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物理3-3教案最新5篇

教案在制定好之後,一定要與實際結合起來,這樣才能讓教案發揮最大作用,教案說白了就是我們在明確了教學目標後寫出的書面文體,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物理3-3教案最新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物理3-3教案最新5篇

物理3-3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到什麼是多普勒效應

2、使學生能用所學知識解釋多普勒效應

教學建議

因多普勒效應和此聲波、超聲波兩節的內容少,建議用一個課時.用實驗讓學生了解多普勒效應,會解釋多普勒效應.在媒體資料中提供了,旋轉的錄音機發出的聲波所表現的多普勒效應,教師可以適當應用。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聲波的概念和形成聲波的條件

教學難點: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教學儀器:音叉、錄音機

教學方法:自學

教學過程:

一、閱讀課文

請學生閱讀課本的第21頁——24頁的內容.

二、應用

問題1:什麼是多普勒效應?(由於波源和觀察者之間有相對運動,使觀察者感到頻率發生變化的現象,叫做多普勒效應.)

問題2:能現場做實驗嗎?請學生討論發表觀點.

演示實驗

1、用音叉在學生耳朵邊運動.

2、用錄音機在教室邊放音樂,邊運動.

問題3:人的耳朵能聽到任何頻率的聲音嗎?(不能)

問題4:怎樣劃分呢?(頻率低於20hz的屬於次聲波,頻率高於__0hz的屬於超聲波,人耳大約能聽到20hz——__0hz的聲波.)

問題5:次聲波有什麼用途呢?(次聲波的衍射能力強,可以探知幾千米以外的核試驗.)

問題6:超聲波有什麼用途呢?(聲納、b超等)

探究活動

在生活中尋找多普勒效應

物理3-3教案篇2

(1)教材分析:

庫侖定律不僅僅是電荷相互作用的基本定律,也是學習電場強度和電勢差概念的基礎。這也是本章的重點,要求學生不僅僅要定性地瞭解,還要定量地理解和應用。對於庫侖定律,教材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採用定性實驗,然後得出結論。庫侖定律是研究電場強度和電勢差概念的基礎,也是本章的重點。展示庫侖定律的資料和庫侖發現這必須律的過程,並強調其條件和意義。

(2)學術條件分析:

兩種電荷及其相互作用,電荷的概念,帶電的知識,萬有引力定律和卡文迪什扭轉平衡實驗都是學生們學的。本節的重點是做好定性實驗,讓學生清楚地瞭解實驗探究的過程。

(三)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1)經過定性實驗探究和理論探究,瞭解庫侖定律建立的過程。

(2)庫侖定律的資料、公式和適用條件,掌握庫侖定律。

2.過程和方法

(1)經過定性實驗,培養學生觀察和總結的本事,理解庫侖扭轉平衡實驗。

(2)經過建立點電荷模型,實現了夢想化模型的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培養與他人交流合作的本事,提高理論聯絡實際的意識。

(2)瞭解人類認識電荷之間相互作用的歷史過程,培養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體驗探索自然規律的艱辛和歡樂。

(4)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庫侖定律及其理解和應用

教學難點:庫侖定律的實驗探索

教學難點突破措施:定性實驗探究與定量實驗錄影和理論探究相結合。

(5)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毛皮、橡膠棒、氣球、玻璃棒、絲綢、易拉罐、泡沫球、鐵架。

(6)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程

演示實驗:當橡膠棒和玻璃棒相互摩擦並靠近罐子時會發生什麼?

(罐子被橡膠棒和玻璃棒吸引並滾動。既然電荷之間有相互作用,什麼因素與電荷之間相互作用力的大小有關?

新課教學:

首先,經過實驗探索電荷間作用力的決定因素

(a)定性實驗調查:

探索1:影響電荷間相互作用力的因素

猜想:電荷之間的相互作用力可能與距離、電荷量、帶電體形狀等有關。

如何在實驗中進行定性研究?

(1)你認為實驗中應當採用什麼方法來研究電荷間的相互作用力和可能的因素之間的關係?

學生:控制變數法。

(2)請閱讀課本。如果你想比較這個力的大小,有什麼方法能夠直觀地顯示出來?學生:比較懸掛線的偏轉角

組織學生根據現有裝置設計可能的實驗方案。

(3)你想選擇什麼實驗裝置?

