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魯迅的《藥》教案5篇

通過詳實的教案,我們能夠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方法和策略,提升課堂的教學效果和學習成果,教案的編寫需要綜合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方式,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魯迅的《藥》教案5篇,供大家參考。

魯迅的《藥》教案5篇

魯迅的《藥》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通過對課文的研讀,感受魯迅先生超群的智慧,廣闊的胸襟和可親可敬的個性品質;

2、學習本文通過捕捉有靈性的生活細節表現人物性格的寫作方法;

3、體會作者在字裡行間中流露出對魯迅先生的懷念之情。

說明:

對於普通人來說,偉人似乎總是高高在上,令人不可觸及。但實際上,偉人也和普通人一樣,擁有喜怒哀樂。本文作者通過女性的細心體察,敏銳捕捉到了魯迅先生許多有靈性的生活細節,表現出魯迅超群的智慧,廣闊的胸襟和可親可敬的個性品質。無怪乎,有人說:在林林總總的魯迅回憶錄中,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是一枝獨秀。它不僅是魯迅回憶錄中的珍品,而且可謂是中國現代懷人散文的楷模,是敬獻於魯迅靈前一個永不凋謝的花圈。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學習本文通過捕捉有靈性的生活細節表現人物性格的寫作方法。

難點:理解偉人魯迅豐富而細膩的感情世界。

說明:

語文學習需要沉浸,要給學生思考活動的時空、讓他們在對具體文欄位落的品味感悟中,加深理解,表達各自見解,不斷提升能力。

作者筆下的魯迅先生對妻子敬重與依賴,對小輩的體恤關懷,樂觀幽默,寬容別人,嚴格要求自己,支援革命程序等,所有這些是需要在閱讀中需要細心體會的。

教學過程

一、初讀課文,瞭解大意

1、自己默讀課文,給全文段落標上序號。

2、想一想,課文講了魯迅先生哪幾件事情。

3、全班同學交流一下,說說寫了哪幾件事。

4、自己再讀一讀,看哪些段落寫的是一件事情。

二、逐件事學習

1、先學到魯迅先生家做客這件事。

①找出寫這件事的相關段落。寫了作者幾次到魯迅先生家中做客?

②依次學習作者兩次到魯迅先生家中做客的不同情況。(這兩次做客反映魯迅先生同樣的性格)

③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因為這不僅僅是性格的問題,而且還涉及魯迅先生的思想和情感問題。

2、學習魯迅先生對待青年人寫信的問題。

①找出文中哪幾段寫的這件事。

②讀一讀這段文字,想一想,魯迅先生的態度和行為有什麼不同。

③深入理解魯迅先生的思想感情和性格。

④談一談自己的感受。

3、學習魯迅先生不怕鬼的故事。

①自己讀課文,找出這件事的起止段落。

②自己讀一讀這個故事。

③用自己的語言向大家講這個故事。

④師生一起探究魯迅不怕鬼的原因,體會魯迅先生的性格。

⑤師生共同理解最後一句話的意思。

三、學習課文前三段

1、自己讀課文。

2、勾出自己認為寫人物外貌寫得好的地方。

3、讀一讀傳神的外貌描寫,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四、回顧全篇,深化認識

1、朗讀全篇課文。

2、討論一下,自己認識的魯迅先生是怎樣一個人。

3、老師補充時代背景,幫助學生進一步全面認識魯迅先生。

魯迅的《藥》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文章內容,多角度地理解課文。

2.感悟誤解中所體現的親情,深刻體會魯迅先生有愧於親人而表現出的懺悔、自責的內心世界,學習魯迅先生善於自省、勇於改過的精神。

3.運用圈點勾畫和質疑批註的學習方法,初步進行探究性學習。

教學重點:

感悟親情,深刻體會魯迅先生懺悔、自責的內心世界,體會新兄弟之間的手足深情。

教學難點:

多角度地有創意地理解課文。

一、匯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讀魯迅先生的一篇散文《風箏》。魯迅先生,浙江紹興人,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在國中階段,以後我們還會學到他寫的《藤野先生》《雪》《孔乙己》《故鄉》等文章,今天我們學的《風箏》,描寫了人間的至愛真情,充滿柔情,透過課文,我們可以感受到一位偉大作家的心靈世界。請開啟書,我們來深情地朗讀課文——教師朗讀

1、2自然段, 3、4自然段指名讀, 5、6自然段齊讀,7、 8、9指名讀,10、11自然段齊讀,12自然段老師範讀。

教師簡評朗讀情況。

設計意圖:開課簡潔,定下基調,深情讀文。語文課堂傳出琅琅書聲。

二、課堂活動一:

給本文再命個題目。

教師提示:根據剛才對課文內容的把握,再給課文命個題目,也可以從課文中提取有關詞語。命的題目要簡潔、扣題、有文采。

學生思考,交流,師生評議。老師預設的幾個參考題目:

兄弟親情難忘故鄉的風箏永久的悔

無怨的恕精神的虐殺久經逝去的春天

躲到嚴冬去吧我?弟弟?風箏童年故事沉甸甸

絕望那一次,是我傷害了你自責,也是愛

設計意圖:在學生朗讀課文的基礎上,感知文章內容。

三、課堂活動二:勾畫不理解的詞句,提出問題。

(1)學生再讀課文,勾畫出不理解的地方,並就此提出疑問,在小組內研究,解疑。(四人一小組,合作探究)教師巡視輔導,參與學生的討論,並適當的予以點撥、啟發、釋惑。老師儘可能地把問題考慮到,以靈活應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生成的意料之外的問題,要沉著引導,靈活地智慧地處理。研讀文字要讀得遠,讀得深。

預設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

1、為什麼“我”看到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就感到一種“驚異和悲哀”?

2、“二十年來毫不憶及的幼小時候對於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這“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具體指什麼?為什麼說是“精神”的“虐殺”?

3、既然弟弟已全然忘卻了那件事,“我”的心為什麼依然沉重?

4、課文結尾說“一併也帶著無可把握的悲哀”,什麼是“無可把握的悲哀”?

5、“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盪漾了”,這一句太拗口,應如何解釋?

6、“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罷,一旦是,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為什麼開頭和結尾都提到“嚴冬”?

7、“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這句話中運用了“不幸”一詞,按正常理解,此處應是很幸運才對,一本書糾正了他的一種錯誤思想,為什麼說是不幸呢?

8、為什麼把第五、六自然段分開?

9、“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為什麼說“浮動”,而不是“飄著”或“飛著”?

10、“去討他的寬恕”,用“討”好還是用“求”好?“我還能希求什麼呢”中的“希求”可否改成“奢求”?

(2)學生所提問題肯定還有很多,但涉及全文主旨的要害問題(整體性的而非細節性的)無非是前三個問題,弄懂這幾個問題,其他的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學不可能窮盡所有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研討意識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最重要的。

上課時,請同學們再次速讀一遍課文,整理自己的讀後感受,看有沒有新發現。在學生所提問題的基礎上,師生商討後確定幾個需要共同研究的關鍵問題,即上述前三個問題。

四、深入理解與探討

圍繞三個關鍵問題依次展開研討,逐層深入,理解全篇。讓小組同學發言:提出你組中你認為很有價值的問題,在全班交流。採用“問一問”與“幫一幫”的活動形式。

1、“悲”從何來,是否僅僅因為“我”不喜歡風箏?

這個問題意在引導學生著眼於全篇來尋求答案,樹立閱讀的整體意識。

明確:眼前的風箏勾起了我沉重的心事,二十年前“我”曾粗暴地阻止弟弟製作和放飛風箏,“我”為自己犯下的過失而“悲哀”。

2、“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具體指什麼?為什麼說是“精神”的“虐殺”?

這是課堂研討的核心部分,宜逐步展開。

⑴緊承上一問題的探討,得出結論:“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指二十年前“我”粗暴地阻止弟弟製作和放飛風箏,具體內容指文章的第

三、四自然段。放聲朗讀第四自然段,體會作者以一種怎樣的心情回憶當年的這一幕。

明確:懺悔自責。

⑵為什麼把這一幕稱為“精神的虐殺”?不就是毀掉一個風箏嗎?從哪些詞可以感受到“我”實施的“虐殺”之“虐”?哪些詞可以感受到“小兄弟”遭受到的無情的“虐殺”?

