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千克噸的教學反思8篇

編寫教學反思能夠增強老師的教學質量,為了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應該及時寫好相關的教學反思,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千克噸的教學反思8篇,感謝您的參閱。

千克噸的教學反思8篇

千克噸的教學反思篇1

克和千克這一單元,教材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了一些讓同學們感受質量單位、比較物體輕重的活動,並結合活動滲透了一些統計的初步知識。

第一步:質量單位的感受,我們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目的是知道1克、1千克的重量與區別。小組的每個同學可以輪流做,一個先掂一掂,估計一下,另一個稱一下,判斷他估計的對不對。說一說關於1克、1千克的區別。

第二步:說一說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用克或千克做單位。再由老師出題,同學們口頭說單位。

第三步:通過猜一猜、估一估、稱一稱等活動,進一步鞏固對質量單位的學習和認識。

通過以上的教學活動,同學們對物體的重量非常感興趣並且掌握牢固。清楚明白“克”是用於比較輕的物體做單位,而“千克”是用於比較重的物體做單位。並清楚感受“1克”和“1千克”物體的重量。充分意識到,把生活的常見事物與數學結合起來很有味道,學得一點都不累!由此可見:多讓同學們操作、動口說一說,滿足他們好動好說的特點,他們會學得開心,老師也教得輕鬆。

另外:書本的第89頁第7題,對於學生來說,解決起來有困難。第一步,要思考2千克裡有多少個500克,方法有以下幾種:500+500+500+500=2000克;2000/500=4;( )x500=2000克……這些方法對於部分學生來說挺困難的。再者,通過統計表找出對應的價格,需要的是細心審題和做題。能夠把這道題目完全做對,對於二年級的國小生來說,似乎有點困難。這道題目的解決還有沒有更好、更簡便的方法呢?本人仍要進一步思考。

本節課教學時從學生的生活入手聯絡生活貼近生活,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從而縮短了生活與教材內容之間的距離,不僅提高了學習興趣,從而也使學生在課堂中主動地獲取了所學新知識。

千克噸的教學反思篇2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在這一理念的引導下,我設計了本節課的教學。

一、用活教材,誘發學習的動機

教材呈現給我們是一個靜態的知識,它所創設的情境有些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在備課時,教師要吃透教材的編寫意圖,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問題情境。找準“知識的最近生長區”,誘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中,我先讓學生交流平時購物中的一些發現,學會認識商品的質量標註,從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識是真實的、親切的,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為學生學後面的學習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

傳統的數學教學中,教師的講授代替了學生的操作與思維,學生無法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在本節課中,我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學生通過掂一掂、猜一猜、稱一稱的活動,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然後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並列舉了許多生活中大約重1克的物品,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學生通過大量的操作,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展到用盤秤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這些生活中的數學不是由教師教的,而是孩子們自己體驗到的,並形成為一定的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三、拓寬學生體驗的自由空間

學生們對克和千克的認識如果僅僅停留在“1個2分硬幣重1克”、“兩袋鹽重1千克”的認識上,是遠遠不夠的。教學中,教師要發揮學生學習的潛能,調動他們的多種感官積極參與,拓寬學生的體驗空間。

在本節課中,在學生稱了2分硬幣,又稱了數學書、文具盒等不足1千克重的物品後,我又引導他們分小組稱了稱超過1千克重的物品。在交流知識的過程中,在思維的碰撞中,同學們體會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體積大,有的體積小,從而拓寬了學生體驗的空間。

在本節課中,由於大量的活動,課堂秩序不夠井然。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興趣很高,常常在老師還沒有說完活動規則時就急不可待地行動起來,影響了活動的效果。讓學生理解1000克=1千克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在訓練中應該更紮實一點。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一定會多注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培養孩子細心傾聽的良好習慣。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完善教學模式,將教學目標完成得更好。