球形導體、兩個自制細線泡沫球、鐵架、橡膠棒、毛皮和氣球。

(4)實驗前,想想:如何改變帶電體的電荷。

(5)實驗探究步驟:

引導學生了解實驗的具體步驟:

兩個泡沫球a和b都很薄,其中一個與一個摩擦帶電的橡膠棒接觸,然後球a與球b接觸,細線偏離垂直方向一個角度。

堅持電量q不變,研究相互作用力f與距離r的關係.

逐漸將泡沫球b移離a,並觀察偏轉角。

堅持距離r不變,研究相互作用力f與電荷q之間的關係。

然後將橡膠棒與球a接觸,增加球a的力量,觀察偏轉角;

(6)學生的實驗和觀察記錄並得出結論:

先畫出力圖,如果b對a的力是水平的,那麼f=1

(二)定量實驗探索,結合物理學史,得出庫侖定律:

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帶電體之間的力與距離和電荷量之間的定量關係是什麼?

根據我們的定性實驗,電荷之間的力隨著電荷的增加而增加,隨著距離的增加而減小。這使我們模糊地懷疑電荷之間的力是否具有類似於重力的形式。

事實上,很久以前,一些學者也猜到了這一點。卡文迪什和普利斯特確信“平方反比”定律適用於電荷之間的力。然而,僅有一些定性實驗不能證明這一結論。

庫侖證實了這一推測。當庫侖探索三者之間的定量關係時,當時的定量實驗遇到了三大困難:

(1)帶電體之間的力很小,沒有精確的測量儀器;如何確定帶電體間力的定量關係?

沒有電的單位,也不可能比較電荷的數量;如何確定電荷的定量關係?

帶電體上的電荷分佈不清楚,難以測量電荷之間的距離。如何測量電荷之間的距離?

同學們,如果是你,你能想到什麼方法來解決這些困難?

引導學生經過類比得出三個難點對策:

卡文迪什扭轉試驗——庫侖扭轉試驗,

對稱——等電荷法,

粒子——的點電荷

放大思維:力很小,但力的效果(扭曲懸絲)能夠很明顯。

(2)變換思想:力與懸絲的扭轉角成正比,能夠經過測量懸絲扭轉角的倍數關係得到

得到力的多重關係

等分的概念:一個帶q的金屬球與一個相同的不帶電荷的金屬球碰撞,每個球帶q2。同樣,能夠得到q4、q8、q16等的倍數關係(電荷在兩個相同的金屬球之間均勻分佈)。課件演示了兩個相同的金屬球之間電荷的均勻分佈。

夢想化模型思想:將帶電金屬球作為點電荷(夢想化模型),用標尺間接測量距離。

點電荷:當帶電體之間的距離遠大於它們自身的尺寸,從而能夠忽略帶電體的形狀和電荷分佈對它們之間作用力的影響時,這種帶電體能夠視為帶電點,稱為點電荷。這是一個夢想化的模型,事實上,點電荷並不存在。(與“粒子”比較)

接下來,引導學生觀看庫侖扭秤的實驗視訊和庫侖當時的資料,並總結規律。(觀看視訊)。

在困難的條件下,庫侖把萬有引力定律和卡爾文的扭轉平衡實驗聯絡起來,並利用巧妙的庫侖扭轉平衡裝置和方法發現了庫侖定律。經過剛才的演示過程,讓學生了解庫侖探究的過程、思路和方法。你能用自我的語言總結這些規則嗎?

電荷之間的相互作用力與電荷之間的距離成反比,與電荷和電的乘積成正比。

引言:庫侖扭擺試驗只能定量測量同一電荷之間的相互作用力,庫侖扭擺試驗也能夠定量測量不一樣電荷之間的相互作用力。讓學生體驗庫侖定律的完美。

第二,庫侖定律:

資料:真空中兩點電荷之間的力與兩個電荷的乘積成正比,與電荷之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方向在他們的連線上。這個定律叫做庫侖定律。

電荷之間的這種相互作用稱為靜電力或庫倫力。

公式:

解釋:華氏度?kq1q2r2

k為靜電力常數,k=9.0109nm2c2,其大小由實驗方法確定。單位由公式中的f、q和r的單位決定。當使用庫侖定律時,每個物理量的單位必須是:f:n,q:c,r:m。

庫侖定律的適用條件:真空中兩點電荷的相互作用。

讓學生回答實際帶電體可視為點電荷的條件。

思考:當r趨向於0時,f趨向於無窮大嗎?

