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克和千克的教學反思7篇

教師通過寫教學反思是可以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的,作為一名老師,大家需要不斷地做教學反思,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克和千克的教學反思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克和千克的教學反思7篇

克和千克的教學反思篇1

克和千克這一單元,教材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了一些讓同學們感受質量單位、比較物體輕重的活動,並結合活動滲透了一些統計的初步知識。

第一步:質量單位的感受,我們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目的是知道1克、1千克的重量與區別。小組的每個同學可以輪流做,一個先掂一掂,估計一下,另一個稱一下,判斷他估計的對不對。說一說關於1克、1千克的區別。

第.二步:說一說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用克或千克做單位。再由老師出題,同學們口頭說單位。

第三步:通過猜一猜、估一估、稱一稱等活動,進一步鞏固對質量單位的學習和認識。

通過以上的教學活動,同學們對物體的重量非常感興趣並且掌握牢固。清楚明白“克”是用於比較輕的物體做單位,而“千克”是用於比較重的物體做單位。並清楚感受“1克”和“1千克”物體的重量。充分意識到,把生活的常見事物與數學結合起來很有味道,學得一點都不累!由此可見:多讓同學們操作、動口說一說,滿足他們好動好說的特點,他們會學得開心,老師也教得輕鬆。

另外:書本的第89頁第7題,對於學生來說,解決起來有困難。第一步,要思考2千克裡有多少個500克,方法有以下幾種:500+500+500+500=2000克;2000/500=4;( )x500=2000克……這些方法對於部分學生來說挺困難的。再者,通過統計表找出對應的價格,需要的是細心審題和做題。能夠把這道題目完全做對,對於二年級的國小生來說,似乎有點困難。這道題目的解決還有沒有更好、更簡便的方法呢?本人仍要進一步思考。

本節課教學時從學生的生活入手聯絡生活貼近生活,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從而縮短了生活與教材內容之間的距離,不僅提高了學習興趣,從而也使學生在課堂中主動地獲取了所學新知識。

克和千克的教學反思篇2

課後反思:

這節課是對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的認識,是第一學段量與計量知識的一個重要內容。讓學生體會1克和1千克實際有多重,建立正確的質量觀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在課堂教學中,我是通過讓學生經歷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稱一稱、說一說等一系列的數學實踐活動來達成這一目標的`。總的來說,這節課體現了以下幾方面新課程的理念。

一、 走進生活,體現生活數學。

數學教學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體驗是《標準》的重要理念之一。“克和千克”這個內容是生活中實實在在的知識,與生活有密切的聯絡。因此,我打破課堂40分鐘的侷限,把學習延伸到課前,拓展到課後。課前,我讓學生走進生活,調查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克和千克。從課堂上學生的彙報,可以看出學生對這兩個質量單位已經有了初步的瞭解,感受到了它對生活的意義。這是展開新課教學的基礎。課堂上,我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超市作為新課的引入,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然後,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說出生活中哪裡用上克和千克,在生活中見過哪些秤,生活中哪些東西大約重1克,哪些東西大約重1千克。可見,尊重學生已有的經驗基礎,幫助學生在生活中理解數學概念是有效的。課後,我引導學生寫一篇有關克和千克的數學日記,喚醒了學生學以致用的意識。

二、 關注過程體驗,在體驗中感悟。

本課教學不斷創設富有生活意義的操作活動,激勵學生在操作中感悟質量觀念,讓“做數學”真正成為師生互動的基礎和紐帶,成為課堂發展的原動力,體現了新課程“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能獲得必須的數學”的教學理念。課堂上有多次的體驗活動,如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稱一稱、說一說等實踐活動,調動了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學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展到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質量觀念。從學生能比較準確的估測物體的質量,可以看出學生對這兩個質量單位的理解是比較清晰的。這些數學知識不是由教師教的,而是孩子們自己體驗到的,並形成了一定的質量觀念,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三、 在數學活動中發展數學思維,培養數感。