千克噸的教學反思篇3

這節課是對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的認識,是第一學段量與計量知識的一個重要內容。讓學生體會1克和1千克實際有多重,建立正確的質量觀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在課堂教學中,我是通過讓學生經歷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稱一稱、說一說等一系列的數學實踐活動來達成這一目標的。總的來說,這節課體現了以下幾方面新課程的理念。

一、 走進生活,體現生活數學。

數學教學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體驗是《標準》的重要理念之一。“克和千克”這個內容是生活中實實在在的知識,與生活有密切的聯絡。因此,我打破課堂40分鐘的侷限,把學習延伸到課前,拓展到課後。課前,我讓學生走進生活,調查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克和千克。從課堂上學生的彙報,可以看出學生對這兩個質量單位已經有了初步的瞭解,感受到了它對生活的意義。這是展開新課教學的基礎。課堂上,我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超市作為新課的引入,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然後,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說出生活中哪裡用上克和千克,在生活中見過哪些秤,生活中哪些東西大約重1克,哪些東西大約重1千克。可見,尊重學生已有的經驗基礎,幫助學生在生活中理解數學概念是有效的。課後,我引導學生寫一篇有關克和千克的數學日記,喚醒了學生學以致用的意識。

二、 關注過程體驗,在體驗中感悟。

本課教學不斷創設富有生活意義的操作活動,激勵學生在操作中感悟質量觀念,讓“做數學”真正成為師生互動的基礎和紐帶,成為課堂發展的原動力,體現了新課程“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能獲得必須的數學”的教學理念。課堂上有多次的體驗活動,如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稱一稱、說一說等實踐活動,調動了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學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展到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質量觀念。從學生能比較準確的估測物體的質量,可以看出學生對這兩個質量單位的理解是比較清晰的。這些數學知識不是由教師教的,而是孩子們自己體驗到的,並形成了一定的質量觀念,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三、 在數學活動中發展數學思維,培養數感。

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數感是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在本課中,建立了1克的觀念後,讓學生想一想10個這樣的2分硬幣該有多重呢?10袋這樣10克的米又該有多重呢?從學具中找出大約100克的東西等等。這些都不是瞎猜的,而是一個數學推理和想象的過程,有著濃濃的數學味。猜測和驗證又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在多次的估一估,稱一稱中得到了有效的體現,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數感。另外,判斷數學日記中有哪些錯誤是比較高層次的數學思維活動。只有在深刻理解質量單位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以上一系列的數學活動,讓學生經歷了推理、猜測、驗證、判斷等心智活動,使學生的數學思維得到了發展。

上完這節課,從學生能準確的舉例說出生活中大約1克或1千克的東西,以及大部分學生能比較準確地估測物體的質量,正確地使用克和千克這兩個質量單位,可以看出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率是比較高的。但這節課的學具比較多,學生對於這些東西都覺得很新鮮,很好奇,總想動一動。因此,老師在教學中多思考和總結一些有效的課堂調控方法是必要的。另外,從“估一估,稱一稱”的實踐活動中發現有個別學生估的質量和實際質量差距比較大,可以看出有個別學生的估測能力在一節課內還沒得到很好的培養,需要在日後的生活實踐和練習中不斷修正,形成正確的估測策略。

今後,我的教學將繼續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從學生學習的需要出發,讓數學課堂教學更有效。

千克噸的教學反思篇4

克和千克這一單元主要教學目標是在具體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學生知道用秤稱物體的方法並且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

課前,我讓學生準備了2分的硬幣兩袋500克的鹽,學生自帶了一些物品。精彩兩分鐘學生介紹了千克的由來,為下面的學習作了鋪墊。接著,我拿出準備好的質量都是1千克的四樣東西,一捆作業,4盒牛奶,4盒粉筆,2袋鹽。讓學生掂一掂,並且估計一下哪樣東西比較輕,哪樣比較重?創設情境提出問題的步驟就完成了。接著下一步就是探索交流,解決問題。通過投影圖片我們知道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單位,引出課題,板書:克和千克並且讓學生知道克和千克都是質量單位。要知道物體的輕重可以用秤稱。接下來學習了盤秤的使用方法。利用盤秤稱一稱那四樣物品。他們都是1千克。這一千克到底有多重?讓每小組的同學輪流掂一掂,把1千克的感覺牢牢記在心裡。找學生說說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質量可以用千克做單位?對於千克的教學到這裡就完成了。

