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國小數學新課標教案7篇

教案的詳細性有助於其他教師理解和使用它,以實現一致的教學標準,教案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評估教學質量,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國小數學新課標教案7篇,感謝您的參閱。

國小數學新課標教案7篇

國小數學新課標教案篇1

課標內容:

感知兩個加數交換加數的位置,得數不變,同一個問題可以用不同的算式解決。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經歷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體會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過程與方法--經歷發現“a+b=b+a”這一規律,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知識與技能--經歷觀察、猜想、操作驗證、交流等活動,培養觀察、分析、推理、歸納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發現“a+b=b+a”這一規律“,並能靈活運用。

教學流程:

教學流程

設計意圖

創設情境

--

初步體驗

1、同學們,你知道哪兒有數學嗎?那你能從我們身邊找出一個數學問題嗎?

2、這不,笑笑和淘氣來到停車場,也發現了數學問題,請看:(掛圖出示主題圖)

他們倆發現了什麼?

你發現了什麼?

從笑笑和淘氣列的算式中你能發現什麼?

1、給學生創設情境,體驗數學無處不在。

2、通過觀察,發現規律(兩個要加的兩個數交換位置,結果不變)。同時求知慾增強。

操作驗證

--

深入體驗

活動一、猜一猜

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有這樣的規律呢?(生猜)

活動二、擺一擺,算一算

請同學們想辦法證明一下自己的猜想。也可前後兩位同學合作交流解決。(邊擺邊算邊寫)

全班交流後,總結得到”a+b=b+a“這一規律”。

活動三、玩一玩。(練一練第1題)

下面我們來玩一個手指遊戲,根據我的手勢列出算式,看哪位同學又快又對又多。

同桌玩這個遊戲

活動四、試一試,你能列出更多的算式嗎?(出示小兔拔蘿蔔圖)

給學生創造探究的機會:通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對問題敢於猜想、驗證。

鞏固應用

--拓展體驗

1、算一算,看誰做得既快又對(練一練2題):

做完後,提問:你發現了什麼?做這組題,你認為怎樣想會更快?

2、比一比。(用手勢演示出答案)

3、排排隊遊戲(25頁4題)

4、看一看,填一填,說一說。(學生先看,再填,再說想法)

1、學生髮現:利用這一規律可以避免重複計算。

2、體會從多角度思考的樂趣。

評價反思--再現體驗

同學們,這節課你發現了什麼?這節課中你最值得驕傲的是什麼?

國小數學新課標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學會看鐘表,會認讀整時和半點。

2、滲透珍惜時間的教育。

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教學重點:

會認讀整進、半時。

教學難點:

通過對比,認識整點與半點的特點。

教學準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教師先出一個謎語,讓學生猜一猜。

2、出示各種漂亮的鐘,激發學生認識鐘錶的__。

3、拿出實物讓學生辨整點與半點時鐘分別是如何敲的?

二、說一說。

1、說說課本當中,小明的一天是怎麼度過的?結合小組討論。

2、小朋友的一天又是怎樣度過的呢?

三、認一認。

具體地說說小明幾點在幹什麼?

三、比一比。

引導學生討論,發現半時和整時的區別,這是本節課的難點,討論完後請小組長代表發言,最後教師作出總結。

四、結合實踐。

1、結合自己的實際,說說自己是怎麼安排時間的。

2、引導學生合理安排時間,樹立珍惜時間的觀念。

五、練一練。

1、第1、2題都是鞏固鐘錶的認識。

2、小調查是學生結合生活經驗來說一說,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可作為一次家t作業,第二天來進行組織交流。

國小數學新課標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自學,瞭解我國的傳統計算工具——算盤,及其計算方法;使學生知道計算器上的各個功能鍵的作用,會使用計算器進行計算。

2、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習興趣,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點:

認識算盤、計算器,計算器的使用

教學難點:

利用計算器進行計算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流程:

一、談話匯入(3分)

計算工具從古到今,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經過了漫長的發展過程。

二、自主學習(5分)

1、學生自主學習教材23--24頁。

(1)瞭解計算工具的發展史。

(2)認識算盤。算盤上的每一檔代表一個數位。我們選定一檔作個位(做個記號),從這一檔起向左數,就是十位、百位、千位、萬位,這與整數的數位順序完全相同。算珠都靠框時,表示算盤上沒有數。計數時要撥主靠樑。一個下珠表示1,一個上珠表示5。在十位、百位、千位、萬位撥珠靠樑,就分別表示幾十、幾百、幾千、幾萬,“0”用空檔表示。

(3)計算器的認識。找學生說一說你知道計算器有哪些功能鍵?

