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文言文狼教案8篇

寫教案是我們在開展教學工作之前,必須完成的任務,優秀的教案都是我們在認真分析了自己的教學情況後寫出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文言文狼教案8篇,感謝您的參閱。

文言文狼教案8篇

文言文狼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瞭解文言文翻譯常見誤區

2、學習文言文翻譯要求和翻譯方法。

學習重點:1、2

教學時數:2

教學過程:

一、匯入能理解並翻譯淺易的文言文中的句子。

這是文言文學習的一項基本要求,也是我們必須掌握的一個知識點。儘管我們平時很重視文言文翻譯的訓練,但同學們翻譯的實際情況卻不盡如人意,與“信、達、雅”的標準相對照尚有很大差距。從句意理解上看,或者整個句子理解錯誤,或者個別詞語認識有誤,都不同程度地影響整篇旨意的準確把握。從翻譯方法上看,許多學生不能堅持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的原則,致使譯文只反映原文大意卻破壞了原文的語言風格。文言文翻譯如何實現“信、達、雅”的目標?除了一些常用的基本方法之外,還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主要內容。

二、考點闡釋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

首先,注意以下幾點:

①在全文中理解句子。要整體把握全文,注意作者的基本觀點和情感傾向,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

②充分利用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對偶句、並列結構來理解句意。

③對複雜的不好理解的句子,最好做點句子成分分析,先抓主幹,再理枝葉;或抓住關聯詞語,分析句與句之間的關係。

④調動已有的教材知識,進行比較推斷,幫助理解。

★文言文翻譯要求:信、達、雅

1. “信”是指譯文的準確無誤。就是要使譯文忠於原文,如實地、恰當地用現代漢語把原文翻譯出來。即譯文不歪曲、不遺漏、不增譯。

2.“達”是指譯文的通順暢達。就是要使譯文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及用語習慣,字通句暢,沒有語病。

3.“雅”是指譯文的優美自然。就是要使譯文生動、優美

★文言文翻譯的原則:在文言文翻譯中,必須遵循“字字有著落,直、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在具體翻譯時,對文言文句子中的每個字詞,只要它有一定的實在意義,都必須字字落實,對號入座。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詞義和詞序,把文言文對換成相應的現代漢語,使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如果直譯後語意不暢達,還應該用意譯作為輔助方法,使句意儘量達到暢達、完美。

三、翻譯常見誤區

錯譯。主要表現在實詞、虛詞和句式的運用方面。

譯錯詞義。混淆實詞的古今意義和詞類活用規律,忽視多義詞的義項選擇,不熟悉詞的通假現象,缺乏古代文化常識,都會導致錯譯實詞。例如:沛公軍霸上 譯成:沛公劉邦的軍隊在霸上

文言文狼教案篇2

關於大學聯考文言文試題的選材

近年來大學聯考文言閱讀材料多從經典史籍中(可能是為了突出典範性)選取。字數在四五百左右。(1999年574字,20xx年400字左右)已成穩定模式。20xx年海淀區模擬卷最短的只有294字。上海卷只180字左右。

1993年選自《新唐書-姚崇傳》,主人公姚崇;

1994年選自《唐語林-識鑑》,一說為《宋書-孝義傳》主人公何子平;

1995年選自《隋書-列女傳》,主人公鄭善果母;

1996年選自《宋史-郭永傳》,主人公郭永;

1997年選自唐人劉肅的《大唐新語》,主人公權善才;

1998年選自《宋史-忠義一-李若水傳》,主人公李若水;

1999年選自《北齊書-蘇瓊傳》,主人公蘇瓊;

20xx年選自《三國志-魏書-胡質傳》裴松之注引孫盛的《晉陽秋》一書;合寫胡質、胡威父子清慎廉明因而享有卓著聲譽的

20xx年選自《田單傳》主人公田單20xx年選自《史記.李廣將軍列傳》主人公李廣

20xx年選自《資治通覽·唐紀八》主人公裴矩以上選文的共同點--均為淺易的文言文

內容上:材料所涉及的人與事或相夫教子、事親至孝,弘揚民族傳統美德;或古代賢臣良吏,勤政愛民、廉潔奉公、剛直抗上、執法如山等既符合於傳統的道德規範,又不失現實教育意義。

掌握正確的閱讀文言文的步驟

由於考試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它具有不準藉助任何工具書,只能獨立解題的特殊性,不少考生心理上比較緊張,常常是讀完一篇就去選,事實上這是極不正確的,一般來說,文言試題解題閱讀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整體閱讀。要求1、集中心思穩住神,瀏覽或跳讀一遍。

2、能大概明瞭什麼時間、什麼人、什麼事、前因後果、誰說什麼話,能懂六七成即可。

第二步:細讀題目要求1、一一落實要求答題的字、詞、句、段所在,一般來說,運用所學的知識,較易題可以在這一步基本完成,要充分利用所給選項,運用比較法、排除法根據是非準偏,選出正確項。

2、利用好最後那道題(還有11實詞解釋題和14題句子翻譯題)

因為此題相當難,但命題往往說有一項不符題意,那麼就是說其他三項都是正確的,就是有一項錯誤也往往是個小問題。那麼通過看最後一題,就會馬上了解全文內容,再去讀一遍,往往事半功倍,全文內容馬上會成竹在胸。

第三步:重讀全文。從更高的層次上認知全文。這一步大致相當於精讀研讀的水平;同時也能對前兩步出現的偏誤作糾正,因此是一個深入兼複核的過程。

特別提示:有些學生在讀文言段時,對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沒讀懂就心急火燎,在個別語句上糾纏,非要字字句句弄個水落石出不可,結果反而難以明其大意,學生當中這種情況存在非常普遍。教師必須要讓學生明白,大學聯考所選文言語段一定不會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所以一定要讓他們保持良好心態,調動各種手段,藉助各種力量,善於前後推導,一步步走完解讀過程。在解決個別難點和正確把握文意、準確翻譯文句時。要善於藉助字形分析和鄰里相推,來正確判定實詞詞義,觀照語言環境掌握虛詞用法。要有排除干擾的意識,例如古今異義的干擾,防止望文生義,以今釋古。大學聯考文言段不會脫離課本知識另起爐灶,所以要善於知識遷移,聯絡已有知識尤其是常用詞的常用義項和常見虛詞的一般用法來推出新知。

另外,從以往大學聯考來看,不少考生在做文言題時丟分往往丟在不注意審題上,例如問的是“全都直接表現某某人熱愛國家、不畏強敵的言行的一組是哪項”,有些考生往往忽略“直接”或“言行”這樣的重要詞語,造成所答非所問。或者是平時訓練多了,造成一種心理定勢,當出現“間接表現了”或“反襯出”之類要求時,又不能進行正確答題了。因此,在做文言練習時,教師要多加引導,切實完成文言應試閱讀步驟注意審好題,使學生能多積累一些考試經驗。

應該說文言解題的三步閱讀法是經過許多學子大學聯考實戰檢驗而總結出來的一條科學有效的應試方法,複習當中必須讓學生加以掌握和運用。可以少走很多彎路。切記!!

實詞答題技巧

1、字形推斷法(形訓法)

漢字屬於表意體系的文字,且形聲字佔80%以上,“形旁”給我們推斷詞義帶來有利的條件。常見形旁的詞義指向:形旁從釒(金)、木、氵(水)、(火)、土者詞義與五行有關;從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與兵器有關,從馬、牛、羊、豕、犭、鳥、蟲者與動物有關。從(言)、辶(走)、刂(心)、彳(行)者與人的行為有關。其它還有:禾--五穀、貝--金錢、皿--器具、糹--絲麻、宀--房舍、求--毛皮、隹(zhuī)--鳥雀、冖--籠罩、歹--死亡、月--肉、頁--首、自--鼻、目---眼、屍--身體……

如《念奴嬌》“檣櫓灰飛煙滅”中的“櫓”:木製的船具。

“不刊之論”“自怨自艾”中的“刊”“艾”從形旁上看均應該與“刀”有關;

再如“君徑造袁所寓之法華寺”一句中“造”字的意義。“造”的義符為“辶”,聯絡下文“”袁所寓之法華寺”,不難推測與處所關聯的詞義應該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它意義“製造”“成就”顯然與文意不符。“過”也同理,也可譯為“拜訪”之義。

有許多學生對20xx年春季北京卷試題中“袖空牒竊印”中的“牒”字不理解,而實際上“牒”字是形聲字,“片”是其形旁,甲骨文中取“木”之右半為“片”,本義就是“木片”,眾所周知,古代發明紙張之前人們都把字寫在木片或竹片上,所以“片”又被引申為“檔案、文書”之義,因此凡是以“片”為形旁的字如“版”“牌”“牘”等都有“檔案、文書”的意思。學生如果能有從字形去分析判斷的意識,問題往往就能迎刃而解了。

2、語境推斷法。大學聯考考查的實詞90%以上是具有多義性的,因此在翻譯時要緊緊抓住上下文,理解推斷。如:93年六省一市大學聯考試題13題要求選擇文末“子訪得之”的“訪”字的意思:

a、諮詢b探望c、尋求d、訪問

聯絡上下文內容,李衡臨終告訴兒子,自己生前曾購置有“千頭木奴”,只有“尋求”一義合適,其餘三個義項均不合文意。99年試題13題“資產鉅富,在郡多有出息”的“息”也有六個義項

a、氣息b、休息c、熄滅d、子息e、利息f、出息

3、課文遷移法

試題中出現的一些實詞解釋,其實課文中已出現過,可聯絡課文相應遷移。

如:94年大學聯考“揚州闢從事吏”同課文的“連闢公府不就”中的“闢”;97年大學聯考“飛騎因番請見,先涕泣不自勝”同課文的“沛公不勝杯杓”中的“勝”;上海卷中“不肖人也,不足愛也”同課文“向使六國各愛其地”中的“愛”;“既有令名,復求壽考”同課文的“便言多令才”。20xx年模擬卷第五篇25題b項中“伐其功”跟課文《屈原列傳》中“平伐其功”中的“伐”均是“誇耀”之義。

