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20以內的數教學反思8篇

撰寫教學反思可以增強教師的教學科研意識,教學反思是老師對教學實踐反思的一種文字報告,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20以內的數教學反思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20以內的數教學反思8篇

20以內的數教學反思篇1

本節課我採取了活動課形式進行教學,為了讓每個孩子都能感知100,感受到數量很多時如何數數。

本節課全部是孩子自己動手操作,我引導孩子們:

1、我說9,生:拿出9根小棒,說一說他表示什麼?(舉手回答)

2、我說10,生:拿出10根小棒,你該怎麼辦?

生1、捆起來,

生2、看見這樣一捆小棒,就知道是10.

師:一捆小棒表示什麼?

一個十

3、我說17,生:拿出17根小棒,他表示什麼?(同桌互相說)

1個十和7個??

4、我說20,生:拿出20根小棒,現在你又該怎麼辦?他表示什麼?(小組內互相說)

兩捆小棒,也就是2個十是20.

5、我說28…

…………

我說89,生:拿出89根小棒(8捆小棒和9根小棒),他表示什麼?(同桌互相說,然後彙報)

8個十和9個??

我說90,生:在剛才的基礎上又拿了一根小棒,然後將這10根小棒捆起來和那8捆小棒合起來是9捆小棒。他表示。。。

9個十是90.

99,……

我說100,生:在剛才的基礎上又拿了一根小棒,然後將這10根小棒捆起來和那9捆小棒合起來是10捆小棒(一大捆)。他表示。。。

10個十是100。

從1開始讓孩子感受100的含義,從而加深對百的理解。以及知道在數較多物體時,可以10個10個數。

這節課我在讓學生捆小棒時採用同桌比賽、男女生比賽,不僅比速度,而且比看誰反應快和理解能力。讓孩子眼腦手口並有,邊拿邊說,促進孩子各方面的發展。

這節課孩子們非常高興,下課了,我們班王子涵跑到我跟前說:“老師這節課非常有趣,我非常喜歡。”在一旁的蔡葉萱聽到了說:“這節課像手工課一樣,特有意思。”我說:“那我們以後經常上這樣的課行嗎?她們倆個高興地說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孩子們喜歡,他們才能學好,看來數學課的形式不能單單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動手操作,學生看,不能再因害怕有學具而影響教學程序。應該把它還給課堂的主人——學生。

20以內的數教學反思篇2

100以內數的認識是在學生已學20以內數的基礎之上所學的,並且對於100以內的數,學生也已在生活中積累了較為豐富的感性認知。因此我非常關注學生的原有經驗,在學生充分展示已有認知的基礎上進行引導,如在課一開始我就請學生先說說20以內數的組成,讓他們回憶以前所學的知識,在原有的基礎上學習新知,一步一步深入探究。接著又從學生感興趣的數小棒入手,先依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學著數100根小棒,通過觀察發現部分學生有自己數數的好方法時,其他學生認真觀察。在展示數數的過程中,我不時的相機指導,肯定了他們10根10根數的方法後,要求他們每10根紮成一捆,最後10捆再紮成一大捆,形象地再現了10個一是一十,10個百是一百。於是全班同學學著數小棒,再一次展現10捆小棒時,引導觀察數好的小棒,說說看懂了什麼?比較順暢地理解了10個一是一十,10個十是一百。

整堂課雖然氣氛活躍,但課堂中還是存在許多的問題。在學生第一次數100根小棒時,由於事先沒有提示過學生如何才能有效快速地數,導致數數時費時較多,造成後面的學習過程較緊張。學習數的組成時,雖然學生理解的很好,但是如果能有時間讓學生自己來擺擺小棒,而不是簡單地看課件,也許更能照顧到後進學生。

20以內的數教學反思篇3

100以內數的認識有著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就是要為學習萬理大的數的認識基礎。在學生的認識還很有限的基礎上,如何讓學生能儘快地建立起大數的概念和意識,在這裡顯得格外重要。