(3)關於吸引或排斥的表達方法

f是q1和q2之間的相互作用力,q1和q2之間的作用力,q2和q1之間的作用力大小,是一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庫倫力(靜電力)與重力、彈性和摩擦力並列。

任何帶電體都能夠看作是由許多點電荷組成的。所以,已知帶電體上的電荷分佈,帶電體間靜電力的大小和方向就能夠根據庫侖定律和力合成定律計算出來。

3.庫侖定律與重力定律的比較

例1:眾所周知,氫核(質子)的質量m2為1.6710-27千克,電子的質量m1為9.110-31千克,電子和質子的電荷為1.6010-19c,氫原子中電子和質子之間的最短距離為5.310-11米。試比較氫原子中氫核和電子之間的庫倫力和引力。(課件播放問題解決過程)

摘要:

(1)應用庫侖定律時,能夠直接用絕對值代替電氣符號,最終確定方向;計算證明,萬有引力遠小於庫倫力。將來研究微觀帶電粒子的相互作用力時,

重力通常能夠忽略不計。

當討論:來比較庫侖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異同)時,你有什麼感受?如何理解自然規律的多樣性和統一性?

兩個或兩個以上點電荷對某個點電荷施加的力等於每個點電荷單獨對該電荷施加的力的向量和。

例2真空中有三個點電荷,它們固定在邊長為50釐米的等邊三角形的三個頂點上。每個點電荷為210-6c,計算它們各自的庫倫力。

摘要:選擇研究物件,繪製應力圖,用庫侖定律和平行四邊形法則求解。

整合練習:

兩個相同的均勻帶電球體,q1=1,q2=-2,彼此分開,仍然在真空中,相互作用的庫侖力為f

(1)今日,q1、q2和r都加倍了,並且要求改變作用力。

(2)僅改變兩個電荷的電學性質,作用力是什麼?

(3)當r只增加兩倍時,作用力是多少?

(4)在接觸兩個球之後,它們仍然被放回原位。作用力是什麼?

(5)如果兩個球接觸後庫倫力不變,如何放置它們?課堂總結:

你今日學到了什麼?請學生總結本節資料。

作業:課本中的練習2和3。

(七)黑板設計:

第二節庫侖定律

1.庫侖定律

2.公式f

?kq1q2

r2

3.適用條件:真空中點電荷之間的相互作用

(1)點收費

(2)k的物理意義

物理3-3教案篇3

本課程是八年級物理教材中第二章第一節課,在知識的要求上,主要是“知道”和“瞭解”,本課程的內容不多,但對於初學物理的學生來說,是有一定的難度的。

如何恰到好處的設計好教學,讓學生能有較高的興趣來參與教學活動;如何深入淺出的教學,讓學生在輕鬆、快樂的環境中學習物理,這是兩個很重要的`問題,解決的好,就能上好這節課。同時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學習從物理現象中歸納簡單的科學規律,嘗試應用的科學規律解決問題,還要讓學生初步領略到自然現象的美妙與和諧,形成對自然的親近、熱愛、和諧共處的情感。

作為一節概念課,如果只是死板的表達知識內容並加以一些練習,效果可能是不會太好。本課程教學設計,從實際出發,從學生身邊的生活現象出發,通過例子,引導學生從例項中總結出規律,引發對規律的思考,從而使學生掌握知識,並且在解決一些實際的例子的時候,掌握對知識的運用。課堂上,用多樣的多媒體課件,來展示所要學習的知識內容,對學生的感官予以較為強烈的刺激,加深其對知識的印象。

同時,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屢次進行分組討論,教師給予一定的引導,培養學生一種進行探索併合作討論的科學研究精神。並且,課堂上給予的問題多現實生活中的實際的例子,以培養學生將理論與實際相練聯絡,將理論運用於實際的應用能力。還在課堂上告知學生一種物理學研究的方法:從簡單到複雜

物理3-3教案篇4

一、基本說明

1、本教學設計參與人員基本資訊作者

2、教學內容

1)所用教材出版單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2)年級或模組:九年級

3)所屬的章節:第十六章第三節

4)教學時間45分鐘

二、教學設計

1、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瞭解比熱容的概念,知道比熱容是物質的一種屬性;會查比熱容表。

