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10到20數的認識教案8篇

一份獨具特色的教案可以增加學生對教學的興趣,通過實用的教案,我們能夠合理安排教學步驟和時間,提高課堂的高效性和緊湊性,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10到20數的認識教案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10到20數的認識教案8篇

10到20數的認識教案篇1

讓孩子學數數,最好的方法就是邊玩邊學。選擇數數的方式可以是吃的水果,可以是寫字的鉛筆,可以是自己的小手指,也可以是玩耍的小積木塊。

總之一切小物體,都可以用來當作孩子學數學的工具。本教案主要針對幼兒園小班的孩子,教他們認識0-4這幾個數字。不但能嘴巴說出來,還能動手把相同數字的物品擺出來。

活動過程:

1、拍手遊戲《你說我答》讓幼兒複習2、3兩數的關係。如:

師:小朋友告訴我,比1多1就是幾?

生:比1多1就是2。

(1)比2少1就是幾?

(2)比2多1就是幾?

(3)比3少1就是幾?

2、以情境《小主人》演示取蘋果招待客人的過程,幼兒認真觀察後,啟發幼兒說一說:1個蘋果是怎樣變成2個蘋果的?2個蘋果又是怎樣變成3個蘋果的?

3、請幼兒學當小主人,教師說出家裡來了1個客人,幼兒從籃子裡取出1個蘋果招待客人,按次序取出3個蘋果,通過操作知道1添上1變成2,2添上1變成3。

4、啟發幼兒運用知識的遷移學習3個添上1個變成4個。教師提問:3個怎樣變成4個?讓幼兒邊思考邊操作。根據操作得出結論:3添上1是4。

5、教師出示4個兒童卡片,讓幼兒手口一致地數出來了幾個小客人?用一一對應的方法,請幼兒取出相應數量的食品招待客人(4個糖果,4塊餅乾、4杯可樂……)。

6、遊戲《捉迷藏》鞏固幼兒點數4以內的數量。幼兒到活動室尋找事先放置好的卡片,數一數卡片上有幾個小朋友,並把總數告訴教師。

7、遊戲《四人手拉手》,幼兒四散活動,邊走邊念兒歌:“我們都是好朋友,走呀走呀走呀走,快快變成四人手拉手。幼兒立即四人一組手拉手圍成圈,並點數人數。

10到20數的認識教案篇2

教材分析:

本課以“小明的一天”為背景,採用連環畫的形式展現小明一天的活動:早上6時起床→7時半上學→8時上課→12時吃午飯→下午4時踢球→晚上8時半睡覺。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學會看鐘表,會認整時、半時。這是學生建立時間觀念的初次嘗試,也是以後學習“時、分”的重要基礎。本課提供了一個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過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認知水平,讓學生在觀察、討論、比較等活動認識鐘面、發現整時和半時的區別,並在對比、探索的過程中學會認讀整時和半時。讓學生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感知“時間”這一抽象的概念,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學情分析:

一年級的學生雖然年齡很小,剛剛入學,但大部分學生在學前教育以及家庭教育中或多或少都接觸過有關時間的知識,他們每天的生活、學習也都是按照一定的時間來安排,但他們對鐘錶的認識是模糊的,沒有建立正確而又清晰的表象。本節課提供了一個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充分利用學生原有對鐘錶的經驗,從興趣入手,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通過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認知水平,讓學生在觀察、討論、比較等活動中認識鐘面、發現整時和半時的區別,並在對比、探索的過程中學會認讀整時和半時。讓學生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感知“時間”這一抽象的概念,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同時培養學生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初步認識鐘面,知道鐘面上有時針、分針、12個數,能認識和區分時針與分針。藉助已有的生活經驗,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通過交流、合作,學會認讀鐘錶上的整時和半時,初步建立時間觀念。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討論、比較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探究合作的學習意識,以及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實踐應用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結合日常生活作息時間,培養珍惜時間的態度和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引導學生有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體驗。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能準確認讀鐘錶上的整時和半時。

教學難點:正確認讀幾時半,認識整時和半時鐘面指標的特點。

教學流程示意:

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1.聽兒歌,猜謎語。

2.想一想:鐘錶可以幫我們幹什麼嗎?

