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中班認識量的教案參考8篇

教案可以幫助教師合理安排教學時間和資源,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成果,教案的編寫需要教師具備良好的教學技巧和教學經驗,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中班認識量的教案參考8篇,感謝您的參閱。

中班認識量的教案參考8篇

中班認識量的教案篇1

活動目標

1、在說說、折折中認識梯形,觀察感知梯形的特徵。

2、能給形狀、顏色、大小不同的梯形分類,並能數出每一類有幾個。

3、啟發幼兒學習按圖形特徵歸類,鞏固對幾何圖形的認識。

活動準備

教具:不同形狀的梯形若干;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紙各一張。

學具:幼兒兩張大小不同的梯形、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若干。

活動過程

一、通過講講、折折認識梯形,觀察感知梯形的特徵。

二、幼兒通過猜測圖形的變化,感知梯形的特徵。

三、師出示長方形,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後,說出梯形特點。

師:“這是什麼圖形?猜猜我會把它變成什麼?”

通過折一個角的形式,教師結合手勢,幫助幼兒明確長方形變梯形的方法。

梯形的特徵:由四條邊組成,還有斜邊把這兩條平行的邊連起來。

四、嘗試在長方形的紙的基礎上折出梯形,進一步感知梯形是有兩條平行的`邊和斜邊組成。

交待要求,明確折法。

師:“在我們的桌上,老師也為小朋友們準備了長方形的白紙,請你也用折一折的方法,把他變成梯形。

五、幼兒操作,動手摺梯形。教師提示幼兒把摺好的梯形及時放入籃中。

六、鼓勵幼兒交流介紹摺梯形的方法和過程。

師:“你是怎樣摺梯形的?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

在觀察、比較多種圖形的過程中,進一步感知梯形的形狀特徵。師:老師這裡有許多圖形,請你把梯形找出來,說出理由?

七、幼兒操作,能給形狀、顏色、大小不同的梯形分類。

幼兒通過抓抓、分分,感知圖形可以按形狀、顏色、大小分類。

師:請你從籃中抓一把圖形,數一數一共抓了多少圖形。

八、自定圖形特徵分類。

師:這些圖形形狀、顏色、大小都不同,請你幫它們分一分。

九、遊戲“跳格子”。根據教師口令選擇不同圖形,快速分辨梯形。

師:“在圈裡有許多大小,顏色不一樣的圖形,請你聽口令跳到相應圖形的格子裡。”

中班認識量的教案篇2

活動目標:

1、通過引導幼兒觀察,使幼兒清楚的感知到9添上1是10,並能用語言加以描述,理解10的形成。

2、培養幼兒認真傾聽、細心觀察的習慣。

3、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4、引發幼兒學習數字的興趣。

活動準備:

教具:掛圖(梨樹,樹上掛著9個黃梨,9個青梨)磁性大黃梨1個,大綠梨1個,數卡1——10。

學具:雪花片

活動過程:

一、複習9以內的形成。

1、拍手遊戲。

2、看數字做動作。(教師出示數字5——9,幼兒根據數字做相應數量的

動作)

3、接著說數(教師隨意說數字,幼兒接著說下去)

二、學習10的形成。

1、出示掛圖,問:圖上有什麼?(幼兒說完後,集體點數驗證,可以引導幼兒用目測後接著數的方法去點數)9個黃梨、9個綠梨可以用數字幾來表示?(教師給予匹配數字9)

2、有的梨被葉子遮住了,小朋友看看遮住的是什麼梨?(引導幼兒說出1個大黃梨和1個大青梨)。

3、現在有幾個黃梨、幾個青梨了呢?10個梨是怎麼變成的呢?(引導幼兒完整說出9個黃梨添上1個大梨是10個梨)

三、幼兒操作,進一步鞏固10的形成。

1、幼兒看數字取相應數量的雪花片。

2、看會變的數卡取放相應數量的雪花片,從而進一步感知9、10兩數之間的數量關係。

四、收拾用具後結束本次活動。

中班認識量的教案篇3

活動目標:

1、知道每年的一月一日就是元旦節,是新一年開始的第一天。

2、知道過了新年,長大了一歲。

3、瞭解和認識慶祝元旦的方式。

活動準備:

日曆卡、幼兒相片、慶祝元旦的各種卡片或背景圖。

活動重難點:

理解元旦的意義,瞭解慶祝元旦的方式。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運用已有經驗,交流自己知道的傳統節日,激發學習興趣

1、老師引導幼兒說出自己知道的傳統節日。如:小朋友們,你們知道一年中,有哪些節日嗎?(出示各種節日的日曆卡片,引導幼兒說出節日名稱:國慶節、春節、元宵節、五一勞動節、婦女節、元旦……)今天呀,我們主要來學習“元旦”。

2、老師提問:有誰知道元旦是幾月幾日?代表什麼?(新一年的到來,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

3、老師提問: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元旦是怎麼來的嗎?提示:元旦是在1月1日,“元”是開始、第一的意思;“旦”是早晨、一天的意思。“元旦”就是一年的開始、一年的第一天。以農曆正月為元,七年級為旦。

二、向幼兒介紹迎接新年的各種方式,引導幼兒說出自己慶祝元旦

1、引導幼兒交流以往是怎樣過新年的?(放煙花、吃餃子等)

2、瞭解全國各地人們是過新年的不同方式,出示各種卡片或背景圖(如果條件允許,可以製作成課件),引導幼兒認識人們為了迎接元旦所做的各種準備工作。提示:唱歌跳舞、剪窗花、蒸各式饃饃、包餃子、放煙花、送元旦卡片等。

3、引導幼兒交流以往過新年的方法,然後,引導幼兒說出今年想怎樣迎接元旦的到來?提示:老師向幼兒表達自己迎接元旦的想法,再讓幼兒表達自己的想法如,元旦很快就到了,我最想剪一些窗花貼在小朋友們家的窗戶上,送一張我自己製作的賀卡給我的爸爸媽媽。

4、播放慶祝元旦的.錄音或錄象帶,提出問題,讓幼兒發現我們慶祝元旦要跟別人說祝福語,然後引導幼兒討論,慶祝元旦要說哪些祝福語,體驗集體慶祝元旦的喜悅。

三、引導幼兒談談新一年的想法和願望

1、老師展示幼兒的相片,討論相片中的人物在做什麼,讓幼兒感覺到自己比以前長大了,比以前更能幹了,知道過了這個新年,又長大了一歲。

2、引導幼兒說說自己在新的一年想做哪些事?

四、延伸活動

引導幼兒收集全國慶祝元旦或有關元旦的資料,製作成“元旦”專題,讓幼兒更深入的瞭解和認識元旦。

中班認識量的教案篇4

一、活動名稱:認識單數、雙數

二、活動目標:

1、通過圈畫、數數活動區分單雙數。

2、能正確判斷身體器官的單雙數。

3、能發現周圍環境中的物體的單雙數並學會記錄。

4、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思維力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5、引發幼兒學習圖形的興趣。

6、引導幼兒對數字產生興趣。

三、活動準備:

1、把幼兒分成四組,每組10張圖片,每張圖片上畫著不同的圖畫,數量為1至10,每組1—10的數字卡片一套,每人筆一支。

2、教師演示的圖片一套。

3、幼兒每人一個小布袋,裡面裝著不同數量的小物品,數量為1——10不等。

4、教室裡有意識的擺放不同數量的物品。

四、活動過程:

(一)開始:聽音樂《找朋友》進教室坐好,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許多小動物,它們也要找好朋友,請我們來幫助它們吧!

