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千克和克的教學反思8篇

編寫教學反思可以提升教師的自我指導能力,在撰寫教學反思的時候,要保持理性思考,對不同的學生做好不同的分析,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千克和克的教學反思8篇,供大家參考。

千克和克的教學反思8篇

千克和克的教學反思篇1

前幾年曾經教過這部分內容,當時也是頭一次教所以沒有經驗只是就教材講知識,所以學生時常會出現:人的體重300千克,一個雞蛋重7克,一袋大米重50克——一些笑話。而今再一次的拿起教材,想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如何處理這部分內容才能恰到好處。

克和千克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重量單位,也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要與之經常打交道的。因此在教學中我注重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課前安排調查活動:到超市裡找一找物品的重量標籤,在家裡找一找標有重量的東西,把找到的東西和重量記錄下來,並注意觀察商家用什麼來稱量物體的重量。這次調查活動的目的是充分開發學習資源,拓寬學習渠道,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分散學習難點,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一週後,課中彙報:在生活中你都認識了哪些重量單位?你知道它們之間的關係嗎?你見過哪幾種秤?能不能介紹一下你所調查的物體的重量,那你能不能說出和它重量差不多的物體?小組互相看一看、說一說、稱一稱、掂一掂、比一比——在交流彙報中去經歷、去體驗、去感受,克與千克的實際意義。

在這一系列的活動中孩子們真切的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在拓展思維的同時也增加了數學本身的無窮魅力。

千克和克的教學反思篇2

千克和克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單位,也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要與之打交道的,因此教學時我注重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無論是匯入的設計,1克和1千克的感性認識,還是練習的設計、課後的調查,都是以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為基礎,提供學生熟悉的生活常識,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在整個教學過程的設計中,我注意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引導學生參與學習過程,使學生在主動探索求知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培養創新意識,鍛鍊動手操作,應用知識的能力。

1、教學時力求遵循知識發展規律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學中學生積極參與了知識的探究、實踐的全過程,從而形成與發展,體驗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的樂趣,並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對知識的好奇心,引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慾望,促進思維的發展。

2、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傳統的教學中,知識形成的過程是由教師講的。教師的講授代替了學生的操作與思維,學生無法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本節課中,我充分地給學生提供了“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儘可能地給學生提供多的感性材料,讓學生充分的通過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說一說、稱一稱的實踐活動中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從而形成千克和克的表象認識。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學會使用觀察、比較的方法,發現和提出問題,並對問題進行猜想、嘗試和驗證,在對資訊進行分析、歸納、推理、論證的基礎上,使學生獲得新知,從而具備一定的探究能力;而在課堂中設計“開放型”的教學能更好地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為全方位參與創造了條件;同時也能更好地滿足每個學生的學習心理需求,啟迪思維,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培養。

3、指導學生回顧學習歷程,發現一些規律或研究成果,同時,課外延伸,回家調查生活中常見的物品的質量。讓學生和父母一起到超市或市場,學會估計物體重量或看標註,把研究成果以學習日記形式進行交流,這樣加深對克、千克的認識,還有助於學生體會數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的樂趣。

千克和克的教學反思篇3

?克和千克》的教學看似簡單,其實難以把握,主要是雖然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學生在生活中都接觸過質量問題,但對質量單位還缺乏認識。而質量單位又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眼睛觀察得到。經驗告訴我,孩子接受知識必須是一個過程,由易到難,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這個過程是必須的經歷,而不能由老師來代替。因此我在設計克和千克的教學時注重讓學生多方位體驗。

為了達到教學目的,我要給學生提供實際操作的過程,進而來加深和鞏固這兩個質量單位。圍繞這一目標我重點解決以下幾個問題:怎樣才算是建立“克和千克的質量觀念”?如何實現讓學生了解“輕的物體用克做單位,重的物體用千克做單位”的教學目標?顯然,只有讓學生在充分的體驗和感知中才可以獲得更為準確的`感受。正如俗語所說“我聽到過,過眼雲煙;我看到過,歷歷在目;我做到過,銘記在心;我體驗過,淪肌浹髓”。體驗學習,就是強調學生的參與性和實踐性。讓學生主體參與教學的全過程,通過自身的實踐活動,建構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因此在教學中先讓學生親身感受物體都有輕、重,使學生對看不出、聽不見的質量能夠用手或身體的其他部位的感覺而感受到,體驗並比較什麼“重”,什麼“輕”。