4、成語印證法

成語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詞義,聯絡成語,加以印證,對判斷文言詞義會有很大的幫助

舉例說明: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務農,從事)勢拔五嶽掩赤城(出類拔萃,超出)腥操並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接近)括號內詞語加點字的意義是我們平時熟悉的,藉助熟悉的詞義,就能推斷文言語句中加點的詞義。

又如:95年試題12題“在官清恪,未嘗聞私”中的“恪”是“謹慎而恭敬”意,同成語“恪守不渝”中的“恪”同.“吾亦望汝副其心”中的“副”與成語“名副其實”中的“副”同(符合)

16題“或妄嗔怒”中的“妄”與成語“輕舉妄動”中的“妄”義同。(胡亂),文句翻譯題解題時可用代入成語的方法檢驗一下。

5、對句判斷法(語言結構推斷法)

古人行文常講究對稱,處於對應位置的詞語往往在意義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對的特點。我們可據之進行判斷。

a、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跬與小對應,從足即推斷為小步,半步)

b、追亡逐北(亡.北對應,均為潰敗。常用敗北,北即敗)

c、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以,對應用,被任用)

d、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腰與戴對應,動詞,腰戴)

e、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國也(族”字義同“滅”字)

又如:91年18題“頑魯者亦當矜憐”中的“頑魯”義:

a、愚笨而魯莽b、固執而粗魯c、頑皮而愚蠢d、愚昧而愚蠢

孤立地看似乎都講得通,但由於這句話同下面“賢俊者自可賞愛”構成整句。因此,你只需瞭解“賢”“俊”是在古文中是“有才能”之義,就很容易能選出d項這一正確的答案。

6、語法分析推斷法

根據漢語語法知識,主語、賓語大多是由名詞、代詞充當,謂語大多是由形容詞、動詞充當,定語是由名詞、代詞充當,狀語是由副詞充當。根據詞在句中的語法地位來推斷它的詞性,進而推知它的詞義。如:《鴻門宴》中“范增數目項王”中的“目”字,它前有狀語,後帶賓語,用如動詞,既不能理解成“眼睛”,也不能僅理解為“看”,應該理解為“用眼睛示意”《促織》中“欲居之以為利,而高其直,亦無售者”中“高”字上帶賓語,用如動詞,聯絡原文,可推斷為“抬高”。

20xx年試題13題“取樵炊灶”中的“樵”前跟動詞,因此應是名詞,譯為“柴薪”

除了以上一些常見的方法之外,一些參考書上還列出了“”通假推斷法“詞語結構推斷法”“比較推斷法”等。翻譯文言實詞要特別注意同形異義現象和通假現象。

文言文翻譯方法

翻譯文言文,既要做到內容忠實於原文,又要做到文字通順流暢。翻譯的基本方法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落實。即落實原文每個詞、每句話的確切意義。要通觀全篇,仔細鑽研字、詞、句、篇。例如:《桃花源記》中的“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一句,有人把“外人”譯為“外國人”有人譯為“世外之人”,理由是“桃花源是陶淵明空想的烏托邦”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從《桃花源記》全文來看,後面還有“此中人語云:‘不足以外人道也’。”“此中人”即桃花源中人,“外人”即桃花源以外的人。

二.保持。即審慎地辨別原文所表達的.感情色彩,保持原文的語氣。例如《陳涉世家》中的“王候將相寧有種乎”,句末的“乎”相當於現代的“嗎”,似乎像疑問句。但是細審句子的語氣,並不是有疑而問,而是表示陳勝憤慨的激情。

三.調整。即對句子中的個別詞序作必要的調整。古漢語的語法與現代畢竟有所不同,有時就要調整詞序。如《鄭人買履》中的“何不試之以足?”需要調整為“何不以足試之?”然後再譯作“為什麼不用腳試試鞋呢?”

四.增補。即翻譯時要注意把原句中省略的字、詞補充完整。如《登泰山記》:“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水也。”要譯成“泰山的正南面有三座山谷。當中一座的水道繞過泰安城的外邊,那就是酈道元書裡提到的‘環水’。”這樣就便於讀者理解。

五.省略。即文言文中的有些虛詞或客套話,現代漢語中沒有相應的詞語,而且也用不著,這就可以省去不譯。例如《公輸》中的“子墨子”,不必譯為“我的老師墨先生”,譯成“墨子”或“墨翟先生”就可以了。又如《曹劌論戰》中的“夫戰”,“夫”為助詞,用於句首,無實際意義,不必翻譯,譯成“打仗”或“作戰”就可以了。這樣既可使文字簡潔,又符合現代漢語習慣。

六、翻譯要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

表面考查的是句子翻譯,但測試的重點可能還是在於某一實詞、虛詞或者文言句式,其中又以考查把握多義實詞的能力為主,涉及面廣,因此說,對文言譯句的複習,當是以字、詞、句基礎知識的複習為基礎。

不管什麼樣型別的考題,都應該把確定重點詞語和翻譯時聯絡上下文作為解題的兩個關鍵環節,打通了這兩個環節,任何型別的考題都會迎刃而解。譯好後務必審查,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

3、千萬別漏了文段中或文段後的任何一個註解(有時題目的答案就隱含在註解中,如87年大學聯考題)

七、文言翻譯的原則

1、譯文做到“信”“達”“雅”

2、翻譯時做到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八、文言翻譯的方法

由於大學聯考中採用直譯的方式,因此,翻譯句子應該著重以直譯為主進行訓練

1、對照翻譯。文言單音詞對譯為現代漢語雙音詞或多音節詞

如:“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信物親近

2、換成今語。主要是一些古今同形異義詞、通假字

如:“祖父”“妻子”“受業---授業”“尺寸之地”中的“尺寸”譯為“一點點”

3、照錄不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人名、地名、國名、年號、朝代、官職、典章制度等。

4、刪掉不譯如:句首發語詞、陪襯語素、結構助詞、個別只起語法作用的連詞。

5、補充省略6、調整語序(以上六種方法視具體語境來運用,不可生搬硬套)

摭談大學聯考古文今譯的標準與技巧

一、要準確翻譯好每一個字,無論是實詞還是虛詞,要儘量做到字字落實,即合乎“信”。一般大學聯考翻譯的句子總是有幾個重要詞語,如“其李將軍之謂也?”的“其”,如果翻譯不出,就直接影響翻譯的效果。有些省大學聯考閱卷組甚至規定,把這些重要參與作為採分點,不翻譯出來就直接扣分。如下面這些句子,有哪些是重要詞語必須翻譯準確的呢?

1、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出師表》)

2、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庖丁解牛》)

3、自今已往,吾其無意於人世矣!(《祭十二郎文》)

4、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石鐘山記》)

5、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遊褒禪山記》)

上面這五句,每一句都有重點詞語。如“心動”意義為內心恐慌,“極”則是盡情享受。我們在平時積累文言知識和做考試題目時候,要注意兩類詞語。實詞中要注意多義詞,尤其是古今異義詞,如“恨”在文中意義為“遺憾”;虛詞意義往往不固定,如3、5兩句的“其”,前一個在句中起揣測強化語氣的作用,後一個表示自己,“焉”則有兼詞“於之”和句末語氣詞兩種用法,第2句意為“從中”。如果抓住這些點,句子翻譯就可以迎刃而解。

二、翻譯的句子要通順,要合乎現代漢語語法,即合乎“達”。古代漢語有些句式與現代漢語相距太遠,如省略句、定語後置句、被動句和狀語後置句,就需要按照現代漢語的習慣來翻譯。如:

6、今以鐘磬置水中……(《石鐘山記》)

7、激昂大義,蹈死不顧……(《五人幕碑記》)

8、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幕碑記》)

這三個句子分別是省略句、被動句、定語後置句。文言省略的成分有介詞、動詞,缺少句子主語賓語的必須補充完整。被動句有的有被動標誌“見”“於”“受”等,有的沒有,如第7句就要根據句意補充。定語後置句要把後置句的定語放到前面,如第8句應該譯成“能夠不改變他們志向的高官”。狀語後置句也應該調整語序,如第2句應該譯為“從中得到養生之道了”。而有些句子還要考慮語言環境,將句子蘊涵的語氣體現出來,如第6句必須把假設的句意譯出來,為“假如現在把鐘磬放在水裡”,這才通順。

三、對一些用了修辭方法的句子,還要譯出原文的風格來,即合乎“雅”。常用的方法是補充成分、明確內容。如:

9、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10、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歟?(《季氏將伐顓臾》)

第9句用了比喻,語言簡約,翻譯時要符合語境恰當增加成分,而不能就文直譯,應譯為“人家是屠刀和砧板,我們是(砧板上)的魚肉”。第10句用了借代,翻譯時可以把“虎兕、龜玉”分別翻譯為“猛虎、珍寶”;又如第8句的“四海”也應該翻譯為“天下”,這樣才真正體現古文今譯的標準。此外,對採用誇張、排比等修辭方法的古文,也要注意。

掌握了“信、達、雅”的標準,可能還不能翻譯好一個句子,有時候會遇到一些“難字難句”。這時候就要根據“據文斷義”的技巧,根據文章的語境來推測“難字難句”的意思。如20xx年北京春考:

昔者彌子暇見愛於君。衛國之法,竊駕君車者罪至刖。既而彌子之母病,人聞,往夜告之,彌子矯駕君車而出。君聞之而賢之曰:“孝哉,為母之故而犯刖罪!”與君遊果園,彌子食桃而甘,不盡而奉君。君曰:“愛我哉,忘其口而念我!”