接下來就是教學克的有關知識。一個兩分的硬幣,它的質量大約是1克。小組輪流掂一掂一個兩分的硬幣,感受一下,一克到底有多重?把這種感覺記在心裡。小組之間輪流掂一掂,找同學說說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質量可以用克做單位。

在接下來就是克與千克的關係的教學。一袋鹽,它的質量是500克,兩袋鹽的質量就是1000克。稱一稱這兩袋鹽。盤秤上指標指向1,說明是1千克。1000克=1千克。接下來作練習,鞏固所學知識。

本節課內容並不難,學生實際生活中也經常接觸質量問題。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本節課在此基礎上,教學一些計量質量的知識,幫助學生認識質量單位。學生掌握較好。

千克噸的教學反思篇5

?克和千克》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質量單位,也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要與之打交道的,但是對質量單位還缺乏認識。克和千克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眼睛觀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覺來感知。因此要讓學生在活動中,對這兩個單位的實際“大小”形成了較鮮明的表象,加深和鞏固這兩個質量單位的觀念;反過來,就可以正確運用它們瞭解生活中物品的質量,也容易掌握單位間的進率。基於以上對教材思考,在教學中我是這樣來達成教學目標並突破教學的重難點:

1.課前準備我讓學生走進生活。利用週末的時間到超市裡初步瞭解物體的質量單位並準備相應的學具,以學生已有經驗和知識為基礎,認識生活中常見的秤,讓學生明確秤能幫助我們準確知道物體的質量。從而也為後面建立1克和1千克質量概念做鋪墊。

2.通過“建立質量概念——感受質量——應用知識”的模式,把抽象的質量單位與具體的生活物品相聯絡,把不直觀不具體的數學知識變成了看得見、摸得到的生活表象,讓學生在掂一掂、找一找、比一比的動手操作活動中充分感受,是非常適合學生學習、思維特點的,從而達成教學目標。首先,先讓學生掂一掂一個粉筆頭的重量,在驗證稱一稱,讓生感受老師為其準備的粉筆頭並不是憑空而得到的約1克的質量。物體的質量也不能憑空而定的。而之所以選用粉筆頭而不用教材中的硬幣或其它物品。是因為2分的硬幣現在很難找到也不常用,而1角的硬幣有新版和老版,新版的約2克多,舊版的雖然也約是1克,難於統一。而1克的質量比較微小,在生活中比較少,也容易被忽視。因此我就為學生準備了約1克的粉筆頭。接著讓生再次掂量後找出桌面上約1克的物品,幫助學生建立1克的概念。這時我在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和對1克的認識發現生活中用克作單位的物品進一步加深認識克這個質量單位。由於學生沒有“1000以內數的認識”、“整百數相加”“千以內數的大小比較”這些知識基礎,只有這些知識的一些生活經驗。基於此在教學中我是有選擇性的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來進行教學。沒有利用教材中提供的2袋500克的鹽是1000克來認識“千克”及它與“克”之間的關係。而是先讓學生通過感受活動:“找一找”、“掂一掂”,先讓生比較掂量10克和1克、10克和100克的物品,加深對“克”的理解,培養估計物體質量的意識。接著很自然利用10個100克是多少克來幫助生建立對“千克”的認識,同時在經歷數數的過程中認識1000這個數。再用秤驗證10個100是1000。來引發學生理解克和千克之間的聯絡。接著通過掂一掂,說一說建立千克的質量概念,比較掂量1克和1千克讓生感受兩個質量單位有一定的聯絡的同時還是有區別的,從而更好的認識這兩個質量單位。最終突破本節課的重點。之前學生在掂一掂比較物體質量的大小時,對克和千克的質量概念有了一定的認識並對它們有了一定的感受後,抽象出資料讓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比較質量的大小,進一步培養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和能力。最終突破本節課的難點。我認為這些都是我這節課比較好的地方。

