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故鄉魯迅教案5篇

教案的制定需要根據教學資源和實際條件進行合理的調整和利用,準備詳細的教案可以使我們更好地掌握教學的節奏和步驟,使課堂更加流暢和連貫,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故鄉魯迅教案5篇,感謝您的參閱。

故鄉魯迅教案5篇

故鄉魯迅教案篇1

一、教學目的

1、認識《故鄉》所反映的社會現實和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主題。

2、學習本文運用對比的手法進行肖像描寫的技巧。

3、體會作者對故鄉的深情。

4、體會作者在小說末尾寄予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點:學習本文刻畫人物的方法和對比手法的運用。

三、教學難點:認識造成農村經濟衰敗和人與人之間隔膜的根源。

四、課時

一課時

五、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匯入:

魯迅,原名周樹人,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集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今天我們要學的《故鄉》就選自《吶喊》。《故鄉》這篇小說自發表以來,一直被選進各種各樣的語文課本里,成為語文課裡的一篇重要的文章。從國小生到中學生,到大學生,從中國到外國,人們都把它當成一部經典來閱讀。尤其是日本,對這篇小說的更是十分重視。原因是什麼,是它深刻的思想和和高超的寫作手法。這些正是我們需要學習的。今天我們要來學習此文。

二、簡介小說創作背景說說作者及《故鄉》創作情況。

魯迅1898年第一次離開老家紹興,1919年12月又最後一次回故鄉,接母親來北京居住。《故鄉》便是根據這一段生活經歷創作出來的.。小說中寫的人和事是有事實依據的,但又經過了藝術加工,有虛構的成分。作品中的“我”身上有作者的影子,而“我”又不等於就是作者本人。小說寫的是1919年的事,它所反映的卻是辛亥革命後十年間中國農村社會的情況。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滿清王朝,但中國人民仍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會中,當時,帝國主義加緊對我國進行軍事、經濟、文化侵略,加上國內軍閥混戰不休、地主階級對農民的殘酷剝削,使得廣大農民陷入困境。作者回鄉期間,耳聞目睹了故鄉的衰敗景象和農民的貧困生活,加之在這個風雨如磐的社會求索了30餘年的生活經驗,於是寫出了悲涼沉鬱的《故鄉》。

三、整體感知:小說寫的是什麼故事?

故鄉二十多年以來發生了巨大變化的故事。

四、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二十多年前的故事:

1、二十多年前“我”的故鄉。

2、二十多年前“我”的朋友閏土的故事。

3、二十多年前豆腐西施楊二嫂的故事。

二十多年後的故事:

4、二十多年後“我”的故鄉。

5、二十多年後“我”的朋友閏土的故事。

6、二十多年後豆腐西施楊二嫂的故事。

學生活動:同學圍繞這六個故事,默讀課文,找出相關的描寫,歸納人物形象。

1、二十多年前“我”的故鄉。

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我的故鄉好得多了。

這時候,…………我這兒時的記憶,忽而全都閃電似的蘇生過來,似乎看到了我的美麗的故鄉了(記憶中的故鄉是一幅“神奇的圖畫”)

2、二十多年前“我”的朋友閏土的故事。

這時候,我的腦裡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捕鳥、月夜管瓜地,刺猹,告訴我夏天撿貝殼,告訴我潮汛看跳魚——天真活潑、聰明勇敢、見多識廣,和我是好朋友,對生活充滿熱情和希望。)

3、二十多年前豆腐西施楊二嫂的故事。

哦,我記得了。…………(年輕,姿色美麗,安分守己,招徠生意)

小結:所有這些都是二十多年前的故事。從這些故事裡我們都能讀出什麼資訊來?原來至少那時的社會還是比較令人過得去的。故鄉美,故鄉的人也不賴。

我們來看二十多年後的故事:

4、二十多年後“我”的故鄉。

我冒了嚴寒,回到相隔二千餘里,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去。

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

阿!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

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現實的故鄉一片荒涼、沉寂、令人窒息)

5、二十多年後“我”的朋友閏土的故事。

我應聲說:

“這好極!他,——怎樣?……”

“他?……他景況也很不如意……”

(叫“我”老爺,缺吃少穿,揀香爐和燭臺——蒼老貧困、遲鈍、麻木、愚昧和我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將希望寄託於神靈。)

6、二十多年後豆腐西施楊二嫂的故事。

“哈!這模樣了!鬍子這麼長了!”一種尖利的怪聲突然大叫起來。

我吃了一嚇,趕忙抬起頭,卻見一個凸顴骨,薄嘴脣,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裡細腳伶仃的圓規。

我愕然了。

“不認識了麼?我還抱過你咧!”

我愈加愕然了。

…………(一開口就討東西,討東西不成便開始造謠,偷手套,中傷閏土偷碗碟——尖酸刻薄、虛偽,明討暗偷、順手牽羊,她已經從20多年前招攬顧客的“豆腐西施”變成了潦倒無聊的可鄙女人。)

小結:前後對比,也反映社會現實,說明辛亥革命後農村經濟的衰敗已經波及到各個方面的下層人民。

五、通過以上分析,小說的技巧何在?

對比方法的運用。

六、研讀最後幾段

1、文章最後寫到:當我離開故鄉時,心情怎樣?悲哀。為什麼?是因為故鄉死氣沉沉,沒有一絲活氣,曾經美好如一幅神奇圖畫的故鄉卻變成了蕭索破敗的荒村。更使我失望的是曾經稱兄道弟的好友卻成了隔著厚障壁的主僕,曾經勇敢機智的小英雄卻變成了遲鈍衰老的木偶人;曾經文靜端莊的豆腐西施卻變成了尖酸自私的圓規。所有美好的值得“我”留戀的記憶都被殘酷地現實給毀滅掉了,“我”又怎能不感到悲哀?

除了悲哀之外,“我”在離別故鄉時還想到了什麼?

——希望

關於“希望”,在文末作者有一段很精闢的話,你找到了嗎?

“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句話闡明瞭一個非常淺顯易懂的道理”——

引導學生回答:路是人走出來的。

1、如果不去走,就肯定沒有路。

2、只有走了,才會有路。

3、引申到其他事情——凡事只有做了,才有希望,才會有未來。如果不去做,那隻會一事無成,那樣的人生是沒有意義的。(抒發了作者對現實社會極大的憤懣,表現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和堅定信心。)

2、為什麼"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

明確:閏土崇拜神鬼的偶像,態度虔誠,他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夠好起來,這種願望是"切近"的;而"我"對未來充滿希望,"我"的希望是讓後輩過幸福的生活,我的願望是"茫遠"的,實現自己的這一希望又是非常艱鉅的。因此,"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了"。

3、最後一段又再現了記憶中的故鄉的美麗畫面,這又說明了什麼?

