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品德教學計劃上冊7篇

寫教學計劃不知不覺中已經成了我們開展教學前的首要任務,我們在一段時間的教學開始之前,一定要將有關的教學計劃寫好,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品德教學計劃上冊7篇,供大家參考。

品德教學計劃上冊7篇

品德教學計劃上冊篇1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班有學生35人,大多數學生對品德與社會這一學科很感興趣。學生對社會知識有了初步的認識,對社會常識和社會生活能力有了一定的瞭解。通過“體驗”、“調查”、“討論”等方面開闊學生視野使學生通過對教材的學習促進良好的品德形成和社會良好發展。

二、指導思想:

1、教材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有機融合各相關學科領域的內容積極探索綜合課教材編寫的體系、途徑和方法。教材內容的選材和呈現方式有助於啟發教師的思維,引導教師學會利用和開發地方教育資源進而幫助教師創造性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

2、教材編寫的內容和形式力求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採用他們喜聞樂見的形式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多種學習活動、掌握學習方法、形成學習策略。幫助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實踐、學習做人,初步形成社會意識、公民意識、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為習慣,為逐步適應社會、服務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培養學生道德情感和社會責任感是《品德與社會》課最為突出的特徵。

三、教材特色:

1、教材的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本著以學生為本的原則針對學生的年齡、學習興趣、實際接受能力以及所處的地域特點,從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社會現象入手以他們的實際生活為基礎整合學習內容力求使學生感到親切、真實。

2、教材體現了較強的綜合性,依據邏輯關係經過有機的整合,豐富和擴大了教學內容突出了綜合學習的特點。此外教材還特別關注社會的發展變化,將目前社會上發生的重要事件以及社會共同關心的問題作為課程內容,加強了與學生生活的社會環境以及學習活動的聯絡。

3、圍繞一箇中心主題構建學習單元,主題設計貫徹面向學生的生活、貼近學生的年齡特點、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的原則儘量選擇富有生活性、趣味性的現實題材從學生熟悉的文化生活和社會實際中選取為學生所關注的問題。

4、新穎獨特的呈現方式本套教材的編排方式新穎,通過大量富有真實感的照片和精美的插圖,在潛移默化間對兒童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避免了枯燥、空洞的說教,有助於兒童親近和理解社會發展和完善自我。採用此種呈現方式既能夠滿足教師自主開發教材的需要,又能夠滿足學生實現多樣化學習的需要。

四、教學重難點:

從學生社會生活的原型出發,多視角(地理的、歷史的、社會的、文化的)地去分析、探究社會事物和社會現象,向學生展示一個完整的社會生活,以便讓學生了解社會、適應社會、參與社會,在此過程中實現學科知識的整合,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以及參與社會的能力。

五、具體措施:

由於品德與社會課源於學生的生活實際,課程對學生的教育是要回歸生活,重視生活的價值。因此本課程的教學空間就不應該只侷限在課堂上,要從多方面加強教學與學生生活的聯絡,與社會生活的聯絡。要儘可能地創設條件讓學生以各種恰當的方式與社會生活廣泛地接觸。品德與社會課不能滿足於照本宣科,要幫助學生將他們的視野投射到社會生活的廣闊範圍,將他們思維的領域伸展到人類活動的所有領域。為此應該積極地開發和利用本地和本校的各種課程資源,以滿足學生各種不同學習方式的需要以期使學習更貼近學生的生活。

六、教學內容安排表

周次教學內容

1、屈辱的歷史

2、不屈不撓的抗爭

3、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4、永久的緬?

5、人類文明的搖籃

6、 豐富的思想寶庫

7、 永恆的文化遺產

8、 大自然的壞脾氣

9、 與自然災害的較量

10、災難無情人有情

11、科學技術造福人類

12、科學技術的另一面

13、科學家的啟示

14、崇尚科學,破除迷信,反對邪教

品德教學計劃上冊篇2

一、學習情況分析

四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本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標,以體現與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為理念;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聯絡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互動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能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標的,以體現育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為理念,引導學生通過以自己的生活密切聯絡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互動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能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三、教學目標

1、情感與態度目標: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2、行為與習慣目標:

(1)初步瞭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群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懂得和平與發展是人類共同的願望。

3、知識與技能目標:

培養學生逐步建立自覺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識,知道同情和幫助殘疾人是一個人的良好品德的體現,並養成主動關愛處境困難或者不幸人的行為;知道自己是集體中的一員,關心集體、參加集體活動、維護集體榮譽承擔義務,瞭解家鄉環境問題,積極參加力所能及的環境保護活動,瞭解民風民俗及對人們的影響,抵制不良風氣和迷信活動,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培養對家鄉的熱愛之情;瞭解交通發展的狀況,感受交通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體會電視、網路等媒體與人們生活的關係,瞭解辦一張報紙的基本方法,學會合作辦小報,瞭解通訊的發展,知道現代通訊的種類和方式,學會常用的通訊方法。

四、教學措施

1、根據新課程的教學要求,要運用好教材。要做到“刪減、替換、補充”。教材是為學生提供的案例。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學主題。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題為基礎,引導學生去學習,去探究。讓學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來看待世界,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看法。

2、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核心是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使學生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

3、兒童期是品德與社會發展的啟蒙階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從兒童發展的現實和可能出發,要採用他們樂於和適於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引導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他們今後人格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

4、採取以客觀社會為基礎與學生為主體的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引導學生在自主活動中自我體驗感悟,探究發現訓練技能,養成習慣。

品德教學計劃上冊篇3

一、指導思想

幫助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實踐、學習做人,初步形成社會意識、公民意識、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為習慣,為逐步適應社會、服務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培養學生道德情感和社會責任感是《品德與社會》課最為突出的特徵。

二、教學重難點

實驗教材強調,從“學生社會生活的原型出發,多視角(地理的、歷史的、社會的、文化的)地去分析、探究社會事物和社會現象,向學生展示一個完整的社會生活,以便讓學生了解社會、適應社會、參與社會,在此過程中實現學科知識的整合,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以及參與社會的能力。”

三、教學內容

教學單元都包含“單元匯入”“學習重點”“學習內容”“學習活動”“單元練習”及“單元評價”等6部分。

1、單元匯入:在每個單元課文之前,標示

提示內容,點明單元主題。為增進學習興趣,則採用藝術手段、圖文並茂(如兒童歌曲或漫畫故事)的形式讓學生在音樂感染和理解圖文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進入到單元主題的學習。

2、學習重點:旨在引導 學生了解學習的方向和重點,標明“關鍵詞”,明確將要學到的品德與社會的核心概念。

3、學習內容:即課文部分,力求淺顯平易,說理與例項並重。

4、學習活動:即活動部分,力求形式多樣,如角色扮演、辯論、演說、實地參觀、調查訪問、影片欣賞、展覽、競賽、討論等,依據教材內容加以設計。

5、單元練習:分課文練習和活動練習兩大部分。“課文練習”意在掌握品德與社會知識,“活動練習”意在形成相應的態度、技能,增強社會參與和道德體驗。

6、單元評價:包括相關的品德與社會知識技能、實踐與態度,形式不拘,如書面測驗、口頭報告、行為觀察、問卷調查和社會生活反思均可,重在發展性評價。

四、採用多媒體的展示手段

1、歌曲:通過歌曲來匯入學習,是一條有效的途徑。教材在每個單元教學前都選用了一首歌曲。所選用的歌曲,大都是節奏輕快、內容緊扣單元主題、富於教育意義的中外兒童歌曲。這些歌曲還附有動作,讓學生邊唱邊作,以強化學習效果。

2、故事:學生們都喜歡聽故事,適合孩子的年齡、心理及語言特點的故事,肯定大受歡迎。教材中所選用的故事包括漫畫故事、民間故事、歷史故事、生活故事、寓言、童話等。此外,教材還設計了一些益智的故事,讓學生邊學邊動腦筋深入思考。

3、兒歌:兒歌簡短、生動、形式活潑,語言富於節奏感,最適合兒童學習。

4、詩歌:教材也選用了少量適合學生讀的古典詩,在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讓兒童接觸一下古詩,效果良好,因為我國古典詩詞中很多是具有道德教育和社會學習意義的。

此外,還有漫畫、遊戲、謎語等形式。

五、內容與時間安排

第一單元 我們健康成長 13課時

第二單元 為了建設新中國 10課時

第三單元 騰飛的中國 15課時

品德教學計劃上冊篇4

本學期,我接任了我校八年級政治教學工作,為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學工作,促進學生全面成長,先將本學期計劃如下:

一、指導思想

按照學校及教研組工作要求,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努力探索生命化課堂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從根本上轉變教學觀念,積極推進教研教改,優化課堂教學,努力培養學生探索創新的學習精神,注重提高學生的能力,切實提高教學質量。