讀書、圈點,師生討論明確:遭到粗暴踐踏的不只是一隻風箏,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我”:折斷、擲、踏扁、傲然;“小兄弟”:驚惶地站、失了色瑟縮著、絕望。

⑶根據文中提供的材料,發揮你的想象,如果小兄弟的`那隻風箏能完工,那將是怎樣的一件工藝品?請你描繪一番。(意在通過想象,進一步體驗這種精神虐殺的殘酷。)

⑷你自己有沒有這種虐殺他人精神或遭受他人精神虐殺的經歷?請描述一番。

(開啟“文字語文”與“生活語文”的通道,使它們互相豐富和支援。)

以上四步不應機械進行,宜視具體情況而定。

3、既然弟弟已全然忘卻那件事,“我”的心為什麼依然沉重?對弟弟的“全然忘卻”,“我”究竟持怎樣的態度?

這個問題有一定難度,可讓學生充分討論,允許發表不同觀點。不過,依照本文的具體語境,及魯迅先生一以貫之的觀念(國人的劣性──精神的健忘及其可怕的遺傳)來看,“我”的悲哀顯然是典型的“魯迅式的悲哀”,這種“悲哀”既是為當年的“精神的虐殺”而悲哀,更是為被虐殺者的健忘而深深地悲哀。“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給“我”寒威和冷氣的不僅是“嚴冬”,更是那種可怕的精神健忘,那種難以拔除的集體無意識。教學時應相機闡發,不可硬性灌輸。

4、.教師小結,對問題稍作分類歸納,指導、補充、強調學生探究過程中所反映的共性問題。

五、課堂活動三:品讀課文,體味語言,感悟親情。過渡語:剛才大家通過探究質疑,我們在一定程度上又深一步理解了課文。美的文章需要我們含英咀華,慢慢地細讀細品。接下來,我們用給語言做批註的方法來體味語言。

1.教師示例:

故鄉的風箏時節,是春二月,倘聽到沙沙的風輪聲,仰頭便能看見一個淡墨色的蟹風箏或嫩藍色的蜈蚣風箏。還有寂寞的瓦片風箏,沒有風輪,又放得很低,伶仃地顯出憔悴可憐模樣。但此時地上的楊柳已經發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們的天上的點綴相照應,打成一片春日的溫和。我現在在那裡呢?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盪漾了。(先寫故鄉的風箏,緊緊扣住第一段的風箏寫下去。到底是什麼事給作者帶來這種深沉的情愫呢?接下去,下一段作者詳細地展開敘事。此段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從章法結構方面做批註

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間堆積雜物的小屋去(跑,幹什麼去?找弟弟,不讓他做風箏。一個“跑”字,迅速的動作,再次點出“我”對風箏的“嫌惡”。那時看來,是出於“我”對弟弟的關愛,不讓他玩這種沒有出息的玩藝,也展示出作為一個兄長的責任感。)

——從對詞的理解方面作批註

偶而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才知道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最正當”三個字、“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是對小兄弟做法的充分肯定,對“我”拆毀風箏行為的有力否定,對自己行為的批判。)

——從對句子的理解方面作批註

論長幼,論力氣,他是都敵不過我的,我當然得到完全的勝利,於是傲然走出,留他絕望地站在小屋裡。後來他怎樣,我不知道,也沒有留心。(一個“傲然”地走出,一個“絕望”地站著。兩者對比,一個是大老虎,無比凶猛;一個是小綿羊,非常可憐啊!)

——從讀出的感想方面做批註

但心又不竟墮下去而至於斷絕,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墮著,墮著。(一件事,放在心中,不上不下最難受。兩個“很重”,兩個“墮著”,極力渲染、鋪排內心深處的愧怍,乃至於成為一塊心病。)

——從表達技巧方面作批註

2.學生品讀課文,圈劃批註,教師巡視輔導,留意批註得好的內容,可以當場讀,激勵其他同學,用心品味語言;也可以最後選典型發言。

3.典型發言,師點評,或糾正,或點撥,或提升,或深化。

以下幾處十分精彩的地方,如學生說不到,教師可適當幫學生品析一下:

(1)故鄉的風箏時節,是春二月,倘聽到沙沙的風輪聲,仰頭便能看見一個淡墨色的蟹風箏或嫩藍色的蜈蚣風箏。還有寂寞的瓦片風箏,沒有風輪,又放得很低,伶仃地顯出憔悴可憐模樣。“沙沙的風輪聲”是從聽覺寫風箏,“淡墨色的蟹風箏或嫩藍色的蜈蚣風箏”是從顏色寫風箏,“瓦片風箏”是從形狀寫風箏,“放得很低”是從狀態寫風箏,“寂寞”“憔悴可憐”是從神態來寫風箏,可謂有聲有色、形神兼備啊!

(2)他只得張著小嘴,呆看著空中出神,有時至於小半日。遠處的蟹風箏突然落下來了,他驚呼;兩個瓦片風箏的纏繞解開了,他高興得跳躍。弟弟是喜愛風箏,這裡的描寫非常傳神。“張著小嘴”“呆看”極寫看風箏的出神,“至於小半日”極寫看風箏時間之長;兩個比較工整的句子連用“遠處的蟹風箏突然落下來了,他驚呼;兩個瓦片風箏的纏繞解開了,他高興得跳躍。”通過兩個情況的兩個動作描寫,寫出了弟弟看人家放風箏的高興勁。這些都很突出的浸染了、照應了“最喜歡”風箏。試想,假如弟弟得到“我”的允許能夠親自去玩風箏、去放風箏,那該是何等的興奮啊!而此時弟弟只有看的份,“多病,瘦得不堪”“只得”這些詞語,折射出作者現在內心深處對弟弟的同情,以及難以抹去的隱隱傷痛。

(3)我即刻伸手抓斷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三個動詞“抓”“擲”“踏”,在弟弟看來,可謂慘不忍睹。讀者讀來不也有這樣的感受嗎?可怕,震驚,凶神惡煞!這是“憤怒”的表現,作者當時就是這樣的“憤怒”。我們想,越是寫自己的殘暴,以後對弟弟的愧疚越沉重。作者能真實的再現自己的凶相,也可見作者的勇敢,勇於解剖自己,這強烈的自責能否讓自己好受些呢?通過下文看,“我”沒有其他辦法,現在看,只有一種辦法,那就是寫文章來表達對小弟的深深的內疚之情)

(4)於是二十年來毫不憶及的幼小時候對於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開,而我的心也彷彿同時變了鉛塊,很重很重地墮下去了。(當知道了二十多年前本以為理所應當的一件事乃是一個錯誤後,“我”的心沉重起來,“很重很重”突出了心情的壓抑、苦悶、內疚。一個人知道了過錯,懂得懺悔,這正是心靈的發現,體現出開放的心態,是心靈深處善良本性的閃耀。)

(5)現在,故鄉的春天又在這異地的空中了,既給我久經逝去的兒時的回憶,而一併也也帶著無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照應開頭,有開有合,章法嚴謹。“又”點出難以排遣的愁苦,想忘都忘不掉。每想到往事,就會有“無可把握的悲哀”,就會感到“寒威和冷氣”,意思是心就會悲涼起來。一顆悲涼的心,源自對兄弟的愧怍,源自無法換回弟弟天真的童年,源自兄弟倆深深的親情。)

過渡語:

本文用充滿詩意的筆調,形象的敘述了同胞兄弟之間的濃濃深情,再現了魯迅先生嚴於自責和反省的品格與情懷,揭示了封建陳腐思想對兒童自由、活潑的天性的扼殺。文章深深打動我們的是,偉大作家美好的心靈世界。下面我們來與作家對話,談談你的新的思考。

六、課堂活動四:創意閱讀,與作家對話

1.教師提示:

(1)這個說話活動也就是讓學生談談學了本文後,有什麼感想、感悟,或者產生了什麼思考,想對魯迅先生說點什麼

(2)引導學生從個人感受出發,經過認真思考得出,不要強加給學生。

2.學生思考,發言,教師點評。

教學創意:意在引導學生讀出新感受,加深對文字的理解,捕捉學生多角度地對課文的理解。

七、聯想與擴充套件

推薦魯迅先生1919年創作的《我的兄弟》一文,與課文做比較閱讀。《我的兄弟》全文如下:

我是不喜歡放風箏的,我的一個小兄弟是喜歡放風箏的。

我的父親死去之後。家裡沒有錢了。我的兄弟無論怎麼熱心,也得不到一個風箏了。

一天午後。我走到一間從來不用的屋子裡,看見我的兄弟,正躲在裡面糊風箏,有幾支竹絲,是自己削的,幾張皮紙,是自己買的,有四個風輪,已經糊好了。

我是不喜歡放風箏的,也最討厭他放風箏,我便生氣,踏碎了風輪,拆了竹絲,將紙也撕了。我的兄弟哭著出去了,悄然的在廊下坐著,以後怎樣,我那時沒有理會,都不知道了。我後來悟到我的錯處。我的兄弟卻將我這錯處全忘了,他總是很要好的叫我“哥哥”。我很抱歉,將這事說給他聽,他卻連影子都記不起了。他仍是很要好的叫“哥哥”。阿!我的兄弟。你沒有記得我的錯處,我能請你原諒麼?