這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徵,也是對新生活的想象、憧憬。

七、組織對小說主題進行探究學習

小說著重刻畫了一個受盡舊社會摧殘剝削的勞苦農民閏土的形象,通過閏土悲慘遭遇的描述,生動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後舊中國農村日益破敗的面貌,深刻地揭露了舊社會對農民從肉體到精神的嚴重殘害,表達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和堅定信念。

八、總結反思

在寫作上這篇小說有很多借鑑的地方:採用多種描寫方法刻畫人物,如閏土,通過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等,塑造了一箇舊中國麻木、遲鈍、愚昧、而又善良的農民形象。同樣對楊二嫂,也運用了肖像、語言、動作、神態等描寫方法,刻畫了一個尖酸、刻薄、市儈的小市民典型。這是需要同學們在寫作上借鑑和學習的。

板書設計

二十年前對比二十年後

景美麗神奇荒涼蕭條

天真活潑蒼老貧困改造舊社會,

故鄉閏土聰明勇敢遲鈍麻木

見多識廣愚昧創造新社會。

楊二嫂年輕美麗尖酸刻薄

火玫瑰

故鄉魯迅教案篇2

一、教材說明、分析:

1、教材的內容、地位和作用:

本篇課文為國中語文第五冊第三單元第一課,本節課的講授內容是第二課時的內容,著重講授“重複”、“對比”手法的運用。該篇作為魯迅的短篇小說名篇,具備了寫作賦形思維訓練中“起、承、轉、合”的寫作思路,作為短篇小說的典範之作,該課書首先要求學生進一步掌握小說的相關知識及對小說的簡單鑑賞分析,學會併力求掌握從人物分析推知小說主題的鑑賞原則,再通過後面幾課的學習,構建小說鑑賞的基本框架,具備小說鑑賞的基本能力,為以後學習、鑑賞,乃至創作小說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該篇小說中多次用到“重複”和“對比”的手法,熟練掌握這兩種手法對於學生的作文寫作能力的提高勢必起到積極的作用。其教學內容、地位和作用可作以下圖示: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掌握小說的基本知識。

明確作者是如何運用“重複”、“對比”的手法來刻畫人物形象和展現主題的能力目標:掌握從細節、動作、語言、外貌、心理等描寫來分析人物性格特徵並由此推知文章主題的鑑賞方法。

情感目標:理解人物形象的複雜感情。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人物形象特徵及其形成原因。“重複”、“對比”手法的運用分析。

難點:從分析人物到提升主題的思維訓練。“重複”、“對比”手法在實際寫作中的運用。

二、教法說明:

在這節課中我將努力為學生展示較為詳細的“重複”、“對比”手法的運用分析,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模擬片段操作、改進幾個步驟來掌握這兩種手法的運用。第一課時簡單回憶作者,重點完成課文內容分析和人物分析;第二課時簡單回憶第一課時所講要點,重點完成寫法分析和寫作片段訓練。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以學生實際能力培養為目標,以學生思維操作為主,運用啟發式教學法、靈感誘發法、直觀教學法和操作訓練法,並注重教師示範。

三、學法說明:

學生在學習本課時的教學內容之前,必須認真預習課文,並十分熟悉課文內容,在學習過程中注意仔細觀察,積極思考,注意吸收、借鑑、模寫和自評。

故鄉魯迅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理清小說結構層次,感悟作者情感脈絡及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強烈願望。

2、分析本文通過對比寫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領會小說所表現的主題思想。

3、揣摩、品味課文的抒情意味的語言,摘抄積累詞語、句子和精彩語段。

4、在本文閱讀過程中,訓練學生的思維,養成良好習慣,教給閱讀方法。

教材分析:

?故鄉》寫於1921年,其中的故事情節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於真正的現實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內,特別是辛亥革命後十年間中國農村經濟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歷史,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小說的內容博大精深,但文筆卻質樸無華,語言精練但形象易懂,所以在文字疏通、情節理解、技法學習上並不需花大力氣,可是人物形象及文中所含哲理需細細品味。

教學設想:

課文不過是教會學生學習的例子,閱讀教學不能僅滿足於讓學生讀懂具體的課文,而應該著眼於訓練學生的思維,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提高學生的的語文素養。本教案從營造輕鬆、平等、自由的交流氛圍入手,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整體感知;反饋展示,討論交流;合作探究,分析形象;品味語言,體會感情;理解朗讀,積累詞語;回顧過程,交流收穫;並在本文的導讀過程中,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習習慣,授與給小說閱讀的方法,為學生自主閱讀小說提供借鑑。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流程:

第1課時

一、匯入新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關於故鄉的話題,歷代文人騷客唱出了許多悽婉的心聲。處於變革時代的思想家魯迅先生,憑著滿腔愛國熱情,以其敏銳的感覺,深沉的思索,寫下了《故鄉》這篇小說。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篇小說。

同學們喜歡不喜歡讀小說?能說說你們是怎樣讀小說的嗎?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魯迅創作於1921年的一篇小說《故鄉》,並通過這篇小說的閱讀,探討閱讀小說的方法。

二、檢查預習

1、聽錄音,要求學生讀準生字詞並解釋重點詞語的含義。

陰晦(huì)猹(chá)五行(xínɡ)缺土弶(jiànɡ)

腳踝(huái)潮汛(xùn)髀(bì)愕(è)然嗤(chī)笑

嚇(hè)瑟(sè)索黛(dài)恣(zì)睢(suī)

陰晦:陰沉昏暗。

聚族而居:同族各家聚在一起居住。

無端:無緣無故。

愕然:吃驚的樣子。

嗤笑:譏笑。

惘然:心裡好象失去了什麼的樣子。

展轉:這裡形容生活不安定,到處奔波,通“輾轉”。

恣睢:放縱、凶暴。

2、從名、時、地、著、評方面說說作者及《故鄉》創作情況。

明確:

名:作者是魯迅;原名周樹人,地:浙江省紹興市人,時、評:魯迅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革命家,著:他的代表作是小說《阿q正傳》。

三、自主閱讀,整體感知

1、想一想,小說的敘事線索是什麼?理清小說的結構層次。

2、根據你對對課文內容的感受,在原題目《故鄉》前加上定語。

四、反饋展示,討論交流

預設以下問題,引導學生交流:

1、討論課文的敘述的線索和小說的結構層次。

明確:小說以“我”回故鄉的見聞和感受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的,按時間先後為順序,全文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1—5段),寫的是故鄉的蕭條景象,“我”的複雜心情,交代了“我”回故鄉的目的;第二部分(6—77段),寫“我”在故鄉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重點寫了閏土的變化;第三部分(78—88段)寫“我”離開故鄉時的種種感觸,表達我追求新生活的執著信念。

2、學生按以小組為單位,逐個說說各自給課文原標題故鄉前加的定語,並引用課文來闡釋理由。

明確:

如:在故鄉前加的定語有:日趨破產的故鄉、清晰而又模糊的故鄉、蕭條、衰敗的故鄉。其中,我認為加蕭條、衰敗這兩個詞最準確,理由是第二自然段中的景物描寫的“天氣陰晦、冷風嗚嗚的響、蒼黃的天、蕭索的荒村”所寫的故鄉農村景象就是衰敗荒涼的;

又如:被壓抑、被毒害的故鄉。故鄉的各種變化,包括環境的變化,人的變化,文中第74自然段,指出都是“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造成的,是封建統治、封建等級觀念對群眾精神上的壓抑和毒害造成的。

3、作者在本文中都寫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說的主人公是誰?