1、在整節課中,我充分利用了小方塊來幫助學生建立數的表象。通過讓學生來估計小方塊的數量,到具體地數出,10個一列(10個一是10),100個一片(10個十是100),充分感知個、十、百之間的關係,為學生建立了形象的感性認識。並藉助計數器的進行抽象,直至最後數的概念的概括,讓學生經歷從“數小方塊”到“用計數器數”這個知識的抽象概括過程,體會十進位制計數的原理,理解十個十是一百是,認識計數單位“百”,在展現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培養數感。指導學生動手撥計數器上的珠子演示數,讀數,進行多樣性的練習,突破了拐彎數的難點。

2、讓學生在興趣中學習。本節課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抓住學生喜歡玩遊戲這點,來以遊戲的方式貫穿始終,從開始的“猜一猜,數一數,看誰猜得對”到最後的“填數遊戲”,從新課的匯入到最後的結課,學生一直興趣盎然,樂此不疲。

3、能根據實際情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本節課我沒有用教材上的小木塊來進行教學,而是利用學生熟悉的小棒來完成了例1的教學。這樣做一是比較直觀,形象,學生能在實際操作中接受新知;二是小棒是學生熟悉的學具,學生容易和前面的舊知建立起聯絡,數感更好建立一些。注重培養學生對數感的建立。每次出示小棒時,都要讓學生來估一估,然後再數,通過數的結果來較正自己估數的能力。

總的來說,我覺得培養學生的數感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學中需要從課內擴充套件到課外,校內延伸到實際生活。結合生活中的具體例項去教學數學知識,讓學生感覺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充滿了數學,從而能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學習、體驗數感。

20以內的數教學反思篇4

本部分教學內容是本單元的一個難點內容,主要難在計算過程上,都要分兩步進行計算才能算出結果,特別是第二步計算要用到第一步算出的得數作加數或被減數,才能完成計算任務。而且這個知識點的思維方法對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有很大的幫助,所以這個知識點在教材中的位置是比較重要的。連加連減這一知識點經常用來解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將它放在學習了10以內兩個數相加減的後面,一方面是對加減法含義的一個拓展,另一方面也體現了“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這一理念。

學生在學習這個知識前已經熟知加減法的含義,對10以內數的加減計算也比較熟練。學生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並不困難。但是一年級的學生,注意力易分散,有意注意時間短,思維還處在具體形象思維階段。像連加連減這樣需要較強注意力的知識點,對他們來說是學習上的難點,表現在由於看不見或忘記第一步計算結果而導致第二步計算受阻的現象。

1、創設情景、激趣學習連減。

課的一開始,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利用舊知識的遷移,讓學生感受今天的減法算式和以前的相比有什麼不同,從而引出連減。課題引出後,利用實物投影展示課本中的插圖,採用自主探索,大膽嘗試的教學方法,放手讓學生建構連減的計算順序,很自然的引出了計算順序。

2、延續情節,學習連減

愛於表現是每個學生的天性,讓他們有表現的機會,使他們增長有意注意的時間。因此教學設計上讓學生先發揮想象編寫連減的算式,從抽象地思維到形象,充分理解連減的含義。

需要改進的地方:

1、在新授中,我還可以再放手一些,以學生為主體,多以提問為方式,引導學生,讓學生來回答問題,這樣一方面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能讓他們集中注意力,從而加深對減法含義的理解。

2.在鞏固練習中,應該多讓學生去觀察,去表達,如文中樹上原來有幾隻猴子,第一次跳下來了幾隻,第二次又跳下來幾隻,還剩下幾隻,可以請一些學生來回答這些簡單的問題,而不是一起講,這樣也給他們一個表現的機會,儘管學生有時表達得不到位,也應該給予充分的肯定,老師的肯定會給他們自信,增強了學習數學的信心。

3、寓練於樂。

一年級學生注意力易分散,要將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課堂40分鐘是需要很大技巧的。不管是在新知識設計環節,還是練習環節都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徵與認知特徵。因此在練習部分還應設計適當的遊戲來鞏固學生剛學到的新知,重點突出運算順序。

4.在設計情景的過程中,聯絡實際的內容太少了,沒有使學生充分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生活中處處用數學,在以後的教學中,有待改善。