2、學生自主學習教材26頁例1。

3、嘗試訓練:825-138 26×39= 312÷8=

4、學生自主學習教材26頁例2。

5、學生彙報交流。

6、教師強調並小結。

三、自主練習(8分)

師:通過剛才的自學,同學們已經初步掌握了本節課的知識,下面我們來進行自主練習,看誰把今天的知識學的,最棒!

1、用計算器計算。

55846+7646= 13027-8934= 66280×23=

6908×37= 111111111÷9= 395412+10589=

2、小組彙報。(抽籤彙報,可以選擇口頭展示或黑板展示等)

3、教師強調小結。

四、當堂檢測(發試卷)

師:同學們,我們再接再厲,用的成績來結束今天的學習,好嗎?那下面我們進行課堂檢測,看誰完成的又快又正確!

五、評價總結(4分)

1、教師面批3人左右,然後小組內交流答案,自批,統計正確率;

2、小組彙報完成情況。

3、教師總結錯題的型別,再次精講。

4、學生談收穫和自我評價。

國小數學新課標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體驗分類標準的多樣性,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有不同的分類。

2、讓學生進一步體驗分類的思想及其在生活中的用途。

教學重點:按照確定好的標準進行分類。

教學準備:學習用具,幾何圖形。

教學方法:情境活動參與教學。

教學過程:

一、活動匯入

1、讓學生整理自己的書包。

組織討論:說一說是怎樣整理的,

2、讓學生看一看教科書的圖。

說一說這兩個小朋友怎樣整理的。

3、小結:

分類結果在同一標準下是一樣的,在不同標準下呈現多樣性。

二、練一練。

1、分一分,說一說。

(1)怎麼分?說標準。

可以按年齡分類,按性別分類。

(2)圖上有什麼,怎麼分?

可以按顏色分類,按樣式分類,按樣式和顏色分類。

(3)圖上有什麼,怎麼分?

可以分成機動車和非動車兩類:大車、小車、自行車三類,按分配個數分成三類。

2、看一看,可以怎樣分。

(1)圖上畫著什麼,可以怎麼分。

(2)彙報,交流:可以按大小分類,按形狀分類。

3、想一想有哪幾種分法。

看圖,可以怎樣分。

按大小分類,按顏色分類,按用途分類。

三、小結,實踐

1、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明白了什麼?

2、實踐活動。

到圖書館或書店看一看。

國小數學新課標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簡單瞭解計算工具的發展,包括結繩計事等遠古計數方法、算籌的簡單知識、傳統計算工具——算盤,及其計算方法、生活中常用的計算器、和現代計算機的發展史。展示人類偉大的創造過程和聰明才智,體會到人們為了方便在計算工具方面的探索和努力,受到愛科學、學科學的教育。

2.使學生知道計算器上的各個功能鍵的作用,會使用計算器進行計算。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

3.通過學習,使學生感受到計算在日常生活、生產實踐中的作用。

【重點難點】

利用計算器來進行計算。正確使用儲存運算鍵。

【教學策略】

1.計算工具的介紹可以結合第25頁的閱讀材料進行,使學生對計算工具的發展有一個比較全面的瞭解。

2.算盤的介紹具有豐富的文化傳統教育因素,學生可事先查閱資料,介紹算盤的發展過程和曾經廣泛使用、對亞洲國家的影響等輝煌歷史。

3.介紹電子計算器時,重點在向學生介紹常用鍵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時,可利用學生手中的計算器,讓學生自己探索發現各個功能鍵的作用。在弄清如何計算,和儲存鍵如何使用等重難點時可運用電腦課件進行實際的演示。

【教學過程】

一、直接匯入:

師:這節課我們來上一節數學課。同學們都知道,數學總是離不開計算。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認識計算工具。(板書課題:計算工具的認識)

二、自主探究計算工具

你都知道哪些計算的工具?誰願意給大家介紹介紹?