明確:

本文寫的人物有閏土、楊二嫂、母親、水生、巨集兒和“我”;閏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我”是本文的線索人物。

第2課時

一、出示目標

上節課,我們感知了小說《故鄉》的內容,通過爭論,明確了小說的主人公是閏土。這節課,我們就來合作探究,共同賞析閏土這個人物形象。

二、合作探究,分析形象

1、看一看,魯迅先生是怎樣來描寫閏土的?下面請同學們再讀課文,劃出文中寫閏土的句子,完成下邊的表格。

(用小黑板出示表格,學生自讀課文,邊讀邊根據表格的要求劃出文中寫閏土的句子)

(學生上黑板填表,並讓學生不斷補充,最後學生填出的表格內容如下)

對比內容少年閏土中年閏土

外貌“十一二歲”“紫色圓臉,頭戴小氈帽,頸上套一個銀項圈”“紅活圓實的手。”臉色灰黃,很深的皺紋,眼睛周圍腫得通紅,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動作。

語態“手捏鋼叉,向猹盡力刺去”

很高興,說話脫口而出,滔滔不絕。

4個省略號,說明閏土心裡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說也說不完。“現了歡喜和淒涼的神情”“只是搖頭,臉上雖然刻著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彷彿石像一般”說話吞吞吐吐,斷斷續續。

9個省略號,說明閏土心裡有說不盡、道不明的苦處。

對我態度“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送我貝殼和鳥毛”,告訴我很多希奇的事。恭敬地叫“老爺”,要水生“給老爺磕頭”,認為少年時的“哥弟稱呼”是“不懂事”,不成“規矩”。

生活態度捕鳥、看瓜、刺猹、拾貝、觀潮……揀了“一副香爐和燭臺”。

2、從表中的語句中,我們可以看出少年閏土是怎樣的形象?中年閏土又是一個什麼樣的形象?是什麼原因使一個天真活潑、對生活充滿熱情和希望的小英雄變成了麻木迷信的木偶人呢?

明確:少年閏土,天真活潑、無憂無慮,懂得很多生產知識,簡直是個小英雄;中年閏土,變成了滿臉愁苦、麻木的迷信的木偶人。“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這是封建統治的壓迫,使閏土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

3、“我”對閏土的態度前後有什麼不同?為什麼?閏土這個形象表現什麼樣的主題?

明確:當年,“我”因閏土心裡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而羨慕不已;現在,“我”為閏土與我之間的不瞭解和隔膜感到悲哀,使“我”與閏土之間的關係產生了冷漠、隔膜。閏土這個形象揭露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級觀念對群眾精神上的壓抑和毒害。

4、既然閏土的變化已經反映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級觀念對人們精神上的壓抑和毒害了,作者為什麼還要花那麼多的筆墨來寫楊二嫂呢?

明確:其實這也是一種過對比手法,小說以楊二嫂楊二嫂的自私、尖刻、貪婪、勢利來對比襯托閏土的淳樸誠實,從更廣泛意義上展示人與人關係的隔膜,深入揭露封建社會傳統觀念對他們的精神毒害,造成人們純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這兩個人物形象,真切地抒發了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希望有新生活的熾熱感情。

5、課文從哪些方面去描寫楊二嫂的?表現她什麼樣的性格特徵?

明確:通過肖像、語言、神態、動作的細節描寫,表現了楊二嫂的自私、尖刻、貪婪、勢利的性格。

三、品味語言,體會感情

齊讀第三部分課文,品味、領悟小說語言。

1、同學們對這部分課文,感受最深的是哪些語句?為什麼?

(讓學生從內容和語言方面談個人感受)

2、從文中看,“我”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明確:文中的“我”是一個有作者影子,具有進步思想傾向,同情、熱愛勞動人民的知識分子形象。

3、面對回故鄉的所見所聞,這位同情、熱愛勞動人民的具有進步思想傾向的知識分子當時有什麼樣的感受?“我只覺得我四面有著不見的高牆,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文中的“高牆”指什麼?

明確:指封建思想,等級觀念毒害下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冷淡隔膜。

4、在“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麼樣的生活?

明確: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5、“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我”為什麼要“害怕”?

明確:因為魯迅當時還是個進化論者,這種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只是“我”的理想,但怎麼實現,“我”無法回答,所以想到希望的能否實現,自然便害怕起來。

6、為什麼說“他的願望切近,我的願望茫遠罷了”?

明確:閏土的願望只是希望眼前能過上幸福生活,所以說“切近”,我的願望是普天下的人都過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願望能否實現還是未知數,所以茫遠。

7、課文再次出現海邊奇異的圖畫,表現了什麼?

明確:海邊奇異的圖畫是“我”對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

8、“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句話有什麼深刻含義?

明確: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這句話告訴人們:只有美好的願望而不去探索實踐,希望必然落空,等於沒有;雖然實現希望困難重重,但只要去探索實踐,希望才有實現的可能。

四、理解朗讀,積累詞語

老師告訴過大家這麼一句話:“學理如建樓,學文如堆沙”。學習語文,強調的是在文字閱讀過程中,要注意積累詞語、格言警句和精彩語段,豐富自己的詞彙,為今後的更好地讀寫打基礎,下面,請同學們摘抄本文中你喜歡的詞、句、段,然後全班交流。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全文,圈劃摘抄文中詞語。

2、學生讀一讀各自摘抄的詞語、句子、段落。

五、回顧過程,交流收穫

1、《故鄉》這篇小說,我們已經學習完了,通過本文的閱讀,同學們有什麼感受和收穫?請同學自由談談?

