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數學測量教案7篇 "精準實用的數學測量教案"

本文提供了一份優秀的數學測量教案,涵蓋了長度、面積、體積等多個方面。教案中包含了詳細的教學步驟、例題分析和練習題,適合中國小數學教師使用。通過實踐教學,學生可以理解測量的基本概念,掌握測量技巧,提高數學水平。

數學測量教案7篇

第1篇

1、知識和能力目標:讓幼兒嘗試重複使用同一物品進行長度的自然測量。

2、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習使用記錄的方式,掌握物品長度測量的方法。

3、情感目標:通過操作活動,激發幼兒參與數學活動的積極性;願意和同伴分享自己的經驗。

難點:學會以記錄單的方式來進行對測量結果的記錄。

鉛筆、記錄單、金箍棒(人手一份)、孫悟空手偶一個、故事書、積木(長方形、正方形)、一根筷子。

小朋友你們好!我是西遊記的大師兄孫悟空(出示手偶)。我最近遇到了一個難題,很多朋友都想知道我的金箍棒有多長(出示金箍棒),今天想請小朋友們來幫幫我,可是我的測量工具只有一根筷子(出示筷子)。

2、(1)請個別幼兒嘗試用一根筷子對金箍棒進行測量。(注重幼兒的體驗性)

結果:用一根筷子測量金箍棒長度的時候,筷子不夠長。

(2)請大家想一想,如果一根筷子不夠長,我們該怎麼辦呢?

(4)請個別幼兒嘗試如何重複使用筷子進行對金箍棒的長度測量。

小結:一根筷子的長度看作被測物體的一部分,並且能將這根筷子沿著金箍棒的長度重複地擺放,不留白、不重疊地覆蓋整個長度,並對這些重複進行計數。

3、孫悟空只有一根筷子,但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還有很多東西可以用來當作測量的工具。我們的教室裡面也有:鉛筆、故事書、積木(長方形、正方形)等。

(3)重複使用一塊積木(長方形或正方形,幼兒自由選取),並做好記錄。

小結:測量本身就需要特定物品來對它測定結果,而在測量中的方法是多樣性的,結果也是多樣性的。

1、請幼兒分享自己的測量工具和測量結果,有利於同伴間的互相學習。

在生活中,還有很多物品都可以用來重複使用測量的.,請幼兒根據活動中掌握到的學習方法,自己嘗試在家中尋找,對某一樣物品進行長度的自然測量並記錄。

根據皮亞傑的理論,量和數具有同構性,但是兒童對量的認識要明顯地晚於數;相比與5歲的兒童已能很好地掌握數數技能。

大班的幼兒已經開始理解長度可以分割為若干個單位量,可以重複使用一個單位量進行長度的自然測量。這時幼兒已經能在頭腦中建構單位量與長度之間的等量替換關係,表現為重複使用一根小棒來進行長度的自然測量。

數學測量教案7篇

第2篇

1.激發學生的探究願望,初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3.在實際測量與交流中,瞭解測量方法的多樣性,初步體會統一 測量單位的必要性及釐米的實際意義,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2、體會釐米的實際意義,初步學會估測和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演示:動物學校新買來一些課桌,小白兔回家後高興地告訴了媽媽,兔媽媽問:“你們買的課桌有多長呀?”小白兔搖搖頭說:“我可不知道。”第二天,他就去問他的好朋友小猴子,小猴子說:“這還不簡單。”說完,就一一地量了起來……

同學們,如果小白兔去問你,你能用什麼方法說明課桌有多長呢?

(反思此環節沒有采用書上提供的素材,而是以低年級學生更為喜歡的小動物創設情境,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提出數學問題,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願望。)

(1)請同桌兩人先商量一下用什麼工具量,然後共同量一量你自己的課桌有多長。

(2)學生彙報。(學生可能會說:6枝鉛筆長、3個文具盒長、4長……)

(3)討論:大家的桌子都是一樣的,為什麼你們說的數卻不同?要使量得的結果一樣,怎麼辦?

師:看來,統一測量的工具非常重要,那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一般用什麼工具測量物體的長短呢?

②學生彙報,並試著說一說尺子上的數表示什麼意思。

師:從0刻度到1刻度之間的長度是幾釐米?用字母怎樣表示?

