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聽聽誰來了教案8篇

一份詳細的教案可以減輕教師的教學壓力,我們需要定期更新教案,以保持其有效性,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聽聽誰來了教案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聽聽誰來了教案8篇

聽聽誰來了教案篇1

活動目標:啟發小朋友用身體動作體會音的長短和起拍的感覺。

活動重點:體會音的長短。

活動準點:數拍子。

活動準備:小花貓、小花狗、花公雞的頭飾。

活動過程:

1.朗誦:跟老師輕聲朗誦歌詞.教師一定要按節拍朗讀。

2.拍節拍:熟練後,教小朋友按節拍拍手朗讀歌詞。

3.做一做:待小朋友學會後,讓他們隨著歌曲做動作,進行表演。

"伸個大懶腰":做轉腰的動作;"愛把尾巴搖"可以做一個二拍子的`動作,用前臂轉兩週來表示;"伸著脖子叫"可以做四個一拍子的動作,用手指點四下。

4.演一演:小朋友戴上頭飾,分別扮演小花貓、小花狗、花公雞,輪流邊唱邊做動作。

6、、結束。

聽聽誰來了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在反覆誦讀中體會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獨具魅力的語言。

2、積累中國古代山水詩,品味祖國的山水之美。

3、根據自己的經歷,借鑑文字的表達技巧,能夠寫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4、通過反覆朗讀,進行整體感知,從而體會文章獨具魅力的語言。

重點難點:

抓住關鍵語句,把握文章主旨。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我知道,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方自己的故鄉,故鄉之於我們,就如同母親一樣。曾經愛過,就永遠愛過,永遠不能忘懷。儘管可能會因為歲月的漂泊而變得滄桑,但那曾有的思戀,卻永遠不會改變,因為它藏在心的深處,時不時的浮上來,溫暖我們一生的夢。那麼在這種思戀中再加上一點雨呢?一點冷冷的雨,又會怎樣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入余光中的“冷雨”中,尋找那一份久違的感動。

(二)作者介紹

余光中1928年生於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隨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遷居,之後,就一直在、香港和美國之間輾轉漂泊,他是中國文壇傑出的詩人與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學任教,並於同年寫下了《聽聽那冷雨》這篇散文,1992年,終於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陸。余光中熱愛中國傳統文化,他說“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他說“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

其實,我們對余光中並不陌生,國中時,我們就學過他的一首詩——《鄉愁》(投放課件)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呵,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在這首《鄉愁》中,作者藉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比如郵票、船票、墳墓以及那一灣淺淺的海峽,表達了他與大陸母親的割捨不斷的牽掛。這是他的詩歌,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這篇散文,看一看裡面又包含著怎樣的一段情緣呢?

(三)夯實基礎,檢查字詞

驚蟄倉頡氤氳米芾羯鼓寒瀨驚悸淅瀝滂沱

揪(揪住)鍬(鐵鍬)啾(啁啾)愀(愀然)

(四)我們接觸一篇文章的時候,首先接觸的是它的題目,因為,題目中往往包含著文章的主要意象,大家看看這篇文章的題目具不具備這樣的特點呢?(具備)那本文中主要的意象是什麼呢?(雨,而且是冷冷的雨)

(五)總體把握,有的放矢

大家預習了這篇文章,覺得好懂嗎?它的語言不好理解是很正常的,因為我們的作者不僅是一位散文家,而且是一位詩人,他是用一種詩歌的語言來寫詩的,並且文章中化用了許多的傳統文化。但是它的主旨卻是十分明確的,因為無論他寫到美國、還是,最後他的落腳點總是回到中國,回到大陸的,這就很好的表現了他的那種深深的家國之思。

那這一情感在文章中是如何體現的呢?我們就帶著這個問題進入今天的學習。

(六)內容解析

1、學生齊讀第一段,總結文章的語言特色(疊詞疊句),抓住最後兩句話,提問為什麼躲不過整個雨季?聯絡學生想家心理思考為什麼連思想都是潮潤潤的?

明確:以雨開頭,告訴我們,有時雖然可以暫時排遣心境,但是那分遊子思鄉的牽掛卻是無處不在的。他也想家啊。

2、下面就需要大家的思緒跳一下了,看第二段前六個字,跳到了哪裡?()這一段作者寫了現實中的雨嗎?(不是,而是寫了與雨有關的字。其實我們漢字是世界上表意最豐富的一種文字,比方說這裡的霜雪雲霞的美麗,雷電霹雹的駭人。在這裡作者就以對漢字的鐘愛來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比如“磁石一般的向心力”)

3、那麼就讓我們來聽聽那冷雨吧。讀第三段找出裡面表現雨的感性的句子。“空濛而迷幻”是視覺;“薄荷的香味”、“淡淡的土腥氣”是嗅覺;“冷”是觸覺。講了女性的雨,而女性又是最感性的,是一場多情的雨。

4、我們在看看其他的地方是否也給了作者同樣的感覺呢?於是作者又寫了美國。讓學生迅速閱讀第四段找出描寫美國西部,落基山美在哪裡,並思考這樣寫的作用是什麼?

