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讀書讀後感6篇 書香氣息:讀書心得

讀書讀後感是指讀完一本書之後,通過書中所表述的語言、情境、人物等元素來描述讀書的心得、感悟或評價。它不僅是一種個人的閱讀體驗,更是對文化和知識的探索和思考。讀完一本好書,寫下自己的讀後感,既可以加深對書內容的理解,也可以促進個人成長和思想交流。

讀書讀後感6篇 書香氣息:讀書心得

第1篇

合上《野馬歸野》這本書,意猶未盡,一個個畫面、一行行文字、一段段回憶,在我的腦海中浮現,我還在對新疆卡拉麥裡自然保護區的自然風光讚歎不已,為馬群在野外惡劣環境中的驚險生存抗爭而膽戰心驚,為那幾個被奪去生命的馬兒哀傷……心中有千言萬語,不說不快。

?野馬歸野》一書講述了兩種不同的馬。奈木扎是一匹內蒙古的雜交家馬,白鷹是世界上稀有的普氏野馬的後代。奈木扎雖然是家馬,但十分渴望野馬的生活。奈木扎終於逃了出來,從內蒙古跑到新疆,遇到了普氏野馬群,頭馬就是白鷹。沒有人類的照顧,這群馬歷經了千難萬險,最後白鷹中途退出,它需要人類,一直從新疆跑到內蒙古,成為循規蹈矩的家馬。而奈木扎因為不是普氏野馬,被觀察野馬的隊伍帶走,最後因為“不自由,毋寧死”,自縊身亡了。

擁有自由,就可以在草原自由馳騁,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想玩就玩,不受管束,不受呵斥。但是自由是有代價的,擁有自由就意味著脫離人類的照顧, 自生自滅。而如果想不愁吃喝,不再有危險,還會被關愛,就不能隨心所欲,韁繩攥在人的手裡,命運也攥在人的手裡。奈木扎選擇了自由,在遼闊的草原,在浩瀚的戈壁, 自由自在地飛奔,雖然險象環生,但它不後悔。

一個風箏想要自由,自己弄斷了線。卻因為沒有了線束縛它,隨風而去,成為了風的奴隸。它以為自己掙脫了線會自由,卻沒想到從火堆跳進了火坑。自由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更不是不想做什麼就不做什麼。我們聲稱要自由,可什麼才是真正的自由?

自由是什麼?自由是小鳥在天空翱翔、是魚兒在水中暢遊、是駿馬在草原馳騁……如果,小鳥呆在鳥籠裡、魚兒呆在魚缸裡、駿馬呆在馬廄裡,那它們生命的意義何在? “不自由,毋寧死。”這句話深深地烙在我的心裡。

我們應該多一點憐憫,少一點冷酷;多一點關愛,少一點殺戮;多一點理解,少一點漠然,還動物一個自由的空間。

自由,或許並不需要被詮釋。它只是需要被理解、被尊重。自由,並不意味著可以做任何事情,而是可以做一些正確的事情。

讀書讀後感6篇 書香氣息:讀書心得 第2張

第2篇

今年六一兒童節,媽媽送給我的節日禮物是三本書,它們分別是《蘋果樹上的外婆》《屋頂上的小孩》和《愛上讀書的妖怪》。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愛上讀書的妖怪》了。

這本書的作者是韓國的李相培,韓國的白明植為它配上可愛的插圖,翻譯它的是我們中國的田志雲。

這是一個奇妙的故事。腐朽的柳樹錢櫃幻化成櫃子精,他最愛發黴的金錢味兒,在和筆記本精與掃帚精尋找安家的地方時,他們遇到了一位學者,為了得到“風水寶地”,他們答應了學者的挑戰,就鑽到“嗜書如命”的世宗大王墳墓裡請教他。最終他們輸給了學者,願賭服輸,他們心甘情願地走了。世宗大王送了他們一本書,他們就從此迷上了看書。聽說那個學者要建圖書館,但沒錢,他們就把所有的錢都給了學者。學者建了一個很大的圖書館,你猜圖書館叫什麼名字?哈哈,叫“愛上讀書的妖怪”圖書館。

