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我懷念的教學反思7篇

教學反思是教師對教育活動分析的一種有效手段,教學反思寫好了在今後的教學中有著相輔相成的作用,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我懷念的教學反思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我懷念的教學反思7篇

我懷念的教學反思篇1

今天,我和學員們一起懷著激動的心情坐在南寧市秀田國小的多媒體教室裡聆聽全國特級教師於永正教師執教《秋天的懷念》。於老師中等個子,頭髮花白,帶著一副眼鏡,他給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是樸素、儒雅和謙恭。聽完兩節課,讓我感受多多,回味無窮。於老師的課就像他的人一樣,是那樣的樸實、真實、自然。他在課堂上的雙基的訓練,朗讀的指導,細節的處理都是如此的簡簡單單,紮紮實實,真真切切,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這位老人是在用自己對語文教學的深情演繹語文的激情,在用自己對語文的理解詮釋本色語文的內涵。

一、紮紮實實教生字

(投影出示生字)癱瘓侍養捶打訣別

師:通過預習,生字能讀準了嗎?

生:能。(生齊讀)

師:這裡有一個字要特別注意它的筆順。請同學們跟老師書寫“捶”字。

(邊寫邊提醒學生注意筆劃,生跟老師書寫。)

師:生字能讀了,詞語會嗎?這裡有一個詞語“訣別”,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生:永別

師:請大家在文中找到有“訣別”一詞的句子,好好讀讀,再想想是什麼意思?

生:讀句子後回答。“訣別”的意思是最後一次見到;指從那以後,再也沒有見著。

於老師的生字詞教學紮實、有效。“訣別”二字的字意推敲,“捶”字的書寫,於老師都是那麼的執著耐心,一絲不苟。於老師說:“字是人的第二張臉”,於老師規範的書寫為每個孩子作出了表率,他在黑板上板書的每一個字都是認認真真,一筆一畫寫的。現在的孩子為什麼都非常馬虎、粗心呢?與老師有沒有關係呢?答案是肯定的!我們現在藉助多種手段讓孩子識字、思考問題,老師在黑板上寫的字不多,而且有時為求速度寫得飛速。試問:學生如何能讓學生注意到這種認真的好習慣呢?聽了於老師的課,我深切地體會到:語文教學無論是公開課還是常態課,都要重視語文的基礎知識的教學。脫離了這一根本,即使上出的課十分精彩,那也只能是曇花一現,表面文章而已。

二、反反覆覆讀課文

在兩節課中,幾乎全部都在朗讀,方式也多種多樣,尤其是於老師的範讀,真的是聲情並茂。不僅學生,連聽課的老師們都被他感染了。後來才知道,於老師的每一篇文章,自己至少要讀上七八遍。想想自己,真是慚愧。於老師反覆引導學生朗讀,一定讓學生自己從讀中去體會人物語言、人物思想,這是一種執著。

在訓練學生朗讀時,哪怕是一句話、一個字,於老師都要訓練到位,十分認真。一上課,於老師問的是:“什麼時候拿到課文的?讀了幾遍?是朗讀嗎?”第一個瞭解的是學生讀書的情況。在學習完生字詞後,他請了四位同學讀課文。每位學生讀完他都會及時指出:“‘望著望著’這裡的輕聲讀得很準。大家一起讀讀這句話。”“‘孃兒倆’這個讀音對南方小朋友要求很高,慢慢來。大家跟我讀。在一起讀讀這句話。”……一篇課文在課堂上的第一遍朗讀,就在這樣指名讀,正音,再讀,齊讀的過程中達到了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的教學要求,很紮實,作為公開課也很樸實。接著,於老師便範讀課文。特別是最後母親臨死前說的一句話,更是充滿感情,非常難受的,一口氣讀出來:我還有一個……生病的……兒子……和……一個……未……成年的……女兒。讀完後,要求學生字字入目,一個標點也不要放過地讀課文,讀出味來。