明確:此處寫了美國西部多沙漠,乾旱,落基山勝在石,在雪,在紅的土,白的雲。雖然這裡很美,但是畢竟是在異國他鄉,他的心是漂泊的,是沒有寄託的,只有當他的腳步站在中國的土地上心裡才覺得踏實。只有那種“白雲回望合,清靄入看無”的境界才屬於中國,這裡用美國反襯出“雲氣氤氳,雨氣迷濛”的情調,又一次回到了我們中國。而且講到了米芾父子的山水畫,只有這種情調才更像我國的山水畫,才更有古中國的情韻。這裡作者有一次借傳統文化表達了對大陸的眷戀。

5、如果上面四段主要寫了雨的視覺和嗅覺,那麼下面的部分將主要寫到“聽雨”。(找學生閱讀第五段)回答問題:

(1)從聽覺上來說,作者聽出了什麼?

明確:首先是美感,然後聽了“疏雨滴梧桐”和“驟雨打荷葉”是一種淒涼、悽清、悽楚。島上聽雨則多了一層悽迷。

(2)這兩種感覺是否相同呢?

明確:不同。悽迷更多了一種懷鄉之痛在裡面。

(3)作者寫到了少年聽雨,中年聽雨和白頭聽雨實際上表明的是什麼?

明確:其實作者聽雨,何嘗不是聽得人生呢,這三個階段給人的感覺一定是不相同的,少年時候,年幼無知,在燈下聽著雨聲,聽著故事,給人一種溫馨,中年聽雨,一個“客舟”表明了那種漂泊異鄉的滄桑,老年聽雨在僧廬下,卻想到了亡宋之痛,想到了祖國的分裂狀態,心中多一種濃濃的傷感。

(4)思考最後一句話“窗外在喊誰”?誰在喊呢?

明確:是故鄉在呼喚漂泊的遊子。

6、接下來作者又寫了雨韻,寫到了雨的音樂,又一次講到“那古老的音樂,屬於中國”,講到了聽雨屋,講到了“日式古屋裡聽雨”,大家看一下兩個日式古屋裡聽雨聽到的是同一種雨嗎?

明確:不是。前一種聽到的是颱風臺雨,雷雨,暴雨,西北雨,寫到了淒涼的秋意,聽到這些的時候,作者那顆平靜的心再也無法寧靜,只剩下了一份淒涼,惆悵,冷溼的情懷。後者從春雨綿綿,聽到了秋雨瀟瀟,從少年聽到中年,雨是一種單調而耐聽的音樂,而且是回憶的音樂,於是自然地想到了江南,想到了四川。

但是是夢總會醒的,是回憶總會回到現實的,於是他又無法不回到70年代的臺北,回到那個黑白的公寓時代,瓦的音樂成了絕響,美麗的蝴蝶飛入了歷史的記憶,現在真的不需要了嗎?並不是的,生活富足了,可是色彩卻單一了,情韻沒有了,只剩下一張黑白的默片,表達了作者的一種深深的遺憾,一種家國之痛的遺憾。

(七)內容小結,重申主題

這篇詩質的散文,以聽雨(清明時節的雨)為主線,將橫的地域感(從美國,到,到大陸)、縱的歷史感(從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時代)、和縱橫交錯的現實感(人到中年滄桑過後的洞明人生,現代都市對傳統意趣的破壞,對永恆的理想追求)交織成一個形象密集、書寫瑰麗、情切意濃的美的境界。不管歲月的漂泊帶給人們多少的滄桑,但那種家國之思卻永遠都不會改變。

聽聽誰來了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2、一邊讀一邊展開想象,從秋天的聲音中體會秋天的美好。

3、仿照詩歌的形式,續寫詩文。

教學準備:課件:秋天美麗的畫面(配樂鋼琴曲《秋日的私語》)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從秋天的聲音中體會秋天的美好。

教學難點: 仿照詩歌的形式,續寫詩文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題:

1、師:同學們,秋天已經來了,你注意到了嗎?你都注意到了什麼?秋天的腳步雖然輕輕,可我們還是分明聽到了秋的聲音,不信,你聽!(錄音響起)同學們,請閉上你們的眼睛,仔細聆聽,想像一下,你的腦中會出現怎麼樣的畫面。(音樂中師範讀全詩)

2、你覺得這秋天的聲音美嗎?

師: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聽聽秋的聲音吧,出示課題。

請學生讀課題,讀得美一點。

二、欣賞朗讀,感受詩情。

1、學生初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讀幾遍。

2、檢查

3、感知內容:你在詩中聽到了哪些聲音?學生回答

4、你最喜歡的是哪種聲音?

(朗讀和想象、說話結合)

(1)、“刷刷”是黃葉道別的聲音,(看課件)

黃葉從樹上一片一片地掉下來,你看著像什麼?黃葉對大樹媽媽說:“ ”

哦,你能用你的朗讀把它們的飄飄灑灑表現出來嗎。(評價、激勵)

(2)“蠷蠷”蟋蟀振動著翅膀,和陽臺告別的歌韻。蟋蟀要到哪兒去了呀?

蟋蟀在唱著“ ” (朗讀指導)

(3)一排排大雁追上白雲,撒下一陣暖暖的叮嚀:“ ”他們在說些什麼呢?(課件)捨不得走,因為這兒的秋天很美麗。朗讀表現。

(4)一陣陣秋風掠過田野,發出“ ”的聲音,(課件)

這是秋風送來的豐收的歌吟。秋風吹過,

田野裡 果園裡 ……人們的心裡

你能用朗讀表現麼?