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數感是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在本課中,建立了1克的觀念後,讓學生想一想10個這樣的2分硬幣該有多重呢?10袋這樣10克的米又該有多重呢?從學具中找出大約100克的東西等等。這些都不是瞎猜的,而是一個數學推理和想象的過程,有著濃濃的數學味。猜測和驗證又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在多次的估一估,稱一稱中得到了有效的體現,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數感。另外,判斷數學日記中有哪些錯誤是比較高層次的數學思維活動。只有在深刻理解質量單位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以上一系列的數學活動,讓學生經歷了推理、猜測、驗證、判斷等心智活動,使學生的數學思維得到了發展。

上完這節課,從學生能準確的舉例說出生活中大約1克或1千克的東西,以及大部分學生能比較準確地估測物體的質量,正確地使用克和千克這兩個質量單位,可以看出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率是比較高的。但這節課的學具比較多,學生對於這些東西都覺得很新鮮,很好奇,總想動一動。因此,老師在教學中多思考和總結一些有效的課堂調控方法是必要的。另外,從“估一估,稱一稱”的實踐活動中發現有個別學生估的質量和實際質量差距比較大,可以看出有個別學生的估測能力在一節課內還沒得到很好的培養,需要在日後的生活實踐和練習中不斷修正,形成正確的估測策略。

今後,我的教學將繼續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從學生學習的需要出發,讓數學課堂教學更有效。

克和千克的教學反思篇3

開學的第一天,從學生們那一雙雙炯炯有神的眼睛中,我能讀出大家對新學期滿滿的信心,對新的知識的好奇和期待!在這樣良好的學習願景和對師生溫馨、和諧關係的期待和開始經營中我和同學們一起探究學習了《認識克和千克》的學習。

今年很榮幸又一次任教三年級,雖然對於備教材這環節感覺容易了些,可面對全新的學生仍不容懈怠。由於這部分知識與學生生活機緊密聯絡,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因此,就在前一天的新生報到時,我就給大家佈置了學前準備任務:每人準備少量花生米、黃豆粒,一枚2分硬幣、一枚5分硬幣,一粒鈕釦等物品。並詢問或回憶跟父母到超市購物時看到的稱重的工具及購買物品有多重,記錄有關克和千克的相關物品。

教學中學生在觀察了資訊窗,聆聽了學生認真讀的四條資訊後,思考很積極,提出了許多的問題:

1、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1噸有多重;

2、150噸有多重;

3、還有的同學提出了這樣的問題:50千克、90千克有多重的問題。

這些問題都很有探究價值,看得出學生們的發現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還是比較強得!

我們先來解決提出了1克有多重的問題,在經歷了摸一摸,掂一掂,估一估的同桌活動中學生們很快想到了一片口香糖,一枚1分、一枚2分、一枚5分硬幣大約重1克,一枚鈕釦大約重1克等;繼而出示並認識天平的構造,演示天平稱硬幣的過程,學生見證了一枚2分硬幣約重1克,1分硬幣比1克輕一點;5分硬幣比一克重一點;再次演示驗證了一粒花生米約重1克;之後,讓學生再次掂一掂2分硬幣和一粒花生米有多重,感受進一步體驗一克有多重;之後演示稱一些比一克重或輕的物品,增進學生的感悟,這一環節的學生也體驗活動較為充分。在接下來引導學生:如果物品比較重,我們還用克做單位嗎?由1000粒花生米約重1000克,讓學生讀出1000克,也可以寫成1千克,引入千克,這時有的學生想到了語文課本、數學課本的質量約是1千克;還有的同學生想到了一袋洗衣粉,兩袋食鹽,兩包白砂糖,4包200多克牛奶的質量,這些學習資源很有用,我首先肯定了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兩袋食鹽重1千克;接下來,我選擇了讓學生用天平來稱數學課本的質量,得出了數學課本約重245克,從而否定了一本數學課本的質量是1千克的說法。於是,我丟擲了這樣的問題:大約幾本數學課本的質量是1千克?大家很快思考得出了4本數學課本的質量是1千克。於是,我要求4人學習小組中把數學課本羅在一起,輪流掂一掂看4本數學課本有多重,再通過如出示演示稱過的200g的牛奶,幾包牛奶大約重1千克等問題,從而引導進一步體驗了1千克有多重。