生可能會答:計算器、算盤……

設計意圖:學生課前通過預習,查詢資料。課一開始即讓學生展示自己所瞭解的計算工具,發散學生思維,提高學習興趣。教師根據學生彙報的情況有重點的請學生介紹如繩結、算籌等使用的方法,從而進一步使學生體會計算工具發展的過程。

1.遠古計數:

師:看來同學們的知識都非常豐富,但有關計算工具的知識還遠不止這些,計算工具從古到今,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經過了漫長的發展過程。遠古時代,人類在捕魚、狩獵和採集果實的勞動中,產生了計數的需要。人們就用什麼來計數?(板書:遠古計數)

生回憶:手指、石子、結繩或在木棒上刻痕來計數。

2.算籌:

師:這種方法只能計數,而不能清楚的表示出計數級是什麼事情,人們開始想一些新的辦法來計數。這就出現了這樣一種計數方法——算籌。(出示課件)

(板書:算籌)

師:介紹算籌:我國古代人用算籌計算。算籌是用271根木棍或竹子製成。在多媒體白板上展示。算籌是如何用來計數的。有數位,哪一位表示幾就用小棍來表示。一個豎棍就是1,二個就是2,五個就用一個橫棍來表示……空格表示零。

3.算盤:

師:後來我國勞動人民創造了算盤作為計算工具。七八百年前,算盤已經在我國廣泛使用。出示實物。

展示算盤:上面有兩顆珠子,每顆代表5,下面每顆珠子表示1。一檔共表示多少?表示15。因為我國古代是15進位制。現在是滿十進一。所以算盤後來遊船到日本、朝鮮等國。進行了改進。就是老師手裡的這個算盤。上面是1顆珠子。一檔表示多少?一檔表示10。它的特點是結構簡單,使用方便,特別實用。他計算數目較大和數目較多的加減法,更為簡便。

4.計算器:

師:我們現在最常用的計算工具是哪一個?

生:計算器。

師:你在哪裡見過計算器?

生可能回答:菜市場、早市計算菜的價錢。超市計算物品的價錢。……(學生介紹)

師:拿出你手中的計算器,同學們可以互相看一看,你們的計算器各部相同?因為根據各種不同的需要,所以有科學專用的計算器,有最簡潔的計算器……但他們的功能都大致相同。

設計意圖:展示學生手中的計算器,讓學生對計算器的大小、模樣、作用有初步的瞭解,為下一步具體學習計算器的使用打下基礎。並引起探索的興趣。

5.電子計算機:

師:接下來科技又向前推進,人們又發明了什麼?

生:電腦。微機。

師:電子計算機。(出示課件)

生看課件:臺式電腦,膝上型電腦,掌上電腦。

師: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計算工具會更加先進。就等著在座的各位,你們這一代人去實現。

設計意圖:通過了解計算工具發展的演變史,認識算籌、各種算盤,瞭解算盤計數,讓學生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使學生更深層次地感受到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從中受到愛國主義的教育。課件的展示快捷,而且本身它就是電子計算機,展示現代科技的發達。並引導學生,科技不會停滯,未來更先進的計算工具就等著你去發現,發明。

三、計算器的認識和使用

師:現在我們就來學習使用計算器。拿出你們的計算器。你認識哪些功能鍵?他們都是幹什麼的?自己按按試試,琢磨琢磨。

生摸索,嘗試各個鍵子的作用,發現了就說出來。

師根據學生的發現,引導全體學生學習。跟著老師的指示嘗試。

師:還有date表示日期,老師剛才聽見有的計算器有聲音,你知道如何去掉音樂和聲音嗎?自己琢磨琢磨。

師:電腦展示各個功能鍵的名稱。邊出示,邊講解。

師:現在我們就來用你手中的計算器進行計算。嘗試一道加法:4468+1792=

生進行操作。然後說出結果,並說明輸入過程。先輸入4468,再輸入加號,輸入1792,再輸入等號。

結果就出現了。(師可用電腦課件實際演示計算過程。)

師:嘗試減法、乘法、除法和小數計算。32010-8925= 126×39= 312÷8=

6.34-4.7=

生進行操作,輸入資料,並說出計算結果。

師:計算綜合算式。複習運算順序。當計算6396÷(520-438)時,怎麼辦?