二、探索新知

1.認識鐘面

2.認讀整時、半時

3.區分整時、半時

三、鞏固拓展

1.說一說:書91頁第1題

2.連一連:書91頁第2題

3.遊戲:我說你撥

四、小結歸納

10到20數的認識教案篇3

活動目標:

1.感知,認識10以內為計量的人民幣,能說出它們的單位名稱:元,角,分。

2.知道人民幣上有我國的國微,知道10以內為計量的人民幣有紙幣和硬幣要愛護人民幣。

3.通過遊戲"買文具",初步學習"錢幣"的換算。

4.有興趣參加數學活動。

5.發展幼兒邏輯思維能力。

活動重難點:

認識10以內為計量的人民幣,能說出它們的單位名稱。

知道10以內為計量的人民幣有紙幣和硬幣,並有不同的面值。

活動準備:

1.相關課件,各種面值紙幣和硬幣若干

2.學具: 每組一盒人民幣,內有元、角、分若干,"超市"貨架及貨物,人手一份買文具的作業單。

教法:提問法觀察指導法,組織遊戲法,操作法學法:觀察法,探究法,體驗法

活動過程:

一、開始匯入

(1)、教師出示各種面值的人民幣:

--"小朋友這是什麼,你們認識它嗎?""你們知道它們的名稱叫什麼?"(錢、鈔票)"我們熟稱的錢,也可以稱為人民幣,它分為紙鈔和硬幣。""請小朋友仔細觀察一下,它們有什麼不一樣?"

(2)、知道人民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貨幣:

"你是從哪裡看出來的?"(通過觀察人民幣上的數字讓幼兒認識它們不同的面值,知道上面有國微)幼兒依次認識l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

(3)、幼兒一起辨認人民幣上不同的面值,瞭解它們的意思。

2、瞭解等量關係:

(1)、教師告訴幼兒元、角、分的等量關係。

(2)、幼兒按老師的出題,選出對應的錢幣:

--"一元等於幾角?"二、遊戲"買文具"。

"今天我們要去文具小超市逛一逛,請小朋友注意觀察,文具超市裡都有哪些文具?"

(1)幼兒逛文具超市。

(2)幼兒用完整地語句講述文具超市裡文具用品。

"今天我們要來買文具,大家看一看這些文具需要多少錢?"先引導幼兒觀察物品的價格.瞭解小數點前面數字和後面數字所表示的意思。

(3)幼兒操作。

三、小組活動。

"今天老師為每個小朋友都準備了一張買文具的作業單,我們也來做一次小顧客,也來買文具,買的時候請小朋友看清楚文具的價格和人民幣的面值,然後用線把它們連起來。"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4)教師小結,今天你們認識了人民幣,並學會了用錢購買物品,今後不要亂花錢,要把錢花在有用的地方.

四、活動評價。教師和幼兒一起進行評價

五、活動延伸:

最後,還有一個小小的任務,利用假期休息時間和父母一同去逛商場,超市等地方詳細看一看大人如何購物,如何使用人民幣,也可以自己去購買,把你的想法和同伴交流一下,也可以告訴老師.

教學反思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思路也很清晰,環節銜接得也挺好的,可能是因為用實物來演示,因此整堂課下來氣氛都很好。但是,在介紹單位的時候,小朋友還是沒能很好的運用,在今後的生活中我會慢慢的去引導他們正確運用單位的。

10到20數的認識教案篇4

活動目標

1、初步理解梯形的特徵,並能不受其他圖形的干擾在各種圖形中找出梯形。

2、認識不同的梯形,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動手能力。環境創設活動室內放一些包含梯形的圖畫。

教師演示用具:

不同形狀的梯形若干;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紙各一張。

幼兒學具:

包含有梯形的的圖畫若干張(沒塗色)。

重點與難點重點:

初步瞭解梯形的特徵。難點:認識不同的梯形。活動過程:

一、活動匯入:

1、出示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紙簡單複習學過的圖形。

2、由正方形引出梯形。提問:這個圖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異同點?它象什麼?

