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國小科學教學心得體會8篇 國小科學教學探索:發現與奇思

本篇文章將分享一位國小科學教師的心得體會,探討他們在教學過程中的一些收穫和感悟。通過這些實踐經驗,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應用科學知識,為國小生營造一個充滿探索和發現的學習環境。讓我們一起來聽聽這位教師的故事吧!

國小科學教學心得體會8篇 國小科學教學探索:發現與奇思

第1篇

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必然要藉助一定的探究材料,這是實現兒童科學探究過程的必要條件。國小科學課的探究材料包括可供觀察、探究的所有資訊材料和實物材料。如課本、圖冊、課外讀物、媒體資訊、兒童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和熟悉的物品、周圍的環境、實驗儀器、電教媒體材料等等。提供學生科學的實驗儀器有的時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實驗室的儀器容易使學生一定的陌生感,同時也不利於學生課後繼續進行科學探究。

在教學中,我儘量採用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驗材料,學生生活中的牛奶盒、可樂瓶、生日蛋糕的泡沫盒等等都是教師們進行科學探究實驗的好材料。比如教學科學教材《聲音的產生》的時候,不是用專門的實驗器材音叉,而是提供給學生生活中一些材料,比如學生的塑料直尺,紙張等常見的材料,要求學生想各種辦法使它們發出聲音來。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會想出各種各樣的辦法來,使直尺等物體發出聲音來,忙得不亦樂乎。

又如,在教學科學教材《溫度計的祕密》實驗的時候,我提供給學生的實驗材料是小藥瓶和學生喝牛奶用的透明塑料管,而不是實驗室的燒瓶和玻璃管,實驗的效果同樣很理想。教學中如果一味使用專門的實驗器材會制約了學生課外的科學探究活動。提供學生隨處可見的生活化的實驗材料,有興趣的學生就可以利用課餘時間作進一步的科學探究了。

如在教學科學教材《有趣的浮沉現象》一課時,我就為學生提供了一組生活中常見的物體(馬鈴薯、泡沫塊、橡皮、回形針、小木塊、小鐵塊等等),讓學生猜測哪些物體是沉,哪些物體是浮,並把你認為是沉的物體放一堆,浮的物體放一堆。學生探究得興致勃勃。

國小科學教學心得體會8篇 國小科學教學探索:發現與奇思 第2張

第2篇

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綜合學科。科學實驗常常以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學生步入奇妙的科學殿堂,能激起學生的創新潛能。它對於培養學生的動口、動手、動腦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都具有其他教學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

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材料,因地質宜筆者在教學“油菜花開了”時選擇了黃瓜花,原因是學生了解和熟悉這花而且容易收集。

選擇具有趣味性的實驗材料筆者在教學“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時選擇木頭、紙、塑料等幾種玩具型的材料,讓學生在愉悅中學習。

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材料代表性的材料不僅決定了學生實驗的有效性,而且可以提高教師教學的目的性。如筆者在教學“種子的萌發”時選擇玉米種子作為研究物件。

在教學“蝸牛”“蚯蚓”時,教師應指導學生充分觀察這兩種動物。為了達到“充分”的目的,筆者準備了捱餓的蝸牛、菜葉、蘋果片、火柴、放大鏡、蚯蚓、潛水碟子、樹葉、記錄紙等。學生在3個課時的充分活動中,瞭解了蝸牛不吃有蠟質的樹葉,會游泳,怕煙火,運動時腹足如波浪般前進;蚯蚓不能生活在水中,運動時身體伸縮前進。

充分利用實驗培養學生探究能力,才能提高學生學習科學興趣。

“生活化、活動化、自主化、情感化”正在和必將成為這個學科教學的一個基本方法;教學必需真正貼近自然、貼近經驗、貼近生活、充滿生命的活力……很多新的理念正在向我們舊有的東西挑戰。如何上好國小《科學》課?以下談談使用《科學》教材以來的幾點思考。