20以內的數教學反思篇5

?100以內數的認識》是義務教育課程一年級下冊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20以內數的認識,且基本上已能數百以內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旨在讓學生在掌握數序的同時,瞭解數數方法的多樣化及如何按規律選擇合適的方法數數,這也是以後進一步學習百以內寫數、比大小的基礎。

在教學設計時,我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利用豐富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在動手、動腦、動口中學習新知。

1.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課本是知識的載體,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中介物,它對數學起著指導作用。教材是外在的,教師只有把教材加工成學生可以感受到的,學生的學習過程才變的生動有味。因此,我在教材提供素材的基礎上,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擴大了取材的範圍,增加了學生熟悉的糖、種子等,為學生提供了更廣泛的思考空間,同時讓學生估計糖的數量,使學生自覺產生更想知道糖有多少的問題,從而引出課題。

2.以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最大限度提高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程度。學生不是一張白紙,即使一年級的學生也有一定的數學活動經驗和知識的積累,特別是一百以內數的認識這一內容,學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的接觸過。因此,我在進行教學時,不是讓學生被動地吸取、模仿、記憶和反覆練習,而是創設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情境。通過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學習,讓學生共同數出100粒種子,讓學生認識並感受100有多少。然後通過各種形式讓學生數一百以內的數,並進行猜數遊戲。最後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哪些地方有一百以內的數,充分鞏固了學生對一百以內數的認識。在這樣的教學設計中,沒有教師生硬的講解,而是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不知不覺中掌握知識。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而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同時,學生智慧的火花也在多樣化的設計中迸發出奪目的光彩。

3.力圖體現一百以內的數在生活中的意義,讓學生體會到我們的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養成有條有理的習慣。我們教師不僅僅是教書,更重要的是育人。作為一名教師應該善於在教學中挖掘各種素材對學生進行教育。根據本節課的內容,我在學生學習完後,讓學生從自己身邊尋找數。例:我們教室有多少張凳子,多少張桌子等。並以獎勵的形式正面向學生樹立形象,達到教育目的。

總而言之,本節課我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精心設計,在這樣的教學設計中,學生不光學到了知識,其動手能力、交流合作技巧也得到了發展。

20以內的數教學反思篇6

?10以內數的連減》經常用來解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考慮學生年齡特點,注意力容易分散,思維還處在具體形象思維階段,太多的知識需要教師幫他們去建構,我給自己提出“教師課前‘趣’設計,學生課上來參與”的要求,以此延長孩子們的有意注意時間,學會數學新知識,明白數學很有用。下面結合我的努力目標反思本課教學:

一、走出教學的侷限,充實教學目標

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我已經明白“就數學教數學”是不對的。數學教學不光是教學生解決數學問題,它的發展性功能的教育,才是數學教學的根本出發點。因此,我努力跳出就數學教數學,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高度出發設計三維目標,讓學生在獲取知識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及一般能力等方面也得到發展。

數學很有用,這是數學獨有的魅力。對於智障孩子不一定認識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因此在新課開始,我就創設情境,在學生掌握連減的知識後,設定編題等練習,運用剛剛學會的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滲透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服務與生活的數學思想。同時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真切地體會到數學是很有用的。所以我認為本節課基本完成了教學目標。其實在本課設計的每一個環節我都想以“數學很有用”的直接表達來加深學生學習的印象,但授課時有的環節沒有強調,今後的數學課我仍將採用這種方法,因為“含蓄”不適合智障的孩子。

二、走出教材的侷限,更新教學內容

教材是知識的載體,是師生雙邊活動的中介物。數學知識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更新,任何教材都不能及時適應這種變化,特別是我手中的這本教材,內容很少,所以我認為在實施教學過程中既要以教材為依託又不能拘泥於教材。所以我跳出“以本為本”的侷限,密切聯絡社會現實和教學經驗,變“教教材”為“用教材”,大膽對教材作出創造性加工、處理,為了讓學生通過體驗事情的發生過程,來明白算式的含義,我把書上的例題變成一個動態的過程,讓學生感受“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經驗。通過小貓走了和飛機飛走這一動態的形式呈現,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事情發生的先後次序一目瞭然。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畫面的意思,在看懂圖意的基礎上列出算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一新授環節處理的得心應手,學生一目瞭然很自然地就列出連減的算式。這是我認為比較成功的環節。

