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中國近代史》讀書心得7篇 歷史銘刻中國未來:《中國近代史》讀後感

《中國近代史》是中國近代史研究領域的經典著作,作者梁啟超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化名流。本書以生動的筆觸描繪了中國近現代一百多年來的歷程,為讀者深度解讀中國現代史提供了有力的參考。本文將分享作者的讀書心得,帶領讀者深入探索這段歷史。

《中國近代史》讀書心得7篇 歷史銘刻中國未來:《中國近代史》讀後感

第1篇

剛剛開始上《中國近現代史》課時,我心裡充滿了疑惑:這段歷史我們國中學過兩遍,高中學過一遍,此刻來到了大學,怎樣還要學啊而且資料都是雷同的,都是從鴉片戰爭講到至今,沒什麼翻新嘛!

雖然嘴上沒說,但心裡卻覺得學校如此的安排純粹是剩餘。老師好象看出了我們的心思,他說:“別看你們歷史學過好幾遍,但我此刻問你們幾個問題,你們當中不必須有人能回答得上來。鴉片戰爭是哪年爆發的辛亥革命是哪年爆發的這些問題算是簡單的吧。誰能告訴我”不出所料,聽到這個問題後,全班同學都做低頭苦思冥想狀,半天都給不出回答。

老師的這個問題讓我意識到,雖然我們學的'次數不少,但都沒怎樣用心。就算有些時候很用心,但等應付過考試後,就棄置不管了。此刻腦子裡的歷史事件已所剩無幾,跟當初沒學過的一樣。這樣的學習是沒有效果的,也沒有好處。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說,學校安排我們再學一遍是合理的。他要我們記住:落後就要捱打!引申到我們身上就是:不求上進就會被淘汰! 這次學習,我暗下決心,必須要好好學!多瞭解些中國近現代史,做個合格的炎黃子孫。

《中國近代史》讀書心得7篇 歷史銘刻中國未來:《中國近代史》讀後感 第2張

第2篇

徐先生的《中國近代史》今天終於看完了大陸的版本,相比較於繁體版本顯然是刪節了不少,已經有朋友指出了,就不多說了。但是在這裡我想說的是,如果真正對於歷史本身——而非盲目追求某種模糊的意識形態——感興趣的話,這個簡化字版本的近代史仍然是非常值得一看的書。

首先,這本書突破一般的觀念,將歷史的維度放大到了400年,成了一本400年的“近代史”。在這其中有助於我們建設一個大歷史觀,看到無論是合作還是衝突,平衡還是失衡的更全方位的因素。而這一點,向來是本人認為中國大陸一般人的歷史觀最缺乏的東西。我們總是在意識形態的影響下將歷史事件的原因簡單得歸結於經濟因素或者其它。這種思維的直接反動就是現在對於相反意識形態的盲目崇拜,認為西方式的模式移植到中國就可以完成所有的社會變革。

而這本書恰恰是在這一點上,給我們刻畫了從鴉片戰爭之前中國整體社會的社會意識和整體文化的狀態。衝突的根源與其說是最終的鴉片貿易——當然我們不能否認這一因素的重要,不如說整個近代史的衝突就來自於兩種文化模式和意識的衝突,而兩種文化的踫撞和互動中,又影響了歷史本身的發展。事實上,我們從這本書中得到最大的觀點就是社會與歷史的互動式的前進。

其次,從這本歷史書中我們可以跳出單純的認為近代中國的歷史就是“刺激—反應”的模式。我記得在接受基礎教育的時候,歷史教材就給我們這樣的印象,鴉片戰爭以及二次鴉片戰爭導致了所謂“開眼看世界”,以及在器物層面的模仿;中法戰爭與甲午戰爭導致政治體制的反思與改革;而巴黎和會則導致了整體思想的反思。這種遞推的模式固然有其可取之處,但顯然忽視了中國社會本身的.主體性的問題。

本書所刻畫的近代中國的歷程則是一種反思式的推進,可以這樣說中國從原先的模式中脫離出來,試圖進入完全外來的模式,但是發現這本身並非從其主體出發,從而進入下一個反思的過程,重新認識自身的主體性。最後一個階段的主體性認識可以說就是擺脫蘇俄模式的共產政權,領袖毛澤東最終取得勝利,完成中國近代重要的民族解放的任務。