科學是一門生機勃勃的學問,《科學課程標準》中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

1、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意識,讓學生敢於探究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一個問題的產生通常要比它的結論的得出更為重要。”問題的提出是科學探究的開始,也是學生探究興趣的所在。因此老師應在這兩方面多下功夫:一是要積極地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問題。二是要在科學教學過程中創設一定的情景,開展多樣化活動,給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問題環境,讓學生樂於提問題。對他們所提的問題,老師要本著保護學生的求知慾出發,容許出錯,切不可加以嘲笑、挖苦、諷刺。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大都能根據某一自然現象或自然事物提出相應的較恰當的問題,並對問題的結論進行大膽的猜想。

每一位科學老師都應有這個認識:科學課的學習內容已不僅僅是教科書,而是學生生活周圍廣闊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因此科學

課教學要充分利用廣泛存在於學校、家庭、社會、大自然、網路和各種媒體中的多種教育資源,將學生的探究活動置於廣闊的背景之中,幫助他們不斷擴充套件對周圍世界科學現象的體驗。

對學生而言,探究的方法是最重要的。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學生會各種不同的探究方法。比如:在觀察中探究、在實驗中探究、在思考中探究、在合作中探究等等。此外,探究是學生的一種學習行為,要教育學生持之以恆。學生在探究中會遇到一些問題與困難,這時,教師應進行適時的引導,主動傾聽學生的意見,鼓勵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避免學生遇難而退。

科學課程必須給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在這一點上,由於實驗在科學教學中的地位和實驗本身的特點,它要求我們必須強化實驗教學。這主要是因為:

國小生對實驗最感興趣,這種興趣,往往成為他們學習的直接動力,成為愛好和志趣,以致發展為驚人的勤奮和百折不撓的毅力。興趣愛好和求知慾是兒童獲得知識、技能和發展能力的前提,也是獲得知識、技能和發展能力的結果。在觀察與實驗中,可以充分發揮兒童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的作用,靠眼看物體的形狀、顏色、大小、遠近;靠耳聽物體發出的聲音的高低、強弱、音色;靠鼻聞物體的香、臭等氣味等,讓孩子親自去探究其中的奧祕,感知其中的神奇,來滿足他們的興趣。學生天生就好奇、好動,這些實踐對他們最有吸引力和凝聚力,所以實驗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徑。

學習科學,必須有一定的實驗能力。包括實驗設計、實驗操作、實驗觀察記錄、整理記錄資料等方面的能力。這些能力是不可能僅靠教師的講解來獲得,而必須在相應的實踐活動中,才能得到發展,只有通過實驗才能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通過設計實驗,分析結果等能鍛鍊和培養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在研究原因、結果、形成概念的過程中,要進行概括、抽象的邏輯思維能力、歸納能力、分析能力;在實際操作中,還能培養組織能力、實踐操作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因此,只有通過實驗,才能更好地培養和發展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

我們知道:實驗具有重複性,它能在相同的條件下進行多次的反覆,供學生反覆觀察;能使學生迅速掌握前人已認識到的真理,以最有效的方式去掌握自然基礎知識。因此,讓學生進入實驗環境,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實驗,讓學生親自實踐,主動去探索新知識,獲取新知識,無疑是使學生牢固掌握知識的有效途徑。

三、科學教學要加強與現代教育技術的整合

以多媒化、網路化、智慧化為主要特徵的資訊科技,正在對傳統的課程理念、課程內容和課程實施以及課程資源,產生深刻的影響

和變革。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課程的事例成為學校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的必然趨勢。作為《科學》這門學科,再不能在“粉筆+黑板”的這種老模式裡大講“科學”了。

1、現代資訊科技提供的學習方式,有利於開展因材施教,體現教育的公平、民主和全體發展的思想;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

2、現代教育技術本身就是技術創新的產物,資訊科技提供了極為豐富的資訊資源和時時更新的各類知識,它給學生的參與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任學生自由遨遊在知識的海洋中,為他們的想像力插上翅膀,從而培養想像、激發想像、鼓勵參與、啟發創造、指導實踐。