然而還是請你原諒罷!

對於《我的兄弟》與《風箏》的關係,唐弢先生形容得好:“正如色彩鮮豔的油畫先畫一個簡樸的素描草稿。”與《我的兄弟》相比,《風箏》一文人物形象更加鮮明,故事情節更加細緻,更重要的是突出強調了“我”自知過失後的懊悔和無法得以贖罪的“悲哀”,主題更加深刻了。

八、收課

今天我們用了最常規的讀書方法來讀這篇散文。

第一步:初讀課文,弄清了這篇文章大致寫了什麼;

第二步:再讀課文,找出了不懂的詞句,能提出問題,說明你讀書讀進去了;第三步:細品課文,揣摩語言之美妙;

第四步:回味課文,給我們的成長帶來什麼思考,即文章美的內涵。希望同學們也試著用這種方法讀其他文章,它會給你帶來收穫的。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

教學目標

(1)運用聯絡上下文、聯絡生活經驗等方法理解“憧憬”“垂頭喪氣”等詞語在課文中的意思。

(2)通過自由讀、默讀、個人朗讀、齊讀等多種方式讀書,以讀促理解,感悟課文情境。

(3)體會小夥伴做、放、找風箏時的“幸福”;學習小夥伴們在傷心失望時仍然充滿希望,不斷找“幸福”的信心和勇氣。

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引導學生體會在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過程中,夥伴們的心情起伏變化,並找出描寫心情的詞語和句子。

難點是在引導理解孩子們的心情變化的同時,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孩子們的心情的變化寫具體的。

教學過程

一、回顧匯入,搭建構架

瀏覽課文,回顧課文主要內容。

二、細讀探究,品悟真情

(一)感悟做風箏的樂趣

1、課文中哪一段是寫做風箏的?

默讀第二自然段,畫出描寫心情的句子,體會體會。

2、交流:我們在做風箏的時候是一種怎樣的心情?

句子1:我們精心做著,心中充滿了憧憬和希望。

(1)換詞理解“精心”。

(2)藉助工具書、聯想法理解“憧憬”。

(3)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話。

句子2:我們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鳥”,還把我們的名字寫在上面。

(1)聯絡上下文理解“依然”。

(2)什麼也不像的風箏怎麼被稱做“幸福鳥”呢?

3、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

(二)感悟放風箏的樂趣

1、對比感悟動作描寫

(1)你是怎麼放風箏的?

(2)書上是怎麼描寫孩子們放風箏的?抓動詞感悟動作描寫的準確、生動。

2、體會快樂心情

句子1:“風箏越飛越高,在空中翩翩飛舞著,……在田野裡拼命地奔跑。”

(1)情景想像“越飛越高”飛到了哪裡?

(2)角色互換體驗。快活地“喊叫”著什麼?

(3)朗讀句子。

句子2:“從早晨玩到下午,……似乎飛到了雲彩上。”

(1)抓時間、“歇不下來”感悟興奮。

(2)朗讀句子。

(三)體會找風箏的心情

1、線斷,風箏不見了。此時此刻,小夥伴們的心情怎麼樣呢?默讀文,劃出句子,體會。

2、交流

句子1:我們大驚失色、……倏地便沒了蹤影。

(1)大驚失色是什麼意思呢?

生自己理解。

老師講授用理解字義的方法理解詞語。

(2)多種方法理解“千呼萬喚”。

(3)朗讀。

句子2:我們都哭了……還是沒有蹤影。……

(1)哪個詞最能體現出我們此刻的心情?

理解“垂頭喪氣”。

(2)我們垂頭喪氣,我們都哭了,為了一隻怎樣的風箏?

3、你們用心找了嗎?怎麼知道的?

會不會還有什麼地方沒找啊?

(四)展開想象,拓展說(寫)話

1、齊讀句子3:我們向那房子跑去,繼續尋找我們的“幸福鳥”……

2、後來,你們究竟找著了嗎?請你大膽想象,把尋找的結果寫出來,寫出你們當時的心情。如果能用上今天學到的這些描寫心情的詞語就更好了。

(五)小結:

幸福鳥啊!我們親手做的幸福鳥!牽動著每一個人的心,牽動a著我們每一個人的快樂和痛苦。讓我們再滿懷深情地呼喚這個名字,讀讀課題吧——風箏。

三、梳理歸納,積累方法

課文內容與情感

1、閱讀方法

2、表達方法

板書設計:

10、風箏

做風箏憧憬

放風箏快樂

找風箏傷心

國中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設計

第五單元

單元整體感知:本單元所選課文都是圍繞著親情或家庭生活的。《風箏》講述的是“我”童年時代的故事;《羚羊木雕》講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間的故事;《散步》寫了一家三代人的感人情愫;《詩兩首》盡興抒發了子女對母親的真摯的愛戀;《詠雪》、《陳太丘與友期》則是講述古時少年兒童成長的故事。選文題材、體裁、風格豐富多樣。既有散文、詩歌,還有小故事;既有現代文、文言文,還有翻譯的作品;既有像魯迅、冰心、泰戈爾這些中外名家的作品,也有報刊上的時文。難易適度,適合學生學習。 從單元編排上講,本單元五篇課文的編排順序是精心構建的,從手足情到子女與父母情,再到一家三代情,層層推進;從家庭矛盾衝突到家庭和美溫馨,雖是對立的兩個方面,但都洋溢著,濃濃的親情。 本單元的綜合性學習,以“我愛我家”為主題,易於引導學生深入瞭解家庭生活,鍛鍊培養口語交際能力,便於學生寫出有血有肉、親情洋溢的作文。

21、《風箏》教案設計

學習目標:①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進行探究性學習。

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引導學生體味感悟親情的含義;瞭解科學的兒童教育思想;學習魯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學重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

課時安排:兩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①佈置預習:反覆讀課文,藉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圈點勾畫文中不理解的詞或句子,提出問題。可從網上查閱魯迅的資料,準備交流。②預習課後練習二,準備與同學們交流。

教師:①教師應多準備一些資料,以便引導學生多角度理解課文。②把課後練習融於教學的過程中。③可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提出問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計

整體感知:課文導人:

親情是人世間真摯而美好的感情。溫馨和美的親情動人心絃,感人至深,在誤解和衝突中的親情也是真摯而令人難忘的。今天學習的《風箏》,就是魯迅(周樹人)回憶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時候圍繞風箏發生的一件事。無論是當年管錯了,還是醒悟後的自責及無法補救的沉重,都洋溢著濃濃的手足之情。《風箏》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讚歌,讓人沉醉在自然、和諧、水乳交融的詩情畫意裡。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這篇文章的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板書課題並出示目標。

②檢查預習

教師範讀或讓學生聽配樂錄音。

(過渡)要感知理解課文內容,體驗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聽讀課文,並在聽讀中思考問題。

③質疑探究

大螢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a.這篇課文回憶的是什麼事情?請你概述一下。

b.聽讀課文以後,你有哪些感受?