有遺憾和不足的地方是:由於學校的天平、盤秤教學儀器損壞了不能使用,故而沒能小組有這兩個秤來進行學習。只能是我操作告知給學生,他們就沒能很好的進行觀察。這是這節課我遺憾的地方。不足的地方:給學生掂量感受的時間較短;讓學生用教師指定的進行語言表達;沒有讓學生進行估一估物體質量的環節來讓學生感受從而更好的培養學生的估計意識;對課堂出現的問題靈活應變能力待提高和加強!

千克噸的教學反思篇6

本節課是屬於《量的計量》的範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質量進行量化把握的手段和方法,在實際生活中,學生對輕、重的概念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並會直觀比較一些物體的輕重,但是如何進行量化比較?對於學生來說還是難點,因此,本節課通過掂一掂、估一估、稱一稱等活動,時學生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學生初步瞭解天平和常用的用“千克”做單位的稱,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之間的關係,會以此為標準估量物體的質量,同時體會學習質量單位的必要性,並能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反思本節課的教學如下:成功的地方:首先將學生置於與學習新知相關的生活情境中,將這種生活經驗變成數學資源,讓學生自然地實現由生活到數學的轉化。比如:在教學時,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題圖,或在課前讓學生進行相關的收集工作,引導學生結合生活中的素材去認識克和千克的不同作用,使課內、課外互補,以更好的達成教學目標。其次:在教學中,設計各種有效活動,讓學生具體感知1克、1千克的物品實際有多重,逐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質量概念。如:我設計了讓學生掂一掂、稱一稱、找一找等活動,讓學生掂2分硬幣、一根香菸、幾粒黃豆等來感受1克有多重,這樣不僅有身體的感受,還有對物品數量的感受,對1克的質量感受就更生動了,很好的落實了教學目標。不足的地方及對策:克和千克的認識對於學生來說比較抽象,教學時應時時把估算的教學貫穿始終,使學生在估算的過程中不斷體會、理解,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應加強估算教學。

千克噸的教學反思篇7

1、注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

本課設計力求體現數學知識、數學問題來源於又歸宿於生活的思想。學生雖然對千克與克還不熟悉,但他們已經知道物體有輕重並能分辨物體的輕重,能用手或其他部位的感覺去感受體驗物體輕重。所以教學這一課我選擇了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事和物作為教學資源。讓學生課前調查,課中體驗,給學生提供充裕的動手實踐的時間和機會,讓學生親自參與、逐步感知並建立1千克和1克的質量觀念。

2、關注過程強調體驗。

本課採用小組合作的組織教學形式,設計了讓學生稱一稱、掂一掂、抱一抱、比一比、想一想、說一說,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讓學生全面參與新知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操作活動中,學會學習。

3、關注學生學習興趣與學習方法。

教法與學法理念:“教育走向生本”,“以學生好學而設計教學”。重視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學會理解與創造。本節課從學生的生活實際經驗出發,先讓學生用彈簧秤稱出1千克水果,當學生遇到問題時,這時教師給予學生有的放矢的指導,而不是先教給操作方法,然後讓學生去稱。這是從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慾望出發。讓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繼而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有意創造矛盾,用秤稱2分硬幣時,發現指示針幾乎一動不動,學生產生了疑問,這時才引出天平來認識“克”感知克,並通過推理建立起1000克與1千克的聯絡。為了學生進一步建立千克的概念,猜老師的體重有多少千克(50千克)。讓學生說出自己的體重(約25——30千克),互相抱一抱感受二十多千克有多重,現場當小記者採訪聽課老師的體重。這些有趣的課程資源的開發,讓學生在愉快中學習。