3、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可以為新型教學模式提供理想的教學環境。計算機集文字、圖形、影象、音訊等多種媒體手段於一體,它能把靜態、枯燥的材料融入到思維空間,產生極其活躍的動態畫面,使其內容更充實,形象更生動,能直接刺激學生的視覺與聽覺感官,給學生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從而形成學習動機。比如:一位教師在教學《眼睛的科學》一課,用計算機動畫來演示晶狀體的調節過程,讓學生直觀清楚地看到了人的眼睛,看不同距離物體時肌肉、晶狀體的變化過程,有效地彌補了實驗不足。這樣,把看不見、摸不著的枯燥知識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收到極好的教學效果。國小科學課的教學應當著眼於學生“基本科學素養”的提高。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許多新觀念,新方法正衝擊著我們傳統的觀念,

作為一個一線的科學課教師,讓我們在切實轉變觀念的同時,結合科學課自身的特點,在實踐中加強反思,努力學習,真正擔負起培養下一代“基本科學素養”的重要任務。

實踐證明多媒體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自我建構能力,來自各方面的不同的知識和資訊往往集中在一起;學生需要通過對這些知識和資訊的整合,發現和獲得其中的價值和意義,並進行新的意義建構。如何更好地將現代資訊科技與科學課程相整合,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科學的樂趣,是一個值得我們深入探究的問題。科學課的教學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它要求科學課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如果教師具備了一定的創新能力,那麼他的教學就富有了創新的活力,就能給學生以正確的引導,激發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自主參與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涵,對於教師來說,最重要的是要更新教育觀念,更新教學方法,注意培養學生自行探究、求知的創新精神,為我國社會發展培養優秀的人才。

第3篇

11月3日,x縣國小科學教學能手經驗彙報交流在xx國小舉行,這一次的彙報交流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由五位教學能手上彙報課,再一個是由五位教學能手談自己的成長經歷。這一次的彙報交流,可以說給在場的每一位科學老師都進行了一次心靈的洗滌,讓每一位老師都心潮澎湃。

從五位老師的身上,我真正看到人沒有隨隨便便成功的,只有通過自己不斷地努力,不斷地超越自己,才能達到成功的頂點。這一點從宋淑英老師身上的更加明確,宋淑英老師自身沒有出色的優點,普通話不算好,長的不是很漂亮,但是他有一顆積極向上的心態,認真幹事情的能力,所以今天她成功了,成功當上了韓店鎮中心國小的副校長。再想想我自己,每次我都以孩子太小,沒時間看書,沒時間學習為理由,推掉各種學習,而宋淑英老師在有兩個雙胞胎孩子的情況下,仍然堅持不斷地學習。這是我們應該學習的。下面結合五位老師的特點,結合她們的課,談一點自己的心得體會。

第一節是xx老師,xx老師長的很清秀,很文靜,這也使她的課,看起來很平靜,講課的語言很平易近人。讓孩子們聽起來很親切,用趙主任的話說,就是董老師的課,有一種波瀾不驚的感覺,看起來孩子們很平靜,但是在這種平靜的狀態下,孩子們始終在思考。它體現的是一種和諧美。這也是我們追求的一種課堂形式。

第二節是xx老師的,徐老師一直是我最佩服的一位老師。徐老師的課充分體現了以孩子們的思維為中心,教師充分進行引導的一種模式。她的課可以說是思維嚴密,符合孩子們的邏輯思維模式,老師一個環節一個環節的引導,讓孩子們積極動腦,積極參與,老師與學生形成了一種非常和諧的互動,這種互動好像是在簡單的對話,但是學生們得思維在進行高速運轉,所以徐老師的課是非常高效的,看起來也是比較輕鬆的。更使我感動的是,徐老師最後一個環節加上育人,能讓孩子們由聲音的知識聯想到盲人,進而激發孩子們長大後一定要研究某種東西來幫助盲人,這更激發了孩子們想要研究,想要探究的慾望,體現了科學的真正本質。