配樂朗讀1----4節。

三、聽聽,走進秋,走進這遼闊的音樂廳,你好好地去聽秋的聲音,你還能聽到哪些秋的聲音?

學生髮散說,師引導到詩歌的形式,為寫打下基礎。用聽聽,秋的聲音……這樣方式來說。

師:是啊,秋的聲音,我們已經說了好多,還有好多好多……把你聽到的聲音也像這個小詩人一樣把它們寫下來好嗎?

出示:聽聽,秋的聲音

四人小組合作,寫詩,每人一段,合成一首

展示:把小組合作寫的詩,有感情地朗讀給同學聽,要把自己的心情也展示出來。

師小結:是啊,秋的聲音,在每一片葉子裡,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裡,在每一顆綻開的穀粒裡,聽到秋的聲音,我們的.心裡多麼——

就用我們的朗讀來表達我們的喜悅吧!

感情朗讀。

擴充套件,我猜秋姑姑的臉兒

是紅紅的

圓圓的

胖乎乎的

我沒有看見過秋姑姑

但我猜秋姑姑

是一個畫家

秋姑姑一來

就給果樹和莊稼

抹上了金黃的

火紅的顏色

秋姑姑啊

忙著呢

——她給所有的

籮筐和麻袋

都裝上了

飽滿的粒子

沉甸甸的果子可以欣賞一首寫秋的詩歌,送給大家作為禮物。

佈置作業。

1、為自己寫的詩配上畫。

2、蒐集有關秋的詩歌,畫面,歌等

3、感受秋天寫詩:看看,秋的色彩——————

聞聞,秋的味道————

聽聽誰來了教案篇4

本課是一首現代詩,是略讀課文。作者抓住秋天裡大自然的一些聲響,用詩的語言,讚美了秋天。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是:從秋天所特有的聲音中,體味秋天獨特的風情。詩歌語言精練優美,富有韻味。

通過對前幾篇課文的學習,學生已瞭解了秋天裡人們對家鄉、對友人的懷念,孩子在秋天感受到的美,秋天裡具體的景物,這些都為他們理解這首現代詩打下了基礎,雖然詩歌語言精練,跳躍性強,但是相信理解起來並不難,不過學生對秋天聲音的直觀感受不強,還需要老師的引導。

課前安排學生蒐集各種與秋天有關的聲音,如風聲、雨聲、落葉聲、蛐蛐聲等。老師準備一些與秋聲有關的錄音帶,適合作課文朗誦背景的音樂以及相關課件。教學時,應著重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領悟到詞句表達的精妙,體會詩中濃濃的秋情,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

知識與技能

1、會認9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邊讀邊展開想象,從大自然的各種聲音中體會秋天的活力。

3、能自主運用學過的方法理解“叮嚀”“歌吟”等詞語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

一邊讀一邊展開想象,能和同學交流讀後的體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作者對秋天的喜愛之情。

重點

1、會認9個生字。

2、從大自然的各種聲音中體會秋天的活力。

難點

能自主運用學過的方法理解“叮嚀”“歌吟”等詞語的意思。

教師:準備課文朗讀磁帶及各種聲響(如風聲、雨聲、落葉聲)的錄音帶,旋律優美的輕音樂磁帶,課件。

學生:預習課文。

1課時

一、享受音樂,展開想象

1、秋天不僅有豐富的色彩,還有美妙的聲音,請大家閉上眼睛,聽音樂,邊聽邊想象畫面。

2、小組內交流感受:你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指名說)

3、有一位詩人在秋天裡也聽到了許多美妙的聲音,並寫下了一首詩,你們想聽聽嗎?(板書課題,齊讀)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配樂,出示課件)教師範讀課文。

2、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初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讀幾遍。

3、做遊戲,檢查生字的朗讀情況。

4、小組內互讀,相互糾正。(教師巡視指導)

5、感知內容:課文中寫了秋天的哪些聲音?(師相機板書:黃葉聲、蟋蟀聲、大雁聲、秋風聲。)

三、自主學習,交流感悟

1、小組合作學習第1~4節,完成自主學習卡。

出示自主學習卡:

內容

閱讀思考:詩歌中寫了秋天的哪些聲音?你想象出什麼樣的畫面?

聲音

畫面

第一小節

第二小節

第三小節

第四小節

2。交流彙報。

(1)語言訓練:仿照第一句的形式將詩歌內容換個表達形式。

①秋的聲音,是黃葉道別的話音。

②秋的聲音,是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秋的聲音,是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秋的聲音,是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想象出了什麼樣的畫面?指名說,其他學生補充,相機理解“叮嚀”“歌吟”的意思。

(3)指導朗讀:把喜歡的小節自由多讀幾遍。

(4)分小組交流,你還聽到了秋天的哪些聲音?可選擇一種,仿照課文第1~4節的形式說一說。

3、自主學習第5、6節。

(1)自由讀這兩節,想一想這次你聽到了什麼聲音?(無聲的)

(2)通過對這兩節的學習你知道了什麼?