生討論方法。可以用紙記錄下來,再接著算。可以……

師:我們來學習儲存運算鍵的使用。m+表示儲存資料,m-表示刪除資料,mr表示提取資料。我們來嘗試一下。輸入520-438,算出結果,輸入m+進行儲存,然後輸入6396÷,再輸入mr進行提取,輸入等號。

師:重新演示一遍,以鞏固。出示一道題目,讓學生運用這種方法計算,並找一名同學到電腦上來演示。邊演示邊講解過程。

設計意圖:認識計算器,我選用自主探究法,讓學生自主瞭解計算器各個功能鍵的作用,並在老師的指導下能運用計算器進行四則計算,探究計算規律,尤其是儲存功能鍵的使用更是有趣又有難度。既培養學生觀察、推理能力。也可以端正學生對待計算器的正確態度,懂得合理地利用它。

四、練習應用:

師:看來同學們都會使用計算器,那我們就藉助計算器來做一個遊戲好不好?

1.闖關遊戲:

(遊戲規則:1、以小組為單位,共闖兩關,兩關都過即為獲勝。2、每關開始以老師口令為準。)

2.尋找方法速算:

25×4×8= 13897×16×0= 99+199= 155555÷5=

五、拓展延伸: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認識了計算工具,你還想了解哪些有關的知識?課下同學們可以到網頁中繼續去了解計算器的相關知識。

【板書設計】

計算工具的認識

1.遠古計數

2.籌算

3.算盤

4.計算器:m+儲存m-刪除mr提取

5.計算機

國小數學新課標教案篇6

一、 課前交流

師:我看到同學們已經把自己的物品擺放好了,大家都帶來了數學書、練習本、文具盒。(老師稍有停頓),我還看到了大家文具盒裡有一樣我特別想要借的東西

生好奇地問:什麼?

師:橡皮。誰願意借給我?

(生一個個都舉起橡皮表示願意。)

師:大家都這麼熱情,太感謝大家了。好,我請幾位同學幫我借一下。(請8名學生

就近幫忙借橡皮)

師:(把學生的橡皮一塊一塊地借了過來,並表現出非常感謝的神情。)你們把橡皮都

借給我了,你寫錯了怎麼辦?

一生:我還有。

師:哦,還有,老師還想借。(直到完全借完。)

師:我借這麼多橡皮,幹什麼用呢?

生紛紛說:你自己寫錯了,要擦;

做魔術;

看橡皮都有哪些形狀;

用橡皮拼圖。

師:我借你們的橡皮幹什麼用呢?哈哈,我就是為了讓你們沒有橡皮用。沒有橡皮,

下筆會更小心一些。就算寫錯了,也沒關係,仔細欣賞一下自己錯在哪裡,然後再寫一寫,這樣您會寫的更好!

(反思:“沒有橡皮,下筆會更小心”,這是自然的結果。當我們知道某件事情沒有後路的時候,自會多幾分慎重。現在的學生大多比較浮躁,缺乏責任心,往往不肯靜下心來想好了再動筆,常常是毛手毛腳,一看就動筆,一動筆就錯,一錯就擦。寧靜才能致遠,教學生靜心思遠,對他們的成長有好處。另外,這樣一個環節的設定,還能很好的拉近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尤其是像這次賽課,在上課之前與學生沒有見面的機會,只有儘快拉近師生距離,才能減少師生的陌生感,彼此儘快熟悉,使學生在一個輕鬆的氛圍中投入學習。)

二、 情境匯入

(出示主題圖:師在黑板上畫了一棵大樹,然後貼上了9只紅色小鳥)

師:聽說咱們班的小朋友特別棒,今天有一群小鳥也想來和大家一起學習,大家歡迎麼?

生異口同聲:歡迎!

師:大家看,黑板上有一棵大樹,大樹上有好多小鳥,請大家仔細數一數大樹上有幾隻小鳥?