3、總結:它上面的邊短,下面的邊長,上下兩條邊平平的,旁邊兩條邊斜斜的。這個像像滑梯的圖形,名叫——梯形。

二、認識不同的梯形

1、梯形寶寶可調皮呢,它一會兒翻跟頭,一會兒躺下睡覺,你們看這樣還是梯形嗎?(出示不同的梯形,讓幼兒瞭解它們也是梯形。

(這個一邊可以當滑梯的圖形,是不是梯形?這個兩邊有一樣長滑梯的圖形,是不是梯形?)

2、小結:原來梯形可以倒著放,睡著放,它們都是梯形。

三、尋找梯形

1、通過尋找、讓幼兒找出圖中的梯形並塗上黃顏色。

2、展示個別幼兒的塗色作品

3、繼續尋找我們生活中的梯形物品價值分析:

先以學過的圖形引起幼兒的興趣,為學習梯形打下基礎。

讓幼兒比較正方形與梯形的異同點,可以讓幼兒更好、更直觀的認識梯形。

讓幼兒自己動手,找找、玩玩,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並進一步鞏固對梯形的認識。反思與調整:

10到20數的認識教案篇5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及幼兒自身的嘗試活動來認識時鐘,初步瞭解時針、分針之間的關係,掌握整點、半點並知道其規律,結合日常生活理解時鐘的用途。

2.培養觀察力、思維力、動手能力及大膽嘗試精神,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

3.教育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4.引導幼兒對數字產生興趣。

5.積極參與數學活動,體驗數學活動中的樂趣。

活動準備:

1.認識時鐘ppt。

2.人手一隻可以撥動的小時鐘。

3.練習操作紙。

活動過程:

一、謎語匯入,瞭解時鐘的用途,激起幼兒認識時鐘的興趣

1、請幼兒猜謎語:

會走沒有腿,會說沒有嘴,它會告訴你,什麼時候起,什麼時候睡。(鐘錶)

師:你們見過鐘錶嗎?在哪裡見過?

2、鐘錶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為什麼那麼多的地方都要用到鐘錶呢?再想想,工人叔叔和阿姨為什麼要設計、製造這些鐘錶?(啟發幼兒結合生活經驗說出鐘的用途)

小結:鐘錶是計時工具,它可以告訴人們,現在是什麼時間了,應該幹什麼事情了;它可以幫助人們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鍾是我們的好朋友。

小朋友認識了鍾,可以按時起床,按時上幼兒園。老師可以根據鐘上的時間按時上課,按時做遊戲,按時讓小朋友吃午飯,鐘的用處可大啦。

二、觀察活動

逛鐘錶店,觀察鐘錶的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師:請小朋友仔細看看、找找、比比這些鐘錶有什麼地方是不同的,哪些地方是相同的?通過觀察活動認識12個數字以及數字的排列位置,比較鐘錶上時針、分針秒針的不同。

提問:

1.每隻鐘面上都有什麼?(出示2只不同形狀的時鐘,幼兒找出鐘面上都有3根針和1~12的數字)

2.比比看,3根針什麼地方不一樣?(長短、粗細之分)它們的名稱叫什麼?(瞭解時針、分針、秒針的名稱)

3.鐘面上的數字排列位置是怎樣的?(認識典型的幾個數字位置12、9、3、6)

三、幼兒第一次探索活動

讓幼兒理解並掌握秒針、分針、時針與數字的關係

師:孔老師手裡有一個時鐘,小朋友仔細看,提問:1.請小朋友看一看鐘面上時針和分針都指在哪一個數字上?(12上)

2.請小朋友看把分針從12走一圈又回到12,,看一看時針有什麼變化?(時針從12到1上)時針和分針轉動方向怎樣?