三、真真切切品母愛

在學生反覆朗讀課文後,於老師開始引導學生品詞品句,首先於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帶著思考讀母親。“秋天的懷念,不說也知道懷念的是母親,為什麼作者要懷念他的母親?讀懂一個人無非是聽其言,觀其形,察其色。注意母親言行色的描寫,凡是描寫言行色的句子都劃下來。不動筆墨不讀書。圈圈畫畫,留下的是你的思考,留下的是你的收穫。靜心讀書。”在於老師的一番引導之下,學生展開了自主學習。在交流時,於老師是先讓學生讀自己所劃的句子,然後聚焦到幾個細節描寫的關鍵詞“躲”、“擋”“笑”,讀中感悟,以讀促悟,使學生深刻地感受到了母愛是理解,是呵護;是寬容,是平等;是惦記,是牽掛。然後用同樣的學習方法知道學生讀作者。整個過程就是讀、感悟、再讀、再感悟。教學的主體部分是在初讀的基礎上著力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這是整個教學環節中最重要的一環,是重在培養學生品味語言的能力。於老師引領學生在誦讀中走進文字,在品味中體驗情感。學生在有感情的朗讀中,對課文產生了獨特的感受、理解與體驗。

看於老師的課,讓我想起了華中師範大學楊再隋“平平淡淡教語文,簡簡單單教語文,紮紮實實教語文,輕輕鬆鬆教語文”的本色語文理念。不過,我也明白,於老師的“簡單語文”並不“簡單”,反觀自己的課堂,值得學,值得研究的東西很多。精讀之,熟思之,記憶之,篤行之!我將記住名師的課例,用以指導我的語文課堂教學。我相信,只要我們熱愛教育,善待學生,有著一顆愛心,我們一定能把語文“教出味兒來”。

我懷念的教學反思篇2

1、創設情境,渲染氣氛。上課一開始,課件出示感人的畫面,體會母親的無私與偉大,以及季羨林的作品《賦得永久的悔》《寸草心》片段,讓學生一步步走近母親,感知母愛,瞭解母親,為全文的學習奠定一個基調,使學生儘快地融入到文字的探究中。教師配樂訴說自己的真實經歷,撞擊了學生的心靈,是他們在聯絡實際中深深懂得母愛的偉大,深刻認識到古今中外天下的母親都是一樣的。另外,在學習完日記後,整體迴歸文字的時候,讓學生在幽怨的音樂聲中練筆,以調動學生的心絃,更好地表達對文字的理解。

2、以讀為本,感悟為主。葉聖陶老先生認為語文教學最基本最好的方法就是讀,課堂上我採用多種形式的讀,如:默讀、指名讀、齊讀、師範讀,師引讀,生抓關鍵詞讀……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訓練,將學生完全浸潤在文字的語言文字之中,盡情地觸控作者的心跳,聆聽作者的心聲,感受作者對母親的深深的悔恨之情。達到讀中感悟、以讀促悟,以讀代講的效果。讓學生在朗讀感悟中提高語言的感受力,豐富語言的積累,受到情感的薰陶,獲得思想的啟迪,力求實現“訓練與感悟並重,工具與人文共振”。

3、資料拓展,充實認識。由於學生的年齡比較小,讀懂一篇散文,尤其是文學功底深厚的國學大師在七、八十歲寫的文章,實在是有一段距離,因此怎樣引導學生更好地感悟文字的語言文字,我想到了用資料的拓展,來充實學生對作者理解的空白與間隙,搭起橋樑以方便學生更深刻地感悟。比如,在課的匯入時呈現了季羨林作品《賦得永久的悔》片段,進入第2自然段學習時補充了作者心中的悔,另外還有作者腦海中關於母親最深刻的記憶片段以及贍養母親的願望等等,一系列的資料補充,使得文章的背景更厚實,學生理解更到位。

