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高中歷史明治維新教案設計範文

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洪水不但沖垮了歐洲的封建秩序,引起了美洲的起飛,同時也震撼著古老的亞洲。一起和本站小編看看高中歷史明治維新教案設計範文!歡迎查閱!

高中歷史明治維新教案設計範文

高中歷史明治維新教案設計範文1

一、匯入

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洪水不但沖垮了歐洲的封建秩序,引起了美洲的起飛,同時也震撼著古老的亞洲。

二、日本明治維新:

八組同學演示“日本明治維新”

結合地圖,展示19世紀中期日本的社會狀況。封建幕府統治的腐朽,經濟發展的落後,人民起義不斷,西方列強的入侵。

引導學生分析,內憂外患下,封建的幕府統治已成為眾矢之的。注意從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闡述明治維新的社會背景。

幫助學生弄清封建領主經濟的概念及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下的幾股新生力量。引導學生把握新的生產關係的產生、發展和社會變革之間的關係。

結合教材內容分析倒幕派形成的原因、來源,簡介武裝倒幕的過程。

重點分析明治維新的改革措施和歷史意義。

結合教材內容先由學生歸納改革的內容,再結合本目幾段資料和插圖引導學生重點分析政治經濟方面的措施。

然後,通過學生思考,對日本明治維新和中國戊戌變法的結果進行比較,分析其一成一敗的原因。引導學生從社會歷史背景、力量對比、改革的前提、改革的具體內容以及國際環境等方面進行比較。

最後,關於明治維新的意義,首先應充分肯定它的積極成果,然後再適當地講述它的消極影響;分析時要結合改革的措施。

三、小結

19世紀中期是資本主義在全世界大發展的時期。發生於這一時期的日本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它是日本從封建社會轉變到資本主義社會的極為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封建弱小的國家轉變為資本主義強國的轉折點。但是,我們也應看到,日本的明治維新雖然成功了,但由於這是一次不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日本的封建勢力仍然很強大。隨著其經濟軍事實力的增長,日本很快躋身於世界帝國主義列強行列中,給日本乃至亞洲歷史投下了陰影。

討論: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有何不同?

高中歷史明治維新教案設計範文2

一、 教學物件分析

1、 教學物件:首輪複習的本校高三文科班學生

2、 學生情況:

①知識基礎:已對中外歷史有了較為系統、完整的學習;自主閱讀與語言文字口頭表達有一定的基礎;已掌握一些科學的方法論;具備政史地學科綜合運用的條件。

②心理特徵:

a、高中生思想活躍,求知慾旺盛,學習態度明確,對歷史有較高的興趣。

b、自我意識發展迅速並趨向成熟,獨立自主性日益強烈,不輕信、不盲從;也具備一定的團結協作的能力,能進行物件交流合作討論,互啟互激互助互進。

c、記憶能力有很大發展,善於運用意義識記;抽象邏輯思維由感性認識不斷向理性認識發展,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深刻性、靈活性日漸提高,但不成熟。

d、能夠初步應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解決具體問題,但歸納、概括、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尚有較大的差距。

e、情感上日益豐富,階級立場愛憎分明,逐漸具有正確的價值觀和審美意趣。

f、面臨日益逼近的大學聯考壓力,追求熟練掌握知識的系統性以及與大學聯考能力相適應的知識的深度、廣度。

二、 本節教材分析

1、 地位和作用

①從歷史程序來看,明治維新是日本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歷史事件,它是日本從封建社會轉變為資本主義社會的極為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弱小的封建國家一躍而成為資本主義強國的轉折點,是日本成為亞洲能夠繼續保持民族獨立的國家的最主要原因。同時也是近代日本從受外敵入侵迅速走上對外擴張侵略道路的分水嶺。

②從歷史發展階段來看,它發生在19世紀中期資本主義在全世界大發展時期,反映出掃除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上的障礙,是這時期歷史程序的主要任務,也可進一步揭示出資本主義的發展,仍是這時期歷史發展的主潮流。

