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寫人物的教案5篇

教案是幫助教師夯實基本功的重要工具,優秀的教師是一定會將教案制定完善的,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寫人物的教案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寫人物的教案5篇

寫人物的教案篇1

一、理解分析第一段

(注意:1、結合朗讀;2、指導督促學生做好字句解釋的筆記)

(一)請學生說句子大意,間以師生質疑、釋疑,指導學生根據上下文選擇詞典中的義項。藉助註釋、學生的閱讀積累及教師的講解了解六個人物的故事。(關鍵詞:發、舉、士、市)

(二)師:這六個人物有什麼共同特點?(板書:六個歷史人物)

生:出身卑微,有的是農夫,有的是囚犯、有的是奴隸……;後來都幹出了一番大事業。

師:僅是“出身卑微”的地位相似?況且像管夷吾,並非生來就是囚犯,百里奚也非生來就做奴隸的啊。看看他們的生活狀態吧!農夫——面朝黃土,背朝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泥水匠、築牆工——辛苦的體力勞動;魚鹽販子——辛苦奔波,社會地位低;囚犯——徘徊在生死邊緣;隱士——生活清貧;奴隸——失去尊嚴,自由掌握在主人手裡。(學生與教師應和著分析)

生:他們生活艱苦,經歷了磨難。

師:是的,他們都經歷了一番磨難,經歷了一番艱苦磨鍊,而最後都幹出了一番大事業,名垂青史。從中我們可以悟出什麼道理嗎?

生:要幹出一番大事業,必須經過一番艱苦磨鍊。

師:正是如此,逆境出人才,人才是在憂患中造就的。(板書:人才在憂患中造就)

二、理解分析第二段

(一)教師提問關鍵字意思,提示“使動用法”,請學生試著解釋句子大意。難點教師給予幫助。(關鍵字:故、是、苦、勞、餓、空乏、拂、亂、所以、動、忍、曾益)

(二)師:經歷磨難的好處是什麼?用原文回答。

生: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師:要使他內心驚動,性格堅韌,增加他原本沒有的才能,途經是——

生:(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亂其所為。

師:是啊,必須讓他在各個方面都經受一番磨難,由此磨鍊出傑出的品格和才華。這樣,才能擔當起上天賦予的重任啊!(板書:苦勞餓 空乏 拂亂——動心忍性 曾益不能)

(三) 師:這一段所說的中心意思可以怎麼來概括?

生:人必須經歷一番艱苦磨鍊才能成才。

師:咦,是不是與上一段意思一樣啊?——這兩段說的是同一個意思。不過,論說的方法可不一樣。

生:第一段是舉例子,第二段是在分析道理。

師:嚴格地說,第一段是以事例為議論的依據,我們稱為“舉例論證”,人們常說“事實勝於雄辯”,舉例論證例證是人們議論分析時常用的方法。(板書:舉例論證 )

三、 佈置作業

(一) 背誦第一、第二段。複習字句解釋。

(二) 自己串講第三第四段。

一、教師帶領學生回顧上節課內容,齊讀課文。

二、學生解釋第三段的句意。教師指導、點撥。(關鍵字:恆、過、困、衡、慮、作、徵、發、喻、入、楚、法家、拂士、敵國、外患)

三、師:能否用概括第一、二段的句子“人才必須在憂患中造就”來概括這一段?

生:不能,因為這裡還寫到了國家。

師:是的,這一段在前兩段的基礎上有了內容的拓展,由人說到了國家。(板書:由人到國)有一副對聯可以概括這一段的意思,我說上聯,同學們能否對出下聯?

人處困境方能奮發,

生:國無憂患常會滅亡。國少憂患易遭滅亡。等等。

師:橫批呢?