學生始終處於注意力的“興奮期”。

4、教材的認識與處理

認識與處理的原則:學習內容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教學活動。

學生對1克與1千克到底有多重缺乏感性認識。所以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選擇學生所熟悉的身邊的生活中的事和物作為教學資源,作為學生學習研究操作實踐的“源”。在教材處理上,從整體——部分——整體,先認識千克後認識克,再建立克與千克的聯絡,這也是基於學生的生活經驗。本節課給學生提供了充裕的動手實踐的時間和機會,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逐步感知體驗。感知1千克時,通過分組合作,稱一稱,掂一掂,並將1千克轉化成具體的數量:8個蘋果,6根黃瓜,7支香蕉,12個桔子,6個梨子,都是重1千克。一枚2分硬幣約重1克,10克豆子有47粒。將抽象概念具體化,幫助學生理解。

千克噸的教學反思篇8

?克和千克》是國小數學量與計量知識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質量單位的起始課。雖然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觸過物體的輕重問題,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但對質量單位還缺乏認識。而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具體、直觀,不能靠眼睛觀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覺來感知。本節課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質量單位的名稱和單位之間的進率,更重要的是使學生了解每一個單位實際有多重,並能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因此,教學時我讓學生通過掂一掂、找一找、比一比、猜一猜、稱一稱、看一看、說一說等實踐活動,瞭解1克、1千克有多重,從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質量觀念。

回顧反思《克和千克》的教學過程,感到以下幾個教學環節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一、強化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

利用超市購物引出課題,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感受生活,體味數學,發現生活中的數與量。然後再讓學生尋找生活中的克,說明數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連。

二、在動手體驗中感受知識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說:“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手開始。”學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動手實踐感受過的東西。本節課重點就是建立1克、1千克的質量觀念,我主要立足於讓學生動手體驗感受,讓他們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在建立1克的觀念時,讓學生兩次掂一掂一枚2分硬幣,充分感受1克的質量,再讓學生動手找一找,找出生活中大約重1克的物品,然後讓學生猜一猜1克黃豆大約有幾粒,最後師生共同演示稱1克重黃豆的過程,並讓學生親自觀察稱重結果,加深了對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觀念時,讓學生掂一掂500克、兩個500克(1千克)的鹽,通過掂一掂、比一比、說一說等系列活動,充分感受500克、1千克的質量,讓學生在動手體驗中,準確建立1千克觀念。

為了有機地把教學內容與生活中物品的質量建立聯絡,把抽象的質量單位更形象具體化。我讓學生先估一估自己的書包有多重,再用秤稱一稱,驗證估計的是否正確。學生通過這些操作,對千克的質量觀念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

三、運用對比的方法建立知識間的聯絡。

在學生充分感受到1克和1千克有多重後,我讓學生一手掂2袋鹽,一手掂1枚2分硬幣,來對比感受一下它們的輕重,這樣通過比較,學生對這兩個單位的實際“輕重”形成較鮮明的表象,也容易掌握單位間的關係。

四、在練習中鞏固昇華知識

練習題的設計形式多樣、有趣,進一步鞏固和昇華了質量概念,使學生感受到了數學的樂趣,體會到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在這節課中,凸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真正親歷了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在自主學習、自主活動的樂趣中理解、昇華了對克和千克的理解。學生學得主動、學得開心,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同時,在教學中也存在著以下不足:

1、給學生掂量、感受的時間較短。

教學千克時只讓學生掂了掂2袋鹽的重量,學生的體驗時間短而少。

2、對學生的評價方式較單一,沒有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事實證明多元化的課堂評價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將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態,隨時注意學生專注性及學習習慣的培養。

標籤:反思 教學 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