永遠是包含了歡樂的思維。最清晰的話語永遠是包含了真實的話語。最美好的感受是你稱之為愛的感受。

歡樂、真實、愛。

這就是神的啟示。

無比地珍貴。

把握了這三樣,就把握住了開啟幸福之門的鑰匙。

所謂的人生真諦,不就是這些嗎?

樹與根的對話讀後感篇5

一直不喜歡讀專業書,因為覺得這種書的理論層次太高,對於一線教師的我一直不敢高攀,於是看這一本書的日期就一拖再拖的推遲到了現在。最近終於能夠靜下心來讀美國伊利諾斯州立大學榮譽教授麗蓮。凱茲博士的《與幼兒教師對話》一書,作者關於兒童發展與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等的許多觀點與建議,讓我受益匪淺。凱茲博士是國際著名的兒童教育專家,從事幼兒教育、教師成長研究多年,對兒童發展與教育、幼兒教師的專業成長乃至學前教育事業發展具有豐富、獨到的認識。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時刻感受到教授豐富的教育經驗和思考,不停地聯絡到自己的現實教育,不斷地享受著她對教育的對策建議與教育智慧。我們能夠感受到,本書的很多觀點並不是“寫”出來的,而是“實踐”與“思悟”出來的。在凱茲教授的書中,充滿獨到而精闢的觀點和見解,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在其樸實、流暢的語言中,我們時刻能感受到的是貫穿始終的她個人的獨特的學術品質!

作為幼兒教師的我們最熟悉“觀察為先”這一詞,只要碰到同行交流,總是掛上首先要觀察孩子這一句。可觀察到底從何處入手,如何觀察?我想大都都是隨自己的心境和意願,很多都是隨意的,然而凱茲教授為觀察做了清晰地闡述,文中這樣記錄著。

觀察幼兒,瞭解幼兒的所感、所思、所為,是實施教育的前提。根據幼兒教育的特質,學會觀察幼兒更是幼兒教師一項重要的技能。觀察什麼,針對一個兒童或一個現象,觀察需要持續多久,這是我們首先遇到的問題。書中分別陳述了以下11項觀察指標:睡覺習慣、飲食習慣、大小便習慣、情緒的變化、遊戲的變化、好奇、對權威的反應、友誼、興趣、自發的情感、享受生命中美好的事物。成人可以根據這些方面觀察到的現象,對兒童的發展是否正常作出評估。至於觀察的時間,書中這樣陳述:“對於3歲的兒童,需要先觀察他們在這些指標上的行為3周,提供充足的行為樣本,作為以後評價的標準;4歲兒童則需要4周左右的觀察期,5歲的兒童則再加上一週的觀察時間……成人可以按此公式計算收集行為樣本的時間。”

看著凱茲教授對於觀察的要求,心中慚愧,作為老教師的我沒有學會觀察,聯絡平時的工作,雖然也重視在生活、學習、遊戲中對幼兒的觀察,但觀察的內容不夠廣泛,觀察持續的時間也沒有達到過這樣的標準,更是從未這麼系統地觀察、分析與記錄過。觀察往往是處於一種無意識和下意識狀態,能看到多少是多少,真正有意識、有系統的觀察很少。

讀過此書,我更加明白只有如此詳細與持久的觀察,才能真正地瞭解一個兒童,這是需要我在以後的工作中努力去實踐的。觀察幼兒是我們做為幼兒教師必須具備的教育技能,也是幼兒教師必須履行的一項教育職責。只有學會觀察才能“因材施教”,所以我們要用觀察來了解孩子內心的需要,按每個個體的差異和其所能接受教育的能力,而給予得當的指導。一位偉人曾經說過:“對於人的眼睛來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這正是對觀察做的最精闢的詮釋。我們作為一名幼兒老師,其實只要在生活中做一個有心人,善於觀察每一個孩子,一定能從平凡的世界中發現不平凡的事和物。

