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動物的手教學反思優質8篇

對於教學反思的寫作來說,我們一定要找到教學上的不足,同時將解決措施撰寫完善,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並發表自己的感想才是優質的教學反思,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動物的手教學反思優質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動物的手教學反思優質8篇

動物的手教學反思篇1

我對這堂課進行了總結反思,有以下幾點覺得比較成功。

一、以冬天的到來為主線貫穿整堂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我以帶小朋友描繪冬天情境,我們人類如何過冬小動物們怎麼辦的方式進入文字。激起了學生學習的慾望,更是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空間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鼓勵學生選擇合適自己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選擇自己想去的地方(樹林裡、池塘邊)去看看、聽聽,並把看到的,聽到的說給大家聽,在交流中學懂了課本上的知識,並通過談談你的感想來進一步挖深課文,在愉快的環境中掌握知識。

三、在表演中體驗、感悟

喜歡錶演是孩子們的天性,表演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表現力與創造力。教師實實在在地把課堂還給學生。比如在教學“冬眠”時,我請小朋友上來扮演青蛙,表演青蛙是怎樣冬眠的。通過小朋友的表演、評價,知道了表演冬眠時應該是不動的,因為青蛙冬眠是不吃不動的。

四、發揮即時評價在課堂生成過程中的促進作用

以往在課堂上,我們對學生的評價往往是“好、很好、你真棒”。究竟好在哪裡呢?學生不明白。課堂的即時評價應當具有針對性和導向性,學生能夠從教師的評價中受到啟發,明確今後的努力方向。比如在指導學生讀小燕子詢問青蛙的話時,我這樣評價小朋友的朗讀“你學得真像,你怎麼會學得這樣像?”先肯定學生的朗讀,然後讓他自己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孩子能說出因為青蛙是小燕子的好朋友,青蛙不會飛,小燕子心裡非常著急呀,從而很自然的懂得了朋友之間應互相關心的道理。

本課中當然也存在著缺點:

缺少很強的調控能力,沒能很快地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來使學生的學習情緒處於主動、熱情的學習狀態中,這是我今後要努力改進的地方。

動物的手教學反思篇2

教學目的:

1、注意聆聽描寫小動物的音樂,知道動物是人類的朋友,人與動物和睦相處。

2、夠用親切、柔和的聲音演唱《動物說話》。

教學過程:

一、引入創設情景(教師模仿大象的動作)

小朋友們,你們猜我是誰呀?(咳)對了,我就是大象伯伯,今天我們動物們要開一個聯歡會想邀請你們參加,願意嗎?

二、學習新歌《動物說話》

(一)帶領學生朗讀歌詞下面我們就請出第一隻小動物,你們看他是誰呀?(小雞)小雞是怎麼說話的呀?(嘰嘰嘰)同學們和老師一起說:小雞說話嘰嘰嘰

(二)聽錄音範唱大家知道嗎?小雞不僅會說話,它還會唱歌呢!我們一起來聽一聽?(聽範唱)

(三)學生試著演唱歌曲1剛才,同學們聽的特別認真,我們試著唱一唱好嗎?2誰道小雞是什麼樣的?(毛茸茸,尖尖的嘴)那好大家邊唱邊把小雞可愛的樣子表現出來。(教師伴奏)3學生創遍歌詞。問:你還知道什麼小動物會唱歌呀?表演唱自己創遍的小動物歌曲

三、聽鋼琴想象小動物的形象,理解音樂。

(一)匯入:可是,森林那麼大,一點都不熱鬧用鋼琴再請出一些小動物行嗎?

(1)請大家閉上眼睛,輕輕的趴在你的小桌面上。聆聽音樂(教師演奏鋼琴片段)剛才的音樂特別歡快活潑,表現出那些活動輕盈,靈巧的小動物

(2)復聽。閉上眼睛看腦子裡浮現了什麼畫面?

(3)表演。

(二)引入第二首曲子。師:聽森林裡來了誰?教師演奏第二首曲子。請大家輕輕的把眼睛閉上感覺又出現了什麼動物?(音樂描寫了一些溫文而雅、美麗、溫柔的小動物),表演本段音樂。

四、聽作品辨別小動物

柔老師發現大家特別有想象力,還特別喜愛動物,有很多偉大的作曲家也特別的喜愛小動物,他們寫了很多描寫小動物的曲子,都有什麼呀?(出示卡片)我們來聽聽誰第一個出場拉!