在千克和克的名數換算練習環節中,我主要調查了學生的體重,藉助了這項資源進行鞏固練習。第二個調查的是王義軒同學:我的體重是62公斤,同學們居然多還沒有反應,應該立刻大笑起來才對,看來他們還沒反應這是錯誤的,於是,說:看來,王義軒同學需要大家的幫助?於是,不出意料的回答對了,王義軒的體重是62斤,31公斤就是31千克。接著又叫了幾個同學說了體重,大家從自己體重的資料中明確了千克與公斤、斤與克的換算關係;然後,我引導學生思考1千克又叫1公斤,那麼,1千克=( )斤。學生順理得出了1千克等於2斤,1斤=500克。

在本課克和千克的教學中,我也努力嘗試了藉助學生的思考與交流的生成資源作為新知探究的載體,在學生更積極主動的參與數學實踐活動、再次交流思維碰撞中不斷反思學習從而獲得並內化知識。感覺尚不理想之處是有的環節如調查體重,給學生時間用天平稱物品的質量時,放的時間較多,從而拖延了探究時間,使達標練習時間緊張了,未能按時完成。因此在今後,提升課堂生成資源的利用率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方面,需更加努力!

同時令人值得高興地實踐是課前活化心腦操的練習及指動遊戲的使用讓學生們得上課情緒得以更高漲,對於新課的期待更顯強烈,表現專注而輕鬆。課中對於學生進行了較及時、恰當的評價讓可以說大大激發了學生們思維的積極性和交流更大膽而熱烈了,體現在學生們無論是提出問題,還是合作提出解決問題或是互相提問概念等都很投入。比如在10-15秒的小概念記憶如:計量較輕的物體質量用“克”作單位,用符號“g”表示等句子。就湧現出了很多的記憶小能手如:xxx、xxx、xxx、xxx、xxx等,

欣喜地發現趙傳瑞同學在發現約3粒玉米重1克時,最先發現了3000粒約重1000克,掌聲四起!有不少學生髮現老師體重約50千克,約有20個老師體重1噸;4個小朋友體重約100千克,40個小朋友體重約1噸。今年還有一個巧合我教了我的小外甥,平常很靦腆得他也特別的踴躍,1千克-300克=700克,答案很正確,但在給大家講解時有些緊張與激動,說成了1千克=10000克,都有些不好意思了。還有可喜得是有的同學新發現了詞語,我說ⅩⅩⅩ得左鄰右舍,被另一同學糾正了是左鄰後舍,那時那刻是那麼確切,很有才啊!

在本節課中對於專心勵志語的使用很少,我想如果用的適時些,全體的參與度可能會更高些!由於教學融合專注力的時間較長,因此檢測評價,智慧提升環節倉促,習題設計及使用方面尚不夠合理充分,這也是在今後的實踐中值得繼續探索的。

克和千克的教學反思篇4

在教學《克和千克》,我覺得教學中首要的難度來自學生的心理特點,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對物體的關注,往往先關注物體的大小、長短甚至顏色等表面性的特徵,而對於重量的本質性的關注則較少。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克”、“千克”這兩個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戰性。一是因為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克”、“千克”的接觸比較少,二是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重量關注和經歷輕重的體驗比較少,三是“克”這個單位比較小,學生更是很少有對這個重量單位的感受與體驗。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力求體現以下二個方面:

1、在比較一定的情境中喚起學生對物體重量的關注;

2、通過操作、實踐活動讓學生去感悟和體驗,初步建立“克”與“千克”的概念。

因此,教學設計中我的教學目標的定位為:

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並認識重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並溝通克與千克的聯絡,知道1000克=1千克,並知道它們的區別。

2、在建立重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執教後,對本節課進行了反思。

讓學生充分地進行想像、推理、猜測、判斷等心智的運動,挑戰自己的思維。如上課開始的情境中,讓學生舉例說一說很重很重的物品,很輕很輕的物品,而這些物品到底重多少,你能說一說嗎,不僅引發學生進一步對輕重的關注,更調動已有的有關重量單位的知識經驗,儘管學生沒有說出噸等知識,但為教師的下一步教學實施提供了重要的資訊。當學生建立“1克”概念以後,要建立“1千克”的概念,十幾克到幾十克再幾百克這個重量的序列對於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來加以建立。從教學實施中看,我出示了一組表示有重量序列的物品,讓學生猜測,進行有依據的合理性的猜測。學生在初步關注到物體的重量有重有輕後,讓學生大膽估計這些物品的重量這一環節中,儘管學生估出來的重量與實際不符合實際標準答案,但相差並不是很大,但這裡面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學生產生了想知道這一物品實際重量的強烈需要,從而帶出物體重量單位的一個簡單序列,而序列的意圖在教學中主要就是讓學生最初步但也是最真實地感受到物體的輕重,同時為建構“1千克”這一概念埋下伏筆。

