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朗讀者》書讀後感6篇

寫讀後感最忌諱直接摘抄原文並且泛泛而談,,讀後感一定要將自己的感受記錄出來才是完整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朗讀者》書讀後感6篇,感謝您的參閱。

《朗讀者》書讀後感6篇

《朗讀者》書讀後感篇1

小說前半部作者以回憶的口吻敘述了主人公漢娜相識,相愛,又分開的一段過往。比較吸引我的是,作者對當時主人公的心理活動作了非常細膩的描述和分析。特別是有這麼一段話,我反覆看了很多遍。

“我不知道那兒來的那麼大的勇氣,會又一次去看施密茨太太。……這些就是我當時的冷靜思考,從我的慾念出發,從道德上說我從沒有這樣深思熟慮過,終於找到了一條途徑,從而使我的作孽之感也沉默下來,但是,這還不足以給我帶來勇氣。我於是又編造種種藉口。”

可見米夏當時是知道他對漢娜是懷有慾念的,他也明確知道這是罪惡的,不道德的,但是是道德並沒能阻止他的行為,通過費心的思考,他反而在道德中找到了他必須要去見漢娜的理由。

“如果不去,倒反而是危險的,……所以,我去看她才是正理。她會舉止正常,我也會正常舉動,一切都會重新正常起來。”

名義上他是抱著想恢復正常的理由去見漢娜的,實際上他的內心是渴望著相反的東西。如果去見了可能不會發生什麼也可能會發生什麼,如果不去見當然肯定什麼都不會發生,所以必須要去見,抱著不會發生什麼的僥倖的理由,內心實際渴望的是發生點什麼。

所以作者又寫到“思想和行動要麼一致,要麼分離。我是這麼想的,……在我生命的流程當中,有的事情不做決定,卻去這麼做了;有的事情做過決定,卻不去那麼做,這樣的事情簡直太多了。如果真出了事情的話,不管是什麼事情,都會牽扯到行動。……我並不是說思考問題和做出決定對於行為沒有影響。但是,行為所實施的,卻並不簡單地就是事先所想到的和決定的。行為有自己的來歷”。

那麼行為的來歷是什麼?心理學給出的答案是動機,動機是行為的內部原因,是動機的力量推動著有機體去從事各種各樣的活動。

理論上任何的行為都是有其動機的,“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動機是行為的真正原因,去做一個行為可以找出很多理由,但只有真正的原因才能叫做動機,其他的理由都是為動機服務讓行動得以實施的藉口。

然而,真正的動機大都是被隱藏的,人們出於種種原因,或高尚,或卑鄙,對自己內心深處的動機守口如瓶。有限而膚淺的表面和行為就好比露出海面的冰山一角,動機則隱藏在海面之下。所以瞭解人類內心世界的精華在於“動機”,在於知道“做什麼”背後的“為什麼”。

當米夏坐在法庭聆聽漢娜被審判的過程時,漢娜的種種奇怪舉動,勾起了他的疑問,他心中突然得到了一個答案,一剎那往事湧現,漢娜和他在一起時的種種奇怪行為都得了合理的解釋。她為什麼讓他為她朗讀,為什麼讓他一個人去安排旅行的行程,為什麼沒看到他留的字條而與他爭吵等等。這麼多複雜的行為背後,其實只有一個簡單的動機,那就是漢娜不會認字,並且她在極力掩飾這個祕密。時至今日,漢娜依然在守口如瓶,甚至為了這個祕密,拒絕法庭查驗筆跡的要求,承認自己沒做過的事,即使為此她將會被判處比別人重的多的刑罰。

在明白了漢娜的祕密之後,米夏的行為就顯得十分的耐人尋味。他完全可以公佈這個祕密,去拯救漢娜。但是他並沒有這麼做,當然他也在內心掙扎過,他不去的理由是認為不公佈祕密是漢娜自己的選擇,他要尊重漢娜的選擇。但這明顯是個愚蠢的選擇,他可以救她,即使不是為了救她,還原事實的真相,讓判決能夠公正,也是最基本的道德考量。米夏依然猶豫不決,為此他去求助了他的父親(電影中是他的老師),長者告訴他,尊重當事人的選擇是不錯,但當事人可能並不完全明白這個選擇的重要性,你可以當面告之厲害,並讓她在再做決定,如果當事人依然如此選擇,你當尊重內心的選擇。

米夏預約了和漢娜會面,在看守所外,米夏焦灼不安,或許是不敢面對曾經深愛的女人如今憔悴蒼老的容顏,或許是害怕如果漢娜改變主意,那樣他和漢娜曾在一起的祕密也將被公佈,或許是不想為了幫漢娜洗脫罪名而被輿論和大眾譴責,被同學們看不起,或許……哪個是米夏的真正動機,我們無從知曉。但是米夏最終選擇了不去。如果不去肯定什麼都不會發生,如果去了肯定就會發生什麼。