(反思:這裡我沒有用課本上的情境圖,而是創設了一個大樹、小鳥這樣一幅美麗的情境圖,我認為這節課的情景創設比較成功。因為問題情境的創設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新知的熱情,而且還可以能很快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讓學生在理解10以內數的順序時,只讓學生順著數,而沒有讓學生倒著數。另外,在這裡如果把事先準備好的小棒發給學生,再讓學生親自動手擺10個小棒,並將它們捆成一捆,瞭解“10個一,可以組成1個十。”這樣可以滲透“10還是個計數單位”,為後續學習做鋪墊。)

生:9只(有一生說10只)

師:到底幾隻呢?請剛才這位小朋友來數一數。

(請說10只的學生到黑板前數,黑板太高,學生探不找,師抱起孩子數。)

(反思:今天在梨林實小做課的這間教室裡沒有講臺,因此黑板相對就比較高,我站在那裡,最多隻能夠到三分之二的高度,即使圖畫得再低,對於一年級的小孩來說,還是很難夠得著,沒辦法,我抱起了孩子,這樣孩子就可以夠得著了。我們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眼中時刻要有孩子。)

生:我看到老師手裡還拿了一隻,所以是10只。

師:哦,那現在又有一隻小鳥飛了過來。(師把手中的一隻__小鳥貼到大樹上)那

麼,現在有多少隻小鳥呢?

生異口同聲:10只。

(再請一生到黑板上數。)

師:今天我們就來認識10(師出示課題,生齊讀課題)

師:那麼,在你的身上有10麼?

生異口同聲:有!

師:你身上的10在哪裡?

生:在手上。

師:誰來數一數?

(生紛紛舉手,請一生到前面面對大家數一數。)

師:除了手上,我們身上哪裡還有10?

生:腳上。

師:還有麼?我剛才看到有的同學在摸自己的頭髮,在我們頭髮上有10麼?

生1:沒有

生2:有,頭髮上有好多好多10呢。

師:對,我們的頭髮有好多好多的10呢。除了我們的身上,其實生活中也有很多很多的10。

(反思:在這個環節中,為了讓學生對10有充分的認識,我讓學生找自己身上的10,

孩子們參與非常積極活躍,但“數學源於生活”,如果能夠更多的創設一些與學生生活情景緊密聯絡的生活情境,這樣會為學生的觀察提供更多的參與機會,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一種親切感。)

三、9和10比大小

師:我們前面認識了1-9,今天又認識了10,你知道這些數中,誰大誰小麼?

生1:10大。

師:大小是相對的,我們不能只說誰大,要說出誰大誰小。

生2:10大1小。

生3:10大3小。

生4:10大9小。

(還有好多學生爭著搶著想要說)

師:還有這麼多同學想要說,那每個同學給你的同桌說一說。

(生同桌互說。)

師:說完後坐端正。(稍停)大家說得真好,老師聽到了好多不同的答案,不過,老師聽到了一個共同的聲音:10大。我們前面認識的9都那麼大了,大家卻都認為今天認識的10。誰能說說你怎麼知道10比9大?

生1:10個比9個多了一個。

生2:9只小鳥,又飛來一隻變成10只了,所以10只多。

師:說得真好!誰還有自己的想法?

生3:10個人比9個人多1個。

生4:9加1是10。

師:那麼,10比9怎樣?

生異口同聲:大。

師:9比10怎樣?

生異口同聲:小。

(師板書9 10 10 9)

師:誰能用大於號和小於號填一填?

(請學生填)

師:大家注意看,大於號和小於號的口都朝著誰?

生:10!

師:也就是說,誰大口朝誰開。

(反思:對於大小比較孩子們已經有了1—9的學習基礎,這裡順理成章,比較容易,耗時過多,尤其是大於號和小於號不必再像新知一樣讓學生認識,也就是說應該注意前後知識的聯絡,學生會的就不要講,或儘量少講,這樣可以提高課堂效率,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裡學得更多的東西。)

四、10的組成

師:大家剛才表現真棒!下面,老是想請大家幫個忙,大家願意幫老師麼?

生:願意!

師:我家來了一個小客人,家裡還有10顆糖,我家兒子和小客人一起分糖吃,他們兩人怎麼分?