本節課,為了引起學生對重量的關注,所創設的情境比較開放,因此對組織實施的教師的要求較高,特別是課堂教學的藝術與調控要求高。讓我沒有想到的是我叫一學生上臺稱物體的重量時,有的學生並沒有仔細聽,說我沒有叫他上臺,非常不高興,這是我沒有想到。課堂上,學生第一次看到天平稱,感到非常新鮮,在稱重量時,他只顧“研究”天平稱,最後是在我的“千呼萬喚”的引導下,將問題的焦點鎖定在物體的輕重上。

鼓勵性的語言學生的學習提供情境場。教師的評價會對學生的學習心理產生巨大的影響,而激勵會讓學生更投入更有效地學習。課堂上學生進行大膽的猜測,逐步接近標準答案,好勝心理的激發,提出有質量的問題,保持良好的學習興趣和積極的學習情緒都離不開教師語言的激勵。這節課中,教師對課堂上隨時出現的學生的情況進行了積極的評價,這種動態地生成性的評價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積極的思維和積極的情感。如,當教師想讓學生猜一大包味精重多少時,有學生情不自禁叫起說已經知道答案了,教師連忙接話,問是怎麼知道的,學生興奮地說是上課前偷看的,教師靈機一動讓他倆興致勃勃地寫到黑板上去,非常自然非常和諧地生成了下一環節的內容,學生也得到了鼓勵。在教師的鼓勵下,不時學生提出了有質量的問題,如學生問:為什麼一包味精用克作單位,另一包用千克作單位呢?

克和千克的教學反思篇5

一、在生活情景中發現知識

為了讓學生能比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這部分知識,並能在生活中運用,課前,讓學生深入社會生活到商店、市場、超市等一些場所調查採集關於“克和千克”方面的資訊。通過實踐,學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標有質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間的進率,還知道了輕的東西是用克來做單位的,重的東西是用千克來作單位的。所以本節課的一開始,我就從瞭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出發“關於克和千克你已經知道了哪些知識”,讓學生回憶熟悉的生活情景,從而抓住數學教材中新知識的切入點。

二、在動手體驗中感受知識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說:“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手開始。” 學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動手實踐感受過的東西。克與千克這兩個質量單位雖然學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間接地接觸過,但它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觀察得到。為此,本節課重點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過程,我主要立足於讓學生動手體驗感受,讓他們親身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全過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時,讓學生掂一掂一個2分的硬幣,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並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對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時,我把內容分層細化,讓學生親手掂一掂100克、500克、兩個500克(1000克)的具體物品。通過掂一掂、比一比、說一說系列活動,充分感受100克、500克、兩個500克(1000克)的實際重量。再利用盤秤驗證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讓學生在動手體驗中,準確建立概念。

三、在實踐操作中昇華知識

學生們對克和千克的認識如果僅僅停留在“1個2分硬幣重1克”、“兩袋鹽重1千克”的認識上,是遠遠不夠的。為了有機地把教學內容與生活中物品的質量建立聯絡,把抽象的質量單位更形象具體化。我讓學生將自己熟悉的書包、數學書、鉛筆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稱一稱驗證估計的是否正確。學生通過這些操作,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學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展到用彈簧稱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並漸漸形成了一定的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最後還佈置他們課外到超市瞭解各種物品的質量。把我們的數學小課堂和社會這個大課堂聯絡起來,使學生在實踐中進一步鞏固和昇華質量概念。

在這堂課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凸現了,真正親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在自主學習、自主活動的樂趣中昇華了對克和千克的理解。學生學得主動、學得開心,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克和千克的教學反思篇6

