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職場 > 職場規章制度

七年級學生讀《悲慘的世界》有感

《悲慘世界》是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的作品,這本著作被人們稱為“社會史詩”,是文學寶庫中的一筆巨大的財富。

七年級學生讀《悲慘的世界》有感

《悲慘世界》讀後感

《悲慘世界》是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的作品,這本著作被人們稱為“社會史詩”,是文學寶庫中的一筆巨大的財富。

1848年巴黎人民舉行了革命,推翻了郡國主義,成立了共和國。開始作者雨果對革命並不是很理解,但就在一些邪惡的人陰謀消滅共和國時,雨果便成了一個堅定意志的共和主義者。1851年國家發生了政變,雨果參加了反對政變的組織,但國家對他們無情地鎮壓,迫使雨果也遭到了迫害,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離開祖國後,雨果創作了諸多的作品,其中,大部分作品都十分諷刺政變,有力猛烈地與國家的腐敗作鬥爭,《悲慘世界》就是在這時創作的。

書中的主人公冉阿讓是貧農出身的一個工人,一直幫助姐姐養活7個小孩子,在生活的壓力下,他不得不去偷了塊麵包,但卻因此入獄了。他曾經多次越獄,每次都沒能成功,還被抓回去加重處罰。出獄後,他在米里哀主教感化下,決心改革換面。後來,他被人們所尊重,當上市長。有一次,他為了解救被誤會的無辜的人,毅然自首,不幸再度入獄。後來他逃離了監獄,女兒珂賽特,從此隱居巴黎。珂賽特長大後,與馬利尤斯相愛。馬利尤斯參加了1832年中的一次起義,起義失敗了,他身負重傷,被冉阿讓冒著生命危險救了出來。後來珂賽特和馬利尤斯成婚了,生活過地非常幸福、美滿。冉阿讓他一個人過著孤獨的日子,最後他死在了珂賽特的懷裡。

讀完這本書後,我想當今社會也有一些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擇手段的人,如有一些人憑著一些關係,到好的大學去讀書;如運動員為了拿冠軍而偷偷用興奮劑;如有人憑著自己的一些權力而受賄賂……這種事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發生,但最終還是會被發現,並且都沒有好下場,所以我們活著一定要光明正大,必須友善對待他人,這樣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加美好。

《悲慘世界》讀後感

法國大文豪雨果曾經說到:“下水道是一個城市的智慧和良心。”然而我認為一部著作是否經典,是否引人入勝,才是考驗一個作家是否是一個名家的標準。雨果就是這樣一個名家,他同情那些受壓迫的民族,併為他們的權利勇敢的鬥爭。他的人道主義思想,貫穿在他的每一部作品中,正是這一部佳作讓人們瞭解到19世紀法國的現實狀況,讓人們為像珂賽特,冉阿讓這樣的貧苦老百姓打抱不平,對統治者的壓迫進行深深地譴責。

讀完雨果的《悲慘世界》,我心中充滿著對冉阿讓的敬佩以及對統治者的分憤恨。當冉阿讓走出圍困他十九年的“地獄”後,他對這世界充滿敵意。在大家懷疑他,厭惡他,酒館不讓他進,酒店亦不讓他進,長途跋涉,飢渴難耐,無處可去時,是慈愛的米里艾主教救了他。善良的主教不僅給予他食物,還給他提供舒適的客房,甚至在他偷了銀碟子準備逃跑時原諒了他,並贈給他一對貴重的銀燭臺,告誡他:“你的靈魂已被我洗淨,你現在是個好人,不再是壞人了。”我終於也相信了,原來人是可以改變人的,正如米里艾主教以其寬大,仁慈的胸襟深深感化了冉阿讓,讓他徹底悔悟,開始新的生活,成為一個受人尊敬的市長-----馬德蘭。

