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國中語文狼教案優質8篇

教案在擬訂的時候,我們需要注意與時俱進,教師在寫教案的過程中會對課程內容進行一個全面梳理,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國中語文狼教案優質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國中語文狼教案優質8篇

國中語文狼教案篇1

詩歌賞析:

一、

作者蘆荻(1912—1994),原名陳培迪,廣東南海人,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桑野》《馳驅集》等。這首詩作於1941年12月,這正是中華民族遭受苦難最深重的時候。但在全國人民的心中,正積聚著憤怒的力量,將會有一場大風暴席捲中華大地,給中華民族帶來新生。

詩歌題目中的“風雨”不僅僅是指自然界中的風雨,對於 “我”這樣一個“年輕”沒有人生閱歷與生活經驗的“舵手”來說,它們也指“人生”的坎坷與遭遇。

一場暴風雨把大地變得天昏地暗,這裡的遭受“風”“雨”侵襲的“大地”指的是當時風雨如晦的中國局勢,“風”“雨”指當時中國社會所承受的苦難,詩人平日熟悉的景象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詩人也因此產生了年輕舵手的“憂懷”,寫下了《風雨吟》這首短詩。

這首詩用翻天覆地之勢的暴風驟雨象徵了“人生”的坎坷與磨難以及當時的中國社會所承受的苦難,表現了年輕人面對現實的勇氣和責任感,對中國社會前途、民族命運的憂慮。

詩人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展現了當時嚴峻的生存形勢及國人的抗戰熱情,表達了詩人征服天下的勇氣和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展現了詩人願以天下為己任,征服每一個險濤惡浪的廣闊胸懷。

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六行,畫面感卻很強,請結合詩中一些有特徵的詞,如“卷”“奔”“海”“舟”“舵手”等等,想象出畫面並做描繪。

明確:“風”“雨”從大地“捲來”“奔來”,氣勢十足,風雨中的大地看起來像是波濤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飄搖不定的舟船;“我”面對“大地的海”,憂思滿懷,就像一個缺乏出海經驗的年輕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風從大地捲來,雨從大地奔來”兩句詩中,“卷”這個動詞極為生動,描繪出了它動盪的、不安定的,而且被裹挾著的頗有氣勢衝過來的動態,體現了自然之力。 而且,由於動詞“卷”的生動使用,“大地”實際上已經被描繪成了大海,所以“大地”也是個生動的且更有主體地位的意象,它與“風”“雨”一起構成了一種氣勢恢巨集、驚心動魄甚至有些讓人畏懼的意境。此外,“奔”形容速度快,用在句中突出風雨氣勢之磅礴、猛烈。

詩歌中的“風”“雨”不僅是指自然界中的風雨,對於“我”這樣一個“年輕”沒有人生閱歷與生活經驗的“舵手”來說,也象徵著“人生”的坎坷與磨難。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當時中國社會局勢動盪不安,“風雨”更深層次的涵義是當時的中國社會所承受的苦難。

“郊原如海,房舍如舟”採用了比喻的修辭。把“郊原”比喻成“海”,把“房舍”比喻成“舟”,不僅寫出了無邊無際、沒有盡頭、洶湧澎湃的茫茫大地中“房舍”的渺小,更寫出了“房舍”在風雨中的飄搖不定,象徵著中國局勢的動盪不安,表現了一幅氣勢磅礴,意境雄渾的壯闊圖景。一望無際的平原如洶湧澎湃的大海,正醞釀著更激烈的風暴,一個個分散的基層單位――房舍,被洶湧波浪所激,如一葉葉扁舟,搖晃不定,前景難測,凶險無比。大與小的強烈反差,給人造成極為深刻的印象。

面對這樣的“大地”,“我”又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面對苦難的祖國,“我”我雖缺乏經驗和閱歷,但“我”敢於像舵手一樣乘風破浪作有為的青年,表現了我對祖國強烈責任感、使命感。

因沒有經驗,“我”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表現了“我”對中國社會前途、民族命運的感到憂慮。

二、

那是一個風雨飄搖的年代。作為一個廣東詩人,蘆荻久居南國,對中國南方的大風大雨應該十分熟悉。《風雨吟》一詩的立意,在當年應該很新穎。它將自然的風雨、社會的風雨以及心中的風雨融合在一起。詩也寫得簡潔、有力,前四行節奏不錯。然而,這種直抒胸懷的戰士般的詩,現在看,已經類似古董。歐洲藝術100年前進入現代主義後,中國“朦朧詩”以後,詩人們已經很少這樣寫了。

但是它可能仍然能激勵某些人,比如黃子建先生(當然還有將此詩選入教材者等)曾滿懷熱情地評道:“全詩只有6行36個字,然而,其風,呼嘯奔騰、摧枯拉朽;其雨,滂沱而下,變陸地為大海於一霎,有一種強大的衝擊力,令人不寒而慄。”不寒而慄的感覺,我沒有產生。但中間兩行“郊原如海/房舍如舟”的視野與氣勢都不小。

從動、靜關係上看,第一段兩行是動,是兩個“卷”;第二段是靜,是兩個“如”。兩個比喻的畫面感很強。前四行是客體,後兩行轉向主體。

正是這個主體“我”在結尾的出現,十分突兀,它不僅破壞了詩人在前面苦心營造的風雨如磐的大氛圍,也破壞了全詩的語感與節奏。因此後兩行,尤其是倒數第二行,是敗筆。如果後面兩行改成“年輕的舵手的憂懷/匍匐在大地的海上”,會更好些?