過程與方法:通過探究,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嘗試用比熱容解釋簡單的自然現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利用探究學習,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2、內容分析

教材是在學生學習了熱傳遞、熱量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物體溫度升高時吸收熱量多少與哪些因素有關,從而提出了比熱容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點知識。本節教材是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常識出發提出問題,經過探究活動得出結論,並應用探究所得解決實際問題,新教材更為關注的是學生的生活體驗和實驗探究。本課時教學內容主要是比熱容的概念的建立,這是下節課進行熱量計算的基礎。應把探究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作為本節教學的重點。由於比熱容的概念內涵較深、外延較廣,涉及熱量、溫度變化、質量三重概念間的關係,學生往往難以理解,所以對比熱容概念的理解,以及應用比熱容的知識來解釋自然現象、解決實際問題,則是學生學習的難點。

3、學情分析

從學生角度看,學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程式,基本掌握了控制變數、轉換、比值定義等方法的運用,本節的探究活動教材採用的是一種部分探究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切實體驗物質的熱屬性,以加深學生對比熱容概念的理解。

4、設計思路

主要採用科學探究等方法開展本節教學,探究中用到了控制變數法、轉換法,給比

熱容下定義時,用到比值定義法、類比法。探究活動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引導學生獨立尋找解決實驗中遇到的問題的辦法,鼓勵學生對課本提供的探究方案進行大膽的改進,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探究中受到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的薰陶,體驗成功的愉悅。為幫助學生理解比熱容的概念,努力使本節的教學活動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幫助學生構建“身邊的物理”,從而順利突破教學難點。

三、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方案一:多媒體展示:炎熱夏季的一天傍晚,甲、乙兩人在湖邊遊玩,為了納涼問題兩人發生激烈爭執,甲主張划船到湖中去,乙則認為在岸上散步更涼爽,你認為誰的意見對?

學生思考、猜想、討論並發表自己的觀點:可能岸上、湖中、兩者一樣三者觀點都有,到底哪種觀點對呢 ?從而引入新課。

方案二:

出示圖片,夏天,岸上的沙子被晒得很燙,而海水卻很涼,你有這種感覺嗎?你想不想知道為什麼?

推進新課

一)探究物質的吸、放熱效能

探究不同物質的吸、放熱效能是國中物理中比較困難的實驗之一,設計和實驗操作的難度較大,需要注意及時指導和協助學生,以保證每組學生都觀察到相應的實驗現象,得到較好的實驗結果。下面對探究的各個環節加以具體說明。

(1)提出問題

從生活中學生已經意識到不同物質的吸、放熱效能不同,這裡還要把這個比較籠統的問題描述為明確具體的可驗證的物理問題。教師可以予以引導:如果上面兩幅圖中都是水或都是砂子,質量相同,升高的溫度也相等,顯然,它們吸收的熱量必定相等。那麼,不同物質(如水和砂子),在質量相同、升高的溫度相等時,它們吸收的熱量也相等嗎?

這已經是一個可驗證的問題,其中包含限制條件,如質量相等、升高的溫度相等、不同物質等,這些都可以通過實驗技術條件予以控制和測量,為下面設計實驗提供了基礎。

(2)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要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效能,需要取質量相等的不同物質,使其升高相等的溫度,比較各自吸收熱量的多少。這僅僅是一個實驗計劃而已,還要具體設計怎樣 實現這些要求。具體做法是:不同物質選擇水和砂子;質量相等要用天平稱 量;升高的溫度通過溫度計測量出來;水和砂子吸收熱量的多少通過加熱時間的長短來判斷,因此要用兩個相同的加熱源(如相同的酒精燈,但從安全性考慮,儘量不要用通常的“熱得快”等電加熱器)。另外,裝水和砂子的燒杯規格要相同,要保證除了水和砂子不同之外,其他條件都相同。通過觀察水和砂子升高同樣溫度吸收熱量是否相等來驗證其吸熱效能是否相同。

此外,砂子需要不停攪拌,否則會受熱不均勻。實驗中也可選用水和煤油(或酒精、色拉油)對比進行研究,可以省去攪拌的麻煩。 但煤油、酒精和色拉油均屬易燃品 ,實驗時一定要注意安全。由此看來,本實驗對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