因此,最終在體驗中建立具體的質量單位的活動,貫穿了整節課。學生親自操作,在掂一掂、估一估活動中,如讓學生掂一掂硬幣,估一估多重是一千克,通過稱一稱5本數學書是一千克,再掂一掂1千克的重量,通過1個2分硬幣和2袋食鹽,讓學生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並通過遊戲抱一抱同桌同學,來感知比1千克重的物品,建構千克和克的質量觀念。想方設法使學生親身感受“1千克”“1克”的實際重量,進而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讓學生稱出1千克的食鹽、拿起1個2分硬幣放在手上掂一掂,感受這1千克與1克放在手上的感覺;再聯絡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如:1千克蘋果、梨大約有幾個,1個文具盒、1個擦子大約有幾克,讓學生藉助對蘋果、梨、文具盒、擦子的質量的感知,遷移到對1千克、1克重量的感受。所有的這些實踐活動,不僅使學生都能較為深刻地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並在學習知識過程中發展學生的觀察、想象、交流、實驗等能力。

整節課呈現出“掂一掂——再根據經驗估一估”的教學思路,努力演繹了“知識在於建構”的理念。教學設計的落腳點定在“體驗”。學生情緒高漲,掌握得也不錯。

千克和克的教學反思篇4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

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學生知道用秤稱物體的方法。

3.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建立1克、1千克的觀念,培養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能力。

教具準備:一個蝸牛(重1克)、鹽(500克)兩袋、多媒體課件、天平、砝碼、2分硬幣、彈簧秤、實物投影。

學具準備:小天平、2分硬幣、大米、石子、彈簧秤、各種物品。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師:同學們,我聽說咱班有兩名同學跑的很快!他們是誰啊?

師:今天讓他們舉行一場比賽怎麼樣?

師:今天的比賽要增加難度,讓他們每人背一個同學來比怎麼樣?

(學生活動)

師採訪冠軍:你為什麼要選“xx”,不選“xxx”呢?

師:“xx”多重?“xxx”呢?

除了“斤”以外,你還知道哪些表示物體質量的單位?

師小結:“斤、兩”是我們國家常用的單位,你知道國際上通用的質量單位是什麼嗎?

這節課我們來研究國際上通用的質量單位“克和千克”(板書)

二、探究新知

1.交流彙報。

師:前幾天老師讓同學們廣泛收集、調查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品的質量現在交流一下好嗎?

師小結:同學們說了那麼多,你有什麼發現嗎?

2.認識秤。

師:要知道物品的輕重我們可以用什麼方法?

師:讓我們一起來認識幾種常見的秤?

(多媒體課件出示盤秤、檯秤、電子秤、天平、彈簧秤、磅秤。)

師:你在哪見過這些秤?

師:同學們都沒見過天平,下面我們來一起認識一下天平。

(介紹天平的組成、用法)

3.認識“克”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位小客人──“蝸牛”

你們想不想知道這隻蝸牛的體重?

(學生興趣高漲)

師:那我們應該選擇什麼秤來稱呢?

師:那我們一起來稱一稱這隻蝸牛的體重。

(示範操作)

師:我們來看遊碼的左端停在刻度幾?

師:以蝸牛為標準,你能猜一猜一枚2分硬幣有多重嗎?

師:我們分小組來稱一稱看誰估量的最準。

(小組活動)

師:每個同學拿一個2分的硬幣掂一掂試一試,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

你能說出大約重1克的物品嗎?

師:同學們的桌面上有一些物品,下面我們就以小組為單位來稱一稱,好不好?

聽清要求:(1)先掂一掂,估計一下物品的質量,然後再用天平稱出物品的質量。

(2)稱好的物品的質量用近似數表示就可以。

師:剛才有的學生想知道我們的數學書有多重,用標尺上的刻度不夠,我們還有個辦法用法碼來稱。

說明:遊標撥回刻度0,在右盤放入砝碼,直至天平平衡。

將砝碼和標尺上的質量加起來就是數學書的質量。

師(拿出一袋鹽):誰來估量一下一袋鹽的質量?