還有可憐的女工-----芳汀,那樣相信愛情卻為愛情受傷,在那個年代未婚先孕是要被人唾棄的,為了讓女兒過上好生活,她將女兒寄養在德納第家中,殊不知這就是“索命的地獄”。德納第夫婦總是以各種理由向她索取錢財,這個苦命的母親總是以為女兒生活的很幸福,總是竭盡全力為女兒籌“生活費”,善良單純的她為了女兒,不惜賣掉最寶貴的頭髮和牙齒,最後連生命都結束了,在臨終前將女兒託付給了冉阿讓。冉阿讓把珂賽特當親生女兒撫養,在冉阿讓的細心呵護下,珂賽特逐漸成長,在長大後,偶然在盧森堡公園裡邂逅了熱情洋溢的青年馬留斯,兩人一見鍾情。最終在經歷千百挫折後,幸福生活在了一起。

沙威是統治階級的忠實奴才和冷酷殘忍的爪牙。這個鐵石心腸的警察,不斷迫害那些無家可歸貧窮飢餓的人,一切對“社會秩序”構成威脅的人,他都要迫害。他殘酷的迫害冉阿讓多年,就像影子一樣追蹤著他。他也是造成芳汀死亡的直接罪人。然而,他卻被道德所感化了。他被起義戰士捉住,但冉阿讓卻放走了他。這時,他才頓悟冉阿讓是個高尚的人,於是,他的思想根基開始動搖,“人性”開始復活,最終,跳下了塞納河!在我看來,他的自殺就是善對惡的勝利。

其實這本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其實是德納第夫婦的小女兒-----愛潘寧。這是一個單純的女孩,正如同年齡的女孩一樣,她喜歡並深愛著馬留斯,但她深知父親的罪惡,知道自己不可能和馬留斯在一塊,所以她一直默默地在馬留斯背後幫助他,因此她給我印象最深。

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像冉阿讓那樣的人,只要我們心懷善念,遵從內心,保持一份善心,那麼我們都是這個世界上最善良的人!

《悲慘世界》讀後感

由於法律和習俗所造成的謬誤,存在著置人於死地的社會壓迫。但這個世界要玩弄你,你就不能讓它玩弄;這個世界對你不公平,你就要挺身出來抗爭!創造自己的命運!

25歲的冉阿讓因為貧困和飢餓做出抗爭,他打破了一塊玻璃偷拿了一個麵包而被判了19年的苦役。他犯法了,但他沒有犯罪,因為犯法與犯罪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至於他為什麼要去犯法,是因為在合法途徑,他得不到這個世界的公平對待,他只能用非法的手段,去拿回他本應得到的東西。所以公平和公義,對這個世界來說非常重要,不然,在被壓迫的人的眼中,這就是個悲慘的世界。

冉阿讓出獄後,他的不幸遭遇使他仇視法律,不再相信任何人,並要對社會進行報復,性格也變得凶狠而孤僻。然而就在冉阿讓放棄這個社會的時候,仁慈的卞福汝主教,這個基督的使者,他用仁愛之心,寬大的胸懷,點醒了暴怒的冉阿讓,他不僅不計較冉阿讓偷他的銀器具,反而將那一對銀製燭臺送給了他並叮囑道:“答應我一定要把這些錢用到好的地方。把這些銀器賣掉,用這些錢讓自己過得好一些。”使他徹底悔悟,從此他化名為馬德蘭,棄惡從善,開始了新的生活……

當他曾經是一個擁有無數財產的市長時,他卻把絕大多數的錢都捐給了慈善機構和窮人們,以至於他出門時往往口袋裡裝滿了錢,回來時又都空了。除此之外他還經常把麵包送給捱餓的人,把衣服送給挨凍的人,到處訪貧問苦。對於窮人而言,他就是一頂保護傘,一個正義的化身。

有一位老人被壓在車下,整個車子的重量都壓在他的胸口上,此時除非有誰去把車子從下面撐起來,否則無法把他救出來。誰有那麼大的力量呢?人們都知道:只有一個正在被通緝的苦役犯——冉阿讓,才有那麼大的力量。當時身為“馬德蘭市長”的冉阿讓正在旁邊,可他要是去救的話,等於承認自己就是冉阿讓;可要是不救或是再猶豫幾分鐘的話,那位老人就會死去。就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他還是冒著可能被認出來的危險救下了老人。