記錄實驗資料的表格可以直接採用教材上的,也可根據需要自行設計。不管採用哪種,教師都應引導學生弄清表格中各行各列表示的含義,包括其中的單位等,這是以後閱讀、使用和設計表格必備的知識。

實驗的步驟要讓學生自己設計,以鍛鍊他們設計實驗和語言表達的能力。茲舉一例,僅供參考:①按照圖16.3-1和圖16.3-2所示,用鐵架臺、酒精燈、石棉網、燒杯、溫度計等組裝兩套器材;②用天平分別稱取100 g水和砂子,分別倒入兩個燒杯中;③記錄水和 砂子開始時的溫度;④同時對水和砂子加熱,記錄在加熱1 min、2 min、3 min……時水和砂子各自升高的溫度。

本實驗的操作具有一定難度,需要同組學生互相配合,對實驗結果不要過於追求完美,只要能得出定性結論即可。

(3)分析與論證

學生實驗取得資料後,教師可引導學生比較、分析:質量相同的水和砂子,升高相同溫度時,加熱的時間長短是否相同?這說明了什麼?從而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在描述結論時,初學的學生不一定能做到簡潔而準確,只要能大致地將問題表達清楚,就應該予以肯定和鼓勵。但教師一定要規範描述到“在質量相等、升高的溫度相同的情況下,不同物質吸收的熱量不相等,水吸收的熱量比砂子吸收的熱量多”。

二)比熱容

比熱容的定義可以直接給出,但教師要引領學生解析其中的關鍵詞及其含義。如為什麼要限定“單位質量”“溫度升高1 ℃”,這是因為比熱容是以熱量來定義的,而熱量跟物體的質量和升高的溫度都有關。比熱容是國中物理出現的一個由兩個以上物理量來定義的物理概念,教師對概念的表述與單位的教學都要充分估計學生認知的困難,把鋪墊和引導做得細一些。

對於比熱容的單位,要結合閱讀資料表“一些物質的比熱容”,明確其含義。因為熱量計算公式課標沒有要求,教學不必要補充傳統教材中的吸熱公式和放熱公式,不引入相關計算,而是把重點放在理解比熱容的物理意義上。

通過閱讀資料表,要求學生知道水的比熱容,會利用水的比熱容較大的特點解釋有關現象。這裡可以設計學生討論交流活動:日常生活中為什麼常用熱水來取暖?汽車中為什麼用水來做冷卻劑?這些問題對於國中學生來說是具有一定難度的。為了突破難點,教師應先讓學生充分思考交流,然後彙報辨析,教師梳理總結。對於水的比熱容較大,教師在總結時要引導學生明確其兩方面的含義:質量相同、升高溫度也相同時,水比其他物質吸收的熱量多,所以用來作發動機的冷卻劑;質量相同、降低的溫度也相同時,水比其他物質放出的熱量多,所以冬季常用熱水來取暖。

三)熱量的計算

展示問題1:①1 kg水溫度升高1 ℃吸收的熱量是多少?

學生很容易即可得出:吸收的熱量q1=4.2×103 j。

展示問題2:2 kg水溫度升高1 ℃吸收的熱量是多少?

學生討論得出:吸收的熱量q2=2×4.2×103 j=8.4×103 j。

展示問題3:2 kg水溫度升高50 ℃吸收的熱量是多少?

學生討論得出:吸收的熱量q3=50×8.4×103 j=4.2×105 j。

展示問題4:物質吸收熱量的多少與其質量、溫度變化、比熱容成什麼關係?

學生討論得出:物體吸收的熱量與質量成正比,與升高的溫度成正比,與物質的比熱容成正比,計算公式:q吸=cm(t-t0)。

學生自己推導得出:物體放出熱量計算公式:q放=cm(t0-t)。

四)課堂小結

1、引導學生回顧一個完整的探究應包括哪些過程。

2、比熱容的概念、單位及物理意義。

3.q吸=cm(t-t0)。

4.q放=cm(t0-t)。

物理3-3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理解動能和重力勢能的轉化,能舉例說明動能和重力勢能的轉化。

