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自然測量教案8篇

教案的設計需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和水平,教案的靈活性允許教師根據實際情況作出判斷和決策,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自然測量教案8篇,供大家參考。

自然測量教案8篇

自然測量教案篇1

活動目標:

1、學習自然測量長度的方法,嘗試測量周圍的物品並表達測量結果。

2、瞭解測量工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的關係。

3、初步懂得根據測量物件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

活動準備:

測量工具(鉛筆、長條積木、吸管、紙條等)、筆、記錄表、黑板、粉筆、抹布等。

活動過程:

1、幼兒嘗試測量,教師觀察幼兒的測量方法,歸納、演示正確的測量方法。

2、幼兒用同種工具測量桌子的長和寬。

(1)幼兒嘗試用鉛筆測量並在表(一)做記錄。

(2)請全班幼兒展示記錄表,集體驗證測量結果。

(3)引導幼兒感知同種測量工具測量不同物體,次數多的較長,次數少的較短。

3、幼兒用不同的工具測量地板方格線的長度。

(1)幼兒嘗試選擇三種測量工具進行測量並在表(二)做記錄。

(2)引導幼兒探索量具的不同與測量的結果有關,工具長,次數少,工具短,次數多。

4、同伴合作選擇合適的工具測量教室周圍的物品。

(1)幼兒說說:還有什麼東西可以當測量工具?

(2)引導幼兒互相合作根據測量物件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進行測量,並記錄在表(三)。

活動反思:

1、本活動操作的材料大部分是現成的,有的是和幼兒一起準備的,隨手可得的,適合日常教學。

2、創設幼兒操作探索的環境,引發幼兒大膽參與嘗試。活動以幼兒動手操作為主,通過操作實踐,由淺入深,環環緊扣。讓幼兒嘗試測量,學習正確的測量方法——同種工具測量桌子的長或寬,並做記錄——不同工具測量地板方格線的長,並做記錄——自選工具測量自選的物體。在活動中幼兒能積極主動地嘗試、探索,到最後大部分的幼兒能用正確的方法進行測量,獲得了有關自然測量的經驗,通過測量、記錄比較明白了測量工具與測量物件的關係。

3、提供豐富的材料讓幼兒操作,充分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趣味性和探究性。在活動中的材料有:鉛筆、紙條、吸管、長條積塑、繩、小棒、紙筒等等,每個幼兒都有動手操作的機會,讓他們在看、想、說、做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各種感官的作用,提高了幼兒動手操作的能力,幼兒在測量時都忘記了地板是髒的,有的跪著量,有的趴著量,看著他們那麼專心的樣子,我都不忍心一直提醒他們要蹲著量。

4、教師還是緊張語速較快,測量方法講得不夠清楚,第一次測量時對幼兒提的問題給予了迴避,教師不能靈活根據幼兒的表現及時調整自己的言行,語言還是不夠簡練,說的話還是比較多。

活動點評:

“自然測量”這個活動,是20xx年xx市幼兒園“教壇新秀” 張秋雲老師在參加評比中組織的集中教育活動。教材選自大班科學領域。該活動以生活化為主導思想,以來自幼兒園環境中的自然物品作為操作材料,引導幼兒積極地與操作材料互動,讓幼兒充分體驗到數學活動的樂趣,真正做到了“玩中學,學中玩。”該活動有許多值得大家借鑑的地方,歸納起來有四點:

整個活動目標明確,層次清楚。

第一環節是“幼兒嘗試測量,教師歸納、演示正確的測量方法。”讓幼兒學習正確的測量方法;第二環節是“讓幼兒用同種工具測量桌子的長和寬”,從中感知“同樣的測量工具,量次數多的就長,測量次數少的就短。” 第三環節是“ 讓幼兒用不同的工具測量地板方格線的長度”, 從中感知“測量工具長,量的次數就少,測量工具短,量的次數就多。” 第四環節是“ 同伴合作選擇合適的工具測量教室周圍的物品”,利用創設的情景,讓幼兒在實踐中進一步理解“測量工具與測量物件的關係”與“要比較兩個應該使用同樣的測量工具”。在四次的測量中,

自然測量教案篇2

活動目標:

1、能用多個實物接著排和用一個實物移動的方法測量物體的長度。

2、能用數字記錄,並用語言表達測量結果。

3、激發幼兒積極探索測量物體的興趣。

活動準備:

小熊商店背景圖、玩偶小白兔、小馬、皮帶道具四條,方形卡、鉛筆、記錄表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以“小熊皮帶專賣店”的形式引題。

1、師:今天森林裡可真熱鬧啊!原來是“小熊皮帶專賣店”開張了。看!小馬是跑的最快的,它高高興興的來到皮帶店,他想買一條新皮帶呢。“哇!小熊皮帶店的皮帶可真多啊!”小熊貓說。“熊老闆,我要買哪一條好呢?”熊老闆熱情的說:”不急,我還有更漂亮的呢,你看!(出示四條皮帶道具)小馬高興地說:“哇!好漂亮啊!熊老闆我的皮帶要六個方形卡紙連起來那麼長,我要怎麼選呢?”

2、介紹記錄表的使用方法

熊老闆服務可週到了,他耐心的說:“我為顧客準備了一張記錄表,你可以看一看、量一量那條皮帶要多長就計錄在表格裡,這樣很快就能找到你合適的皮帶了。

二、引導幼兒動手測量皮帶的長度,探索測量的方法。

(1)請幼兒初步目測哪條皮帶是適合小白兔所要的皮帶

(過渡語):小馬著急的說:到底那條皮帶合適呢?哪個小朋友願意幫我看一看哪條皮帶有六個方形卡紙那麼長呢?嗯,我想請小手舉得漂亮的小朋友來幫我找一找。

(2)、引導幼兒用多個實物測量物體,教師觀察測量結果並把測量的結果記錄在表格中。

( 過渡語)師:“哪個小朋友說的對呢?要用什麼辦法才能找到合適的皮帶呢?”(請幼兒上來用六個放行卡紙測量)

(3)、引導幼兒討論:為什麼用一樣長的方形卡量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呢?應該怎樣測量?

教師小結:我們要把皮帶的起點和方形卡的起點對齊,再把其他的方形卡紙按順序一個緊挨著一個不留空隙,不層疊排放,這樣就能正確的量出合適的皮帶了

小馬在小朋友的幫助下終於買到了合適的皮帶了,他呀,快快樂樂的拿著皮帶回家了。

(4)、引導幼兒探索用一個實物測量物體長度

過渡語:小白兔看到小馬買到了皮帶,也到皮帶專賣店了,原來他媽媽要過生日了,他想買一條皮帶送媽媽當生日禮物,給媽媽一個驚喜呢。看,他偷偷量了量媽媽的腰帶,剛好五個方形卡紙連起來那麼長。可是他急急忙忙出來只帶來一個方形卡紙這可怎麼量呢?請小朋友幫忙想辦法量量看,要怎樣才能用一個方形就能量出皮帶的長度來呢?

1)、請幼兒上來用一個方形卡紙測量

2)、請幼兒用語言完整表達自己的測量方法。

教師總結:先從皮帶的一頭開始量,量一次在方形卡後面做一個記號,移動方形卡從記號這裡接著往下量,注意中間不能空出來,也不能重疊,一直量到最後,量完數一數一共有幾個記號。

三、請幼兒測量自己的椅子的邊長,學習正確的測量方法。(教師重點觀察幼兒測量的方法,提醒幼兒用數字記錄,並跟同伴交流自己測量的結果。教師先要交待注意事項,及記錄表的填寫方式。

過渡語:小白兔很高興,它買到了合適的禮物,非常感謝小朋友。媽媽的生日就要到了,會請很多的客人椅子不夠坐,他覺得小朋友們坐的椅子很漂亮,也想在做一些和小朋友坐的一樣的小椅子,可不知道大小,所以想請小朋友再幫他量量你們坐的椅子的邊有幾個方形卡紙那麼長回家也叫師傅做一些,記得把你們每次量的數量記在這張小的表格裡哦。

(1)、幼兒自由測量,教師觀察指導。

(2)、師幼交流測量的結果。(師:你們用方形卡量了椅子的邊長,量了幾次才量完?畫了幾個記號?)