(3)學生自由談理解體會。(師重點點撥: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表現了秋天裡大自然到處都有秋的聲音。而與前面不同的是,這裡是不能聽到的聲音。)

(4)生把喜歡的句子讀給同桌聽,互相評價。

(5)學了這兩節詩,你的感受與學習前面4節時有什麼不同?(前面感覺秋天的聲音豐富,悅耳動聽,而此時覺得秋天又是靜謐的,讓人感到溫馨。)

4、指名說說學了整首詩後你對秋天的感受。

5、帶著這種感受自由朗讀詩歌。

四、誦讀回味

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可以一個人誦讀,也可以小組成員一起合作誦讀,邊誦讀邊加上動作。

聽聽,秋的聲音

本文是一首語言簡潔優美,富有韻味的現代詩,作者以獨特的視角描寫了秋天的景物,讚美了秋天。雖然詩中描寫的景物很普通,很常見,但由於視角獨特語言精練,再加上學生年齡、思維的限制必定有一些只可意會不能言傳的美蘊含其中,為此我藉助多媒體來引導學生多讀,在讀中理解、感悟,課堂氛圍活躍,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聽聽誰來了教案篇5

一、教材分析:

?聽聽聲音》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一課。該課包括 “傾聽周圍的聲音”及“聽聽音叉發出的聲音” 兩個活動。(由於實驗器材的缺乏,我把音叉換成了裝水和不裝水的兩個啤酒瓶。)教科書設計這兩個活動的目的是要引領學生用心去傾聽周圍的各種聲音,體驗聲音的多樣性,感受不同的物體發出的聲音的不同。從而思考更多關於聲音的問題,為本單元后續的探究活動做準備。

二、學情分析:

1、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聲音的世界裡,聲音對於學生來說是非常熟悉的。他們隨時隨地都能感受到聲音的存在。這對本課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生活基礎。

2、學生沒有真正思考過關於聲音的問題。沒有思考過他們聽到的聲音有什麼不同,這些聲音是由什麼物體發出來的等等問題。這是本課學習的一個障礙。

三、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

知道我們周圍充滿著各種不同的聲音,我們可以利用物體來製造出不同的聲音。

(2)過程與方法:

1、學生通過對聲音的傾聽,體驗聲音的多樣性。

2、會運用語言描述和記錄聽到的聲音,能根據聲音的高、低、強、弱對聽到的聲音進行分類。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進一步對科學探究產生興趣。

2、逐步養成細緻觀察的習慣和態度,並樂於與同伴交流。

四、學習重點:

知道我們周圍充滿著各種不同的聲音,會運用語言描述和記錄聽到的聲音

五、學習難點:

會運用語言描述和記錄聽到的聲音,能根據聲音的高、低、強、弱對聽到的聲音進行分類。

六、學習準備:

1、學生準備:裝水和不裝水的兩個啤酒瓶、小錘、實驗記錄單。

2、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七、學習活動流程:

請一位同學到講臺上矇住眼睛,其他同學發出聲音,讓這位同學猜猜說話的人是誰?遊戲反覆兩三次,提問:我們憑什麼猜出了說話的同學?

感受遊戲的快樂,思考:我們憑什麼猜出了說話的同學?

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學習目標“知道我們周圍充滿著各種不同的聲音”照應。初步感受不同物體發出的聲音的不同。

引出課題。

傾聽周圍的聲音

1、引導學生全神貫注地傾聽教室內和教室外的聲音。

2、老師通過課件播放一些聲音,引導學生說出是什麼物體發出來的聲音?有什麼不同?引導學生用語言描述聽到的聲音。

1、全神貫注地傾聽教室內和教室外的聲音。

2、傾聽錄音裡的聲音。

3、交流:聽到了哪幾種物體發出來的聲音?用語言描述聽到的聲音。

引導學生感受聲音的多樣性。知道不同物體發出不同的聲音,會運用語言描述聽到的聲音。

聽聽啤酒瓶發 出的聲音

1、介紹音叉。

2、出示一組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樣的力敲擊音叉,引導學生感受聲音的高低。

3、選擇其中一種音叉,先輕輕擊打,再重一點選打,提問:兩個聲音有什麼不同?感受聲音的強弱。

4、提問:用相同的力敲擊裝滿水和沒有裝水的啤酒瓶,發出的聲音會一樣嗎?如果我們選擇其中一個啤酒瓶,用不同的力敲擊它,聽到的聲音又會是怎樣的呢?

5、引導學生實驗,填寫實驗記錄單。

教師巡視指導。

1、認識音叉。

2、觀察老師的演示實驗,感受音叉發出的聲音的高低、強弱。

3、小組實驗敲擊兩個啤酒瓶。對聽到的聲音進行描述和記錄。

我們也可以利用物體來製造出不同的聲音。通過敲擊啤酒瓶,

感受聲音的高、低、強、弱,會運用語言描述和記錄聽到的聲音。逐步養成細緻觀察的習慣和態度,並樂於與同伴交流。

拓展

延伸

1、提問:如果有一個只有半瓶水的啤酒瓶,用相同的力敲擊它,又會發出什麼樣的聲音呢?再加一個裝水量更少的呢?