第三節是xx老師的,宋老師看上去,就是一位很踏實的老師,所以她的課看起來生活化,實在。以一塊小麵包匯入新課,它能夠達到人體的哪一站,展開了課堂,很實在,學生聽起來簡單易懂。

第四節是xx老師的,xx老師年輕漂亮,一看就很乾練,所以她的課最大的特點就是乾淨、利索。沒有一點廢話,用她本人的話說,她這個人不太喜歡黏糊糊的東西。所以她的課很直觀、把本來很難的東西處理的簡單化,用一個很直觀的課件處理了一個學生很難理解的東西。

第四節是xx老師的,xx老師文靜、漂亮。一看就是個細心的`人,所以我特別佩服她在生活中能夠去觀察某些東西,某些植物、動物的現象。其實這一種生活習慣,也就鑄就了她的課堂也是很細緻、注重讓學生觀察,注重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思考得出結論。

五位老師各有自己不同的特點,但是他們體現的都是一個道理,那就是注重學生,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讓學生經過自己的猜測、探究、驗證而得出結論。這也充分體現了科學的本質。在以後的教學中,我一定朝五位老師的方向努力,閱讀大量的書籍,認真鑽研教材,來提高自己的課堂,做到盡善盡美。

第4篇

我校數學教研組在縣教研室和學校教導處的帶動以及在各成員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教研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全組教師堅持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積極參加各項教研活動和探索課堂教學新模式,認真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和新的課程標準,完善和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為提高我校的數學教學質量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首先,每有外出參加培訓學習的機會,我校總能最大限度的組織人員前往參加學習。幾年來,我校數學組成員幾乎每人都參加過多次外出培訓學習。不僅有縣教研室、市教研室組織的青年教師培訓、骨幹教師培訓、數學小課題研究、全國遠端教育培訓等,還有部分教師參加了在我省濟南、青島等地及北京師範大學舉辦的各類數學培訓。培訓學習返回之後,學校要求每位外出學習的教師都要認真書寫培訓心得,並儘快組織二次培訓。

其次,學期開始,教導處都將學習《新課程標準》作為第一次教研活動,而每次學習交流中都會有更進一步的教學理論昇華。這學期,學校教導處統一下發了《國小數學課程標準》的重要內容,由教研組組織各組員進行了研讀,邊讀邊劃邊書寫研讀後的思考、體會。

再次,教導處帶領教研組充分利用《__教育》組織理論學習,做好“一刊三用”。“一刊”指《__教育》,“三用”是用這本書學習教育教學理論、學習學生管理經驗、學習教學實踐。每一期的學習共分三步:一是瀏覽感受,刊物到手後,教師首先要瀏覽一遍,對整刊內容有一個大致的瞭解和感受;二是精讀剪輯,對自己有興趣、感觸深、幫助大的、與自己任教學科有關的內容進行精讀,剪輯整理在“學習剪報”上,並對有些文章進行批註;三是品讀感悟,對優秀的文章進行品讀,讀出其中的味道,品出蘊涵的哲理,寫出讀書收穫。其他業務書籍有選擇的閱讀,大力提倡網上閱讀。“一刊三用”從理論上武裝了教師的大腦,在實踐中提高了教師的素質,提升了教師執行新課程教學的自覺性。

(1)主題式:發現教學過程中的問題進行研討。我校數學教研組在教導處組織領導下,定於週二下午辦公時間在教導處進行主題式教研活動。(除有幾次因客觀情況修改了時間或未能組織外)交流在這之前所確定的主題,如:如何打造高效課堂;作業的佈置與檢查等等。活動中既有認可也有爭論,但總會有頗多的收穫。活動結束再共同確定下次交流主題,以便各位數學教師能夠充分的思考準備。

(2)對比式:師徒、學科年級同課異構。我校數學教研組確定有數學教學骨幹教師___老師帶領兩位新參加工作的數學教師參與數學教研,組織了多次聽課、評課活動。數學教研組在教導處組織下進行了低年級組數學教師和高年級數學教師的同課異構數學教研活動,活動分年級組確定同一課題——《三角形的分類》進行備課及分析,並確定xx老師進行了試講。