(教師可針對學生不同的感受啟發提問)為什麼“我”不許小兄弟放風箏?事隔幾十年為什麼要討小兄弟的寬恕?為什麼說不許小兄弟放風箏是“對於精神的虐殺”?魯迅對待自己的錯誤態度與一般人有什麼不同?小兄弟為什麼全然忘卻,毫無怨恨?

c.課文中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畫出來,大家一起研討。

學生聽讀課文後,討論回答,學生間相互評論、補充。教師再帶領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幫助學生多角度地理解課文。

[教師小結]

這篇課文的意蘊很豐富。有手足情;遊戲對於兒童的意義;“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無怨恨的思想內容。又集中表達了“我”的驚異、悔恨、補過、悲哀的情感。抓住“我”情感經歷這條主線,為感悟課文思想內容做準備。因初步感知,教師要及時引導,尊重學生獨特理解。

自主質疑,合作探究

學生四人小組設疑,可小組內互問互答,教師巡視引導、點撥、補充,不同意見全班討論。教師做好充分準備,回答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引導學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個體差別。

(可請學生把問題記在課堂筆記本上)

[問題探究]

①為什麼“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聯絡下文)

②畫出描寫故鄉風箏時節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說說作者為什麼把往事的回憶放在這樣的畫面中展開?(多角度討論探究)

③為什麼說“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近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北京天空中盪漾了”?

師生討論後,教師加以評述。

[教師小結]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風箏所引發的驚異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畫面裡展開了對往事的回憶,使現實中嚴冬的“寒威”與回想中春日的“溫和”互相映襯,既增添了回憶往事哀婉動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帶上幾分明麗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滿黑暗現實、嚮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佈置作業

①精讀課文,再提問題,繼續研討。

②課後“讀一讀,寫一寫”。

③閱讀《滿天的風箏》,說說文章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第二課時

繼上節課的學習基礎,進一步探究疑難。

課文匯入:上節課我們整體感知了課文中兄弟之間的手足之情,明白了遊戲於兒童的意義,感悟到魯迅嚴於解剖自己、知錯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驚異、悲哀到後悔自責及心情沉重的感情經歷,初步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麼,我們從中還能感悟些什麼?本節課繼續研讀課文。

精讀課文:

教師朗讀指導(聲音、語調、速度、感情)。

指名朗讀課文(3—12段),對課文主體內容再’

交流探究:

朗讀時,可分讀、齊讀或重點讀。 整體感知,同時佈置思考問題準備在預習與思考前提下,小組內交流,選共性和有代表性問題合作探究。小組之間相互派代表問答,教師引導深化,不同意見全班討論。(教師應引導學生解決好如下問題)

合作探究

學生可邊讀邊思考或讀完整體思考。

大螢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第一組:

1、從語段中找出描寫小兄弟觀望他人放風箏的語句,分析一下作者從哪幾方面寫的?他為我們勾畫了一個什麼樣的兒童形象?對小兄弟流露出什麼感情?(結合書中插圖體會)

2、文中所說的“對於精神虐殺的這一幕”,具體指什麼?請你用自己話概括。說說作者在文中是什麼樣的形象?對“我”的描寫,流露出了怎樣的感情?這時的小兄弟是怎樣的處境?

3、這部分一些動詞和形容詞用得很貼切傳神,找出來,說說為什麼用得好。

4、通過3、4段的學習,你進一步感悟到了什麼?

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巡視點撥,全班交流、補充。

[教師小結]

這部分為我們刻畫了一個天真、活潑、聰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個野蠻粗暴的“虐殺者”,文中隱含著對小兄弟的可憐、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隱含著深深的自責。(第4題可放開讓學生說,教師不一定給評價)

第二組:

快速默讀,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討論。

大螢幕投影出示問題

1、看到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行為的書,為什麼說是“不幸”?

2、從第5段中找出一句有關文章主旨句子,說說反映了什麼主題?

3、而我明白了兒童遊戲意義後,,心情沉重,總想補過,這說明什麼?

4、待到小兄弟驚異地笑著說:“有過這樣的事嗎?”為什麼“我不覺得寬鬆反而覺得沉重”? 從中你又感悟到了什麼?·

教師小結:

作者一接觸科學思想,就認識錯誤,設法補過,並不因為自己當初的動機是好的就原諒自己,不因為當初的想法是受了傳統的影響而寬恕自己,也不因為時間相隔久遠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麼沉重,可見他是多麼嚴厲地解剖自己,他的為人是多麼嚴肅認真,他的精神正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第三組:(教師要重點指導第三組的問題,可由淺入深引導)

大螢幕投影出示問題

1、為什麼說“悲哀”是無可把握的?

2、為什麼說“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點撥。

[教師小結]

作者要討弟弟的寬恕,撫平他精神的創傷,而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我”因無法補過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這是怎樣的一種悲哀啊!而這種悲哀意想不到,又“無可把握”,想擺脫也不可能了。當年虐殺者與被虐殺者都被愚昧觀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為有什麼錯,現在虐殺者有了覺悟而後悔痛苦,而被虐殺者已經全然忘卻。課文一再強調“我”的沉重和悲哀,不僅表現個人的悔恨,而是對這種普遍的精神麻木狀態的憂慮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從中得到極大的教育意義。

拓展延伸:1、請學生根據練習三準備的作業在全班交流。

2、文中說“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你小時候也做過許多遊戲,玩過不少玩具吧?請你選一個最難忘的說給同學們聽聽。

[教師小結]

?風箏》這篇文章不僅表現出人內心美好的感情,而且能夠給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本文深刻的主題,令讀者讀後有意在言外的收穫。通過學習課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麼呢?反覆思索以後並用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讓自己的感情更真摯、美好,思想更豐富深刻。

課後記:本課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倡導多角度閱讀,有助於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能夠充分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第二課時

(一)、回顧上一節課的字詞和全文大意。

(二)、繼續上一節課的問題:

1、古人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有錯,就應該改正,我做錯了,也渴望補過,希望自己沉重的心能夠輕鬆起來。那“我”的心輕鬆了嗎?為什麼沒有輕鬆?請在6——11段中找出答案。

“我”

向兄弟提起舊事,承認自己年少胡塗,希望得到兄弟的寬恕。可是,兄弟已全然忘卻,無從寬恕他,所以“我”的心只得沉重著。

2、請同學們齊讀最後一段,思考:為什麼說“悲哀”是“無可把握的悲哀”?

明確:“我“希望得到弟弟的寬恕,來撫平他精神的創傷,而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精神被虐殺而全然不自知;“我”因無法補過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這種情況的出現是我沒有預料到的,所以說這悲哀是“無可把握”的,想擺脫也不可能了。簡單一點說,就是因為(點選幻燈),所以我心中有著無可把握的悲哀。

(三)、把握文章的。主旨。

通過我們閱讀文章,不能只把主要內容弄懂,還應該儘量去找出潛藏於字裡行間中的資訊。請討論,談一談你對你對作者蘊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嘗試歸納出本文的主旨。

提示:

1、可以從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來談;

2、可以從魯迅先生表現於文章中的精神方面來談;

3、可以從遊戲對兒童的重要意義這一角度來談;

4、可以從“我”對放風箏前後看法不同的原因來談。

要求:

①選擇你最有興趣的角度,進行討論,

1、通過回憶幼時不許小兄弟放風箏和中年時的補過,表現出“我”對小兄弟濃烈的兄長之愛,歌頌了兄弟情深。

2、通過回憶幼時不許小兄弟放風箏和中年時的補過,表現了魯迅先生嚴於自我解剖的精神。

3、通過回憶幼時粗暴地禁止小兄弟放風箏,到了中年時補過已晚的事實,說明我們應注重遊戲對於兒童的重要作用,並批判了落後的兒童教育思想。

4、通過回憶幼時不許小兄弟放風箏和中年時補過兄弟二人不同的表現,說明了人的思想行為需要用科學思想來指導,只有這樣,才能不幹出違情背理、愚昧落後的行為,而對自己的正當的權利也應該去捍衛。

小結:

這篇課文的意蘊很豐富:a、有手足情;b、有“我”的自我反省精神;

c、有遊戲對於兒童的意義;d、有小兄弟毫無怨恨的思想內容;e,還集中表達了“我”的悔恨、自責、悲哀的情感。無論從哪個角度閱讀,都有意在言外的收穫。

?風箏》一文不僅表現了人物內心美好的感情,而且還給人以深沉的思想內容。通過本文的學習,你感悟最深的是什麼呢?反覆思索以後,運用於今後的學習生活中,讓你的感情更真摯、美好,讓你的思想更豐富、深刻。

(四)、作業:完成新學案。

以上就是一祕為大家整理的10篇《魯迅風箏教案》,希望可以對您的寫作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魯迅的《藥》教案篇3

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瞭解魯迅先生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的少的高貴品質.

2、練習概括課文中心思想.

3、學習本課生字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與段之間內容上的聯絡,練習概括中心思想.