這則短文寫了彌子對母親和君主的尊重,正因如此,衛君才認為彌子“孝”和“愛”。這是對傳統美德的歌頌。許多考生理解不了“不盡而奉君”,或者對“忘其口而念我”感到可意會而不可言傳,是沒有從整體上理解古文的緣故。文章講了兩個故事,根據上下文內容,“不盡而奉君”是指“沒有吃完(桃子)就獻給衛君”,為什麼不另外摘一個呢?因為彌子吃這個桃子的時候感到特別甜。而“忘其口而念我”是衛君在這樣的情況下說的,他沒有批評彌子,而是替彌子找了一個臺階:“這是尊重我啊,他忘了自己的口味而想到了我!”這樣上下文聯絡,文字就可以疏通了。許多考生就是用“據文斷義”的方法,將20xx年春考的“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一句中的難點“多”字譯成“稱讚”。

另外,我們複習的時候要注意,大學聯考古文今譯的字、詞、句,都是常見常用的,因此平時要多在常見的字、詞、句上下功夫,不要一味求難;偶爾遇到難的,我們也不要心慌,要善於聯絡學過的知識點,結合文章內容來推測,相信一定可以做好古文今譯題。

文言“互文”的翻譯

古文中,有些結構相同或相似的短語、句子,處在對應位置上的兩個或三個詞語中可以近義互釋、異義互補,結合起來表示一個完整的意思,這種修辭方式稱為互文。互文有同義對應和異義對應兩種情況。下面就來談談它們的翻譯。

1.同義對應

(1)觸風雨,犯寒暑,……(《捕蛇者說》)

譯:冒著狂風暴雨和嚴寒酷暑,……

(2)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過秦論》)

譯:率領著疲憊不堪且僅有幾百人的隊伍,轉過來就進攻秦朝。

(3)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出師表》)

譯:在軍事失利、形勢危急的時候,(我)接受了先帝的任命。

(4)遂通五經,貫六藝。(《張衡傳》)

譯:於是貫通了五經和六藝。

(5)處若忘,行若遺。(《答李翊書》)

譯:靜處或行動時都好像遺忘了什麼。

(6)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貨殖列傳序》)

譯:天下的人熙熙攘攘,都為利而來,為利而往。

(7)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沁園春·雪》)

譯:北國的風光,在千萬裡遼闊的疆土上,都是冰封雪飄。

從上面的翻譯看出:同義對應的兩個詞可以互相解釋,翻譯時往往兩詞連用,如“遺忘”“貫通”“熙熙攘攘”“千萬裡”;或取共同義,如“觸”“犯”譯為“冒著”,受任、奉命譯為“接受……的任務”,“率”“將”譯為“率領”。

2.異義對應

(1)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陋室銘》)

譯:談笑和來往都是博學的人,而沒有無學問的平民。

(2)朝輝夕陰,氣象萬千。(《岳陽樓記》)

譯:早晨和傍晚有晴有陰,景象千變萬化。

(3)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出師表》)

譯:秦漢時的明月和關隘,長期出征萬里的人沒有回來。

(4)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孔雀東南飛》)

譯:枝枝葉葉相覆蓋,相交錯。

(5)地也,你不知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竇娥冤》》

譯:天地啊!你不分好歹、顛倒賢愚,真不配做天地啊!

從上面翻譯看出:對於異義對應的句子,翻譯時把兩詞連用即可,如“談笑和來往的”“早晨和傍晚”“秦漢時”“枝枝葉葉”等。

表官職變動的文言詞語分類例釋

文言人物傳記中,表官職變動的詞使用多且複雜,弄清這些詞義有助於準確理解文意。

一、授予、提升官職類:

徵:由皇帝徵聘社會知名人士充任官職。

闢:由中央官署徵聘,然後向上薦舉,任以官職。

薦、舉:由地方官向中央舉薦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職。

拜:授予官職。例如《張衡傳》中:“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闢公府不就,……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徵拜郎中。”

選:通過推薦或科舉選拔任以官職。《元史·賈魯傳》:“延、至治間……選丞相東曹掾。”

除:任命,授職。《後序》:“餘除右丞相兼樞密使。”

授:授給、給予官職。《元史·賈魯傳》:“秦定初恩授東平路儒學教授。”

起:起用人任以官職。《元史·賈魯傳》:“魯居喪服闋,起為太醫都事。”

升:升官。《元史·賈魯傳》:“升(魯)臺都事。”

擢:在原官上提拔。《元史·賈魯傳》:“擢戶部主事。”

拔:提升本來沒有官職的人。李白《與韓荊州書》:“山濤(人名)作冀州(長官),拔三十餘人。”

二、調動官職類

遷:調動官職,一般指提升。《漢書·王尊傳》:“遷東郡太守。”

轉、調、徙:調動官職。《張衡傳》:“再轉復為太史令,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

補:補充空缺官職。《漢書·王尊傳》:“太守察王尊廉,補遼西鹽官長。”

改:改任官職。《宋史·王濟傳》:“改刑部詳覆官。”

三.兼職、代理類:

兼:兼任。《〈指南錄〉後序》:“餘除右丞相兼樞密使。”

領:兼任。《晉書·袁喬傳》:“桓溫鎮江口,復引(喬)為司馬,領廣陵相。”

行:代理官職。《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太祖行奮武將軍。”

署:代理、暫任。《漢書·王尊傳》:“太守奇之,署守屬監獄。”

權:暫代官職。《劉公嘉話》:“時韓愈吏部權京兆。”

四、降職、罷免類:

貶:降職。《宋史·唐介傳》:“帝怒益甚,貶(介)春州別駕。”

謫:被罰流放或降職。范仲淹《岳陽樓記》:“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出:京官外調。白居易《琵琶行(並序)》:“予出官二年。”

左遷:降職。白居易《琵琶行(並序)》:“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即司馬。”

罷、免:罷除、免去官職。此義同現代漢語。(例略)

黜:廢,貶退。柳宗元《封建論》:“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賞。”

五、就任類:

視事:任職。《張衡傳》:“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

下車:剛剛上任。“下車伊始。”

古代年齡的稱謂

不滿週歲:襁褓2-3歲:孩提年幼:總角兒童:垂髫

女孩子七歲:齠年女孩子12歲:金釵之年女孩子13歲:豆寇年華

女孩子15歲:及笈之年女孩子16歲:碧玉年華女孩子20歲:桃李年華

女孩子24歲:花信年華女子出嫁:摽梅之年男孩子8歲::齠年

男孩子15歲:束髮(成童)男子20歲:弱冠30歲:而立之年

40歲:不惑之年50歲:知命之年60歲:花甲、耳順之年

70歲:古稀之年80歲:杖朝之年80-90歲:耄耋之年

100歲:期頤

禮儀習俗

總角古代兒童未成年時束髮為兩結,形如角《祭妹文》:必梳雙髻。

弱冠男子二十歲,結髮戴冠,以示成年《子路……侍生》冠者五六人。

加笄(簪子)女子十五歲,始梳髮成髻,以示成年。《孔雀東南飛》:結髮為枕蓆。

婚姻六禮納采、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等六禮具備,婚姻關係始告成立劉蘭芝再嫁太守家。

歸寧女子出嫁後回家省親,但孃家不接,不得隨便歸省《項脊軒志》:吾妻歸寧。

于歸(歸)女子出嫁叫于歸或歸《詩經》:之子于歸,宜室宜家;《項脊軒志》:吾妻來歸。

喪葬棺,(柩)裝屍用,是棺外的套棺,總稱柩《祭妹文》:今予殮汝葬汝。

殮將屍體裝入棺中叫殮(入殮)

殯停棺出殯即將棺抬出。

葬埋棺於墓穴中今予殮汝葬汝。

窀穸墓穴

墳埋土隆起王昭君之青冢即墳

俑埋葬的人形殉葬品秦始皇兵馬俑

輓歌出殯時所唱的歌陶潛自寫《輓歌》(見《記念劉和珍君》)

墓地著廬古人死後,晚輩或後學有的在墓地建廬服喪守護顏回於孔子死後,曾造廬守護於墓地。《遊褒禪山記》: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崩(駕崩)指帝王死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

薨指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喪服根據與死者的親疏關係而穿不同喪服和穿著時間的長短。一般穿白色喪服。《之戰》;晉文公死後,其子晉襄公墨衰絰,晉於是始墨

祭祀宗廟(太廟、祖廟)是皇帝供奉祖先的地方。古代把宗廟看作是國家的象徵。國君認為君權神授,是承襲祖先而得,所以天子諸侯必有宗廟。國家大事必告於宗廟,以示尊敬《過秦論》:一夫作難而七廟隳即秦代七代祖先之宗廟。《伶官傳序》:少牢告廟,請其矢。

社稷社,是土神;稷,是穀神。古代祭祀土神、穀神叫社稷,祭祀的地方也叫社稷,社稷也是國家的象徵祭品:天子用太牢(牛、羊、豬各一);諸侯用太牢,卿用特牛(一牛),大夫用少牢(羊、豬各一)。

祖古人上路前祭路神是祖荊軻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酹祭奠時,灑酒於地,以慰天地念奴嬌·赤壁懷古》:一尊還酹江月。

封禪古代帝王祭天地最隆重的禮節叫封禪。一般都是由帝王親自到泰山主持。在泰山極頂祭天曰封;在泰山腳下祭地曰禪。《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霍去病追敵到狼居胥山,封山而還。

齋戒古人祭祀前,主祭人要用數日更衣、獨居、素食、戒酒、每天沐浴等,使心地清靜,叫齋戒《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度之,終不可強奪,遂許齋五日。

犧牲祭品如牛、羊、豬叫犧牲《曹劌論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

神器古代帝王所用之物,如符璽(印章)一類的東西,是帝位象徵。諫太宗十思疏》:人君當神器之重。

坐向大堂上坐北朝南的位置為尊,內室靠西面東位置為尊何不按甲束兵,北面而事之??亞父南向坐。(最尊)項王東向坐。(也是尊位)

禮儀坐姿古人席地而坐,席小筵大,筵上再鋪席,人坐於席上。坐姿是膝跪在席上,臀坐於腳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長跪(跽)跪時,臀離開腳跟,挺直了腰板府吏長跪告

頓首跪而頭碰地後再抬起××頓首

稽首較頓首禮節更重,頭碰地時停留的時間長稽首,首至地,臣事君之禮(《左傳》)

再拜跪而用手碰地(頭不碰地)為拜,拜了又拜為再拜謹使張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

尚右古代左、右兩字表示地位尊卑不同。周、秦、漢代尚右,以右為上。左遷表示降職藺相如位在廉頗之右。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

虛左古人乘車規矩都以左為上,主位在左。虛左是留出左邊的座位,以示對客人的尊敬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

贄古人拜見時的見面禮撰長書以為贄。

刺即名片,官員互訪時要投刺即門者持刺入,而主者又不即出見。

九賓禮是戰國時外交上最隆重的禮儀。設九個迎賓贊禮官,將客人延引上殿秦王齋五日後,乃設九賓禮於廷。

適當瞭解一些常見官職的含義是必要的。可進行下面的一些歸類:

1.武官。一般稱呼為將軍、尉、將、司馬、節度使、掌書記、參謀、參軍等。如:中郎將、屯騎校尉、祁連將軍等。

2.中央文官。一般稱呼為大夫、侍從、郎中、員外郎、主事等。例如:諫議大夫、御史大夫、侍郎、祕書郎、翰林待詔(侍從)。

3.地方文職。太守、刺史、長史、別駕、黜陡使、知州、知府、令等。

此外,還有一個常見詞:掾(yuàn):。古代官署屬員的通稱。如:田單者,齊諸田疏屬也。為臨菑市掾。(20xx)

作者的其他文章

論語文的探究式學習

如何幫助補習生提...