2、教師利用裝水量不同的啤酒瓶演奏《搖籃曲》。

1、思考問題。欣賞音樂。

2、有興趣的同學回家後可以利用啤酒瓶自制“啤酒瓶揚琴”。

激發學生對聲音的研究興趣。為本單元后面的學習奠定基礎。

聽聽誰來了教案篇6

課文

聽聽,

秋的聲音,

大樹抖抖手臂,

“刷刷”,

是黃葉道別的話音。

聽聽,

秋的聲音,

蟋蟀振動翅膀,

“嚁嚁”,

是和陽臺告別的歌韻。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雲,

撒下一陣暖暖的叮嚀;

一陣陣秋風掠過田野,

送來一片豐收的歌吟。

聽聽,

走進秋,

走進這遼闊透明的音樂廳,

你好好好地去聽

——秋的聲音。

秋的聲音,

在每一片葉子裡,

在每一朵小花上,

在每一滴汗水裡,

在每一顆飽滿的穀粒裡。

聽聽,

秋的聲音,

從遠方匆匆地來,

向遠方匆匆地去。

聽聽,

我們去聽秋的聲音。

教案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2.一邊讀一邊展開想象,從秋天的聲音中體會秋天的美好。

3.仿照詩歌的形式,續寫詩文。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詩中濃濃的秋情,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

教學難點:仿照詩歌的形式,續寫詩文。

一、匯入新課

1、春天有五彩斑斕的鮮花,夏天到處是異常茂盛的綠樹,冬天遍地紛紛揚揚的雪花,那麼秋天呢?在你的眼裡,秋天是什麼樣子的?

(預設:1:秋天碩果累累;2:秋天瓜果飄香;3:秋天天高雲淡;4:秋天莊稼大豐收,農民伯伯可高興了。)(天氣涼了,樹葉變黃了,從樹上紛紛落下來,地裡的莊稼都成熟了,蘋果紅了,石榴裂開了嘴,大雁南飛,小動物忙著準備過冬的糧食)

2、同學們,秋天不僅有繽紛的色彩,香甜的氣味,它還有好聽的聲音呢。讓我們一起走進秋天的世界,去聽聽秋的聲音。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7課《聽聽,秋的聲音》,

這是一首現代詩,誰來讀課題?

生:聽聽,秋的聲音。

師:後面的“聽”要輕聲;注意題目中的逗號,這個逗號提示我們要仔細去聽;聽聽,秋的`什麼?生:秋的聲音師:聽聽,誰的聲音?生:秋的聲音(引導學生讀好重音)三、初讀,聽秋聲

下面讓我們一起去讀讀秋的聲音吧!開啟語文書第46頁,

1.初讀。

要求:有感情的地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生字詞多讀幾遍。並在每一小節前標上序號。2、檢查生字詞掌握情況。

這首詩很美吧,詩人運用的詞語也很美。讓我們讀一讀吧。

(課件出示詞語,小老師帶讀。)

手臂刷刷蟋蟀振動

歌韻叮嚀掠過歌吟

遼闊大廳綻開匆匆

3、通過初讀課文,你聽到了秋天的什麼聲音呢?

(生說,師隨機板書。)

板書:

黃葉刷刷

蟋蟀口瞿口瞿

大雁叮嚀

秋風歌吟

(學生都會說到這四種可以用耳朵聽到的聲音,而不可聞但可感覺的聲音在第5段)

師:秋的聲音只有這些嗎?還藏在哪兒了?(引導讀第5節)

板書:在葉子、小花、汗水、穀粒……

師:前四種聲音是我們可以用耳朵具體聽見,後面的聲音是我們聽不到,但可以感受到的,到處都有秋的聲音,這是秋天給我們帶來的一種美好感覺。

四、品讀,說秋景。

那同學們,你最喜歡那種聲音呢?為什麼?

(預設:1、我喜歡“蛐蛐’的聲音,因為蟋蟀的叫聲想唱歌一樣好聽。2、我喜歡刷刷的落葉聲,這告訴我們秋天來了。)說得好!

請同學們再來輕聲讀或默讀課文1至4節,邊讀邊想象畫面,並說說“你彷彿聽到什麼聲音?看到什麼景象?”

1.讀的很認真,誰先來讀第一節?

(聽聽,秋的聲音,大樹抖抖手臂,“刷刷”,是和黃葉道別的話音。)

黃葉和大樹在道別時,他們說了些什麼話?

(黃葉說:“大樹媽媽,我真捨不得你。”)

(大樹說:黃葉你不要走,你走了我會想你的。)

(黃葉說:大樹,你不要傷心了,我落到地上,過不了多久,就會變成肥料,到時你會長得更茁壯,我也會更茂盛。)

瞧!大樹聽了黃葉的話樂了,大家也樂了。所以咱們讀這一小節時,一方面要讀出他們道別時依依不捨的感情,還要讀出對黃葉的讚美之情。

學生齊讀第一節詩。

2、在黃葉和大樹告別的同時,看蟋蟀它在幹什麼?誰來讀第二節。

學生:聽聽,秋的聲音,蟋蟀振動翅膀,“口瞿口瞿”,

是和陽臺告別的歌韻。

你彷彿聽到了蟋蟀在說什麼?