3、得出結論:秒針、時針、分針朝著同一個方向(順時針)走,秒針走一圈,分針走一小格,是一分鐘,當分針走12個數字(一圈),時針走一個數字(一格),這就是一小時。

1小時=60分鐘1分鐘=60秒

四、認識整點、半點,尋找和發現它們之間的規律。建立正確概念

1.出示整點,問這是幾時?分針和時針指向哪裡?

提問:三隻鐘有什麼地方不一樣?哪個地方一樣?分針和時針指向哪裡?它們分別代表幾時?小結:分針指在12上,時針指在几上,就是幾時。

2、出示半點,問這是幾時?分針和時針指向哪裡?

提問:三隻鐘有什麼地方不一樣?哪個地方一樣?分針和時針指向哪裡?它們分別代表幾時?小結:分針指在6上,時針過了幾,就是幾時半。

3.小朋友第二次探索活動,練習:按老師的.要求撥整點、半點。

五、通過練習掌握整點和半點

六、通過視訊總結時鐘的有關知識內容

延伸:讓幼兒和家長一起蒐集資料,簡單瞭解從古到今計時器的變化

師:古時候沒有鍾,人們用沙漏、日晷、滴水的方法來計時。日晷在常州的天寧寺就有,小朋友可去看看。隨著科學的發展,聰明的叔叔阿姨設計、製造了各種各樣的鐘和表(鬧鐘、石英鐘、音樂鍾、工藝鍾、手錶、懷錶),給人類生活帶來方便,還可以美化人們的生活。小朋友,你們現在好好學習,長大後也來發明創造出更多更美的鐘和表,好嗎?

活動反思:

?認識鐘錶》這節課的目的旨在使幼兒認識時鐘,能區分時針、分針,瞭解鐘面上數字的排列規律,初步瞭解時針、分針的運轉規律,認識整點、半點。為提高幼兒學習的興趣,我採用課件教學,使幼兒在保持興趣的同時更直觀、更主動的去掌握教學目的。整節課堂上幼兒學得主動,課堂氣氛熱烈,知識獲得與情感體驗同步進行。

我用參觀鐘錶店的方式引出課題,出示了形狀、大小、顏色不一的時鐘,引導幼兒充分觀察鐘面相同的地方有哪些,孩子們一下子就找到了,七嘴八舌的說開了,課堂氣氛一下子就高漲了。

接著,我引導幼兒先觀察並認識鐘面上的1—12個數字,重點認識12、3、6、9這四個數字的位置。瞭解12個數字的排列規律,知道這些數字是按順時針方向走。然後讓幼兒認識時針與分針,讓孩子們仔細看看這兩根針有什麼不同,根據指標的長短、粗細辨別時針與分針。並通過實物演示,讓幼兒知道時針和分針之間的運轉關係,兩根指標朝著一個方向走,叫順時針方向,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一格,通過演示,幼兒看得清晰明確,興趣濃厚。

在認識整點這一環節中我在課件中出示了12個整點的鐘面,讓幼兒自己通過觀察發現整點時時針在哪裡,分針在哪裡。接著我再出示幾個整點的鐘表讓幼兒鞏固對整點的認識。然後我就請他們拿出學具“企鵝鍾”聽老師報時,他們來撥一撥整點,這一環節因為有了實際操作,幼兒大多掌握得較好。

活動的難點是認識半點,如何讓孩子輕鬆掌握難點呢?我採用了對比的方法:讓幼兒觀察整點、半點兩個時鐘,孩子們大多說出了整點的時間,亦有個別幼兒說出了半點的時間,我就請他來說說‘你是怎麼看出來的?’最後我再來引導幼兒自己小結:半點時分鐘總是指向6,時鐘指在2個數字的中間。對於究竟是幾點半這個難點中的難點,我藉助實物大鐘邊撥鍾邊解釋:看現在時針在4和5的中間,那麼時針已經走過的數字4,有沒有走到數字5上,所以現在應該是4點半而不是5點半。當再出示課件請他們看看、說說幾點半時,發現孩子們大多掌握了半點。接著又讓幼兒看數字時間,自己撥一撥學具,幫助他們對於半點的鞏固。