師:請你在尺子上找一找,還有幾刻度到幾刻度之間的長度也是1釐米?

a.用尺子上的1釐米比一比,圖釘大約有多長?並說說你的方法。

(強調:把尺子的0刻度對準圖釘的一此文轉自斐.斐.園 端,看圖釘的另一端對著的數最接近幾,圖釘的.長度大約就是幾釐米。)

(操作:用食指和拇指輕輕夾住圖釘,再輕輕地抽出圖釘,指肚之間的縫隙大約就是1釐米。)

a.判斷:夠1釐米嗎?(如:鉛筆盒、書、本等的厚度。)

①數一數:從0刻度到2刻度之間有幾個1釐米,是幾釐米?從3刻度到7刻度是幾釐米?

②打手勢:4釐米大約有多長?7釐米大約有多長?10釐米大約有多長? (同桌互評。)

1.估計大約是幾釐米?(如:書的厚度,小棒、鉛筆的長度等。)

2.請幾名同學分別量出這幾種物體的長度或厚度並注意測量的方法。

師:如果以釐米為單位去量從家到學校的距離,去量特別遠的距離,你們覺得方便嗎?因此,我們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一般用釐米作單位;如果測量比較長的距離用釐米作單位,就很不方便了,今後我們還要學習比釐米更大的長度單位。

第3篇

1、樂意用測量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問題,體驗測量在生活的應用。

2、在探索比較中學習正確的測量方法,初步認識測量工具和測量結果的關係。

1、幼兒已有用等長的量具一一排列擺放進行測量的經驗。

2、長短不一的學具如:尺子、繩子、小棒、積塑 、紙條等;筆、測量記錄表等

3、佈置白雪公主的家的活動場景:小床若干、桌子等

一、組織幼兒參觀《白雪公主》故事場景,設定問題情境引起幼兒測量興趣。

引入:春天到了,白雪公主想把小矮人的家打扮一新,但是她遇到了難題,你們願意幫助她嗎?

二、幼兒嘗試解決問題——量地磚,探索正確測量的.方法。

1、引導思考:白雪公主想為小矮人的家裡鋪上地磚,怎樣清楚的告訴瓷磚廠的工人地磚的大小?

3、引導幼兒比較測量的結果,探討發現測量的正確方法。

討論:選擇相同的工具測量為什麼會出現不同的結果?

方法: 找準起點,沿邊線測量,用筆(拇指)畫個記號,首尾相連。

三、幼兒嘗試解決問題——量床,探索發現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的關係。

1、思考:白雪公主想為小矮人的小床做新的床套,怎麼知道床套的寬度和長度?

師巡迴觀察瞭解幼兒測量的情況;鼓勵幼兒用不同的工具進行測量,記錄。

4、引導幼兒交流測量的結果,並初步認識測量工具和測量結果的關係,積累測量經驗。

小結:測量工具越長,測得的結果越小;測量工具越短,測得的結果越大。

四、活動延伸:引導選擇自己感興趣的2—3種測量工具給周圍生活中的物品測量,積累測量經驗。

學前階段的幼兒,對與數的概念理解難掌握,測量的意義難理解,只有利用日常生活中見到的,加上讓幼兒自己操作自己動手來尋求答案,讓幼兒真正瞭解測量的樂趣。這一活動幼兒比較興趣參與活動,但是測量結果的記錄有所欠佳。對於這一活動我進行了反思:雖然幼兒樂與參與了活動,但是實踐過程操作能力還不夠強。在以後的數學教學中,應該多鍛鍊幼兒的動手能力。

第4篇

1、幼兒通過自己的嘗試活動,學習自然量,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2、探索用不同長度的量具,知道量具的長短與測量的結果有關,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和嘗試精神。

2、各種長度不同的量具,如小柴幫、紙條、繩子及粉筆。

1、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準備了許多冰棒棍,請你試著用冰棒棍量一量桌子的長邊有多長,量完了數一數桌子的長邊有多少個冰棒棍長度。

4、教師和幼兒共同總結測量方法。(量時,冰棒棍的一頭要對齊桌子的邊角,在冰棒棍的'另一頭用粉筆畫一條短線作為記號,第二次量時要從記號開始接下去量。)