師:我們來一起看一看質量標註,一袋鹽500克,那兩袋呢?

(板書1000克)

5.認識"千克"

師:如果再重一點的物品用天平來稱還合適嗎?

師:今天老師給大家準備了家裡常用的彈簧秤,誰知道彈簧稱的用法?

我們分小組從你的材料袋裡稱出1千克的物品。

在1000克右邊(板書:1千克)

師:我們稱出了分別1千克的大米和石子,你有什麼發現嗎?

師:雖然體積不一樣,但質量是相同的。

師:同組同學依次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

師:你能估計一下你的凳子、書包有多重嗎?

稱一稱試一試吧!

小組活動並彙報。

6.認識1000克=1千克

師:1千克大米和剛才稱的1000克的鹽比較,請小朋友來猜一猜,誰重?

(學生猜)

師:我們用彈簧秤來稱一下這兩袋鹽的質量。

師:也就是說 1000克=1千克(補充“=”注意讀法)

也可以說1000個1克是1千克。

三、應用拓展

1.認識常用的檯秤

師:剛才我們認識了天平和彈簧秤我們來一起認識一下臺秤,你能讀出檯秤上的資料嗎?

2.認識健康秤

師:誰能說出他們的體重?

3.連線

西瓜 100克

方便麵 5千克

4.判斷

(1)一個乒乓球約重3克。()

(2)小胖今年7歲,約重2千克。( )

(3)1千克鐵比1千克棉花重。( )

課後小結:

為了讓學生能比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這部分知識,並能在生活中運用,課前,讓學生深入社會生活到商店、市場、超市等一些場所調查採集關於“克和千克”方面的資訊。通過實踐,學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標有質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間的進率,還知道了輕的東西是用克來做單位的,重的東西是用千克來作單位的。所以本節課的一開始,我就從瞭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出發“關於克和千克你已經知道了哪些知識”,讓學生回憶熟悉的生活情景,從而抓住數學教材中新知識的切入點。

本節課重點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過程,我主要立足於讓學生動手體驗感受,讓他們親身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全過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時,讓學生掂一掂一個2分的硬幣,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並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對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時,我把內容分層細化,讓學生親手掂一掂100克、500克、兩個500克(1000克)的具體物品。通過掂一掂、比一比、說一說系列活動,充分感受100克、500克、兩個500克(1000克)的實際重量。再利用盤秤驗證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讓學生在動手體驗中,準確建立概念。

千克和克的教學反思篇5

低年級國小生在日常生活中雖然都接觸過質量問題,但對質量單位還缺乏認識,而且質量單位也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只靠觀察得到,比較抽象。所以在課前我佈置學生到家庭、商場等處找以“克”和“千克”計量的物品,統計結果彙總,然後交流。這樣既能初步建立質量觀念,加深學生對質量單位的認識,又培養了國小生社會實踐能力。瑞士一個有名的心理學家說:“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開始”,學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雙手實踐的東西。為了使學生建立正確的質量觀念,針對《克和千克》教學內容的特點,我改變了傳統的班級授課模式,大膽嘗試使用分組實踐操作的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動手實踐的機會,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學習過程,以“動”促“思”,使學生享受到了學習的`快樂,領悟到了知識的情趣。學生手腦並用,在操作活動中高興地認識了“克和千克”。

在教學過程中,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的掂、估、秤這些操作活動,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使每個學生都能較為深刻地認識質量單位,建立明確的質量觀念。通過“找實物”“稱實物”把抽象的質量單位與熟悉的實物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初步感知1克和1千克的質量觀念;通過讓學生從桌面上稱出約1千克的物品,發現質量相等而數量不等這一角度,進一步深化對質量單位的認識,既把傳授知識和生活實際相結合,又有機地滲透了辨證唯物主義觀點。“掂質量”讓學生用肌肉有意識地感覺體驗實際質量。學生在感知1克的物品之後,動手“估”“秤”蘋果、梨、香蕉、雞蛋等,不僅檢驗了操作活動成果,更能讓學生體驗成功後的快感和喜悅,感受學習的樂趣,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我聽見了就忘了,我看見了就記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這是華盛頓圖書館牆壁上的三句話。它形象地說明了動手操作的重要性。國小數學教學,更要注重動手操作。學生自主操作、動手實踐,經歷探索知識的過程,對知識的理解才能深化,記憶才會牢固,推理才能嚴密。