③從教材的上下佈局來看,它上承第四節《19世紀六七十年代歐美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下啟第六節《資本主義列強在全球的擴張和爭奪》,內容及影響上具有緊密的聯絡。

④從歷年大學聯考來看,本節內容也多有涉及,可以繼續挖掘教材,變換角度,創設新情景,培養新能力。

2、 教學目標

①基礎知識目標

19世紀中期幕府統治的危機;倒幕派的形成與武裝倒幕;明治維新的改革措施及其意義;明治維新成功的原因。

②思想教育目標

a、通過明治維新社會背景的講解,使學生認識到改革的必要性:國內人民的反抗及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形成,導致幕府封建統治的危機;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侵入則使危機進一步加劇。日本面臨內憂外患、國勢衰微的嚴峻現實。

b通過對明治維新意義的講解,使學生認識到改革乃是強國之路:明治維新使日本走上獨立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迅速成為亞洲強國。改革的成功又為亞洲國家一些立志擺脫落後狀況,實現民族振興的人們提供某些經驗。

③能力培養目標

a、通過引導學生從政治體制、力量對比、改革措施和國際背景等方面,分析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的原因,培養學生運用相關理論對重要的歷史現象和歷史事實,進行較為全面深刻的分析、歸納,提高知識遷移與史論結合的能力。

b、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明治維新取得的積極成果和帶來的影響,培養學生運用唯物主義觀點和方法辨證地、全面地評價歷史事物的能力,提高政史地學科之間綜合運用的能力。

c、通過引導學生從社會歷史背景、領導力量、具體措施、國際環境等方面與中國戊戌變法一成一敗的原因的比較,逐步提高學生對比、分析、綜合、概括的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靈活應變能力,增強學生的學科滲透聯絡的能力。

d、通過引導學生對明治維新前的落後與改革後的強大的鮮明對比的認識與思考,進行理論的滲透與思維的擴充套件,培養和鍛鍊學生思維的品質,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3、 重點、難點及確立依據

①重點:明治維新的改革措施和意義

依據:只有通過深入瞭解分析明治維新的改革措施的具體內容,才能正確認識這場改革的資產階級性質,認清改革的目的在於鞏固以天皇為首的地主資產階級的聯合專政,才能理解改革的進步性和侷限性,也能從中瞭解到世界歷史發展的程序及其特徵。而通過明治維新意義的把握,就能夠更清楚的認識到這場改革所應當解決的歷史任務的程度以及對日本歷史乃至世界所產生的巨大影響,便於加深對明治維新作用的兩重性的理解和認識。   ②難點:明治維新的社會背景和成功的原因

依據:明治維新前,日本的社會階級關係發生急劇變化,各階層的不同地位與鬥爭,統治階級內部的分化蛻變,西方列強的入侵,加劇了社會矛盾的尖銳化和複雜化。表現出與同時期的歐美國家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既有共性也有個性。而新的生產關係的產生、發展和社會變革之間的有機聯絡,理論性較強,不易理解和把握。明治維新成功的原因表現在多個方面,有其特殊性,教材也偏重於深層次的理論分析,較難掌握。

高中歷史明治維新教案設計範文3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目標:

1、識記康有為兩次上書,進呈《日本變政考》《俄彼得變政記》,組織保國會,維新變法浪潮激盪全國。掌握百日維新的開始的標誌和基本內容。

2、理解資產階級維新運動從理論宣傳轉入政治實踐的原因,分析百日維新的進步意義。

(二)過程與方法:

1、探究百日維新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程序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列表歸納和問題探究維新變法的內容,進行材料收集和討論。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以康、樑為代表的維新派以國家、民族的命運為己任,要求變法,順應歷史潮流,是中國歷史程序中的巨大進步。

2、維新變法運動是挽救中華民族危亡的產物,是中國資本主義初步發展的產物與要求,是先進的中國人從學習西方器物遞進到學習西方政治制度的發展與深化。

教學重難點

重點:百日維新的背景及基本內容。

難點:對百日維新的評價。

教學過程

〔新課匯入〕採用談話匯入法:

拿破崙關於中國有一句名言,“中國是頭睡獅,就讓它永遠睡下去吧!”鴉片戰爭之前,中國確實像一頭睡獅,但鴉片戰爭的炮火使這頭睡獅逐步醒來。鴉片戰爭導致新思想的萌發,甲午中日戰爭導致更多的中國人醒來。

隨著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人民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水平有了質的飛躍,維新運動由理論宣傳進入政治實踐階段。一批先進的知識分子異想天開地想要依靠光緒皇帝的支援來進行一場旨在改變中國危局的維新變法運動。

由此匯入新課學習。

一、救亡與變法的呼聲再起:

1、中國面臨被列強瓜分的危險:

戊戌年間,帝國主義瓜分中國又達到一個狂潮。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德國藉口兩名傳教士被殺,突然出兵佔領膠州灣,並無理要求租借膠州灣。愚蠢的清廷竟然邀請__艦隊來到膠州灣,希望以此遏制德國,結果引狼入室,俄軍趁機強佔了大連、旅順兩港。1898年農曆二月十一日,__向清廷要求租借兩港二十五年,清廷__答應。接著,法國要求租借廣州灣九十九年,並把魔爪伸向粵桂;英國要求繼續九龍半島的九十九年借約,更無理強行租借日本撤離後的威海衛;日本則向清廷宣告:不得割讓與臺灣相近的福建省(伺機窺視福建);__更貪婪地禍及滿、蒙、新疆。這樣,中華民族真正到了亡國滅種的邊緣。

2、維新運動由理論宣傳轉入政治實踐:

1)康有為改變維新變局的兩次上書:

⊙《上清帝第五書》(1897年):

背景:德國強佔膠州灣

1897年,德國公然派出艦隊侵佔中國山東膠州灣。沙俄租佔旅順大連灣,並將整個東北均置於其魔爪之下。接著,其他列強也紛起效尤,進而在中國掀起了一場爭奪獨佔區和劃分勢力範圍的瓜分狂潮。

內容:指出變法圖強才能救亡圖存

康有為針對德佔膠州後的險惡局面,寫出了《上清帝第五書》。在《上清帝第五書》中,康有為指出,德國侵佔膠州之後,“瓜分豆剖”已“漸露機牙”;並說此間“萬國報館議論沸騰,鹹以分中國為言”。在此危亡之際,他急迫要求及時變法,強調“圖保自存之策,舍變法外別無他圖”,變法圖強才可以救亡圖存。從而,鮮明地舉起了圖強救亡的旗幟。他並且激動地寫道:如仍然“苟且度日,因循守舊”,不奮起變法圖強,“恐自爾之後,皇上與諸臣求為長安布衣而不可得矣!”同時,他還就變法的步驟、革新要點等進一步作了陳述。

影響:感動光緒帝,為光緒帝採取接見任用康有為的行動提供了機會。

這次上書奏摺在請工部堂官代遞時,該部堂官竟因“皇上與諸臣求為長安布衣而不可得矣”這句話言詞過激不肯代遞。無奈之下,康有為又欲南歸繼續從事變法的宣傳、組織工作。恰在此時,已與康有為有過接觸的翁同龢,於一月初四日(12月12日)出面挽留,告訴康有為光緒帝的變法圖強的態度仍十分堅決,希望他繼續留在北京。

自甲午戰後直到德佔膠州、俄據旅大以來,光緒帝對國家前途愈加憂慮。當膠州事件發生,翁同龢便向光緒帝推薦了正在呼籲變法救亡的康有為。接著,以敢言而著稱的兵部給事中高燮曾,又以康有為“學問淹長,熟諳西法”奏請予以召見。高燮曾的公開奏請,給光緒帝採取接見任用康有為的行動提供了機會。但是控制總理衙門的恭親王奕欣以康有為的職位太低,皇帝直接召見沒有先例為由,反對光緒帝召見康有為。奕欣建議先傳康有為到總理衙門一談,如果其言可用,才好為康有為破例。光緒帝只得命總理衙門大臣“隨時接見康有為,詢問天下大計,變法之宜,命令如有所見及有著述論政治者,由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進呈。”