2、同學們都採用了什麼方法來學習《故鄉》?我們是學習按怎樣的步驟來學習課文的?請同學們回顧學習一下學習本文的過程。

明確:引導學生回顧故鄉的學習過程,歸納小說閱讀的方法:感知小說內容——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感悟語言——摘抄積累語詞。並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將這種方法運用到今後的小說閱讀中去,反覆訓練,形成能力。

六、拓展訓練,佈置作業

課外選讀魯迅先生的兩篇作品,並給魯迅先生寫一封信,談談對他的作品、思想、生活經歷、人生哲學等方面的理解和感悟。

板書設計:

小說閱讀方法:感知內容——分析形象——品味語言——積累語詞。

學習目標

1、理清以“我”對故鄉的感情變化串連而成的行文思路。理解運用對比手法和細節描寫突出小說主題的寫法。

2、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的語境意義和作用。感受“我”憎恨舊社會,同情勞動人民,渴望創造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學習重點

1、研習作者運用對比手法和對人物細節描寫部分的內容,理解其作用。

2、把握“我”感情變化的脈絡,尤其要體會最後三段“我”的內心獨白,加深對有深層含義的語句的理解。

學法指導

1、運用析讀法,按“初讀、整體感知──精讀、突出重點──訓練、能力遷移”步驟學習,精讀部分運用“以人物為中心”研讀法。

2、採用對比閱讀法,分析人物性格,理解主題。

教學過程

一、預習導學

1、走近魯迅,瞭解小說創作背景。

⑴魯迅及作品簡介。

⑵查資料,瞭解小說創作背景。

2、給下列加粗字注音或給拼音寫漢字。

陰晦( )蕭索( )bǐ( )夷chī( )笑

愕然( )wǎng( )然zì suī( )

3、問題與思考:初讀全文,整體感知:

⑴課文敘述的主要事情是什麼?(不超過50字)

⑵小說以什麼為線索來組織故事情節的?依據這一線索可以把文章分為哪三個部分?

二、課堂學習

1、導語。

2、師生討論解決問題與思考中的題目。

3、精讀對閏土與楊二嫂的描寫部分,研習討論:

⑴找出描寫閏土的段落,填寫下表。

少年閏土中年閏土外貌神情(對“我”)語言行動(對生活)性格給“我”的印象

⑵朗讀細節描寫部分(外貌和語言),體會人物性格。

⑶討論:作者揭示閏土的性格變化採用了哪些方法?造成閏土性格發生巨大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⑷總結。

⑸按照上述的方法,自主閱讀分析楊二嫂這一人物形象?

①找出描寫楊二嫂的語句,用橫線劃出來。

②四人小組討論,楊二嫂是個怎樣的人?作者為什麼要描寫楊二嫂這個人物呢?

4、具體研習,突出重點(精讀“我”心理描寫部分)

第一步:速讀全文,理清心理歷程

摘抄描寫我心理活動語句。(失望──希望)

第二步:體味和推敲第3段和最三段語句的意義和表達作用?

問題討論:

⑴離鄉20年,“我”對故鄉的感情是怎樣的?為什麼會有這種感情?

⑵看到故鄉,“我”的心情怎樣?為什麼?

⑶“我”希望的故鄉是怎樣的呢?

⑷為什麼閏土的希望切近,“我”的希望落遠?

⑸細讀“路”的文字,說說你是怎樣理解的?

5、總結:

⑴閏土、楊二嫂、“我”三人分別是哪個階層的代表?作品塑造這些人物有什麼作用?

⑵歸納小說的主題思想。

三、閱讀延伸

木屐

沉重的木屐軋在江南惆悵的雨地裡。爸爸的背上,不是揹著我,就是馱著犁。

木屐被爸爸疲憊的雙腳拖著,彎彎的田埂上便留下一行行清晰的屐齒。我在爸爸背上的蓑衣和斗笠下,與江南雨伴著他的木屐,隨著池塘邊的水翻車,一圈圈地碾動了歲月的車輪。

有一天,我爬上了老黃牛的背,而犁卻馱上爸爸的肩膀。雨聲中,我反覆聆聽木屐敲擊土地的聲音,那是爸爸沉重的步履。就在這顫抖的敲擊中,我長大了。

轉眼,我到了上學的年紀。爸爸送我上學那天又下雨,我騎坐在爸爸的背上。然而,一條淹沒小木橋的河水阻住了我們的去路。爸爸捲起褲管,咬著牙涉過冰寒徹骨的春水,我分明聽見他牙關的磕碰並感受到他身體的顫抖。第一次,我感覺江南的雨天是惆悵的。

放學時,我衝出教室,卻發覺雨滴裡微笑著的爸爸。他執意讓我騎“高馬”。我執拗不過,便再次爬上爸爸的肩膀。路上,他喘著粗氣將我放下休息,我回頭時確見一行零亂、不規則的屐齒印。看著爸爸蒼白的臉,我眼淚奪眶而出,便再也不肯讓他背了。

於是,我擁有了自己的木屐。

一天,有位同學穿著一雙半舊的雨靴來上學,引起全校學生的羨慕。回到家,我嚷著要一雙雨靴。為了達到目的,一天我將我的木屐藏在一個山洞裡,謊稱丟了。從不打罵我的爸爸惱怒,揚起手打我,落下卻輕輕的。在他的天平上,一頭是祖輩的財富,一頭是兒子。

當晚,堂屋響著不斷的咳嗽聲和斧頭聲,我失眠了,發誓再也不讓爸爸生氣,準備第二天取回木屐。然而當我從黎明的迷糊中醒來,卻見一雙新的,但做工粗糙的木屐擺在床前。

我看到套上牛準備去春耕的爸爸通紅的眼睛,我的眼淚悄悄的流了下來。爸爸忽然返身,撫摸著我的頭說:做人要踏實,不要這山望那山高,懂嗎?

我呆呆的點點頭,看著晨曦中爸爸遠去的身影和他身後的一個個屐齒印……

終於,我接到了那張我只能在地圖上才能看到、我夢想的地方來的“錄取通知書”。走的前夜,鄉親們來送我,屋簷下襬放著一排木屐。我在送鄉親們回家時,望著漫天的雨,忽然想:“斗笠畫下了一個木屐永遠走不出的圈。”回過頭來,卻發現爸

爸坐在堂前,神色黯然,眼睛停留在門角擺放在沒有繼承人的鐵犁和木屐上。見我望著他,爸爸忙擠出一絲笑,自我安慰的說:

“放心去吧!孩子,我有鄉親們照顧。”

看著爸爸斑白的頭髮,我才猛然意識到他老了。

坐在行將遠去的汽車上,我脫下了那雙木屐。這時幾次勸不回去,堅持再送送我的爸爸忽然塞給我一樣東西,就轉身走了。我知道爸爸不忍分離的痛苦,拼命擦亮雨窗看著他那微駝的背消失在江南惆悵的雨地裡。

我心裡像堵著什麼,不覺觸到爸爸送我的東西,開啟一看,竟是一雙新雨靴……

1、請寫出選文的線索和感情基調。

2、選文通過哪些具體事件來體現父愛,請簡要概括。

3、文中寫“我感覺江南的雨天是惆悵的”,從哪幾個方面寫出了“惆悵”?

4、如何理解文中“斗笠畫下了一個木屐永遠走不出的圈”,這句話的深層含義?