②(引導幼兒觀察冰棒棍的長短)什麼樣的冰棒棍量出來的次數多,什麼樣的冰棒棍量出來的次數少。

③請你試著用長度不同的冰棒棍量一量桌子的長邊有多長。

4、得出結論:冰棒棍越長量出來的次數少,冰棒棍越短量出來的次數多。

1、師:老師還給小朋友準備了許多長度不同的量具,請你自己選長度不同的量具在同一測量物上進行測量,然後將結果記錄下來。

3、請幼兒說說測量結果及為什麼測量結果數目不同。

師:小朋友真能幹,學會了用正確的測量方法和長度不同的量具進行測量。

第5篇

教學目標:讓學生通過一些測量活動,掌握簡單的室外工具測量和估測的方法,並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教師播放農民在平整土地;工人在興修水利、建造房屋時進行測量的場景。

師:同學們在平時的生活中有沒有看到過這些場景?你知道測量的工具有哪些?

教師說明:測量土地時要用到標杆、捲尺、測繩等工具.

教師小結:測量較近的距離,可以用捲尺或測繩直接量出.

師:如果要測量學校操場跑道的長度應該如何來測量?測量時應注意些什麼問題?(學生邊彙報,教師邊演示“實際測量”)

(2)第一個人在a點指揮,第三個人把另一根標杆插在c點,使它和b點的標杆同時被a點的標杆擋住;

測定直線以後就可以用捲尺或測繩逐段量出所要測量的距離了

提醒學生在實際進行步測時,要注意邁步均勻,防止步子忽大忽小,向前走時儘量保持直線進行。這樣測量出來的結果相對準確些。

教師演示步測的過程:先量出幾十米的一段距離,用均勻的步子沿直線走上3、4次,記好每次走的步數,然後再算出平均每次走的步數,再算出走一步的平均長度是多少。

師:你現在能不能坐在座位上估算一下你和老師之間的距離.

教師說明:目測時容易受地形的影響,如在開闊地,容易把距離估測的偏短,而在狹長的地方又容易把距離估測的偏長。

教師提出要求:讓學生分組按照課前分別指定的兩點之間測定直線,在地面上畫出直線,並量出兩點間的距離。

a:先在操場上量出一段距離(如50米):讓學生反覆走3次,並要求記下自己每次所走的步數,填在表格裡。

b:指導學生依次算出走50米的平均步數,以及自己的平均步長。

教師也可以參與其中,可以讓學生交流每個人步測的'平均步長,總結身高高的學生通常平均步長一些,身高矮的學生平均步長相對短一些。

可以讓學生先走一走,並記下所走的步數,然後根據自己的平均步長算出操場的寬。

結合天天練p38頁的實際測量,可以組織學生測量籃球場的長和寬。

用工具測量操場的寬,並將用工具測量的結果和步測的結果進行比較。

教師先測定50米的距離,每隔10米插上標杆,估計10米、20米、30米……各有多長,然後拔掉標杆,根據指定的目標練習目測.

總結:在缺乏測量工具或對測量結果要求無需很精確時,可採用步測或目測.

第6篇

1、初步選擇和使用材料與工具,在探索中積極思考,從而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4、培養幼兒的嘗試精神,發展幼兒思維的敏捷性、邏輯性。

2、幼兒用品:幼兒人手一份材料:記錄紙、水彩筆、吸管、小木棒、毛線、積木、圖形片、曲別針、礦泉水瓶、軟尺、紙條。

一、教師以“幫助小動物測量‘寶寶學園’用具”引題。

結合自由探索活動,引導幼兒交流、學習正確的測量方法。

師:“小動物們想在森林裡建造自己的‘動物學園’,可是‘動物學園’裡的東西要怎麼來設計和建造呢?熊貓校長認為我們教室的用具和玩具都很適合它們,可是它們不知道這些東西的尺寸。所以想請我們幫助它們來量一量、記一記,然後把這些測量的結果告訴它們,好讓它們照著這些樣子來建造自己的‘動物學園’。”

2、教師讓小朋友們探索學習用吸管測量自己坐的椅子的高度,教師引導幼兒自由嘗試測量及記錄的方法。

(1)師:“我們教室裡的小椅子高度正好很適合小動物們。所以,我為每個人都準備了一根吸管和一張記錄表,請大家用吸管來量一量、記一記,看誰能更準確地測量和記錄自己椅子的高度。”

(3)請有不同結果的兩位幼兒示範用吸管測量椅子的高度,師生共同尋找正確的測量方法。師:“他們的方法都不同,那麼誰的方法測量起來更準確呢?”