又有一位老人,他只因長相像冉阿讓被別人冤枉頂替冉阿讓被捕。當身為“馬德蘭市長”的冉阿讓知道後再一次猶豫了,因為他知道真正的冉阿讓就是他自己!但如果他不承認的話,沒有第二個人會知道,況且他還是一個了不起的“市長”,而那位老人只不過是個年過半百、毫無用處的人而已。可就在宣佈那位老人有罪的時候,他竟公然承認自己就是冉阿讓!為此他放棄了一切已得到的地位與榮華,以再一次進了那個已經呆了19年的牢房為代價,救下了那位毫無血緣關係的人!

為了實現一個可憐的妓女芳汀臨死前能見一面自己的親生女兒的願望,他不惜再一次越獄(而這一次越獄,對他來說則是終身苦役犯的代價)。雖然最後芳汀還是沒能實現自己的願望就死去了,可他卻始終堅持不渝地完成他對芳汀——一個毫不相干的死人的承諾,最終救出了珂賽特,並用畢生的精力把她當作自己的女兒一樣細心地照顧著。

為了使一些陌生的人不受到傷害,他竟然一次次地鋌而走險,不惜暴露自己曾是苦役犯的身份,被當時黑暗社會的忠實的守衛者冷酷的警長沙威盯上。為了珂賽特的幸福,他從此又過上了東躲西藏的痛苦生活,最終珂賽特得到了自己的幸福,他也在平靜與安詳中死去……

冉阿讓受到社會的壓迫,受到非人的折磨,受到歲月的風化,但他沒有被命運折服。他懂得創造自己的命運,他擺脫從前那個身心的牢獄,擺脫社會對他的壓迫,他通過自己的博愛、寬容及其高尚的靈魂,重新喚回生活在那個悲慘世界裡的人們內心深處的良知!因為他不想更多的男人因為赤貧喪失尊嚴,更多的婦女因為飢餓變得墮落,更多的兒童因為無知變得畸形。更多的人像他一樣活在壓迫與悲慘的世界中。

這個世界不應該是這樣,也可以不是這樣。當面對殘酷的生活現實時,我們要像文中的冉阿讓一樣不屈服於命運,和命運作鬥爭,而不是向生活妥協,渾渾噩噩得過日子。我們每個人都要問問自己的內心,現在的自己是自己滿意的嗎,現在的生活是自己想要的嗎?如何先去改變自己,再去改變別人、家庭、社會、乃至整個國家和世界。

每個被壓迫的人都可以創造自己的命運,每個人都可以得到公平的對待。

《悲慘世界》讀後感

“世界上最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心靈。”這是我讀了《悲慘世界》這本書後的感觸。

在書中,出獄後的冉阿讓揹負著囚犯的身份,飽受著他人的歧視。社會的不公與排斥,一點點的磨滅了他重新做人的希望,改過向善的信心。是慈悲為懷的主教伸出慷慨的,無私的援助之手收容了走投無路的冉阿讓。他不僅不計較冉阿讓偷他的銀器具,反而將那一對銀製燭臺送給了他並叮囑道:“答應我一定要把這些錢用到好的地方。把這些銀器賣掉,用這些錢讓自己過得好一些。”

我開始深深的感悟到,原來,在當時那個無情的資本主義社會竟然也有這樣的世外聖人存在,正是主教的寬大和仁慈深深感化了冉阿讓,是他重新燃起了冉阿讓心中那快熄滅的希望之火,使他徹底悔悟,開始新的生活。所以說,冉阿讓的命運並不是永遠都是那麼的悲慘,悲慘的是那時候的整個世界觀,就是因為有了主教這樣的人,整個世界才有了救世主,整個世界才有可能在水生火熱之中艱苦摸索前進。

