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神奇的橋教學反思7篇

教學反思是一個優秀老師在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寫教學反思提高教師的教學科研意識,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神奇的橋教學反思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神奇的橋教學反思7篇

神奇的橋教學反思篇1

?神奇的克隆》是一篇介紹克隆技術的科普類說明文,以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了有關克隆技術的科學知識。

1.精心設計導語,激發學生興趣。我用《西遊記》中孫悟空故事引出課題,學生興致盎然,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學生很快進入了學習狀態。

2.教學本課時,我採用我校高效課堂教學的四步模式嘗試教學,主要在“設疑探究”中精心設計問題,以便學生自學、合作、探究。根據本課特點,在此環節中我設計了六個小問題統領全文。問題小,課文內容清晰,因此在小組裡學習起來就相對簡單,學生很快就完成了學習任務,只是對說明方法有疑問,我便把這個問題集中起來集體講解,在學生疑難之處講就體現出來了,效果非常好。

3.激發思維,大膽想象。在認識到克隆是把“雙刃劍”後,讓學生天馬行空想像,“假如我能克隆,我想克隆……”要求學生做到想法必須對人類有益。此處的設計旨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課後交流的平臺,讓學生在課後可以暢談自己的想像,以此達到領悟課文語言內涵的目的。這一環節,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發散了學生的思維,更訓練了他們語言表達的能力。同時還培養了學生樂於交往、合作的精神。

但是整節課下來,我仍有許多困惑:

1.本課教學過程中,體悟和讀書之間的矛盾還是沒有處理好。我為了採用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教學,文字內容問題化,為了體現這種模式,就忽視了學生的朗讀訓練。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這篇課文是說明文,其情感因素不是特別強,所以更加忽視了學生的朗讀訓練。

2.學生培訓不到位。在巡視的過程中發現,學生的合作學習還是有流於形式之勢。雖然平時也對學生進行了學習方法的指導,但終究是不夠細緻,以至於在公開教學這樣的場合,學生不敢真正動起來。有些組長話說不響,有些組員無所事事,彙報時成了好學生的天地,使後進生更加掉隊了。這個問題很嚴重,給我敲響了警鐘,今後在學生訓練是還需想辦法,逐步提高。

神奇的橋教學反思篇2

這篇關於克隆的說明文結構嚴謹,思路清晰。上課時,我採取讓學生先整體感知課文,抓住(定義-範圍-作用-前景)理清文章的結構。通過圈點勾畫的方式,學生們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內容,理解了什麼是克隆,並就克隆對人類的意義進行了討論,學生明確了克隆是一把“雙刃劍”,對人類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知道了說明文的一些說明方法(如本文用到的下定義和舉例子)。

在學生初步整體感知課文後,我開始引導學生思考課前提出的問題:克隆是怎麼一回事?請大家默讀一、二自然段,畫出能解釋這個問題的語句。片刻,有學生開始舉手了。幾位學生都說到了這樣兩句話,“孫悟空緊急關頭拔下一把毫毛,再吹一口氣,毫毛立刻變成了一群和自己一模一樣的孫悟空。這就是克隆。”“不經過兩性細胞結合而直接繁衍後代,就叫無性繁殖,也稱克隆。”這兩句話都是在說明什麼是克隆。顯然,第一句是形象化的描述,而第二句則是科學定語,這是兩種不同的說明方法。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學習說明文,不僅要知道文章寫了什麼,更要清楚是怎麼寫的,也就是說明方法的問題。於是,我進一步引導學生對這兩句話的不同表達方式進行再辨析。“請大家讀一讀,比一比,這兩句話哪一句話更能說清楚克隆是怎麼回事?為什麼?”結果,學生一致認定第一句形象一些,易於理解。第二句則更為準確一點。通過比較,學生也明白了這是兩種不同的說明方法。 最後,我給學生來了個總結:“為了幫助我們弄清楚克隆是怎麼回事,作者採用了兩種不同的說明方法。第一種較為形象生動,一讀就明白,也容易記住。第二種是科學定義,更為準確。兩種說明方法各有所長。至於哪一種好,可以根據寫作目的和讀者的不同靈活使用。說明文是兼知識傳輸與說明方法滲透於一體的文體。自我感覺,這型別的課文,說明方法的滲透應與知識傳輸並重,而不能僅僅把它當做一般的科學作品解讀。