兩個妖怪終於學會認字了,筆記本精想測試一下他們的水平,“大哥,請大聲朗讀一下吧!”櫃子精興奮地抓起書清了清嗓子,大聲地讀起來:“《明心寶鑑》是一本讓人敞開心扉的書,是一本照亮心靈的書,是一本如同魔鏡一般的書。”櫃子精一字不錯地讀著。“哇,大哥真厲害!”筆記本精給出鼓勵的掌聲。櫃子精也炫耀似的抖了抖肩,現在的他已經今非昔比,一旦文字從嘴裡迸出來,就停不下來了,如同被魔法牽引著,就連早先拿捏不準的發音也能被抑揚頓挫地讀出來了。聽到自己讀書的聲音,櫃子精心裡美滋滋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櫃子精完全陶醉在讀書的樂趣當中。

這些之前只想著“錢,錢,錢!”的妖怪,竟然愛上了讀書,他們每天都去要書店買大一堆書回來看,把所有的錢都給學者建圖書館。妖怪愛閱讀,愛的廢寢忘食,這說明書是很有魔力的。我希望小朋友們也能多多讀書,你們一定能感覺到讀書的樂趣。小朋友們,行動起來,陶醉在書海吧!

第3篇

幸福,彷彿一直離我很遠。但今天讀了《田野的孩子要讀書》一文之後,

?田野的孩子要讀書》這篇文章主要講的是廣州北郊的江下村,有一片近40畝的連片菜地,。菜地中有一間靠農民東拼西湊用舊木板和石棉瓦搭建的學校,60多個靠種菜為生的農民的孩子,在這裡讀書。無論嚴寒酷暑,每天早晨總能聽到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這所學校在老師的辛勤勞動、孩子們的刻苦學習,這所“窩棚學校”越來越有名氣。不久傳來了確切的訊息,這間學校和他們父母那些散落在四方的“窩棚”都屬於影響市容的違章建築,要被拆除。他們種的菜地也將被隊裡收回。孩子們將和他們的父母一同回到貧困的老家,他們又失去了一個學習的機會。

讀了這篇文章我收益匪淺。他們在艱苦的環境下,仍然十分熱愛讀書,而我過著不愁吃、不愁穿、住著寬敞明亮的套房,過著幸福的日子,卻不懂得去珍惜,還經常埋怨這個,抱怨那個。記得有一次我在做作業,外面電視播放著我最愛看的《歡樂英雄》,我真想出去看,可是作業沒做完,怎麼辦。嗨,趕快先把作業做完。一會兒,我還是經不住電視響聲的誘惑,心想:要是遲一點看,不久少看很多了嗎,再說作業還有這麼多。“算了,不管了。”我自言自語道。停下筆連忙跑到客廳貪婪地看起電視來。電視演完,哎呀,已經十點半了。我的眼睛上下開始打架了。我想:先睡一下在起來做吧。我一躺下去就睡到了天大亮。作業仍然還有那麼多沒,媽媽知道後責罵我:“作業沒做完就看電視,要是這單元沒考好,你看著辦吧。”我想跟她頂,但是一想都是自己不好,就悶悶不樂地,只好等著挨批了。

讀完這篇文章後,我知道媽媽是為我好,我不像田野的孩子一樣沒學上,而我是有學上而不認真上,不懂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我想,今後我再也不會沒做完就去看電視了。

我很幸福,因為我有優越的學習條件,良好的學習環境,和田野的孩子比起來真是天差地別。我今後一定要珍惜這來之不意的幸福生活,刻苦學習,掌握本領,努力成為建設祖國的有用人才。

第4篇

?你在為誰讀書》這本書講述了五位主人公:楊略、孫甜、陳之浩、袁徵以及顧盛凌的成長。在他們成長的道路上,都遇到了不同的挫折……

主人公楊略從知識分子家庭中長大,從小衣食無憂。他性格懶散,經受不起挫折、沒有目標,缺乏鑽研精神,成績中下。而另外一位一一孫甜,她漂亮、成績優秀。但因父母常年在外工作,便造就了她內向的性格,並不懂怎樣與人溝通。陳之浩是從富裕家庭中出生的,他養尊處優、意氣用事,認為用錢可以解決一切問題。而袁徵正和他相反,他家境貧寒,從小就比同齡人成熟懂事,自覺刻苦、成績優秀,但性格孤僻、懦弱,缺乏自信。還有出生在幹部家庭的顧盛凌,她父母在她幼時離異,便養成了她的雙重性格。看似自強自大、活潑開朗的她,其實內心卻脆弱、孤僻,對朋友、家庭具有嚴重的逆反心理。主人公們在“心儀”(楊略爸爸)的幫助下克服了各自性格的缺陷,解決了各種學習問題,戰勝困難。從一箇中學生成長為,著名音樂人士、跨國公司的高階職員、企業家、知名大學教授和外交官。讀了這篇文章,我覺得作者說的---性格決定命運,對我啟發很大。我的性格和楊略差不多,很懶散,做事情得過且過。比如彈古箏時,每次上課老師教的我都能很快學會。可回家後,我就沒有刻苦練習。老是問爺爺:“彈幾遍啊可以了嗎?我手痠了,可以休息了嗎?”所以,下次還琴時,我有的地方還不是很熟。因此,我在班級裡總不是彈得最好的那一個。