三、走出應試的侷限,展示探索過程

也許在頭腦中已經形成太多思維定勢的成人眼裡,數學往往是單一、標準的,而在天真爛漫的,富有想象的孩子眼裡,卻是五彩繽紛的萬花筒。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不能以教師的權威去壓抑學生,更不能將成人化的思維強加給學生,而應“蹲下身子”,以學生的眼光去思考、欣賞學生的學習活動,大度接納學生“異想天開”的不同回答。為此,我在課堂上微笑對待每一個孩子,引導他們共同解決數學問題,和他們在手牽手的過程中積極思考,不斷地迸發出智慧的火花。學生在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中敢說、敢做,從而主動地獲取知識,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四、走出過去的侷限,提升現在的自己

整節課下來,我感覺按照自己的教學設計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任務。看著自己設計的教學目標,我又不禁感到一絲汗顏,能力目標中“努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表達、傾聽等能力,”而作為教師,我在課堂上是否做到認真觀察每一個孩子了呢,我又在自我陶醉的課堂中是否聽清每個孩子的發言了呢,面對天真可愛,聰明無比的孩子,我的評價語言又到底能給他們帶來多少喜悅呢,說到底,站在講臺,總感覺自己的資源有限,急需充電。

總之,智障學生的數學教學對我來說還是陌生的,也正是因為如此,如何將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課堂30分鐘對我來說是富於挑戰的。通過這節課和平時的教學我感到:不管是複習舊知還是新授設計,不管是課後練習還是課外延伸,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徵與認知特徵。讓智障學生去觀察,去表達,儘管學生有時表達得不到位,也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因為這是孩子們思維的萌芽,這萌芽珍貴無比,因為它蘊含著無限的希望與可能。

努力,唯有努力,讓我的數學課堂真正成為全體學生的課堂,而不是幾個學生的天堂;讓我的數學課堂成為所有學生交流的空間,而不是幾個孩子展示的舞臺;讓我的數學課堂成為所有學生幸福的樂園,而不是幾個學生獨享的良田。這一切,也許孩子們現在不懂,但我在努力,在不遠的將來,他們會在不知不覺的成長中越來越懂。

20以內的數教學反思篇7

學生上學期已經認識了20以內的數,知道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表示一個十,2個十是20,也知道把1捆和幾根合起來表示十幾,在此基礎上,學生進行100以內數的認識,重點是理解100以內數的組成,難點是理解幾十九添上1是幾十。

匯入部分,我採用“圖圖的困惑”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擺23枝鉛筆,怎樣擺可以讓爸爸一眼就看出是23枝?很顯然,學生之前已經擁有了100以內數的數數經 驗,問題剛一提出來,不少孩子已經舉起小手躍躍欲試了。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二十三的組成,我還是組織學生進行了擺小棒的操作活動,在實踐操作的基礎上, 引導學生總結出 “2個十和3個一合起來是二十三”。

反思這一環節,我給學生準備的是2捆帶10根小棒,聯絡20以內的認識經驗,學生很容易就想到先擺2 捆、再擺3根的擺法,也許我可以考慮進一步加大這一環節的開放性,直接給學生一把小棒,讓學生自主地數出10根捆成一捆,這樣就可以對20以內數進行一個 簡單的複習,也可以為下面的滿10根即捆成一捆的操作活動做好鋪墊。

認識二十三以後,我又讓學生擺出了二十四和二十九,並讓學生結合操作 說一說這兩個數的組成。我感覺這一環節的處理不夠流暢,可以讓學生結合二十三添上一是二十四來進一步推想二十四添上一是——二十五,二十五添上一是——二 十六等等,這樣學生對二十幾的認識就不是僅停留在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九這三個獨立的數上,還可以感受到這些數的順序。另外,單靠這幾個數我們還不足以得 出“幾個十和幾個一合起來是幾十幾”的總結,不妨再加入五十六、八十五、七十三等更多的數,讓學生在較多例項的基礎上進行相關的概括和總結。