(3)評比式:組織賽課,展示課堂教學成果。數學教研組在教導處的指導下,組織了以青年教師為主賽課活動。有時集中於中心國小進行,講課結束後及時組織評課交流活動;有時則由教導處_主任帶領教研組成員到村小組織聽課評課活動。

(4)案例分析式:組織聽課後進行鍼對性評課。每學期至少組織兩次全鎮課堂教學展示課。全鎮教研活動和每次賽課及課堂教學展示後,教研組都會在學校多功能教室組織全體參與教師進行案例分析交流活動。

(5)網路式:建立自己的教學部落格,進行交流。數學教研組的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教學部落格。在部落格中,闡述觀點、交流經驗,撰寫教學心得體會、教學案例、教學反思、作業設定、數學小課題研究等等。

近幾年,數學教研組在組織教研活動方面積累了越來越多的經驗,教研活動有所完善和發展。而且,各成員在教研教學上也有了很大的進步,不僅教學成績在全鎮名列前茅,而且在校、縣、市等各級各類教育部門組織的教研教學活動中也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我校數學教研組成員中,___等老師在縣教研室組織的優質課比賽中獲獎;___等老師在資訊科技與數學學科教學整合的講課比賽中獲獎;還有很多老師在其它數學教研教學比賽及教學論文評選活動中獲獎。當然,新參加工作的幾位數學教師還很少有機會參加縣級以上的'公開課、優質課等活動。下一步,我們將重點培養青年教師、新教師,提供更多的機會讓他們參加上級組織的教研教學培訓學習活動;骨幹教師要心貼心、手把手的幫助新教師樹立數學課堂教學理念、確定教學方法,將新老師推向教研教學一線,展示自我,完善自我。

第5篇

2月3日我參加了“如何提高國小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研活動,在教研中各位老師各抒己見談自己的想法和實踐經驗。我從中學到了很多,也認識到要想打造高效益的課堂,要從以下幾方面來落實。

有效的教學,始於期望達到的目標。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和靈魂,我們首先要確定有效的教學目標,深刻理解教材的重點、難點,應以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和有利於學生做探究為原則,選擇實驗操作的材料,設計恰當的課堂形式。教學內容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我們利用導學案的優勢指引學生自己去找適合課堂中所需要的實驗材料。對於學生不常見的比如像《細菌和病毒》這樣的課,我們可以利用課件來輔助學生學習。不同的學習內容我們要設計恰當的課堂形式,讓學生貼近科學,不感覺生疏,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改進科學探究措施,保證有效課堂。

增強課堂教學中的探究性是實現科學探究教學、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攻堅戰。如何通過有效的教與學的手段促進學生科學探究力發展的措施尤為重要:一是依據探究程式,明確課堂探究的重點。探究教學的一般過程是“形成問題——建立假設——制定研究方案——檢驗假設——作出結論——交流評價。”雖然不必環環緊扣,或在一節課中讓學生經歷所有的步驟,但內在的程式不能顛倒;二是保證學生有充裕的探究時間。在科學探究過程中,學生需要有時間提出問題、有時間作出各種猜想、預測、假設、需要有時間進行設計方案、計劃、實驗、需要有時間進行表達與交流、需要有時間相互評價……與此同時,教師應合理分配時間,規劃好小組學習、個別學習和師生互動學習的時間之比,策劃好每一單位時間學生做什麼、學生有什麼問題、教師從哪裡入手予以幫助和支援。三是把握好探究的開放度,實現由扶到放。實際上,學生不可能一開始就能獨立從事探究學習,年齡越小越是如此,學生的探究與教師的大量指導是分不開的,它的開展需要一個由扶到放的過程。

另一方面,我們應引導學生抓住主要的問題進行探究、步步為營層層深入、把一堂課的重點定位於探究的某一環節上,教師倡導“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因勢利導,及時疏導學生思維盲點,促使學生的思維泛起層層漣漪,教學一步一步推向高潮,最終達成理想的目標。

