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職場 > 工作報告

博愛縣喪葬習俗調查報告

博愛縣喪葬習俗調查報告

博愛縣喪葬習俗調查報告

一、博愛縣簡介

博愛縣位於河南省西北部焦作市境內,歷史悠久,屬於古懷慶府,文化底蘊厚重。1927年馮玉祥將軍主豫時根據吉鴻昌的提議,取孫中山先生倡導的“自由、民主、平等、博愛”中“博愛”兩字,至今已有八十多年曆史。博愛縣地處南太行中段,北依南太行隔答對河、燕京河與山西澤州縣為界;南眺沁河與沁陽、溫縣相望。豫西北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北部地區的語言習慣和文化習俗的影響,使得其風俗習慣和生活習慣呈現出與省內其他地區的一些異同。

二、博愛縣喪葬習俗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四大人生禮儀習俗:誕生、成年、結婚和喪葬。這次要了解和調查的喪葬習俗是從古至今最重視最繁雜的人生禮儀,喪葬禮儀既是對死者的安慰與緬懷,更是對活著的人一個心理慰藉的形式。在豫西北喪葬習俗中,呈現出濃郁的“慎重追遠”孝親思想,把生者與死者的精神紐帶聯絡的更加緊密,這種孝親思想受到當地後人的推崇和讚揚並且使這種具有中華傳統美德的文化傳統得以世代相傳。

1.逝世

亡者忌稱“死”,通常百姓將人去世稱為“離世、逝世、老了,沒了”,在博愛方言親人通常稱之為“沒有了、沒了、走了”,以相互安慰。年老之人去世是“老了”,年少之人稱“少亡”,但少亡和老了都嚴重忌言“死”字。

人將死之前親人會提前準備好壽衣,也稱“送老衣裳”,在逝者死後,由兄弟姐妹或子女為其穿上。縫製壽衣的針線末端不得打結,以免死者與陽間之人存有結。壽衣通常為藍色棉質長袍,一般要穿五到七件。人死之後放入棺材之前要用一塊方布矇住臉,用麻繩繫住雙腳,以示其已為陰間之人。死者口中要含一枚戒指,手上也要戴戒指。死者兒子和兒媳還要去找有名望的執事長者來為亡者葬禮流程作指導,並找來本家輩分高的婦人來主張披麻戴孝等各項雜事。各主事之人經過商量要確定舉辦喪禮的日期,死者的子侄輩要披麻戴孝並由死者兒子在黃昏時刻通知親朋死訊,見面時要哭兩聲以示悲傷,並行大禮,通知參加葬禮。

2.移鋪戴孝

“移鋪”就是將死者的屍體從短期的地方移至主房正中間的床上。把主房中的桌子和其他傢俱移至別處,用白布遮住正牆上的字畫,也要把門上的的門神用四方白紙遮住。之後要幾個人把死者抬到已準備好的靈床上,即“屍床”上,屍體要頭朝外,腳朝內,防止貓驚屍後屍體往外蹦,附近的貓都要看好或送至別家。

屍體移好之後再死者頭前掛一個竹簾或白布,並在竹簾下設一個供桌,供桌之上放置有死者生前的放大的黑白半身照,由黑布作為花飾。供桌左側還要點一盞油燈,晝夜燃燒直至死者下葬,成為“靈長明燈”。另外還要準備一個盆子,用來盛放祭拜之人祭奠死者時燃燒的紙灰。

死者的兒子女兒和侄子輩的親屬後代要戴孝,也稱為“成服”,代戴孝的人是“孝子”。孝子要披散頭髮,穿白衣、白褲、白鞋、白帽。白衣白褲由死者子女準備,臨時為孝子大致縫製披在身上和穿上,在平時穿的鞋子上粘上一塊白布就可以代替白鞋,白帽是由白布條或白紙折成三角形穿上線代替。孫輩要戴紅布條,所有孝子們在整個喪葬過程中都要戴孝,包括守靈、請亡靈、壓紙、送葬等過程。孝子中也有重孝和輕孝之分。

3.守靈和壓紙

守靈就是通常所說的“守孝”。守靈是從死者短期之後移至靈床,孝子都必須在旁守靈,不得離開,直至下葬。通常男左女右,男孝子在左,女孝子在右,依次排序。男孝子還要看護靈燈和燒紙。男孝子只能低泣,當有人祭拜時女孝子要放聲哭泣悼念亡者。睡前哭一次,黎明還要哭一次。長子還要向死者舅家或孃家報明死因和喪事安排,舅家或孃家人還要每日去看一次,叫做“弔孝”。