(反思:情境創設能很好的吸引學生,激發學生樂於助人的意願,但是如果能把情境中改成學生自己,會給學生下面的語言表述帶來方便,效果會更好一些。)

生1:每人5顆。

師:為什麼這麼分?

生1:這樣分,兩個人的一樣多。

師:誰還有不同的分法?

生2:如果是我,我分3顆,給客人分7顆。

師:為什麼這麼分?

生2:因為我是主人,他是客人,我給他多一些。

師:小主人真熱情!很好!請坐!誰還有不同的分法?

生3:我是主人,我留2顆糖,給客人8顆糖。

師:真大方!大家剛才有的是按照平均分,有的是作為小主人,給客人多分一些,那麼,還有其他不同分發麼?同桌互相說一說,比比看那組同桌合作的,合作的同桌,在下課時,黑板上漂亮的小鳥就會飛到你們的手中。

大家可以用自己的小手來幫助自己,每根手指表示1顆糖。

(學生開始同桌交流)

(反思:這裡的同桌交流目的不夠明確,導致後面會有第二次的交流。如果在這裡交流時,我能給出更清楚的指令,如:10顆糖到底有多少種分法呢?用自己的手指代替糖,比比看,那些小組分法最多,而且還能按照一定的規律清晰地介紹給大家。此外,還可以讓同桌合作,把所有的分法寫下來,這樣會更清晰明瞭,效果會更好。在這裡,我也認識到教師引導的作用之大,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而教師是課堂的主導,這裡的“導”,應該不是“導演”,而是“嚮導”,要引導學生怎樣有效地做好一件事,提高課堂效率需要“導”好的!)

第一組同桌彙報:我們有3種分法,第一種是我們都分5顆;第二種是我留2顆,給客人分8顆;第三種是我留3顆,給客人留7顆。

第二組同桌彙報:我們還有2種分法,一種是我留1顆,給小客人9顆;另一種是我留4顆,給小客人分6顆。

師:哪組還有不同方法?

(沒人舉手)

師:老師真的非常感動。大家都這麼熱情,除了一種平均分以外,其餘四種都是在照顧客人,給客人多分一些,真好!可是,如果我家兒子有些自私,他拿著糖不捨得給客人多分一些,怎麼辦?你有其他分發麼?

生1:那可以是給客人4顆,自己留6顆;或者自己1顆,給客人9顆。

生2:還可以是給客人3顆,自己留7顆。

生3:也可以是給自己留8顆,給客人1顆。

師:給自己留8顆,給客人1顆,總共是10顆麼?

生3(搖搖頭):總共是9顆。

師:是不是給老師還留了一顆呀?哦,老師這可送給小客人了,那分給小客人幾顆?

生3:2顆。

師:誰還有麼?大家數數現在有多少種分法?

生:1、2、3、4、5、6、7、8、9,一共有9種分法。

師:這麼多分法,如果沒有規律,就會寫多了,或者寫少了,怎樣寫才能寫的不多不少呢?同桌再互相說一說。

(同桌再次合作)

一組同桌彙報(邊說邊板書):

10可以分成5和5、10可以分成4和6、10可以分成3和7、10可以分成2和8、10可以分成1和9,然後把後邊幾種的兩個數交換位置就行了。

另一組彙報:

10可以分成1和9、10可以分成2和8、10可以分成3和7、10可以分成4和6、10可以分成5和5,然後把前邊幾種的兩個數交換位置就行了。

師總結:這就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第3個內容:10的組成。

師生一起說:10可以分成1和9、10可以分成2和8、10可以分成3和7、10可以分成4和6、10可以分成5和5。

(師生對數練習。)

(反思:《數學課程標準》中對第一學段(1—3年級)學生在數學思考方面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這種有條理的思考問題的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數學內容的學習和課堂教學中有意識的培養逐步形成的。新課程幾乎每個年級都滲透“有序思考”的方法。這裡從無序到有序的逐步引導,目的就是使學生逐步學會思考問題。)

五、10的書寫

師:大家說得真好,可是說得好不如寫得好!大家想寫出漂亮的10麼?

生異口同聲:想!