妻子和丈夫的別稱

18個常用文言虛...

?現代漢語常用字表》

中秋詩詞

新聞的標題

文言實詞120個...

文言文狼教案篇3

?琵琶行(並序)》教學設計

一 設計思路:

1、賞析作者描寫音樂的高超技巧。

2、領悟詩人與琵琶女感情的共鳴點。

3、背誦全詩,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

二、設計提要:

1、描寫琵琶樂時,詩人成功地運用了一連串的比喻,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形,不僅調動了讀者的聽覺和視覺,而且能激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

2、“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表達了詩人對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產生共鳴,點明題旨。

三、設計實施:

1、先讓學生欣賞一段琵琶曲,然後依勢將學生引入《琵琶行》。

點撥:在白居易生活的時代,有一句流行語“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就是指他的名作《長恨歌》和《琵琶行》。“行”,又叫“歌行”,是樂府歌辭的一種體裁。它源於漢魏樂府,是樂府曲名之一。

2、讓學生自由地誦讀全詩,讀出其中的感情來。

3、配樂示範背誦全詩。

4、賞析第一段:潯陽江邊聞琵琶。提問:第一段在全詩中有何作用?

點撥:“潯陽江頭夜送客”,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再用“楓葉獲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種悲涼訴氣氛,為全詩定下了基調。“主人”四句,寫餞別時的淒涼情景。“舉酒欲飲無管絃”,“醉不成歡慘將別”,一個“慘”字點出了淒涼環境。最後借江邊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對無言,黯然神傷的心情。“忽聞”兩句對忽然傳來的琵琶聲悠然神往,從感情上由憂轉喜,引起下文。

5、賞析詩人是如何將“仙樂”繪聲繪色地表現出來的。

點撥:詩人運用一連串的比喻來寫虛渺飄忽,過耳即逝的無形的音樂,用音強、音高、音色、節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種聲音來比喻四根琴絃所發出的不同樂聲:“如急雨”“如私語”“鶯語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澀”“銀瓶乍破”“刀槍鳴”“如裂帛”等等,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形,不僅調動了讀者的聽覺和視覺,而且能激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此外,還用“嘈嘈”“切切”等象聲和“間關”“幽咽”等雙聲詞來描摹琵琶聲,更增加了詩歌語言的音樂感。一曲雖終,而回腸蕩氣、驚心動魄的音樂魅力,卻並沒有消失。詩人又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的環境描.寫作側面烘托,給讀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廣闊空間。

6、詩人與琵琶女的感情是怎樣產生共鳴的?

點撥:詩人聽完琵琶曲,瞭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後,不由自主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看來琵琶女昔日在京城裡“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的情況和作者被貶以前的情況有相通之處。同樣,他被貶以後的處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婦”以後的處境有類似的地方。

7、賞析最後一段。

點撥:“我”的訴說,反轉來又撥動了琵琶女的心絃,當她又一次彈琵琶的時候,那聲音更加悽苦感人,因而反過來又激動了“我”的感情,以至熱淚直流,溼透青衫。

8、在前面賞析時,一邊賞析,一邊引導學生背誦。最後在音樂聲中,全班齊誦課文,再次體味詩的韻味。

四、課外擴充套件:賞析蘇軾的一首寫琵琶聲的詞《水調歌頭》。

暱暱兒女語,燈火夜微明。恩怨爾汝來,彈指淚和聲。忽變軒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氣,千里不留行。回首暮雲遠,飛絮攪青冥。 眾禽裡,真綵鳳,獨不鳴。階攀寸步千險,一落百尋輕。煩子指間風雨,置我腸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從歸去,無淚與君傾。

文言文狼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道德目標:認識活板的發明對人類文化發展的深刻影響及重大意義,激發民族自豪感。

2.情智目標:

①感情目標:

②認識目標:1、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

2、學會整理歸納文言文中古今異義、一詞多義、同義詞及通假字等文言現象。

【教學時間】 ( 第一 學時)

【教學手段】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感情調節

1、由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匯入新課。

2、板書課題

3、釋題並簡介作者

(二)自學

自學內容(一)走進文字,疏通文意

自學方法1、朗讀課文

要求:1、注意讀準字音;2、讀出節奏。

(1)給下面加粗的生字注音。

昇( )煬 ( ) 砥( ) 貯( ) 燔( ) 訖( )

又為活板( ) 薄如錢脣( ) 蠟和紙灰( )

數十百千本( ) 更互用之( ) 以紙帖之( )

予群從( )

(2)給下列句子劃分節奏。

已 後 典 籍 皆為 板 本

其 上 以 鬆 脂、蠟和 紙 灰 之 類 冒之

則 以 一 鐵 範 置 鐵 板 上

以 備 一 板 內有 重 復 者

用 訖 再 火 令藥 熔

其 印 為 予 群從 所 得

2、對照註釋,翻譯課文。

要求:藉助書下注釋和工具書以及已有的文言知識,解釋文言實詞和虛詞,翻譯課文。將自學中不能解決的問題在小組中討論解決,不能解決的以小組為單位提出,集體解決。

方法指導:留、換、增、刪、調。

(三)當堂檢測(歸納總結):

1、通譯全文。

2、通假字

(1)活板 板通

(2)已後典籍皆為板本 已通

(3)若止印三二本 止 通

(4)文理有疏密 文 通

3、詞類活用

(1)名詞作狀語

a、板印書籍

b、火燒令堅

c、木格貯之

(2)名詞作動詞

a、則以紙帖之

b、用訖再火令藥熔

4、一詞多義:

(1)為

唐人尚未盛為之

已後典籍皆為板本

又為活板

每字為一印

滿鐵範為一板

未為簡易

每韻為一帖

不以木為之者

其印為予群從所得

(2)印

板印書籍

每字為一印

(3)就

持就火煬之

瞬息可就

(4)帖

則以紙帖之

每韻為一帖

(5)其

其法

其上以松脂……

按其面

其印自落

其印為予群從……

(6)火

火燒令堅

持就火煬之

用訖再火令藥熔

(7)之

唐人尚未盛為之

之類冒之

持就火煬之

更互用之

則以紙帖之,木格貯之

旋刻之

不以木為之者

以手拂之

(四)作業:

1、歸納總結本文的重要實詞、虛詞。

2、翻譯課文。

3、預習:

(1)你能用自己的語言概括活板的製作過程嗎?

(2)在說明活板製作技術時,採用的順序是什麼?(結合文中句子歸納)

(3)活板有什麼顯著特點?體現在哪裡?

文言文狼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掌握積累文中的文言知識

2.理解從師的必要

3.賞析本文的對比證技巧

4.背誦課文

??

教學內容:朗讀正音,質疑答疑。

教學過程

一、解題

1.審題

①定文體。說,文體名稱。

②明內容。題目中“師”的含義是老師,還是“從師之道”?

③作者簡介

讀課文註釋1。

二、朗讀正音

1.指名讀。注意字音、句讀、語氣。

2.齊讀。

三、質疑,解疑

老師指點方法、技巧。

教學內容:翻譯課文一、二段,知識歸類;指導背誦課文一、二段。

教學過程

一、翻譯第一段,知識歸類

1.齊讀。

2.歸類解釋如下知識點

老師板書如下知識點,師生共同解釋。

①實詞

終 聞 固 庸 是故 孰

②通假字

③虛詞

之 乎 其 所 所以

④古今異義

學者 從而

⑤詞類活用

3.指名翻譯

一人翻譯,一人點評。每人翻譯兩句。

二、翻譯第二段,知識歸類

1.齊讀。

2.歸類解釋如下知識點

老師板書如下知識點,師生共同解釋。

①實詞

惑 句讀 遺 之族 若 諛 復 齒

②通假字

③虛詞

之 而 乎 其 於 則 所以 猶且

④古今異義

眾人 國小

⑤詞類活用

師 下 習(使……學習)

⑥文言句式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3.指名翻譯

一人翻譯,一人點評。每人翻譯兩句。

三、指導背誦

1.討論:第1段和第2段各自的思路是怎樣的?請梳理出來。

老師板書

第1段

首先亮出觀點——古之學者必有師,然後明確老師的作用,接著一正一反闡明從師的必要性,然後結合自己對擇師的認識,指出擇師的標準——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第2段

首先感嘆當下師道不存;然後古將聖人從師而問與今眾人恥學師對比,指出聖益聖,愚益愚的原因;接著以擇師教子與己恥學於師對比,批評其未見明,然後將百工等不恥相師與士大夫群聚而笑對比,感嘆師道不復。

2.背誦

教學內容:翻譯課文三、四段,知識歸類;指導背誦課文三、四段;理解文章主

旨,對比論證。

教學過程

一、翻譯第三、四段,知識歸類;指導背誦

1.齊讀。

2.歸類解釋如下知識點

老師板書如下知識點,師生共同解釋。

①實詞

常 之徒 攻 如 通 嘉 貽

②虛詞

③古今異義

不必

④文言句式

師不必賢與弟子 不拘於時

3.指名翻譯

一人翻譯,一人點評。每人翻譯兩句。

4.指導背誦

這兩段的思路是怎樣的?