另附別種說法:

讀這首詩,要讀出一幅畫面,從對畫面的呈現中體味情。當然最先一步還是要關注詩中一些有特徵的詞,如“卷”“海”“舟”“舵手”“憂懷”等等,然後讓學生想象出畫面並作描繪,這幅畫面首先是極有氣勢的自然景觀,其中“卷”字充分體現了自然的力,而“海”與“舟”之間的對比(空間、力量等方面),又給人帶來極大的視覺及精神衝擊。這時,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也許會是驚恐,也許會是毫無懼意,也許會是讚歎自然神力……此一步後,就要結合“舵手”一詞了,舵手之於舟的意義,自不待言,於是“我有年輕舵手的憂懷”一句,便充分體現了“我”面對風雨的勇氣和責任感。這份勇氣與責任感會與學生先前的感受形成一種比照,則學生對“風雨”的情感體驗自會添上一層剛性。同時,“憂懷”兩字也須讓學生體會。它揭示出,“我”所面對的不僅僅是自然的風雨,更是社會的、人生的風雨。

當然會有論者認為“我有年輕舵手的憂懷/在大地的海上”破壞了風雨如磐的氛圍,在藝術上是敗筆。這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而這裡想強調的是,如果沒有這兩句,則本詩至多是一首出色表現了自然景觀的詩,可作“題畫詩”來看,別無意義;而有了這兩句特別是前一句,則使本詩霎時有了強烈情感,並將這種情感有力地傳遞給我們年輕的“舵手”們。

三、

?風雨吟》一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六句,卻以豐富的意象,構成了一種詩的境界,並藉此表達出了詩人的情懷。

開頭兩句 “風中大地捲來,雨中大地捲來”,詩人描繪了在鋪天蓋地的疾風驟雨中,世界的陌生化給人的衝擊與感受。這裡,“風”“雨”都是頗有象徵意味的意象,但它們首先一定是指自然界中的“風”與“雨”,因為詩句中描繪的恰是自然界的狂風驟雨給詩人的真切體驗:在狂風和籠罩天地的滂沱大雨中,“大地”也好像變成了一片波濤起伏的海面。“卷”這個動詞極為生動,描繪出了它動盪的、不安定的,而且被裹挾著的頗有氣勢的衝過來的動態。 而且,由於動詞“卷”的生動使用,“大地”實際上已經被描繪成了大海,所以“大地”也是個生動的且更有主體地位的意象,它與“風”“雨”一起構成了一種氣勢恢巨集、驚心動魄的聲勢。

四.結合寫作背景,分析語言,提煉象徵意義,理解作者情感。

(1)開頭兩句“風從大地捲來,雨從大地奔來”中的“卷”“奔”二字有什麼表達效果?

明確:“卷”“奔”這兩個動詞極為生動,描繪出了“大地”的動盪、不安定和被裹挾著的頗有氣勢的衝過來的動態。

(2)詩歌之中的“風”“雨”僅指自然界的風雨嗎?還有什麼象徵意義?“大地”又有什麼深層內涵?

明確:它們不僅僅是指自然界中的風雨,對於“我”這樣一個“年輕”沒有人生閱歷與生活經驗的“舵手”來說,它們也象徵著人生的坎坷與遭遇。這首詩作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這裡遭受“風雨”侵襲的“大地”指的是當時風雨如晦的中國局勢。這樣來說,“風雨”又有了一層更深層次的含義:當時的中國社會所承受的苦難。

(3)面對這樣的“大地”,“我”又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明確:“我”作為一個有志向的敢於像舵手一樣乘風破浪的有為青年,面對苦難中的祖國,產生了強烈責任感、使命感與對中國社會前途、對民族命運的深深的擔憂。

國中語文狼教案篇2

教學目標

描繪理清文章的寫作思路,理解春天的各種景色及特點,把握作者情感。初步掌握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

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畫面美,體會本文融情於景,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把握作者的情感脈絡,體會字裡行間濃郁的情味,培養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重點:

領會作者細心觀察、生動描寫的抒情方式,學習抓住事物,用鮮明、準確、生動的語言和多種修辭手法寫景狀物。

教學難點:

提高朗讀領悟能力,在朗讀中感悟文章的音樂美、語言美、圖畫美、情感美。

教具準備:

學生預習生字詞,查詢作者背景

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聆聽春天

多媒體課件展示冬春對比動態畫面,以《藍色多瑙河》作為背景音樂。提問:聽完有什麼感受?讓學生了解經典名曲中所表達的,人們在飽受了寒冷的嚴冬之後,對春天的到來充滿了期盼和喜悅。同學們能大聲說出關於“春”的名句嗎?如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杜牧的“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這些都是古人對春天的描寫的讚美,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今人對春天的讚美的散文。

(二)師生誦讀,感知春天

聆聽錄音,感受春色之美。

解決字詞,交流背景。

(1)在預習基礎上排除生字詞,學生競讀。再次感受文章語言美和情感美。

(2)交流課前收集的關於朱自清的資料,師生相互補充。強調基本常識

點撥:補充朱自清其他代表作及寫作風格。

理清思路,總觀春天。帶著以下問題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

(1)文章主要寫了什麼內容?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2)文章主要從哪幾個方面來寫“春”?

點撥:文章圍繞“春”字,分別寫了盼春、繪春、贊春三個部分,表達了作者對春天的熱愛之情。

(三)合作探究,剖析春天(小組討論)

提問:盼春、繪春、贊春重點描繪了春天哪些美麗的景色?

點撥:春草、春花、春雨、春風、迎春五幅美麗的畫圖。

生齊讀春草圖,思考:(1)說說哪些詞語或句子寫得好?可不可以替換?為什麼?

(2)作者從哪些角度,抓住了春草的什麼特點來寫?

(3)從字裡行間流露出什麼情感(4)如何使文章的語言生動優美?點撥:分析出“偷偷”、“鑽”寫出了小草在春的催發下,不聲不響地生長以及頑強的生命力。“嫩嫩的”、“綠綠的”等詞語從色彩和質地表現出春草嫩綠的特徵,“坐”、“躺”、“踢”、等動詞,以及人的感受“輕悄悄”、“軟綿綿”等形容詞來體現對春草的喜愛。體會採用修辭手法使語言生動優美的效果。

分析春花圖,指名學生有表情地朗讀,鼓勵學生提出問題,開展議論。如思考:

(1)作者抓住哪些景物有順序地描繪這幅春花圖的?

(2)繪景時哪些詞用得精確,哪些句子寫得生動形象?

(3)作者是怎樣通過對春花的描繪表現出早春的季節特徵的?