第三,也可以說這是一個猜想。整本中國近代史刻畫了近代中國本身的一條主線,就是求得民族本身的解放,是從整個國際體系的壓迫之下襬脫,恢復自己的主動性。這一恢復最終結束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命題之下。但是另一部分的解放,即個人的解放,顯然沒有過多的提及,甚至是在繁體版本。或許這應當是下一個歷史階段“現代中國”的命題,事實上我們正在前進。

總的來說,這本書是本人最近看到的比較好的歷史類讀物,如果說黃仁宇先生的《中國大歷史》側重於介紹一種歷史的觀點,而比較不注意歷史事實的分析——中國這麼長的歷史,只在那本小小的書中都說完了,那麼這本徐先生的近代史,就是將巨集觀的歷史思維和詳細的歷史事實相結合的好書。

第3篇

寒假裡,我讀了《中國近代史》,作者是蔣廷黻,讀的比較吃力。主要講的是:在19世紀以前,中西沒有邦交,此中有兩個緣故。1。中西相隔很遠2。中國覺得外國人是蠻夷之邦。

但外國人認為,中國是很好的國家,竭力與中國訂立邦交,可中國人仍覺得他們是應當向我們跪下的小人,英國人就這樣在一開始就和中國關係變差了。並且,當時在中國的外商發現鴉片是利潤較多的貨物,在中國銷售鴉片,但遭到許多中國人反對,更加惡化了中英關係,最終和英國打了起來,失敗後簽下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

戰敗之後,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不再輕視西方了。有些人要引進西方科學技術,一些人就批評說中國數千年的文化,不能夠輕而易舉的`滅亡。洪秀全領導一些人組成的起義軍很快攻下了許多城市,可是到之後,起義軍變得驕傲自大,他們的領袖洪秀全天天打牌喝酒,最終失敗了。

可是好幾場對外戰鬥的失敗,令更多的中國人明白中國科技水平早已十分落後,很多人向外國人購買先進的武器,學習科學技術,受到推薦的李鴻章提出了許多維新方案,他期望中國步步向前進,但他做的不徹底,許多人不聽他的話,很多建的廠都在和法國打仗時被毀了。

這時李鴻章覺得日本是中國的勁敵,有朝一日會攻打中國,於是在高麗進攻日本,但由於戰略錯誤,中國敗給了日本。和日本戰爭失敗以後,李鴻章用各種外交辦法想得到其他國家的援助,但都失敗了。可是俄,法,德三國卻在之後自願援助我國,想從中獲取一些代價。俄國借給我們很多錢,聲稱要和中國為友,幫忙中國修鐵路,實際上要佔領中國北方。最終,中國許多地方被瓜分了。孫中山這時在國內外來回奔波,提倡復興方案,最終推翻了滿清,當上了大總統,趕跑了不友好的外國人。

我讀了這本書之後覺得應當人人平等,就像生活中一樣,我們不能歧視有困難的那些人,並且做人要大氣,不能為一點點小事而鬧得越來越大,應當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第4篇

自春季以來四五月,共舉書四五本,然身陷繁瑣之中,心似惶惶喪犬,讀畢者竟唯此一本,忽有捧書大哭之意。

自畢業以來,於社會認識愈多,於歷史認識亦愈多。社會之認識滋養歷史之認識,歷史之認識反哺社會之認識,方痛覺自身知識結構之偏狹,思維理念之侷促。於現代文化之隔閡,對西方世界之陌生。雖不必亦步亦趨,然知己知彼,一以客觀,平準抉擇,自是當然之理。又與西人稍有接觸,則痛覺我民族之落伍恐不輸於清末民初,而對國家民族之前途愈感消極。

蔣氏之書,以科學、機械、民族精神為現代化之進向三途徑,橫准以民眾與士大夫,輔以當世英雄豪傑人物,既有美國新史學之訓練,亦不逃離舊史之窠臼。換言之,即能採舊史之長處,史中有人,亦能獨闢途徑,觀察新史。於近代史研究和史書撰寫,皆有開山之功。

政治人物之偉大,在於其眼光與手段,史學家之偉大,亦在於眼光與手段。李鴻章雖與西方文化隔絕,但其立意中國,在近代史中,不愧為最偉大和最能幹的政治家;孫中山相比則反而次之,雖能有所想法,但畢竟書生意氣,未能實行,是一思想家而非實幹家。蔣氏對於林則徐之評判,對於左宗棠之評判,對於湘軍等的評判,皆有己見,不落俗套。