學生:我彷彿聽見蟋蟀說:再見了,陽臺,我明年春天還回來唱歌給你聽。

“歌韻”在這裡指什麼?

(學生1:歌聲、歌曲。)

老師知道大家個個都能歌善舞,其實蟋蟀也是動物界一位非常出名的歌唱家,它的叫聲非常動聽,好像在唱歌。“歌韻”在這裡指的就是蟋蟀的歌聲。

看,秋天多美好,黃葉不想走,蟋蟀也不想走,我們一起來噹噹可愛的小蟋蟀吧!(男女生賽讀)要讀出它對秋天的留戀,喜愛之情。

3.這時大雁來了,它又在和誰告別呢?誰來讀一讀。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雲,撒下一陣暖暖的叮嚀。

大雁對白雲說了什麼?——

學生1:白雲,再見了,我要去南方過冬。

她還要“叮嚀”幾句什麼?——

學生2:天涼了,要加衣裳,彆著涼。

這就是“暖暖的叮嚀”。白雲聽到大雁的話,心裡會感到多麼溫暖呀!

這時候秋風也來了,秋風掠過田野,最開心的是誰啊?(農民伯伯)誰來讀一讀

一陣陣秋風掠過田野,送來一片豐收的歌吟。秋風在歌唱什麼?——

它又會對農民伯伯說些什麼呢?

(秋風會對農民伯伯說:1.“豐收了,豐收了,快到田裡收稻穀吧!”2、玉米豐收了,農民伯伯快來採收吧。3、大豆豐收了,農民伯伯快來收割吧。)

這真是一片豐收的美景啊!農民伯伯們樂得嘴都合不住了,我們用朗讀來表達豐收的喜悅之情吧!

生分兩組比賽讀課文第三節。

4.師:在這美麗的秋天裡,落葉離開了樹媽媽的懷抱,小蟋蟀唱起了離別歌,大雁飛往南方過冬去了。稻田裡一片金黃,稻子壓彎了腰,高粱漲紅了臉……秋天的一切是多麼美好啊,讓我們把這美好的一切讀出來吧!全班朗讀。

五、續寫,寫秋聲

1.秋的聲音在每一片葉子裡、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裡、在每一顆綻開的穀粒裡。聽聽,走進秋,走進這遼闊的音樂廳,你好好地去聽秋的聲音。其實秋的聲音還有許多,你還能聽到哪些秋的聲音?

(蘋果成熟後掉在地上的“撲嗵”聲。小溪流水的“嘩嘩”聲。收割機的“隆隆”聲。青蛙的叫聲“呱呱”。燕子的聲音“喳喳”。“嘩啦嘩啦”稻海翻起波浪。“嘿呦嘿呦”小螞蟻忙著準備糧食過冬。“滴答滴答”秋雨在練習彈琴。“哈哈”是農民伯伯收割時的歡聲笑語。“嘩嘩”是秋風和落葉跳舞的聲音。)

2.老師:大家聽到這麼多聲音!老師這裡也有幾幅秋天的畫面,想不想看看啊?看了這些畫面,你彷彿聽到了什麼聲音呢?

3.秋的聲音令人遐想,秋的聲音令人陶醉……讓我們模仿詩的1、2、3小節,把自己聽到的聲音寫下來,每人寫一小段。

(聽聽,秋的聲音,

黃葉紛紛落下,

“呼呼”,

秋風弟弟吹起口哨報告冬的來臨。

聽聽,秋的聲音,

秋雨落在地上,

“沙沙”,

彈奏出動人的琴聲。

聽聽,秋的聲音,

蜜蜂翩翩起舞,

“嗡嗡’,

是它收穫甜蜜的歡歌。

聽聽,秋的聲音,

石榴露出笑臉,

“哈哈”,

美麗的籽兒撒下陣陣歡笑。

聽聽,秋的聲音,

小朋友們在郊外遊玩,

“哈哈”

是他們歡笑的聲音。

聽聽,秋的聲音,

田野裡一片金黃,

“咔嚓”

這是農民收割稻穀的聲音。)

六、課堂小結

是啊,秋的聲音,在大自然中,在我們的生活中,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讓我們再次來感受秋聲帶給我們的喜悅吧!

學生有感情齊讀全文。

板書:17.聽聽,秋的聲音

黃葉刷刷

蟋蟀曲曲

大雁叮嚀

教學建議

1、學生蒐集各種與秋天有關的聲音,如,風聲、雨聲、落葉聲、蛐蛐聲等。老師準備一些與秋聲有關的錄音帶,適合作課文朗誦背景的音樂以及相關課件。

2、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教學要求與精讀課文有著明顯的不同。課文前面有一段連線語,課文學習之前要先引導學生閱讀這段連線語,以明確學習要求。

3、初讀詩歌。應著重解決兩方面的問題:(1)運用前面幾篇課文裡學過的方法理解詩中詞語的意思;(2)瞭解詩中講了哪些事物的聲音。詩中從兩方面寫了秋天的聲音,一種是具體可感的聲音。像一、二、三、四節中寫的,落葉、昆蟲、大雁、唱歌等聲音;另一種是可心領神會而不可聞的無聲的聲音,其實是秋景給人的感受。像最後兩節中寫的秋天的聲音。