新課程理念倡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教師在剛開始,就要重視學生科學學習常規的養成,讓學生討論制定探究、合作、交流等各種活動的規則,讓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有章可循;做到細緻入微,( )放手而不是放任,自主而不是自流。

合作交流必須建立在個體思考的基礎上,否則往往會產生個別思維活躍的學生包辦或掩蓋了其他同學,“陪客”現象自然產生。課堂中能夠自主探索解決的問題不一定要合作探究。如:小遊戲活動時,讓學生獨立思考,充分發揮每一個學生的潛能。

首先要有分工,國小科學強調分工,這有利於探究活動的有效性。分工中要有必要的合作,在探索中“觀察結果”應該是每一個學生共同的任務,也是第一任務,是建立在個體任務之上的。

3、對於小組內得出的結論要得到小組內一致的認同,有異議的要反覆論證,這樣就凸顯了科學課的文化現象特點。同樣,全班學生得出的結論也須全體同學的認同,對於結論概括不能老是停留在口頭上,更多的要考慮讓每一個學生動口說、動手填一填、寫一寫,這樣有利於學生理解科學知識。

這次教研活動告訴我對於新課改,我們需要足夠的熱情,但我們同樣需要足夠的理智和冷靜,把學生的一切放在首位。課堂教學的有效和高效的真實標準在於能否建立起一個促使所有學生參與學習、獲得發展的系統。需要我們教師仔細琢磨,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加以探索和實踐。

第6篇

?科學課程標準》中提出: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在整個的探究活動,學生經歷了猜想-設計-探究-驗證這個完整的探究式學習過程,教師注意自始至終都以一種啟發者、引導者、幫助者、欣賞者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探究活動中。在設計實驗的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選擇自己的方式進行表達與交流,並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彙報,學生的彙報雖然有的不完整,但注意了能對學生的回答適時補充,並善於及時捕捉學生隨時閃現的智慧火花,給他們以肯定,給他們以激勵。通過層層深入的探究活動,學生能自己分析和研究生活中的事例,提出自己的研究問題,並在此基礎上自主設計實驗計劃、選擇實驗材料、開展實驗研究、得到實驗結論。在探究活動中,注意了小組內的相互合作和觀察研究。在實驗的現象分析和總結中,知道用三稜鏡、水稜鏡分解太陽光形成彩虹,牛頓盤能把多種顏色光混合成白光。知道了人工製造彩虹的方法,知道了彩虹多形成於夏天雨後的原因……。

?科學》教學注重培養學生興趣,使學生主動地學習,這也是《新課標》所要求的。“你們真棒!”。“你們真像一個小科學家!我都要向大家學習了,希望同學們能在今後的學習中發現更多的問題,提出更多的問題,用自己的方法解決更多的自然科學問題”……這些語言的肯定與鼓勵,體現了教學活動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在課上時,我經常說:“你們真棒!……”,這不僅使學生有了成功的體驗,更進一步激發起學生探究的興趣。

在科學探究過程中,既做到關注學生科學研究的方法、思維的方式,又關注學生自主進行探究活動,並在研究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即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同時,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基於學生的已有認知基礎,讓學生互相享受各自研究的成果,達成共識,形成結論。對於學生的評價既關注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和科學探究的過程體驗,更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能主動與同伴進行交流和合作,能否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究活動。評價以師生評、生生評、自評等多種形式進行,重視對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和實踐操作能力的評價。

國小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是一項長期而又艱鉅的工作,但是我相信作為科學課教師的我們,一定會以契而不捨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對科學課教學工作的探究之中,不斷地充實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為教育事業貢獻一份力量:

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綜合學科。科學實驗常常以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學生步入奇妙的科學殿堂,能激起學生的創新潛能。它對於培養學生的動口、動手、動腦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都具有其他教學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

實驗材料的選擇是重要的環節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材料,因地質宜筆者在教學“油菜花開了”時選擇了黃瓜花,原因是學生了解和熟悉這花而且容易收集。