“有的事情不做決定,卻去這麼做了;有的事情做過決定,卻不去那麼做,這樣的事情簡直太多了。”從小說中我們看出,米夏是個非常優柔寡斷的人,內心總是在彷徨掙扎,天人交戰。他的所行和他的所想經常是不一致的。米夏是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什麼是法律,什麼是道德他都非常清楚,所以他的行為也都受這些因素牽制,但是當他真正欲行或不行某事的時候,即使和道德良知有衝突,他依然會在道德中尋些藉口去行欲行之事。在這裡道德反而成了其掩飾隱祕動機的遮羞布。這讓我想起了所謂的偽君子,偽君子們道貌岸然,滿口仁義道德,然而仁義道德只是他們的工具,讓他們打著光明正大的旗幟,行的卻是內心骯髒齷蹉之事。

漢娜的性格與米夏恰好相反,漢娜做起事來乾脆果斷,經常是怎麼想的就怎麼去做了,內心很少會糾結和徘徊。米夏當初為漢娜所吸引,也許就是因為喜歡漢娜的這種氣質。

“我至今還記得,要說起她的身段、姿態和舉止,……那情景更像是她在向自己身體內部收斂進去,任其獨自行事,以一種安詳穩重的韻律行事,並且不受她頭腦中任何命令的干擾,也就完全忘卻了這紛擾的外部世界。這是一種物我兩忘的風格,原來就蘊涵在她的姿態和舉止當中。”

漢娜的行為都是非常果敢的。為了保守自己的祕密,她可以不斷的更換工作,可以不告而別的離開米夏,可以在法庭上承認不屬於自己的罪行,即使被判了無期徒刑也無怨無悔,甚至連她最後的自殺也那麼的毅然決然。無疑漢娜是個真性情的人,也許是因為不識字,沒受過太多的教化,她不會掩飾自己的情感,也不會控制它,她不管不顧的從背後抱住小她十多歲的米夏,她聽米夏為她朗讀時的嬉笑怒罵,她和米夏單車郊遊時的幸福表情以及她在法庭上與法官的對答等等,都是漢娜誠實自然的流露。我想如果漢娜沒有心中的哪個祕密,漢娜一定是個內心坦蕩,光明磊落之人。這讓我想起了伊甸園的故事,亞當和夏娃原本無憂無慮的生活在伊甸園中,因為蛇的誘惑,吃了智慧樹的果實,有了羞恥之心,而被上帝趕出了伊甸園,從此在世間吃苦受難。

在法庭上,漢娜可以說是最誠實的人,法官對她的提問,當時她是怎麼想的,她就怎麼回答了。她唯一隱瞞的是自己不識字這個祕密。而其他看守為了能減罪都在為自己辯解,找理由。他們都是識字的,受過教育。甚至是法官大人,當漢娜反問他“如果是你,當時在哪,你會怎麼做?”時,他也沉默了,不敢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

思慮至此,我不深思所謂教化對於人的意義,我們會識字讀書,我們受過教育,我們知道禮義廉恥,然而當我們的隱祕動機與道德良知發生衝突的時侯,我們會如何選擇?然後又付諸於怎樣的行動?是妥協掩飾還是誠實面對自己的內心?要做到真正的身心一致真的很難。

小說名叫《朗讀者》,除了對應米夏為漢娜朗讀這個核心情節之外,我認為還蘊含另一層象徵意味,朗讀和閱讀不同,人在朗讀時,口中所念即是心中所想,朗讀是一件身心一致的行為。作者也許是想告訴我們,人心如一本書,一本只有自己才能讀懂的書,只是自己默唸是沒用的,請把它大聲朗讀出來。因為怎麼想不重要,怎麼感覺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麼行動。

《朗讀者》書讀後感篇2

我對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一定會堅持的,比如寫博,比如讀書,比如看《朗讀者》……

由董卿擔任製作人並主持的大型人文類節目《朗讀者》開播已有四期,觀眾好評如潮,這檔節目喚醒了不少人對文字的喜愛,對朗讀的喜愛。《朗讀者》每期的主題都充滿暖意,朗讀者分享的故事都令人感動。

?朗讀者》第四期的主題詞是“禮物”。禮物,多美好的一個詞,讀了都脣齒生香。在這個世界上,有多少種愛的表達,就有多少種禮物。父母愛的養育,歷經苦難之後的成長,不斷學習所積累下來的智慧,這都是最好的禮物。就像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切·米沃什在詩歌《禮物》中所寫到的“這是幸福的一天,我漫步在花園,對於這個世界,我已一無所求。”這是詩人饋贈給自己心靈的一份禮物。