師:“我們測量東西的時候,為了能測量和記錄的更準確,測量的工具要和測量的東西一端對齊;量一次後用自己的方法做個記號;第二次量的時候,要和前一個記號對齊了再量;量一次記一次,為了不讓自己忘記量了幾次,可以用點、豎線來幫助自己來記,也可以心裡記住次數。最後在記錄表上畫上用的工具和量的物體,記上量的.次數。”

二、教師指導幼兒在探索活動中繼續學習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

引導幼兒在活動中發現不同的測量物件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

1、教師指導幼兒在探索活動中繼續學習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

師:“剛才我們已經學會了正確的測量方法,現在教室裡有許多物品都需要小朋友們來測量和記錄?”

“我為每個小朋友都準備了一個小方籃,大家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籃子裡的東西作為測量工具,你想測量什麼就測量什麼,你們可以選2-3種工具測量,一邊測一邊想用哪種東西作測量工具測量起來比較快。”

②根據幼兒的測量情況引導幼兒發現不同的測量物件可以用不同的測量工具。

師:“你量了什麼?你用了幾種工具來量?還可以用哪些工具?”

2、引導幼兒通過再次的探索,瞭解不同的測量物件適合用不同的測量工具,並發現和掌握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

師:“剛才我們已經用正確的方法來量了一條直線的長度。現在,小動物們想知道我們桌椅的圓邊——也就是那圈圈(曲線)到底有多長?請小朋友們動腦筋來想一想,用什麼工具更合適?”

師:“大家的想法都不錯!那麼,我們教室裡還有哪些東西是有圓邊的,它們到底有多長呢?現在就請小朋友們找一個好夥伴一起合作,選出合適的工具,互相幫忙,完成測量的任務。你們能做到嗎?”

“如果你們在活動中碰到了什麼困難,又沒辦法解決。那麼,沒關係,呆會兒可以和大家一起來討論”

③瞭解不同的測量物件適合用不同的測量工具,並發現和掌握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

師:“你和誰一起合作?量了什麼東西的圓邊?用什麼工具量的?為什麼你們會選擇用這種工具?你們又是怎麼合作的?”

教師:“今天大家學會了怎樣來測量物品;又幫助小動物們測量了教室裡的這麼多東西;還知道了不同的東西應該用不同的測量工具來測量,這樣才能更方便、更快捷、更準確。”

想一想、記一記:如果沒有工具來測量,那該怎麼辦?(如:用腳步量操場的距離;用帽子測量頭的大小等)

師:“現在又有一個難題了:如果小動物想測量我們的大操場,但又沒有工具來測量,那該怎麼辦呢?”

“呆會兒小朋友們可以用你的辦法去試一試,然後告訴小動物們,幫助它們建造一個和我們幼兒園一樣美麗又好玩的‘動物學園’。好嗎?”

由於選擇的教學內容——《自然測量》活動是幼兒較感興趣的一項數學活動內容,也是一項操作性很強的活動;而且,我為幼兒也準備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兒在活動中主動性及積極性都很強,探索活動中個個都表現地很投入,許多平時比較不愛動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動中也顯得活躍多了。幼兒通過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動,已能掌握比較準確的測量方法了;幼兒在測量中,各項能力也得到了發展,特別是動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適宜行為:在第一個環節中,讓幼兒進行探索性測量,並根據自己的測量經驗進行討論,讓幼兒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說出來,起到了互相學習,互相借鑑的作用,而且個別幼兒的演示、教師的示範講解,使幼兒對正確的測量方法有了初步地瞭解。

1、幼兒人數較多,而空間有限,選擇椅子的高度來測量,讓孩子的視線受阻,活動不方便。

2、在我示範正確的測量方法時,選擇了和幼兒一樣的測量物件——椅子,由於空間受阻,因此做在後面及旁邊的幼兒觀察地比較不清楚。

1、如何選擇幼兒的探索物件、教師應發出怎樣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環節中欠缺充分的考慮。

2、教師是否必須選擇和幼兒同等的測量物件進行示範講解呢?怎樣選擇才能更好地考慮到每個孩子的視線呢?