二、學習課文的主旨及論證思路

1.本文的觀點有哪些?找出來。

老師板書

中心論點 論證結構 分論點

從師必要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為什麼)

從師標準 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怎麼做)

古之學者必有師

恥師可恥 師道不傳久,欲人無惑難

(為什麼)

從師標準 聖人無常師

(怎麼做)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

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2.討論:①你認為課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作者是怎麼論證這一中心論點的?②文章第二段作者感情汪洋恣肆、旗幟鮮明,作者是怎樣傳達這種強烈感情的?請分析。

學生充分討論、回答。通過回答明確觀點之間的關係和對比論證方法,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

老師根據學生討論,補充上邊板書。

老師明確:第2段,首先用一個感嘆句緊承前一段,轉入對“師道之不傳也久矣”的分析,然後從三方面作對比。先用古今對比,指出從師與不從師的兩種結果;次用對自己與對兒子的要求不同來對比,指出“士大夫之族”行為的自相矛盾;最後用“士大夫之族”與“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對比,批判士大夫的錯誤想法,指出這是“師道不復”的真正原因。從後果、行為、心理等方面逐層深入分析,筆鋒犀利。幾個感嘆句,均有加強感染力的作用。句式也有變化,“其皆出於此乎”,是用推測語氣作判斷;“吾未見其明也”是用肯定語氣作判斷;“其可怪也歟”,是用驚詫語氣作判斷。“同”中有“變”,感情一層比一層強烈。

3.明確寫作背景

作者為什麼有這樣強烈的感情呢?文章的寫作背景:這篇文章是針對門第觀念影響下“恥學於師”的壞風氣寫的。門第觀念源於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實行九品中正制後,形成了以士族為代表的門閥制度,重門第之分,嚴士庶之別,士族的子弟,憑高貴的門第可以做官,他們不需要學習,也看不起老師,他們尊“家法”而鄙從師。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廢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為區分門第的標準。這對擇師也有很大的影響,在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就普遍存在著從師“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心理。韓愈反對這種錯誤的觀念,提出以“道”為師,“道”在即師在,這是有進步意義的。

4.背誦全文

5.延伸

後人評價《師說》成為千古名篇的原因之一是“思想進步”,那麼你認為《師說》的思想進步性體現在哪裡?談談你的看法。

作者概括而全面地提出教師的職責。強調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掖後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鑑作用。

三、作業

本文對比論證的方法值得學習,請運用這一論證方法寫一片段,論證論點“語文學習需要良好的學習習慣”。

《師說》導學案

課時安排:3課時

?學習目標】

1、藉助工具書和課本註釋讀準字音,翻譯文章。

2、掌握積累文中文言知識。

3、學習本文運用正反對比論證、舉例論證的寫作手法。

4瞭解韓愈關於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品質。

?學習重、難點】

1、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2、瞭解韓愈關於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學習方法】

誦讀、討論、點撥。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 瞭解作者、熟讀課文

2、 學習文章第一段

3、 積累文言詞彙

?知識連結】

韓愈,其人:(768——824),字 ,河陽(今河南孟縣)人。祖籍河北昌黎縣,所以後人稱他為“ ”。他二十五歲中進士,二十九歲以後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他先後做過四門博士、國子博士、國子祭酒,直接從事教育和教學工作。凡經他教授、指點過的學生,皆自稱韓門弟子,如賈島、孟郊、劉叉等。足見韓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響的教育家。韓愈不僅是唐代的 領袖,而且也是傑出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風格剛健,氣勢雄壯,後世尊他為“ (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有作品 。

其事:1、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來反對魏晉六朝以來浮華豔麗的文風。

2、“自魏晉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學生),作《師說》,因抗顏(態度嚴正不屈)而為師。 “恥學於師”的壞風氣,是在門第觀念影響下產生的。門第觀念源於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到唐代,改以官爵的高下為區分門第的標準。顯貴之家稱“高門”,卑庶之家稱“寒門”。這對擇師也有很大影響,在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就普遍存在著“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思想。韓愈針對這種錯誤觀念,提出以“道”為師,“道”在即師在,是有進步意義的。

3、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宮中要迎佛骨,韓愈上表反對,要求將佛骨“投諸水火,永絕根本”。唐憲宗是信佛的,覽表大怒,要殺死韓愈,多虧宰相說“愈雖狂,發於忠懇,宜寬容以開言路”,乃貶潮州——這年韓愈是51歲。他有詩記載這件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聖明除弊政,肯將衰朽惜殘年。”這種胸懷在封建文人中是不可多得的世(世人)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

?學習過程】

一、解題:《師說》中“說”是一種表議論的文體,可先敘後議,也可夾敘夾議。如國中學過的《馬說》、《愛蓮說》。“師說”意為“解說從師的道理”。

二、課文朗讀

要求:1、讀準字音、節奏。 2、讀準文章語氣、讀出作者的感情。

給下列生字注音:

諛( ) 萇( ) 聃( ) 郯( ) 句讀( )

或不焉( ) 歟( ) 蟠( ) 經傳( ) 貽( )

給下列句子劃分節奏:

1、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2、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3、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三、學習第一段

(一)、字詞釋義: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是故無貴無賤 吾師道也 道之所存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二)、翻譯重點句子:

師者,所以傳到授業解惑也。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三)、文言詞彙積累:

1.通假字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2、古今異義

(1)古之學者必有師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3)吾從而師之 (4)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3、 一詞多義

(1) 師 (2) 乎

① 古之學者必有師 ①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②吾從而師之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③吾師道也

(3)其 (4)而

①其為惑也終不解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

②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②惑而不從師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③吾從而師之

5. 之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③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學習第二三四段2、歸納積累文言詞彙

一、 字詞釋義:

其出人也遠矣 其下聖人也亦遠矣 則恥師焉,惑矣

惑之不解 是故聖益聖,愚益愚 句讀之不知

國小而大遺 不恥相師 君子不齒

聖人無常師 不拘於時 作師說以貽之

二、翻譯重點句子: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慾也難矣!

1、是故聖益聖,愚益愚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 ,其皆出於此乎?

2、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或師焉,或否焉,國小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3、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與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三、文言知識歸納與積累:

1、通假字

2、古今異義

3、一詞多義

4、詞類活用

5、特殊句式

第三課時

學習目標: 1、學習本文運用正反對比論證、舉例論證的寫作手法。

2、瞭解韓愈關於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品質

一、文字探究:

1、這篇文章韓愈說寫給誰的?何以見得?韓愈為何專門寫文章給他?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

2、文中的“古道”指的是什麼?第一段又是如何闡釋古人的從師之道的呢?

3、作者闡釋“古道”僅僅是講道理嗎?有沒有舉例呢?

4、、韓愈為李蟠寫文章的主要原因還有一個:不拘於時。 當時的社會風氣是怎樣的呢(找出一個以不同面目反覆出現的詞語來概括回答)?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來分析並批判這種風氣的?用了什麼手法?得出什麼結果?

5、通過這三組對比,韓愈有何感受?你對哪一組對比的感受最深?

二、思緒拓展:

這篇文章說是寫給那個叫李蟠的學生的,他還寫給誰看的呢?

三、總結:

記得居里夫人曾經說過:“我之所以獲得成功,是因為我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這裡固然有謙虛的成分,但也到出了一個事實:這個巨人就是韓愈所說的“師”.

學到這裡,相信很多同學思想的火花還在飛濺,意猶未盡,那就請同學們課下把自己的想法也寫成一篇文章來和大家交流。

四、鞏固提升: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眾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國小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進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7.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在句中的意思。

a.是故聖益聖,愚益愚( )

b.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

c.國小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

d.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 )

8.指出下列句子各屬於什麼句式。

a.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 )

b.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

c.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

d.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

9.下列各句加點字的意思與例句中加點字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

a.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c.國小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d.其如土石何?

10.對本段文字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正面闡發從師學習的重要性。

b.反面批判了上層士大夫之族恥於從師學習的惡劣風氣。

c.正面闡述了從師學習的重要途徑。

d. 反面批評古人從師的途徑和擇師標準。

附:答案

第一課時

一、知識連結:退之 韓昌黎 古文運動 唐宋八大家 《昌黎先生文集》

二、1.yú cháng dān tán dóu fǒu yú pán zhuàn yí

2、(1)其聞道也/固先乎吾(2)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3)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三、1、本來 ;因此 ;道理; 存在的地方;形容詞作名詞,疑惑的問題、糊塗的問題。

2、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

我是向他學習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

因此,無論高低貴賤,無論年長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四、1“受”通“授” 傳授 2、(1)古義:求學的人;今義:指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古義:用來……的;今義:表因果關係的連詞(3)古義:跟隨而且;今義:表目的或結果的連詞(4)古義:無論;今義:沒有,常為否定副詞

五、 1 師 ① 名詞,老師 ②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③名詞作動詞,學習 2、乎①介詞,相當於“於”,前一個是“在”的意思;後一個是“比”,表比較 ②語氣助詞,表反問,譯為“嗎”) 3、其①代詞,那些,指代疑難問題 ②代詞,他,指代“生乎吾前”者③代詞,他的 4.、而(1)連詞表承接(2)連詞,錶轉折 (3)連詞,表承接 5、之(1)結構助詞,的(2)代詞,指代知識、道理等(3)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4) 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第二課時

一、超出;比……低下; 以……為恥;糊塗;疑惑的問題、糊塗的問題 ;聖人/聖明;愚昧的人/愚昧;文辭休止和停頓處;小的方面/大的方面;拜別人為師;看不起;固定的;被;贈送。二、翻譯重點句子: 1、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要人沒有疑惑也難了!

2、因此,聖人更加聖明,愚人更加愚昧。聖人聖明,愚人愚昧,大概都是由於這個原因吧!