選擇具有趣味性的實驗材料筆者在教學“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時選擇木頭、紙、塑料等幾種玩具型的材料,讓學生在愉悅中學習。

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材料代表性的材料不僅決定了學生實驗的有效性,而且可以提高教師教學的目的性。如筆者在教學“種子的萌發”時選擇玉米種子作為研究物件。

在實驗的過程中學生要充分體驗在教學“蝸牛”“蚯蚓”時,教師應指導學生充分觀察這兩種動物。為了達到“充分”的目的,筆者準備了捱餓的蝸牛、菜葉、蘋果片、火柴、放大鏡、蚯蚓、潛水碟子、樹葉、記錄紙等。學生在3個課時的充分活動中,瞭解了蝸牛不吃有蠟質的樹葉,會游泳,怕煙火,運動時腹足如波浪般前進;蚯蚓不能生活在水中,運動時身體伸縮前(更多請搜尋:)進。

充分利用實驗培養學生探究能力,才能提高學生學習科學興趣。

第7篇

俗話說得好: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教學的這條道路上,我們每位教師都有屬於自己的一套得力的教法。今天,我把我平時是怎樣教以及如何指導學生學習的一點做法寫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目的在於“拋磚引玉”引出其他優秀老師們的優秀的做法。只是我的一點心得體會,談不上經驗,希望大家多提寶貴意見。下面我就從學生習慣、課堂教學及師生關係三個方面談談我的一點不成熟的看法給大家參考:

我認為學生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習成功的第一部,也是關鍵的一部。一個人的習慣好與壞會影響自己的一生,所以在開學的第一節科學課上,我首先跟學生強調說明這個學期科學課怎麼上,要求是什麼,一五一十的告訴學生,讓學生清楚的知道上科學課有這樣的要求:

1、課前準備:上課前必須把科學書、練習冊、實驗材料、筆準備好,整齊放在桌面右上角,不能等到老師叫起立時才急急忙忙去書包裡找書。

2、課堂上要儲存安靜:課堂不能隨便講話,有問題請舉手,只有這樣要求下去,教師在上課講解時,學生才能聽得清清楚楚,不然的話,老師你講你的,學生講學生的,這樣的課堂。即使老師講得多麼精彩,最後一點效果都沒有。

3、作業要認真完成:科學課對應的知識能力訓練必須每上完一節課完成一課的內容,做到“今日事,今日畢”。

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主陣地”,如果讓學生課後去探究有關科學方面的知識,我相信很多學生都不會那麼自覺的去完成,那麼我認為主要還是從課堂那40分鐘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更加重要,我是從下面幾個方面做的:

1、備課:上好一節課的前提是備好課,這是公認的事實。我備課不僅將課文內容,教學大綱有機結合,還要確立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而課本知識點的內容很少,學生所學到的知識面不廣,所以備課時根據課文內容搜尋各種資料和典型習題來補充課堂教學,也可以從網上下載一些課件自己加以修改,這是一個很好的教學資源的利用,又可以節省自己製作課件花的時間。

2、上課:我認為課堂教學應該是嚴格要求與放任自由相結合的。如果一節課從頭到尾很嚴肅,學生就會感到很壓抑,久而久之就會對你的課堂失去興趣,學生沒有興趣,就沒有了學習的動力,那就談不上學習效果。嚴格要求:我是讓學生在老師講解實驗步驟、實驗過程、儀器的使用等注意事項時必須要求學生認真專心聽講,同時強調:假如你們都有認真聽講,在實驗操作過程中不小心把儀器損壞了,老師負責。如果不認真聽講,在實驗操作過程中不小心把儀器損壞了,自己負責。通過嚴格要求,學生才會專心聽你講,在做實驗操作時才會認真按要求進行。除了嚴格要求外,還要讓學生放任自由,科學課注重培養學生興趣,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只有在學生實驗中讓學生放任自由的進行探究操作,更加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前提是這種放任自由帶有目的性質的。

學生親其師,方能信其道,樂其道,才能積極的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提高學習興趣。教師要尊重、信任每一位學生,在國小生心裡,喜歡某一科的直接原因就是喜歡教這個學科的老師,所以老師要多點與學生交流、關心學生,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是非常有效的。在課堂上我會有意讓一些平時不敢發言的學生回答問題,我不管他答對與否,都給予鼓勵支援,只要能大膽站起來說就是成功的,這樣長時間的下去,很多學生都會積極的加入到回答問題的隊伍中來。

在教學這條道路上我要做的功課還有很多,我會一如既往地去探究、去努力、去思考。以上是我的一點教學心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謝謝大家!