1、放小蜜蜂音樂,貼小蜜蜂的圖片誰能模仿小蜜蜂,對了音樂裡呀用小提琴的演奏模仿了小蜜蜂抖動翅膀的樣子聽出來了嗎?

2、聽小狗音樂。你們聽又有誰來了?怎麼聽出來的?誰能學學小狗的動作?(貼)

3、咱們再請出一個動物,聽?是誰呀?很滿很慢(貼)。

4、聽,辨別獅子。

五、看動物軟體

剛才,我們唱的聽的特別認真,森林裡的動物們真的來參加我們的聯歡會了。

六、扮演小動物開動物聯歡會老師表演兔子媽媽並擔任解說。

動物聯歡會就要開始了,森林之望吼叫著走來了,今天就由森林之王主持大會。(放音)小狗第一個就要來表演節目,他迫不及待的手舞足蹈起來了(放音)大森林裡烏龜大哥和小兔子商議比賽呢?你看他們來了。(放音)小蜜蜂們來到大森林裡準備收集花粉採蜜呢!動物聯歡回快要結束了小動物門全體起立站到臺前一起聯歡,最後動物們高高興興的回了家。

活動反思:

喜愛小動物是孩子們的天性,但模仿小動物的動作、神態、叫聲等活動就需要學生有一定的觀察力、模仿力、表現力。以孩子的興趣入手,引導學生注意觀察,注意聆聽,養成細心的習慣,把學生對動物的興趣自然而然地轉移到對音樂的興趣,是我們音樂課堂教學的目的之一。注意培養學生的音樂表現能力和審美能力,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使他們在音樂實踐活動中享受到美。

動物的手教學反思篇3

一、在積累中運用,在運用中積累

這節課,我注重啟用學生頭腦裡的詞彙,讓學生在積累中運用,在運用中積累。如:聽完錄音朗讀後我問:你最想用一個什麼詞語(也可用文中的)來形容凡卡的生活?一個個鮮活的詞語出來了:悲慘、可憐、悽慘、沒有指望、連狗都不如、生不如死等。可一個學生卻說“豬狗不如”這是我課前根本沒有預設到的答案。我愣了一下,這不是我們平時罵人的話嗎?“ ______, 你豬狗不如!”這時,我分明看見所有學生和聽課老師的目光都集中在我身上,等待著我評判這個答案正確與否。“凡卡的生活豬狗不如。”“凡卡過著豬狗不如的生活。”這兩個句子迅速在我腦中閃現,顯然後者才符合語言規律。於是,我告訴學生“應說成凡卡的生活連豬狗都不得不如,課文中也講了連狗都不如。”別看就這樣一個詞語,它關係到學生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即準確地運用語言文字。這對學生的影響是終身的,潛移默化的,以後他就會在準確上下工夫了。所以,平時上課與學生對話時,我們老師一定要注意傾聽學生的表述,充分肯定或糾正學生的說法。

再如:講到具體描寫凡卡學徒生活那一段時,我設計了一個問題:讀了這段話,你眼前出現了一幕幕怎樣的畫面?當一個學生談到眼 前彷彿出現了一個成天只吃一點稀飯和麵包的凡卡時,我順勢引導:你想到了什麼詞語來形容此時的凡卡?“面黃肌瘦、面如土色、骨瘦如柴、皮包骨頭、弱不禁風”學生一個個站起來說。還有讓學生探究“即使爺爺收到了信,凡卡能否過上幸福的生活”這一問題時,一學生談到:“爺爺不可能去接他,因為他自己的經濟狀況並不好。”我又引導“你從哪裡看出不好?”“他爺爺已經65歲,這麼老了還要去當守夜人,像他這種年紀的老人是應該在家享福的,可他卻------”“是啊!即使爺爺有這份心,也無這份力呀!”這時學生馬上就說出了“心有餘而力不足、愛莫能助、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我驚訝了,學生竟能一下想出這麼多詞語!我感動開學生在積累中運用,又在運用中積累了詞語。