教學難點:體會伯父說的含義深刻的話語。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學習生字新詞。

2、瞭解魯迅其人。

3、瞭解人們對魯迅的懷念。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板書課題: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2、介紹作者.

作者是周曄,魯迅先生的侄女.本文是周曄在魯迅先生逝世九週年也就是1945年寫的回憶文章,記錄了魯迅晚年的幾件事.

3、看題目,為什麼作者稱了“伯父”還稱“先生”?

“伯父”點明瞭作者和魯迅的特殊親屬關係.

“先生”則是全社會對魯迅的敬稱.這兩者並列,使之既是具對親屬懷念,又是對魯迅崇敬的感情.

二、逐段閱讀課文,講講每段的段意,並加小標題.

“深切的懷念”第一段:魯迅先生逝世後,人們沉痛地悼念他.

“談論《水滸傳》”第二段:魯迅先生教育“我”認真讀書.

“笑談“碰壁””第三段:魯迅先生以“碰壁”為比喻抨擊舊社會.

“救助車伕”第四段:魯迅先生熱情救護和幫助車伕.

“關心女傭”第五段:魯迅先生關心女傭阿三.

三、讀第一段,思考並討論.

1、人民群眾崇敬和愛戴魯迅先生表現在哪些方面?

(①參加追悼念的人多;②送來的花圈輓聯多;③送花圈輓聯的有各種各樣的人.)

2、什麼事使“我”驚異?

(看到伯父受到這麼多的人的崇敬和愛戴,感到伯父跟一般人的伯父不一樣,是一位深受人們愛戴的伯父的事.)

3、小結: 這段講了人民群眾崇敬和愛戴魯迅先生,引起了“我”的深思,更激起“我”對伯父的懷念.

四、學習第二段,討論.

1、我是怎樣讀《水滸傳》,結果如何?

“囫圇吞棗”什麼意思?伯父問的時候.“我”就張冠李戴亂說一氣.“張冠李戴”什麼意思?

2、伯父聽了“我”的`回答,怎麼說?伯父的年紀比“我”大,為什麼記性反而比“我”好呢?

(魯迅先生之所以“記性好”,是因為他讀書,而“我”並不是記性差,主要是讀書馬馬虎虎)

馬馬虎虎(反義詞)→認認真真

3、為什麼“我”聽了伯父的話會“又羞愧,又悔恨,比捱打還難受”?

(伯父年紀這麼大學習還非常認真,對學過的知識記得牢,自己與伯父對比,學習太馬虎了,找到了自己的差距,同時也認識到伯父的話是對自己學習態度婉轉的批評,所以……)

4、臨走的時候魯迅為什麼送作者兩本書?

(勉勵作者要認真讀書)

5、這個小故事反映了魯迅先生什麼品質?

小結:這個小故事講魯迅跟“我”談《水滸傳》從中啟發教育“我”要讀書,反應了(對待學習認真嚴肅,關心下一代)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內容。

2、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

3、體會文章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學習第三段,思考並討論.

1、什麼叫“恍然大悟”?“我”當時有沒有真的“恍然大悟”?從哪裡看出來?

(作者年輕小,不魯迅先生話的含義)

2、在座的人為什麼哈哈大笑?

(作者天真無知,把伯父的話錯了,在座的人為她天真,幼稚的解說而感支好笑)

3、引導學生理解“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

(“四周黑洞洞的”是說舊社會的黑暗;“容易碰壁”說明革命者隨時都會遭到迫害.魯迅先生在舊社會經常碰壁,說明受迫害.魯迅先生在舊社會經常碰壁,說明受迫害很深.這個句子用反問和比喻的手法,既真實生活在反映了舊社會人民沒有絲毫的自由,革命者處處遭受迫害的社會現實,又表現了魯迅先生幽默的性格和勇於跟黑暗勢力進行鬥爭,不怕挫折的樂面主義精神.)

4、作者回憶了這個小故事是想說明什麼?

二、學習第四段,討論:

1、畫出描寫車伕傷勢嚴重的句子,讀一讀,並議一議,這麼冷的天,那位拉車的怎麼能光著腳拉著車在路上跑呢?

(“坐在地上呻吟,車子扔在一邊”、“兩隻手……”、“地上淌著一灘血”、“臉上現出難以忍受的痛苦”.車伕家裡窮,連一雙鞋都買不起.天氣那麼冷還在拉車,說明他要拼命掙錢養家餬口.車伕的處境的舊社會勞動人民悲慘生活的一個縮影)

2、伯父他們是怎樣救助車伕的?找出一系列不示動作的詞.這些詞表示魯迅什麼感情?

(“扶上”、“蹲著”、“半跪著”、“夾出”、“洗”、“敷上”、“紮好”、“掏出”、“給”表達了他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關懷)

3、事後魯迅先生為什麼臉變得“那麼嚴肅”、“最後深深地嘆了一口氣”?

(臉變得嚴肅是因為想到車伕在那樣嚴寒的天氣裡還光著腳拉車,受了傷也沒錢治,這是黑暗的舊社會造成的.他無法控制自己對舊社會憎惡的思想感情.“吧一口氣”是對在舊社會苦難中掙扎的勞動人民的同情和對給勞動人民造成如此痛苦的黑暗社會的憎恨.)

4、小結:這個故事講魯迅先生熱情救護和幫助受傷車伕,表達了他對勞動人民深切同情和對舊社會的憎恨.

三、學習第五段.

1、魯迅先生是怎樣關心女傭阿三的?又是怎樣對待自己的?

(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

2、齊讀最後一小節,這一節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既是對開頭照應,又是全文中心句,點明中心作用)

板書設計: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魯迅其人

他的事蹟

他的品格

魯迅的《藥》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體會偉人魯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溫和的一面,理解魯迅豐富而細膩的感情世界。

2.學習本文善於擷取生活瑣事以展現人物性格的寫作方法。

3.品味學習本文樸實無華而又情感深摯的語言。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偉人魯迅豐富而細膩的感情世界。

難點:體會從擷取生活瑣事中去展現人物性格的寫作方法。

媒體準備:投影裝置(視訊、音訊等)、有關魯迅先生的資料磁帶或光碟。

課時安排:3課時。

預習要求:

1.通讀全文,查字典,給生字生詞注音釋義;

2.體會本篇深沉而豐富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示例。

板書: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問:這兩句詩是誰寫的?誰能說說它的意思?

學生自由說。

教師明確並順勢匯入:

這兩句詩是魯迅先生寫的,人們把它看作是先生自己的品質的寫照。第一句是從他對待敵人的鬥爭精神來說的,橫眉冷對,決不妥協,是一副勇猛的鬥士的形象;第二句是從他愛護進步青年方面來說的,表現出一個慈祥智慧的長者的風範。

以前,提起魯迅,很多人總會想起很多詞語:深邃、沉重、嚴厲、倔強、勇毅、果敢……濃黑的一字須,根根向上的頭髮,吸著菸斗、面目嚴肅冷峻。這是魯迅通常留給我們的印象,他似乎“對一切人都懷有憂慮和敵意”。因此,在一些人的心目中,魯迅是嚴厲的、尖銳的,甚至是可怕的。其實,這是人們對他的誤解。這只是魯迅先生性格特徵的一個方面,即“橫眉冷對千夫指”這一方面,不是他的全部。在魯迅顯示活著的時候,十分關心愛護進步青年,著名的“左聯”五烈士,還有文學家唐弢等都受到他的幫助。因此,他的周圍有許多文學青年願意“親近”他,蕭紅就是其中的一個。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蕭紅寫的《回憶魯迅先生》。讓我們一起來走進魯迅,感受魯迅。

二、作者簡介。

蕭紅(1911—1942),原名張遒瑩,1911年出生於黑龍江省呼蘭縣一個地主家庭,幼年喪母。1930年為了反抗父母包辦的婚姻離家出走,流浪各地。1932年認識左翼作家蕭軍並與之結為志同道合的伴侶。1934年在魯迅的幫助下和蕭軍一起來到上海。抗戰爆發後,上海淪陷,蕭紅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於香港九龍。主要作品:《生死場》、《馬伯樂》、《呼蘭河傳》、《小城三月》。