師:那先仔細看老師寫一遍。(師在田字格里編寫邊說要求。)接下來先跟著我寫一遍。(生跟著老師寫一遍。)現在,在生字紙上,自己認真的寫5個10,如果感覺寫得不漂亮,沒關係,仔細看一看,為什麼不漂亮,然後再寫一遍,爭取一遍比一遍漂亮,好麼?

(生開始自己書寫,寫完的老師邊看邊對寫得好的進行表揚,不好的鼓勵他再觀察觀察,在寫兩遍,看看是不是變得漂亮了。)

(反思:沒有了橡皮,孩子就寫得非常小心,數字寫的很認真。偶爾有同學寫的不漂亮,我就讓他仔細看一看,然後再寫2遍,看看是不是變得漂亮了一些,孩子在這樣的鼓勵下,一個比一個寫的認真。每個孩子 都渴求老師的表揚和鼓勵。尤其是面對一位新老師,孩子的這種心情就會表現得更強烈一些。我們要關注孩子的心理體驗。)

師:寫完後放在桌子左上角,下課時交給老師,老師要仔細看誰寫得最漂亮。

六、全課總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認識了10,知道了在1-10這些數中,10,瞭解了10的組成,還會寫漂漂亮的10,大家表現真棒!尤其是中間這三組同桌,老師獎勵你們6人每人一隻漂亮的小鳥,希望你們今後一直能夠保持自己的好習慣!(很多同學爭著搶著要小鳥)也其他同學今後能像他們學習,學會認真思考問題、積極回答問題,學會同桌互相幫助、共同進步!好麼?

(反思: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是一朝一夕能夠養成的,在教學中的每一個細節都需要我們去滲透,去培養,只有長此以往,才能讓孩子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生異口同聲:好!

師:非常感謝同學們,下課!

生:老師再見!

師:同學們再見!

國小數學新課標教案篇7

教學總目標:

1. 使學生認識自然數和整數,掌握十進位制計數法,會根據數級正確地讀、寫含有三級的多位數。

2. 使學生理解整數四則運算的意義,掌握加法與減法、乘法與除法之間的關係。

3. 使學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運算定律,會應用它們進行一些簡便運算;進一步提高整數口算、筆算的熟練程度。

4. 使學生理解小數的意義和性質,比較熟練地進行小數加法和減法的筆算和簡單口算。

5. 使學生初步認識簡單的資料整理的方法,以及簡單的統計圖表;初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會求簡單的平均數。

6. 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四則混合運算順序,會比較熟練地計算一般的三步式題,會使用小括號,會解答一些比較容易的三步計算的文字題。

7. 使學生會解答一些數量關係稍複雜的兩步計算的應用題,並會解答一些比較容易的三步計算的應用題;初步學會檢驗的方法。

8. 結合有關內容,進一步培養學生檢驗的習慣,進行愛祖國、愛社會主義的教育和唯物辯證觀點的啟蒙教育。

教學的主要知識及結構:

本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混合運算和應用題,整數和整數四則運算,量的計量,小數的意義和性質,小數的加法和減法,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

學法及能力培養的主要方向:

1. 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 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

3. 培養學生的判斷推理能力。

4. 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

5. 引導學生揭示知識間的聯絡,探索規律。

6. 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7. 注意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學習習

慣。 教學的重點:

混合運算和應用題是本冊書的一個重點。

第一單元

混合運算和應用題

整體感知

第一單元內容分為三節,第一節:混合運算;第二節:應用題;第三節:資料整理和求平均數。

混合運算中的三步試題是在第五、六冊已學過三步試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單元的三步試題,是小括號內含有兩級運算的三步式題,通過學習,進一步鞏固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三步式題與兩步計算式題間的聯絡,強化運算順序,讓學生在掌握運算順序的基礎上獨立計算,並逐步提高運算的正確率與運算速度。三步計算文字題是在兩步計算文字題的基礎的擴充套件,以提高學生理解數學語言並用算式表達的能力和列綜合算式的能力,進一步強化運算順序。計算三步文字題時,要著重從分析文字敘述人手,先確定最後一步是什麼運算,再根據數量關係向前推導,確定出先算什麼,再算什麼,哪一部分在前,哪一部分在後,以及括號怎樣使用等,直到列出綜合算式。 應用題是本單元的重點,其中兩步計算的連乘和連除應用題與第六冊學習