二、在取捨之間徘徊

課後,總覺一種遺憾在心頭。雖然自己抓住了課文重點(第八自然段)的教學。學生也融入到了文字之中,通過有層次、有梯度的朗讀使學生的心靈得到了震撼,體會也不是架空的。確確實實學到了語文知識(用詞的準確及表達方法)。但是,後面為了把所有內容上完,設計了“凡卡的鄉下生活是怎樣的?”和“凡卡的信爺爺能收到嗎?”“即使爺爺收到了信,凡卡就能過上幸福的生活嗎?”三個問題探究凡卡鄉下的生活和寄信後的內容。這樣,雖然也有探究學習的痕跡,細而一想,這不是又按照我的教路讓學生鑽嗎?難道學生就沒有自己獨特的感悟?自始自終就沒有一個問題要問嗎?這就是我對教材的處理不夠大膽,要懂得取捨,有舍才有得。特別是這篇文章很長,就更應在取捨之間作出決斷。我完全可以在學生讀完苦苦哀求內容後問:“學到這,你們有什麼問題要問嗎?”這時定會一石激起千層浪:“老師,我想知道為什麼凡卡一定要讓爺爺帶他回鄉下?”“鄉下的生活真的那麼美好嗎?”“爺爺會來接他嗎?”------對這些問題老師加以整理,然後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去探究閱讀,這樣就真正把學生當成了學習的主體、個體,樹立了學生本位意識。只有走進學生的心裡,才能真正知道學生想什麼。這讓我想起課伊始,聽朗讀信的內容錄音時,大部分學生都在凝神聽著,只有一個學生在竊笑。我想他肯定在想:有這麼苦嗎?可隨著課文學習的深入,他後來再也沒有笑。我想他或許走進了凡卡的心靈,被文中的描述深深吸引了。但我疏忽了,課結束時,應讓他起來談談為什麼他會有此變化?那對於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應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

動物的手教學反思篇4

?動物說話》這一課,是一年級教材中的一首學唱歌曲。這首歌曲我已經教過好幾年了,可是,每次面對不同的學校,不同的班級和學生,總會上出不一樣的效果,也總會有點不一樣的體會。接下來我就來說說在上完五個班級之後,我對這一課的反思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歌曲中不用演唱歌詞的地方,xxxxx,學生還沒有掌握,容易連著唱下去,不知道這個地方是要停頓的。還有就是在唱“嘰嘰嘰”的時候,學生總是忘記做搖頭或是聳肩的動作,而是繼續唱“嘰嘰嘰”。主要問題是我在講解的時候,可能沒有說清楚。以後的教學中要注意講解到位。

第二、用樂器為歌曲伴奏時,由於一年級的小朋友從來沒有接觸過這些小樂器,所以顯得很興奮,控制不住自己的手,紀律失控。由於小孩子對於新鮮事物總是充滿好奇,教師在開課的時候要注意這樣的細節問題。

第三、對於表演的概念,還是不怎麼清楚。明明說了邊唱邊做動作,可是,許多小朋友做動作太興奮了,結果變成了跳舞課,沒人唱歌了,這是個不好的習慣,在今後的課中,一定要注意引導學生改正。

第四、在編創歌詞的時候,往往是簡單地說出那個動物的`名字,卻不能按照之前唱的節奏來模仿,而是要我舉例說出其中一個,才能模仿唱。以後也要多鍛鍊孩子的動腦和編創能力。

但是總的來說,犯錯的人總是少數的,大多數小朋友都能很好地完整背唱這首歌曲了,這也是值得肯定的。

動物的手教學反思篇5

?你看起來好像很好吃》是大班主題活動《有趣的動物中》的一個活動。每一次給孩子上這個活動時總是眼裡噙著淚花,許是自己比較感性吧!

淚點總是在霸王龍目送小甲龍的那一刻,聲音不由自主地哽咽著。

孩子們往往也會以被我的情緒給感染。活動結束後我們班的好幾個孩子都說:“好感人呀”!老師,我都要哭了。看來孩子們也感受到了其中的愛。

這個繪本是日本作家宮西達的作品,故事非常動人,孤獨的霸王龍在遇到小甲龍之後,小甲龍對“霸王龍爸爸”的無限信任、真誠關愛和無比驕傲,讓霸王龍埋在內心深處的“愛的種子”發芽了。雖然失去了“很好吃”的美味,霸王龍卻嚐到了被愛的滋味。在愛與被愛之間存在著迴圈往復的通道,小甲龍也不再孤獨,霸王龍為他擋住敵人的襲擊,教他各種本領,並幫助他回到了父母的身邊。在一起的日子,對他倆而言都是一段幸福的時光。