主持人董卿的開場白是那麼溫馨而有詩意——“仰望星空,地球是宇宙給人類的禮物;低頭凝望,一花一葉,是大自然給世界的禮物;孩子是給父母的禮物,朋友是陪伴的禮物,回憶是時間的禮物……那在我們今天的節目時間裡,就讓我們一起去開啟一個色彩各異,卻同樣充滿情感的禮物”。

在這期節目中,最讓我感動的是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趙家和教授,雖然他已經在五年前離開了這個世界,但是他所播種下的一顆善的種子,是留給這個世界所有孩子的最好的一份禮物。用純淨之心,去創造,去發現,去感悟,你便擁有了屬於自己的禮物。

我想:已故的趙家和教授,你在天國一定也備受尊重,你的善良與大愛也贏得了無數人的尊重。節目現場為您虛著的座位就是最好的例證。

李亞鵬說女兒李嫣是上帝給他的最好禮物,他朗誦的朱自清的《背影》是他送給已故父親的禮物。

《朗讀者》書讀後感篇3

?朗讀者》中的每一個朗讀者都珍藏著一段刻骨銘心的心路歷程,在他們敞開心扉的娓娓敘述中,一個個動人的故事躍然而出。在他們充滿深情的朗聲誦讀中,傳播著廣博高雅的文化內涵,讓聽眾感受到知識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輝,從而產生髮自心底的共鳴與感動,激起人們沉寂已久的對知識的汲取與渴求。

?朗讀者》其新穎的創意在於把文字和閱讀者通過閱讀的方式緊密地連結在了一起,融合在了一起,是人與文字的和諧統一。一個朗讀者就是一個故事,就是一部作品;而朗讀者所誦讀的每一部作品、每一段文字都是朗讀者最真摯的心聲和最切身的感悟。

首期推出的朗讀者之一許淵衝,是北京大學的教授、翻譯家,至今已從事文學翻譯長達六十多年,特別是古詩翻譯,世界稱奇,號稱“詩譯英法唯一人”。他能做到英漢、法漢互譯,成為中外文化傳播交流的使者。至今96歲了還在翻譯莎士比亞的著作,且立下豪言壯語,一百歲完成莎士比亞全部著作的翻譯工作。在談到翻譯林徽因的詩《別丟掉》時,還引出了老人的一段美好的愛情故事,當時為了喜歡一個女同學才翻譯這首詩送給她的,但是,直到50年以後才收到這位女同學的回信。老人說起來曾經的美好往事也是動情的熱淚盈眶,不禁感慨“生命並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在於你記住了多少日子”。這樣的朗讀者,這樣的故事,就是《朗讀者》饋贈給觀眾的饕殄大餐,面對老人活到老幹到老的錚錚誓言和未泯情愫,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只爭朝夕地工作,不發奮努力地修身養性?相信每個人都會在敬佩他的同時被其深深地感染,定會思考自己的路怎樣走,自己的目標是什麼,怎樣更能體現自己的價值。

朗讀者來自社會各界,有知名學者、文藝名流、企業家,也有普普通通的民眾。無國界醫生、16年陪讀失聰兒子的母親、選擇與艾滋病患兒共成長的校長等等,他們都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在普普通通的生活中,用實際行動默默詮釋著人性的光輝。他們能夠敞開心扉暢談一個個親身經歷、親身感受的人和事,朗讀著自己鍾愛的作品或自己寫作的作品,能夠感染人的不是他們的朗讀水平高低,而是朗讀者背後所凝聚和散發著的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一份沉甸甸的愛,一份對社會、對國家及對家庭的無私的奉獻精神。

關注《朗讀者》,做一個朗讀者吧,朗讀可以讓人遇見更好的自己,喜歡上朗讀,你便會發現整個世界都在偷偷愛著你,朗讀者的世界也因此變得絢麗多彩,充滿關愛,充滿和諧。

《朗讀者》書讀後感篇4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人生路上,每到重要的轉折關口,很多人都會停下腳步,回想一下一路走來的那份“初心”,才能更堅定地繼續走下去。作為去年文化類節目中的翹楚,在這個重新出發的重要時刻,《朗讀者》把第二季第一期的主題定為,初心。

什麼是初心?初心可能是一份遠大的志向,世界能不能變得更好,我要去試試。初心也許是一個簡單的願望,憑知識改變命運,靠本事贏得榮譽。

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和物理系的學者們共同朗讀了一段大學獻給清華大學物理系首任系主任葉企孫先生以及為中國物理事業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前輩們。那正是它們的初心之所在,也是他們的治學之道。