整個活動由淺到深、循序漸進,以遊戲作引導,以幼兒操作為手段,讓幼兒從感知入手,以多媒體、實物教學具為媒體,給孩子清晰、準確的概念。在活動中始終以幼兒為主體,在活動中遵循活動性原則,綜合運用發現法、遊戲法,讓幼兒通過操作活動、言語活動,促進幼兒主動學習。

10到20數的認識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通過摺紙活動,探索並發現圓是軸對稱圖形,理解同一個圓裡半徑與直徑的關係。

2、進一步理解軸對稱圖形的特徵,體會圓的特徵。

3、在摺紙找圓心、驗證圓是軸對稱圖形等活動中,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難點:1、圓的特徵。 2、準確畫圓3、同一個圓裡半徑與直徑的關係。

教學過程:

一、師生談話,匯入新課

課件出示圖:

師提問:同學們看,這是什麼圖形?在我們的生活周圍,你還知道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形的?

學生舉例說。

(硬幣、茶杯蓋的形狀、玻璃器皿的外形等等)

課件出示圖,這些都是由什麼圖形構成的?

師:現在我們來做一個遊戲:老師這裡有一個布口袋,裡面有很多的東西。我請大家來摸一個圓形?看誰能一下子摸出來。

指名學生上臺操作。

提問:你是怎麼判斷出來的?學生回答後,

教師提問:那麼,什麼叫圓呢?它與我們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有什麼不同?

學生回答後,

教師進行小結:圓是平面上的一種曲線圖形。

二、動手操作,研究特徵

師:剛才大家已經認識了圓,那麼,想不想把它畫出來看一看呢?請你在白紙上畫一個圓。

學生自由畫,稍後,教師講評學生的作業:

說說你是怎麼畫的?用了什麼方法?

比較一下,誰的方法畫的圓比較好?大家一致同意用圓規的方法比較精確。

教師講解畫圓的方法:

現在就請每個同學用圓規在第二張白紙上畫一個圓。學生開始操作,

幾分鐘後,學生全部完成了作業。老師讓大家四人一組,把四個人的圓放在一塊,相互欣賞一分鐘,可以說一句表揚的話。

師:欣賞完了剛才四個同學畫的圓以後,你發現四個人的作品有什麼不一樣啊?

學生說:我發現了四個圓的大小不一樣,畫在紙上的位置也不一樣。

老師提問:那麼,你們知道為什麼圓的位置會不一樣?

學生說:我們把圓規的針尖放在紙的位置不一樣。

師:對呀。你知道這個點叫什麼嗎?它就是圓心。找出自己畫的圓的圓心。並寫上字母o。

師:現在大家都明白了,是誰決定了圓的位置?

那麼,又是誰決定了圓的大小呢?

學生討論後,得出了圓規兩隻腳拉開的大小就決定了圓的大小。

師:如果要用一條線段表示圓規兩隻腳間的距離,小組討論一下,該這樣表示。

教師在黑板上畫的圓上任意畫一條線段,讓學生判斷是否正確。提問:從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什麼?再畫幾條線段,這是半徑嗎?那麼,現在你們明白了是什麼決定了圓的大小。

教師進行小結:在同一個圓內,半徑有無數條,所有的半徑都相等。

1、用圓規畫一個半徑是2釐米1.5cm的圓。同桌評價一下是否正確。

2、玩一玩:剛才老師給大家發了一個圓形的紙片:老師忘了畫圓心,你能幫助老師給找出來嗎?

學生:我把紙條對摺,發現了有一條摺痕,所有的摺痕集中在一點,這一點就是圓心。師:你們同意嗎?摺痕叫什麼名稱呢?

師:請大家看書找出這個摺痕叫什麼?在此基礎上,引出直徑的概念。

師:在自己畫的圓中,畫出幾條直徑,看看直徑有什麼特點。它與半徑有關係嗎?