2,理解動能和彈性勢能的轉化,能舉例說明動能和彈性勢能的轉化。

3,分析和解釋例項,說明過程,動能、勢能、機械能的變化情況。

4,建立能量的概念,樹立能量轉化和守恆的觀念,為後面學習能的轉化和守恆大小基礎。

5、通過分析生產和生活中的例項,養成學生理論聯絡實踐的習慣和能力。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安排了麥克斯韋滾擺實驗來說明動能和重力勢能的相互轉化,接著又安排了把用細線懸掛起來的金屬小球拉到一定高度放開,以及木球與彈簧片碰撞兩個實驗,來說明動能和彈性勢能的相互轉化。使學生一開始就注意到動能和這兩種勢能都可以相互轉化。在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過程中,機械能減少轉化為內能的問題安排在下一章講,在這裡沒有涉及。教材最後分析了人造衛星繞地球執行過程中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目的是加強物理知識與現代科技的聯絡,使學生了解他們所學的物理知識,也可以用來解釋一些高科技中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教法建議

注重實驗教學,分析上拋小球的實驗到觀察麥克斯韋實驗,在教學過程中要使學生明確實驗的目的和觀察物理現象,清楚具體的過程,從速度變化、高度變化到能量變化,學生能從能量變化中知道能量的轉化。

課本實驗中動能和彈性勢能的轉化不用細緻分析,但是要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注意觀察的分析木球碰撞彈簧片的過程,由於碰撞非常短,所以應當幫助學生想象彈簧片的形變,從而理解動能和彈性勢能的轉化。

教學中注意把學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注重分析例項,例如分析射箭過程中的能量轉化,分析衛星執行時。在分析衛星執行時,應當利用板圖標出遠地點和近地點,使學生養成畫圖幫助分析的習慣。

教學設計示例

第二節

【課題】

?重點難點解析】;分析轉化過程。人造地球衛星繞地球執行過程中的能量轉化過程。

【教學過程】

1,實驗引課

觀察滾擺實驗,用板圖幫助分析。

實驗時要注意觀察:滾擺在下降過程中速度如何變化;上升階段速度如何變化。

注意分析的問題:到最高點時,高度、速度特點;說明了什麼;到最低點時,高度、速度特點;說明了什麼;在下降過程中,高度、速度如何變化,說明了什麼;在上升過程中,高度、速度如何變化,說明了什麼。

實驗結論:物體的動能和重力勢能可以相互轉化。

2,新授課:。

1)分析例項

方法1: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由學生自己列舉能體現動能和重力勢能相互轉化的現象,並具體分析能量轉化的過程。用討論分析的方法完成課堂學習。

方法2:一般情況下,可以分析重點例項,例如分析乒乓球從某一高度自由下落過程中,不考慮空氣的阻力,注意分析:乒乓球從某他高度下落到接觸地面的過程;乒乓球從接觸地面到發生最大彈性形變的過程;乒乓球逐漸恢復原來形狀到反彈起來的瞬間;乒乓球反彈起來後上升到最高點的過程。

2)結論:在上升和下降過程中,是動能和重力勢能的相互轉化,在乒乓球發生彈性形變過程和恢復原來的形狀的過程中,是動能和彈性勢能的相互轉化。所以動能也可以和彈性勢能相互轉化。

3)其他例項分析:可以做課本上的實驗2和實驗3,並由學生自行分析在實驗過程中的能量轉化。

4)難點分析:人造地球衛星在繞地球轉動的過程中,分析能量的轉化。

方法1,一把般情況下,學生由板圖觀察近地點和遠地點的高度和速度的特點,從而分析人造地球衛星在從近地點到遠地點和從遠地點到近地點移動的過程中,動能和重力勢能的相互轉化,並知道機械能的總量是保持不變的,也為以後學習能量轉化和守恆定律打下基礎。

方法2,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由板圖觀察近地點和遠地點的高度的特點,並告知學生在人造地球衛星繞地球轉動的過程中機械能的總量保持不變,讓學生分析在衛星到達近地點和遠地點的位置時,執行速度的特點是什麼,並想象衛星是如何繞地球轉動的,從而增強學生想象事物的能力。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課題名稱】觀察和分析某個動能和彈性勢能轉化的例項

?組織活動形式】學生小組

?輔導參考】

1,觀察和實踐蹦床運動,分析在接觸蹦床過程中,蹦床發生彈性形變的過程和能量轉化。

2,拆開一個玩具小車,觀察上弦時,發生的彈性形變,以及它在恢復原狀過程中的特點。

【評價方案】

1、學生自評。

2、寫出分析和觀察的過程。

3、應用到其他的例項。

標籤:教案 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