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板書: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師:所以啊,孟子最後總結道:“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我們來解釋解釋句子的意思。(請學生講,教師指導、點撥。關鍵字:生、憂患、死、安樂;句子解釋時的語序調整。)

四、 師生齊讀課文。

五、 教師簡單歸納本文寫法上的特點。

六、結束語:

兩千多年前的孟子就提出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歷史無數次地證明了他的觀點。當我們遇到挫折,身處困境之時,不要埋怨,不要害怕,不要氣餒,你應該感謝生活給了你一個磨鍊自己的機會,好好把握這個機會,努力鍛造自己的品格和學識才幹,你就會走出逆境,開創出一片新天地!

七、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自由背誦。時間允許則當堂背誦。

八、 佈置作業:背誦課文,複習字句解釋。

寫人物的教案篇2

1教學分析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從農業、手工業、商業三個方面歸納唐朝前期經濟繁榮的表現;以文成公主入藏等史實為例,理解唐代和睦的民族關係;從積極開放和兼收幷蓄兩個角度瞭解唐朝開放的社會風氣;知道唐代詩歌和書畫的代表人物,理解其藝術特點

過程與方法 通過思考和概括盛唐時期農業和手工業的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問題的能力;利用實物模型、地圖、圖片等直觀教具輔助教學,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能力;通過詩歌瞭解幾位大詩人

情感態度

與價值觀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點、這種政策產生的原因及影響,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和初步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對唐朝詩歌的瞭解,使學生認識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歌藝術極具特色,才華過人,而且熱愛祖國,關心民間疾苦,具有高尚的情操和愛國情感,以此教育學生做人應當德才兼備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唐與吐蕃交往的史實;光耀千古的詩壇。

教學難點:從藝術角度、歷史角度去理解、欣賞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歌。

2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播放《中國詩詞大會》中關於唐詩的視訊。

?中國詩詞大會》是央視首檔全民參與的詩詞節目,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基本宗旨,力求通過對詩詞知識的比拼及賞析,帶動全民重溫那些曾經學過的古詩詞,分享詩詞之美,感受詩詞之趣,從古人的智慧和情懷中汲取營養,涵養心靈。而這其中,唐詩作為中國古詩詞的代表,被提及最多、引用最廣。唐朝作為我國詩歌創作的黃金時代,詩歌內容豐富,風格多樣,《將進酒》《望嶽》《琵琶行》朗朗上口;詩人才華橫溢,風流倜儻,李白、杜甫、白居易如雷貫耳。正所謂時勢造英雄,盛唐造就了詩歌盛世,而迄今為止流傳下來的近五萬首唐詩,也足以帶我們領略那氣勢恢巨集的盛唐氣象。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經濟的繁榮

1.史料解讀。

2.根據材料中的圖片並結合教材,老師引導學生從三個方面概括唐朝經濟發展的表現。

答案提示:(1)農業:墾田面積逐漸擴大,農業生產技術不斷改進;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2)手工業:紡織業品種繁多,蜀錦冠於全國;陶瓷器生產水平也很高,其中代表:越窯、邢窯、唐三彩。

(3)商業:商業十分繁榮,水陸交通發達,貿易往來頻繁;長安城規模巨集偉,佈局嚴整對稱,街道寬敞整齊,商業繁榮,既是當時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會。

目標導學二:唐蕃關係

1.史料解讀。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在西藏地區,流傳著一首讚美文成公主的詩歌:從漢族地區來的文成公主,帶來了各種糧食三千八百種,給吐蕃糧庫打下堅實的基礎;從漢族地區來的文成公主,帶來各種手藝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給吐蕃工藝打開了發展的大門;從漢族地區來的文成公主,帶來了各種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種,使西藏的乳酪酥油從此年年豐收。

——烏廷玉《隋唐史話》

2.教師講述:吐蕃族的基本概況。

(吐蕃族生活在青藏高原,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3.讀圖並結合教材,要求學生概括松贊干布的情況。

答案提示:松贊干布統一了青藏高原的各個部落,定都邏些,實行了一系列發展生產、改革制度的措施。他還仰慕中原文化。

4.讀材料三和課本知識,老師引導學生說出文成公主遠嫁的情況及其影響。

答案提示:(1)情況:唐太宗時期,將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入藏時,帶去了蔬菜種子、茶葉、絲綢、工藝品以及佛經、醫藥、曆法、科學技術等方面的書籍。