這本繪本告訴我們:每一個人心裡都有一顆愛的種子,人與人之間交往的真諦是——信任、關愛和鼓勵。每個人心裡都有一顆愛的種子,即使是粗暴的可怕的霸王龍。在遇到小甲龍之前,霸王龍凶猛的外表下其實包裹著一顆孤獨的心。它從未被人信任過,從未被人關愛過,也從沒有誰為它驕傲過。在遇到小甲龍之後,小甲龍對“爸爸”的無限信任、真誠關愛和無比驕傲,讓霸王龍埋在堅硬“土壤”裡的“愛的種子”發芽啦。雖然失去了“很好吃”的美味,霸王龍卻嚐到了被愛的滋味。因為有人愛著,它便不再孤獨。在愛與被愛之間存在著迴圈往復的通道,小甲龍也不再孤單,霸王龍為它擋住敵人的襲擊,教它各種本領,並幫助它回到了父母的身邊。在一起的日子,對它倆而言都是一段幸福的時光。

因為有關注才有愛的存在,讓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顆愛的種子吧!那麼這個世界就會處處充滿陽光。

動物的手教學反思篇6

1、沒有認真分析學生的實際情況

課前我還挺得意設計了設計了一系列的問題,希望藉此來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或者小組討論得出結論或定義,這樣可以對整個所學的知識有個更深刻的記憶,但是沒有想到學生前面學的基礎知識很多都忘了或者不能很好的遷移到這一章節裡,導致很多問題還是我自問自答,沒有很好的起到引導作用,課堂效果不是很好。這讓我充分意識到要結合學生的實情來設計自己的教學過程。

2、沒有認真參透教參

教參中提到的重點和難點,自己沒有認真思考,只是簡單的參考教參的幾句話,沒有分析如何幫助學生攻破重難點。如本節的細胞培養的過程和條件是重難點,如果能先給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自己觀看插圖,再逐個跟學生去分析每一個圖解,那樣的話學生對整細胞培養過程就會有更深刻的認識,從而有效的來解決重難點,看完過程之後再適當的給些習題對此處內容做個小檢測,那就更加錦上添花了。這讓我在以後的教學中深刻意識到備課的中心應該放在思考如何幫助學生去攻破重難點這個中心上來。

3、有些地方講解不到位

例如在對原代培養和傳代培養的概念進行介紹時學生知識參照書本說原代培養就是消化後初次培養,傳代培養就是重新處理後的分瓶培養,這只是對書本上文字的一個解讀,其實學生並沒有真正體會到其中‘代’的含義,有學生就理解為細胞分裂的次數,應及時提出這個問題師生共同探討後得出此處的‘代’應是分瓶培養的次數而不是細胞分裂的次數。

在介紹動物細胞培養的條件時,在營養條件中提到了一個的血清,新增血清的作用是什麼呢,從上文去找答案就是細胞所需的營養物質沒完全搞清楚,所以要新增血清,其實可讓學生自己通過正文旁邊的小知識來體會血清的用途,裡面含有一些促進細胞生長和增值的物質,這樣不僅對知識瞭解更透徹還訓練了學生自己去分析問題的能力。

4、學生的主體地位沒得到體現

在教學中,應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開發學生的潛能,使學生的個性在共性發展的同時也能協調發展,使知識不單是講課的內容,考試的內容,而成為有利於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高的載體和素材。教師應善於從教材內容和學生心理狀態出發,採用多種方法設計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創設探索的情境,激發學生思考和探索的慾望,從而達到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他們的多方面能力的目的。

我在這一點上做的也有所欠缺,例如在介紹動物細胞培養的應用時,主要是我講解為主,學生在書本上去找相關內容,顯得很枯燥無味,課後我想了想其實可以給學生一些資料,讓學生通過資料來自己分析細胞工程的應用,例如,提供資料:水痘疫苗是將水痘病毒在人的mrc5細胞培養繁殖,經過嚴格的減毒,最終獲得的疫苗提;蘇丹紅是一種人工色素(工業染料) 。它在人體內代謝生成相應的胺類,可能會導致人類肝癌發病率提高。科研人員以小鼠細胞為實驗材料,用“動物細胞培養技術”對蘇丹紅毒害性進行了檢測。可讓學生結合資料,說出利用動物細胞培養技術生產水痘疫苗的過程?及實驗步驟。教師再對動物細胞培養的應用加以補充和完善。

5、創設情境不當

課堂匯入中展示兩幅燒傷程度不同的病人圖片。提問如何治療呢?如何獲得大量健康的自體面板來治療?我的目的是通過培養人的面板細胞來匯入動物細胞培養。但這是一個缺乏事實依據的情境。目前臨床上對大面積的燒傷病人的治療是移植病人其他部位的面板,做不到培養面板細胞。所以創設了這樣一個看似很貼切實際上不真實的假情境。很可能導致學生完全不會朝細胞培養這個角度去思考。

6、課堂教學的方法還有些單??