(二)基本部分:老師先把10張圖片分別貼到磁板上,請幾個小朋友分別給貼上相應的數字,再教小朋友用圈畫的方法看看哪張圖片上的小動物沒找到好朋友,把沒有找到好朋友的圖畫找出來,並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成一排,再把找到好朋友的圖片找出來,也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成一排。通過觀察問小朋友發現了什麼問題?讓幼兒先自由發言,最後老師講解:1、3、5、7、9這幾幅圖片中都有一個沒有找到朋友的,你看剩下一個多孤單呀,我們給這些數字起個名字吧?幼兒討論,最後由老師總結:兩個兩個數剩下一個不能配成對的,這樣的數字就叫單數。小朋友記住單數有哪些?(1、3、5、7、9)。2、4、6、8、10這幾幅圖片上的小動物都成雙成對的,它們多高興呀,我們也給這樣的數字起個名字吧?幼兒討論,最後由老師總結:兩個兩個數都能成對,像這樣的數我們就叫它雙數。小朋友記住雙數有哪些?(2、4、6、8、10)小朋友數東西時,兩個兩個數,這種方法數得很快,現在小朋友知道了哪些是單數,那些是雙數?你再告訴老師一遍好嗎?

2、操作練習

(1)發給每組一套圖片,請小朋友給每張圖片貼上相應的數字,並用圈畫的方式分別找出單數、雙數的圖片,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成一排,看哪組合作的好,完成的出色。

(2)老師還給小朋友每人準備了一份禮物,這些禮物也有單數、雙數,請小朋友拿出數一數一共是多少?是單數還是雙數?為什麼?

(3)請小朋友把禮物收好,唱一首歌曲《我的身體》活動一下,找一找身體上的單數、雙數,請小朋友看看自己和別的小朋友身上什麼是雙數、單數?如一個頭是單數,兩隻耳朵是雙數,十個手指頭是雙數,並告訴老師和小朋友你是怎樣知道的?

(4)小朋友真聰明都學會了認識單數和雙數現在發給小朋友每人一張圖畫紙看看教室裡什麼東西是雙數、什麼東西是單數?記錄下來,講給老師聽一聽,看誰記得最清楚,一看就知道單數或者雙數。

(三)結束部分:講評幼兒的記錄情況,並讓幼兒回家把看到的雙數和單數記錄下來,來園告訴老師。

教學反思

1、本次活動以遊戲開始,在遊戲中結尾,整個活動貫穿於一系列動靜交替的遊戲中,並結合幼兒的日常生活經驗,讓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比較好的掌握了單雙數,豐富多樣的形式使抽象的數學變得生動,形象,讓幼兒更容易接受,更喜歡學習。

2、整個活動條例還是比較清晰。結合幼兒日常生活經驗來學習單雙數,並運用了觀察法,操作法,遊戲發,歸納法,特別是操作法的運用,是突破教學重點的一個有效方法,幼兒可以通過自己親手操作,再加上老師的合理引導。達到了幫助幼兒整理經驗,明確概念的目的。

3、幼兒能積極主動的參與到遊戲中,教具的運用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幼兒基本能獨立完成,在操作中,幼兒能自己動腦筋探索,獲得經驗,多種智慧得到了發展和提高。

4、本次教學活動的難點達成很不理想,第四個大環節,只有極少數幼兒能根據歸納出的單雙數規律,準確說出20以內的數字是單數還是雙數。直接運用卡片來判斷很抽象,幼兒不易掌握。應該還是先要投放學具讓幼兒操作。怎樣才能讓幼兒準確的掌握任意一個數字是單數還是雙數?是我下一步應該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中班認識量的教案篇5

教學內容:

書第81頁、例1、例2,練習六第1—2題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探索、直觀演示,使學生會用5分5分數的方法來讀、寫某些比較特殊的時間。

2.使學生知道1時=60分。

3.使學生充分感受時間就在身邊的生活中,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

重點難點:

使學生知道1時=60分,會用5分5分數的方法來讀、寫某些比較特殊的時間。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揭示課題

1.出示主題圖。讓學生說一說圖上畫的是什麼?鐘錶上表示的時間是多少?引導學生利用“幾時半”的認識,根據時針的位置在8和9之間粗略地說出是8時多。

2.讓學生聯絡實際生活,說說哪些情況下要用到時間?