學生自由發言,其餘同學作扼要記錄,學生評論作者自己補充修正。

點撥:指導學生評論,指出哪些地方理解得正確,分析得中肯,哪些地方不夠。

朗讀課文,勾畫出自己喜歡的句子,說說原因。並仿寫一句。

國中語文狼教案篇3

教學目的:1、引導學生歸納重點實詞的詞義、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和句式。

2、欣賞鄒忌的諷諫藝術。

3、領會課文設喻說理和類比推理的方法。

教法設想:設計一條明確的朗讀思路,以讀代講,以讀代解,以讀代譯。

教學課時: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導語1:唐朝名臣魏徵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亡;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歷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業,身邊沒有幾位敢進諫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勸諫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賢明,二要看諫者是否注意了進諫的藝術,使“良藥”既“爽於口”,又“利於病”。戰國時齊威王非常幸運遇到了這樣一位賢臣——鄒忌。(摘自網路)

導語2:我國有句名言叫做:“苦口良藥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這句話確實有道理,逆耳的忠言往往利於行,然而,我們知道現在有一種藥,並不苦,叫“糖衣片”,那麼,有沒有不逆耳卻又利於行的忠言呢?難道忠言就一定要逆耳嗎?今天,讓我們來看一下我們的古人是如何做的。(書寫標題《鄒忌諷齊王納諫》)(摘自網路)

二、《戰國策》是記西周、東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諸國曆史的著作。它實際上是當時縱橫家遊說之辭的彙編,而當時七國的風雲變幻,合縱連橫,戰爭不斷,政權更迭,都與謀士獻策、智士論辯有關,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該書文辭優美,語言生動,富於機智,描寫人物繪聲繪色,在我國古典文學佔有重要地位。

二、原譯:

原文:

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譯文:網路版

鄒忌身高八尺多,儀容很漂亮。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著鏡子,對他的妻子說:“我同城北徐公比,誰漂亮?”他妻子說:“您漂亮極了,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鄒忌不相信自己會比徐公漂亮,就又問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誰漂亮?”妾說:“徐公怎麼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從外邊來,鄒忌坐著同他閒聊時,又問他:“我和徐公誰漂亮?”客人說:“徐公不如您漂亮。”又過了一天,徐公來了,鄒忌仔細端詳他,自己覺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鏡子看看自己,覺得比徐公差遠了。晚上躺著想這件事,說:“我妻子認為我漂亮,是偏愛我;妾認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認為我漂亮,是想有求於我。”

於是上朝拜見齊威王,說:“我確實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我的妻子偏愛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於我,他們都認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齊國有方圓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宮中的嬪妃、近臣,沒有不偏愛您的;朝中的大臣沒有不害怕您的;全國的老百姓沒有不有求於您的。由此看來,大王您受矇蔽很深啦!”

齊威王說:“好!”就下了命令:“官吏百姓能夠當面指摘我的過錯的,可得上等獎賞;書面勸諫我的,可得中等獎賞;在公共場所批評議論我的過失、傳到我耳朵裡的,可得下等獎賞。”命令剛下達,群臣都來進諫,門前、院內像集市一樣;幾個月以後,還偶爾有人來進諫;滿一年以後,就是想進諫,也沒什麼可說的了。燕、趙、韓、魏等國聽說了這件事,都到齊國來朝見。這就是所謂在朝廷上就戰勝了別國。

三、讀文:

1、正音:昳(yì)麗朝(zho)服衣冠(gun)窺(ku)鏡期(j)年

熟(shú)美朝(cháo)於齊間(jiàn)進

2、解義:

詞類活用:a、名作狀:朝服衣冠暮寢而思之

b、名作動:朝服衣冠:穿戴

c、形容詞意動用法:美我者:以…為美,認為……美

d、動詞使動用法:聞寡人之耳者:使……聽到

古今異義詞:

窺:古:照今:偷偷地看

寢:古:躺而不睡;今:睡覺

私:古:偏愛;今:自私

地方:古:土地方圓;今:地點、處??

明日:古:第二天;今:將要到來的下一天

左右:古:身邊的人;今:表方位

一詞多義:

熟:我熟與城北徐公美哪,誰,疑問代詞

熟視之端詳,動詞

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以……為美,形容詞使動用法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漂亮,形容詞

私:宮婦左右莫不私王偏愛,形容詞

不宜偏私徇私動詞

朝:朝服衣冠早晨時間名詞

皆朝於齊朝見,朝拜,動詞

3、句式:

介詞結構後置句: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孰與,相當於“與……孰”,“……與……相比,誰更”

判斷句: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此所謂戰勝於朝廷(兼介詞結構後置)。

否定句賓語前置:忌不自信。即“忌不信自”

被動句:王之蔽甚矣(被矇蔽)

省略句:與坐談。即與之坐談

四、內容:

一段:寫鄒忌與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讚美而自喜,而是從中自悟道理。

是設喻說理的前提

二段:寫鄒忌以切身經歷設喻,諷諫齊王除蔽納諫。

1層:先以切身經歷設喻,指出妻、妾、客回答各有不同的原因。

2層:後拿齊王地位和自己做比,指出宮婦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內也各有因。

把家事與國事類比(相似性),這種比喻的說理方法好處是:非常貼切,盡情盡理,

受到良好的效果。是設喻說理本身。

三段:寫齊王納諫及其結果。先齊王表態度決心——再國內外納諫後取得的成效。

是必然發展和結果。

全文生動地記敘了鄒忌諷齊王納諫,使齊王廣開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全文采用設喻說理的方法。

鄒忌形象:關心國事,具有遠見卓識實事求是

足智多謀,嫻於辭令,深諳君王心理。

五、解文小題賞析:

1、一段中“比美”離題否?有何作用?

答:不離題。為下文的設喻說理打基礎,(是設喻說理的前提)。

2、一段中的“三問三答”寫法上有何變化?這樣寫有什麼好處(表現人物什麼關係)?

答:內容都是說鄒忌的美,語言只有一兩個字變化,

卻反映了對話人物間的關係親疏遠近的不同。

妻→私:偏愛讚揚;妾→畏:卑微喂怯;客→有求:逢迎敷衍。

3、二段中私事、國事有何相通?何以能以喻諷諫?