讀著此書,我還深刻地認識到要做一個專業的幼教工作者,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所謂“專業”,應該有這樣三個特點:在工作上運用高階縝密的知識;依據該知識做判斷;採用專業行為的準則。如果我要做一名專業的幼兒教師,我還不斷學習,需要對教育物件的瞭解,需要有選擇教育內容的慧眼,需要對教育方式的辨析,需要應對來自各方的壓力……但不管怎樣,我還要在專業成長之路上邁好每一步,學習將是伴我成長的最好夥伴。

樹與根的對話讀後感篇6

在學習語文的時候,我讀到了《小苗與大樹的對話》這篇課文。這篇文章是以訪談錄的形式寫的,主要寫了苗苗向季羨林爺爺講述自己喜歡讀的書和自己偏科的.情況,季羨林爺爺讓苗苗多讀書,多讀課外書,早學外語多背古文,並要注意中西貫通、古今貫通、文理貫通。

讀過這篇文章後,我體會到了讀書時要讀有益的書,這樣收穫才會更大,如果讀了一些對身體和心理不利的書,那就適得其反,危害身心健康了。所以看書不但要選擇有益的書,還要更多地涉獵其他方面的內容。

同時我也體會到了不能偏科和要早一些背誦古文和古詩,如果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偏科的話,就會像蹺蹺板一樣,不均衡。現代科技的發展需要的是全面的人才,要想全面發展就不能偏科。就比如每一節課,無論你喜歡不喜歡,都要認真地學。

只有這樣才能均衡發展。還有古詩和古文,都是古人的汗水和智慧的結晶,具有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和韻味。我們如果能早一點背誦一些,對於我們瞭解祖國的.文化歷史是有意義的。

這篇課文還讓我感受到了季羨林爺爺對下一代的關心和指導。同時也看到了他的平易近人和在讀書方面對下一代的指導和幫助。他提出的不偏科、多看書、多背古詩文,還要中西貫通和學外語,這才是21世紀的人才標準。

讀了這篇課文,我感受到了大樹博大的胸懷,小苗茁壯成長需要大樹的遮蔽和呵護,總有一天我們都會成為大樹的。希望這這個寧靜而美好的夜晚,我能有更大的收穫!

樹與根的對話讀後感篇7

最近看一本書,《與神對話》,這是一本心理學方面或者說是與自己相處的書,不像書名體現的是一本宗教方面的書,其中裡面有很多精彩的篇章,雖然還理解不透,但是值得分享,假以時日可以再寫一寫。

“精神也許無法真誠地認同身體的行動能帶來你選擇的東西,但它非常清楚地知道,神將會通過你把好東西帶給其他人。

如果你選擇的是快樂。去促使別人快樂。

如果你選擇的是發財,去促使別人發財。

如果你選擇的是在你生活中擁有更多的愛,去促使別人在他們的生活中擁有更多的愛。

真誠的這麼做—不是因為你追求個人的好處,而是你真的希望別人擁有這些東西—然後所有這些你送出去的東西都會來到你身邊。你把某樣東西送出去的行動促使你經驗到你擁有它。因為你無法將某樣你現在並不擁有的東西送給別人,於是你的精神得出了新的結論,對你產生了新的思維—具體來說,就是你肯定擁有這樣東西,否則你不可能把它給出去。

然後這個新思維變成你的經驗。你開始處於那種狀態之中。一旦你開始處於某種狀態,你就啟動了宇宙間最強大的創造機器-你那神聖的自我。你處在什麼狀態,就會創造什麼東西。這個過程完整之後,你將會在你的生活中創造出越來越多那種東西。它將會在你的物質經驗中出現”。

大多數人認為,如果他們“擁有”某樣東西(更多的時間、金錢、愛情等等),他們就終於能夠採取“行動”去做某件事(寫書、培養愛好、度假、買房子、談戀愛等等),這將會使他處於某種存在“狀態”(快樂、安寧、滿意或者充滿愛)。這就是擁有-行動-狀態模式。

實際上,他們弄反了“狀態-行動-擁有”正規化。宇宙的真相與你想象的不同:擁有某樣東西並不會產生某種存在狀態,事實正好相反。

首先你必須處於那種叫“快樂”(或者“領悟”、“明智”、“同情”等等)的狀態,從這種存在境界出發,你才能採取“行動”去做各種事情-你很快會發現,你所做的事情最終給你帶來了你想要“擁有”的東西。