5、從選文中找出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話,並從思想內容和語言表達兩個方面說說感受最深的理由。(上題中的句子除外)

一、教材分析:

?故鄉》編選在人教版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本單元編選了反映少年生活的幾篇文章,有《孤獨之旅》、《心聲》,還有少年視角的《我的叔叔于勒》。因為《故鄉》中有少年閏土的描述,所以也被收入在內,但如果真的以為此文是單純寫少年生活的,那就太膚淺了。《故鄉》寫於1921年,後編入魯迅的小說集《吶喊》,其中的故事情節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於1919年12月作者回故鄉紹興接母親到北京的真正的現實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內,特別是辛亥革命後10年間中國農村經濟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歷史,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同時也表達了“我”要求改變現狀的強烈願望,作品是相當有深意的。

二、教學理念:

教學理念是確定教學重點難點和選擇教法學法的理論依據。有的老師認為新課改教材編排的知識缺乏系統性,而知識不繫統往往是制約語文成績提高的重要因素。其實這是將新課改與傳統教學對立了,教改要求老師不能侷限於對文章的講解、主題的概括、寫法的分析上,而是儘可能的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享受文章的主題美、結構美、語言美、技巧美,新課改是傳統教學的基礎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主要的教學理念是:

1、力求體現語文學科特點——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

新課標要求“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語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對於小說就是要了解故事情節,把握人物形象,體會人物語言、敘述語言的精妙,欣賞小說的藝術美。欣賞魯迅先生名篇,最重要是讀懂、讀透,能比較好地體會作者在作品中的深意。具體到學習《故鄉》這篇小說就是:

(1)學習對比的表現手法;

(2)瞭解對話描寫和心理描寫的特點及在小說中的作用,並通過學習掌握這兩種描寫方法,提高閱讀小說和記人敘事的能力。這是本文的重點。

2、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將課堂還給學生

有人說過,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但少年不知愁滋味,十三四歲的少年還是生活與社會的門外看客,他們對近距離的師長父母的心情、性格都很難體會。要他們把握半個多世紀前作品中人物的性格,恐怕不是件易事。

文中三個人物:“閏土”、“楊二嫂”、“我”,若說把握起來還較容易的就是“閏土”,這個人物在國小教材中已出現過,而且魯迅在刻畫這個人物時濃墨重彩,前後對比鮮明。“楊二嫂”及“我”則是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他們的性格成因相當複雜,且文中介紹不多,但能否準確掌握兩個人物形象所蘊含的意義卻與把握好主題有較大關係。因此,本文的難點:

第一,引導學生把握“楊二嫂”這個人物形象及在作品中的作用。

第二,引導學生把握“我”這個人物形象,準確理解文中關於“希望”的含義。

突破難點時,單純憑藉老師講解往往事倍功半,應以“發展和創新”教育理論為指導思想,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學習方式來進行學習。學生的確不明白時再發揮老師的主導地位,因此,在教法選擇上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教法學法

葉聖陶老先生提出的“凡為教者必期於達到不教”,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是我們長期孜孜以求的目標。教法學法大同小異,因為教學是一個雙邊活動,老師用什麼樣的方法教,學生也就也大體用類似的方法學。

1、比較法:與古詩詞中游子懷念、眷戀故鄉的情感比較,思考故鄉變化原因

2、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3、以寫促讀法:初步感知全文後,寫簡短的讀後感,體悟作者的思想。

4、自主學習法:“閏土”形象學生可自主分析

5、討論法:系統論“整體大於部分之和”,“楊二嫂”這一人物形象可以自由討論。

6、誦讀法:指導學生反覆朗讀“希望”部分,熟讀成誦,從中體會課文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7、講析法: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8、練習法:“要實現有效控制就必須要有反饋”,而且反饋越及時越好。

四、教學步驟

(一)詩詞匯入: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好處:1、溫故知新,語文味濃。2、操作方便,簡便易行3、反差強烈,引發思索。)

(二)整體感知

1、瀏覽課文,勾畫出生字詞,並結合課文解詞。

2、寫50——60字的讀後感,對作者思想感情初步感知,為理解主題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分析小說

1、情節: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

2、人物:

(1)閏土:國小出現過,而且刻畫時濃墨重彩前後對比鮮明。學生可以自主分析突破學習重點。

(2)楊二嫂:協作質疑,小組討論,全班交流。突破學習難點。

a、對小說的社會環境解析(對比閏土看瓜所言)——世風日下緣於經濟凋敝,人窮志短。

b、楊二嫂是被侮辱、被損害,而又深受私有觀念支配的村鎮小私有者形象。為了生存不擇手段(嘴快、手快、腳快——尖嘴利舌、小偷小摸、造謠中傷)。她在作品中的存在意義有二:

一是她的自私刻薄襯托了閏土的純樸善良;

二是她的變化說明城鎮小市民的貧困化,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農村經濟的破敗。

3、主題:現實是殘酷的,我們當然憧憬未來,但未來是有希望的嗎?

?故鄉》中關於希望的闡述,是一段寓意深長的獨白,是十九世紀二十年代一位心情沉重,感覺悲涼的成年知識分子,對前途對未來難以確知的希冀的表露。希望的有無,取決於實踐,光有美好的希望,不去努力奮鬥,必然落空,等於沒有希望;希望雖然看起來困難重重,但只要努力奮鬥,百折不撓地去實踐,希望終能實現。聯絡1934年作者所寫《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有行動,才有路;有實踐,才有希望。希望來自奮鬥,魯迅先生要我們明白的就是這一點。

(四)練習:目標檢測上相關練習題,有些教參上確立的教學重點,比如景物(自然環境)描寫等,因在以前的教學中學生掌握的比較好,在此不再作為教學重點。

五、教學總結:

通過學習,學生解決的不僅僅是對課文主題的準確把握問題,同時也要求初步學會分析小說。另外,還要求學生儘可能多地瞭解魯迅,瞭解魯迅筆下的故鄉,為以後學習魯迅的作品打下較好的基礎。

本篇課文為國中語文第五冊第三單元第一課,本節課的講授內容是第二課時的內容,著重講授"重複"、"對比"手法的運用。該篇作為魯迅的短篇小說名篇,具備了寫作賦形思維訓練中"起、承、轉、合"的`寫作思路,作為短篇小說的典範之作。該課書首先要求學生進一步掌握小說的相關知識及對小說的簡單鑑賞分析,學會併力求掌握從人物分析推知小說主題的鑑賞原則,再通過後面幾課的學習,構建小說鑑賞的基本框架,具備小說鑑賞的基本能力,為以後學習、鑑賞,乃至創作小說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該篇小說中多次用到"重複"和"對比"的手法,熟練掌握這兩種手法對於學生的作文寫作能力的提高勢必起到積極的作用。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二自然段。

3﹑瞭解故鄉楊梅的可愛﹐受到熱愛家鄉的教育。

4﹑學習作者按一定順序﹐抓住特點的觀察方法﹐培養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教學重點