神奇的橋教學反思篇3

本課有兩個主要活動:認識水的毛細現象、表面張力。通過每一活動來引導學生認識一種水的現象,從而合併起來表述主題:神奇的水。

第一,認識水的毛細現象。首先引導學生做探究性實驗觀察浸在水中的紙巾變化,讓學生認識毛細現象,在此基礎上,給出毛細現象的描述性概念。在觀察浸在水中的紙巾變化時,為了讓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紙巾上水的變化,我設計提問:水是怎樣在紙巾上向上爬的?學生很容易地描述出毛細現象的特徵。最後,提出典型的事例,幫助學生理解毛細現象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如:潮溼的牆根、植物莖吸水等。並進一步引導學生去認識生活中的毛細現象。如:毛巾吸水、棉布吸汗等。

第二,認識水錶面張力。首先用背投出示一元硬幣,提問:請猜測一元硬幣能不能裝水,如能能容納多少滴水,並將猜測的結果記錄下來,然後實驗並將實測結果與猜測結果對比,說明像水這樣的液體,具有使表面儘量縮小形成弧形的力,這種現象是水的表面張力。這裡要求學生只認識現象,不探究原因。這樣的設計符合國小生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本課是首次學習猜測環節,它是“搞科學”的重要一步,它對科學發現、科學概括起到很大作用。因此,學生實驗前,先“想一想”必然會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藉助於判斷和推理,在腦海中產生多種解釋模型,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接著引導學生猜測“放多少枚回形針,水會溢位來”實驗,意在學生髮現水的表面張力。經歷從預測——實驗——驗證——結論的科學探究過程。從“放多少枚回形針,水會溢位來”實驗中,學生驚歎水的神奇和科學課的快樂。最後,講解典型的事例,幫助學生理解表面張力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如:水黽在水面上滑行、草葉上的露珠、水滴等,並進一步引導學生去認識生活中的水錶面張力。如:眼淚、雨滴、汗水等。

通過本課的學習,引領學生了解水的毛細現象和表面張力現象,經歷了科學探究過程。體會到用學到的科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從自然中獲得美的體驗。

神奇的橋教學反思篇4

11月25日,我在校內公開執教了三年級科學《神奇的水》一課,這一課教材中安排的教學內容有水的5個性質:水的毛細現象、表面張力、浮力、壓力以及溶解性,內容太多,且有的對於學生有些難度,因此這節課選擇了毛細現象和表面張力兩個性質進行教學。

因此本課的教學重點自然就是通過實驗探究,認識水的毛細現象和表面張力,而難點,我認為有兩處:一是表面張力的這一概念對學生是有一定難度的,三年級孩子的理解水平大多建立在平時的生活經驗上,而對於水的表面還有一種互相拉著的力沒有切身體會,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因此我採用了一個模擬小遊戲幫助學生更加形象的理解;另一個是引導學生自己探究發現產生毛細現象需要有空隙的材料,而不是由教師直接告訴學生,因此我在實驗材料上,提供了有結構的材料,2種有孔隙的和2種沒有孔隙的,讓孩子們通過比較得出有空隙的材料會使水發生毛細現象。一節課下來,有成功有不足,聽課老師也給了我很多建議與幫助,下面就這節課說說我的教後感受。