1898年1月,李鴻章、翁同龢、榮祿及刑部尚書廖壽恆、戶部左侍郎張蔭桓,在總理衙門西花廳接見了康有為。在這次接見中,康有為面對朝廷中最有勢力的幾位大臣,宣講了變法革新的必要,也駁斥了守舊官員的謬論。在諸臣接見康有為之後的當天,翁同龢便將諸臣接見時康有為的言詞向光緒帝奏聞,當光緒帝得到康有為在被接見中有薦書的表示時,便立即命總理衙門大臣“呈進工部主事康有為所著《日本變政考》、《俄皇大彼得變政考(記)》等書”。在大臣接見康有為之後的第6天(1月29日),光緒帝又諭令總理衙門大臣,進一步明確重申“自後康有為如有條陳,即日呈遞,無許阻格,並命康有為具折上言”。正是在光緒帝的諭令之下,此後不久,原被工部堂官拒遞的康有為之《上清帝第五書》,由總理衙門大臣遞到光緒帝的面前。光緒帝看到康有為的這份充滿熱忱的奏摺,被其深深地打動了,尤其當他看到“求為長安布衣而不可得”的話語時,肅然動容,並以此對軍機大臣說:“非忠肝義膽,不顧死生之人,安敢以此直方陳於朕前乎!”

⊙《上清帝第六書》(即《應詔統籌全域性折》,1898年):

內容:重申國家面臨的嚴重危機,主張學習日本明治維新,進行全面改革。

1898年1月29日,康有為上了《應詔統籌全域性折》(第六書),請求光緒帝決定發起戊戌變法。在這篇奏摺中,他引述當時波蘭、埃及、土耳其、緬甸等國,由於守舊不變,遭到分割或危亡的險境,認為世界各國的趨勢,“能變則全,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仍亡”。中國所以面臨危亡,就是由於保守舊法不知變革所致。他說要推行新政,就要走明治維新的道路,認為明治維新的要義有三個方面: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國是,二曰設對策所以徵賢才,三曰開制度局而定憲法。以此為依據,他請求光緒帝儘快作好三件事:

一、在天壇或太廟或乾清門召叢集臣,宣佈維新變法,“詔定國是”。

二、在午門設立“上書所”,派御史二人監政,准許人民上書,不得由堂官代遞;有“稱旨”的,召見察問,量才錄用。

三、在內廷設制度局,訂立各種新章,下設十二局。

以上第一條是企圖依靠皇帝的權力來推行新政,第二條是要使維新派參預政權,第三條是要在上述二者的基礎上改革中央政府的行政機構。

在《應詔統籌全域性折》中,康有為又提出在每道設一民政局,選才督辦,準其專摺奏事,體制與督撫平等;每縣設民政局分局督辦,派員會同地方紳士治之。他認為,這樣可以“內外並舉”,新政有效。

在這次上書中,康有為還涉及派員出國遊歷,翻譯西書,變通科舉,製造紙幣,收印花稅等事項。

影響:反映了資產階級維新派政治改革的要求,也是戊戌變法的施政綱領。

(2)康有為向光緒帝進呈《日本變政考》《俄彼得變政記》:堅定光緒帝維新變法的決心為了變法圖強,康有為曾經研究了一些國家興亡盛衰的歷史,編成幾部書稿。據《萬木草堂叢書目錄》所載,計有《俄大彼得變法考》(二卷)、《日本明治變政考》(十六卷)、《突厥削弱記》(六卷)、《法國革命記》(四卷)、《波蘭分滅記》(四卷)等五部。其中用力最深、篇幅、在變法中影響也的,當為《日本明治變政考》

(3)康有為發起組織保國會:

時間、地點:1898年,北京宗旨:“保國、保種、保教”性質:初步具有資產階級政黨的性質分會:保浙會、保川會、保滇會等

保國會的主要發起人是康有為和御史李盛鐸。1898年4月17日,保國會在北京粵東會館召開第一次會議,康有為在會上演講,歷述帝國主義侵略日急,瓜分危機嚴重的事實。保國會《章程》宣告:“本會以國地日割,國權日削,國民日困,思維持振救之”,並明確地提出以“保國、保種、保教”為宗旨。保國會打算按照強學會的模式,成為全國性的而不是地區性的組織,在北京和上海都設立總會,最終在全國各省、府、縣設立分會。

二、百日維新:

1、開始標誌:光緒帝頒佈《定國是詔》(1898年6月)

光緒皇帝雖然在1887年十七歲時已在名義上親政,但實權一直仍然是掌握在慈禧太后的手裡。面對列強瓜分的危險,光緒於1898年(戊戌年)向慈禧要求實際的權力,讓他進行朝政的改革。1898年6月8日,徐致靖上書《請明定國是疏》(康有為代擬)請求光緒帝正式改變舊法,實施新政。上書後第三天6月11日(四月廿三),光緒頒佈《定國是詔》(翁同和擬),表明變更體制的決心,這亦是百日維新的開始。之後光緒召見康有為,調任他為章京行走,作為變法的智囊。其後又用梁啟超、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等人,協助維新。歷把這次運動稱為戊戌變法,又稱戊戌維新或維新運動,“維新”在這裡是指提倡新學、推行新政、實施新法。

2、基本內容:

提示:從除舊、布新、作用、侷限性四個方面列表總結維新變法的基本內容。

3、初步成果:(反映了,,,,,有利於,,,,,動搖了,,,,)

基本上反映了維新派的願望和要求,有利於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先進科學文化的傳播,一定成都上動搖了封建統治秩序。

【資料回放】社會上對百日維新的評價

【合作探究1】明治維新與百日維新比較

【合作探究2】百日維新的特點

(1)從方式上看:變法要用西方和日本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技術、軍事制度模式,對中國傳統的舊制度進行改革。

(2)從宗旨上看:是要資產階級及其知識分子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權利,促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在漸進的變革中.建立資產階級國家,從根本上實現國家的獨立富強。

(3)從內容上看:變法的內容與維新派的主張有差距,維新派與康有為的設議院、開國會、定憲法等政治主張,在百日維新期間光緒帝頒佈的詔令中沒有此內容,表現了資產階級的侷限性。

(4)變法侷限在社會上層,沒有深入廣大人民群眾,因而沒有形成變革舊制的巨大社會力量

課後小結

★教學反思:

1、課前精心準備,資料引用和問題設計具科學性、思辨性、趣味性於一體,能給學生以良好的歷史學素養的影響。這節課多媒體制作很有實效性,而且整個課題緊緊圍繞“百日維新”這一中心內容展開。選擇的材料也貼近生活,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參與答題的同學有30多個,在討論的時候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很高,課堂氣氛非常熱烈,做選擇題的時候爭先恐後回答。

2、科學合理地延伸教材內容,有利於學生把握歷史的走向。如“光緒帝在百日維新中扮演了什麼角色?”“如果按照光緒帝的設想做下去,是通向君主立憲政治之路的。”及“明治維新與百日維新的比較”等,能引導學生走向教材之外更廣闊的歷史天地,走向歷史的深隧。

3、營造開放的教學時空,張揚學生個性。如兩個問題探究,我讓學生按自己的興趣各選其中一個,分兩組進行探究性學習,收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同時也很好的注意了學生主體作用、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

4、不足之處:對教師分析講解預設太多,學生學法指導相對薄弱,少數基礎差的學生難以跟進教學程序。由於是在學生既有知識基礎上的在探究,師生都有點輕鬆,對時間的把握今後要注意。

5、課程問題:從學生對“中國與西方近代變革時序倒置”問題的探究性學習來看,學生從巨集觀上把握歷史線索的能力較差,這顯然與新教材的編寫體例有關。拋開通史體例的模組式教學,割裂了歷史的鏈條,使學生很難理出歷史變化發展的規律來,竊以為這是歷史教材編寫體例上的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