蕭紅的主要成就在小說方面。但她在散文的創作上也有十分突出的成就。她的散文“憑著個人的天才和感覺在創作”(胡風語),以細膩的筆觸,把自己在實際生活中的深切感受清新、明朗、自然、直率、坦白地吐露出來,有著濃厚的抒情色彩。例如,在林林總總的魯迅回憶錄中,她的《回憶魯迅先生》就是一枝獨秀。它不僅是魯迅回憶錄中的珍品,而且也可謂是中國現代懷人散文的楷範,是敬獻於魯迅靈前的一個永不凋謝的花圈。

在本文中,由於作者跟回憶物件魯迅之間有著直接交往,對回憶物件充滿著崇敬緬懷之情,素材又來自於親歷、親聞、親見,因此作品顯得真實感人。

三、檢測預習。

(一)給加點字注音:

咳嗽(késou) 筵(yán)會 窘(jiǒng) 抽屜(ti) 闔(hé)

躊躇(chóu chú) 虔(qián)誠 抹(mǒ)殺 肋(lèi)膜 紊(wěn)亂

嘮叨(láodao) 隔三差(chà)五

(二)詞語解釋:

?鑑賞】鑑定和欣賞(藝術品、文物等)。

?筵(yán)會】即“宴會”,指賓主在一起飲酒吃飯的聚會(指比較隆重的)。

?窘(jiǒng)】①貧窮。②為難。③使為難。課文采用的是第二種解釋,難堪。

?曠代】當代沒有人比得上。

?聽子】用鍍錫或鍍鋅的薄鐵皮做成的裝食品、香菸等的筒子或罐子。

?躊(chóu)躇(chú)】①猶豫。②得意的樣子。課文中用的是第一種解釋。

?抹(mǒ)殺】一概不計;完全勾銷。也作“抹煞”。

?紊(wěn)亂】雜亂;紛亂。

四、默讀課文,初步感知。

(一)讀完本文,魯迅先生給你留下的總體印象是什麼?

(學情分析:讀完全文,學生是可以對魯迅先生留下一個初步的印象的。要引導學生概括性地進行表達。)

學生自由討論。教師明確:可敬的長者,可親的父親。有血有肉的偉人,幽默風趣的智者。

(二)本文主要寫了魯迅先生的哪些小事?請給每一部分加上一個小標題(可以用文中的語句,也可自己概括),看看誰的小標題更恰當。

(學情分析:這是訓練學生的綜合概括的能力。同時,從整體閱讀的思路出發,讓學生整體感知文章的內容和結構,有利於後面進入細節的閱讀理解和分析把握)

學生思考、討論並概括。教師提供參考:

按自然空行,共有十八件小事。小標題可以概括為:1.魯迅的笑;2.魯迅走路的姿態;3.穿衣裳的評論(詳寫);4.不遊公園;5.看電影的路上;6.紙菸;7.休息;8.工作時間(詳寫);9.踢鬼、談鬼(詳寫);10.吃魚丸(詳寫);11.病中(詳寫);12.海嬰的誇耀;13.明朝會(詳寫);14.病好起來了(詳寫);15.木刻畫;16.“若沒有我呢”;17.病“好”了;18.他“休息”了。

(學生的概括也許會有很多不同,例如角度、文字等;只要言之有理,就應予以鼓勵。)

五、佈置課後思考練習。

(一)本文寫了十八件小事,你認為分別表現了魯迅先生的什麼品質或性格特點?

(二)思考“閱讀練習·探究”第二、三題。

第二課時

一、深入研讀,具體把握文章各部分的內容。

(一)本文記敘了魯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十八件小事,這十八件小事,你認為分別表現了魯迅先生的什麼品質或特性?

(學情分析:這個問題對學生來說不是十分困難的。有個別地方比較困難,可以允許存疑,留待後面的深入探究。對個別地方,教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可以直接解說,不要讓學生把太多時間浪費在非重點的部分。)

學生討論。教師提供參考:

1.魯迅的笑:突出“明朗”,發自內心的“歡喜”,可見其觀爽朗、平易近人;

2.魯迅走路的姿態:突出“輕捷”,快,表現魯迅先生幹練敏捷的性格特徵和不顧一切、勇往直前的堅毅精神;

3.穿衣裳的評論(詳寫):突出“全智者”,表現魯迅先生獨到的審美觀;

4.不遊公園:暗示魯迅先生工作的繁忙;

5.看電影的路上:突出魯迅先生的禮讓,表現對他人對親人的愛;

6.紙菸:突出“貴”“賤”的分類,表現魯迅對來客的尊敬和對自己的“吝嗇”;

7.休息:突出“翻一翻書就是休息”,表現魯迅先生對時間的珍惜;

8.工作時間(詳寫):寫一天的時間安排,突出與常人不同的作息習慣,表現魯迅先生抓緊一切時間工作,表現了他“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偉大情懷;

9.踢鬼、談鬼(詳寫):突出詼諧有趣,表現魯迅先生的幽默風趣和大膽,以及他的智慧;

10.吃魚丸(詳寫):突出“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們學不了的,哪怕一點點小事”,表現魯迅先生做事認真,深入實際的嚴謹品質;

11.病中(詳寫):突出魯迅病情的嚴重,表現他為了工作不顧身體疾病的奉獻精神;

12.海嬰的誇耀:突出“誇耀”,用尚不懂事的孩子的細節反襯魯迅病情之嚴重;

13.明朝會(詳寫):突出“明朝會”,表現魯迅對孩子的慈愛;

14.病好起來了(詳寫):寫魯迅的病“好了一點”“又好些”,突出魯迅的朗朗的笑聲,表現魯迅的樂觀精神;

15.木刻畫:寫病中魯迅的一幅木刻畫,暗示魯迅頑強的生命毅力(此處可在後面讓學生討論);

16.“若沒有我呢”:寫魯迅的希望,希望青年一代可以獨立地走正確的道路;

17.病“好”了:突出“覺得做事要多做”、“以為”“準備”,表現魯迅的工作的執著和熱愛;

18.他“休息”了:寫魯迅生命的結束,突出“像他平日一樣,工作完了,他休息了”,表現魯迅“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徹底的奉獻精神。

(二)以上這些內容,看似沒有什麼聯絡,比較雜亂。你能否對它們進行歸類?

(學情分析:這個問題比較複雜。因為本文不是一般的記敘文,各個部分的敘寫是以作者不可遏止的情緒來串聯的,所以學生可能無法把握。教師可以提醒學生注意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來進行歸類。)

學生思考,討論。教師提供參考:

神情姿態:“魯迅的笑”“魯迅走路的姿態”,樂觀開朗、平易近人。

穿著審美:“穿衣裳的評論”,自然樸素、人情練達。

飲食起居:“紙菸”“休息”,簡單隨和、體恤他人。

工作習慣:“工作時間”,不同尋常,忘我精神。

休閒娛樂:“不遊公園”“看電影的路上”“踢鬼、談鬼”,幽默風趣、童心未泯。

日常瑣事:“吃魚丸”“若沒有我呢”“木刻畫”,待人接物、愛護青年。

對待疾病:“病好起來了”“病‘好’了”,樂觀精神。

可以說,雖然本文看似雜亂,但有一個情感上的線索。全文除了許廣平先生的一句極為樸實的感嘆,沒有一個地方有直接的讚美,卻處處透露出對魯迅先生的愛戴、讚美和景仰。同樣的,沒有一個“悲”字,但字裡行間無不透露出沉重的悲傷。

二、深入研讀討論:注意細節的含義。

本文有許多讓人感動的細節。請找出你認為最受感動或最受啟發的細節或語句,與同學交流自己的感受,品味從中得到的啟發。

(學情分析:這是從內容而言,只要學生能找到這樣的細節,有自己的感受即可。因此難度不大,也不必有意增加難度。)

教師提供參考:

(一)魯迅的笑聲。

本文中有多處,例如文章開頭:“魯迅先生的笑聲是明朗的,是從心裡的歡喜。若有人說了什麼可笑的話,魯迅先生笑得連菸捲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來。”寥寥幾句,一個樂觀爽朗、平易近人的魯迅形象便躍然紙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無情”的魯迅形成了鮮明對照。

有一次蕭紅去魯迅家包餃子吃,“餃子煮好,一上樓梯,就聽到樓上明朗的魯迅先生的笑聲衝下樓梯來,原來有幾個朋友在樓上也正談得熱鬧。”可見魯迅絕不是一個不可親近的人,朋友帶給彼此的愉悅由此可見一斑;