答:事理相通。由己及君,以小見大,由家事到國事。

4、二三段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威王確實受了矇蔽?

答:徐公一句“王之蔽甚矣”,齊王一句“善”說明徐公說出弊端,齊王得以承認。

5、“王之蔽甚矣”一句,為何點到了卻不深說?

答:善揣摩國君的心理。對於聰明有為的國君,不要說多餘的話。

6、一“善”、一“朝”,省略了哪些內容?

答:哪些意見,如何來朝。

7、這個故事於今有何積極意義?

答:自知之明、直言勸諫、發揚民主、傾聽民聲等等。

8、鄒忌為什麼會成功?他的勸說有什麼特點?比喻說理有什麼好處?

答:鄒忌用設喻的方法來進諫的;用自己切身的感受設喻,巧妙地諷喻齊王;其優勢在於能用具體的事物說明抽象的道理,變深奧為淺顯,變複雜為簡明,變逆耳為順耳,委婉而有較強的說服力。

9、本文在說理以及記敘上有什麼特點。

答:本文采用了“三疊法”。三問:妻、妾、友;

三答:同中有異;

妻—偏愛,真心流露;

妾—討好,有些勉強;

客--禮貌、尊重,有點客氣,有點應逢迎

三比:妻私我→宮婦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內有求於王

三賞:上賞——中賞——下賞;

三時:令初下——數月之後——期年之後;

總之,前後呼應,上下關照,形成一種奇特的篇章結構。

10、聽了鄒忌的分析,齊威王說了什麼?採取了什麼措施?收到什麼效果?

答:王曰:“善。”;

下令納諫;(“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其效果是: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戰勝於朝廷)

六、知識補拾:

?戰國策》:是戰國時代國別史彙編,也是一部歷史散文總集。又稱《國策》、《國事》,由漢代劉向編訂的,共33篇,分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宋、衛、中山十二策。它記載了戰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動,記錄了各國謀臣的策略和言論。它語言流暢,寫人記事真切、生動。

七、閱讀訓練:

?鄒忌諷齊王納諫》閱讀訓練:第一組題

1.解釋加點詞語:(1)私:(2)蔽:

2.翻譯句子: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3.“忌不自信”“暮寢而思之”兩句說明了什麼(反映出他怎樣的品質)?

4.俗話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從語言運用的角度,鄒忌的進諫引發你怎樣的思考?

?鄒忌諷齊王納諫》閱讀訓練:第二組題

1.解釋加點詞語:(1)昳麗:(2)左右:

2.翻譯句子: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

3.齊威王下令進諫後,政局迥異,初時進諫的人“”。最後“”。(各用文中四個字填寫)

4.從文中看,妻、妾、客回答鄒忌問題的內容、語氣有何特點?

?鄒忌諷齊王納諫》閱讀訓練:第三組題

1.解釋加點詞語:(1)間:(2)謗:

2.翻譯句子: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

3.漢語中有許多成語源於古代典籍,至今仍有鮮活的生命力。此文第三段就有一個成語,它是“”

4.進諫難,需要勇氣和智慧;納諫也難,需要氣度和胸懷。文中的鄒忌和齊王,你更喜歡哪個,說明理由?

?鄒忌諷齊王納諫》閱讀訓練:第四組題

1.解釋加點詞語:(1)聞:(2)市朝:

2.翻譯句子:能謗譏於市朝,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3.文中鄒忌先以設喻,再將進行比較。最後得出“”的結論,使得齊王心悅誠服地採納了他的諫言。這以後齊王廣開言路,修明政治,取得了“”的成效。

4.鄒忌為什麼會勸諫成功?他的勸說有什麼特點?

?鄒忌諷齊王納諫》閱讀訓練:第五組題

1.解釋加點詞語:(1)美:(2)孰:

2.翻譯句子: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3.鄒忌是如何“諷”齊王的?

4.請你聯絡歷史知識,再列舉兩位歷廣於納諫的君主?(自編)

?鄒忌諷齊王納諫》閱讀訓練:第六組題

1.解釋加點詞語:(1)畏:(2)修:

2.翻譯句子: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3.請你概括第二段文字的內容:

4.九年級學習生活十分緊張,同學們想到附近公園等地去散散心,可班主任老師不同意,如果請你勸說老師,你會怎麼說?50字左右。(自編)

?鄒忌諷齊王納諫》閱讀訓練:第七組題

1.解釋加點詞語:(1)服:(2)甚:

2.翻譯句子: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

3.鄒忌認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麼?請用自己的話簡要概括。

4.從文中看,齊威王最終能使齊國“戰勝於朝廷”的原因是什麼?這對我們有什麼啟示?

?鄒忌諷齊王納諫》閱讀訓練:第八組題

1.解釋加點詞語:(1)刺:(2)朝:

2.翻譯句子: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

3.《鄒忌諷齊王納諫》出自《戰國策》,本人意在通過自悟從身邊的小事中受矇蔽來規勸君王要善於納諫。

4.鄒忌善於言辭,但他從生活小事中領悟事理的獨特思維方式更令人佩服。鄒忌是怎樣把生活小事同國家大事聯絡起來的?

5.請分別以“言”和“行”為首字寫一組勸勉性的對偶句。

閱讀訓練參考答案:第一組題

1.(1)私:偏愛(2)蔽:受矇蔽

2.這就是所謂在朝廷上就戰勝了別國。

3.答案一:不盲目輕信別人,能正視自己。

答案二:有自知之明,沒有因為別人的頌揚而得意忘形。

4.忠言不一定逆耳。在與同學、父母、師長等的交往中,在向對方提出意見或建議時,如果能講究生活方式,語言含蓄委婉,小之以理,動之以情,那麼忠言完全可以順耳,從而使對方愉快接受。

閱讀訓練參考答案:第二組題

1.(1)昳麗:光豔美麗(2)左右:近臣(身邊的親信)

2.命令剛下達,群臣都來進諫,門前、院內像集市一樣。

3.門庭若市;無可進者。(各用文中四個字填寫)

4.在內容上都是說鄒忌比徐公漂亮。在語氣上有輕重之別。妻子語氣,他由衷的喜愛和熱情的讚美丈夫的美;妾的語氣較強,他拘泥害怕,模仿敷衍;客人採用否定句式,語氣較弱,是應酬奉承之舉。