在主教的感化下,冉阿讓開始變得樂於助人,見義勇為得到人民的愛戴,搖身一變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長。

這一切得轉變使我既倍感欣慰。從囚犯到市長,簡直是天壤之別,這無疑是人性的巨大轉變。

面對著窮困潦倒,世態炎涼,將會產生兩種人:第一種是卑微低劣的人。他們醜陋、自私、貪婪的本性再也無法隱藏。就如書中的德納第,他為了錢財不惜一切,一會聲稱是演員,一會兒又變成了畫家,但他再高明也無論如何掩蓋不住他醜陋本性的事實。

另一種是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寬容的擁有高尚情操的人。洗新革面後的冉阿讓變得寬大、善良。正是那個慈悲為懷的心感化了冷酷、固執,曾一味追捕他的警長沙威。

其實,在當今社會也不乏有一些為了眼前利益而不擇手段的卑鄙小人。如一些憑藉職權貪汙受賄者;在重大賽事中為得到好成績而服用興奮劑者;還有小到考試作弊的人……

作者想告訴我們的是:做一個真正的自己,任何刻意的偽裝都將被識破,虛偽在事實面前只有被革滅。我再一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所震撼。願我們身邊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願他們像純潔的天使般永遠守護著人們心中那份慈悲為懷的心,更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隊伍中來。社會需要這樣的人,世界需要這樣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我們的生活,創造出一個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悲慘世界》讀後感

“你媽媽去了天堂,她終於得到了解脫。”一個男人對她說,高瘦的他有著一張歷經風霜的臉和黑白夾雜的頭髮和鬍子,他是那個時候少有的穿戴整齊的人。在那樣的社會下生存,且是從社會的最最底層一步步艱難的向上爬,直到謀得市長這個位置,著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她,蓬頭垢面,身上掛著一條又髒又破的裙子,髒亂的頭髮下藏著一張精緻的臉,碧藍的眼睛詮釋了她那少有的純潔美好的心靈。他的媽媽永遠地離開了她,她一滴眼淚都沒

有掉。或許是因為還沒來得及感受到傷痛,就被那兩個只看得到錢的虛偽的養父母扯來扯去;或許她已經傷心到了兩眼乾澀,沒有眼淚可以流;又或許小小年紀的她已經看慣了這個社會黑暗的一面,況且她根本就沒怎麼見過她的媽媽。她不知道她媽媽為了她賣了自己那頭讓許多女人都為之羨慕的長長的捲髮,她不知道她媽媽為了她被活生生拔了兩顆大牙,她不知道她媽媽為了他放下了僅有的尊嚴,只為了能夠讓她活下去。她是她媽媽——芳汀,生前唯一活下去的理由。

在那裡活下去怎麼就那麼難?社會的淒涼,政治的腐敗,無數的人吃不飽,穿不暖,滿目蒼夷,經歷了多少我們無法想象的苦難,他們追求的一定不是享不盡榮華富貴,只是吃飽穿暖住好,擁有自己作為一個人的最基本的權利和自由,但在那麼一個動不動就被拉去蹲監獄做奴隸的社會,實現這些就是天方夜譚。

“悲慘世界”,這些展現在我們眼前的事情真的足夠體現這個世界的悲慘,沒有什麼比生不如死的活著更痛苦了。冉阿讓說的一點都不錯,芳汀得到了解脫,她終於不用在這個世界上掙扎了。我相信那些還在掙扎的人們一定也想過要得到解脫,但他們還有無法捨棄的、僅有的家人,無法就這樣的輕易的離開。他們就像被捕在漁網裡的魚,不停地做著無意義的掙扎,奄奄一息。

冉阿讓是偉大的,他是那條唯一從漁網裡逃脫的魚,他本該繼續握著手中好不容易爭取來的“自由”,遨遊在大海里,即使四周也危機四伏。但他那顆在這個社會上少有的良心,告訴他如果他就那麼讓一個人蒙受冤屈,為他頂罪而死,他的餘生一定比做奴隸還有痛苦。

果然,“世界上最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內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