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黨建文案

汽運公司密切聯絡群眾走群眾路線徵文稿

汽運公司密切聯絡群眾走群眾路線徵文稿

  黨與人民群眾的關係始終是魚水關係,這一點,無論是在革命年代還是改革開放的發展年代,都沒有改變過,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黨群關係、幹群關係也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音符,這雖然無礙於大局,但千里之堤也有潰於蟻穴之慮。所以,加強黨群關係是一刻也不能迴避的現實問題,也是增強黨的執政能力的基礎建設。胡錦濤總書記說過:情為民所繫,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還說過: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這些語重心長的告誡無不表明黨與群眾是血肉相連的,黨有執政之基是由良好的黨群關係鑄就的。
  在新的形勢下,如何促進黨與人民群眾之間關係?我認為,黨的各級幹部應該從學會傾聽群眾訴求入手,樹立服務意識,關注群眾需求,常懷“三顆心”。
  一、傾聽群眾訴求,常懷親民之心
  我們的黨和政府都是為人民服務的,面對這麼大的服務群體,人民群眾或多或少對政府存在著各類意見,這也是正常且可以理解的。群眾有意見,一個方面說明政府的工作離群眾的要求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也說明群眾對政府是寄予厚望的,希望通過意見的表達來傳遞民聲,來促進政府工作的改進與提高。
  然而,在現實中,由於意見反映的渠道存在著一些問題,導致群眾的意見訴求顯得尤為微弱,有些很正常的訴求與建議在“維穩”、“截訪”的非常態手段中被人為壓制了,有些通過正常渠道反映的民聲建議也因為相關人員的不重視而被束之高閣,導致民聲傳遞“堰塞湖”現象的出現。群眾的呼聲得不到有效的傳遞,這是十分不利於黨群關係的徵兆,必然引起黨群關係和幹群關係的隔閡,使黨群的魚水之情出現問題。
  因此,我認為要促進黨群關係,首要的問題就是要傾聽群眾訴求,要常懷親民之心,要在乎民眾的想法與說辭,在乎民意的動態與民心的向背。與以往相比,現今瞭解民意的渠道十分暢通,除了信訪接待和電話接訪外,各部門都設有專門的機構在接待群眾瞭解民意,尤為便捷的是,網際網路的存在為傳遞民意提供了良好的平臺,人民網等權威網站都專門開設論壇以供高層領導瞭解民意,就連胡總書記等中央領導也在網上了解民情民意。應該說,如今的輿情傳遞是十分順暢的,只要各級幹部真正懷著一顆親民之心去體察民情,一定能夠看到社會的真實一面,也一定能夠聽到群眾的肺腑之言。
  群眾利益無小事,關注群眾訴求就是要關注群眾的小事,也只有把群眾的小事解決好了,政府才能有公信力和親和力,黨群關係才會更融洽。所以,在關注民聲的過程中,領導幹部要從群眾的小事著手來做好工作,要學會換位思考,要學會親民愛民,要學會尊重群眾,即便有些群眾在表達意願的過程中方式欠妥,也要予以善意的理解,予以有效的溝通,予以熱情的關心,予以正確的指導,認真傾聽群眾的訴求,認真處理群眾的小事,解民憤,洩民怨,撫民心,都得從密切聯絡群眾出發,都得從關注民生訴求開始。
  二、服務群眾需求,常懷公僕之心
  黨群關係的深化是從尊重與信任開始的,黨和政府尊重民眾,民眾自然以信任政府為回報,因此,我們的黨員幹部只須銘記一點,那就是我們的政府是為人民服務的政府,我們的官員是為人民服務的公僕,這個自身定位是任何時候都不能偏移的,否則必然造成本末倒置,必然視民眾如草芥,必然無視群眾利益與政府職能,把為人民服務的公權變成為自己謀利的私權,甚至用將人民賦予的權力視為用以欺壓群眾的霸權。許多事實證明,當一個幹部的公僕觀念淡薄之後,當一個官員的社會責任淡薄之後,必然脫離群眾走向民眾唾棄的一面。
  群眾是黨和政府的服務物件,我們的一切工作都要以群眾是否滿意為標準,我們的一切決策都要以群眾是否支援為評判,各級幹部要把群眾的滿意度與自己工作的標準性結合起來,以群眾的口碑來衡量工作的得失,以群眾的評價來裁定自己的公僕角色有否做到位。然而在現實中,有些官員聽不得群眾的呼聲,見不得群眾的請求,把做官與做事當成完全隔離的兩回事,迴避群眾這個服務物件和服務主體,淡化了宗旨觀念和公僕意識,把有需求的群眾視為工作上的麻煩製造者,把群眾的批評視為政績上的攔路石,能迴避則迴避,不能迴避則刻意打壓,如此一來,勢必寒了群眾的心,疏離了黨群關係和幹群關係。
  人們之所以至今惦念焦裕祿、孔繁森這樣的幹部,不是在於他們的官職有多高,也不是在於他們能力有多大,而在於他們切實盡到了公僕的責任,他們把自己的畢生精力都融入到了為人民服務的事業之中,時刻惦記著民生冷暖的幹部,時刻關注著百姓生活的幹部,如何讓民眾能夠輕易忘卻?這種幹部與群眾的深情厚誼,其實就是生動的黨群關係和魚水關係。
  由此可見,促進黨群關係和幹群關係,最佳途徑只有一個,那就是幹實事,圍繞群眾需求做公僕幹實事,把那些群眾暖心的事當成政績來做,那才是最像幹部的幹部。
  三、關注群眾冷暖,常懷憐愛之心
  官員是公僕,群眾是主人,話雖如此,但現實生活中的群眾總是相對弱勢的,正因為弱勢,才需要更多的關懷與憐愛,這份關懷的使命,其實就是公僕的責任。
  絕大部分群眾都生活在社會的底層,生活在底層是相對不易的,遇到困苦與磨難的概率也就比處在上層的人要高得多,譬如教育問題、就業問題、看病問題、住房問題等,都是百姓民生無法迴避的實質性問題,如何來化解民生矛盾,如何來解決好百姓關注的難點問題,這些都是體現政府職能的重點要點,都是事關社會和諧穩定的大事要事,也是體現關注群眾冷暖常懷憐愛之心的政府責任意識。
  關注群眾冷暖,就是不僅要關注GDP,更要關注CPI和民眾幸福指數;
關注群眾冷暖,就是要多些雪中送炭少些錦上添花;
關注群眾冷暖,就是要少些政績工程多些民生工程;
關注群眾冷暖,就是要多些噓寒問暖少些高高在上;
關注群眾冷暖,就是要關心民間疾苦少唱功德頌歌;
關注群眾冷暖,就是要樹立服務意識與群眾同呼吸共命運;
關注群眾冷暖,就是要情為民所繫、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
  百姓是需要仁政來關懷的,而不能以單純的治理模式來管理的,群眾是需要政府來憐惜的,而不能以牧民的思維來管治的,把群眾的事當成份內的事,把群眾的冷暖視為黨群關係和幹群關係的晴雨表,這樣的魚水之情方能永葆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