?數學課程規範》指出:同學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實際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同學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數學活動必需建立在同學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依據新課標提出的兩個基本理念,在教學中,我深深地體會到:

一、用活教材,誘發學習的動機

教材出現給我們是一個靜態的知識,它所創設的情境有些離本地同學的生活實際較遠。在備課時,教師要吃透教材的編寫意圖,發明性地使用教材,創設同學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問題情境。找準“知識的最近生長區”,誘發同學學習的內在動力。在本節課中,我先讓同學交流平時購物中的一些發現,同學學會了認識商品的質量標註,從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識是真實的、親切的,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為同學學數學建立了充分的信心。

二、為同學提供“做數學”的機會

保守的教學中,知識形成的過程是由教師講的。教師的講授代替了同學的操作與思維,同學無法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在本節課中,我充沛地給同學提供了“做數學”的機會,讓同學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同學通過掂一掂、猜一猜、稱一稱的活動,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然後又充沛地去掂量、去感受並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同學通過大量的操作:稱一稱2分硬幣、數學書、1千克重的食鹽、書包等,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同學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展到用彈簧稱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這些生活中的數學不是由教師教的,而是小朋友們自身體驗到的,並形成了一定的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三、拓寬同學體驗的自由空間

同學們對克和千克的認識假如僅僅停留在“1個2分硬幣重1克”、“兩袋鹽重1千克”的認識上,是遠遠不夠的。教學中,教師要發揮同學學習的潛能,調動多種感官積極參與,拓寬同學的體驗空間。

在本節課中,同學稱了2分硬幣,又稱了數學書、文具盒等缺乏1千克重的物品,接著又分小組稱了稱超越1千克重的物品。在小組活動中,同學們分工合作,有的同學換物品,有的同學看指標,活生生的一幅“購物局面”得到了再現。更可喜的是,在交流知識的過程中,在思維的碰撞中,同學們體會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體積大,有的體積小,從而拓寬了同學體驗的空間。

克和千克的教學反思篇7

目前“大班額”教學是我校教學研究中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是實施創新教育,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急待解決的問題。 我在教學了《克和千克的認識》後有以下收穫:

一、聯絡生活實際,激發學習興趣

克和千克是國小生第一次接觸的兩個基本的重量單位,也是國小生日常生活中經常要打交道的單位,因此,教學時我注重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了課前調查活動:到商店裡找一找食品上的重量標籤;在家裡找一找標有重量的東西;把找到的東西和重量記錄下來;看一看商家是用什麼來稱量物品的重量。這次調查活動的目的是充分開發學習資源、拓寬學習渠道、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分散學習難點、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充分發揮學生積極主動性

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強調學生親身的體驗,是本節課的一個亮點。本節課,在教 1千克=1000克時,我及時組織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稱一稱、掂一掂、比一比、想一想、說一說等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如:讓學生掂一掂1個2分硬幣和2袋食鹽,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通過遊戲抱一抱同桌,來感知比1千克重的物品重量。這樣調動了所有學生積極參與新知識探究的過程,使每個學生都能深刻地認識並掌握質量單位。在大班額課堂中調動了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發揮了每一個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三、 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在大班額班級授課的情況下,要想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實現有效教學,首先要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在課堂上,總有一些學生並沒有聽講,也不思考,他們只是坐在教室裡,靜靜坐夠四十分鐘,對於這些學生來說,上課幾乎是無聊的、無趣的也是浪費時間的。為了使每個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最好的方式就是實現小組合作學習。在本節課中,我充分地給學生提供了“做數學”的機會,給學生提供很多的生活材料,如:鹽、方便麵、洗潔精、果凍等讓學生分小組活動,在組內讓學生充分的通過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說一說、稱一稱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從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

四、教師及時評價,掌控學習活動

在大班額的情況下,建立一種有效的評價機制是可以促進學生更有效的進行課堂探究活動的。如:小組活動開展得順利時,教師應給予及時的表揚,小組活動出現問題時,教師應及時進行干預和指導,小組提前完成任務時,教師應檢驗他們是否正確完成了任務,哪個組的問題討論最好,哪個組同學發言最積極, 教師要及時的鼓勵評價。

標籤:反思 教學 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