1、可以讓孩子們選擇椅子靠背的邊作為物件進行測量,這樣既能讓幼兒的活動空間不會太窄,又有利於幼兒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畫一條直線線段,通過比較清晰的方法來進行示範講解?

適宜行為:我充分考慮本班幼兒的實際操作特點,採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進行教學,幼兒均能遵守規則,並且學習效果較好;老師組織也比較輕鬆。

不足之處:我設計的小環節比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兒什麼都想試一試,操作時間顯得不夠充分。

1、各個小環節的設計均為了一個目標——繼續學習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在活動中發現不同的測量物件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因此,是否可以把第一個小環節和第二個小環節結合起來,讓幼兒操作起來時間顯得更充足呢?

2、難度會太大了嗎?因為幼兒要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並不容易,更何況要幼兒初步感受了測量方法後,馬上就步入第二個目標——嘗試讓孩子們自己發現不同的測量物件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測量工具的選擇和測量物件是有關係的,程序是否會太快?

1、考慮將這個教學內容分成三個課時,把此次的目標、重點放在“學習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上。第二個大環節,就改為讓幼兒通過自由探索、操作,繼續學習、鞏固正確的測量方法。當然,我們可以在活動中,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對有圓邊的物體進行測量,學習不同的測量方法。

2、把“嘗試讓孩子們自己發現不同的測量物件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測量工具的選擇和測量物件是有關係的”這一個目標放在第二個課時來進行。這樣,幼兒學習起來不會那麼辛苦,操作的時間也更寬鬆,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難點。

整體感受:設計活動環節,既要根據幼兒的活動特點來設計好環節,又要很充分地考慮各個環節的目的性和可行性,還要考慮好各個小細節的處理。自身的業務水平也是相當重要的,問題的設定、隨機的觀察、引導語的把握均是需要進一步的培養。

第7篇

1、學習用自然測量的方法感知物體的長短,並進行記錄。

2、初步感知同樣的距離,使用的測量工具不同,測得的資料也不同,訓練思維的相對性。

2、各種自然測量的工具(鉛筆、積木、綵帶、水彩筆、冰棍棒、吸管等),每組一套。

3、記錄紙(四分之一大的a4紙)、記號筆,在黑板上畫好大的記錄表。

1、教師創設情景:“幼兒園運動會進行跳遠比賽,咱們班誰跳得最遠?”

2、請個別幼兒從起點線進行立定跳遠,引出比較方法——測量。

4、小結:測量時,使用的工具一頭要和起點對齊,然後測下一段時,工具的.一頭和上次的尾要緊接住,就是首尾相接,這樣才能測得比較準確些。

1、教師:“請你量一量桌子的邊有多長?你想選擇哪種工具?為什麼?”

2、幼兒選擇測量工具並操作:測量桌子的長邊和短邊。(可以選擇教師提供的工具也可以用自身進行測量)

3、幼兒交流測量結果,教師點評鞏固進行測量的正確方法。

1、介紹記錄表格:“我們先來看看這張記錄單?記錄表上前面的格子告訴我們什麼,後面的格子又記錄什麼呢?(幼兒講述:一個是畫選用的工具、一個是記錄資料)

2、幼兒進行測量活動。教師引導:“選擇一件自己喜歡的傢俱,用不同的工具來量一量其中的一條邊。”

教師:我們用兩種不同的測量工具測同一張桌子,測出的結果是一樣的嗎?你能發現其中的什麼祕密?

小結:測量同一樣物體時,測量工具越長,測量的次數越少,測量工具越短,測量的次數就越多。

1、引導提問:“生活中,你在哪裡見過測量?人們會用什麼工具來測量?”

小結:在生活中我們常常用測量的方法瞭解物體的長短、高矮、距離等,不管用什麼樣的測量工具,都要方法正確,才能量準確。

延伸活動:在益智區投放多種工具(毛線、木棍、鉛筆、回形針等),以及記錄再次測了教室中物品的長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