壓紙是在晚上進行的,由響器班吹著哀樂,晚輩提著馬燈帶領男。,孝子前往十字路口壓紙。孝子每個人手中都拿一把香,走一路,哭一路,東路口壓一張紙、燒紙錢,再到西路口壓一張紙、燒紙錢,再折回。壓紙和燒錢都是為亡者買路,到家之前,香必須丟完。

4.入殮與成殮

亡者入棺就是入殮,一般是三天入殮。要有孃家人在場,並由子女象徵性地為亡者清淨身體。棺材內要鋪一層草木灰,上還要有一層白紙和制錢。屍體進棺後腰用白紙包好的棉花將頭部固定好,屍體周圍還要放置棉絮和棉套,固定屍體以免晃動。死者固定好後所有女孝子還要人手捏一塊棉花,在得到孃家人許可後就要蓋棺。

蓋棺就是成殮,死者尚有配偶的要選單日成殮。蓋棺之前有子女把死者臉上的白布取下,把嘴裡含的東西取出將所有東西放入棺材中,還要給死者戴口花,取“口吐蓮花之意”,還要給亡者手中放一個元寶。最後,已經包好的五穀雜糧也要放進棺中。蓋棺之時所有受翻蓋的屬相的人還要回避,所有子女輩和孫輩要依大小與亡者拜別。

一切準備就緒就可以蓋棺,用“子孫釘”來釘,取子孫興旺發達之意。釘釘之時,親屬一起喊叫死者“躲釘”,然後親屬大哭一場即完成大殮。完成之後罩上棺罩,準備出殯。

5.出殯

出殯是一般根據家庭情況決定形式大小,但都儘量來顯示排場。出殯時需要準備的東西十分複雜,各種需要注意的事項也較多。

出殯時孝子沒人手中都拿有哀杖,哀杖是用高粱杆兒製成七八十公分的長度,用漿糊螺旋粘上白紙條。哀杖要儘量多,孝子從出殯開始直至送到下葬後才將哀杖插到墳墓上。

長子脖子上要掛一個罐兒,這個罐兒用來盛放準備好的食品,外用漿糊粘上一圈白紙,燒餅做蓋子。

還要準備一個桶,桶中盛放煮熟的餃子(博愛方言稱“扁食”)和湯,外加一個勺子和一支柳條。

出殯的前一天晚上通常要請吹鼓手,也叫響器班,在當晚和第二天出殯前唱戲和歌曲。

子女親屬準備紙紮,一般要有金山銀山、搖錢樹、聚寶盆、童男童女、馬匹、樓閣、仙鶴等。現在還有一些電器紙紮,比如電冰箱、電視機、空調、汽車等等。都是寓意亡者在陰間能夠豐衣足食,安享極樂。

由孝子在已經選好的墓地的四個角各挖一鍬土,然後打墓的人開始挖墓坑,一般是七八個人。

中午時分亡者要接受弔唁,親朋好友到家門口時就開始哭,此時樂手要奏專門弔唁時的響樂。弔唁者將祭品象徵性地祭奠死者,孝子為弔唁者燒紙,旁邊的孝子要集體大哭,一般晚輩要向死者行四個大禮。

中午孃家或舅家的人姍姍來遲,家有不孝兒子或兒媳時舅家或孃家的人在村外不進村,由兒子或兒媳前去迎接,並接受舅家或你昂達的責罵、批評甚至大打出手,但不得還手,意在為亡靈出氣。

還有不可或缺的過程就是家祭,把供品置於供桌之上,由長子或長孫在執事人帶領下到靈前祭奠。

在起靈之前幫忙的人要聽執事人安排抬棺材,一般由八或十六個年輕人完成,年老者幫忙搬紙紮和花圈。在各項事宜準備妥當之後要集體進行最後一次祭拜,由舅家或孃家最德高眾望的老者領祭。

祭拜結束後就要起靈出殯,抬棺的人空手將棺材抬出來,親屬放聲大哭。抬出靈堂後放在專門的木架上,之後眾人跟在運棺車之後。孝子披麻戴孝,手執哀杖,被人攙扶,走在靈前,女兒跟在靈後。長孫背柳椽,子孫還要有一個人拿照片。走到第一個路口時孝子要向靈柩磕頭,一些不必要的人就返回。