3、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則足以感到恥辱;以官大的人為師,則被認為近於諂媚。

4、所以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專門研究,如此而已

三、(一)通假字1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受,通“授”,教授)2 或師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

(二)古今異義(1)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義:求學的人;今義:指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古義:用來……的;今義:表因果關係的連詞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古義:不一定;今義:用不??

(4)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古義:無論;今義:沒有,常為否定副詞

(5)吾從而師之

古義:跟隨而且;今義:表目的或結果的連詞

(6)今之眾人

古義:一般人;今義:眾多的人,大家

(7)國小而大遺

古義:小的方面學習

今義:指教育的一個階段,也指實施這種教育的機構(常指與中學、大學相對的“國小”)

(三)、 一詞多義

1 師

① 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

②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從師求學)

③ 吾從而師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④ 吾師道也(名詞作動詞,學習)

2.傳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動詞,傳授)

②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流傳)

③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zhuàn,名詞,解釋經文的著作)

3.道

① 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道理)

②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有“風尚”的意思)

③ 道相似也(名詞,道德學問)

4.惑

① 惑之不解(名詞,疑難問題)

②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形容詞,糊塗)

③ 惑而不從師(動詞,遇到疑難問題)

5. 乎

(1)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介詞,相當於“於”,前一個是“在”的意思;後一個是“比”,表比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語氣助詞,表反問,譯為“嗎”)

(3)其皆出於此乎(語氣助詞,表揣測,譯為“嗎”或“吧”)

(4)嗟乎!師道之不傳了久矣(語氣助詞,表感嘆,與“嗟”連用,譯為“唉”)

6. 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連詞,表承接)

(2)惑而不從師(連詞,錶轉折)

(3)吾從而師之(連詞,表承接)

(4) 擇師而教之(連詞,表承接)

(5)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連詞,表並列)

(6) 國小而大遺(連詞,錶轉折)

(7) 則群聚而笑之(連詞,表修飾)

(8) 如是而已(與“已”連用,表陳述語氣)

7. 之

(1)古之學者必有師(結構助詞,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詞,指代知識、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4)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5)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6) 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7) 聖人之所以為聖(代詞,指代這件事)

(8)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助詞,的;代詞,指代童子)

(9)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

(10)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代詞,這,這一類)

(11)郯子之徒(代詞,這,這一類)

(12)六藝經傳皆通習之(音節助詞,起湊足音節的作用,不譯)

(13)作師說以貽之(代詞,他,指代李蟠)

8. 其

(1)其為惑也終不解矣(代詞,那些,指代疑難問題)

(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代詞,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代詞,他的)

(4)其皆出於此乎(副詞,表揣測語氣,大概)

(5)其可怪也歟(副詞,與“也歟”配合表反問語氣,相當於“這不是……嗎?”)

(6)於其身也 (反稱代詞,自己)

9. 於

(1)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介詞,比)

(2)而恥學於師(介詞,向)

(3)於其身也(介詞,對於)

(4)皆出於此乎(介詞,從)

(5)不拘於時(介詞,表被動,被)

10. 也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句末語氣助詞,與“者”連用,表判斷)

(2)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語氣助詞,錶停頓)

(3)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句中語氣助詞,錶停頓)

(4)其可怪也歟(句末語氣助詞,與“歟”連用,加強語氣)

(四)、 詞類活用

名詞的活用:

1.名詞作狀語

則群聚而笑之(群,表動作的情態,成群)

2.名詞作動詞

① 吾師道也(名詞作動詞,學習)

② 其下聖人也亦遠矣(名詞作動詞,低於)

3.名詞的意動用法

① 吾從而師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② 孔子師郯子(名詞意動用法,以……為師)

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作名詞

國小而大遺(形容詞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② 吾未見其明也(形容詞作名詞,高明的地方)

③ 是故聖益聖,愚益愚(形容詞作名詞,聖明的人、愚昧的人)

④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形容詞作名詞,疑惑的問題、糊塗的問題)

⑤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形容詞作名詞,卑:卑賤的人、低下的人 盛:勢盛位高的人)

2.形容詞作動詞

惑而不從師(形容詞作動詞,遇到疑難問題)

3.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而恥學於師(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

(三)動詞的使動用法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習,使……學習)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斷句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者,……也,表判斷)

(2)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也,表判斷)

(3)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非,表否定判斷)

(二)被動句

不拘於時(介詞“於”表被動)

(三) 倒裝句

1.介賓結構後置句(狀語後置句)

(1)而恥學於師(於師學,介賓短語後置)

(2)師不必賢於弟子(於弟子賢,介賓短語後置)

(3)不拘於時,學於餘(於餘學,介賓短語後置)

2.賓語前置句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讀,不解惑,賓語前置)

4. 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賓語)

(2)吾從(之)而師之(省賓語)

(3)(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語)

(4)(師)位卑(者)則足羞,(師)官盛(者)則近諛(省略謂語動詞)

5. 固定格式

庸……乎:表反問,難道……嗎,哪裡……呢

例句: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第三課時

1、寫給李蟠的:作師說以貽之。

三條原因:①、李蟠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②他不拘於時,學於餘; ③、能行古道

根本原因:能行古道 不拘於時

2、古人的從師學習之道。 分為兩層:①、古道的核心:學者必有師

② 、從師的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3、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第二段)

孔子師郯子、師襄、老聃(倒數第二段)

兩個例子點面結合,說服力增強,同時呼應了第一段的說理。使文章對古道的闡釋由抽象到具體,漸漸地清晰化、明朗化。

4、、韓愈為李蟠寫文章的主要原因還有一個:不拘於時。 當時的社會風氣是怎樣的呢(找出一個以不同面目反覆出現的詞語來概括回答)?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來分析並批判這種風氣的?用了什麼手法?得出什麼結果?

恥學於師 於其身則恥師焉 不恥相師 恥師:以從師為恥

古聖人――今眾人; 對子―――對己; 百工―――士大夫; 對比。

是故聖益聖,愚益愚 國小而大遺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5、非常痛心(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朗讀時,應讀出語氣。

家長給孩子找家教,而自己不學習;

學習好的更有動力成績更好;學習差的更厭學成績更差;

富裕家庭的孩子大多不如貧家子弟學習更刻苦

二、思緒拓展:

那些不願學習的士大夫階層:提醒他們改掉這種壞習慣,否則後果會很嚴重。

1200多年之後的我們:今天我們身邊還有很多人在重複著唐人同樣的錯誤

“唐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復哀後人也。”

四、同步檢測:1.d(a.傳zhuàn b.萇cháng c.蟠pán)2.d(吾從/而師之)3.b(師d(a.有—又,暴—曝b.生—性c.受—授)5.a.老師b.以……為師c.掌握專門學問或技術的人d.老師 6.c(判斷句)7.a.更加b.以……為羞恥c.丟棄d.不屑一提,看不起8.

a.賓語前置句b.判斷句c.介賓短語後置句d.介賓短語後置句9.c(例句和c是代詞,abd皆為語氣詞)10.b

《師說》導學案

課題:《師說》

?學習目標】

三維目標:

1. 積累“師、傳、道、受、惑、賤、聖、愚、群、足、攻、經”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之、其”兩個文言虛詞;學習、複習本文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受(授)、不(否)兩個通假字。區別古今異義詞語,瞭解詞性活用的詞語,掌握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掌握有關“說”的文體知識。(知識與能力)

2.瞭解對比論證在論說作者觀點時所起到的作用。學習正反對比論證方法,學會反覆論證來加強說服力的寫法。

3.訓練有感情的誦讀課文的能力。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調,感受作者在行文過程中的情感起伏。既讀準句讀,又讀出情感。

4.認識到本文的思想的進步性和侷限性,從而逐步培養批判繼承古代文化遺產的能力。

5.瞭解作者所論述的老師的作用,從師的重要性,端正學習態度;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習慣。

難點:

作者關於老師的職能、從師的必要、擇師的原則等方面的精闢論述,其刻含義的體會。

?激趣資料】

一、作家作品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為昌黎(現河北省昌黎縣)韓氏是望族,所以後人稱韓愈為韓昌黎,後世又稱他為韓文公。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以後才任宣武節度使屬官,後來任國子監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

韓愈倡導的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讚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傑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後進寫作古文。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於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豔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韓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後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二、瞭解背景

我國自古就有尊師重道的優良傳統。但在歷史上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玄學和佛學的興起,儒學一度衰落,師道也就愈來愈不被重視,這種風氣一直延續到了唐代。當時仍沿襲著一種封建門閥制度,貴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會上產生了一種“恥學於師”的惡劣風氣,求師學道往往會招來路人的譏笑。而韓愈卻不顧流俗,勇為人師,廣招後學,培養文人。並以大無畏的氣魄,抨擊時弊,提倡師道,從而寫下了此文。

?自主預習】一、解題:

題目不是“說說老師”的意思。“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後議,也可夾敘夾議。“說”比“論”隨便些。國中學過的《捕蛇者說》、《馬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於“從師”的道理,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二.讀準字音(注意後面多音或形近字)

李蟠(pán) 巫(wū)醫 鍼砭(biān) 阿諛(yǘ)

郯子(tán) 萇弘 (cháng) 師襄(xiāng)

句讀dòu——讀書dú 或不焉fǒu——不能bù

經傳zhuàn——傳道chuán 老聃dān——冉rǎn

三.逐段逐句找出文言現象

?預習檢測】文言現象整理:

1、列出課文中含有通假字的句子,指出並解釋意義

2.古今義對比整理

古之學者 古: 今:

句讀之不知 古: 今:

國小而大遺 古: 今:

所以傳道受業解惑 古: 今:

吾從而師之 古: 今: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古: 今:

3.討論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1)師 課文中出現 26 次,它的含義和用法整理

(2)之 課文中出現 25 次,它的用法整理

(3)其 課文中出現 17 次,用法整理

4、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是指名詞或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以形容詞最常見,其次是名詞,還有少數表示心理活動的動詞。意動用法翻譯成現代漢語,基本格式是:

名、形(動)+ 賓= 以+ 賓+ 為+ 名、形(動),例如:

吾從而師之 /孔子師郯子

漁人甚異之

而恥學於師/不恥相師

?我的疑問】將自己的疑問寫下來,和小組內成員一起討論交流

?小組疑問】將小組的疑問寫下來,和別的小組一起討論交流

?合作探究】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師生一起解決

1、 本文第一段作者提出的中心論點是什麼,又怎樣從理論上作初步論證?

