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職場 > 工作報告

大學生素質與就業的調研報告

摘要: 就業是民生之本,大學生就業是我國就業問題中帶有戰略性的核心問題。然而大學生“畢業就失業”,早已不是危言聳聽,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當前我國一系列就業問題中一道特殊的難題。其實大學生就業的影響因素有很多,其中就業素質是最重要的一方面,高校希望培養出高素質人才,同樣,企業也希望吸納高素質人才。本調研通過研究大學生就業素質,並對其調查,瞭解大學生應具備何種素質來應對就業和企業又看重大學生的哪些素質,從而為大學生和企業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

大學生素質與就業的調研報告

關鍵詞:學生,素質,就業,思考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就業已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尤其是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成為關注的焦點。不難發現,大學生的就業難的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高校的高度重視。如何正確分析其原因,拿出科學的解決辦法,是我們大家共同思考以及共同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未來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基本趨勢
  1、大學畢業生數量不斷增多,將繼續呈剛性增長的趨勢。多年來,各地大學採取了擴招的措施,這使得在一個時期以來,大學畢業生的數量猛增,並將繼續呈增長態勢。在80年代初,每年的大、中專畢業生僅為幾萬人;90年,全國大學畢業生的數量為31.2萬人;10年,這個數字將變為八、九百萬人。未來幾年,雖然增幅會趨緩,但大學生畢業數量仍處於上升通道。
  2、大學畢業後工作難找,面臨“畢業就將失業”的問題。據資料記載,截止到10年5月底,全國應屆大學畢業生就業情況是:49.81%已簽約和已有意向;27.25%沒有找到工作;15.02%不想馬上就業。即目前全國應屆大學畢業生就業的比例大體在50%左右。今後,以我們高郵為例,需要的人才將偏向高學歷、高技能、有實踐經驗的專門人才。
  3、就業理念亟待轉變,未來社會需求高素質的大學畢業生。人才問題始終是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問題。未來社會,對大學畢業生的需求,實際上並不是減少,而是更加需要,關鍵是要轉變就業觀念,實現多渠道、分層次、全方位的就業。我們現在還只是大學在校生,求職、就業對我們來說,遲早將會面臨。在3年後,我們該何去何從,未來的路在哪裡?這是我們應該深刻思考和作出回答的。我想,在增加自身含金量的同時,今後要進一步轉變就業觀念,要有一顆平常心。
  二、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

1、大學畢業生與社會所需人員產生“脫軌”現象。當前,市場需要的大多是有一定實際工作經驗的人員,而大學校園培養的大學生剛畢業,基本沒有工作經驗,畢業生不符合企業的這種需要。
  2、大學畢業生對自己的期望值往往過高。在大學畢業後,一般來說,大學生對自己的期望值較高,認為自己上了大學、有了文憑,就應該有個體面的工作。其實這種想法本無可厚非,然而一些畢業生不願參加或從事比較普通的工作,一心想要找到高薪的工作。但是高薪工作往往要求很高,應屆畢業生暫時還沒有那個能力。
  3、一些學校的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尚不夠到位。學校對學生進行的就業指導、學生挫折教育以及技能培訓等,都還未達到相應的要求。
  4、其他影響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因素。一是專業問題。有的專業設定不合理,或熱門過熱,如目前法學畢業生六成難就業;二是能力問題。社會單位最看重學生的實際能力、適應能力,市場需要的又是新型複合型人才,而現實卻無法提供這類人才,造成大學生就業困難;三是區域問題。東部地區就業好於西部。