在學生了解詩歌的意思後,為了加深對詩歌的感受,還可以引導學生:(1)聽秋聲。利用錄音帶和相關課件,讓學生一邊聽秋聲一邊想象景物,使文中的秋天的聲音和相應景物形象化。(2)說秋聲。引導同學說自己瞭解的秋天所特有的聲音,體現秋天景物的美好。

4、有感情地朗讀是學習詩歌的很好方式。在對詩歌的音節美的感受中,詩歌的內容美也能得到很好的體驗。所以教學時,可以採用範讀、賽讀等多種方式,加強朗讀的訓練和指導,讀的時候還要能同時想象詩歌所寫的畫面,讀出文中的感情和韻味。如果有音樂作背景來讀,效果會更好。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試著續寫詩文。

5、這首詩歌就是通過秋天的聲音來體現秋天的景象,所以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外留意秋天更多事物和景象,蒐集描寫秋天的詩歌,舉行讚美秋天的詩歌朗誦會。

聽聽誰來了教案篇7

教學目標:在朗誦中感受語言的美。

在評點和提問中把握文章的主旨。

教學重難點:朗誦到位,文章主旨體會深刻。

教學方法:活動體驗

教學時間:12月11日

教學過程:

一、匯入:

雨夜(北宋·張詠)

簾幕蕭蕭竹院深,客懷孤寂伴燈吟。

無端一夜空階雨,滴破思鄉萬里心。(無端:沒來由,沒道理)

這首詩的題目是“雨夜”,下雨的晚上。作者對這雨是什麼態度?(不喜歡,討厭。)為什麼?張詠討厭雨因為雨一聲一聲喚起了他無限的思鄉之愁!可今天有一位作家似乎很喜歡這雨,還要我們也“聽聽那冷雨”。這原因又在哪裡呢?且讓我們走進他的文章,聽聽他的雨聲,聽聽他的心聲。

二、解讀文章

1、我們同學已經讀過他的文章了吧?大家從他的雨聲裡都讀出什麼來了?(學生自由談,教師根據學生所言小結)

2、那具體這雨聲到底有什麼特殊的韻味要讓余光中去聽聽那冷雨,我們就要具體走進作者的雨聲中去品味去感受了。既然是聲音,當然要在聲音中體會,才能更加真切。下面老師先來朗誦一段,體會一段,雖然獻的可能是醜,但希望能引出你們的美來。翻到課文第96頁,看第五段。

大家剛才聽了老師的朗誦,對哪些句子特別有感覺?

在這段文字中,作者身在臺北,思緒卻被綿綿的雨絲牽引到大陸,引用了李清照在《聲聲慢》裡吟到“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的詩句,又引用了元好問“驟雨過,珍珠亂撒,打遍新荷”的句子。李清照的這首詞主要表現的是國破家亡的說不盡的惆悵,元好問的曲主要是表現“人生苦短,及時行樂”的慨嘆,作者現在回憶起來還覺得淒涼、悽清、悽楚,但是畢竟與古大陸隔了25年了,又覺得有些迷茫惆悵,就變得“悽迷”了。後邊作者又引用蔣捷的詞,聽雨,從少年聽到中年,再到老年,歷經人生百態,在冷冷的雨聲中老去。卻是在樓上、江上和廟裡,始終不得歸家,無盡的悵惘從心底裡生起,可這又何嘗不是作者自己的寫照呢!老師將對這段文字的解讀,意境的感受用一段文字來表達)(:

感受文字:先生走在臺北的雨巷,一聲來自遠方的呼喚卻靈敏了他的聽覺,牽走了他的思緒,佔據了他的靈魂!那聲音是李清照倚著窗兒眼睜睜地看著那一滴又一滴的雨滴在秋風中飄搖的梧桐葉上的滴滴聲,雨滴在梧桐葉上,也滴在清照的心上,濺起的是無盡的愁滋味。那聲音也是元好問在聆聽一陣驟雨彈遍新荷彈出如珠似玉的聲音後,所發出的“人生幾何,休放虛過”的慨嘆。那聲音更是餘先生歷經風吹雨打,飄飄蕩蕩幾乎迷失了自己之後心底最深沉的吶喊:歸來吧,歸來喲,浪跡天涯的遊子。那聲音雖然被一片海阻隔,卻泛起了先生籠住心臟的悲傷悵惘。那聲音就是古大陸的聲音,那聲音就是中國歷史文化的聲音,那聲音就是故鄉的聲音。

2、接下來就由我們同學前後桌四人一小組,來個小組活動。活動專案如下:

確定一段你們最喜歡的寫雨的段落;

聲情並茂地自由朗誦;

將解讀化為優美的文字,小組間交流補充;

確定一個朗誦課文的代表和一個朗誦你們的體會的代表。

(時間是8分鐘)

3、約三組學生朗誦評價,老師評價、指導。

朗誦小結:大家剛才用自己的聲音解讀了這篇美文,不僅讀出了情感還能用自己優美的語言表達出自己對文段的理解,看來余光中讓我們同學來聽聽他的雨聲這選擇是對的。

4、現在我們或許能夠更加明確地解決余光中要聽的這冷雨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的吧?我們用“這冷冷的雨聲裡有……”句子來形容。給大家2分鐘的時間來確定你們小組裡能想到的最優美、最貼切的語言來形容。