2、 第二段提出的分論點是什麼?主要從哪三方面進行對比論證?與上段什麼關係?

3、 第三段引述孔子言行,闡述什麼觀點?作出什麼論斷?

4、 第四段中作者為什麼讚揚李蟠?這段文字有什麼作用?

5、 總結本文在語言、論證結構上的特色

?當堂檢測】【基礎提升訓練】

一1、下列句中加線的詞語在文中的意義與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

a.古之學者必有師 b. 作《師說》以貽之

c.吾從而師之 d. 彼與彼年相若也

2、下列句中沒有詞類活用的一項是( )

a.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b.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c.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恥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3、下列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a. 傳 b .絕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古之學者必有師

c.利 d. 師

金就礪則利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4、與“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

a.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b.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c.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d.不拘於時,學於餘

二閱讀下列語段,按要求答題。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其可怪也歟!

5、解釋加點詞語。

(1)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

(2)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6、寫出這段文字批判的三種錯誤態度及結果。

(1)態度 結果

(2)態度 結果

(3)態度 結果

7、對本段意思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

a.正面闡發從師學習的重要性

b.反面批判了上層士大夫之族恥於從師的惡劣風氣

c.正面闡發從師學習的重要途徑

d.反面批評古人從師的途徑和擇師標準

?學習反思】總結本節課的收穫,尋找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並找到改進的措施

怎樣認識韓愈在文中所講的從師的道理?討論後提取文章的精華及糟粕。

文言文狼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 學生通過探討認識從師的重要意義。

2、 領會課文正反對比、破立結合的論證方法。

3、 掌握重要字詞及文言現象,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

1、理解文中的多義詞,解釋它們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能解釋具體語境中意動詞的含義。

4、 區分課文中的古今異義詞,理解它們的古今義。

教學課時: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我們剛學習過荀子《勸學》,明確了學習的重要意義。通過學習,人們的修養與學問可以得到提高,人們的素質可以得到改變。那麼,學習的最佳途徑是什麼呢?是自學,或是從師學習?答案應該是不言自明的,但是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

(寫作背景)魏晉以來,社會上風行非學無師,重視家傳,。在韓愈所處的中唐時代,雖然推行科舉制度,但恥於從師的風氣卻很盛行,上層士大夫之族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們不願從師學習,而且他們也反對別人從師學習。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由魏晉世以下,不益不事師。進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為狂人。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唯有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抗顏而為師,並著《師說》千古佳文。

在這著名的《師說》,作者借為文送學生李蟠來抨擊那些上層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揚從師的必要性和正確途徑,《師說》即說說從師的道理。

(作者)說起韓愈,我們應該不陌生,請哪一位同學來介紹他的有關資料。

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文公,昌黎先生。

韓愈是與古文運動聯絡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運動,主張文章應該象先秦散文一樣言之有物,闡發孔孟之道,反對六朝以來只求形式而內容貧乏的駢儷文;語言要新穎,言貴創新,詞必己出。二人不論在理論上或是在在創作實踐上,都有力地促進了古文運動的興起、發展,並身體力行,終於把文體從六朝以來的浮豔的駢體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礎。因此二人影響巨大,韓愈被推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齊讀,思考:韓愈對從師持什麼態度?當時人是什麼態度?找出文中詞句。

四、復讀課文

1、研讀課文第一段

方法:(1)教師範讀課文。

(2)注意理解下列問題。

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論點?首句:推出中心論點:學者必有師。託古言事,乃針對當時士大夫以從師為恥而說的,更增加力度。

文言文狼教案篇7

教材分析

?觀潮》是一篇文質兼優的寫景文章。作者寓情於景,通過對農曆八月十八日的錢塘江大潮雄奇壯麗,氣勢非凡,景觀的描繪,抒發了熱愛祖國壯麗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學,不但要使學生增長見識,學習作者的觀察及表達方法,受到語文能力的訓練,還要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壯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詞語,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詞,如“方、倏爾、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詞語。

2.瞭解我國南宋時期錢塘江潮的盛景和觀潮的盛況。

能力目標:

1.反覆誦讀課文,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獨立翻譯課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提供同題材的不同體裁的作品,引導學生比較閱讀,培養學生比較閱讀的能力。

德育目標:

本文描寫了錢塘江潮的奇偉壯麗,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通過描寫弄潮的民俗,展示了弄潮兒的不凡風采。學習它,激發學生熱愛自然、讚美自然的豪情,爭做時代弄潮兒。

教學重點精彩的場面描寫,精巧的結構安排。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了解南宋時的觀潮活動。

教學方法:

1.誦讀教學法。讀—講—讀,以讀代講,以講促讀。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

課時安排:1課時

一、新課匯入

同學們,你們到過海邊嗎?你們可知道,大江大海不僅有風平浪靜的時候,有波濤洶湧的時候,還有由於月亮和太陽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會發生定時漲落的現象,這就叫作“潮”。

板書“潮”。

一位曾親眼看見潮水漲落的人,把他的所見所聞生動地描繪了出來。

板書“觀”。

下面請你們聽一聽他的描繪。請你們聽的時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樣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順序,使你在頭腦中出現了幾個畫面。

教師在音樂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誦課文。

讀後學生逐一回答問題。根據回答板書錢塘江大潮,天下奇觀。

追問:“天下奇觀”的“觀”當什麼講?什麼叫“天下奇觀”?

2.簡介天下奇觀——海寧潮

錢江湧潮從海寧角度看最為壯觀。每年的中秋節前後,海寧潮潮頭壁立,波濤洶湧,勢如萬馬奔騰;雲移至岸,浪卷轟雷,捲起“千堆雪”。雙龍相撲“碰頭潮”、白練橫江“一線潮”、蛟龍脫鎖“回頭潮”和月影銀濤“夜半潮”吸引著無數來自海內外的觀光遊客。為此,海寧市在每年中秋節前後,都要舉辦規模盛大的“觀潮節”,現在已成為聞名於世的一大勝景。

3.分析錢塘江潮的成因

(1) 江口成喇叭形,寬處超過百里,窄處僅十里,漲潮時,巨大的海潮湧向狹窄的江面,自然形成壯觀的海潮。

(2)河口有巨大的攔門沙坎,潮水湧進時受阻,高掀上天,前浪受阻,後浪又到,潮水就奔騰咆哮、排山倒海。

因此,觀錢塘江潮水成了古今盛事。

4.簡介南宋觀潮盛事

杭州在南宋時稱臨安,是國都。

(1)觀潮地當時在臨安城南,每年農曆八月十八日舉行觀潮盛典。

(2)迎潮前有水軍演習,潮到時又有吳地少年弄潮爭標的表演。

(3)當日從宮廷到民間爭相觀看,萬人空巷,十分狂熱。

二、作者簡介

周密,字公謹,號草窗,原籍濟南,後遷吳興(今屬浙江的)。南宋文學家。宋末曾做過義烏縣官等職,宋滅後不再做官,他的詩文都有成就,又能書畫。著有《武林舊事》、《草窗詞》、《齊東野語》。

?觀潮》選自《武林舊事》,是他進入元朝後所作。

三、初讀課文

1.聽朗讀磁帶,注意讀音

雷霆(tínɡ) 楊誠齋(zhāi) 艨艟(ménɡ chōnɡ)

如履平地(lǚ) 倏爾(shū) 一舸無跡(ɡě) 善泅(qiú)

僦賃(jiù lìn) 羅綺(qǐ) 鯨波(jīnɡ)

2.劃分朗讀節奏

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盛。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tíng) ,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楊誠齋(zhāi) 詩云“海湧銀為郭,江橫玉繫腰”者﹨是也。

每歲﹨京尹(yǐn)﹨出浙江亭﹨教閱水軍,艨艟(méng chōng)數百,分列兩岸;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並有﹨乘騎(jì)﹨弄旗﹨標槍﹨舞刀﹨於水面者,如履(lǚ)平地。倏(shū)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轟震,聲如崩山。煙消波靜,則﹨一舸gě 無跡,僅有“敵船” ﹨為火所焚,隨波而逝。

吳兒善泅qiú者﹨數百,皆﹨披髮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sù迎而上,出沒mò於﹨鯨波萬仞rèn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溼,以此誇能。

江干﹨上下﹨十餘里間,珠翠羅綺qǐ ﹨溢目,四馬塞sè途,飲食百物﹨皆﹨倍穹qióng常時,而﹨僦賃jiù lìn 看幕,雖﹨席地﹨不容間也。

3.字詞解釋

既望(望,農曆十五;既望,農曆十六)

方其遠出海門(當……時)

則玉城雪嶺(城牆)

倏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突然;一點點)

皆披髮文身(畫著文彩)

江干上下十餘里間(江岸)

珠翠羅綺溢目(滿眼)

溯迎而上,出沒於鯨波萬仞中(逆流迎著潮水;忽隱忽現)

4.分為四小組,對本文進行逐段翻譯。學生翻譯後,教師對此進行點評。

四、整體感知

1.逐段分析

第一自然段:

(1)這段寫什麼?第一段寫海潮的雄偉壯觀。

(2)《觀潮》第一句說:“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這句話在文中有什麼作用?

用渲染的手法揭示了描寫物件,點明瞭題旨,揭示了中心,總領全文。

(3)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按照什麼順序對潮來之狀進行描寫的?

從形、色、聲、勢四個方面進行正面描繪,由遠及近刻畫了海潮的雄偉壯觀。

描寫角度:

形:僅如銀線 色:玉城雪嶺

聲:聲如雷霆 勢:吞天沃日

(把海潮從遠方奔湧到眼前的形狀、顏色、聲勢都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描寫方法:

比喻、誇張(渲染潮湧之狀)

引用(概括上文,呼應首句,增強作者這樣寫的逼真感和真實性。(進一步描繪了海潮波瀾壯闊的氣勢)

第二自然段:

(1)這段寫什麼?