(2)影響:唐蕃和親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5.讀教材,老師引導學生概述唐朝民族政策和民族交融的表現。

答案提示:(1)政策:開明的民族政策。

(2)表現:①漢族和一些北方少數民族雜居、通婚,民族之間的交融進一步發展。②在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官職由少數民族人士擔任。③西北、西南等地區一些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與唐王朝關係密切。④唐太宗得到周邊各族的擁戴,被尊奉為各族的“天可汗”。

目標導學三:開放的社會風氣

1.圖片展示。

2.提出問題:結合圖片和課本知識,說說唐朝社會風氣的特點。

答案提示:當時社會風氣比較開放,社會充滿活力,人們多顯示出一種昂揚進取、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當時的社會風氣相容幷包,人們多受西北少數民族習俗的影響,剛健豪邁的尚武風氣盛行一時。

目標導學四:多彩的文學藝術

1.展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畫像。

2.分組討論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主要描寫哪些方面的內容。

答案提示:(1)李白的詩歌頌祖國山河的壯美,抒發了昂揚的進取精神,表現出蔑視權貴、超凡脫俗的風骨。(2)杜甫的很多詩作反映了戰爭和政治腐敗給人民帶來的痛苦,抒發悲憤悽婉之情。(3)白居易的詩直面社會現實,揭示了統治者的腐化和人民的疾苦。

3.史料解讀。

材料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材料二: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杜甫《憶昔》

材料三: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4.學生分組朗誦材料中的詩句並討論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有哪些特點。

答案提示:(1)李白的詩飄逸灑脫,充滿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濃郁的浪漫情懷,李白因此享有“詩仙”的美譽。(2)杜甫的詩反映了歷史的真情實況,故有“詩史”之稱,他被譽為“詩聖”。(3)白居易的詩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婦孺都會吟誦,深受大眾歡迎。

5.填寫唐朝書法和繪畫大家的基本概況簡表。

藝術家 代表作 作品特點

顏真卿 《顏氏家廟碑》 端正勁美,雄渾敦厚

柳公權 《金剛經碑》 方折峻麗,筆力勁健

閻立本 《歷代帝王圖》 形態各異,神形兼備

吳道子 《送子天王圖》 落筆雄勁,風格奔放

三、課堂總結

我們今天瞭解了唐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情況,學習了唐朝與邊疆各族的關係,尤其是與吐蕃的關係,認識到各民族共同締造了中華民族的歷史,民族友好交流有利於各民族的共同發展和繁榮。還了解了唐朝開放的社會風氣和多彩的文學藝術。

唐朝時期,我國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說明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我們應該發揚中華民族的勤勞刻苦和認真鑽研的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

3板書設計

4教學反思

通過質疑釋疑,培養學生自主發現問題的探索精神。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豐富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自主發現問題的探索精神和合作能力。同時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教師起引導作用,在學生提問、回答過程中,適時、合理引導。

寫人物的教案篇3

目標:

1、初步理解對稱的概念,感受美術作品中對稱的美。

2、通過實際操作鞏固對對稱的理解。

準備:

1、每人一份圖形操作材料、一張圖畫紙、一個膠棒。

2、對稱的畫

過程:

一、老師出示有關對稱的畫,引導小朋友仔細觀察發現其規律。

鼓勵小朋友勇敢的發??

(小結:左右兩邊的花紋和顏色完全相同,只是方向相反,我們把這種形式叫作對稱。)

二、引導幼兒觀察班裡環境有沒有對稱的事物。你還在哪裡見到過對稱的事物?和身邊的小朋友、老師說一說。

三、請幼兒分組進行“找對稱”遊戲

1、故事匯入:快快和樂樂來到了對稱王國,本來以為能看到特別美麗的地方,可是沒想到對稱王國裡亂七八糟,好多圖形都找不到自己的另一半了,他們好傷心啊,快快和樂樂請我們一起來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另一半,你們願意幫助他們嗎?(願意)