(3)、教師小結幼兒測量操作情況。

師:哇!小朋友都量好了,一起來看是幾個方形卡紙那麼長呢?我們一起來驗證吧。

師:噢,原來椅子的邊有三個方形卡紙那麼長。

延伸活動:幼兒測量不同的物體,掌握測量的正確方法。

師:媽媽的生日不僅椅子要加,窗簾、桌布等等很多東西都要換新的,小朋友這麼聰明一起去他家幫他量一量吧。

自然測量教案篇3

活動目標

1、能用回形針、吸管、雪花片測量小魚的長度,嘗試記錄測量結果。

2、瞭解物體的長短是相對的。

活動準備

課件、回形針、吸管、雪花片若干、卡片魚、記錄單若干。

活動過程

1、創設情境圖,引發幼兒測量的興趣。

(1)出示課件。

師:夏天的池塘真熱鬧呀,說說你看到了什麼?

今天池塘裡舉行運動會,青蛙、大白鵝、小烏龜都來了,我們小朋友就做魚寶寶也去參加吧!大家想請我們小魚作裁判,願意嗎?

2、探索測量工具、測量方法。

(1)比賽開始前,先量一量魚寶寶有多長吧!

(2)你準備用什麼來測量?從哪兒開始量?

(活動實錄:幼兒一:我想用鉛筆。

幼兒二:我想用回形針

幼兒三:我想用牙籤。

幼兒四:用吸管。從魚頭開始量……)

(評析:孩子們都能想到用自然物來測量,可能看到老師為他們準備的操作材料才想到說的,但這並不影響活動效果,孩子們的表現慾望特別強烈。)

3、幼兒操作

(活動實錄:幼兒一:把回形針一個搭一個連在一起量。

幼兒二:量魚的周長。

幼兒三:雖然把回形針一個接一個,但沒有按一條直線量。

其餘幼兒的方法基本正確。)

(評析:本環節我沒有把測量方法拋給孩子們,而是讓他們自由探索測量方法,然後再糾正改錯。有的幼兒方法不正確在情理之中。)

4、請個別幼兒示範測量小魚。誰願意來試一試?讓我們看他量的對麼?有沒有從頭開始量?回形針之間連線的好嗎?

5、老師示範。

6、繼續操作

師:瞧,青蛙和龍蝦比跳遠,大白鵝和烏龜比游泳。比賽結果出來了,那誰是跳遠冠軍、游泳冠軍呢?請各位裁判,用吸管、雪花片量一量。把結果記錄下來。

7、展示測量結果

(1)誰是跳遠冠軍、游泳冠軍?

(2)為什麼同樣的長度,用不同工具量,結果不一樣呢?

小結:同樣的物體,用不同的工具測量,因為工具不一樣長,所以結果就不一樣。

活動延伸 1、鼓勵幼兒用自己的手、腳或者身邊的自然物作為測量工具,來測量活動室的面積、桌椅的高度。

2、玩“量身高”的遊戲。請幼兒兩兩結對,互相為對方描畫出身體的輪廓,然後再用回形針測量出各自的身高有多少個回形針的長度。

自然測量教案篇4

活動目標:

1、鼓勵幼兒自主選擇測量工具來測量周圍物體,在探索比較中發現測量工具和測量結果的關係。

2、瞭解測量在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幼兒參與測量的興趣。

3、願意與同伴合作交流,解決問題。

4、讓孩子們能正確判斷數量。

5、體會數學的生活化,體驗數學遊戲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幼兒已有初步的測量經驗。

2、尺子、繩子、軟尺、吸管、小棒、短積木、鉛筆、筷子、紙卡段、盒子、書等物品。

3、記錄表、水彩筆、磁性板。

活動過程:

一、引題:提出任務

今天小朋友來當“小小測量員”,用三種不同的工具來測量相同的一條邊,並把測量結果記錄下來。

二、探索:分組測量並記錄

1、幼兒兩人自由結伴協商、自主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來測量物體同一條邊。

2、教師巡迴觀察、傾聽、瞭解幼兒測量的情況。

3、鼓勵幼兒用不同的工具進行測量,並把測量結果記錄下來。

三、分享:交流測量的過程和結果

1、將各組幼兒的測量記錄表張貼在磁性板上,幼兒邊看邊交流,討論測量的過程和結果。

2、引導幼兒分析記錄結果,說說為什麼會有不同的結果?並在分析比較中獲得用不同測量工具測量同一條邊測量結果不同的經驗。

四、遊戲:問答競賽小遊戲,啟發幼兒再次測量。

1、測量黑板的長邊,用什麼工具量的次數最少(或最多)?為什麼?試一試。

2、測量活動室長度有三種長短不同的工具,選取什麼工具測量速度最快?為什麼?試一試。

3、如果沒有這些工具,我們還能用什麼辦法來測量活動室的長度?試一試。

五、活動延伸:

鼓勵幼兒再次嘗試探索用各種不同的工具來測量物體的高度、遠近等。

活動反思:

由於選擇的教學內容——《自然測量》活動是幼兒較感興趣的一項數學活動內容,也是一項操作性很強的活動;而且,我為幼兒也準備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兒在活動中主動性及積極性都很強,探索活動中個個都表現地很投入,許多平時比較不愛動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動中也顯得活躍多了。幼兒通過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動,已能掌握比較準確的測量方法了;幼兒在測量中,各項能力也得到了發展,特別是動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環節

適宜行為:在第一個環節中,讓幼兒進行探索性測量,並根據自己的測量經驗進行討論,讓幼兒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說出來,起到了互相學習,互相借鑑的作用,而且個別幼兒的演示、教師的示範講解,使幼兒對正確的測量方法有了初步地瞭解。

不足之處:

1、幼兒人數較多,而空間有限,選擇椅子的高度來測量,讓孩子的視線受阻,活動不方便。

2、在我示範正確的測量方法時,選擇了和幼兒一樣的測量物件——椅子,由於空間受阻,因此做在後面及旁邊的幼兒觀察地比較不清楚。

問題:

1、如何選擇幼兒的探索物件、教師應發出怎樣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環節中欠缺充分的考慮。

2、教師是否必須選擇和幼兒同等的測量物件進行示範講解呢?怎樣選擇才能更好地考慮到每個孩子的視線呢?

對策:

1、可以讓孩子們選擇椅子靠背的邊作為物件進行測量,這樣既能讓幼兒的活動空間不會太窄,又有利於幼兒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畫一條直線線段,通過比較清晰的方法來進行示範講解?

第二個環節

適宜行為:我充分考慮本班幼兒的實際操作特點,採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進行教學,幼兒均能遵守規則,並且學習效果較好;老師組織也比較輕鬆。

不足之處:我設計的小環節比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兒什麼都想試一試,操作時間顯得不夠充分。

問題:

1、各個小環節的設計均為了一個目標——繼續學習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在活動中發現不同的測量物件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因此,是否可以把第一個小環節和第二個小環節結合起來,讓幼兒操作起來時間顯得更充足呢?

2、難度會太大了嗎?因為幼兒要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並不容易,更何況要幼兒初步感受了測量方法後,馬上就步入第二個目標——嘗試讓孩子們自己發現不同的測量物件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測量工具的選擇和測量物件是有關係的,程序是否會太快?

對策:

1、考慮將這個教學內容分成三個課時,把此次的目標、重點放在“學習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上。第二個大環節,就改為讓幼兒通過自由探索、操作,繼續學習、鞏固正確的測量方法。當然,我們可以在活動中,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對有圓邊的物體進行測量,學習不同的測量方法。

2、把“嘗試讓孩子們自己發現不同的測量物件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測量工具的選擇和測量物件是有關係的”這一個目標放在第二個課時來進行。這樣,幼兒學習起來不會那麼辛苦,操作的時間也更寬鬆,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難點。

整體感受:設計活動環節,既要根據幼兒的活動特點來設計好環節,又要很充分地考慮各個環節的目的性和可行性,還要考慮好各個小細節的處理。自身的業務水平也是相當重要的,問題的設定、隨機的觀察、引導語的把握均是需要進一步的培養。

小百科:測量是按照某種規律,用資料來描述觀察到的現象,即對事物作出量化描述。測量是對非量化實物的量化過程。

自然測量教案篇5

活動目的:

1、喜歡參與測量活動,樂意運用自然測量的知識來解決所碰到的問題。

2、自主選擇工具,測量物體的長短,初步認識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係,並且初步學習正確測量的方法。

3、在動手動腦的活動中激發幼兒的探究精神,發展幼兒觀察、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4、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5、喜歡數學活動,樂意參與各種操作遊戲,培養思維的逆反性。

活動準備:

1、長短不一的測量工具、粉筆

2、故事圖片

3、記錄紙、筆

活動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景

以故事的方式引入,提出問題:藍貓和淘氣的爭論如何測量小汽車的車頂長度?

幼兒討論

(二)幼兒嘗試活動

幼兒自選工具測量某一物體

引導幼兒比較觀察測量的結果,並與同伴對比,有什麼發現?