啟動這種創造性過程的方法是,看看你想“擁有”什麼,問自己,一旦“擁有”那樣東西之後,你會處於什麼“狀態”,然後直接進入那種狀態。”

以上摘自原文,一字一字敲出來的。有沒有和你以前認知相左的地方。一直以來,我認為自己也是一個如果我怎麼怎麼樣了,我才會如何如何去做的思維模式。很多事情並不能如我所願。

工作中接觸過一名領導,一次聊天的時候談到他的成長經歷。他在學校當一名普通老師時,校長在臺上講話,他就會想如果我是校長,今天的講話會怎麼講。當他不是一名普通老師時,在教育局長到學校講話的時候,他會假設,如果我今天是這個教育局長,會怎麼講話。後來,當他到機關的時候,就會想如果他是縣委書記,這個講話會怎麼講,會怎麼處理這個問題。多年以後看到這本書,回想這位領導的話,不就是踐行那種“狀態—行動—擁有”的成功模式嗎?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分析貨幣-商品-貨幣的g-w-g的過程時說過,為了賣而買和為了買而賣是不一樣的邏輯。前者是資本家的套路,後者是普通勞動者的套路。賺錢的人是先把錢投出去,換成某種非錢形態,比如商品,購買勞動力,通過再次出售再換回錢來。起點和重點都是錢。普通人的邏輯更多的是,我要努力工作賺到更多的錢,去買更好的東西,錢作為一箇中間通道,連線兩端非錢的東西,一直手上就留不下錢。

你是否認同要想得到什麼東西,你先把這個東西給出去的觀點以及“狀態-行動-擁有”這種行為模式,或者你自己和身邊人有這種體驗或經歷嗎?

樹與根的對話讀後感篇8

上週聽了凱洛格的精品課程《關鍵對話》覺得特別好,而且很實用。在工作和生活中都能用得著。

本次課程中有三點讓我感觸很深,對我來說特別有用。一是,從心開始;二是,專注你的目標;三是,主導我的故事。

首先,從心開始是,在你說話的時候首先應該將自己的心擺正,從內心就是一個好的出發點,我是來解決問題的,不是來吵架的;我是對事來說的,不是對人來說的。這樣你就不會說出一些傷人或是帶有攻擊性的語言。話說口乃心之門也,你心裡是怎麼想的,說出的話就是什麼樣的。所以要使我們說出的話讓其他人舒服,那我們就必須從心開始,把自己的心態端正,就事論事,不要帶著有色眼睛去看待人或事。

其次,專注於你的目的,不要說著說著,就不知道偏到哪裡去了。就像,你本來是要解決問題來的,結果說道最後反而是吵起架來了,原因是你本來的動機也就是目的是討論問題,結果因為對方說話不太好聽,你的動機也從解決問題轉到為自己辯解或是翻舊賬,甚至是攻擊對方。因此本來的問題不但沒解決,反而又增加了問題。這就是說為什麼要專注於我們的目的,只有時刻清晰自己的目的,才不會說出偏離目的的話,也就不會出現太尷尬的局面。

最後是,主導我的故事,也是強調心態的。只不過是更著重於對自己看到、聽到的資訊不加感情色彩的、客觀的去處理這些資訊,或是面對同樣的事情時,用一種積極的心態去看待的就自己心態的調整。這樣,我們就可以更加客觀的去看待人或事,而不是隻根據表面的現象去決策,可以找到真正的原因,而更好的解決問題。

從開始的第一點,到最後的第三點,不論是從心開始,還是專注於你的目的,還是主導我的故事,都離不開心態,也就是我們的想法,所以,從心開始是一個基礎,在關鍵對話中只要把握好我們的心態,其他的都好解決。因為技巧可以學習,多加訓練就可以做好,但如果,我們的心態沒有放好,那用再好的技巧最終都會講事情搞砸。

標籤:讀後感 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