下葬時間按照風水先生事先算好的進行,鞭炮齊鳴抬棺的人間棺材很穩當地放於墓穴中,長子媳從棺材罩上取下一對流蘇帶回家中,意思是亡者留有後代。各項下葬事宜結束後要請舅家或孃家人看看是否有意見,但往往沒有意見,回答說按照你們規矩辦就好。孝子會集體進行整個過程中的最後一次祭奠,依然是由長者主祭,孝子們行過大禮後想墓坑內捧三捧土,之後幫忙的人就開始填墓,並將長孫背來的柳椽插在棺尾。當墳墓攏成土堆時孝子都把哀杖插在墓堆上,墓堆上還要插幾個花圈。將紙紮置於墳墓之前一把火燒掉,意思這些東西都隨亡靈帶陰間成為亡者在陰間的財產並供其享用。所有程式結束之後孝子不得原路返回,而是從另外的一條路回家,在進入家門之前將孝服脫下,到家後朝裡屋磕四個頭。

6.祭祀

埋葬後的第二天孝子將扁食湯灑在路上,現在一般改在當天,扁食湯即是“迷魂湯”,希望亡者來世把前世的事都忘掉。

老者死後要進行四個祭祀,三七、五七、白天(俗稱百日)、週年,這些祭祀之日孝子都要穿上孝服給王者燒紙祭奠。家中有三個兄弟不辦三七,五個兄弟不辦五七,隔年不辦“七”,週年要連辦三年,三年內過年家中不能貼春聯。

7.禁忌

(在喪葬流程中,還有一些被認為是堅決不可以出現的現象,被世代相傳)

(1)下葬時孝子不準喊人名

(2)新娘和孕婦不可以上墳

(3)未出嫁的姑娘死後不準在家停屍過夜

(4)包喪失不得捎信要按次序逐個報喪

(5)起靈和下葬時有些屬相要回避

(6)在外死的人屍體不能回家

(7)戴孝之人不可以戴孝進別人家

三、文化內涵以及文化心理

博愛縣人民的喪葬習俗秉承了傳統文化中孝道的優良傳統,並將孝悌以及禮文化在喪葬習俗中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在世代相傳的過程中並沒有把傳統的文化習俗刪減,而是在繼承的前提下良好吸收和發展。中國作為文化歷史悠久的傳統古國,她所具有的厚重文化底蘊是世界歷史發展程序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並且隨著時代的變遷愈發深沉幽香,散發著古老文化所特有的魅力,帶領中華兒女驕傲地勇往直前。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廣闊的土地上生活的不同民族地區的不同生活習慣使得喪葬習俗差異甚大,透過文化習俗中特殊的喪葬流程不難看出,孝從古至今都備受重視,相應的禮也十分嚴謹。在博愛縣喪葬流程中,孝、禮被視為貫穿整個流程的一條很明顯的主線,其中滲透了傳統文化中所體現的優秀內容。

在經濟社會高度繁榮的今天,傳統的文化習俗正在受到嚴重衝擊,面臨這種現狀,國家和人民也在呼籲全社會回頭拾起傳統習俗來振興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清明節本身就是提醒人們在紛繁的生活之餘要記得緬懷離世的親人,放慢腳步來感受傳統優秀文化的洗禮,而不是一味盲目地向前衝,有更值得做更有意義的事等著我們。

紛繁複雜的喪葬流程中當然體現出許多的不科學和不切實際,但我們要以感性的目光來看待人們在喪葬習俗中所體現出來的願望和美好心願。中國的孝、禮文化如今不僅僅被中國人所繼承,也受到世界各國友人的推崇和學習,這種現象證明了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更多的人瞭解和認識喪葬習俗有助於在喪葬流程中讓人們學習到優秀的文化,折射出傳統中國人對逝者的安慰和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向往,有安慰就有善良,有嚮往就有希望。

博愛縣淳樸的民風造就了善良可愛的博愛人民,博愛人民即使再喪葬習俗中仍然堅持把複雜的孝、禮文化奉為最高,表現了人們對逝者的尊重和安慰,即使再亡者生前不能完成的艱難願望通過一生的結束禮來幫助逝者實現。這種善良和虔誠的態度反應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雖然生者很難奮鬥實現,卻要用善良的方式向亡者致敬。這個複雜而有意義的葬禮在博愛人民看來不僅僅是逝者生活的終結,它也是生者重新接受生活洗禮的開始,不能被悲傷打到,而是懷揣對生活的美好憧憬勇敢堅強地奔向未來。葬禮中的悲哀沒有延續,博愛人民積極向上的心情把對亡者的悼念化做對未來的美好期望和堅持,活著的人只有更好更堅強地生活才是對逝者最好的尊重,生命中的結束和開始都只是一種形式,生活是善的延續。

作為淳樸善良的博愛縣後人,我驕傲自己家鄉的文化能散發如此濃郁的醇香,更敬佩從古流今的偉大的令人震撼的力量。我更應該做的就是儘自己努力傳承好傳統文化,以我微薄之力保護、守護好家鄉和祖國美好善良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