(三)討論

1、比較測量的結果

引導幼兒尋找測量結果與工具的關係

2、討論測量的方法

找準起點;沿邊線測量,不要偏離邊線;首尾相連

3、小結:使用測量工具的長短不一樣,那麼得到的結果也不一樣。

(四)幼兒自主測量

1、提出測量的要求:選擇一種工具,量時找準起點,用筆畫個記號,沿邊線測量,首位相連。

2、幼兒操作。

3、討論與總結:

(1)你用什麼工具測量的?結果是多少?

(2)誰也是用這個工具的?結果一樣嗎?

(3)你還測了什麼?結果怎樣?有人測的和他一樣嗎?你的結果呢?

(五)延伸活動

1、討論:還有什麼也可以當測量的工具?

2、我們身體的那些部位也可以當測量工具?

3、幼兒遊戲:跳遠

活動反思:

由於選擇的教學內容——《自然測量》活動是幼兒較感興趣的一項數學活動內容,也是一項操作性很強的活動;而且,我為幼兒也準備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兒在活動中主動性及積極性都很強,探索活動中個個都表現地很投入,許多平時比較不愛動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動中也顯得活躍多了。幼兒通過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動,已能掌握比較準確的測量方法了;幼兒在測量中,各項能力也得到了發展,特別是動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環節

適宜行為:在第一個環節中,讓幼兒進行探索性測量,並根據自己的測量經驗進行討論,讓幼兒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說出來,起到了互相學習,互相借鑑的作用,而且個別幼兒的演示、教師的示範講解,使幼兒對正確的測量方法有了初步地瞭解。

不足之處:

1、幼兒人數較多,而空間有限,選擇椅子的高度來測量,讓孩子的視線受阻,活動不方便。

2、在我示範正確的測量方法時,選擇了和幼兒一樣的測量物件——椅子,由於空間受阻,因此做在後面及旁邊的幼兒觀察地比較不清楚。

問題:

1、如何選擇幼兒的探索物件、教師應發出怎樣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環節中欠缺充分的考慮。

2、教師是否必須選擇和幼兒同等的測量物件進行示範講解呢?怎樣選擇才能更好地考慮到每個孩子的視線呢?

對策:

1、可以讓孩子們選擇椅子靠背的邊作為物件進行測量,這樣既能讓幼兒的活動空間不會太窄,又有利於幼兒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畫一條直線線段,通過比較清晰的方法來進行示範講解?

第二個環節

適宜行為:我充分考慮本班幼兒的實際操作特點,採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進行教學,幼兒均能遵守規則,並且學習效果較好;老師組織也比較輕鬆。

不足之處:我設計的小環節比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兒什麼都想試一試,操作時間顯得不夠充分。

問題:

1、各個小環節的設計均為了一個目標——繼續學習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在活動中發現不同的測量物件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因此,是否可以把第一個小環節和第二個小環節結合起來,讓幼兒操作起來時間顯得更充足呢?

2、難度會太大了嗎?因為幼兒要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並不容易,更何況要幼兒初步感受了測量方法後,馬上就步入第二個目標——嘗試讓孩子們自己發現不同的測量物件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測量工具的選擇和測量物件是有關係的,程序是否會太快?

對策:

1、考慮將這個教學內容分成三個課時,把此次的目標、重點放在“學習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上。第二個大環節,就改為讓幼兒通過自由探索、操作,繼續學習、鞏固正確的測量方法。當然,我們可以在活動中,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對有圓邊的物體進行測量,學習不同的測量方法。

2、把“嘗試讓孩子們自己發現不同的測量物件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測量工具的選擇和測量物件是有關係的”這一個目標放在第二個課時來進行。這樣,幼兒學習起來不會那麼辛苦,操作的時間也更寬鬆,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難點。

整體感受:設計活動環節,既要根據幼兒的活動特點來設計好環節,又要很充分地考慮各個環節的目的性和可行性,還要考慮好各個小細節的處理。自身的業務水平也是相當重要的,問題的設定、隨機的觀察、引導語的把握均是需要進一步的培養。

自然測量教案篇6

一、活動目標:

1、能正確使用測量工具,學習正確的測量方法。

2、嘗試用測量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問題。

3、願意與同伴合作交流解決問題,體驗活動的樂趣。

二、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幼兒已有初步的測量經驗。

物質準備:測量工具、記錄卡、彩色紙皮等。

環境準備:佈置獨木橋的情景。

三、活動過程:

(一)、引題:創設遊戲情景,幼兒自主探索測量的方法。

引導語:我們一起來走獨木橋吧!獨木橋有些壞了你們要慢點哦!(見圖片1、2)大班數學活動《學習自然測量》

師:剛才我們走過的獨木橋有些壞了走著可真危險,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修一修吧!要知道每塊獨木橋有多 長, 我 們可以用什麼辦法來測量呢?(見圖3)

老師帶來了一些小棒,請小朋友用這些小棒來量一量每塊獨木橋有多長,把你用的工具和測量的結果記在

記錄卡上。

1、幼兒用小棒自主測量獨木橋的長度,師觀察。(見圖片4、5)

大班數學活動《學習自然測量》

2、個別幼兒演示,梳理測量經驗。

(1)剛才你量了幾次?你是怎麼量的?(提問個別孩子,並演示測量過程。)

(2)引導幼兒發現測量中的問題:為什麼用一樣長的工具測量同樣長度的獨木橋結果會不一樣?

師:測量是需要方法的,方法不正確,量出來的結果就不一樣了,不準確了。(見圖片6)

大班數學活動《學習自然測量》

(3)我們應該怎麼測量呢?

3、師幼共同梳理正確的測量方法。

我們要先找到起點,工具從起點開始量,量一次要用筆幫忙做一次記號,第二次要從記號後面開始接著往後量,不要量歪了,量的時候中間不能空出來,也不能重疊,量到最後要數一數一共有幾個記號,把結果記下來。(見圖片7)

(二)、探索:測量並記錄。

引導語:第一次的任務我們完成了,你們會測量了嗎?現在我們一起用學到的測量方法再來量一量獨木橋到底有多長呢?量好了把結果記在記錄卡第2行的後面。

(1)幼兒再次用小棒測量獨木橋的長度,學習正確的測量方法。(見圖片8)

2)師觀察指導、傾聽、瞭解幼兒測量的情況。

(3)師生交流測量結果。

師:你們剛才又用小棒量了獨木橋,這次你們量完的結果是多少?

剛才你們都從什麼位置開始量,量好一次做了什麼?一次一次要怎麼接?量完還要數一數一共有幾個記號。

(三)、二次探索,購買材料。

1、引導語:現在我們就去材料鋪買長度一樣的材料來修鋪獨木橋好嗎?記得哦!我們買的材料既不要浪費也不能太短了。要買和我們剛才量的一樣長的才可以,出發吧!!!

2、幼兒購買材料修鋪獨木橋。(見圖片9、10)

大班數學活動《學習自然測量》

(四)結束:

師:我們的獨木橋修好了,我們一起來走過修好的獨木橋去外面找找別的東西,去量一量它們有多長。老師這裡給小朋友準備了一些測量工具,你們也可以自己去找一樣喜歡的東西來當測量的工具,用我們今天學到的測量本領來量一量,把結果也記下來。(見圖片11、12)

活動延伸:

幼兒自主選擇周圍的物體測量,師重點觀察幼兒的測量方法和記錄。

你還量了什麼?是怎麼量的?它有多長?

自然測量教案篇7

活動內容:

學習自然測量

活動目標:

1、幼兒通過自己的嘗試活動學習自然測量,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並學習記錄的方法。

2、探索用不同長度的量具進行測量,知道量具的長短與測量的結果有關。

3、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和探索精神。

活動材料及環境創設:

1、知識準備:課前組織幼兒進行自由探索活動,引導幼兒用筆代替尺子測量教室內的桌椅,自由嘗試測量及記錄的方法。

2、教師用記錄紙、記錄筆、小棒、磁帶。幼兒人手一份動物掛飾(兔、貓、雞、狗等)及測量用具。

幼兒分組材料:吸管棒、筆、小木棒、線、積木、鐵絲、抹布、記錄紙等。

3、將教室佈置成“小熊樂園”的環境。(樂園大門、小火車、小熊家等)

設計意圖:

自然測量活動是幼兒較感興趣一項數學活動內容,也是一項操作性很強的活動,幼兒要在一次活動中較為正確地掌握自然測量的方法,並同時知道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係是不太容易的。因此,教師針對這一活動的重難點,本著在活動中培養幼兒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培養幼兒的探索精神及數學思維能力,設計了活動的教學流程:自由分散探索---集中討論學習---分組操作探索---集中討論歸納。

活動過程:

一、教師以到“小熊樂園”參觀引題,結合自由探索活動小結幼兒嘗試測量活動的結果,引導幼兒學習正確的測量方法。

1、師:小熊請小動物們到“小熊樂園”參觀學習,看看“小熊樂園”是怎麼建造的,學會後回到森林裡建造自己的樂園。你們聽,小熊樂園的火車來了,讓我們坐著火車去吧!