2、遊戲規則:幼兒分三組進行操作,每個老師負責一組,小朋友人手一份各種圖形的操作材料,把找到的對稱的圖形粘到圖畫紙上,看看哪個小朋友找的又快有多。粘完後請小朋友和本組老師說說為什麼把這兩個圖形粘在一起。粘到一起給你什麼樣的感覺?引導幼兒感受對稱的美。

四、請個別幼兒給小朋友講一講自己是如何幫助快快和樂樂的。

活動延伸:

1、帶幼兒在生活中尋找對稱的事物,如蜻蜓和蜜蜂的翅膀、蠶豆花等,激發幼兒的觀察興趣,引導幼兒繼續發現生活中的對稱美。

2、在環境創設中充分體現對稱的美,在活動區中鞏固對對稱的認識,如:建築區在搭建的建築物上出現對稱的裝飾;將找對稱的材料投放入美工區,供幼兒繼續找對稱。

寫人物的教案篇4

(二)講授新課:

我們要把人物頭像畫好,首先得了解人物頭部的比例,也就是眼睛、鼻子、嘴、耳朵等在頭部所處的位置。

1.講述正面頭部比例的大體劃分。

(出示燈片,教師邊量邊講)

兒童的眼睛在整個頭部長度的1/2以下;從頭頂到眼睛的1/2處,是頭髮的下緣線;鼻 子的底線正好在眉毛到下頦的1/2處;嘴則在鼻子到下頦的1/2處。兩邊的耳朵是眼睛到鼻底線之間的位置。

再看臉的寬度,以眼睛為單位來量是五個眼睛的寬度。鼻子、嘴在臉寬度的1/2處,是臉的中心線,左右對稱。

同學們,兩個同座的相互從正面看一看五官是不是在這些位置?第九冊美術第十九課“線描人物頭像”教案

小結:(略)

2.引導觀察正側面和半側面的五官比例變化。

當我們頭部轉動,在不同角度看到的`各部分比例也就有些不同了。

(請1名學生上臺,引導觀察)

正側面:眼、鼻、嘴上下比例位置不變。只看到臉部一半,耳朵在鼻子與後腦的大約 1/2處。

半側面:眼、鼻、嘴上下比例位置仍不變,五官因頭部轉動產生縮形變化,鼻嘴不在臉的中間處了。

(三)演示、講述寫生步驟與方法:

(選一名特徵明顯的學生上臺寫生,教師邊畫邊講)

1.整體觀察:(板書)

先認真觀察所處角度頭部比例與臉形的整體特徵,在畫紙上作整體安排,確定頭部大小與位置。面部朝向的前方位置要多留點空白,如臉朝左時,左邊多留點空白。

2.落筆成形:(板書)

(1)畫臉形:

大膽果斷地用長線勾畫臉的輪廓線,不能用斷斷續續的線條畫。運筆要慢、穩、準。保持線條流暢、肯定,不塗改。(板書:流暢、肯定)

(2)畫頭髮:

根據所畫人物的髮型,用長線勾畫頭髮。

(3)畫五官:

確定五官比例位置,邊看邊畫,(新)蘇教版美術教案anxue.c依據看的五官形狀用線刻畫。不能憑腦子裡印象畫五官,要多觀察每個人的五官細部特徵,畫出不同處,人物就會逼真、生動。

3.概括取捨:(板書)

主要抓住頭部動勢,細緻刻畫五官表現個性特徵的部分。如:雙眼皮、嘴脣形等。次要部分可少畫或不畫。如:小雀斑、衣服花紋等。

(四)學生寫生練習:

1.看書欣賞,瞭解作業要求。

2.同座的兩個同學為一組,先後相互畫對方。

3.時間各畫8分鐘。

寫人物的教案篇5

知識與能力

積累古詩詞,增加文化積澱,培養對古詩詞的鑑賞能力。

過程與方法

反覆誦讀,理解詩歌豐富深刻的思想內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增加文化積澱,培養對中國古典詩詞的興趣,提高審美情趣。