過的連乘和連除應用題有所不同,特點是未知量可以隨兩個量的變化而變化。教學時,要從求未知量與兩個已知量的聯絡人手,分析數量關係,得出兩種解題思路,進而列式解答。連乘應用題與連除應用題從解題思路上是互逆的,教學時,應加強兩種型別題的聯絡,通過對比練習強化數量關係,並要求會用兩種方法解答,能列綜合算式解答。

應用題部分還安排了比較容易解答的三步計算應用題,這是原來兩步計算應用題的發展。這部分內容離學生生活實際較近,數量關係簡單,學生利用兩步應用題的基礎,通過類推,可以比較容易掌握三步應用題的分析解答方法。教學時,可以從兩步應用題引入教學,讓學生利用兩步計算應用題的解題思路來分析主要數量關係,從與兩步應用題的對比中確定運算步驟。應用題教學中,還要注意培養學生利用線段圖表示數量關係的能力。同時,教材還介紹了檢驗的方法,應注意培養學生養成檢驗的良好習慣,但檢驗方法只要求學生初 步掌握,不要求寫檢驗過程。資料整理和求平均數是統計的初步知識。教材在以前滲透統計思想的基礎上,從本冊開始介紹統計的初步知識。資料整理包括簡單的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通過教學,要使學生對資料整理有初步認識,會看簡單的統計表和統計圖,能把不完整的簡單統計表或條形統計圖填寫完整。求平均數是一種統計方法,要著重讓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注意與平均分的區別,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資料的方法。本單元的統計知識都是最基本的,要求學生理解即可。

在本單元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新舊知識間的聯絡,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知識間的遷移、類推、比較、拓展,將新知識點與學生原有知識體系聯絡起來進行教與學。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放手讓學生去探究,要多動手、多討論、多交流,儘量引導學生自己得出結論。要調動學習有困難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特別是學習應用題的樂趣。此外,在知識學習的同時,要注意結合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能力,包括計算能力、分析判斷能力、綜合思維能力、推理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等。

混合運算

教學內容:教科書例1及“做一做”練習一第1、2題。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初步掌握括號內含有兩步計算式題的運算順序。

2.能夠計算較複雜的三步式題。

(二)能力訓練點

培養學生類推能力及計算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教育學生計算和做事要仔細認真。 ’

(四)美育滲透點

使學生感悟到數學知識內在聯絡的美,提高審美意識。

二、學法引導

指導學生運用已有經驗,合作學習,探索新知。

三、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小括號內含有兩級運算的三步運算式題的運算順序。

2.教學難點:準確計算三步運算式題。

四、教具學具準備

卡片、 課件

五、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練習:(卡片)

30+30÷3 42×3 80÷16+2

12×5—60÷2 8×5×10 120÷4×5

2.說出下列各題的運算順序 同桌各選一題,互相說一說:題中含有哪些運算,應先算什麼,再算什麼,並說出為什麼按這樣的順序進行計算? 訂正並強調:一個算式裡,如果有加減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後算加減;含有括號的算式,要先算括號裡面的運算。

3,計算:

32+540÷18 100—(32+30)

同桌互說運算順序,並口算出結果。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課:

觀察剛才的兩道題,能不能把這兩道題合併成一道式題呢?(教師邊提問邊用色筆在30和540÷18下面畫上線。)

學生組題,老師板書:100—(32+540÷18)

指出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混合運算的.例題1。

板書課題: 混合運算 例1

(抓住新舊知識的聯絡,運用知識遷移類推,學會知識。)

2.對照例1與複習題,討論:例1與以前我們學習過的混合運算題有什麼不同?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討論得出結論:例1的小括號內含有兩級運算。 教師引導:這道題中的小括號內含有除法和加法兩級運算,應按什麼順序進行計算呢?先算什麼?再算什麼?最後算什麼?

3,學生自己直接試做例題,做完後同桌對照,並互相訂正。

4.指名學生彙報自己的計算過程,形成板書:

例1 100—(32+54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