丹頂鶴的守護人徐卓以一篇張抗抗的《白色大鳥的故鄉》獻給他的家人。“很多年一直想去叫做扎龍的那個地方,只是因為那些白色的大鳥——丹頂鶴。”

而姚明作為中國籃協的主席,他對於籃球和運動員這份職業也有不同的理解。對他來說,可能初心並不是獲得地位頭銜,而是最終能夠讓更多人認同,讓大家真的可以去模仿和喜歡的東西。正如海明威的《天真的高貴》中所寫的,“真正的高貴,是優於過去的自己。”

大家所熟知的娃哈哈的創始人宗慶後先生更是在現場分享了他年輕的時候的經歷。賣過冰棍兒,做過農活,修過大壩,一直到42歲才開始正式創業。如今已蟬聯多次內地首富的他依然勤勉,“一個人要做點事業,首先要有理想,現在的我應該是不需要再繼續賺錢了吧,我這幾輩子也用不完。但我還在努力工作,只想要為社會為國家做點貢獻。”

最後一位是一直說著陝西話的平凹先生。他自我調侃說不說普通話是因為不普通,董卿老師立馬補了句,終於知道我為什麼這麼普通了,現場笑聲一片。後來談到秦嶺,談到家鄉,談到初心,最後與眾多的朋友一起朗讀了先生的多段作品。這些作品既傳統又現代,既寫實又高遠,語言樸拙、憨厚,卻聽得人內心卻波瀾萬丈。文字極富想象力,通俗中有真情,平淡中見悲憫。這份真情和悲憫,便是他的初心吧。

整期節目看完,內心感慨萬千。總覺得看不夠似的,一個多小時的時間怎麼過得這麼快。內心感受太多,凝於心,卻難出於口。《朗讀者》第二季,初心不改,朗讀依舊。而我也願意追隨它的腳步,不忘初心,不計過往,也將如董卿老師在獲白玉蘭獎的時候所說的'那樣,“一往無前,始終如一。”

《朗讀者》書讀後感篇5

“朗讀亭是我特別喜歡的設定。當初我們創意是希望能夠讓普通人也慢慢地開始接受有這樣一種傳遞感情的一種手段。其實朗讀真的應該像唱歌說話一樣,我們有時候可以用這種方式借文傳情。”正如最近爆紅的節目《朗讀者》的製作人董卿的初衷一樣,朗讀亭是帶著《朗讀者》節目的使命,打通線上與線下的距離,走近每個朗讀者的身邊,將一段六十分鐘的客廳文化轉變為一場2017最具熱點的全民文化活動。它的推出旨在讓各行各業的人在步伐匆忙的日子裡稍作暫停,走進“朗讀亭”朗讀名篇片段,用簡單的方式呈現內心中最想表達的情愫,用發至心靈的聲音朗讀自己的人生夢想,感受文字的力量。

作為《朗讀者》節目播出後抵達的第一個城市,朗讀亭在杭州迅速成為爆款,將杭州人民的朗讀熱情全數激發,引得媒體爭相報道。浙江大學微訊號釋出關於朗讀亭的文章也瞬間突破100000+的閱讀量,可見朗讀亭的備受追捧。

京杭運河畔,是朗讀亭在杭州的第一站,一位大爺在亭前揮毫寫意,洋洋灑灑寫下“朗讀亭”三個大字,引發路人圍觀。緊接著,朗讀亭來到第二站杭州市圖書館,穿戲服的女子、外國留學生各行各業的人都在朗讀亭前駐足,其中,75歲的王佩英奶奶朗讀了病床上老伴寫的情書,走出亭子時,她淚流滿面,在場的眾人也紛紛為之動容。

前日,朗讀亭移動到浙江大學站。這是朗讀亭到杭州的第五天,當天寒風冷雨的惡劣天氣狀況卻絲毫沒有影響到朗讀亭的熱度。源源不斷的人撐著傘來到朗讀亭前排隊,僅從從上午十點到下午四點,朗讀亭就已傾聽了80多位朗讀者的故事。他們中有浙大的學子,也有特地趕來的中、國小生,還有不同職業的人、不同年齡的人都聚集在這小小的朗讀亭周圍,渴望朗讀出自己內心的情感。原定晚上十點的錄製,也到接近零點時才錄完最後一個朗讀者。