重點

整體把握全詩,理解詩歌思想內涵和精神境界。

難點

正確理解詩歌內涵,品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誦讀法合作探究法

詩歌的朗讀音訊材料多媒體課件

3課時

陶淵明《〈飲酒〉(其五)》

古往今來,官場上多少人為了仕途而爭名奪利,為了升遷而不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殘害親人,但是卻有少數文人墨客鄙棄世俗,厭惡官場,辭官回鄉,歸隱田園,過著“世與我相違,復駕言兮求”“人生行樂耳,何須富貴時”的恬淡生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陶淵明的一首田園詩《飲酒》。

陶淵明(約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潛。一說名潛,字淵明。自號五柳先生,卒後親友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九江柴桑(九江縣)人,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

1.聽音訊朗讀,讀準字音,劃出節奏。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小組討論,通譯全詩。

居住在眾人聚居的地方,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

問怎麼能做到這樣呢?因為心與世俗遠離,自然就覺得地處偏遠了。

在東邊的籬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地可以看見南邊的廬山。

夕陽映照下的南山籠罩在一片濛濛的霧靄中,越發覺得美妙神奇,而一雙雙飛鳥藉著暮色結伴飛向林間的巢穴。

這裡邊有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辨別出來,卻沒有合適的語言表達。

3.分析每句蘊含的思想感情。

一二句深情而自得其樂;三四句恬靜而閒適;五六句滿足而得意;七八句陶醉而悠然;九十句深長而感慨。

1.詩歌前四句寫“身居鬧市,一塵不染”,其根本原因是“心遠”,“心遠”有什麼含義?為什麼“心遠”?遠離什麼?

“心遠”包含:心志高遠,淡泊名利,寧靜處世。這種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精神境界、達觀的生活態度(酌貪泉而覺爽,處涸澤以猶歡)這就是陶淵明不朽的精神堡壘。

詩人身居人世,但無俗事紛擾,是因為心境超脫世俗,不為名利所惑,遠離官場,遠離塵俗。這四句告訴我們,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淨化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只要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就可以改變客觀環境對自己的影響,到處都可以找到生活的樂趣。

2.理解名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這是神來的寫景之筆,描寫詩人在東邊的籬笆下專心而悠閒地採摘菊花,偶一抬頭,無意間便能望見悠遠超然的南山。兩句刻畫了詩人悠然自得的形象。這不是一個“採菊”一般的動作,而是包含著詩人超凡脫俗、熱愛自然的高雅的情趣和高潔的情操。

3.“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兩句描寫了什麼?有何深意?

這兩句屬景物描寫。描寫了夕陽西下,山色迷人,飛鳥結伴,知倦還巢。鳥飛倦了,也知還家,可有些人仍奔波官場,追名逐利,樂不思返美麗寧靜的大自然懷抱。此兩句雖寫景,實則抒懷,用“飛鳥相與還”的現象類比人應知“返璞歸真”。

4.如何理解最後兩句?

“忘言”是指不知道用什麼語言形容出來,只可意會,妙不可言。這兩句詩,直抒胸臆,點明主旨:萬物運轉,各得其所,人生真義,返璞歸真,這才是人生的真諦。

作者通過田園生活的描寫,表現了詩人遠離世俗生活的悠閒自得,表達了詩人淡泊名利、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思想感情,和對田園生活的熱愛。

飲酒(其五)

心遠地偏——遠離塵世、超凡脫俗

採菊見山——熱愛自然、心境恬淡

山氣飛鳥——自然之景、歸隱之意

真意忘言——人生真義、返璞歸真

杜甫《春望》

猜猜他是誰?

他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他生活在唐帝國由盛轉衰的年代,他的詩多沉鬱頓挫,他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反映了當時的現實,被譽為“詩史”,大家說他是誰?