學生自由操作,同桌學習交流:得出了在同一個圓內,直徑有無數條,所有的直徑都相等,而且直徑是半徑的兩倍(半徑是直徑的一半)。

用字母怎麼表示呢?學生繼續看書。

三、鞏固應用

1、口答(填一填,我能行! )

2、判斷對錯,並說明理由。

①在同一個圓中,從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 )

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做直徑。 ( )

③畫一個直徑為4釐米的圓,圓規兩腳間的距離為4釐米。( )

④直徑3釐米的圓比半徑2釐米的圓大。 ( )

⑤直徑是半徑的2倍。 ( )

3、操作:你能量出一元硬幣的直徑是多少嗎?四人小組共同進行,看看你們能想出幾種方法?

佈置作業:

實踐:

1.體育節要到了,鉛球裁判員王老師犯愁了:鉛球比賽場地上的圓圈還沒畫呢,圓圈的直徑是2.35米,可沒有這麼大的圓規怎麼辦呢?同學們,你們能幫幫他嗎?課後請四人小組討論好方法併到操場上去實際做一做。

2.大象想在一個邊長20釐米的正方形鐵皮上剪出一個最大的圓用作鐵皮水桶的底,你們能既迅速又準確做到嗎?課後試一試。

四、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

10到20數的認識教案篇7

一、教材分析

對稱分為軸對稱和中心對稱,本教材教學的是“軸對稱”的知識。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軸對稱性質的事物很多。教材主要藉助生活中例項和學生操作活動判斷哪些物體、哪些圖形是對稱的,並找出對稱軸,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認識圖形的特徵,理解有關概念的含義,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培養空間想象能力。

二、學生分析

學生對於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對稱性質的事物並不陌生,他們具備一定的判斷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國小高年級學生個性仍趨活潑,對“美”的事物充滿好奇,學習“軸對稱”知識的積極性較高。

三、教學策略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

因此,本課教學通過讓學生動手畫、折、剪、撕、量、比等活動,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從已有知識經驗的實際狀態出發,在猜測、想象、探索、交流中學習。同時,藉助多媒體資訊科技的動態演示,創設聲像並茂、貼近生活的情境,達到生活材料數學化,數學教學生活化,讓學生學有活力、活生生的數學。

四、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認識軸對稱圖形的特點,並能正確判斷哪些事物是軸對稱圖形,能正確地找到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2、通過動手操作等實踐活動,培養觀察、分析、綜合、抽象能力,以及空間想象能力。

3、通過對實物及相關圖片的欣賞,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感受對稱美,滲透美育。

五、教學準備:

各種平面圖形、葫蘆形圖片、飛機、天安門及獎盃平面圖,彩紙、剪刀、彩筆,多媒體課件。

六、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 激趣蘊思

1、播放“千手觀音”,體會對稱美

師:同學們,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裡又處處存在美,這節課,老師想和大家一起去領略數學中的美。請欣賞一段舞蹈。(電腦播放“千手觀音”舞蹈片段)

師:這是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上的一個著名舞蹈節目,名叫“千手觀音”,她的動作造型美嗎?(生:美)對呀,這些動作造型體現出一種藝術的對稱美。看到她們的表演,老師也想表演一個小魔術,想看嗎?

2、 表演魔術,激趣蘊思

師手持一個葫蘆形圖片,快速變成兩個

完全一樣的葫蘆,讓學生觀察它們的特

點:完全重合。

3、撕紙遊戲,激趣蘊思

師:下面,我們來玩個撕紙遊戲,先看老師撕。

師將一張長方形紙對摺後撕成聖誕樹的

一半,再展開成一棵聖誕樹。

學生試著玩撕紙遊戲,然後展示幾件作品,讓學生觀察它們的特點:對摺後兩側完全重合。

(二) 實踐探索,感悟特徵

1、 電腦出示天安門、飛機、獎盃等畫面

師:看大家玩得開心,老師想讓同學們欣賞幾個畫面。請看螢幕:(國歌聲中螢幕上出現了雄偉的天安門;蔚藍的天空中轟轟而過一架飛機;熱烈的頒獎場面呈現高高舉起的獎盃)

2、 折一折,認識對稱圖形

師:老師把這些物體畫成了平面圖形送給了大家,請你拿出這三個圖形,這些圖形有什麼特點呢?讓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自己動手摺一折、比一比,看看你能發現什麼?