閱讀訓練參考答案:第三組題

1.(1)間:間或,偶爾(2)謗:公開指責別人過失

2.再照鏡子看看自己,覺得比徐公差遠了。

照著鏡子自己看自己,又覺得遠遠不如徐公。

3.門庭若市

4.鄒忌:能對家事中細小問題進行深思,並把家事同國事緊密聯絡在一起,向君王進諫,體現了他忠君愛國思想和善於說理的方法和技巧。齊王:不擺王的架子,謙虛而納諫,使國家昌盛強大。從他身上讓人學到了為官一方,應廣開言路,造福百姓與國家。

閱讀訓練參考答案:第四組題

1.(1)聞:使……聽到(2)市朝:公共場合

2.在公共場所批評議論我的過失、傳到我耳朵裡的,可得下等獎賞。

能夠在眾人聚集的地方指責議論我的過失,而且他的話又傳到我的耳朵裡的,授予下等獎賞。

3.切身經歷;家事與國事;王之蔽甚矣;戰勝於朝廷。

4.鄒忌用自己親身經歷的生活小事來講道理,現身說法,明白具體,說理深刻,委婉動聽。使人易於接受,他勸說的特點是委婉。充分尊重被勸說者,使之受到啟發,明白事理,從而愉快地接受意見。

閱讀訓練參考答案:第五組題

1.(1)美:美麗,漂亮認為……美(2)孰:誰,哪個仔細

2客人認為我漂亮,是想有求於我。

3.鄒忌入朝後,並未單刀直入向威王進諫,而是以“閨房小事”談自己的體會,然後以類比的方式委婉進諫。

4.李世民納諫而出現貞觀之治;康熙乾隆納諫而出現康乾盛事。漢武帝納諫而漢。朱元璋納諫興大明。

閱讀訓練參考答案:第六組題

1.(1)畏:懼怕(2)修:長,指身高

2.我同城北徐公比,誰漂亮?

3.寫鄒忌以切身經歷設喻,諷諫齊王除蔽納諫。

4.老師,我感覺你這幾天挺疲倦的,其實我們也好累,想和你一起到附近的公園散散心,你看行嗎?更何況學會休息才能更好的學習,磨刀不誤砍柴功嘛?求您了。……

閱讀訓練參考答案:第七組題

1.(1)服:穿戴(2)甚:很,(厲害,嚴重)

2.鄒忌身高八尺多,儀容很漂亮。

3.因為:齊國是一個大國,齊王位高權重;

齊王身邊的人偏愛或者害怕齊王;

舉國上下的人都對齊王有所求。

4.原因是:有鄒忌這樣善於思考、敢於直諫且善諫的忠臣,齊王善於採納群言。

它告訴我們,將來無論我們做什麼,都要忠其職盡其事。做領導要關愛職工生活,

重視企業發展;做職工要為興盛事業獻力獻策。

閱讀訓練參考答案:第八組題

1.(1)刺:指責;(2)朝:早晨朝拜朝廷

2.翻譯句子: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譯文:滿一年以後,就是想進諫,也沒什麼可說的了。

3.《鄒忌諷齊王納諫》出自《戰國策》本人意在通過自悟從身邊的小事中受矇蔽來規勸君王要善於納諫。

4.從自己在家庭中受矇蔽的切身體會裡,用類比、暗示的手法,把家事引到國事上來,從而規勸齊威王納諫。

5.言君子,話出九鼎;行正道,腳踏八方。

國中語文狼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課文的思想內容,從中獲得對人生有益的啟示。

2、應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領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1、分角色朗讀,把握人物個性化語言。

2、通過朗讀感知課文,聯絡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看法。

【教學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法。學生閱讀、討論與教師的總結啟發相結合。

2、多媒體輔助教學。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內容】

?羚羊木雕》講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間發生的一場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給了的朋友萬芳,父母發覺了,“逼”我去要回來,“我”被逼無奈,只得硬著頭皮開口,讓萬芳把羚羊還“我”。“我”對朋友這樣反悔,傷心極了。這種矛盾說到底是一個“代溝”問題,由於時代的變遷,知識背景的不同,兩代人在對待人生、理想、親情、友情以及價值觀等方面必然會有種種差異,也必然表現在許多家庭裡。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我們在悄悄的長大,有了自己的主見,不再事事聽從家長了,於是“家”這個寧靜的港灣,開始有了起伏的波瀾。讓我們一起讀讀張之路寫的發生在家中的故事──《羚羊木雕》吧。(多媒體展示課題)

二、檢查預習情況

(這篇文章你們看過嗎?)

1、生字、詞的讀音:

怦怦(pēng) 樹杈(chà) 攥(zuàn) 逮捕(dài)

逮著玩(dǎi) 寒顫(zhàn) 顫抖(chàn)

2、文中寫了一隻什麼樣的木雕?圍繞它發生了什麼事?涉及到哪些人物?

⑴爸爸從非洲帶回來的一件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藝品。

⑵讓同學們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⑶爸爸、媽媽、“我”、奶奶、萬芳和萬芳的媽媽。

三、問題探究

語言顯示人物性格,請同學們自由讀,選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讀,讀出人物的個性。

1、品味揣摩人物個性化語言並分析人物形象。(採用分角色朗讀的形式。要求:讀準語氣、語調。)小組討論誰讀得好,好在那裡,如果朗讀中有不足,有什麼不足?然後全班討論。

2、爸爸送我羚羊木雕,我把它送給了好朋友。我這麼做,對嗎?能告訴我你的理由嗎?

3、文章最後說:“這能全怪我嗎?”為什麼?如果你是“我”,你會怎樣處理?

4、怎樣才能避免這類不愉快的事情發生?

(附:我國的《民法通則》第十一條規定:18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的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第十六條則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根據課文內容,“我”的年齡應該是在16歲以下,因此“我”的行為應該得到法定監護人(即家長)的同意。)

四、教師小結

?羚羊木雕》通過寫這場風波,告誡做父母的要理解少年之心,妥善處理孩子間的交際行為,尊重他們的友誼,千萬不能重財輕義。也告訴孩子做事應同父母商量。

五、課堂拓展

1、作者的感情傾向是怎樣的?你的看法怎樣?