非常希望,十分渴望自己的語文課,在瞬間走進學生的心,能讓學生的心靈開花,這樣的話,我的語文課堂就生機盎然了。然而,由於自己的文化底蘊不足,往往似乎總顯得眼高手低,比如在引導學生感悟、朗讀還不到位,在面向全體上做得也很不好,怎樣使之面更廣,程度更深,作業的安排怎樣更合理等,都是值得我思考和改進的。

我懷念的教學反思篇3

秋天的懷念是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一篇課文,作者史鐵生。文中講述了自己雙腿癱瘓後,幾乎喪失了生活的勇氣,是身患重病的母親用體貼入微、深沉無私的愛,使自己明白了生命的意義,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我在備課時,根據課標、單元目標和教材內容、以及學情,確定了一下三條學習目標。

1、通過多種形式讀文,理解重點詞語。理清文章的脈絡結構,能說出課文內容,把握文章主旨。

2、小組合作、品味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從細節描寫中感受母親濃烈而深沉的愛子之情。

3、聯絡生活,思考我們要怎樣“好好兒活”。

我根據學習目標,預設了四個教學環節

1、匯入新課

2、整體感知。(學習字詞、瞭解內容)

3、賞析句子、解讀親情——“好好兒活”

4、感悟課文、思考人生——“好好兒活”

整體上,我完成了學習目標。現在我從一下幾個方面來具體反思我這節課的教學:

一、成功之舉

1、就是作者材料的引入,我並不是在整體感知時一股腦兒的把作者介紹完了事。而是在兩處插入。一是抓住文眼“好好兒活”這句話後,出示史鐵生不幸的遭遇。讓學生結合他悲慘的遭遇去理解文章中作者當時的心情——暴怒無常。二是在結尾,出示他取得的成就,來理解他明白了母親的話,自己“好好兒活”。兩處材料的引入,讓學生有助於理解“好好兒活”的含義。

2、我在抓住核心“好好兒活”這句之後,通過幾個漸進的問題來研讀課文:

當時“我”好好兒活了嗎?

母親活的好嗎?母親如何對待病中的“我”?

一個人究竟應該怎樣“好好兒活”?

二、教學機智(課堂生成吧)

在理解最後一段話時,我讓學生先讀,看看能想到什麼,學生說到作者懂得了母親沒有說完的話。提問:“我為什麼現在懂得了母親的話?我是怎麼懂得的?”我引導學生再讀此段聯絡前句體會,有了效果。主要是有個平時不愛發言的學生也參與發言,我立刻請他起來,他說:“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都能開得那麼絢爛,母親也想讓兒子知道我們人也多種多樣,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我聽他說到這,我馬上提出表揚:“說實話我都沒想到這兒,說得太好了。”他都有點不好意思了。

三、敗筆之處

通過對母親的動作、語言、神態的細緻描寫來刻畫形象的。我引導學生體會“撲”“抓”“忍”動作背後母親的心情,讓學生感受到母親對作者那種深沉的愛。抓住“央求”“喜出望外”“高興”“敏感”等詞語,讓學生反覆品讀,分析母親心情變化的原因。分析之後我指導學生讀時。我沒讀好,但也感到學生讀的不是太到位。

這是我的短板,我以後要好好練練朗讀啊。

我懷念的教學反思篇4

在教學中,我除了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課文的能力外。還重視學生說的訓練和情感培養,先讓學生採用多種方式把課文讀熟,理解文中的重點句段所表達的含義。然後對文中印象最深刻的句段各抒己見。說的時候要著重抓住“我”和“母親”的情緒做對比:“我”因癱瘓,脾氣變得暴怒無常,砸東西,對生活失去了信心,“母親”不但不責怪“我”,反而等“我”情緒恢復平靜後撫慰“我”,還說要帶“我”去北海看菊花。經過對比,學生懂得母愛的無私和偉大,也更體現出“我”對“母親”深深的愧疚、熱愛、懷念之情。