學習作者是怎樣把楊梅果的形狀﹑顏色﹑味道等特點具體寫出來的。

教學難點

瞭解楊梅樹的可愛﹐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

課時安排

兩課時

課前預習要求﹕

1﹑藉助字典﹐認識本課的10個生字﹐弄清“貪婪”﹑“吮吸”﹑“伸展”﹑“甘露”﹑“細膩”等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通讀課文﹐思考課後練習中的思考。

練習2。

4﹑瞭解自己家鄉的特產都有哪些。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激情引趣﹕

我們每位同學都有自己的家鄉﹐家鄉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那麼的值得我們懷念﹐特別是家鄉的特產。我們的家鄉有什麼特產﹖

二﹑檢查預習﹕

通過簡報出示的生字及本課詞語檢查讀音。要求﹕學生注意聽﹐看生字的讀音是否準確。字詞交流﹐理解詞義。

同桌互讀課文﹐要求﹕字音讀正確﹐把句子讀通順。

你在預習的時候﹐覺得這篇課文的哪句話或哪個自然段最難讀﹐你能給大家讀讀嗎﹖

三﹑感知全文﹐瞭解內容﹕

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想想課文一共有幾個自然段﹖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介紹故鄉的楊梅的﹖

你還知道有關楊梅的哪些知識﹖

你還想知道有關楊梅的那些知識﹖

學生出示查詢的有關楊梅的資訊。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1﹑知識點﹕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瞭解楊梅樹和楊梅果的特點。

2﹑訓練點﹕學習作者有順序﹑抓住特點的觀察方法和寫作方法﹔練習有感情地朗誦和背誦課文。

3﹑教育點﹕體會作者喜愛楊梅﹐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4﹑創造點﹕合理板書﹔具體介紹自己喜歡的一種水果。

教學重點﹕

深入瞭解楊梅樹的樣子和楊梅果的形狀﹑顏色﹑味道的特點﹐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教具﹑學具準備﹕

1﹑教具﹕文字投影﹑楊梅圖。

2﹑學具﹕帶上自己最喜歡的一種水果。

教學過程﹕

一﹑激情引趣﹐匯入談話。

同學們﹐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故鄉的楊梅給你留下什麼印象﹖

讓我們觀看一段錄影﹐到楊梅的故鄉看一看。(播放錄相)我們開啟書﹐看看課文是從哪幾方面介紹楊梅的。

二﹑初讀全文﹐整體感知。學生快速瀏覽課文。

三﹑細讀體會﹐加深感受。

1﹑故鄉的楊梅樹是什么樣呢﹖誰來給大家讀一讀﹖

2﹑你自己讀讀這一段﹐劃出描寫楊梅樹的詞語﹐想想通過這些詞語你體會到了什么﹖

3﹑你還有什么不懂的﹖

4﹑資料補充理解。

5﹑理解後再讀。

自讀課文4-6自然段。想想你最喜歡楊梅果的哪一個方面﹖為什麼﹖(學生自讀課文)

小組深入學習﹐自學討論4-6自然段。小組選擇學習內容﹕按小組成員的意願。

自學討論交流﹕(自願選擇學習內容)三個參考問題﹕

1﹑你們選擇學習的內容寫了楊梅果的什么﹖(標出重點詞)

2﹑作者是怎樣把它的特點寫出來的﹖(可批註)

3﹑請你試著讀讀這段話﹐體會作者的感情。

小組彙報自學情況﹐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的積累。

1﹑這段話具體寫了楊梅果的什麼特點﹖

形狀﹕圓圓的﹐和桂圓一樣大小﹐遍身生眷小刺。

顏色﹕淡紅深紅“黑”﹐果肉新鮮紅嫩﹐汁水鮮紅。

味道﹕又酸又甜﹐甜津津。

2﹑作者是怎樣把這些特點具體寫出來的呢﹖

引導質疑﹕我們根據自己自學的內容做了彙報﹐到這兒﹐對於楊梅果的形狀﹑顏色和味道﹐你還有什麼不瞭解的地方嗎﹖

四﹑精讀悟情﹐積累語言。

多麼惹人喜愛的楊梅﹐找出你喜歡的句子讀讀﹐並背一背。

五﹑總結課文﹐練說一種水果﹕

讀了這篇課文後﹐你是喜歡楊梅樹﹐還是喜歡楊梅果﹖為什麼?

介紹自己最喜歡的一種水果。

你帶的是什麼水果﹐你最喜歡它的哪一方面﹖

自由練說﹕從一方面介紹自己帶來的水果。要求要說得較具體﹐講出自己的感情。

同桌練習介紹﹐互相修改補充

六﹑拓展練習﹕

根據練說進行課後練筆﹐在教室作文展示欄展示。

教學目標

1.瞭解歐洲的社會概況和人民的生活。

2.尊重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初步形成開發的國際意識和國際理解。

教科書分析

參見92~93頁。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一些有關歐洲環境、社會狀況的圖片和資料。

2.世界政區圖、兩半球圖。

教學活動及過程

1.匯入。“從遼闊的非洲大陸向北穿過地中海,就來到了歐洲。作為世界上比較富裕的大陸,歐洲的情況是怎樣的呢?”

2.識圖練習。閱讀教科書第42頁最上方的文字,在世界政會圖、兩半球圖上查詢歐洲的位置和範圍。

3.閱讀與探究。閱讀教科書第42~43頁的課文,教師將自己準備的材料給學生。

思考:

(1)歐洲有怎樣的氣候特點?

(2)德國的環境和社會風貌哪些特點?

4.交流與講解。學生根據前面的活動,對以下問題充分展開討論:

(1)我所熟悉的格林童話和安徒聲童話中的主人公。

(2)歐洲有怎樣的氣候特點?

(3)德國的環境和社會風貌有哪些特點?教師根據學生的討論給予補充和講解。

5.自由討論。通過閱讀教科書第43頁豆博士的話展開討論,也可以就歐洲其他國家進行討論,教師給予講解和補充。

6.教師,佈置家庭作業。

給教師的建議

1.要準備好有關歐洲環境、社會狀況的圖片和資料。

2.要準備好世界政區圖、兩半球圖。

3.教學中對歐洲其他國家的介紹,不要搞成地理知識介紹;只要側重與比較簡單的一般社會狀況、特點就可以了。

家庭作業

1.完成教科書第43頁“我所瞭解的歐洲國家。”

2.預習與探究關於俄羅斯的社會狀況。

建議

對學生的“我所瞭解的歐洲國家”給予等級。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異網為大家整理的7篇《魯迅《故鄉》優秀教案》,希望可以啟發您的一些寫作思路。

故鄉魯迅教案篇4

一、匯入

聽《靜夜思》進教室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銅須門非常熟悉的一首歌曲大家聽一聽,從中你感受到了什麼?