三、企業對大學生的要求

面對現在的社會,面對大學生越來越普遍的現象,面對下崗工人的事實。企業對我們大學生的要求也是特別的挑剔。優中選優,而相對的那些不為所知的個人素質也進入了選擇之列。

1、部分企業最看重畢業生紮實的專業知識

從下面的圖表中我們可以發現,企業最需要大學生所具有的能力是紮實的專業知識,其次是外語水平、組織協調能力,分別佔35.56%和34.66%,由此可見,在大學校園裡,最主要的還是學習這一塊,這也同時解決了大學生到底應以學習為主還是以工作為主的困惑。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分工也日趨細緻,所有對專業人才的需求也一直是呈上升的趨勢。在招聘中企業也越發的重視員工的專業技能,因而在缺乏一個統一的客觀的專業技能評價標準的情況下,企業選擇了首先了解畢業生的專業知識,是一個必然的選擇。

我們還應該看到一個這樣的趨勢:企業所需要的人才也在日益向“專業化復 合型”轉變,在要求員工具有出色的專業技能的同時也要求員工具備較高的心理素質、組織協調能力、管理能力等。

2、大多企業認為大學生綜合能力最重要

大多數企業很是看重應聘者的社會實踐能力,相對於成績與學歷,社會應該更看重員工未來的發展潛力,這個方向是正確的,也會是當今學生注重培養的能力。

3、企業對畢業生的思想道德的要求比較高

現階段企業對畢業生的思想道德的要求是比較高的(61.90%的企業將思想道德列為對畢業生的特別要求),這主要是由於企業為了應對目前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缺乏誠信的表現以及逃避人力資源風險而採用的措施。

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企業的用人標準也日趨務實,在招聘中學歷、學校名氣等因素所佔比重都日趨合理,企業的評價標準更加合理。

但是,還存在不少影響大學生就業的不合理限制因素,比如,家庭背景、性別等,企業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以免造成就業歧視,影響企業形象。

3.1超七成學生不明企業的人才要求
在被問及“你是否嘗試瞭解目標企業對於人才的要求”時,有20%的學生認為“沒有,感覺沒必要”,50.8%的學生表示“嘗試過,但仍然一知半解”。顯然,超過70%的學生並不瞭解企業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儘管在當今社會,人們一直強調就業的雙向選擇,但在大學生就業問題上,市場決定了大學生相對企業處於弱勢的局面,企業的擇才標準往往成為大學生擇業的參考標準。在此情勢下,學生需要科學地對市場做分析,需要關注那些未來希望從事的行業、職位的資訊,甚至對目標企業的執行狀況、企業文化也要知根知底,這樣才有助於找準自己的職業發展機會。一個合格的商人起碼要知道顧客要的是什麼,然後來判斷自己能否提供。如果連目標企業所需要的人才定位都不清楚,對企業性質、企業文化等資訊的瞭解程度更加少得可憐,求職自然會四處碰壁。

3.2瞭解企業人才要求的好處:
3.2.1、有的放矢,明確自己該“秀”哪塊才能提高求職命中率;
3.2.2、若明確自己達不到企業對人才的要求,及時調整擇業期望值,節省人力、物力;
3.2.3、通過了解企業對人才的定義,對該目標企業有更深的認識,為之後撰寫簡歷、面試打下基礎,甚至在就業初期都將受益匪淺;
3.2.4、通過對企業的瞭解,將降低遭受求職陷阱、上當受騙的機率。
在平日的採訪中我們發現,許多在讀大學生很難對自己所學的專業將來會涉及哪些行業、職位說出個大概。據報道,前不久在華東師範大學舉行的公共就業服務進高校的活動中,只有不到30%的學生認為非常瞭解或比較瞭解自己的個性、興趣和能力,不到25%的學生能清楚或比較清楚自己在職業發展中的優劣勢,而對未來3~5年的發展計劃比較模糊的卻佔到35%,甚至還有15%學生表示從未考慮過這些問題。結合前程無憂此次的調查結果可以看出,眾多學生在自身及就業目標的認識度不夠,方式方法上也存在問題。求職前不知自己“賣”的是什麼,不知該怎樣“賣”,不知道該“賣”給誰,成為了橫在大學生就業前三道隱型的壁壘;同時也進一步折射出國內高校對於學生職業規劃開展的落後。
不明企業對於人才的要求的後遺症還表現在對自身的估計與期望上,超脫實際憑空對自身的評價通常會產生偏差。前程無憂的調查顯示,有40.3%的學生認為自己就是人才,能夠滿足企業的人才期望。反觀低於30%的表示“很明確企業對人才定義”的學生中,有69.6%的學生認為自己還不能滿足企業的人才期望。其中有72%的學生表示自己不能滿足的理由來源於自身能力素質的不達標。僅有6.5%的學生認為“道德品質”是最重要的人才標準
專業知識、工作經驗、人際溝通、工作態度、創新意識、道德品質這六項人才基本素質,在大學生眼裡哪一項是最為重要的呢?調查結果顯示,“工作經驗”排在第一,佔總量的48.4%。其次為“專業知識”,佔到17.8%,“工作態度”以11%位居第三。而僅有6.5%的學生認為“道德品質”是最重要的人才標準,在學生眼裡最重要的人才標準榜中墊底。(見圖1)