本節主要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討論為輔,沒有很好的用到比較法去區分一些概念,沒有很好的把前後所學的知識銜接起來,例如比較植物組織培養和動物細胞培養的時候,可以先讓學生複習前面的植物組培的過程以及其中涉及到的一些原理和方法再讓學生結合本節所講內容去比較,那結果就一目瞭然。

7、應變能力不夠

在我所設計的問題中有這麼一個題目:動物細胞培養取材時,一般是取胚胎

組織或幼齡動物的組織或器官,請解釋原因?有個同學是這樣回答的:分化程度低的組織細胞易於培養,原因是分化程度低細胞全能性高。聽到這個答案和我的標準答案不一樣,我立馬就否定了他的答案,把正確答案公佈了出來,然後繼續按照我自己的預設過程往下講解。課後我反思到這是一個值得討論的焦點,他會這樣回答說不定還有大多數都是這樣認為的,因為我們前一節正好講到的植物組織培養中涉及到了全能性這個概念,而我的匆匆講解錯過了一個最好的討論時機,如果我採用請一個小組評價,讓學生不斷思考、不斷爭辯直到找到正確答案。我想這樣學生一輩子也會記得動物細胞培養的原理了。也真正能區分動物細胞培養和植物組織培養的區別了。出現這樣的問題主要還是自己對教材認知不夠對學生了解不夠所引起的,這讓我在以後的教學中充分的意識到要多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要學會隨機應變,結合學生的實情適當的調整教學過程。

動物的手教學反思篇7

“角的初步認識”是一個比較傳統的教學資料,因為新的課程改革提倡的是讓學生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的教學理念,所以我在備課時,設計了讓學生自己動手發現知識的活動。全課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入,在學生原有的對圖形的認識的基礎上,利用小棒擺圖形,當擺到三角形時問:再拿走一根後是什麼圖形?從而自然地引入所學的資料。第二部分是活動實踐並小結。第三部分是練習。

其中第二部分又分為找出生活中的角、根據自己對角的`感受制作角、結合課本和實踐小結角的特徵、畫角等幾個部分。那裡充分讓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知識,自主學習,體現了新課標的精神,也是整堂課最重要的部分,最能考驗教師在課堂上的應變潛力和對所教學資料的熟悉程度。因為教師很難預料到學生在操作實踐中會出現什麼問題。教學中,我對於自己備課時沒有預料到的狀況及時做出了靈活處理,沒有生硬地把學生拉回到自己教案中所設計的思路。如在讓學生自己製作角的過程中,有些學生用兩條硬紙條做出三種不同狀況的“角”,一種是常見的只有一個角,另一種是十字形的“角”,還有的是t字形的“角”。那裡學生做的時候有的並不明白自己做出了幾個角,只認為其中的一角是自己所做的,有的則是自己明白髮現並創造出來。教師此時應因勢利導,先讓學生說出他說的角是指哪個,問僅此一個角嗎,還有嗎,能比畫出來給大家看看嗎?並及時給予表揚,這樣既能鼓勵其積極性,又能鞏固對角的認識,一舉兩得。

新課改給廣大教師帶給了許多新的教學理念,教師們也在教學中根據它採取了許多新的方法,創設了許多情境。但僅此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務必從思想上時刻意識到學生自主參與、體驗學習、自主學習、自主思考的重要性,讓學生真正自主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想,去做,去交流,去發現,從自己的成敗體驗中獲取知識,這樣的學習才是用心的、有價值的學習。

動物的手教學反思篇8

一、教材分析

?觀察一種動物》是教科版國小科學一年級下冊《動物》單元第3課,是在觀察了校園裡的動物後,進一步縮小觀察物件,對一種小動物(蝸牛)進行細緻、深入的觀察。本課也為下一課的教學做準備,學生在飼養蝸牛的過程中可以進一步觀察它們的生活習性以及與環境的關係。教材內容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觀察蝸牛的身體,通過觀察,學生知道蝸牛的身體結構;第二部分為觀察蝸牛的應激反應和運動,通過使用棉籤輕輕觸碰蝸牛的身體和觀察蝸牛在不同物體上的爬行,幫助學生知道蝸牛的應激反應、運動特點。