1、播放《大海啊,故鄉》,學生聆聽

2、談感受(對大海、故鄉的的熱愛和懷念)

3、唱到“故鄉”時,讓人不禁也想起自己的故鄉,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老家,哪位同學能介紹一下你的老家?

師:我們的故鄉真美,那裡有我們的親人和朋友,當某一天我們離開家鄉,離開親人的時候,對家和親人的思念、眷戀之情會油然而生,今天來時就和大家一起來學習感受一位身在異國他鄉、思念親人、思念故鄉的作曲家所作的歌曲《念故鄉》

二、學唱

1、聆聽範唱,感受歌曲的情緒(抒情、思念、憂傷的)

2、朗讀歌詞

師:《念故鄉》這首歌曲是表達思念故鄉的,讓我們一起朗讀歌詞,從歌詞中去感受那份思鄉之情。

3、用“嗚”哼唱旋律

4、分句教唱

5、完整跟琴唱

6、指導問題樂句

7、完整演唱跟伴奏

8、歌曲情感處理

①師:前面我們感受了歌曲的情緒是抒情、思念、憂傷的,為什麼音樂能表現出思念、憂傷的情緒呢?從哪可體現?(互相交流)

②從力度、音色、速度、旋律線上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演唱(第一段)

③部分學生“嗚”哼鳴,部分唱歌詞

三、拓展

1、《念故鄉》這首歌曲的作曲是?德沃夏克

咱們一起一下這位偉大的作曲家(欣賞視訊)

2、師:捷克在歐洲,美國在美洲,橫隔太平洋

他獨處異國,十分思念祖國和故鄉,百感交集,寫下了四個樂章的《自新大陸交響曲》,《念故鄉》選自第二樂章,這段旋律由德的學生填詞,後來傳入後,由我國老一輩音樂家李叔同結合當時國情填詞。

3、欣賞《自新大陸交響曲》第二樂章主題,聽是什麼樂器演奏,給你什麼感受?

4、介紹英國管

5、欣賞交響樂團演奏的《自新大陸交響曲》第二樂章

故鄉魯迅教案篇5

教學目的

1、感悟作者的情感脈絡及探求人生新路的執著信念。

2、把握文章運用對比和議論來突出主題的寫法。

3、分析人物形象,體會其作用及描寫方法。

教學重點:

1、運用對比手法塑造人物、突出主題。

2、理解議論對錶達主題的作用。

教學難點:

1、把握小說的主題。

2、分析閏土、楊二嫂、“我”三個形象的內涵。

3、理解篇末議論的內涵及其作用。

教學設想

1、小說思想容量很大,距離學生生活又較遠,因此教師可以適當佈置課前預習。預習的內容有三點:

①學生熟讀課文,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②小說是通過怎樣的方式來刻畫閏土、楊二嫂這兩個人物形象的?在“我”的眼中,閏土和楊二嫂有什麼變化,這些變化表現在哪些方面

③課文主要運用了哪些主要表達方式,請將具體的句子畫出來。

2、引導學生抓住記憶中的故鄉及人物與眼前的故鄉及人物的對比關係,運用列表法分析小說內容,以加深印象和理解。

3、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梳理文章脈絡,把握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一、解題

“我”於1919年12月回故鄉紹興接母親到北京,目睹農村的破敗和農民的悽苦,深切感受到少年時的好友與鄉鄰同他之間的巨大隔膜,引起“我”內心無法消除的痛苦的感情波瀾,同時也激起了“我”要求改變現狀的強烈願望。

把小說同時代背景聯絡起來,我們不難發現,“我”記憶中的故鄉及人物與眼前的故鄉及人物所以發生了巨大變化,有其深刻的歷史根源和社會根源。

“故鄉”這一題目,不僅交待了事件發生和發展的具體地點,而且為人物活動提供了特定的場所和環境。題目還有更深一層的含義。對於一般人來說,故鄉總是美好的,親切的,值得懷念的。但是在“我”眼中“故鄉”卻是如此衰敗、蕭條,特別是人與人之間,都隔著“一層可悲的厚障壁”,讓我感到悲涼,也激起了“我”要求改變現狀的強烈願望。

二、匯入

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故鄉總是我們心中最溫暖的依靠、最甜美的回憶。故鄉的變化總是牽動著我們的情思,1919年12月,在外奔波多年的“迅哥兒”回到了闊別20多年的故鄉,他看到了什麼、又感受到了什麼?讓我們來一起走進魯迅先生的《故鄉》。

三、內容分析

(一)字詞講解(注意下列詞語的書寫、讀音及意義)。

1、注意下列詞語的書寫、讀音。(可以ppt投影)

陰晦(huì)蕭索(xiāosuǒ)愕(è)然鄙(bǐ)夷嗤(chī)笑

瑟索(sèsuǒ)折(shé)本惘(wǎng)然恣睢(zìsuī)

2、注意下列詞語的書寫、意義(詞語意義見附表)。

淒涼隔膜展轉

影像心緒聚族而居易主無端如許蘇生偶像

(二)檢查預習情況、梳理文章脈絡。

1、抽學生複述課文主要內容。

生:複述課文主要內容。

師:在此基礎上理順文章的線索——以“我”回故鄉的見聞和感受為線索。

師: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結構:三部分——回故鄉、在故鄉、離開故鄉。

(第一部分是前五個自然段,這一部分主要寫“我”回故鄉。“我”在故鄉所見到的蕭條景象以及“我”的悲涼的心情,並且交待了回故鄉的目的。第二部分從第六自然段開始到“……已經一掃而空了。”寫“我”在故鄉。這是小說的主體部分,主要刻畫了閏土和楊二嫂兩個人物,深刻反映了舊時代中國農民的悲慘生活和精神痛苦。第三部分從“我們的船向前走……”到全文結尾。這一部分寫“我”離開故鄉的心情和感受,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念。)

2、簡要分析“我”回故鄉的心情和感受。

師:“我”為什麼回故鄉?回故鄉的心情怎樣?請將具體的句子找出來。

生:①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

②因為我這次回鄉,本沒有什麼好心緒。

③我這次是專為了別他而來的。我們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經公同賣給別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

明確:“我”回故鄉的心情是很悲涼的。

過度——師:“我”的心情如此悲涼,那麼故鄉的鄉親父老給了我安慰嗎?