第8篇

在書的原序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教師們簡化這個過程,辦法是:提出一種教學方法,它既要能適用於各種不同的教學計劃、適用於各種不同風格的教師和各種不同氣質的孩子,又要能同新的課程設定、現有的直觀教材、視聽教材和各種新版的教科書聯絡起來。

這本書提出的這種教學方法就是“探究—研討”教學法。

蘭本達提出“探究—研討”教學法目的是讓教師簡化複雜的教學過程,讓這種教學法有更大的適用面。這種教學法就只有探究和研討兩個環節,比起我們現在的科學探究的七大環節簡單很多。

在“經歷是發現意義的中心環節”這一小節中談到了“經歷”。在教學目標中的過程與方法中我們經常談到要讓學生經歷怎樣的探究過程。在未讀這本書前,我浮淺的認為經歷就是有參與過,有動手做過,有得出結論。蘭本達是這樣闡述“經歷”:我們認為,發現意義、領會意義的是經歷、捲入、參與的結果,沒有這些先決條件就不可能演化出意義。然而,在沒有經歷、沒有捲入的情況下也可以有並不領會意義的學習。有兩個學習的例子可以清楚地說明這個論點。喬迪在幼兒園裡整齊的隊伍中站得筆直,面對著國旗高唱:“我的祖國叫人亂花花,甜蜜的土地出肝茶,為了你,我歌唱!”顯然喬迪學會了按一定的次序發出這些音節來,並使這些音節合上一定的調子;可是他有沒有經歷過什麼——有沒有捲入什麼呢?儘管老師講過祖國的重要和自由的好處,喬迪唱這首歌時卻沒有想到任何意義。無疑他聽過這首歌,但是聽並不會激發出任何意義來。喬迪學會了一首歌,但是他沒有經歷過。他完全是背下來的,沒有一點意義。

因為他現在可以參加上早操了,他的行為有了變化,但是從我們對經歷這個術語的含義來說,他還沒有過什麼跟這首歌的內容有關的經歷。另一個例子是這樣的:貝麗爾對生長著的會爬會飛的東西都感興趣。一天,她正專心地注視著水缸裡金魚的運動。她問金魚是怎麼呼吸的。她姐姐信回答說魚類通過把鰭刺伸入水裡的氣泡中進行呼吸。貝麗爾捲入了這個問題。姐姐的解釋對她來說是有意義的,她可以想象出魚這樣呼吸的情景。這是不是一種經歷呢?過了很久暑假中的一天,貝麗爾的父親帶她到一個湖上去釣魚。

當一條小狗魚被釣到船上時,貝麗爾觀察到了魚的鰓蓋發喘似地運動,注意到了鰓蓋下面忽隱忽現的血紅鰓瓣。“它是在設法得到空氣嗎?”她問她父親。“不錯,”他回答說。“這些是鰓。”“鰓是象肺嗎?”再後來,貝麗爾俯身觀看一池鯉魚。她注意到魚象用手臂和腿一樣用鰭使自己保持平衡。她還看見它們在不停地往嘴裡吞水。她想,“這些水到哪兒去了呢?”也許你想和一位朋友討論一下喬迪和貝麗爾的學習方法的不同。這兩種學習跟你曾經列表比較的自己上學時認為有趣的和沒有趣的課程的因素有沒有什麼類似的地方呢?

書中兩個例子讓我很好的理解什麼是經歷,喬迪學會了唱歌,是一種經歷嗎?如果他是理解了歌詞,知道歌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