3、學生彙報,課件演示對摺圖形

師:對摺後,摺痕兩邊怎樣?(生:完全重合)像這樣的圖形,猜一猜叫什麼名字?(生:軸對稱圖形)

師:對,像這樣對摺後兩側完全重合的圖形叫軸對稱圖形,摺痕所在的這條直線叫對稱軸。如:(課件演示畫對稱軸)

(三)參與探索,體悟特徵

1 判斷下面平面圖形哪些是軸對稱圖形。

電腦出示:結合軸對稱圖形的特徵,判斷下面圖形哪些是軸對稱圖形,並在小組裡交流意見。

1 2 3 4 5

6 7 8 9

師:請同學們先猜想一下,哪些是軸對稱圖形?然後利用手中的圖形紙片,小組合作,共同驗證猜想。

(1)學生在小組裡交流意見,併合作驗證。

(2)指幾名學生彙報。(電腦演示:用不同顏色閃現是軸對稱圖形的幾何圖形,引導學生說清判斷依據)

(3)找對稱軸:大家能找出這些對稱圖形的對稱軸嗎?(請幾名學生上講臺指出來)

2 判斷下面圖案哪些是軸對稱圖形。

(1) 師:下面老師給大家帶來兩組我們很很熟悉的圖案,看看其中有沒有軸對稱圖形。

電腦出示:

中國 加拿大 俄羅斯 美國

(2) 指名說說自己的判斷和理由。

3、猜一猜,加深認識

師:最後,老師給大家帶來的也是一組軸對稱圖形,這是一些國內外著名的標誌,但只沿著對稱軸畫出一半,請大家猜猜它們分別是什麼標誌。

中國聯通 中國銀行 賓士汽車 奧運五環

(四)實踐製作,深化認識

1、畫一畫。(畫出下面每個圖形的另一半,使它成為一個軸對稱圖形)

2、製作一個軸對稱圖形。

⑴ 電腦出示:請結合軸對稱圖形的特徵,動手剪一剪、畫一畫、折一折,創造一個軸對稱圖形。

(2)電腦播放輕音樂,學生進行創作。

(3)展示學生作品。

(五)身體遊戲,昇華認識

1、師;其實我們每個人不用藉助別的任何東西,只要用自己的身體就能創造出很多對稱的造型,同學們有興趣一起來玩玩嗎?

2、電腦播放迪斯科音樂,師先示範,再請全體學生起立擺出各種不同的身體造型。

3、請幾名學生上講臺配樂表演。

(六)欣賞對稱美,總結全課

1 師: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生活中的對稱美吧。

(電腦出示:優美動聽的古箏演奏聲中呈現美麗的民間剪紙藝術、巨集偉的典型建築、漂亮的各式服裝)

2、總結:對稱是一種美,是數學美在生活中的具體體現,希望大家能運用今天所學知識把我們的生活裝扮得更美麗、更精彩!

(七)作業設計:用我們今天學習的知識設計(或蒐集)一些對稱圖形並把它們拼成一個美麗的圖案,把它們貼在學習園地上,和同學們一起欣賞!

七、 教學反思

反思本課教學,成功之處在於教師留給了學生充裕的學習時間和廣闊的學習空間,力圖讓學生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開放地去探索、去發現、去再創造,學生在看、撕、折、比、畫、剪、猜、議、做等一系列活動中,張揚了個性,培養了動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識。使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到對稱圖形的形成,感受到對稱圖形的內在美。在欣賞漂亮圖案的同時與同伴分享“創造美的愉悅”,體會到數學和創造的美。

10到20數的認識教案篇8

現代心理學、教育學認為:語言的準確性體現著思維的周密性,語言的層次連貫性體現著思維的邏輯性,語言的多樣性體現著思維的豐富性。眾所周知能力和思維相輔相成,而思維的發展同語言的發展又緊密相關,這說明要提高同學思維能力,就必需培養同學的語言表達能力,即通過聽、看、想、說等活動充沛挖掘同學的潛能,以培養同學的語言表達能力,從而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