在學習上,我由於思想懶散,精力不集中,所以連口算題也會做錯。因思想懶散,經常數學考試精力也不集中,所以數學總考不到高分。開學我就升入五年級了,我一定要克服思想懶散,精力不集中的毛病,確定好每個階段的目標,並完成它,考進自己理想的學校,成就最好的自己。

第5篇

今天,我讀了冰心奶奶寫的《憶讀書》,這是一篇感人至深,令人回味無窮的好文章。

冰心奶奶七歲開始讀書,十二三歲讀完了四大名著,雖然讀的不是很透徹,但是已全身心都投入。冰心在文章中回憶到:“談到《三國演義》,我第一次讀到關羽死了,哭了一場,把書丟下了,第二次再讀時,到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場,又把書丟下了。”跟著情節的變化而哭,可見冰心讀書時的投入。 我讀書時就是隻求速度,不求質量,看書一目十行,記得在看《海底兩萬裡》時,100多頁的書,我一箇中午就啃完了,但看完後,腦子裡只有精彩的情節,其他全都忘記了,一大本讀下來,沒有什麼收穫。讀了這個《憶讀書》,通過冰心奶奶對自己讀書歷程的描述,我學到了很多的讀書的方法和道理,尤其是冰心奶奶最後提出的“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這一句,號召十分精闢,“讀書好”說明讀書的好處很多,他可以讓我們增長知識,開拓視野,懂得道理;“多讀書”“多”的意思就是“數量多、種類多”,人要全面發展,知識也要全面,應大量的多方面的獲取知識。“讀好書”明確了要讀對我們有益的書。

世界上每個人就像一隻鳥兒一樣,而熱愛讀書的習慣能讓小鳥的羽翼更加豐滿,讓它飛得更高更遠。冰心奶奶就是這樣飛得很高的鳥,她認為“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非常重要,值得我們銘記一生。

古人云,“積財千萬、無過讀書”。據說,世界上公認的智者猶太人有這樣一個習俗,在孩子小的時候母親會把《聖經》翻開,在上面滴上蜂蜜,讓孩子去舔。這樣做的用意無非是讓孩子從小就體驗:書是甜的,讀書是一種美好的享受!我也覺得讀書是快樂的、是洗滌人們心靈的!

這篇文章實在是“不讀不知道,一讀嚇一跳”啊。希望那些還在看漫畫的人趕快收起它,捧讀名著與佳作,相信我,它會象一把金鑰匙,為你開啟知識的大門!

第6篇

?這樣讀書就夠了》這本書,最初引起我興趣的是,好奇作者會從什麼角度詮釋“讀書”這樣一個大的話題?

“發掘自己擁有的能力,將能力組合成新的形式,找出可以運用這些能力的工作;找到與目標崗位要求的能力之間的差距,有針對性的選擇課題,再主動學習強化自己相應的核心能力。”類似這樣樸實,立足自身實際出發的建議,在書中時常看到。

在碎片化的知識時代,沒時間,沒精力,學不過來,看不懂也記不住,這樣高強度快節奏的工作背景下,我們該:

學習者把核心知識轉化為自身的能力,拆為己用才是真的學習。拆為己用的過程,也是反覆的“體驗”和“反思”的過程。

經驗經過反思和追問可沉澱出資訊;資訊經過分析和整理可生活為知識;知識經過內化和應用可轉化成能力;行動帶來新的經驗;閱讀帶來新的資訊;反思帶來新的知識。

學習者的能力可以不斷的在體驗和反思中迴圈,上升,最終朝著高階學習者進階。

“知之真切篤行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對,知(知識,資訊)和行(經驗,行動)都要加工。這樣二者才能在更高的面上”合一”。

“知道了就去做”,不是學習最高境界,只是最基礎要求,在盲目的學習中也會產生很多誤區。

學習力是元能力,是關於能力的能力。分析整理知識和資訊,對前因後果和明確使用邊界的思考,是內化知識和應用知識的前提條件。

學會獨立思考,完成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才能夠讓人有穩定的根基和框架,才不至於我們像浮萍一樣,一波新資訊打來,就跟著浮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