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勵志 > 勵志美句

奇特的土家喪葬民俗


奇特的土家喪葬民俗

“八百里清江美如畫,三百里長陽是畫廊”,清江以南被我們土家人稱之為前河,清江以北稱之為後河”,這前後有不同的民風民俗。俗話說:生老病死,自然規律。無論誰家老人“走了”,做兒女的哭天愴地,人之常情。但是土家人追悼長輩前河、後河風俗確是大相徑庭,前河老人“走了”打跳喪鼓;而後河則是坐喪鼓,兩則各有特色。

我從小在後河長大,所以見到長輩“走了”,一般在靈堂裡黑黝黝的棺材前,架著黑黝黝的牛皮鼓,兩個鼓手坐在鼓旁邊敲鼓邊唱孝歌,另八人各配有樂器有鑼,鈸、鼓、馬鑼、勾鑼、銅鑼、和一對嗩吶,圍坐在棺材周圍。吹打一陣哀樂調子,然後又唱一會兒調子非常憂傷的孝歌。孝歌的大概內容是傳統的段子,或者即興創作歌頌死者生前的豐功偉績。那種憂傷的曲調,渲染著生死離別的憂傷,即便你與“他”不是親情關係在那種氣氛中也能感受到與親人別離的傷痛。

前段時間我去前河弔唁一個朋友的爺爺,卻是別一樣的景緻,靈堂時裡,黑黝黝的棺材前,架著黑黝黝的牛皮鼓,黑黝黝的兩個打鼓匠吼歌,赤膊的四個漢子們中踩著鼓點,踏著似虎似猴的舞步,陣陣高唱。。。。那洋溢著生命力、無所顧忌的情的潮水,從四肢、從飛濺的汗珠、從一個個狂舞蹈者心裡迸射。

聽一位老人講,跳喪是古代巴人的創造,以白虎為圖騰的土家人繼承巴人:天人合一的生命意識,認為老人“走”了是“順腳走”、白喜事。“熱熱鬧鬧陪亡人,歡歡喜喜辦喪事”的千古風俗傳承至今,“跳喪鼓”和“坐喪鼓”,就象清江兩岸的山水樹木一樣,與土家人同生同長。

打鼓匠是跳喪的總指揮,也是領唱,鼓點的變換,腔調的抑揚,撼動整個舞場的潮漲潮落,鼓點和唱腔,激昂奔放,狂傲不羈。唱詞分傳統段子和即興創作的順口溜,反映巴人開疆拓土,土家狩獵農耕,讚揚亡者生前功德,頌揚愛情忠貞趣聞。跳喪的動作多為動物形態的模擬,如“猛虎下山”“犀牛望月”“燕兒銜泥”“牛擦癢”“狗吃月”飛禽走獸形象再現,伴之以咚咚鼓聲,其雄勁狂放,令人心旌搖盪,飄飄欲仙。

清江兩岸的土家人為亡者跳喪或者是坐喪為的是人情,誰家的“長輩走了”。只要在門前放響三聲銃響或者是燃放一串鞭炮,就等於給周圍的鄉親報信,不須登門請求,鄉親們就會不約而同的來幫忙。燒茶做飯。傍晚親朋好友就會燃放著鞭炮,嗚長號,敲鑼打鼓結伴而來,進靈堂,待孝兒孝女依次磕過頭來,即敲起開聲鼓,吼起開場歌,喪場長頓時變成狂歡的海洋,通宵達旦,歌舞不息,次日天明,送亡人上山入土,漢子們才響著彎彎的長號聲回家。

跳喪,比的是陽剛美,“跳起來,跳起來,拿起斧頭亂劈柴,好柴不用榔頭打,斧頭落地兩喳開,你上對手一場來”。不敢上場的爺們兒,少不了聽些酸話“不會跳喪的巴門站,眼珠子鼓起象雞蛋,廚房裡喊喝稀飯,肚子脹的像酒罈,糟蹋一條男子漢”跳喪是前河土家人為逝去亡靈追悼的一種獨特方式,豪放、樂天的民族血液鑄就它永恆的生命。

長陽現代巴山舞是八十年代興起一種新型的群眾性舞蹈,它就是由土家人喜聞樂見的民間古老的“跳喪”經長陽覃發池等民間舞蹈工作者收集整理編排成。巴山舞是長陽“三寶”中的“一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