千克和克的教學反思篇6

“克”和“千克”是兩個基本的質量單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但這兩個單位卻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還缺乏認識,而且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沒有實物的襯托是很難進行感知的。這節課就是要讓學生把那些抽象的概念進行具體地感知,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質量單位的名稱和單位之間的進率,更重要的是瞭解1克和1千克實際有多重,能夠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學時我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稱一稱、說一說等實踐活動,瞭解1克、1千克有多重,從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觀念。同時使學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秤可以幫助我們知道物品的質量,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

1.選擇學習材料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1)對於學生小組活動的材料上,採用的是“供料學習”,並且在材料準備上精心設計:有2分的硬幣和其它1克的物品,目的是讓學生感知1克的質量;有200克、500克和1千克的物品,目的是讓學生在比較中進一步加深對1千克的印象。學習材料裡有的在外包裝上有質量標識,有的沒有質量標識,使學生學會用看或者是掂等多種方法來找,體會到學習方法的多樣化。

(2)本節課,除了在相應環節中出示了各種秤的圖片外,並沒有讓學生進行大量的稱量活動,只把一個天平和一個盤秤請進了教室,分別是用於1克和1千克的物品的演示和驗證上。這樣做更明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就是讓學生建立1千克和1克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而對物品的估量應該是在學生積累了大量的感知經驗後完成的,因此並沒有讓秤出現滿教室,還原一個真實的常規課堂。

2.體驗方法指導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曾經“熱鬧”的課堂給我們留下了無數思考,反思過後我們高呼:“還數學課堂一絲寧靜。”不論是掂一掂,還是找一找,我都非常注重對學生活動方法的指導,小組成員的合理分工、數學小精靈的“活動提示”、“靜靜感受”等的語言指導、對有序活動的.針對性表揚把這種體驗的方法巧妙地、不動聲色地滲透給學生,從而提高了學生活動的有效性。相信長此以往,學生活動的有效不再是一句空話。

3、親歷學習過程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認識1千克時我讓學生先估一包麵條(500克)的質量,再計算出兩包麵條的質量:500克+500克=1000克,再用以千克為單位的盤秤來稱一稱,得出結果是1千克,讓學生說發現了什麼?得出這個重要的結論:1千克=1000克。整個教學活動突出學生的親手實踐、親自感受,這樣的教學,學生最後獲得的不僅僅是一些乾巴巴的數學知識,而是我為學生提供的一片天地,能讓孩子的心靈在指尖舞動,讓他們盡顯思維,對這些數學知識有最深刻的瞭解,孩子們充分享受了學習、交流,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這節課的學具比較多,學生對於這些東西都覺得很新鮮,很好奇,總想動一動。因此,我在教學中多思考和總結一些有效的課堂調控方法是必要的。另外,從“估一估,稱一稱”的實踐活動中發現有個別學生估的質量和實際質量差距比較大,可以看出有個別學生的估測能力在一節課內還沒得到很好的培養,需要在日後的生活實踐和練習中不斷修正,形成正確的估測策略。

今後,我的教學將繼續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從學生學習的需要出發,讓數學課堂教學更有效。

千克和克的教學反思篇7

?克和千克》是國小數學量與計量知識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質量單位的起始課。雖然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觸過物體的輕重問題,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但對質量單位還缺乏認識。而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具體、直觀,不能靠眼睛觀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覺來感知。本節課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質量單位的名稱和單位之間的進率,更重要的是使學生了解每一個單位實際有多重,並能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因此,教學時我讓學生通過掂一掂、找一找、比一比、猜一猜、稱一稱、看一看、說一說等實踐活動,瞭解1克、1千克有多重,從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質量觀念。

回顧反思《克和千克》的教學過程,感到以下幾個教學環節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一、強化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

利用超市購物引出課題,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感受生活,體味數學,發現生活中的數與量。然後再讓學生尋找生活中的克,說明數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連。