學生說感受:“‘我’暴怒時。‘母親’卻偷偷的躲在一旁流淚,使我想到我平時也是那樣對待我的媽媽的,從今以後,我一定要好好愛自己的親人。不能等失去了他們後才去悔恨”;“當‘我’答應‘母親’去公園看菊花時,她卻突然暈倒送去醫院,從此與‘我’訣別,臨終時都沒能和‘我’說上一句話。體現母愛的偉大和無私!同時也表達‘我’對‘母親’的愧疚、懷念之情”渲染氣氛,創設情景。對學生進行口語表達訓練,同時也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我說:“又是一個深秋或清明節,假如你是作者‘我’,在‘母親’的墳前,你會對‘母親’說些什麼呢?”學生紛紛演說,真情流露。最後一個舉手的是平時很少發言的男生,我們都知道他父親去年才去世。此時全班同學都把目光移向了他,我也給他投去溫和和鼓勵的眼神,他站起來沉默了約5秒鐘後才說:“媽媽!我來看你了,是妹妹推著我來的。又是一個深秋,我帶來了你喜愛的菊花,我終於明白你堅決要推我去北海看菊花的原因了,但晚了,還沒出門,你就暈到被送去醫院,我沒想到你的病已經變成這樣,誰知道這一去竟是訣別,連你臨終的話語我也沒能親自聽到,媽媽,可我清楚你要對我說什麼,你是要告訴我要像菊花那樣堅強的活著,好好的帶著妹妹活著……”說到這,他已泣不成聲“我也想對我死去的爸爸說:爸爸,你放心吧!我和媽媽也會堅強的活著的……”同學們聽到這已經是淚流滿面。我也被深深的打動了。

本文情感深摯,輔導學生用心的讀,用情地讀,就會被“母親”對“我”的愛所深深的打動,你會跟著“我”一起痛,一起哭,一起懷念,一起在愛的支援下,堅強地面對人生。

作者透過一些細小的情節來表達對母親的懷念,從而也使我想起作者史鐵生苦難的一生,“沒有經過苦難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嗎?沒有經歷過痛苦的人生是幸運還是不幸?……我想感受那些經歷過大苦大難的人所體味到的人生況味和所獲得的人生價值”這是宋秋雁在《走過苦難-----記我無比敬仰的作家史鐵生》一文中的節選。使我想起在教育教學中,對學生貫穿情感性教育和挫折性教育是有必要的。

史鐵生在《合歡樹》一文寫道:“我坐在安靜的樹林裡,閉上眼睛,想,上帝為什麼早早地召喚母親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聽見了回答:”她心裡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喚她去了。“我似乎得到一點安慰,睜開眼睛,看見風正從樹林穿過。”讀著這些蒼涼的文字,感受到他經歷的磨難和痛苦是不可理喻的,沒有經歷過痛苦的人是寫不出那樣凝重悲壯的文字來的,也永遠感受不到在那蒼茫的底色下汩汩滾落的熱流!

通過對《秋天的懷念》的閱讀,讓學生受到了偉大母愛的薰陶感染,接受了一次“愛”的教育;還提高了學生的自讀能力。

我懷念的教學反思篇5

文中母親自己重病纏身卻隱瞞病情,無微不至地照顧雙腿癱瘓的兒子,用深深的愛溫暖兒子絕望的心,用深深的囑託幫兒子重新鼓起生活的風帆。我也是母親,我能體會當母親面對這殘酷的事實,心裡是如何的疼痛。可不管命運是如何的曲折,還是要勇敢地面對生活。文中作者通過細節細寫,往往就是那麼幾個小小的字眼兒,卻觸動了我們情感深處最脆弱的那根弦。

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安排的:

1.讓學生在讀中受感染

這篇課文篇幅不長,但飽含深情。我在課前先讓學生對史鐵生以及和他的母親的經歷有一個較為詳細的瞭解。在課堂上讓學生讀的時候就很安靜,我讓他們能有感情地閱讀,說明他們看懂了別人的苦難。情感鋪墊之後,我繼續情感的感染,我慢慢地、帶著深厚地情感讀了這篇課文,這時課堂上,學生聽得很專注。在我營造的這樣的課堂氣氛之中,我和學生開始了交流,把自己最感動的地方讀讀。