二、學生情況分析

通過近期課堂觀察、與學生交流、向原班任課教師瞭解,我覺得:總體上講,這4個班的學生大多數學習積極性比較好,課堂紀律好,有一半的學生能較自覺地完成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與背誦,求知慾強。但是課堂上學生自主參與較差,學生思維靈活性不夠強,課堂氣氛有待改善,部分學生學習缺乏興趣,目的不明確,學生作業書寫不夠規範。從上學期的教學和期末考試的情況看,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弱。因此,本學期在抓好各項教學常規工作的基礎上,應注意培養學生學科學習興趣,加強能力素質教學,努力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把教學工作落到實處。由於剛接班,對班級的學生還不夠,需要在今後的教學、生活與日常交往中,進一步瞭解、分析、及時發現,採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對症下藥,以便提高教學成績,進而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養。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共有五單元共11課。

1、第一單元是跨越代溝。這一單元有兩個內容,一是走近父母,二是理解老師。這單元的內容主要是講述孝敬父母,溝通親情,走出依賴與逆反,學會與父母和諧相處,共同進步。學會尊敬老師,平等對話,和諧互諒,合作互助,與師為友

2、第二單元是友誼的天空。這一單元的內容有三個,一是有朋友的感覺,二是交友的智慧,三是男生女生之間。這一單元的內容主要是講述在學校人際交往中,我們如何與同學正確友好地交往,正確、理性的認識青春期萌動心理,處理好異性之間出現的相關問題。

3、第三單元走自己的路。本單元的內容兩個,一是從眾與自主,二是偶像與自我。這單元的教育主要是教育學生避免從眾心理,超越崇拜,獨立思考,合理選擇,承擔責任,走向真正的自主。

4、第四單元一念之差與一步之遙。這一單元的內容有兩個,一是一念之差,二是一步之遙。本單元主要是教育學生拒絕誘惑,防患於未然,防微杜漸,遠離違法與犯罪,進而增強學生法制意識。

5、第五單元順境與逆境。這一單元兩個內容,一是順境與逆境的雙重變奏,二是與挫折同行。本單元主要是教育學生笑對困難,戰勝挫折,勇攀人生高峰。

四、教學目標

1、力爭期末檢測各項指標達縣平均或同層次前6名。

2、規範學生書寫,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

3、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分析和概括能力。

4、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學習中能主動參與、樂於探究、自主交流和合作,從中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從多角度考慮問題。

5、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和價值觀,增強學生法制意識,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

五、教學措施

1、切實落實“教學六認真”工作,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提升教學質量。

(1)課前認真備課,鑽研教材,理清教材的知識結構、重點、難點,分析學生學情,整理教學資源,預設教學情境及過程,選取適宜的教學方法,充分利用好“班班通”裝置,製作課件,編寫課時教學計劃,為上好每一節課做好準備。

(2)注重課堂教學,優化課堂教學。課堂教學中,要採用多種方法,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參與學習,採用討論、演講、閱讀、自學、練習等多種形式,活躍課堂氣氛;要激發學生的情感,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要關注全體學生,注意資訊反饋,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促進學生課堂學習的有效參與,使教學效果達到最優化。

(3)利用作業批改、輔導等,抓好“培優轉差”工作。全面提升教學質量,“培優轉差”是關鍵,教師在教學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作業批改、輔導,及時提升優生,為後進生查漏補缺;同時要抓好思想教育,穩定學習情緒,培養學習自信,提升學習動力,強化學習自主性。

2、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習成績。

抓好“培優抓差”工作是激發學生興趣的有效途徑之一;開展“一幫一”活動,鼓勵優生帶差生;成立學習小組,互幫互學;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充分發揮班幹部、學習小組長的能動性;教師的個人教學魅力。等都不失為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好方法。

3、加強學習,提高教師教學素養。

(1)培養多種興趣愛好,博覽群書,更新教育理念,擴寬知識面,為教學內容注入新鮮血液。面對新課改,教師要不斷學習,更新和補充自己的知識,掌握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技術,學會製作多煤體課件,運用好“班班通”裝置,才能適應新的教學要求。

(2)積極參加各級各類教學科研活動,開展互相聽課,虛心向同行學習教學方法,博採眾長,正所謂“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不斷提高身素質和業務水平。

(3)加強課後教學反思,注意總結經驗教訓、積累資料,爭取撰寫高質量的教學論文。

4、嚴於律己,提高師德,教書育人

教師的職責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要教育學生“成人”,這就需要教師正己身,言傳身教,用自己高尚的師德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感化學生,從而促進學生培養品德的養成。同時,作為學生,對教師的喜愛往往會直接表現為對這位教師所教新學科的喜愛,這也能有效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學習成績。