一天下來,朗讀亭已經收錄了超過170位朗讀者的朗讀片段,連節目組的導演和攝像,都被杭州人民的這股熱情和毅力嚇到,表示:“今天我看到好多教授學者進亭子朗讀,這種狀況我還是第一次碰到。很多人在冷風裡排了幾小時隊,臉上還是笑呵呵的,這在別的城市也難以想象,沒想到,杭州人為了朗讀這件事,這麼有恆心,有耐力。

《朗讀者》書讀後感篇6

其次,我還有一點小感悟,那就是一個人的成長經歷對他的一生來說都是影響巨大的。米夏因為在那個夏天認識了一位成熟的女人,並相愛,從而改變了他的一生。

米夏從此變得漠然,麻木,不再相信感情。但是,15歲的米夏是何等的活力四射充滿幻想啊!他會在難得的假期裡為了見漢娜在凌晨4點起床去搭電車;他會為了攢夠遠足的路費而賣掉心愛的郵票;他會放棄和父母旅遊的機會,只是為了每天和漢娜見面;他會為了漢娜而努力學習,補上落下的功課……當我看著那一幕幕細節描寫的時候,我往往會忘了漢娜和米夏之間的.年齡差異,甚至會忘了米夏還是個懵懂的少年,我只是為他們之間的感情而感動。

米夏的衝動與熱情在在漢娜的不辭而別之後發生了改變。米夏從此變了,甚至發展他對自己的感情生活都無法正確把握。正如大火餘生的那個女作家所說的那樣,他肯定有過短暫的婚姻,有一個寄宿制的孩子。作者是不是借女作家的話告訴我們,其實某種經歷已經註定了他以後的人生。

這又讓我想起了中國的一個古老的故事《孟母三遷》,為了孩子的成長,孟母三次搬家,只是為了給孩子良好的成長環境,其實這也為了讓孩子經歷該經歷的,遠離不該經歷的。

雖說,經歷是最寶貴的財富,但是有些經歷卻是不經歷為好。如果米夏在15歲的時候,並沒有生病,並不缺少親人對他心靈無微不至的關照的話,也許,他不會結識漢娜,不會有以後的生活,雖說他的人生中少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但是也許會幸福許多。

前幾天,聽說我曾經的一個學生,今年只有18歲,但是已經結婚生子,現在正在談論離婚事宜。這又是一個不幸的女孩子。她自己曾經也是被母親拋棄,由父親帶大的孩子。她自己的悲劇又將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重演。什麼樣的環境造就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經歷註定什麼樣的人生,這也許就是宿命。我想,我們做父母的還是應該給孩子創設良好的成長環境,讓他們經歷他們該經歷的,享受屬於他們的美好的未來。

朗讀,在書中被描寫得很美,甚至有極致的美。電影《朗讀者》中的朗讀細節也拍攝得很美。在他們約會的時候,他們唯一的思想交流就是朗讀,我認為其實他們沒有其他的交流。

但是,朗讀讓他們倆都發生了改變。米夏的朗讀讓漢娜為之讚歎,米夏就在肯定和讚賞中獲得了信心,他從一個學業平平的孩子成了優秀生。漢娜從朗讀中也獲得了心靈的平靜,她變得柔和而安靜,這是一個成熟女人最吸引人的魅力。

漢娜入獄了,但是米夏並沒有忘記漢娜,雖然他為愛過漢娜而慚愧而自責,雖然他不敢見漢娜,雖然他希望漢娜從此遠離他的生活。因此,他選擇了為漢娜繼續朗讀。他的錄音帶給漢娜帶去了生的希望,也給她的生活賦予了新的意義。甚至,漢娜藉助錄音帶學會了基本的讀寫。米夏為漢娜讀了很多很多的名著,送去了一摞摞的錄音帶。我認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米夏並不是為漢娜而讀,他也是為自己而讀。在朗讀的時候,能忘卻世間的紛擾煩雜,忘卻人生的悲苦淒涼,忘卻心靈煩惱憂傷,能讓人沉浸在一種美好純淨的氛圍裡,獲得心靈的平靜和祥和,甚至朗讀“超越了喧囂,超越了生死”。一個終日懺悔和糾結的米夏只能依靠朗讀來讓自己獲得平和和安生。

我想,我們語文教師應該將引導我們的孩子學會朗讀,朗讀不僅僅是為了解讀文字,不僅僅是為了表演,不僅僅是為了課堂教學的需要。我們要教會我們的孩子將朗讀當成生活中的一部分,通過朗讀去體會人性的美好和生活的快樂,通過朗讀去豐盈自己的人生去獲得更幸福的人生。朗讀,不再是形式,而是作為人的一種需要!

?朗讀者》是一本讓人手不釋卷的書,每次讀都會有不同的收穫。

標籤:讀後感 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