2.讓學生在說中得感悟

開始讀課文時,讓學生邊讀邊劃出文中自己最感興趣的句或段,並要小組間說一說自己喜歡的原因。彙報:有的學生說最喜歡第一自然段,因為“我”因癱瘓,脾氣變得暴怒無常,對一切美好的東西都失去信心,砸東西,可是媽媽卻忍受了這一切,她不但沒有怪“我”還等“我”恢復時說要帶“我”去北海看花。有的學生說,我最喜歡第二自然段,因為那裡寫出媽媽再一次的要帶“我”去北海看花,幾乎是在央求“我”,媽媽之所以央求“我”是為了讓“我”開心呀!有的同學說,我最喜歡最後一個自然段,因為,媽媽雖然離我們而去,但是我明白媽媽的話,懂得珍惜生命和妹妹一起面對生活的困難,勇敢的活下去。也有的同學說,喜歡文中的五、六兩個自然段,因為這裡講了“我沒想到她已經病成這樣”。說明媽媽有病,且因為過度的操勞,病已十分嚴重了,卻還是不告訴兒女,這不都是為了我們兒女嗎?還有她臨終前的最後一句話,也正體現媽媽在生命垂危時還掛念著自己的兒女該怎麼辦,根本都沒考慮自己,這就是母愛,無私而又偉大的愛。在此時讓學生暢所欲言,只要他們的感受是真實的都說出來。

3.讓學生在思中受薰陶

最後一段話學生理解很深刻。我讓學生先讀,看看能想到什麼,學生說到作者懂得了母親沒有說完的話。提問:“我為什麼現在懂得了母親的話?我是怎麼懂得的?”我引導學生再讀此段聯絡前句體會,有了效果。有學生說:“菊花開得那麼生機勃勃,母親想讓我看到菊花也能燃起生活的希望。”還有學生說到:“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都能開得那麼絢爛,母親也想讓兒子知道我們人也多種多樣,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說得太好了,說實話我都沒想到這兒。我又提問:“文中最後一個省略號有什麼含義?有哪些意思沒有表達出來而用省略號代替了?把你想到的寫在省略號的地方.”學生陷入沉思,裡面有對母親的思念、愧疚之情。

當然,教學中某些地方還存有不足,如對母愛的感受,學生找到相關語句卻不能概括時,教師的引導還不夠,沒有善於捕捉學生的語言來追問,在今後的教學設計及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善於隨機應變,循循善誘,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我懷念的教學反思篇6

?秋天的懷念》是史鐵生的一篇散文,文中回憶了自己雙腿癱瘓以後,母親為使自己走出困境、重樹生活的信心所做的努力,讚揚了深沉的母愛。該文也反思了作者沉浸在自己的遭際中而忽略了母親的病痛與感受,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愧悔。文末也表達了七年後自己對母親的理解和對生活的堅定信念。該文語言質樸、情感真摯、細節感人、意蘊深沉而耐人尋味。本課教學中試圖通過反覆朗讀,注意朗讀時的語氣、節奏,用朗讀反映不同人物特點,從而理解文中關鍵詞句含義,體會字裡行間流露的作者的情感。

教學實施時,發現學生閱讀總浮於字面。如課文第一自然段中描繪母親“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聽”“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等行為,學生只能籠而統之的理解為母親對“我”的關心和愛,卻難以體會此時此刻母親內心的複雜的感受。如何引導學生讀進去?我預設情景——讓學生假象自己是母親,反覆讀。實際效果甚微。課後思考原因如下:

1、對學生預設不足。

學生剛升入國中,對文字的深入閱讀訓練還少,在閱讀文章時,普遍習慣讀故事情節,難深入文字細細體會。我在備課時沒有考慮到學生的這些情況,主觀認為這些內容不難理解,沒有準備如果學生不能理解該怎麼辦。教學時就顯得手忙腳亂。