品德教學計劃上冊篇5

一、學情分析

有一部分學生,平時嬌生慣養,集體主義思想淡薄合作意識很差,法制觀念不強。另外,二年級的國小生思想品德情感形成還不穩定,意志品質的自覺性、果斷性、堅持性和自制力相對較差,但也容易塑造。同時,二年級的國小生一種責任感和自尊心逐漸產生形成,要求自己的一切應比過去做得更好,更認真,就可利用思想品德課,抓住這個極好的時機,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和意志品質。學生心目中的榜樣不多,但模仿性較強,因此利用教材讓學生樹立榜樣意識。

二、教材分析

1、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基本線索設定主題。教材從學生的生活邏輯出發,選擇與學生生活關係緊密、切實需要的內容,按照一定的時空順序整合起來,引導他們綜合地學習和思考。

2、突出養成教育的要求。通過行為指導、情境辨析,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突出活動性和做中學的特點。通過創設活動情境,編寫典型範例,設計思考問題,為學生創造更為廣闊的自主學習空間。活動的設計儘可能簡便易行,具有很強的操作性。

4、突出圖畫、圖片在呈現教材內容方面的特殊作用。強調圖文並茂,以圖為主,採用兒童的語言和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增加教科書的趣味性、可讀性、啟發性和指導性。

5、體現一定的開放性。一方面實現課堂內外、學校內外學習的有機結合,形成開放的教學體系。另一方面,為教師和學生留有選擇、開拓和創造的空間。

三、教學目標

1、教育學生必須遵循學校生活中的道德規範和禮儀規範,熱愛集體,遵守紀律,做學校的主人,尊敬老師,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友愛同學相互關心,相互幫助,熱愛科學,勤奮學習,順利完成學習任務,把自己培養成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2、國小生應當遵守社會公德,做到自覺遵守公共秩序,自覺維護公共安全,自覺愛護公共財物,自覺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努力做一個文明的小公民。

四、教學措施

1、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2、品德教育要回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3、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4、建立新的教學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5、實現評價改革,促進學生髮展.

6、加強課程管理,保證教學質量.

品德教學計劃上冊篇6

一、學情分析:

一年級小朋友剛剛上學,對學校、老師、同學以及學習都很陌生。具有很強的好奇心,學校這些陌生的事物對於他們都有一種新鮮感,能引起他們強烈的探索欲。在這個過程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學習,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自己是國小生了,喜歡上學;初步熟悉學校的環境,學習利用學校中的設施解決自己的問題;遵守學校生活常規;知道要講禮貌,守秩序。

2、瞭解學校的環境、設施及其作用,知道校園環境中一些標誌性的建築,瞭解學校的美,能夠主動愛護學校的花草樹木,能愛護學校以及城市周圍的優美環境。初步培養學生環境素養。

3、形成初步的時間概念;按時上學,不遲到;放學後,不在路上逗留,按時回家;上學和放學途中注意安全;學習自己照顧自己。

4、讓學生主動把自己介紹給同學和老師,相互認識好朋友,然後分別從不同的方面來讓學生體驗與同學在一起玩耍、學習、活動的快樂以及感受老師的關心和朋友般的情誼,從而讓學生體驗到學校生活無處不充滿快樂與愛,激發他們喜愛學校生活的情感。

5、使學生學會自己穿衣、繫鞋帶、整理書包等自理勞動,學著幫助家人做擇菜、洗菜等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學會關愛家人,能夠以優異成績、良好表現等形式向爸爸媽媽表達自己的愛意,嘗試自己製作心意卡向家人表達心意。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和切身體驗,引導學生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促進學生生活自理能力和智力品質的提高。

6、引導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美麗,喜歡在大自然中活動,並初步培養探究自然的興趣和愛護自然的情感。

三、教學措施:

1.寓道德概念和行為要求於生動、活潑的具體形象之中。

2.利用插圖,圖文對照,邊看邊說邊想,幫助學生理解。

3.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活動。

4.結合大隊部的各項活動進行教育。

5.充分利用教學用書中的兒歌及小故事穿插於課堂教學中。

6.領略大自然的美,瞭解社會的繁榮,培養學生的環境素養。

四、 各單元教學內容與措施:

第一單元:我上學了 共6課時

主題:《我上學了》《看看我們的學校》《在學校的一天》

第二單元:上學路上 共7課時

主題:《看看時間》《好好走路》《平安回家》

第三單元:我的同學 和老師 共7課時

主題:《認識好朋友》《我喜歡和同學在一起》《我們的老師真好》

第四單元:家裡的我 共6課時

主題:《我的家》《我是家裡的開心果》《這是我的心意》

第五單元:大自然真美麗 共7課時

主題:《親親大自然》《美麗的小問號》《想個好辦法,留住大自然的美》

品德教學計劃上冊篇7

新的學期開始了,為了更好的開展本學期的教學工作,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現結合本班學生實際情況制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如下: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班共有學生41人。四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教材分析

四年級上冊教材共四個單元,第一單元“珍愛生命”,第二單元“安全地生活”,第三單元“花錢的學問”,第四單元“關心你,愛護他”。

四年級上冊教材向學生展示了從家鄉民風、民俗到工業、農業、交通、通訊、生活常識等多個方面的社會生活事實,教材在引導學生了解社會、探究社會的過程中,努力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學習解決人際問題和社會問題的技能。四年級上冊教材的顯著特點是讓學生在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的過程中進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作為教材編寫的“明線”,道德教育作為教材編寫的“暗線”。如第一單元《珍愛生命》,引發學生思考:生命給世界帶來了什麼?我們怎樣做才能成為植物和動物的朋友?我們的生命是誰給予的?為什麼說生命是生生不息,又是有限的?第四單元“關心你,愛護他”,以爺爺奶奶的故事作為引線,感受向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手,是關心。說話做事多替鄰里鄉親著想,是理解。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蘊含在社會事實之中,使品德教育的“無痕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三、教學目標

1.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探究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奠定基礎。上冊教材通過引導學生感受生命的意義,掌握安全常識,懂得花錢的學問,伸出友愛的手,大家的事情大家做。這樣的編寫方式,使學生對社會基本事實的認識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導他們看待社會現象的時候,能探究和思考社會生活中,各類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及其本質。

2.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引導學生對間接生活的認識和了解。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於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因此四年級上冊教材在編寫時,注意了將社會事實方面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聯絡起來,讓他們能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3.注意了相關知識的整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打破學科界線的“綜合課程”。四年級上冊教材在處理各知識領域之間的關係及知識與生活之間的關係上,將跨學科的知識有機地融為一體,在本冊教材中,涉及到了人文,情感生活等方面的知識,教材將這些知識綜合在一起,強調認知與情感綜合,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4.將引導學生獲取資訊與指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認識能力和社會研究能力。

5.通過活動的設計和教材中的留白來引導學生動腦、動手和參與實踐。四年級上冊教材仍注意了對學生活動的引導,教材根據內容需要設計了許多學生直接參與的活動,讓學生通過親歷的活動來獲得對社會的認識和體驗。

四、教學基本思路和方法及主要措施

教學中主要採用講授法、討論法、實際操作法、演示法、練習法、比較法、分析法、綜合法。

1、改變陳舊的觀念,樹立新觀念 2、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理念 3、要追求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 4、改革教學方式 5、重視學生學業評價

五、優生的培養及學困生轉化措施

1、學困生的轉化措施:

學生透過老師的行為來判斷老師的人格,一旦他認可了老師的人格,他就會接納之,從而完善自己的人格。只要我們用一種合理的、民主的鼓勵和寬容的態度來對待學生,以學生的個性發展為目標,用發展的目光看待學生,用滿腔熱情和期望去塑造學生的性格,相信耕耘就會有收穫!

(1)、課堂內外尊重個體。

尊重學生,還表現在尊重學生的個性,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有創造力又具個性特徵的人。

(2)、點燃自信、磨礪性格。

自信是成功的保證, 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戰勝自我很重要,要讓他們明白老師心中永遠有他們的位置,老師永遠都在關注他們,同時,還要引導學生要善於發現自己的閃光點,讓他們在黑暗中看到希望。在困境中重拾信念。

(3)、欣賞、鼓勵、張揚優點。

激勵永遠是教育的態度。給學生一些鼓勵,可以喚起後進生的上進心,張揚他們的優點,從而感受到成功感。針對學生髮展傾向方面的特點,積極鼓勵引導,獎勵學生髮展中的優勢傾向,發展和張揚學生的個性,使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個性特長,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和長處,都能保持強烈的自信心和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

2、優生的培養:

(1)重點培養,課上除完成課堂作業外,給他們安排一些有難度的題目練習。

(2)隔週進行一次有針對性的比賽活動,激發他們主動學習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