小結:這冷冷的雨聲裡有餘光中從孩童走到中年甚至百發蒼蒼的人生歲月。

這冷冷的雨聲裡有餘光中遙望故鄉母親永遠不滅的鄉愁。

這冷冷的雨聲裡有餘光中身上涓涓流淌著的中國傳統文化的血液。

這冷冷的雨聲裡有餘光中見證古文明漸漸消散的無盡悵惘。

這冷冷的雨聲裡有……

三、總結

“鄉愁漸生燈影外,客情多在雨聲中”,張詠在《雨夜》裡怕聽雨聲,因為那揪心的鄉愁;余光中要聽聽那冷雨,也是因為鄉愁。但余光中的鄉愁不僅僅有一個漂泊遊子“同鄉會”式的鄉愁,更有一個讀書人特有的文化鄉愁。一花一世界,一雨蘊情懷,這世上的點點滴滴都有無限的風景,就需要我們“慢慢走,欣賞啊”!

文中涉及的詩歌:

李清照《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最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元好問《[雙調]小聖樂 驟雨打新荷》

綠葉陰濃,遍池亭水閣,偏趁涼多。海榴初綻,朵朵簇紅羅。乳燕雛鶯弄語,有高柳鳴蟑相和。驟雨過,珍珠亂撒,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幾,念良辰美景,休放虛過。窮通前定,何用苦張羅。命友邀賓玩賞,對芳尊淺酌低歌。且酩酊,任他兩輪日月,來往如梭。

虞美人 · 聽雨

(宋)蔣捷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解析:這是一首小令,卻概括出少年、壯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可謂言簡意賅。它以“聽雨”為媒介,將幾十年大跨度的時間和空間相融合。少年只知追歡逐笑享受陶醉;壯年飄泊孤苦觸景傷懷;老年的寂寞孤獨,一生悲歡離合,盡在雨聲中體現。因受國亡之痛的影響,一任雨聲淋漓,消解了喜怒哀樂,而其深層則潛隱著亡國愁情。

點絳脣(姜夔)

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雲去。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

第四橋邊,擬共天隨住。今何許?憑欄懷古,殘柳參差舞。

[註釋] ①燕雁:北來之雁。 ②商略:商量,籌劃。 ③第四橋:又稱甘泉橋。

④天隨:唐詩人陸龜蒙字魯望,號天隨子,居松江甫裡,曾乘扁舟漁樵於太湖。

終南山(王維)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韻譯:巍巍的太乙山高接天都星,山連著山一直蜿蜓到海邊。白雲繚繞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靄迷茫進入山中都不見。中央主峰把終南東西隔開,各山間山谷迥異陰晴多變。想在山中找個人家去投宿,隔水詢問那樵夫可否方便?

重點鑑賞第二聯:詩人進入終南山,朝前看,白雲瀰漫,看不見路,也看不見其他景物,彷彿再走幾步,就可以浮游於白雲的海洋;然而繼續前進,白雲卻繼續分向兩邊,可望而不可即;回頭看,分向兩邊的白雲又合攏來,匯成茫茫雲海。“青靄入看無”一句,與上句“白雲回望合”是“互文”,它們交錯為用,相互補充。詩人走出茫茫雲海,前面又是濛濛青靄,彷彿繼續前進,就可以摸著那青靄了;然而走了進去,卻不但摸不著,而且看不見;回過頭去,那青靄又合攏來,濛濛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以上就是一祕為大家整理的2篇《《聽聽那冷雨》教案》,希望可以對您的寫作有一定的參考作用,更多精彩的範文樣本、模板格式盡在一祕。

聽聽誰來了教案篇8

教學目標:通過體味文中的意象“冷雨”把握作者的情感。

體味文章語言,感受意境之美。

課時:一課時

設計思路:本文融注了濃厚的情感,體現了作者高超的行文技巧。學習此文重在感受,因此我設計此課儘量多的運用詩意的語言、貼切的音樂、深情的朗誦來讓學生沉浸於其中,達到以情動人的目的。在設計中原則是緊扣文字教學和學生主動感知相結合。

步驟:

一、佈置預習

預習:早讀課深情朗讀本文,初步感知課文。

二、匯入

音樂:播放佟鐵鑫演唱的《鄉愁》,讓學生跟唱一遍。並且說說自己的感受。

過渡:解釋鄉愁中的意象與情感關係,由此提問本文運用的核心意象是什麼。

三、自由感知

沉浸:播放馬思聰的《思鄉曲》,配樂讓學生自由的朗誦本文。

四、互動設計

交流:學生互相交流朗誦感受

發言:學生挑選最受感染的段落,談感受,並且配樂深情朗誦。

五、文字閱讀引導[重點]

過渡:文中寫“聽雨”的段落在哪裡?

感受:教師配樂範讀部分段落,學生配樂朗讀

串講:共同分析這幾段中的意境之美,扣住文字來分析。(具體略)

六、閱讀拓展

拓展:展示古典詩文中運用意象“雨”的例子,略加分析

展示表達思鄉愁緒的常見意象

七、作業

朗誦感受。

標籤: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