一、匯入不僅要吸引學生,更要將學生帶入主題。

本節課的兩個主體環節是探究認識水的毛細現象和表面張力,那麼我在設計時候將教材上安排的順序調整了一下,先進行表面張力的學習,因為這部分的實驗比較單一,用時也比較少,而毛細現象的實驗我設計了兩個層次,同時也結合課後的拓展探究,因此放在最後。所以本節課的匯入我就設計將學生的興趣點引導至表面張力上,通過查詢平時生活中體現表面張力的現象,我發現露珠和水滴是學生都見過的,而且關於露珠有非常美麗的拍攝視訊,不僅引起學生興趣,更能帶給學生關於大自然、關於水的美的感受,因此我的匯入選擇了一段美麗的露珠視訊,但匯入絕不僅僅是引起學生興趣就完事的,更要引發學生思考,將思維引導至課堂的主題,因此視訊之後我設計了一個問題:為什麼露珠會是球一樣的形狀,裡面的水卻不流淌開來呢?通過這一個問題,將孩子們的思維引導至探索表面張力上,同時也可讓學生有這樣的感受,最常見的現象中也會體現出我們不知道的神奇奧祕。帶著這樣的問題再進行硬幣上滴硬幣的的實驗,認識表面張力後,自然就知道了露珠的奧祕。

二、核心問題需要不斷推敲打磨

課後研討的時候,有老師提出,課堂中一些問題如露珠為什麼像一個球一樣?為什麼硬幣上的水不會留下來?為什麼水會順著紙巾往上爬等等對於三年級的孩子會不會過難,因為的確,課堂中,孩子們的回答幾乎都是不著邊際的,很少很少有一點點沾邊,但是課堂中又不能不鍛鍊孩子們的思維,因此問題應該如何提是一門學問,問題的問法需要老師課前進行仔細打磨推敲。如剛剛那些問題,簡單的用“為什麼”三個字問出來,指向性可能會不夠明確,孩子們可能不知道如何去思考,其實這些問題一開始提出,並不指望學生學生能答出來,因為這是這節課通過學習要解決的問題,所以一開始只要引起學生思考、達到設疑的目的就可以帶過了,如露珠的形狀問題,可以問學生裡面的水怎麼不會流淌出來呢,如果有孩子能說出一二,就讓他們說,如果沒有,那就說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奧祕,讓我們今天一起走進神奇的水,這樣帶過並把孩子引入了課堂的整體。

神奇的橋教學反思篇5

科學課重在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引導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回顧我整節課的教學,無論是對教材的處理,還是對材料的選擇,以及教學過程的設計都充分體現了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的教育理念,為學生自由地展開學習過程,提供了適當的條件。

?神奇的水》一課,著重使學生經歷一個科學探究過程。根據餐巾紙和水相互作用的結果,認識毛細現象發生的原因;同時使學生認識水的張力的大小。本課的教學特點,要把認識因果聯絡的思維過程設計得生動,同時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態度。基本過程是:觀察水沿餐巾紙上升,引出問題:“水往低處流。水沿餐巾紙上升是怎麼回事?”有能發生毛細現象的,要體現 “孔”、“隙”的多樣性;要有典型的孔和隙,有像布和紙那樣的孔隙,有像土壤那樣的孔、隙。

本課中,我首先讓學生解釋水沿餐巾紙上升,解釋後又讓學生找出與餐巾紙類似、水能沿著它上升的物體,說出這些物體的共同點。在這個過程中我注意引導學生經歷認識發生、發展的過程,讓學生經歷怎樣思考,怎樣驗證自己的解釋。經過這樣思考:

(1)全體學生明白了假設的內容。

(2)經歷了一次由此及彼,學習全面思考的過程。

(3)通過思考為“用什麼材料進行實驗,怎樣進行實驗,實驗中觀察什麼等後續的學習活動” ,建立了充分的基礎,特別是為推理建立了充分的基礎。

在教水的張力的時候,讓學生知道杯中的水要滿,但是學生對於水到底滿到什麼程度,還是沒有準確概念,就需要教師每個組快速巡查把關,這樣能減少實驗誤差。學生在做實驗到後期時耐心就大大減少了,開始還能一個一個地放回形針,到後來就一下子放很多個,結果就有誤差,這樣對水的表面張力的認識就不夠深刻。而且有的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意識到了某些問題的存在卻不能引起重視,對實驗結果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如實驗時要小心桌子,以免水翻出來,水溢位來不能用餐巾紙,要用抹布擦乾淨,滲透環保意識。