在校對《海上述林》的間隙,魯迅見蕭紅進來,對著幾乎天天見面的她,居然說出“好久不見,好久不見”這樣隨便,這樣孩子化的語言,透著風趣,透著玩笑;

“許先生和魯迅先生都笑著,一種對於衝破憂鬱心境的嶄然的會心的笑。”蕭紅時時受著魯迅爽朗的笑聲的感染,也居然學會了以自己的好心情來回報魯迅先生,那一次天晴了,太陽出來了。

(二)魯迅的堅毅。

注意兩個細節。一是“明朝會”中,應答海嬰,之後就不停的咳嗽。一是在病中,卻還同“我”開玩笑,而且“笑聲是朗朗的”。

(三)魯迅的幽默。

魯迅的幽默是飽含智慧和哲理的。例如在“說鬼”中,“魯迅先生說到這裡就笑了起來。‘鬼也是怕踢的,踢他一腳,就立刻變成了人。’”

(四)魯迅的慈愛。

主要體現在魯迅對海嬰的日常小事上。

(五)魯迅的嚴謹。

在“吃魚丸”一事上,可以看出他的嚴謹。用許廣平先生的話說是,“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們學不了的,哪怕一點點小事”。

三、佈置作業。

思考“閱讀練習·探究”第一題。

第三課時

一、深入閱讀和探討:

(一)魯迅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但本文卻大量細緻地記敘他的工作、生活瑣事,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學情預測:這個問題不會太難。這是典型的以小見大的寫法,學生一般會有比較直觀的瞭解。可以從學生閱讀的直接感受出發,探討這個問題)

學生交流討論。教師明確:

大量細緻地記敘魯迅的工作、生活瑣事,有以下幾個好處:

1.更真實。偉人也像凡人一樣會生病,會害怕,也聊天、看電影,也有自己的生活特點和習慣,這就給了讀者一個活生生的、真實的魯迅。這樣的魯迅,更讓人覺得可親。

2.更直觀。通篇都是對魯迅的工作生活瑣事的記敘,讓我們直接感受到魯迅的為人、做事、對待生活、對待工作方面的許多感人之處,以及他思想、性格方面的不少特點。而這些都不是通過作者的抽象說教中來的。

3.更真摯。通篇的細節描寫,基本上都是白描,幾乎無一評論,無一直接抒情,而真情畢現。尤其是寫到魯迅生病之後的各個細節,寫到海嬰的“明朝會”,看似完全平靜的敘述,無一“悲”字,但悲劇色彩流溢其間,讀來令人心酸。

4.更有趣味。關於魯迅的許多富有趣味的生活細節的描敘,可以引起讀者的濃厚的閱讀興趣。

5.更有表現力。也就是所謂以小見大的寫法的最大的妙處。文中許廣平的一句話十分恰當:“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們學不了的,哪怕一點點小事。”看似輕描淡寫,實則富有思想含量。

(板書:瑣事,正面描寫)

(二)本文除了寫魯迅之外,還寫了其他的`什麼人?寫這些人有什麼作用?作用一樣嗎?

(學情分析:在第一個問題的基礎上進入本問題,目的是引導學生理解側面描寫的手法及其作用。對學生來說,難度增加了一些,但因為有第一個問題的鋪墊和比較,這個問題也可以比較順利的解決。)

學生思考討論。教師明確:

還寫了“我”(作者蕭紅)、海嬰、許廣平。

寫他們的作用,是從側面烘托魯迅,起到烘雲托月的表達效果。但由於三個人的身份不同,所以作用也不一樣。

本文是回憶性散文,寫“我”的親見、親聞,一是使所敘之事更為真實,二是使情感的抒發更有感人的力量(抒情的張力)。例如平靜的敘述中飽含的深刻的情感,尤其是“悲”感。

寫海嬰,主要是通過海嬰的年幼無知,童言無忌,從側面表現魯迅對孩子的慈愛;而且,海嬰的無知、無忌,也與大人的內心的擔憂形成對比。

寫許廣平,是更典型的側面烘托。例如,魯迅病危時,她“很鎮靜,沒有紊亂的神色”,雖然也曾“當著人哭過一次”,但“該做什麼,人是做什麼”,她的堅強,有力地襯托出魯迅的堅強。

(板書:側面描寫 烘雲托月)

二、品味語句

(學情分析:本文值得品味的句子很多,教師可以放開手來,讓學生自己去品味,自己去找最有感覺的語句來咀嚼,來分析它們在寫作方法上的特色。)

教師提供參考:

(一)人家都起來了,魯迅先生才睡下。海嬰從三樓下來了,揹著書包,保姆送他到學校去,經過魯迅先生的門前,保姆總是吩咐他說:“輕一點走,輕一點走。”

第一句話,採用了對比的寫法,突出魯迅先生忘我的工作習慣,話雖平淡,情感卻十分深摯,一個“才”字透露了玄機。

第二句話,主要是寫保姆對海嬰的吩咐,卻也從側面突出了魯迅的人格魅力。海嬰年幼,孩子蹦蹦跳跳是特性,但保姆總是要吩咐他“輕一點走”,因為怕吵醒了徹夜工作、剛剛才睡下的魯迅先生。一個“總是”表現了這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同時也是魯迅長期不顧身體健康忘我工作的側面表現。

(二)魯迅先生剛一睡下,太陽就高起來了,太陽照著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著魯迅先生花園的夾竹桃,明亮亮的。

這是本篇中比較少見的景物的描寫。雖然十分簡單,但卻很有象徵意味。太陽是明亮的,照著隔院子的人家,照著夾竹桃,也是明亮亮的,景色樸實平常而又十分溫馨和諧,成為魯迅先生的“睡”的背景和襯托。

從本文的“回憶”和“悼念”的特點看,這樣的景物描寫又別有深意:在奮鬥終身的魯迅先生身後,我們一定會有光明的世界,一定會有明亮亮的未來。

(三)魯迅先生說到這裡就笑了起來。

“鬼也是怕踢的,踢他一腳,就立刻變成了人。”

……我想,倘若是鬼常常讓魯迅先生踢踢倒是好的,因為給了他一個做人的機會。

魯迅的笑很感人。魯迅的話更富深意和哲理。這裡,“鬼”與“人”都有了象徵意義。聯想到魯迅先生戰鬥的一生,吶喊的一生,又有多少“鬼”被踢成了“人”!這就是魯迅的力量。

作者將錯就錯的一句話,是明知其荒謬,卻又把這荒謬推想極端,造成了詼諧的趣味,形成了幽默感。幽默而深刻,這是更為可貴的思想深度。

(四)魯迅先生大概看出了我的不安來了,便說:

“人瘦了,這樣瘦是不成的,要多吃點。”

魯迅先生又在說玩笑話了。

“多吃就胖了,那麼周先生為什麼不多吃點?”

魯迅先生聽了這話就笑了,笑聲是朗朗的。

魯迅在病中,卻還那麼細心,還“大概看出了我的不安”,還說“玩笑話”,這是他的對“我”的一如既往的關心和愛護。

更感人的是魯迅的笑聲,“笑聲是朗朗的”,無私無畏的戰士,樂觀積極的精神。

(五)魯迅先生以為自己好了,別人也以為魯迅先生好了。

準備冬天要慶祝魯迅先生工作三十年。

言淺意深,詞輕情重。兩個“以為”,與魯迅病情的實際相對立。魯迅先生“以為”,是因為他一貫的不畏懼疾病,一貫的樂觀自信;別人——熱愛他的人“以為”,是因為對他的身體健康抱有太強烈的熱望。然而不幸的是,這都是錯覺——真是悲從中來。

“準備冬天要慶祝”,因為都“以為”魯迅先生病好了;特別提到“冬天”,因為,魯迅先生在10月17日逝世,人們的熱望與殘酷的現實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使悲傷之情更深。

三、佈置作業

完成《伴你學語文》p74的本課練習。

附1:板書設計

第一、二課時

神情姿態:(一、二),樂觀開朗、平易近人。

穿著審美:(三),自然樸素、人情練達。

飲食起居:(四~七),簡單隨和、體恤他人。

工作習慣:(八),不同尋常,忘我精神。

休閒娛樂:(九),幽默風趣、童心未泯。

日常瑣事:(十),嚴謹認真。

對待疾病:(十一~十七),樂觀精神。

第三課時

寫魯迅先生的瑣事 正面描寫 以小見大

側面描寫

魯迅的《藥》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會寫本課的生字,正確讀寫“遺體、輓聯、團聚、失聲痛哭、囫圇吞棗”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3.理解課文的內容,懂得魯迅先生是一位關心愛護青少年成長;熱愛勞動人民,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深受廣大人民群眾愛戴的人。學習魯迅先生關心他人、愛憎分明的高尚品質。