二、引導操作,探究新知㈠認識鐘面刻度。

1.出示鐘面:讓學生觀察鐘錶上的刻度,說出一共有多少個大格,每一個大格里有多少小格,每個大格的刻度所對應的數表示什麼?教師對學生說明:時針轉過一大格1小時,分針轉1小格是1分鐘。

2.讓學生觀察分針從刻度12轉到刻度1,一共轉過了多少小格,是多少分,刻度1可以表示幾分?學生填寫書上鐘面上每一個大格的刻度分別表示多少分。

3.學生觀察操作:分針轉一週,共轉過了多少小格,是多少分鐘。

4.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討論一下鐘面上每個大格的刻度作為時針的單位時是幾時,作為分針的單位時又是多少分。

5.學生交流、總結。

??用5分5分數的方法來讀、寫某些比較特殊的時間。

1.出示時間是9時5分的鐘面。讓學生說說鐘面上時間是幾時幾分,是怎麼看的?根據學生回答板書“9時5分”,並讓學生說說如果用電子錶的表示法應如何表示(9:05),向學生說明:如果分鐘數不到10,在分鐘數的前面要寫0。

2.出示時間是6時25分的鐘面。讓學生說說鐘面上時間是幾時幾分,是怎麼看的?讓學生用兩種時間表示法表示。

3.學生小組討論應如何讀出鐘面上的時間。

小結歸納:要讀出一個時間,要根據時針和分針的位置來共同確定。可以先看時針指在哪兩個數之間,確定是幾時多,再看分針指向哪兒,根據每一大格的刻度對應多少分來確定是幾時幾分。還可以先根據分針位置確定是多少分,再根據時針來確定是幾時幾分。

??認識時與分的關係。

1.出示三幅圖,表示時針與分針的動態關係。讓學生觀察這三幅圖的變化,使學生看到時針與分針轉動範圍(即陰影部分)的對比和關係。

2.學生撥一撥:從12時到12時半。學生觀察時刻12時30分,讓學生用5分5分數的方法讀出是幾時幾分。

3.思考:為什麼12時半和12時30分是一回事?

使學生明白在幾時半時,時針轉過的是一大格的一半(半小時),而分針轉過的是整個鐘面的一半(分針指向刻度6,即30分)。

4.學生撥一撥:從12時半到1時。同時讓學生觀察時針和分針分別是怎麼轉的。

5.討論:時針轉一大格(走1小時),分針轉了幾小格,也就是幾分。1時等於幾分。

6.小結:1時=60分。

7.做一做第1題。

三、鞏固練習

1.練習十五第1題

先讓學生說一說每幅圖中的學生在做什麼,讀出時間是幾時幾分,再用兩種方法記錄下時間。最後讓學生說說自己在生活中做這些事情時大概是幾時幾分,使學生充分感受時間和自己生活的聯絡。

第2題:連線。

四、撥一撥,讀一讀

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撥一撥,讀一讀”的遊戲。

五、課堂小結

說說你這節課有什麼收穫?

板書設計:

認識時間

鐘面有12個大格,每個大格里面有5小格

時針轉過一大格是1小時,1時=60分

分針轉過一小格是1分,分針轉過一大格是5分

中班認識量的教案篇6

教案目的:

初步認識和區別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形,培養小朋友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教案准備:

紙製小路(上面鏤刻不同形狀、不同大小的圖形)、內裝有形狀不同的幾何圖形多個的“魔術箱”一個、小白兔的錄音、組合的房子

教案過程:

1、老師以講故事的方式,吸引小朋友的興趣,引出今天的主題活動。

2、出示圖片,引導小朋友通過觀察說出圖片中的幾何圖形的名稱,初步感知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形的特徵,能夠根據特徵進行區分這些幾何圖形。

3、出示魔術箱,讓小朋友通過摸一摸,進一步感知三角形、圓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徵。

教案總結:

在認識圖形中,三角形、圓形,小朋友基本上能知道,正方形對小朋友來說還有一定的難度,小朋友們都叫它方方寶寶。遊戲中,由於準備了一份供小朋友操作的材料,所以在小朋友操作時顯得比較擁擠。

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小貓咪咪區分幾何圖形

有趣的圖形娃娃圖形娃娃的樂趣

認識面部五官我的五官

玩連連看看-認識長方形

小動物吃餅乾活動學習幾何圖形

圖形的樂趣分辨幾何圖形

拼幾何圖形,拼一拼圖形

中班認識量的教案篇7

案例背景:

中班的幼兒已經學習了關於圖形的有關知識,並且也非常的喜歡圖形,他們對圓形、三角形、橢圓形、正方形及長方形等圖形有了一定的認識,在此基礎上來認識梯形,對幼兒來說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提高的過程。由於梯形是隻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是幼兒所要認識的平面圖形中最難理解的一種,尤其是梯形的概念,比較的抽象,在活動中陳老師通過各種形式的遊戲、操作活動,讓幼兒反覆感受,逐步理解梯形的特徵,從而實現將教育遊戲化、生活化的原則。《認識梯形》這個活動就如《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既適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

案例描述:

一、幼兒自選圖形,激發學習興趣。

師:小朋友,桌子上放了很多的圖形,請你自己選擇一個喜歡的圖形。

師:請你說說你選的是什麼圖形?

幼:長方形/正方形…

師:請拿相同圖形的小朋友把圖形放到一起(幼兒依次擺放)

評析:活動一開始,教師就給幼兒創設了一種輕鬆、愉悅的環境,請幼兒自己選擇一個喜歡的圖形,說說自己選的是什麼圖形,並請小朋友將相同的圖形擺放到一起,激發了幼兒學習的興趣。這個環節教師不僅讓幼兒對所學的正方形、長方形等圖形進行鞏固,而且也為下一步認識梯形做好鋪墊。

二、初步認識梯形,瞭解梯形特徵。

師:這是什麼圖形呢?

幼:梯形。

師:梯形是怎麼樣子的?

幼:像滑滑梯…

師:梯形有幾條邊,上面二條邊是怎麼樣的?

幼:四條邊

師:上面兩條邊是平行的,用手來做一做平行,梯形還會翻跟頭,請你找找平行的邊。

師:這個圖形像什麼?

幼:滑滑梯。

師:它有幾條邊?

幼:四條邊。

師:上面一組邊平行,旁邊的一組邊是怎麼樣的?(教師對摺)兩條邊一樣長。我們把它叫作等腰梯形。

師:這是什麼圖形?它有幾條邊,平行的邊在哪裡?(教師拿正方形比直角)有一個角是直角,我們把它叫作直角梯形。

評析:這個環節教師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詳細地講解梯形的特徵,特別是一開始介紹梯形時,教師將梯形的特徵:四條邊、一組邊平行,通過用語言和動作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講解、演示,並利用幼兒感興趣的翻跟頭遊戲貫穿於活動中,孩子們積極主動的參與其中,用雙手來表示自己尋找到的平行邊。在幼兒初步瞭解梯形特徵的基礎上,教師又通過對摺和比較的方法,進一步的講解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的特徵,使孩子們對不同的梯形有了一定的瞭解。

三、集體尋找梯形,加深瞭解梯形特徵。

師:梯形還會翻跟頭,他們翻呀翻,變呀變,都藏到機器人身上了,我們一起來把機器人身上的梯形都找出來,如果找到了,就可以把梯形從機器人身上拿下來。

師:請小朋友來找一找(幼兒依次來找),他找的對嗎?

評析:這個環節教師通過幼兒對梯形特徵的瞭解,結合幼兒喜歡的機器人,讓幼兒在機器人身上尋找梯形,幼兒通過尋找:有四條邊但一邊不相接的圖形、有四條邊但沒有一組邊是平行的圖形……教師進行講解、示範,集體再一一的檢查、分析,充分的調動了幼兒參與的積極性,這樣,既可以激發幼兒的興趣,又可以利用已掌握的經驗,去分析圖形特徵,正確找出梯形,使幼兒對梯形的認識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四、獨立尋找梯形,鞏固瞭解梯形特徵。

師:梯形又翻呀翻,變呀變,現在藏到這裡了,我們按找梯形的方法,將找到的圖形給他們用線圈住(幼兒操作,教師適時指導,講評)。

評析:在最後環節,教師還是以翻跟頭貫穿活動,教師清楚地講解操作的要求,給每個幼兒提供了獨立操作的機會,鞏固幼兒對梯形的認識,讓每一位幼兒的認識水平都能得到提升。

案例反思:

1、活動環節流暢,過渡自然

本次活動陳老師設定了四個環節:幼兒自選圖形→初步認識梯形→集體尋找梯形→獨立尋找梯形。在環節的設計上,由易到難,層層遞進,符合幼兒的發展規律。每一環節都讓幼兒充分的動手,動腦,使幼兒的思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認識水平得到了不斷地提升。

2、教學方法運用豐富

本次活動關鍵在於讓幼兒初步的瞭解梯形的特徵,認識不同的梯形,並能不受其他圖形的干擾,在各種圖形中正確的找出梯形。所以在活動中教師採用了豐富而有效的教學方法,通過教師示範、講解、幼兒觀察、操作等方法進行教學。從幼兒在活動中的反應來看,這些方法的運用是比較合理的。幼兒能積極參與活動,思維活躍,能夠跟隨情境的深入和發展而作出相應的反應。

3、活動準備充分,順利開展。

本次活動教師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要求,選擇貼近幼兒生活的教學內容,並將遊戲貫穿與活動中。在活動中,教師不僅給幼兒提供了豐富的操作材料,而且教師在自身的語言組織上簡練且具有指示性,讓幼兒清楚的瞭解到該做什麼。活動中幼兒大膽發揮、積極參與,充分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營造了良好的活動氛圍,從而更好的習得有關梯形的知識。

整個活動氛圍輕鬆,幼兒在這樣一個寬鬆、自在的環境中探索的興趣也非常濃厚,本次活動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值得我們從各方面去學習、探究。

中班認識量的教案篇8

活動目標:

(1)瞭解彈性的基本特性,獲取有關彈性的科學經驗。

(2)能積極參加科學探索活動,培養關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3)知道一些保持身體各部位整潔衛生的方法。

(4)瞭解保持個人衛生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

活動準備:

彈性及彈簧的玩具.用具等,有彈性的物體(如鬆緊帶.海綿.彈力布..皮筋)。

活動過程:

(1)幼兒自由操作材料,初步感知彈性。

a.幼兒操作,觀察用力拉或壓彈簧及有彈性的物體時它們的外形變化。

b.幼兒講述自己的探索發現,瞭解彈性的基本特徵。

提問:在玩的時候發現了什麼?你是怎樣發現的?

小結:當用力拉或壓時,彈簧.鬆緊帶.海綿等都發生了變化,有的變長,有的變短,有的變形;不再壓時,這些物體都能恢復原來的形狀。這就是彈性。

(2)幼兒再次操作材料,發現許多物體都有彈性,但彈性大小不一樣。提問:還有哪些物體有彈性?這些物體的彈性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小結:許多物體都有彈性,但彈性的大小不一樣。

(3)說一說:有彈性的物體。提問:還有哪些物體有彈性?這些物體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什麼方便?

活動反思:

1、通過《指南》科學領域的學習,我在活動中利用ppt凸顯彈簧的伸縮及恢復到原來的樣子的展示,重難點突破直觀形象,易於幼兒理解;

2、認知上:讓幼兒在操作探索活動中,主動探索感知物體的彈性;能力上:在探索操作過程中,讓幼兒根據各自感興趣的物體去發現彈性的用途,並注重幼兒在操作中學習的特點,特意提供了幼兒自由操作機會,使幼兒敢於、善於、願意表述自己發現的過程。情感上:激發了幼兒對科學探索活動的極大興趣。

3、情境教學法:愛玩是孩子的天性,設定一個ppt,引入幼兒在平時活動中的情景去設疑,發現玩具中祕密,為幼兒主動探究提供了條件。

4、動手操作法:它是幼兒科學活動的最基本的方法,《綱要》中指出:提出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幼兒多種方式探索提供條件。本次活動我安排了兩次操作活動,第一次是引起興趣後的讓幼兒主動探索,感知彈性的特點,第二次通過再次操作來記錄,培養幼兒運用已有經驗來辨別物體是否具有彈性。

5、記錄: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的結果,是科學活動中的一個必備環節、所謂求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