本節課對教材的處理是完成第一部分:觀察蝸牛的身體,活動二放下一個課時。一年級學生的觀察活動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他們需要較多的時間進行觀察和記錄。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和突破重難點,故將有限的課堂時間放在觀察蝸牛的身體。

經過一個學期的科學學習,一年級學生基本能運用多感官觀察。但由於他們好奇心強,在觀察中往往會先注意到蝸牛的運動。此外,一年級學生在生活中認識了較多的動物,數量雖多但缺乏深入細緻的觀察,對蝸牛一類的動物並沒有細緻的觀察。

雖然一年級學生已經歷了一個學期的科學學習,但他們仍在科學記錄方面未能做到真實性,有部分學生會物體擬人化,未能做到如實記錄。

二、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目標

說出蝸牛身體上有殼、腹足、兩對觸角、眼睛、口等器官。

2、科學探究目標

能在教師的指導下,觀察蝸牛的外部特徵。

能用簡單的圖示,如實畫出蝸牛的基本外形。

3、科學態度目標

願意傾聽、分享他人關於蝸牛的發現,樂於表達自己的觀察發現。

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認識到蝸牛也是動物家族的一員,是有生命的,懂得在觀察活動中珍愛生命。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在教師的指導下,觀察蝸牛的外部特徵,說出蝸牛身體上有殼、腹足、口、兩對觸角、眼睛等器官。

教學難點:能用簡單的圖示,如實畫出蝸牛的基本外形。

四、教學準備

每人1只蝸牛、記錄表。

五、教學過程

教學反思

這節課從開始的不成熟,經歷3次試教和研討課後,逐漸成為一節成形的課。在平時的課堂中,我就一直很想讓學生自己能夠多說一些,不只是在分享猜測、實驗結果和結論的過程中進行分享,還能夠在老師的引導下說出一些方法,更多地體現學生為主體。經過這次磨課,想在課堂上不留太多老師的痕跡又想讓學生說出老師心中的方法,老師在課前需要做許多準備工作:如瞭解學生對蝸牛身體結構的瞭解、巧妙設計每一句話去引導學生說出方法,從“那蝸牛究竟是什麼樣子呢?請把認真、細緻地觀察蝸牛,然後修正畫像”這種老師引導過多的語言,過渡到“真實的蝸牛是長這樣的嗎?看來大家頭腦中的蝸牛都不同,那我們怎樣才知道誰是對的呢?”同樣的意思,不同的表達,教學效果卻相差甚遠,後者更能體現以學生為主體。

在第一次的教學設計中,我就有將探究過程慢慢的滲透在整節課中,但有針對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進行了調整。由於一年級孩子對萬物都充滿好奇心,對於動物他們更是有許多許多的問題去探索,假若課堂上讓孩子提出探究的問題,那麼我就會很難把握教學重點。所以就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經歷“猜想——說出實驗方法——觀察(實驗)——分享交流——知道蝸牛身體特點(得出結論)”這一過程。但我經歷了幾次教學,仍然存在沒有突破“蝸牛頭部有兩對觸角”的教學難點,在授課後仍有約18位學生的圖畫中僅畫了一對觸角。學生探究了、觀察了,理論上說應該是大部分同學都畫對才是,但這個資料出乎我的意料。原因在於蝸牛在觀察過程中,由於學生移動、蝸牛對外界刺激的靈敏反應等種種原因導致部分蝸牛隻伸出一對觸角或不伸出觸角,此時學生就會有概念上的偏差,我在課堂上卻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後面細想下來,不管有多少位學生沒有觀察到蝸牛的兩對觸角,我也應該採取除觀察外的方法(如微課、圖片、看書等)幫助學生進一步構建“蝸牛頭部有兩對觸角”的概念,而不是僅僅依靠一種方法。

一年級學生可以說是國小生中對科學學科興趣最大、好奇心最強的孩子了,而且他們很喜歡聽故事。如果老師可以把故事融入到教學中,用故事串起教學環節,教學效果肯定是事半功倍的。本課就是以小螞蟻給小蚯蚓介紹好朋友的故事串起的,但我在課堂上沒有像講故事一樣給孩子們授課,而且很理性,這樣趣味性大打折扣了。趣味性除了需要有趣、有料的故事外,也需要我用生動的語言進行演繹,這方面確實是短板,還要從以後每節課做起,多使用些語氣詞、生動的形容詞等,也要多聽聽別人是如何給孩子講故事的或者和孩子一起聽故事,多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