二、在動手體驗中感受知識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說:“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手開始。”學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動手實踐感受過的東西。本節課重點就是建立1克、1千克的質量觀念,我主要立足於讓學生動手體驗感受,讓他們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在建立1克的觀念時,讓學生兩次掂一掂一枚2分硬幣,充分感受1克的質量,再讓學生動手找一找,找出生活中大約重1克的物品,然後讓學生猜一猜1克黃豆大約有幾粒,最後師生共同演示稱1克重黃豆的過程,並讓學生親自觀察稱重結果,加深了對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觀念時,讓學生掂一掂500克、兩個500克(1千克)的鹽,通過掂一掂、比一比、說一說等系列活動,充分感受500克、1千克的質量,讓學生在動手體驗中,準確建立1千克觀念。

為了有機地把教學內容與生活中物品的質量建立聯絡,把抽象的質量單位更形象具體化。我讓學生先估一估自己的書包有多重,再用秤稱一稱,驗證估計的是否正確。學生通過這些操作,對千克的質量觀念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

三、運用對比的方法建立知識間的聯絡。

在學生充分感受到1克和1千克有多重後,我讓學生一手掂2袋鹽,一手掂1枚2分硬幣,來對比感受一下它們的輕重,這樣通過比較,學生對這兩個單位的實際“輕重”形成較鮮明的表象,也容易掌握單位間的關係。

四、在練習中鞏固昇華知識

練習題的設計形式多樣、有趣,進一步鞏固和昇華了質量概念,使學生感受到了數學的樂趣,體會到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在這節課中,凸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真正親歷了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在自主學習、自主活動的樂趣中理解、昇華了對克和千克的理解。學生學得主動、學得開心,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同時,在教學中也存在著以下不足:

1、給學生掂量、感受的時間較短。

教學千克時只讓學生掂了掂2袋鹽的重量,學生的體驗時間短而少。

2、對學生的評價方式較單一,沒有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事實證明多元化的課堂評價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將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態,隨時注意學生專注性及學習習慣的培養。

千克和克的教學反思篇8

1、注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

本課設計力求體現數學知識、數學問題來源於又歸宿於生活的思想。學生雖然對千克與克還不熟悉,但他們已經知道物體有輕重並能分辨物體的輕重,能用手或其他部位的感覺去感受體驗物體輕重。所以教學這一課我選擇了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事和物作為教學資源。讓學生課前調查,課中體驗,給學生提供充裕的動手實踐的時間和機會,讓學生親自參與、逐步感知並建立1千克和1克的質量觀念。

2、關注過程強調體驗。

本課採用小組合作的組織教學形式,設計了讓學生稱一稱、掂一掂、抱一抱、比一比、想一想、說一說,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讓學生全面參與新知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操作活動中,學會學習。

3、關注學生學習興趣與學習方法。

教法與學法理念:“教育走向生本”,“以學生好學而設計教學”。重視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學會理解與創造。本節課從學生的生活實際經驗出發,先讓學生用彈簧秤稱出1千克水果,當學生遇到問題時,這時教師給予學生有的放矢的指導,而不是先教給操作方法,然後讓學生去稱。這是從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慾望出發。讓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繼而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有意創造矛盾,用秤稱2分硬幣時,發現指示針幾乎一動不動,學生產生了疑問,這時才引出天平來認識“克”感知克,並通過推理建立起1000克與1千克的聯絡。為了學生進一步建立千克的概念,猜老師的體重有多少千克(50千克)。讓學生說出自己的體重(約25——30千克),互相抱一抱感受二十多千克有多重,現場當小記者採訪聽課老師的體重。這些有趣的課程資源的開發,讓學生在愉快中學習。

學生始終處於注意力的“興奮期”。

4、教材的認識與處理

認識與處理的原則:學習內容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教學活動。

學生對1克與1千克到底有多重缺乏感性認識。所以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選擇學生所熟悉的身邊的生活中的事和物作為教學資源,作為學生學習研究操作實踐的“源”。在教材處理上,從整體——部分——整體,先認識千克後認識克,再建立克與千克的聯絡,這也是基於學生的生活經驗。本節課給學生提供了充裕的動手實踐的時間和機會,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逐步感知體驗。感知1千克時,通過分組合作,稱一稱,掂一掂,並將1千克轉化成具體的數量:8個蘋果,6根黃瓜,7支香蕉,12個桔子,6個梨子,都是重1千克。一枚2分硬幣約重1克,10克豆子有47粒。將抽象概念具體化,幫助學生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