2、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的方法單一。

就像本課,要讓十三四歲的孩子跟隨文字,走進成人世界,理解這裡母親的這些隱忍的表現,體會母親小心翼翼的情感,最好的辦法不外乎創設情境。那麼此處可以創設什麼情境?如何創設情境?在什麼時候創設情境?這些都值得在思考和推敲。

我懷念的教學反思篇7

這是一篇特別感人的文章,設計的時候也想走煽情路線,但是課堂效果來看煽情沒有煽到位,因此,課堂氣氛有些怪怪的。課堂預設的時候就考慮到蜜罐中泡大的孩子,根本沒有辦法體會史鐵生內心的痛苦和苦悶,更別說去理解史鐵生母親當時痛苦的境況,沒有感情理解的基礎的話,很難把課文中的很多細節部分理解透徹。

針對這一問題,第一課時開頭就對史鐵生進行了一個詳細的介紹,尤其是他的自嘲——“專業生病,業餘寫作”,也引用了他自己的話來標記他的人生病史,讓同學們想象自己也如史鐵生一般在最美好的年紀癱瘓了雙腿時的痛苦和絕望。從同學們的表情來看,是稍有理解的。但是,當我開始播放範讀錄音的時候,那一句句發自肺腑的真摯文字和深情的聲音根本沒有辦法把他們帶入史鐵生的世界,很多孩子覺得句與句之間停頓過長,一顆心老懸著,聽到後面就懨懨欲睡了。當我對全文的感情進行一個解剖的時候,說到潸然淚下這個詞,有好幾個同學學了,很多同學就被逗笑了,前面所有的努力前功盡棄。因此我有些生氣,瞪了笑的同學一眼,他立馬捂上了嘴。課後想起這件事情來,我發現我的做法是不對的,孩子是有表演天性的,他的行文很好的詮釋了“潸然淚下”這個詞,我應該對他的機敏表示稱讚,然後再說感情不夠真實,這樣應該比簡單粗暴的表示自己的憤怒要好一些。接下來的內容是讓他們自行讀課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好多同學不願意出聲,提問時也都沉默著。可能這和他們的心理髮展有關係,這個階段的還是習慣於將自己的想法封閉起來,尤其是女生。因此,我立馬決定上晚自習的時候,抽五分鐘跟他們聊一聊上課發言的問題,鼓勵他們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

第二課時則是對課文進行分析,重點分析了一些細節描寫的地方及其在表現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教他們抓關鍵詞分析理解文意的方法。這一課時基本上是在分析、品讀中進行結束的。由於細節分析比較細緻,因此品菊和插敘、拓展就留到了第三課時。

總體來說,還是比較順暢,同學們也理解了,總覺得這麼深情的文字是從孩子們的腦子裡過去了,被我肢解成一句一段,反而喪失了它本身的韻味,喪失了文學美。想到這裡,就覺得自己是一個殺豬匠了。語文的文學性和它的工具性總是矛盾的兩端,我也總是找不準中間的節點。

如果硬要說教授本課有什麼優點的話,應該是其中的人文性表達還算是比較完整,至於同學們的接受程度則是層次不均了;拓展也做的很足,引用了很多史鐵生的原句,幫助同學們深入體會母親對“我”的深愛及“我”對母親的愧疚和懷念;對菊花意向、文字中的細節描寫、重點詞句分析比較細緻。

當然,缺點也有很多:對教材和學生反應估計不足,沒有辦法按照預期的三課時完成教學任務;朗讀部分本來是亮點,幫助他們理解文意的部分,但是不管是範文還是同學們自己讀都表現得不理想;個別點沒有講到,如最後一句“好好活”的深意;學生的課堂反映比較機械,跟我的互動不夠充分......

看到了如此多的缺點,以後要深入研習新課標;走入學生中間,去了解他們,最主要的是理解他們想要什麼;加強對課堂的掌控能力,各環節之間設計緊湊,每一步都要做到心中有數。

標籤:懷念 反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