1、 給同學提供語言訓練的機會。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思維是語言的“核心”,兩者相互依存。小同學數學思維的形成

與發展是藉助語言來實現的,而思維的發展又能促進語言能力的提高。所以,在課堂上要讓每個同學都有說話的機會。可採取:個人小聲獨立說、同桌互相說、小組內輪流說、讓同學小結等形式。說的內容有許多,今天這節上可以說的東西也是比較多的,比方:說角的特徵、說操作過程、說判斷的理由等。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演示同學操作的學具、老師的教具以和板書等,向同學提供鮮明的感性資料,協助同學考慮、理解、掌握知識。教師儘可能多給同學提供語言訓練的機會,有利於促進同學的思維發展。

多種形式的訓練,使每一個同學都有發言的機會,同時,同學把思維說出來,會有一種愉悅的感覺,也是自我表示和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形式進行討論,討論後請一名代表交流。這樣做,可以使每一個同學都有發言的機會,也有聽他人說的機會;既有面對幾個人發表自身見解的機會,又有面對全班同學說的機會。同學為了表達本組的意見,更加主動地考慮、傾聽、組織,靈活運用新舊知識,使全身心都處於主動學習的興奮中,同時也增加了課堂密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師示範,讓同學知道怎麼說。

兒童具有很強的模仿力,教師的數學語言直接影響著同學的數學語言。因此在教學中,

教師要有目的地為同學提供準確的.語言模式,讓同學知道應該怎樣有條理地說。數學教師的語言應該是同學的表率,教師的數學語言直接影響著同學的數學語言。所以教師的語言力求用詞準確、簡明扼要、條理清楚、前後連貫、邏輯性強。這節課中鄒老師在同學認識了頂點和邊後,加以示範性的說明並配合手勢,使同學進一步明確、規範了頂點和邊。在之後同學找生活中的角並說一說的時候,也給與了師範性的演示。通過教師語言的示範作用,對同學的初步邏輯思維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響。

3、動手操作,發展兒童的數學語言。

動手操作是發展思維,培養同學數學能力最有效的途徑之一。低年級兒童的思維是直觀性占主導地位,主要是形象思維活動。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兒童這一思維活動特點,充沛利用直觀教具的演示和學具的操作這—外部活動,來發展兒童的數學語言。在這節課的教學中讓同學親自動手操作來做一些角,同學邊想、邊做、邊說,使腦、手、口一起參與活動,可以達到統一和諧。在製作角後的交流中同學也有很多親手指一指的機會,通過讓角變大、變小的操作同學有了角有大有小的初步感知

低年級的同學年齡小,活潑好動,籠統邏輯思維的能力較差,往往是肚子裡知道卻說不出怎麼想的,或是不能完整地把思維過程表述出來。教材在教學各個內容時佈置了擺一擺、想一想、說一說的活動,其目的是使同學通過操作增強感性認識,逐步達到籠統化。說一說就是要藉助語言,把想的過程明確、清晰地表達出來。因此同學思維的發展與語言的發展是密切聯絡的,增強語言的培養就是增強了對同學思維的培養,也是我們的最終目標。

4、學會傾聽,成為數學語言的中介

我們低年級的絕大區域性同學在課堂裡說話最初都是需要高階“翻譯”的,這個翻譯從哪裡來?就是我們的老師。數學語言不是簡單的書面語言,更不同於生活語言,它的特點是準確、簡潔和嚴謹,具有教強的邏輯性,而小同學的語言表達往往不夠嚴密,缺乏邏輯性、完整性,語言的組織能力比較弱,這樣就阻礙了對數學知識的正確表達,數學思維得不到正常反映。

所以說老師在課堂裡的角色是不容低估的,是同學由生活語言向數學語言過度的中介,一年級同學剛進入國小階段,口頭表達能力非常有限,回答問題更是殘缺不全,在平時的上課中,認真傾聽同學發言,和時收集資訊、發現問題和時指出,力求使同學語言表達語句完整,用詞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