(幼兒做開火車律動入室)

2、請個別幼兒嘗試用小棒測量大門。

3、教師根據幼兒活動情況小結。示範講解用小棒測量大門的方法及記錄的方法。

4、教師讓小動物學習用筆測量自己坐的積木椅子,教師指導個別能力較差的幼兒。

5、教師提問:你測量的椅子有幾根筆這麼長?為什麼用一樣的筆測量的結果是不同的?

教師根據幼兒測量結果進行記錄,並引導幼兒發現用同樣的測量工具測量積木,積木越長測量的次數越多,積木越短測量的次數越少。

二、教師指導幼兒在自由分組活動中繼續學習測量的方法,引導幼兒在活動中發現測量用具與測量次數之間的關係。

1、教師介紹分組活動的材料及活動要求。

a組:讓小動物們用吸管棒測量小熊家裡的桌椅和床鋪有多長。然後將結果記錄在記錄紙上。b組:請小動物們分別用長短不同的小棒分別測量一下大門的一塊磚有多長,然後將結果記錄在紙上。

c組:小動物們可以自由選擇盤子裡的東西作為測量工具,測量小熊火車的一節車廂有多長,你們可以選2、3種工具測量,一邊測一邊想用哪種東西作測量工具比較方便測量。

2、教師交待分組活動的要求。

3、教師組織幼兒分組活動,重點幫助幼兒掌握測量的方法,並引導在b組活動的幼兒思考測量工具與測量次數之間的關係。

三、教師組織幼兒討論交流,引導幼兒發現測量工具與測量次數之間的關係。

1、教師展示a組幼兒的測量結果。

2、教師根據b組幼兒的測量結果引導幼兒發現:為什麼一塊磚測量的次數會不同?測量工具與測量次數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教師引導幼兒發現磚塊時使用的工具長,測量的次數就少,測量的工具短,測量次數就多。

3、教師提問:你選擇了什麼測量工具測量火車的車廂,你喜歡用哪種工具進行測量?還有哪些東西可以做為測量工具?

4、師:小動物們測量了“小熊樂園”裡的這麼多東西,現在知道怎麼建造動物樂園了吧,讓我們回到森林裡動起手來,建造我們的動物樂園。

幼兒律動出室

四、延伸活動

1、引導幼兒在生活中利用各種不同的工具進行測量活動。

2、尋找哪些工具進行測量更方便。

自然測量教案篇8

教材簡析:

測量是一個比較傳統的科學內容,以往的測量活動大多是教師為幼兒提供一定數量的測量工具如:筷子、繩子、粉筆、吸管等,讓幼兒進行測量的,他們的思維就大多被侷限在教師所提供的工具內,創造性得不到充分的發揮。然而,現實生活中,可供幼兒進行測量的工具有很多很多,有的甚至我們成人都想不到,但是幼兒卻能夠去發現。

設計理念:

本活動從幼兒的實際生活出發,將幼兒身邊的事物"桌子"作為科學探索的物件,引起幼兒的興趣,讓他們自己動手、動腦,自主的探索、發現、操作,進而創造,從而獲得測量的正確方法與經驗,從中體驗經過他們自己探索發現而獲得的成功,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活動目標:

1、幼兒能創造性地使用各種工具進行自然測量,初步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並記錄測量結果。

2、幼兒能積極動腦,解決測量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3、學會與他人合作進行測量,體驗合作的快樂。

4、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造並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5、能積極地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激發進一步探索事物變化的願望。

活動準備:

1、蠟筆、紙人手一份

2、桌子八張

活動過程:

(一)匯入活動,引起幼兒探索的興趣。

師:小朋友,你們看,我們教室裡有好多桌子,我們天天都要用到它,可是你們知道這些桌子有多長嗎?

那就讓我們自己動腦去量一量吧!