毛細現象實驗中,個別組認為包裝紙殼沒有毛細現象,我馬上讓她重做一遍實驗,再次觀察現象。體現實事求是,不迷信權威,尊重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

總之,這是一節實驗課,能讓學生充分動腦和動手。學生比較喜歡上這堂課,也能積極投入到課堂中,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創設研究水的情境,共同觀察水,感知水的神奇。儘量實現師生、生生雙向交流,使課堂從被動的、服從的師生關係轉變到和諧、互動的關係。

神奇的橋教學反思篇6

第二單元“科技之光”安排了三篇課文:6《夢圓飛天》、7《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8《神奇的克隆》。第6課神舟五號飛天的場面描寫很震撼人心,值得讓孩子們在欣賞中積累;第7課生動形象的說明語言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第8課《神奇的克隆》,覺得挺簡單的一篇說明文,教什麼呢?研讀教材之後,決定圍繞逗號、引號、說明順序、說明方法及練筆幾方面進行。

授課時,我引導學生了解了克隆知識,通過學習第三自然段學習了分號的用法;第8自然段引號的學習時,通過替換詞語學習的方法理解學習引號特殊含義的用法。全篇課文學完了,我引導學生通過選擇的學習方式學習了說明文的邏輯順序和下定義、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四種說明方法,學生通過搶答的方式懂得了這些說明文的知識,我非常滿意。

課本上清清楚楚寫著,如果不經過兩性細胞結合而直接繁衍後代,就叫無性繁殖,也稱克隆。因為這是學語文,我沒在克隆這個詞的定義上糾結。可誰知接下來的練筆:假如我是克隆專家這篇習作中,學生們竟寫的五花八門,讓我不可理喻。有的同學想克隆鈔票,有的想克隆衣服,有的想克隆紙張,有的想克隆房子,有的想克隆糧食,有的想克隆真愛,有的想克隆學習用品,有的想克隆太陽能汽車等。看過之後,我很生氣,學生們這是怎麼了,鈔票要克隆,印鈔機不就閒置了;衣服要克隆,服裝廠不就倒閉了;房子要克隆,建築工人不就下崗了嗎……

靜下心來想想,我“高估”了孩子們。這又讓我想起了第4課《早》中“私塾”的教學。當時,我問孩子們“私塾”是什麼意思,學生照本宣科,解釋的很好,私塾是我國古代私人所設立的教學場所。可我接下來的一個問題卻難倒了這幫聰明伶俐的小孩們,“私塾是個人辦學,那我們的學校是誰辦的?”這個小問題可難倒同學們了,一陣靜默之後,許睿說:“是校長辦的,並且她僱傭了好多的老師。”好傢伙解釋的還挺具體的,我笑著說:“不對,我們的學校不是個人辦學。”王藝軒說:“是諸城教育局辦的。”受到我的啟發,改成教育局了,我搖了搖頭。陶鑫宇說:“是濰坊教育局。”還是打住吧,繼續猜,就成山東省教育廳了,我微笑著說:“我們的學校是國家辦學。”“我們的學校是誰辦的”最終以我的標準答案而告終。思緒拉回《神奇的克隆》一堂的教學上,一篇說明文,我用一課時結束,下課時,我說:“同學們,星期天我們以《假如我是克隆專家》為題寫一篇作文,可以用排比段的形式進行習作,及每段以我是克隆專家開頭,展開你豐富的想象力,想克隆什麼就克隆什麼,但得說出你克隆的理由及意義。”思來想去,原因是課堂上少了一個口頭的訓練:你想克隆什麼?如果當時,在課堂上說一說,出現這種情況,師生一塊總結,克隆的物件應該是有生命的東西,就不會出現這種讓人摸不著頭腦的作文了吧。