2、你遇到過類似的傷心事嗎?是怎樣處理的?如果是,現在又會怎樣處理?能告訴我們嗎?

六、課後練筆

人與人之間的理解源於溝通和交流。週末回家與父母分享這個故事,並交流一下看法。然後,把你藏在心裡很久的話寫出來。

國中語文狼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初步瞭解詩歌常識,領悟詩中山與海的含義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會初步欣賞詩歌

3.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理解詩文中的象徵意義及其蘊涵的哲理。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準確理解詩的內容和情感

教學難點

感悟詩中表達的信念和蘊含的哲理,聯絡生活,感悟人生。

教具投影儀,課件

時間安排

匯入——瞭解詩歌常識——字詞——朗讀詩歌——整體感知——品味語言——拓展延伸——課堂小結——佈置作業

課後小結

本詩在教學中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在朗讀中學習詩歌。環節設計緊湊,內容環環相扣,學生的活動層層深入,自然流暢。

教案內容

教學過程一、匯入同學們,如果我們是生活在大山裡的孩子,每天抬頭可見的都是高聳入雲的青山,你會有什麼感想?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位從大山裡走出的詩人王家新根據自己的成長曆程寫下的一首詩《在山的那邊》。二、探究學詩的方法1.瞭解詩歌的一般常識詩歌,是與散文、小說、戲劇並列的一種文學樣式,偏重於抒情言志。它最集中、精煉、概括地反映生活,飽含作者強烈的情感和豐富的想象。語言凝練含蓄,節奏鮮明,韻律和諧,具有音樂美,一般分行排列。2.提出朗讀要求

(1)讀準字音

(2)找準重音

(3)正確斷句

(4)流暢自然

(5)感情飽滿三、誦讀詩歌1.學生根據要求自由誦讀詩歌,掌握字詞給紅色字注音。痴想chī凝成níng喧騰xuān誘惑yòu隱祕yǐn一瞬間shùn詞語解釋痴想:發呆地想

隱祕:隱蔽,不外露

鐵青:形容人恐懼、盛怒或患病時發青的臉色

凝成:凝結形成

誘惑:使用手段,使人認識模糊而做壞事;吸引、招引

喧騰:喧鬧奔騰

一瞬間:一眨眼之間

2.聽朗讀錄音,注意重音、節奏、感情的把握,談談不同的地方該用怎樣的語氣來讀。第一節讀出嚮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語氣第二節讀出堅決、肯定——興奮、驚喜的語氣3.朗讀我最棒指明學生朗讀,點評四、整體感知(1)在山的那邊是什麼?海

(2)對於山和海,我小時候的理解和現在的理解有什麼不同?小時候:現實中的山和海現在:山指艱難險阻海指理想境界象徵手法(3)詩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要達到理想境界,是要歷盡千辛萬苦的。惟有不怕困難,百折不撓,才能實現人生理想。

(4)讀讀有關理想的名言三、品讀詩歌(1)詩歌的語言凝練而又有豐富內涵,請找出你喜歡的並認為含義深刻的詩句細細品味,你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也劃下來一起討論。範例: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紮下了深根

種子比喻媽媽給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認識畢竟是膚淺的,不經意的,所以說是飄來的。媽媽是無心插柳,這顆夢想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蔚然成蔭。只有不懈努力,日積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樣才能讓它紮下深根。

提示:1.我常伏在視窗痴想(這個詞在這裡是什麼意思?)

“痴想”原意是發呆地想,這裡的意思是,總是神往於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了痴迷的程度。說明“我”從小就不願困居於狹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

2.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這是寫山的顏色嗎?)

“鐵青著臉”,是“我”心情沮喪時的主觀感覺。本希望看見大海,結果望見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喪極了,好像山在那裡責備我痴心妄想,臉色鐵青。

3.“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一句是什麼意思?

“我”原以為一座山的那邊就是大海,現在才明白這是幻想,所謂“零分”就是說幻想全然落空。

4.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山頂”的誘惑力在哪裡?)

因為總以為爬上山頂就可以望見大海,所以每座山頂都是那樣富有誘惑力。

5.“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這些詩句是什麼意思呢?詩人確信遠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實現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盪,鼓舞著“我”不懈地奮鬥,就像聽到大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枯乾的心靈”,比喻對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就是說,理想滋潤著心靈,使心靈不再枯乾,變得充實而有活力。6.“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這句話蘊涵作者怎樣的意味和感情?

全新的世界是光輝燦爛的,照亮後的心情,能體會到那一種驚喜,理想境界的實現使人興奮、驚喜。

(2)師生共同有感情朗讀課文

五、拓展延伸

在你的生活中,一定會有無數座山等著你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說說這首詩給你的啟示六、佈置作業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提示:這個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澀的;可以是寧靜的,也可以是狂暴的;可以是開朗的,也可以是陰鬱的。

國中語文狼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以情動人,動情感悟,從生活中去發現閃光的親情

2、真實,寫出真情,多一些美的語言,多一些思考的哲語

教學要求:

1、由粗到細,有側重點 ,抽象具體化描寫。

2、真誠的回憶自己的人生路,誰陪伴你一路走來,感悟人生

3、題目自擬,體裁隨意,可以是散文,可以是記敘文

教具:

多媒體

課時:

1課時

文題:

自己的父母家人可以都可以寫,也可以選擇其中的一位,題目自擬,字數600字左右,要創新,要體現文意,要言簡意賅。

教學過程:

課堂匯入:

一、世界上有一種人,和你在一起的時候,總是千萬次的囑咐你要多穿衣服,要多注意自己的安全。你總是覺得煩,卻覺得溫暖。缺錢的時候,他總是說些賺錢不容易的話來教訓你,邊塞錢給你,這種人是誰呢?就是自己的父母。

我們都來自每一個家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父母,很多同學每年父母都給你過生日,或者父母讓你的朋友和同學一起過生日,可是你們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嗎?