第5篇

最近翻看了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薄薄的一本,所以一口氣讀了下去。這本書是作者賦閒漢口時,花費兩個月時間一氣呵成的。儘管如此,卻並不意味著它的資料膚淺。蔣先生本人是近代的留洋博士,修的歷史學。或許正是他在國外學習到很多德國史和義大利史的資料,對致力於國家統一的英雄人物所震撼,所以他衷心地期望中國能擺脫中世紀的困頓,建立一個富強民主的國家。這本書是他對當時的中國的深深思索。它主要講的是以中國當時怎樣一步步學習西方,探索救國救民的方案。

大家都明白,中國的近代史要從西方的對外殖民戰爭講起。因為一場浩浩蕩蕩的革命,英國工業革命,這場革命帶來提高生產力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產能過剩,使人們先前對生存本事的恐懼自然消除,反而激發了西方人對外擴張的本能。當時是的俄、意、日國家都是在這種外界環境壓迫下,走向了現代化。而當時的中國,靠著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閉關鎖國,一向等到西方列強用洋槍洋炮開啟中國大門。中國自古以來的貿易制度讓那時中國真的沒有感覺到有改變的必要,有著穩定的農業經濟,完全滿足人民的`生活所需。並且在那之前兩千年中國人充滿優越感,因為周邊那些國家確實在禮貌形態上相較落後。

所以中國並沒有在工業革命和新航路發現後跟上世界步伐。當時的中國政府不明白他們所應對英國、法國並不是過去的蠻夷,英法等工業國家並不是到中國來朝拜進貢,而是貿易。那時的中國,繼續做著天朝上國的美夢,根本不明白工業革命將給人類帶來怎樣的變化,因而中國錯過了其中一個外國人馬戛爾尼來華提到的重構近代國家關係的機會,此後引發鴉片貿易,又因鴉片貿易引發戰爭,中國由此錯過數十年發展機遇,直至兩次被打敗,方才有人意識到時代不一樣而思考改革。

中國遭遇西方人的攻擊或許是不可避免的,但中國在被攻擊的過程中完全有機會有可能轉禍為福化險為夷,像日本等許多後發展國家一樣大膽理解西方禮貌。以中國的人力物力,倘若像日本那樣理解了科學機械,重構中國禮貌,那麼中國不僅僅會與西方強國並駕齊驅,並且必須會在國際上重塑中國禮貌的輝煌。歷史是不會改變的,而歷史的經驗我們是能夠汲取的。

所謂“窮則變,變則通”,誰排斥改革誰拒絕創新,誰就會落後於時代。所以,我國正在大力倡導的創新改革正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生存發展之道,也必將永遠處於進行時。

第6篇

近代中國史曾經灌輸給我們的只是政府腐敗、民眾愚昧、很多喪權辱國的協議.....但其實歷史沒那麼簡單,那段歷史中我們的先輩曾經付出了高昂的代價,進行過了他們力所能及的抗爭。

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始於鴉片戰爭,止於袁世凱的.死亡(不知道我看的是否有刪減)。

鴉片戰爭的失敗是中古化國家對近代化國家的必然失敗,失敗的因素包括武器、政治、軍事、思想等,全面的失敗,輸的一點不冤。

太平天國運動是一場延續中國中古歷史習慣的農民起義,不比方臘、朱元璋那幫人高明多少,興起的原因是清朝發展了一定階段了,失敗的原因是選錯了時間,當時已經是19世紀了,如果不是曾國藩,太平天國只會造成更大的禍害。

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三位給中國近代史的發展打下了基礎,如果不是他們中國國土面積現在和巴西差不多就不錯了。李鴻章是想做點事情,但終究在清廷這個爛地基上蓋不了高樓,而他一生也沒有孫中山的思想高度。

甲午戰爭輸得有點冤,中國為此付出了太慘痛的代價了!一直到45年才結束,真是不忍回首啊!