神奇的橋教學反思篇7

“萬事開頭難”,上一堂課如果從一開始就調動起了學生的興趣,之後的程序也會輕鬆許多,而能做到這一點,首先得益於說明物件的特點。克隆是學生很感興趣的話題,神祕又屬高科技,符合孩子想一探究竟的好奇心理。

在學生初步整體感知課文後,我開始引導學生思考課前提出的問題:克隆是怎麼一回事?請大家默讀一、二自然段,畫出能解釋這個問題的語句。

片刻,有學生開始舉手了。幾位學生都說到了這樣兩句話,“孫悟空緊急關頭拔下一把毫毛,再吹一口氣,毫毛立刻變成了一群和自己一模一樣的孫悟空。這就是克隆。不經過兩性細胞結合而直接繁衍後代,就叫無性繁殖,也稱克隆。”

這兩句話都是在說明什麼是克隆。顯然,第一句是形象化的描述,而第二句則是科學定語,這是兩種不同的說明方法。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學習說明文,不僅要知道文章寫了什麼,更要清楚是怎麼寫的,也就是說明方法的問題。於是,我進一步引導學生對這兩句話的不同表達方式進行再辨析。“請大家讀一讀,比一比,這兩句話哪一句話更能說清楚克隆是怎麼回事?為什麼?”

結果,學生一致認定第一句形象一些,易於理解。第二句則更為準確一點。通過比較,學生也明白了這是兩種不同的說明方法。

為了讓學生深刻地理解“克隆”技術的神奇、發展以及成就。教學第八自然段末尾的“……”時,我採用了假設法:假如我是科學家,我想克隆 ,(為人類造福什麼) 。藉此問題激發學生合作探究,體驗克隆的神奇。但是,讓我意想不到的一幕發生了,一名學生用響亮的聲音回答道:假如我是科學家,我想克隆一所希望國小,讓所有失學兒童重返校園,快樂學習……多有愛心的一個孩子呀,但這一說,遭到了其他同學的極力反對,有的說“房子是沙土、石子、磚塊做的,不需要克隆。”有的說“房子是建造的,怎麼能說克隆呢?”大家你一言,我一語,這位女生被迎面襲來的反駁搞得莫名其妙。看得出她不光有些失意,更存有太多疑惑:老師不是剛剛說被克隆的物體與原來的事物看上去一樣嗎?怎麼我克隆一所學校就不行呢?……此情此景,讓我措手不及,我備課時全然未想到這一問題,學生會提及到克隆與生物無關的事物。正因如此,當時的我竟然將一個最好的時機“放跑”了,只是順應著其他學生的說法“趟”了過去——對,有道理!若當時“順水推舟”,接著其他學生的話題引導下去,點破“克隆”就是針對有生命、有細胞的生物而言的,而沙子、石頭、磚塊有細胞、有生命嗎?那麼 “克隆”的真正含義就迎韌而解了。

課都上完了竟還沒弄清楚自己該教什麼?真是太不負責任了!”看到這裡,我暗暗為自己的馬虎而自責。怎麼辦呢?都說“亡羊補牢,未為晚矣”重新設計,再上一遍吧。這一課我抓住文中能體現說明文特點的句段,讓學生邊讀邊總結概括說明方法,在讀中體會說明文中用詞的準確……這堂課也上得不是很順利,學生對用詞的準確很容易理解,但是他們對文中句段所使用的說明方法卻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判斷。這又讓我多費了很多口舌,但從學生的表情來看,還有部分學生仍是一臉茫然……

遇到這一問題後,我深刻地意識到鑽研教材的同時,還得鑽研學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然後有針對性地查閱資料,備課,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的真正目的,使學生真正理解課文,領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