1、統計有多少人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又有多少人清楚的知道父母的口頭禪。

2、匯出結論:我們沒有足夠的時間去了解我們的父母,沒有用感激的心情去觀察我們的父母。

二、真情回顧、播放一段flsh 動畫《牽手》,讓學生閉眼,回憶自己與父母親人相處的生活片段。

把思緒帶回到和父母在一起的經歷。展示畫面:(多媒體展示)

1、 送我上學

2、 母親忙碌的身影

3、 奶奶肩上的書包

4、 父親疲憊的臉

5、 一起玩耍的快樂

圖片中這些事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那就是:平凡。它平凡到幾乎我們每一個人都曾經有這樣的經歷。從這裡我們可以得到一點啟示,打動人心的還是那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羅丹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平日我們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發現出美來。生活中沒有多少驚天地泣鬼神的大事,而最能打動人心的就是那些人們認為微不足道的小事。想一想你愛吃的餃子,是誰為你包;你了在家的書誰為你送;你委屈的淚花誰為你檫,你躺在那病床上呻吟時,又是誰來陪你。我們生活中的一句話、一個動作、一首歌、一個甜甜的微笑、一絲淡淡的憂愁都能引發我們無限的遐想,都可以成為我們的寫作物件。

三、經典再現

播放朱自清《背影》電影片段

這篇課文是我們學過的。我們再次傾聽,去感受朱自清筆下的親情,從作品中我們可以感覺到,朱自清父子很少生活在一起。成為大學生的兒子總覺得父親“說話不太漂亮”,“暗笑他的迂”。但衰老的父親傾盡全力,攀越月臺,體現了堅韌、真誠、執拗的性格,反襯出了作者脆弱,面對生活瑣事急躁無奈,對人對事缺少真誠與耐心的的缺點,面對這樣一個濃縮歷史滄桑、人生使命和自強不息精神的背影,作者理解了父親的偉大、堅強,怎能不怦然心動,潸然淚下呢!

作者當年對“背影”成功描寫來自對父子情誼的細心觀察和深刻體驗。如今親情更是到處有,但人們的感受未必相同。從記憶深處找出你體會最深的反映親情的事例,再用恰當的話語講給同學和老師聽聽。

四、口頭作文

學生講述。給大家5分鐘時間口頭作文,想一件發生在你身邊讓你感動的小事。

學生課堂講述。

教師總結。

“可憐天下父母心”不管是父親還是母親,絕大多數對自己的子女充滿著愛,而且這種愛是無私的、真摯的、深沉的。請你與大家分享你身邊的愛的故事,讓我們一起來感受身邊的愛。

五、片段練習《親情一瞬間》

5、再次播放《牽手》,讓學生感悟,回憶自己的父母那些小的事情,小的動作,那些留在你記憶深處的讓你至今感動的事情。

片段練習《親情一瞬間》

要求100字以上,當堂完成。抽取學生作文2篇,大螢幕顯示學生作文。學生朗讀自己的作文,教師當堂點評。

例如:我班學生寫的作文片段:(做完手術後)當我從昏迷中醒來時,看到父母坐在床邊,眼睛紅紅的,,像剛哭過;我非常非常的激動;我在心中默唸“媽媽我愛你”“爸爸我愛你”,長大以後我一定要好好報答你們,一定,一定報答你們,啊,多麼偉大的父愛母愛啊。

大家看了有什麼感受,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

教師總結。

這段文字寫手術後醒來的一瞬間,要體現父母對她的關愛,和自己對愛的理解。應該說是寫的不是很好,讀來讓人發笑,語言乾癟,幾乎沒有真情可言。那麼如何使語言豐滿起來,真情顯現出來呢?今天向大家介紹一個點石成金的絕招。

六、現場指導、進行一些個性化、特徵化的技巧指導:

(1)、抓住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情特徵化的細節

(2)特徵化的細節要反覆呈現,在不同情境下展現,以突出其鮮明的性格特徵

俗話說:三份長相,七分打扮。寫作文也是如此。裝扮的手段有很多,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把“抽象具體化描寫”就是應用聽、看、感、想、做這5個方法,就是把抽象的意思,生動的描寫出來。

下面我們共同合作,把這段“石頭”文字點成“金子”。

當我從昏迷中醒來時,看到了什麼?

看到這些你有什麼感受?

你聽到了什麼?

聽到這些你做了什麼?

你看到這些、聽到這些後,你想到了什麼?

(板書)我們用“看、聽、感、想、做”的方法合作,具體充實這段文字,整理後展現在大螢幕上,大家看一下是不是更好些。

大螢幕展示例文。

(做完手術後)當我從昏迷中醒來時,看到的是床邊那一雙雙佈滿血絲充滿關愛的眼睛(看)。原來他們一直守護在我的床邊,直到我甦醒過來(想)。媽媽看到我滿臉蒼白不禁鼻子一酸,流下了眼淚(看)。我知道那是媽媽心痛我,她怕我承受不了這痛。她恨不得痛的是自己換來我的健康和快樂。(想)爸爸一直握著我的手,這時和藹的對我說:“堅強點,再多的痛我們陪你們一起度過”(聽)我心裡熱乎乎發,含著淚會意的點點頭(做);頓時我又明白了親情的偉大和崇高。在以後的日子裡,是他們用辛勞換來了我的健康,我愛他們。我堅信這份愛會永遠珍藏在我的心底,不論我身在何方。(想)

請一位同學有感情的朗讀一遍。

教師總結:把抽象具體化描寫,就是要你回想當時的情景: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你做了什麼?你感到了什麼?你想到了什麼?