[《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絡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物件。"在幼兒生活中,可以用來進行測量的工具有很多,因此活動一開始我以幼兒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桌子來匯入,直接進入正題,通過問題"桌子有多長"一下子調動起幼兒的興趣,讓孩子尋找身邊的測量工具並積極地去動手操作,解決疑問。]

(二)幼兒進行測量,自己動腦尋找量具進行測量。

量完後提問:

1、你剛剛是用什麼量的?(幼兒介紹自己使用的量具)

2、那你是怎麼量的呢?請你來給大家示範一下。(請多個幼兒回答並示範)

3、你覺得他的這種方法怎麼樣?(每請一個幼兒示範後,讓其他幼兒評價一下)

4、教師與幼兒一同總結,從而得出正確的測量方法:從左往右或者從上往下開始測量,如果長度不夠,做好標記,再從標記處接著往下量。

[教室裡可供幼兒進行測量的工具有很多,幼兒紛紛尋找測量的工具,有的孩子用的是自己的手,有的用的是蠟筆盒等等,他們用自己的方法、自己的工具去初步感知測量,充分發揮了孩子們的自主性與創造性;而交流的過程則是讓孩子大膽的說出自己的做法,教師始終支援孩子的活動,只作適當的引導,不同的做法其實是孩子智慧的碰撞,最終孩子在交流評價的過程中找到了正確的測量方法。這樣的過程讓幼兒感到是他們自己在獲得經驗,獲得知識,而不是老師說教、灌輸給他們的。真正感受到了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了發現的樂趣。]

(三)幼兒第二次操作:再次測量桌子的長度,並記錄測量結果。

師:現在老師要請你們用和剛剛不一樣的方法,再去量一量桌子的長度,然後把你用的量的工具和測量的結果記錄下來。你記錄的結果要自己看得懂,別人也要看得懂。

1、幼兒進行測量,教師進行觀察指導。

2、你是用什麼量的?怎麼量的?你量的結果是怎樣的?(讓幼兒出示測量記錄表)

3、你們有沒有發現什麼問題呢?為什麼同一張桌子,你們量了之後記錄下來的結果不一樣呢?(幼兒討論後回答)

4、教師小結(邊演示邊操作):雖然量的工具不同,但是量出來的桌子的長度還是一樣的!

5、介紹常用的測量工具,直尺、捲尺等。

[本環節是對上一環節的鞏固。有了第一次的測量經驗,這次就容易多了,因而我在這一環節增加了難度,讓幼兒用和第一次不一樣的方法測量,而且還要記錄。記錄的過程也是幼兒創造力和能力的體現,因為幼兒由於能力差異,記錄的方式會不一樣。活動在此逐漸深入,引導他們發現問題,即"為什麼同一張桌子測量記錄的結果卻不一樣"然後在討論的`過程中找出問題的答案:原來是測量的工具不一樣,但桌子的實際長度是不會變的,教師同時適時的引入生活中常見的測量工具,拓寬孩子的經驗。教師始終都是讓幼兒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只在關鍵時刻用問題來引領幼兒,起一個"推一把"的作用。]

(四)幼兒自由選擇測量物件,進行測量並記錄。

師:我們生活中,還有許多東西可以去量一量,你還想量什麼呢?在量的時候,把你量的物件、量時用的工具和量的結果都記錄下來。你還可以和別人對照一下,同一樣東西,量的結果一樣嗎?如果你一個人不行的話,你可以找好朋友一起去測量。

1、幼兒自由測量,教師觀察並指導。

2、幼兒之間相互交流測量的過程。

3、集體交流評價。

4、教師總結。

[孩子們在學會測量並記錄之後,興趣就更大了,為此,教師適時地滿足孩子的需要,讓孩子去量自己想量的東西,只是孩子們測量的範圍更廣了,教師也給予孩子更多的自主空間和選擇的權利:你還想量什麼?同時鼓勵幼兒進行合作測量:如果你一個人不行的話,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去測量,讓孩子從中體驗合作的快樂、共同解決問題的快樂,使同伴之間的關係更為融洽。]六、活動延伸:

活動反思:

?自然測量》活動是幼兒較感興趣的一項數學活動內容,也是一項操作性很強的活動;而且,我為幼兒也準備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兒在活動中主動性及積極性都很強,探索活動中個個都表現地很投入,許多平時比較不愛動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動中也顯得活躍多了。幼兒通過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動,已能掌握比較準確的測量方法了;幼兒在測量中,各項能力也得到了發展,特別是動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標籤: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