杜甫,字子美,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生活在唐代社會由盛而衰的轉折時期,他的詩反映時事,思想深刻,境界廣闊,有強烈正義感和鮮明傾向性,風格沉鬱頓挫,形式多樣。由於他的詩真實地反映了所處的時代,後世稱為“詩史”;又由於他憂國憂民,被譽為“詩聖”。代表作品有:“三吏”“三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春望》《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高》等。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756年詩人杜甫得知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訊息後,便把家小安頓在鄜州的羌村,不顧安危投奔唐肅宗,想要再有一番作為,結果在投奔靈武途中,被安史叛軍擄至長安,過了半年多囚徒一樣的生活。第二年(757年)三月,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鳥語花香,長安城處處呈現出一派生機。而詩人與家人久別,存亡未卜,此景只能增添杜甫的痛苦和傷感。詩人觸景生情,感慨萬千,於是寫下了這首感時恨別、憂國思親的五言律詩——《春望》。

1.初讀詩歌,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聽音訊朗讀,老師範讀,學生自由朗讀)

2.對照註釋,查閱資料,弄懂每一句詩的含義。

(1)詩的首聯選取了哪些意象?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國都、山河、草木。描繪出山河依舊、國都殘破不堪、一片荒涼蕭條的景象。表現出詩人對山河破碎的憂憤。

(2)詩的頷聯寫到“花”“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鳥語花香的景象本是賞心悅目的,讓人欣喜的,可詩人面對此情此景卻“濺淚”“驚心”,可見詩人內心傷感的程度之深。此句詩,詩人以樂景襯哀情,強烈地表達了詩人內心的傷痛之情。

(3)詩的頸聯以敘事為主,“連三月”“抵萬金”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誇張。極言戰爭時間之長,家書之珍貴。表達了詩人深切的思家思鄉之情。

(4)尾聯選取了哪些意象?描繪了一個什麼樣的形象?

“白頭”的意象,“搔”的動作,刻畫了一個因焦慮、傷感而頻頻搔頭的詩人形象,突出詩人傷時、憂國、思家、悲己的心情。

這首詩描寫了都城淪陷後春日遠眺中見到的荒涼、冷落的景象,抒發了詩人憂國思親的情懷,表達了對祖國山河的無限熱愛。

首聯寫景對比憂國

頷聯寫景反襯傷時

頸聯敘事誇張思家

尾聯描寫誇張悲己

李賀《雁門太守行》

今天,我們先玩一個搶答遊戲。請聽題:①他是唐代詩人;②他年少早逝,一生只活了27年;③他被後人稱為“詩鬼”;④他的詩常以描寫想象中的或聽說的戰爭場面,表達自己為國而死的決心和立功的壯志。請問他是誰?今天我們學習他寫的一首詩《雁門太守行》。

李賀(790—816)字長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陽縣西)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年少時在詩歌創作上就已有成就。有“詩鬼”之稱。

?雁門太守行》:樂府舊題,多寫邊塞征戰之事,表現愛國之情。作此詩李賀僅17歲。

1.教師範讀,同學自由朗讀,注意朗讀節奏。

2.這首詩寫的主要內容是什麼?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描繪了邊塞緊張的戰鬥氣氛,敘寫了從白天到夜晚的戰鬥全過程,突出將士浴血奮戰的勇武形象,歌頌將士們誓死報國的愛國熱情。

感受意境美。

1.詩人構思大膽,把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高度集中在一個晝夜的時間裡加以表現。詩中寫了三個時間段,請你找出來。

白天——傍晚——夜裡。

2.詩人分別描寫了哪三個畫面?請你按照時間順序概括出來。

白天——首聯:敵軍壓境,官軍戒備森嚴;

傍晚——頷聯:激戰後的慘烈;

夜裡——頸聯:官軍夜襲敵軍陣地。

3.現在人們常用“黑雲壓城城欲摧”這句話形容局勢的危急。首句渲染了怎樣的氣氛?