在學生擺出二十九根小棒後,我進一步提問:二十九再添上一是多少呢?在學生動手操作之前,我引導學生進行簡單的推想,然後再動手將10根捆成一捆,由此得出 “3個十就是三十”。在學生認識三十以後,我引導學生推想:三十九添上一是多少?四十九添上一是多少?五十九添上一是多少?學生回答後,我再輔以課件的動 畫演示,讓學生直觀地感受二十九和幾十的關係,“滿十進一”的計數原理也得以逐步明確。“九十九添上一是一百”涉及到一百的認識,我藉助課件讓學生直觀感 受這兩個數的關係,並把10捆小棒捆成一大捆,告訴學生這一大捆就是1個百,至此,新的計數單位“百”以大捆小棒的直觀印象為學生所直觀認知。而在把一大 捆小棒拆成一捆一捆的時候,學生也能直觀地理解“十”和“百”的關係。

課堂練習中,我選擇“從八十數到一百,可以怎樣數”這樣的開放題來 展開數數練習,引導學生一個一個地數、兩個兩個地數、五個五個地數、十個十個地數,怎麼方便就怎麼數,並在數櫻桃和數香蕉的具體情境中進行具體數數方法的 鞏固。在數小球的練習中,我先讓學生估一估,然後圈出10個,讓學生再次進行估計。顯然,有了“十個是多少”的表象支撐,學生第二次估計時更準確了。兩次 估計後,學生進行數滿十個圈一圈的的活動,以此驗證估計的準確性。

20以內的數教學反思篇8

?5以內的減法》節課要完成的任務是: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初步認識減法,初步理解減法的含義,學會5以內減法的計算方法;發展學生初步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與人合作、交流的意識。

在教學這節課時我從以下幾點做起:

1.真實的情境匯入,引發學生積極參與。我在課堂匯入時,演示了這樣一個情境:先請2個女生到講臺上來,再請1個男生到講臺上來,問:你知道用什麼方法計算嗎?學生說出用加法進行計算後還列出了算式。接著再演示3個同學站在一起,先請1個男生下去,問:現在講臺上還剩下幾個同學?用什麼方法計算?從而引出“減法”。

通過創設情境匯入新課,喚起了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學生學起來必然親切、實在、易懂、有趣,並且為學好新知識鋪好路。

2.教學方式體現了以學生為主,讓學生說中學,做中學,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精神。新課程倡導:“學生的數學學習必須以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為主要學習方式。”本課通過學生自主觀察、思考“紙鶴”一圖,說一說圖中的意思,在此基礎上了解減法的含義。通過用情景引導學生說出了3-1=2,然後讓學生根據算式說圖意,找一找3、1、2在圖中分別表示哪一部分,這一環節的教學更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數學邏輯,加深了學生對減法的含義的理解。在練習過程中採用了多種形式,讓學生從圖中發現資訊,獲取數學知識,再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於實際,說一說生活中要用減法來解決的問題,如:媽媽買了3個蘋果,我吃了1個,還剩幾個?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更加明確了學好數學的重要性。整堂課都圍繞學生來進行,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他們積極思考,踴躍發言,充分體現了“我要學”的強烈願望。

在整節課上還存在著不足:

1、教學中,我注重了學生對減法算理的理解,每出示一個情境,都要求學生用三句話先說出圖意,再根據圖意列出算式。“原來有(),走了(),還剩()”,並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從哪部分減?減去哪部分?總結要從原來的一共當中去掉飛走的,跑掉的部分,不能用剩下的去減。雖然有一定的好轉,但仍然有不少學生不會看圖,仍然用剩下的減去去掉的,需要多加鍛鍊,養成說圖意列算式的好習慣。

2、在教學中,教師更多關注的是大部分學生,而忽視了個別學習困難的學生,我們應該對這部分學生及時給予幫助、指導,保護他們求知的慾望與學習熱情。

3、在教學中,孩子算理說的多,但是脫離圖怎樣計算減法練的較少,在下節課的教學中要利用口算卡片,採用搶答、開火車、小組比賽、男女擂臺賽等遊戲使學生積極地投入其中,讓學生在比賽中提高口算速度。而口算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必須多練。另外,要與家長配合,每天讓家長給孩子練習一定數量的與教學內容同步的口算題。

標籤:反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