3、找出文章刻畫的人物形象。

師生:找出人物、初步瞭解人物的特點。

主要人物:閏土、楊二嫂、“我”。

a、閏土:

少年閏土:

①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

②閏土:忙月的兒子。

③他是能裝弶捉小鳥雀的。

④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

⑤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

⑥閏土的心裡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⑦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廚房裡,哭著不肯出門。

⑧他後來還託他的父親帶給我一包貝殼和幾支很好看的鳥毛,我也曾送他一兩次東西,但從此沒有再見面。

⑨母親提起了他,我這兒時的記憶,忽而全都閃電似的蘇生過來,似乎看到了我的美麗的故鄉了。

師、生:少年閏土無憂無慮、天真活潑、勇敢伶俐、有豐富多彩的生活經歷……和“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中年閏土:

①這來的便是閏土。雖然我一見便知道是閏土,但又不是我這記憶上的閏土了。

②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③“老爺!……”

④“阿呀,老太太真是……這成什麼規矩。那時是孩子,不懂事……”

⑤他只是搖頭;臉上雖然刻著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彷彿石像一般。他大約只是覺得苦,卻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時,便拿起煙管來默默的吸菸了。

⑥他揀好了幾件東西:兩條長桌,四個椅子,一副香爐和燭臺,一杆抬秤。他又要所有的草灰。

師、生:中年閏土飽受生活的煎熬。(具體的分析放在第二課時)

b、楊二嫂。

以前的楊二嫂:在斜對門的豆腐店裡確乎終日坐著一個楊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

現在的楊二嫂:

①“哈!這模樣了!鬍子這麼長了!”一種尖利的怪聲突然大叫起來。

②顯出鄙夷的神色,彷彿嗤笑法國人不知道拿破崙……

③“忘了?這真是貴人眼高……”

④迅哥兒,你闊了…

這些破爛木器,讓我拿去罷。我們小戶人家,用得著。”

⑤你放了道臺……有三房姨太太……什麼都瞞不過我。”

⑥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裡,出去了。

⑦便拿了那狗氣殺,飛也似的跑了……

師、生:以前的楊二嫂靠自己的姿色招攬生意。現在的楊二嫂在生活的重壓下變得自私勢利、刻薄放肆……

反思:學生可能會忽略“我”,要提示學生注意把握。

c、故鄉的其他人:

①“這些人又來了。說是買木器,順手也就隨便拿走的,我得去看看。”

②來客也不少,有送行的,有拿東西的,有送行兼拿東西的。待到傍晚我們上船的時候,這老屋裡的所有破舊大小粗細東西,已經一掃而空了。

故鄉的這些人形形色色,他們來的主要目的集中在拿東西上,那一掃而空的不僅僅是屋裡的東西,還有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故土親情的淡漠讓“我”深感失望和痛苦。

作業佈置:

1、完成圖表題(閏土、楊二嫂的變化對比圖)

2、思考:造成故鄉的人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在對比中分析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的變化。

2、通過分析對比手法引導學生把握小說的主題。

教學過程

一、匯入

上節課,我們通過學習小說的內容,簡要分析了人物形象。這一節課,我們一起來分析促使人物性格的發生變化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二、通過檢查、講解作業完成圖表分析。

1、投影圖表。

師:結合學生作業分析圖表(用ppt投影)。

圖一:閏土的變化

人物

專案

少年閏土

中年閏土

外貌

穿戴

臉色

身材

眼睛

語??

樸質、生動,熱情、純真

吞吞吐吐,斷斷續續,謙恭而又含糊

動作

活潑剛健,乾脆利落

與“我”的關係

對生活的態度

天真活潑,無憂無慮

性格特點

變化原因

表層原因:

深層原因

圖二:楊二嫂的變化

人物

專案

以前的楊二嫂

現在的楊二嫂

外貌

語??

動作

性格特點

“我”的評價

變化原因

2、分析人物。

a、少年閏土與中年閏土的對比

①外貌:少年閏土淳樸天真,令人可愛可親。

中年閏土:受盡生活的折磨,使人悵惘。

②動作、神態:

少年閏土:聰明勇敢,活潑開朗。中年閏土:歡喜——淒涼——恭敬、斷斷續續;遲鈍麻木,痛苦難言。

③對“我”的態度:

少年閏土:情真意切,親密無間。

中年閏土:深受封建等級思想的毒害。

分析詞語:歡喜、淒涼、老爺、厚障壁、高牆。(見到了有著深厚情誼的兒時好友,自然歡喜;二十多年的世態炎涼和窮困窘迫的生活現實讓他感到尷尬難堪,所以淒涼;喊老爺是因為他已經深受封建等級思想的毒害;厚障壁、高牆都是比喻我和故鄉之間的隔膜,前者是因為封建等級思想,後者主要是因為生活窘迫。)

④對生活的態度:

少年閏土:朝氣蓬勃,對生活充滿著熱情和希望。

中年閏土: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生活絕望,只能將希望寄託於神靈。

b、楊二嫂

①人物:放肆、潑辣、尖酸、刻薄、品行低下、可鄙可恨。

②在文中的作用:反映了故鄉城鎮小市民在生活重壓下的可鄙變化;同時,在小說中,楊二嫂是作為陪襯人物出現的,楊二嫂的尖刻、自私襯托了閏土的憨厚朴實(尤其是碗碟事件:分明是誣陷,以此作為拿狗氣殺的藉口)。

c、閏土父親、閏土、水生三代人的對比

①三十年以前,在生活重壓下的閏土的父新,將希望寄託在後代身上,“在神佛面前許下願心,用圈子將他套住了。”二十年以後,在生活更沉重的壓迫下的閏土,生活比父親更慘苦了,已無力給兒子套上明晃晃的銀項圈;香爐、燭臺代替了銀項圈,將希望寄託於神靈,連希望也比父親更渺茫了。

②三十年以前,閏土是一個聰明勇敢,天真爛漫的少年;二十年以後,閏土的兒子水生又長成了當年閏土的模樣,所不同的是,“黃瘦些,頸子上沒有銀圈”。

這組形象對照揭示的是:故鄉沒有變,閏土們一代接一代地在舊時代中國的黑暗社會裡生活、掙扎,一代接一代地遭受經濟上的剝削,政治上的壓迫,精神上的摧殘,重複著同樣悲慘的命運;故鄉又是變了,剝削變得更重了,壓迫變得更深了,摧殘變得更烈了,因而勞苦人民的命運,也一代比一代更悲慘了。

d、人物關係的對比

①現代的“我”與閏土的關係和過去的“我”和閏土的關係的對比。

過去時的“我”和閏土則是一對朋友,親密無間,無話不談。而現在時的“我”和閏土,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彼此有話“吐不出口外去”了。

②現在的巨集兒和水生的友誼與“我”與閏土的關係的對比。

a、這一部分開始寫了“我”和巨集兒的幾句對話,作用是什麼?

反映出巨集兒和水生的深厚友情。並用巨集兒、水生的友情和“我”與閏土的隔膜的對比,引出下文“我”對“新的生活”的渴望與憧憬。

b、巨集兒與水生的友誼如同舊時“我”與閏土的友誼,然而這種友誼是否會仍回到現實“我”和閏土式的隔閡?“我希望他們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來……”因此,希望“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

作業佈置:

1、複習課文,完成課後練習一、二。

2、思考:作者在文章中多次描寫了故鄉的景象,請找出並作簡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