首句既是寫景,也是寫事,以比喻和誇張手法渲染了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一個“壓”字,把敵軍人馬眾多、來勢凶猛,以及交戰雙方力量懸殊、守軍將士處境艱難等等,淋漓盡致地揭示出來。

次句寫城內守軍披堅執銳、嚴陣以待的情形,以與城外的敵軍相對比。忽然,風雲變幻,一縷日光從雲縫裡透射下來,映照在守城將士的甲衣上,只見金光閃閃,耀人眼目。這裡借日光來顯示守軍的陣營和士氣,情景相生,奇妙無比。

4.時間從白天到傍晚,激戰過後氣氛從緊張到悲壯蒼涼,作者從哪兩個角度表現了激戰過後的蒼涼氣氛?

從聽覺、視覺兩方面描寫戰場,嗚咽的角聲,紫紅的秋色,創造出一種蒼涼悲壯的氣氛。渲染了戰場悲壯的氣氛和戰爭的殘酷,把激戰中的邊塞風光寫得很壯美。

5.時間從傍晚到深夜,官軍夜襲敵軍陣地。請設想“半卷紅旗”是怎樣的景象,作者捕捉這個景象入詩要表現什麼?

半卷紅旗是側面描寫戰況,一方面是風勢很大,捲起紅旗便於急行軍,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備,不事張揚,把戰事的緊張狀態突現出來。

“臨易水”既表明交戰的地點,又暗示將士們具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那樣一種無所畏懼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壯懷激烈的豪情。

6.尾聯用典寓意,有什麼作用?

用戰國時期燕昭王置千金於黃金臺上以招賢才的典故,既與戰爭的地點相吻合,又是對天子和將士的稱頌,表現了將士們奮勇殺敵、報效朝廷的決心。

本詩有聲有色地描寫了從白天到夜晚的戰鬥全過程。景物鮮明,色彩凝重,渲染了悲壯慘烈的氣氛,突出將士浴血奮戰的勇武形象,歌頌將士們誓死報國的愛國熱情。

雁門太守行

李賀

黑雲壓城——形勢危急(比喻、誇張)

角聲、凝夜紫——悲壯慘烈(視覺、聽覺)

臨易水、黃金臺——誓死報國(運用典故)

杜牧《赤壁》

赤壁,是我們所熟知的地方,這裡在三國時期曾經發生過一場惡戰,即赤壁之戰。今天我們所要學習的這首詩就是作者杜牧對發生於幾百年前的赤壁之戰的評論,借史詠懷,表達自己懷才不遇的悲憤。

杜牧,是晚唐的詩人,和李商隱齊名,並稱“小李杜”。

(三)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反覆朗讀詩歌,讀準字音和節奏。

2.這首詩寫的主要內容是什麼?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借赤壁之戰留下的一把折斷的戟引發議論,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悲憤。

1.《赤壁》開頭為什麼從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寫起,這樣寫有何作用?

這一把折戟與古代戰爭有聯絡,很自然地引起後文對歷史的詠歎。其作用主要不在於作為詩的引導,它本身也蘊含著強烈的意念。沙裡沉埋著鐵戟,點出此地曾有過歷史風雲。折戟沉沙而仍未銷蝕,又發出歲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歷留下過蹤跡的人物、事件,常會被無情的時光銷蝕掉,也易從人們的記憶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機會被人記起。正由於發現了這把鐵戟,使詩人無法平靜,因此他要磨洗並辨認一番,發現原來是“前朝”——三國赤壁之戰時的遺物。從而為下文作鋪墊。

2.全詩最精彩的最後兩句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最後兩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鬱不平和豪爽胸襟。詩人慨嘆歷英雄成名的機遇,是因為他自己生不逢時,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還有另一層意思: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所作為,顯示出一種逼人的英氣。

李清照《漁家傲》

1.指點學生背誦前四首古詩。

2.說說《雁門太守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中華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唐詩、宋詞更是這座瑰麗花園中的兩朵奇葩。前兩節課我們已經領略了盛唐詩歌的風味,那麼,這節課我們來學習一首宋詞——李清照的《漁家傲》。

李清照(1084—約1155),號易安居士,山東省濟南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有《漱玉詞》輯本。

1.讀準字音

帆(fān)殷勤(yīnqín)嗟(jiē)謾(màn)

2.讀出節奏

3.這首詞的內容是什麼?你能用一個詞來概括嗎?