4.學習抓住語言、動作、神態來表現人物品質的方法。

教學重點

1.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2.學習抓住語言、動作、神態描寫刻畫人物的方法。

教學難點

感受魯迅先生愛憎分明,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質。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一、課時目標

1.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遺體、輓聯、團聚、情節、記性、儲存、失聲痛哭、囫圇吞棗、張冠李戴、馬馬虎虎、恍然大悟、飽經風霜”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初識魯迅,匯入新課

1.學生談自己眼中的魯迅。

2.教師講述心中的魯迅。

3.讀題入文。師:同學們,通過這番介紹,我們知道了魯迅先生是一個了不起的偉人。但是,魯迅在世的時候,他的侄女周曄還是個不滿十歲的小姑娘。小周曄眼裡的伯父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今天我們就通過她的視角來認識魯迅先生。(板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學生讀題,教師引導讀出小侄女對伯父深深的愛。

三、初讀課文,認讀字詞

1.認讀會認的生字詞。(課件出示)

2.學習會寫的生詞。

(1)音:開始朗讀,找出重點字音,連讀兩遍。(課件出示)

(2)形:(課件出示)

①形近字組詞:

詳——祥挽——換咳——該

搞——稿恍——晃

②同部首字歸類:囫圇咳嗽

(3)義: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

四、整體感知,理清文脈

1.瀏覽課文,瞭解隔行分段的方法。

2.指名分別讀課文的五段,想想講的是什麼。(出示課件)

第一段:伯父逝世後,人們沉痛地悼念他。

第二段:伯父教育“我”認真讀書。

第三段:伯父笑談鼻子被牆壁碰扁的趣事。

第四段:伯父熱情救護和幫助車伕。

第五段:伯父關心女傭阿三。

3.學習加小標題的方法。

4.學生練習寫小標題,集體交流、評議。

(板書:1、眾人悼念2、笑談《水滸傳》3、趣說“碰壁”4、救治車伕5、關心女傭)

5.再讀課文,談談印象。

師:選擇你喜歡讀的故事,再次朗讀,說說魯迅先生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設計意圖:通過幾次有目的地讀書,在歸納、概括段意和小標題的過程中,訓練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培養綱舉目張的意識,幫助學生逐步理清文章的思路。

第二課時

一、課時目標

1.能夠聯絡上下文或結合時代背景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學習抓住語言、動作、神態描寫表現人物品質的方法。

2.感受魯迅先生愛憎分明,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質。

二、複習

1.聽寫詞語,夯實基礎。

2.分組讀文,回顧課文。

三、尋材表達,解讀魯迅

師:在魯迅“笑談《水滸傳》”“趣說‘碰壁’”“救治車伕”“關心女傭”的故事中,他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慈愛幽默風趣有愛心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

2.各組分別選擇一個故事,個人讀思圈畫,並練習表達,然後學習小組內交流完善。

課件出示: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一個______的人。

3.推選首席,交流感悟,教師點撥。

交流前,教師提示:首席代表發言後,可以補充完善,有新的體會也可以發表看法。

(1)笑談《水滸傳》。

師:下面,我們就跟隨著周曄的記憶一同走進她與伯父在一起的日子。先讀“笑談《水滸傳》”。

①預設一: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一個慈愛、幽默的人。

關鍵句:(課件出示)伯父摸著鬍子,笑了笑,說:“哈哈!還是我的記性好。”

②預設二: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一個教育有方(或愛孩子、懂得保護孩子自尊心)的人。

關鍵句:(課件出示)聽了伯父這句話,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捱打捱罵還難受。從此,我讀什麼書都不再馬馬虎虎了。

請學生體驗“我”的心理:“我”的內心感受到了什麼,可能在想什麼?由此感受伯父的笑語是一種委婉的、藝術的批評。正是這樣藝術的教育,短短一句話讓作者受益終生,養成了良好的讀書習慣。

(2)趣說“碰壁”。

①預設一: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一個幽默風趣的人。

關鍵句:(課件出示)“可是到了後來,碰了幾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我說,“您怎麼會碰壁呢?是不是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

首席彙報之後,再分角色朗讀小周曄和伯父的對話,男同學讀伯父的話,女同學讀周曄的話,教師讀提示語。師生共同感受周曄和伯父之間的親情和魯迅的幽默風趣。對話前,提醒學生要有角色意識。

此時自然引出難點:伯父為什麼要這樣說呢?真正想說的是什麼?

②預設二: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一個敢於鬥爭、堅持戰鬥的人。

關鍵句:(課件出示)“你想,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

引導學生思考:這裡的“壁”真的是“牆壁”嗎?“四周黑洞洞的”指什麼?

課件出示對“四周黑洞洞”和“碰壁”的理解:比喻當時的社會一片黑暗,人民連一點民主和自由都沒有;指與反動勢力作鬥爭時受到挫折與迫害。

(3)救治車伕。

①預設一: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一個有愛心、有同情心的人。

關鍵句:(課件出示)爸爸跑到伯父家裡不一會兒,就跟伯父拿了藥和紗布出來。他們把那個拉車的扶上車子,一個蹲著,一個半跪著,爸爸拿鑷子夾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給他洗乾淨。他們又給他敷上藥,紮好繃帶。

伯父又掏出一些錢來給他,叫他在家裡休養幾天,把剩下的藥和繃帶也給了他。

觀察課文插圖,抓住魯迅先生的動作“跪、掏、給”等,感受他對陌生的車伕的愛心和同情心。

②預設二: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一個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人。

關鍵句:(課件出示)這時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見,而且現在也清清楚楚地記得,他的臉上不再有那種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變得那麼嚴肅。他沒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頭上,半天沒動,最後深深地嘆了一口氣。

a.引導學生齊讀這段話,思考:伯父的“深深嘆息”是為哪些人?在嘆什麼?

b.創設情境,朗讀指導:(播放音樂)在小提琴音樂聲中,教師引讀這個故事。

(4)關心女傭。

預設: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一個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人。

關鍵句:(課件出示)她說:“周先生自己病得那麼厲害,還三更半夜地寫文章。有時候我聽著他一陣陣接連不斷地咳嗽,真替他難受。他對自己的病一點兒也不在乎,倒常常勸我多休息,不叫我乾重活兒。”

學生容易感悟,此處一帶而過。

4.依據板書小結四個故事,引導學生感悟魯迅先生的偉大品格。

四、讀寫結合,學會表達

1.師:在伯父逝世九年後,周曄在對伯父深深的懷念中動情地寫下這幾件生活小事,卻為我們勾畫了一位偉人的形象,這種寫法就是——小中見大。除此之外,她還採用了哪些表現手法?

①直接描寫——笑談《水滸傳》、趣說“碰壁”、救治車伕

②間接描寫——關心女傭

③細節描寫——救治車伕

2.研讀第一段。

①師:這樣一位伯父走了,萬分悲痛的周曄當時是什麼感受?誰來讀第一段?

課件出示:我呆呆地望著來來往往弔唁的人,想到我永遠見不到伯父的面了,聽不到他的聲音了?也得不到他的愛撫了,淚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來。

指導朗讀:聲音越來越輕,語速越來越慢,讀出悲傷之情。

②師:魯迅先生走了,悲傷的又何止周曄一人,還有誰?

指導朗讀:現在,把所有的“淚”聯絡在一起,你想想,對於魯迅的逝世,為什麼有那麼多人流淚呢?(課件出示悼念魯迅畫面,馬斯奈的小提琴名曲《沉思曲》響起)

③點出場面描寫的表現手法。

④師:魯迅先生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為什麼得到這麼多人的愛戴?課文中有一句話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概括性地回答,迅速瀏覽課文,看誰最先找到。

(的確,伯父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

這句話既是對第一段提出的問題的回答,也總結、貫穿了這四件事,全文結構井然。

設計意圖:把讀與寫有機結合,教給學生塑造人物的幾種表現手法,努力實現用教材教的思想。

五、佈置作文

1.介紹一個你所瞭解的如魯迅一樣“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的人。

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