每一個抽象材料的描寫,看、聽、感、想、做這五種方法,全得應用上嗎?那要有文章的需要和應用來決定。假如我們對某個抽象的材料要詳細的寫,則看、聽、感、想、做等五種方法都用上了,內容也比較充實,如果打算簡略的寫,則應用其中的一種或兩種去描寫即可。

實戰練習:播放歌曲《媽媽》,讓學生始終在感動的氛圍中抒寫心曲。

大螢幕展示:親情哲理語言: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她給孩子的教育比所有的學校教育家起來的還要多。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父母對子女的愛,尤其是母愛,是人類最高尚、純潔美好的感情。

歲月給母親憂愁,但未使她的愛減去半分。

母親的心是兒女的教室。

據說愛是下傾的,父母對子女的愛遠勝子女對父母的愛。

烏鴉認為自己的孩子最優秀。

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

造化把一切安排的那麼美妙,嬰兒一到了這個世界上來,就發現一位母親隨時愛顧他。

一父養十子,十子養一父。

娘想兒,長江水;兒想娘,扁擔長。

母親是孩子未來命運的創造者。

佈置作業:

自己的父母家人可以都可以寫,也可以選擇其中的一位,題目自擬,字數600字左右,要創新,要體現文意,要言簡意賅。

國中語文狼教案篇7

【教材分析】

?觀潮》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散文,語言優美。詞語豐富,句子變化錯落有致。特別是全文的重點—“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這對於學生來說,確確實實是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培養審美情趣的好教材。

值得一提的是。教材中有許多值得深究的地方:如“江面很平靜。越往東越寬。在雨後的陽光下。籠罩著一層濛濛的薄霧”。

許多人習慣認為。這句話寫出了潮來前‘。睜”的特點。和‘。潮來時”的“動”形成鮮明的對照,這當然不錯。但我認為,僅這樣理解還不夠,還沒有真正理解作者寫這句話的匠心所在—那就是‘。越往東越寬”實際上是簡略地介紹了錢塘江口的地形。這種特殊的地形對錢塘江潮的形成有決定作用。為表現人潮的奇特、壯觀埋下了很好的伏筆。

【學情分析】

1.學生課下蒐集了不少潮汐的資料。對大潮有所瞭解。

2.課文描述的“潮來時”的景象。學生很難見到。理解體會起來有一定難度。可通過反覆朗讀及觀看錢塘江潮的錄影。使學生置身其中。切身感受。

3.學生朗讀描寫潮來時的語句時。可能氣勢不夠。老師應注意適時指導,如‘,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人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一句。應重讀“白色戰馬”、“飛奔而來”等詞語。以突出大潮的勢不可擋。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理解課文內容。瞭解錢塘江潮的雄偉、壯觀。

2.能力目標:積累運用文章中的精彩語句,如“人聲鼎沸”、‘,山崩地裂”、“籠罩”、“屹立”等詞語。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3.情感目標:通過朗讀與合作探究。激發學生對大自然、對祖國人好河山的熱愛、讚美。

【教學準備】

教具準備:電腦課件(包括觀潮錄影、課文內容)。

學生:課前查閱蒐集有關大潮知識的資料,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自主讀書。誘導感悟1.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可以默讀,可以放聲讀。可以同桌一起讀,喜歡的語段還可以多讀幾次。

設計意圖:從讀書的形式到讀書的內容都給學生一個完全自由的空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自己的需求去讀書、去感悟。

學生可能會說自己讀愉的知識。如:“錢塘江大潮”被稱為“天下奇觀”;海寧市鹽關鎮是最好的觀潮的地方;課文是按照潮來前、潮來時、潮過後的順序敘述的……學生也可能會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這時,老師可鼓勵學生帶著疑問去探索,通過下面的學習。自己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瞭解學生的預習情況和學習需要。增強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的興趣與信心。鼓勵學生以學定教。

二、仔細品讀,深入理解(一)學習“潮米時”一部分1.(播放錄影)老師範讀這一部分課文,學生切身體會潮來時的特點—聲音大、氣勢壯。

國中語文狼教案篇8

?雷電頌》

學習目標:

1、朗讀課文,在朗讀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瞭解作品的藝術特點。

3、培養初步閱讀和欣賞戲劇文學的能力。

教學步驟:

(一)民俗匯入:

每年農曆端午,我們都會划龍舟、吃粽子,同學們知道為什麼會有這一風俗習慣嗎?為了紀念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郭沫若的戲劇作品《屈原》,走進這位偉大詩人的內心世界。

(二)偉人掠影:

同學們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查詢有關屈原和郭沫若的資料,並製作成課件進行展示,瞭解屈原和郭沫若。

屈原(約前340~約前277)名平,又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楚人。傳為湖北秭歸人。出身貴族,曾做左徒、三閭大夫,懷王時,主張聯齊抗秦,選用賢能,但受貴族排擠不見用,遭靳尚等人毀謗,被放逐於北,於是作《離騷》表明忠貞之心;頃襄王時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讒言而流放至江南,終因不忍見國家淪亡,懷石自沉汩羅江而死。其忌日成為後人紀念他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重要作品有《離騷》、《九章》、《天問》等,對後代文學影響極大。

?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國古代最長的一首抒情詩,全詩共二千四百多字。是一首浪漫主義作品。比喻生動,語言瑰麗,誇張大膽,詩中融入大量的神話傳說及歷史人物故事,使詩篇波瀾起伏,千變萬化,雄偉奇觀。屈原創造了騷體,即“楚辭”,為後世詩人的創作開闢了無限的空間。

郭沫若,現代著名作家,詩人,劇作家,歷史學家,他從抗戰的現實鬥爭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聲和時代的責任,又從往昔的歷史回顧中汲取著鬥爭的力量與澎湃的詩情。

(三)朗讀感悟:

1、 根據課後“參考資料”瞭解戲劇基本劇情。

2、 播放《雷電頌》朗讀:

不同句子、不同語段所使用的語氣、語調、語速,並根據自己的理解加以點評論。

3、你覺得本文在語言上有何特點?跟以往課文相比,這篇課文在形式上有什麼特點?

參考:激情澎湃,氣勢雄渾。全文都是屈原的內心獨白。

4、根據剛剛聽到的錄音,仔細揣摩語氣、語調、語速,假設自己就是屈原,自由朗讀全文。

5、結合課文背景,根據你的理解,談談文章的主要內容和思想情感。

參考:第一部分(從“風!”……“燒燬了吧!”)詩人呼喚與歌頌風雷電這些偉大的自然力,表達了對黑暗的憤激和對光明的禮讚和嚮往。第二部分(從“把你這”到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來抨擊昏庸腐朽的當權者。

標籤:國中語文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