最後孫中山先生的民族復興方案是三民主義,實現步驟是軍政、訊政和憲政,這在今天仍然有意義,可惜蔣公當年啊....孫先生地下有知,當知道100年後的中國,偉大復興還在提,並且有專家聲稱已經實現了62%

第7篇

讀完這本書,我大概瞭解了: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百餘年時間裡,在中國的土地上,經歷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壓迫和反壓迫的歷史事件,它們如實地記載了外國列強和本國封建統治者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實地記載了革命和進步力量與反動勢力的殊死較量;如實地記載了中國共產黨人領導全國人民進行民族民主革命並取得最終勝利的輝煌歷史。

1840年,成為頭號資本主義強國的英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中國近代史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從此,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歷史也以鴉片戰爭為標誌進入近代史,這是中華民族一段屈辱的歷史,也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抗爭的歷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尋求富民強國之路的探索史。

中國近代史是災難深重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的屈辱的歷史,中國人民飽嘗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國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國主義國家爭相侵略我們,中國被迫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有幾百個,中國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戰爭中一次又一次被打敗。這些條約給中國人帶來了野蠻和屈辱。

一系列的侵華戰爭和大批的不平等條約,把中國推向災難屈辱的深淵,造成了近代中國的貧窮和落後,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嚴重的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和領土完整,因此我們要牢記中國近代屈辱的歷史,銘記落後就要捱打的歷史教訓。勿忘過去,面向未來!用我們的勤勉與奮鬥去開創一個全新的未來!

在西方列強野蠻侵略中國的同時,偉大的中華民族和不屈的華夏子孫,進行了一系列的抗爭,有來自社會底層,也有來自清政府內部,有的是有組織的,有的是群眾自發的。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儘管有一些民族敗類,但是清政府和廣大愛國官兵也進行了一些英勇的戰鬥,湧現出像林則徐、鄧廷楨、裕謙、海齡、關天培、陳化成等大批愛國將領;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也出現了前仆後繼抗爭的壯烈場面;在中法戰爭中,馮子材無所畏懼,領導取得了鎮南關大捷,劉永福領導黑旗軍威鎮敵膽,愛國海軍在馬尾海戰中表現出了臨危不懼、英勇戰鬥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左寶貴、鄧士昌、林永升、劉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職,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蹟,各地民眾自發抗日,都體現出了中華民族頑強不屈的愛國抗爭精神。

除了清政府及愛國官兵的抗爭外,廣大人民群眾從未放下鬥爭,帝國主義侵略到那裡,就在那裡受到抵抗。尤其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廣州三元里民眾的自發的抗英鬥爭,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反抗精神;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還出現了超多的反洋教鬥爭。

在中國近代史上,還有兩次大規模農民運動給帝國主義主義勢力以沉重打擊。第一次是太平天國運動:這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規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運動,在打擊中國封建統治的同時,還承擔起反對外來侵略的任務,給外國侵略者以沉重打擊,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國殖民化的企圖。第二次是義和團運動:1900年爆發的震驚中外的義和團運動,是一次以農民為主體的人民群眾為捍衛民族獨立而展開的反帝愛國運動。雖然它失敗了,但表現出的中華民族的不畏強暴、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使帝國主義認識到中華民族的不可征服性。

最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為維護國家主權,1919年爆發了五四愛國運動,波及全國,工人階級登上了政治舞臺。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條件。

在近代中國的特殊時期,中國的根本任務是維護民族獨立和主權完整,促進經濟發展,實現政治進步。在為了完成這些任務的過程中,在伴隨中國艱難的近代化歷程中,先進的中國人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政府運動,又有新生階級代表,既有地方大員,又有思想精英。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先進的中國人初步認識到西方的現代化,以林則徐、魏源等人以經世務實的態度,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承認落後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尋求強國御辱之道,產生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

清政府作為中國的合法政府,在歷經浩劫後,也進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在19世紀五六十年代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過程中,一批務實且有政治經驗的權力重臣,開始了一場“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在堅持“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前提下,倡導富國強兵運動,創辦軍事、民用工業,籌劃海軍,設立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儘管甲午戰爭的失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但是洋務運動在必須程度上促進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加劇了中國近代化程序。

甲午戰爭後又興起了“戊戌變法”運動,可最終還是失敗了。戊戌變法的失敗證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改良主義道路不能救中國。此後,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登上了歷史的舞臺,經過一系列的武裝起義和革命鬥爭,最後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勝利,使中國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政府。但是辛亥革命並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中國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1919年中華民族又爆發了愛國的五四運動,以後隨著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國革命的面目煥然一新,中國人民找到了探索的正確方向,最後在1949年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民族獨立和領土、主權完整,並不斷開創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局面。

歷史已經證明也永遠昭示,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中國人民是勇於探索和進取的人民,中國必將屹立在世界強國之林。

勿忘過去,面向未來!我們要繼承併發揚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使中國永屹立在世界強國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