第二段寫水軍演習的精彩場面。

(2)除開頭仍是一句總述,水軍演習寫得扣人心絃,水軍表演的精彩之處表現在哪裡?

演習船隻眾多——陣勢變化多樣——作戰技藝嫻熟——戰鬥激烈——聲勢浩大——撤退迅速

(3)一場驚心動魄的演習,卻結束在“煙消波散”的靜景中,這採用的什麼寫法?採用這種寫法有什麼作用?

動靜相襯的寫法

靜:艨艟數百、分列兩岸

動:奔騰分合、乘弄標舞、聲如崩山

靜:煙消波靜、一舸無跡

第三自然段:

(1)這段寫什麼?

第三段寫弄潮健兒的英姿

(2)第三段中哪些句子描寫了壯士形象?哪些語句突出了勇士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領?

壯士形象:披髮文身; 手持大旗;爭先鼓勇

泳技高超:溯迎而上; 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溼

(3)第三自然段用了哪些動詞來描寫吳中健兒在驚濤駭浪中所作的精彩表演?請摘記出來。

“披”“文”“持”“爭”“鼓”“迎”“上”“出”“沒”“騰”“變”“沾“

(4)你認為第三自然段中哪一句是讚歎弄潮兒本領的?

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溼。

(5)作者寫“觀潮”,為什麼要寫“教閱水軍”和“吳中健兒弄潮圖”?

作者在描寫了錢塘江潮的雄偉景象之後,有濃墨重彩描繪水軍演習的巨集大場面和吳中健兒高超的弄潮技巧,既寫了風景,又寫了民俗,人借水勢,水借人勢,人助水勢,水助人勢,使兩者相得益彰,巧妙融合。這樣的描寫,使自然之美與人文之美相互映襯,使讀者如身臨其境一般。

第四自然段:

(1)這段寫什麼?第四段寫觀潮人數之多。

(2)文章第四段寫觀潮人眾之多與上文寫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聯絡?

觀潮人群如此密集,說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麼吸引人心,所以寫觀潮之盛,是為了從側面映襯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2.作者在《觀潮》這篇散文中,繪聲、繪色、繪形、繪勢地描寫了這一壯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著眼點在“潮”上,立足點在“觀”上,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寫“觀潮”的?

作者從四個方面寫觀潮:潮來之狀,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觀潮之盛。作者由遠而近寫“潮來之狀”,“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筆,作者生動地描寫了南宋水軍演習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讓觀眾大開眼界。“披髮文身”寫弄潮兒的外形,“溯迎而上”寫弄潮兒的猛勇,“出沒於鯨波萬仞”寫弄潮兒的矯健;“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溼”寫弄潮兒的絕技超凡。最能表現“觀潮之盛”的語句是“江干上下十餘里間,珠翠羅綺溢目,車馬塞途。”作者以“十餘里”的路途之長表現觀潮場面之大,盛況空前;以“車馬塞途”寫看客之多;以“雖席地不容閒也”寫觀潮人擁擠之極。

3.本文語言之所以生動而形象,主要在於:

(1)能準確地運用動詞。

“吞天沃日”動詞“吞”“沃”極有氣勢。“倏爾”一詞表現了水軍動作神速。“披”“文”“持”“爭”“鼓”“迎”“上”“出”“沒”“騰”“變”“沾“等動詞的連用,寫出了弄潮兒生龍活虎般的形象特點,表現了動態美。

(2)文中善用比喻、誇張等修辭方法。如“玉城雪嶺際天而來中,“玉城雪嶺”是比喻,“際天’則是誇張,“大聲如雷霆”用了比喻,“吞天沃日’則用誇張,使讀者對錢塘江潮的氣勢如同親見,感受很深。

五、佈置作業

1.全文背誦

2.完成語文同步

文言文狼教案篇8

教學目的:

研讀現代漢語語法從而瞭解古代漢語語法。

教學設想:

學生在國中階段語法知識相當薄弱,有必要詳細講述,使他們迅速理解文言文語言現象。選取國中文言課文的句子,通過學習舊知獲得新知,溫故知新。

一課時

教學內容:

現代漢語的詞法和句法。

教學過程:

一、導語。

任何語言的表達都有一定習慣,後人總結規律,便形成語法。文言中所謂的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是相對於翻譯成的現代漢語而言。

二、查《現代漢語詞典》,明確概念。頁碼如下:

名詞886 動詞301 形容詞141 數詞1176 量詞792 代詞240

副詞397 介詞650 連詞782 助詞1644 嘆詞1225 主語1643

謂語1316 賓語87 定語298 狀語1656 補語101

三、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分析下面的句子:

年少的我一直做著美麗的夢

明確:

1、單句成分位置關係

主 狀 謂 賓

主語在謂語之前

狀語在謂語之前

賓語在謂語之後

定語在主語或賓語之前。

2、各個句子成分由什麼詞充當

主語:名詞,代詞,名詞性短語。

謂語:動詞,形容詞

賓語:名詞,代詞,名詞性短語。

狀語:副詞,介賓短語

四、短語:

大於詞,小於句。任何句子不加標點即為短語。

a名詞短語:以名詞為主體、中心,整體上具有名詞性,語法作用大致與名詞相同。可作主語賓語。

1、並列關係

用“和、跟、同、與、及、以及、或”連線

例如:工人農民 城市和鄉村、

2、偏正關係

名詞和定語組成,修飾語+中心語。定語是修飾語,名詞叫中心語。

例如:壯麗山河

3、方位短語(上下左右中東西南北前後)

例如:黑板上

4、“的”字短語

例如:吃的、喝的、我們班的

5、復指短語

例如:司機老王

b動詞短語:能充當任何成分。

1、並列式

例如:調查研究

2、偏正式(狀語+動詞)

例如:立即動身

3、動賓式:

例如:挖地道

4、動補式

例如:變得更美麗

5、連動式

例如:開門進屋開啟本講課

6、兼語式

例如:請你參加(“你” 是“請”的賓語,“參加”的主語,一兼二職,兼語

c、形容詞短語:能充當任何成分。

1、並列式

例如:堅韌和剛強

2、偏正式

例如:非常生動

3、形補:漂亮極了

d、主謂短語

例如:春天來了

e、介賓短語

介詞加名詞或名詞性短語或代詞構成。表方向,處所,時間,方式,目的,原因,物件等。一般充當狀語或補語。

例如:我們坐在高高的土堆旁邊(補語)

我們在高高的土堆旁邊坐著(狀語)

f、固定短語

包括:主要是成語

二課時

教學內容:文言文中的詞類活用現象

教學過程:

一、展示例子,思考

在現代漢語中,

1、名詞能否做謂語?一般是由動詞充當。

2、名詞能否做狀語?一般是由副詞、介賓短語充當

3、形容詞動詞能否做主語、賓語?一般是由名詞充當

4、不及物動詞能否帶賓語?一般是由及物動詞充當

請看例句:二月草已

請分析成分。空處應是謂語,必由動詞充當。空處是“芽”,今天看,是名詞,此處活用為動詞,發芽。

明確:處在這個位置上,得有這個詞性。語言環境決定詞性。

二、明確幾個規則:

1、分析句子成分可判斷詞類活用。

2、名、形、不及物動詞帶賓語具備了使動、意動的條件。

3、名詞直接作狀語,翻譯為介賓短語。

4、意動用法譯為“認為······怎麼樣”“以······為”“把······當作”

三、活用原因

古代漢語實詞不豐富,句法不嚴格,分工不細,不明。

思考下面的句子,看那些詞性變化了,為什麼?

1、名詞活用

(1)活用為動詞

例如:左右欲刃相如

一狼洞其中

天雨牆壞

(2)活用為使動詞(使動用法)

例如:君將哀而生之乎

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3)活用為意動詞(意動用法)

例如:稍稍賓客其父

(4)直接作狀語

例如:操軍破,必北還

2、動詞活用

(1)用作名詞

例如:懼有伏焉

(2)活用作使動詞(使動用法)

例如:項伯殺人,臣活之

3、形容詞活用:

(1)用作名詞

例如:採百花之長而各去其短

(2)用作動詞

例如:素善留候張良

(3)用作使動詞(使動用法)

例如:春風又綠江南岸

4、數詞為動詞

例如:與臣而將四矣

四、回顧

(1)詞性由於環境而臨時改變。因為詞在某個成分的位置上而變。詞義隨之而變。

(2)翻譯是關鍵。多讀多見就好了。

三課時

教學內容: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教學過程:

一、今天的句子,一般是“主+狀+謂+賓”

古代的句子,主語可在謂語後,賓語可在謂語前,狀語可在謂語後,定語可在主語賓語後。相對今天而言,其語序十分特殊,所以稱為特殊句式。正確翻譯後可判斷特殊句式。

二、形象展示。做六個模具,在“名標”上分別寫六個成分,比較古今句子成分的位置關係。

請出六們貴賓(佳賓)就座。四大家領導:

主 狀 謂 賓

縣委 政府 人大 政協

三、按型別分析

1、判斷句

古代漢語中,以名詞或名詞短語作謂語。

現代漢語中,以判斷詞“是”作謂語。

(1)……者……也(2)者也

(3)……,……也(4)乃、為、即(5)“是”

例如:陳勝者,陽城人也

吳廣,陽夏人也。

劉備天下梟雄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2、省略句

一般省略主語、賓、介賓、謂、“於”

例如:蓋以(之)誘敵

必以情(處理)

(觸龍)入而徐趨

公弗許(之)

問之(於)客曰

3、賓語前置句

賓語在謂語的前面。

例如:古之人不餘欺也!(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前置)

沛公安在?(疑問句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

4、主謂倒裝

主語在謂語的後面。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你不聰明,太厲害了!

5、定語後置

定語在中心詞(名詞)後面。

例如:居廟堂之高

處在高高的廟堂上。

6、介賓短語後置

翻譯後可以發現,在現代漢語中介賓短語是狀語,在謂語之前。而在古代漢語中是補語,在謂語之後。

例如:投之以骨

以骨投之

用骨頭扔給狼

標籤:文言文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