1.這首詞,詩人敘寫了一次夢境,作者在夢中看到了什麼?做了什麼?

(1)看到了一幅遼闊、壯美的海天一色圖: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

寫天、雲、霧、星河、千帆,景象已極壯麗,其中又準確地嵌入了幾個動詞:“接”、“連”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洶湧的波濤、瀰漫的雲霧,自然地組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渾茫無際的境界。而“轉”、“舞”兩字,則將詞人在風浪顛簸中的感受,逼真地傳遞給讀者。所謂“星河欲轉”,是寫詞人從顛簸的船艙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銀河似乎在轉動一般。“千帆舞”,則寫海上颳起了大風,無數的舟船在風浪中飛舞前進。船搖帆舞,星河欲轉,既富於生活的真實感,也具有夢境的虛幻性,虛虛實實,為全篇的奇情壯採奠定了基調。

(2)看到了天帝:彷彿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詞人經過海上航行,一縷夢魂彷彿升入天國,見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詞人塑造了一個態度溫和、關心民眾的天帝。“殷勤問我歸何處”,雖然只是一句異常簡潔的問話,卻飽含著深厚的感情。李清照南渡以來,一直漂泊無依,如今天帝這麼關照她,使她感到多麼溫暖啊!這次竟然得到訴說的機會了。這就引出了詞的下片,由她訴說自己的困難和心願。

(3)還夢到自己回答天帝的垂問:“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

意思是說,我告訴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遠,現在已到了黃昏,還沒有到達。即使我學詩能寫出驚人的句子,又有什麼用呢?上句“路長嗟日暮”,出自屈原《離騷》:“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作者藉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遠,茫然不知所措。一個“嗟”字,生動地表現出她那彷徨憂慮的神態。下句,“謾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這一句含有兩層意思:一是慨嘆自己有才而不能為世所用,有懷才不遇之感;二是慨嘆社會動亂,文章無用。

2.作者既然有這樣苦衷,她希望怎樣解脫呢?請看:“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她要像大鵬那樣乘萬里風高飛遠舉,離開那齷齪的社會。叫風不要停止地吹著,把她的輕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過著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九萬里風”句,出自《莊子•逍遙遊》:“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扶搖”,風名。“九”是虛數,是“多”的意思。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鵬高飛之志。“蓬舟”,像蓬草那樣飛旋輕快的小舟。“三山”,指傳說中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個神山。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

3.作者為什麼夢想到三山中去?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願?

儘管她有才華,有理想,有抱負,但在現實社會中根本得不到實現和施展,找不到出路。“三山中”是仙境,那裡沒有離亂,沒有悲傷,沒有孤悽和痛苦。可見她的夢想仙境,正是她對黑暗現實不滿的表現,對理想社會的嚮往。

這首詞,全詞通過對夢境的描寫,表達了詞人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對沒有離亂、沒有悲傷、沒有孤悽和痛苦的理想社會的嚮往和追求。

這首詞把真實的生活感受融入夢境,把屈原《離騷》、莊子《逍遙遊》以至神話傳說寫進詞中,使夢幻與生活、歷史與現實融為一體,構成氣度恢巨集、格調雄奇的意境,具有明顯的豪放派風格,閃爍著浪漫主義的光輝。

漁家傲

李清照

詞人夢中所見所聞:海天相接、瑰奇雄偉

詞人的理想和抱負:辛苦求索、未見光明

——渴望自由、追求光明

1.詩文總有魂,教師在教授詩歌時,如能迅速把握詩的精魂,往往能提煉出課之魂。

2.在詩歌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升自己分析處理教材的能力,在整合中簡化教學頭緒,在整合中擴大教學的容量,在整合中豐富學生的思維層次。

3.課因簡潔而美麗,因速度而美,因深入而美,因靈動而美。“一劍封喉”“一矢中的”確實應該是教學的一種神奇絕美的境界吧!

標籤:教案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