圖1:學生眼裡最重要的人才標準


前程無憂職業顧問分析認為:在如今的大環境下,一個成熟的企業在招聘應屆生時,往往考慮更多的是道德品質、工作態度、這兩項素質。對於企業而言,這兩項人才標準是基礎中的基礎,是開展工作的基石。若企業有意要去培養、磨練、打造一個人,完全可以接受一張沒有工作經驗的白紙。但道德品質、工作態度卻是決定了這張白紙材質的優劣,因此許多知名企業把“道德品質”列在人才標準的首位。這並不是冠冕堂皇的做法,而是企業對人才要求的重中之重。因為這些企業深知,人無信不立,企業無信不昌。一個不講誠信的人,在企業的經濟活動中,也許會帶來一時的“小利”,但往往失去的是大節,繼而失去的是企業長遠的“大利”。當然,在實際情況中,道德品質的範圍太過寬泛,所以,這裡強調的是一種對職業的操守,一種負責任的態度。一位HR在談及大學生素質時說:“有些大學生做錯事以後,第一反應就是推卸責任——‘不是我乾的’,其實沒有責任感比犯錯更可怕。”
此外,企業看重的人才素質中還包括創新意識與融會貫通的學習能力。前者決定了價值創新的來源,而後者關涉到工作的效率。李開復在給中國高校生的一封信中這樣描述:“僅僅勤奮好學,在今天已經遠遠不夠了。因為最好的企業需要的人才都是那些既掌握了豐富的知識,又具備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善於自學和自修,並可以將學到的知識靈活運用於生活和工作實踐,時時不忘創新,以創新推動實踐,以創新引導實踐。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研發出卓越的產品。”
四、當代大學生所缺乏的素質和能力

4.1、當代大學生所缺乏的素質

作為當代大學生,首先要學會做人,並且要具有敬業精神,敬業精神是許多用人單位最看重的品質之一。所謂有敬業精神的人就是有成就感,有一定責任心的人,以圓滿完成工作來衡量自己,而不用升遷和報酬來衡量自己。談起當代大學生所缺乏的素質,應該體現在以下4方面的素質:

4.1.1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

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是當今人才觀的一個重點。所謂人才,首要的應該是一個品質高尚的、和諧的和趨於人格完善的人,是一個和社會融洽相處並且受社會歡迎的有道德的人。而在一個人身上確立高的思想道德素質,同樣需要經過長期的學習和鍛鍊過程。加強思想素質建設,首先要建立辨識思維。這是一個人的世界觀問題。其次,要處理好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的作用是越來越大,但它們不能作為人生價值觀的核心。金錢在經濟領域裡的作用越來越大,這是一種市場條件下的進步,它比情說了算,比權力說了算要進步。但是,金錢一越出經濟軌道,介入社會其它領域,就會產生腐敗和社會醜惡現象。因此不能把它當作人生的最高目標,要正確對待金錢。我們必須以一個人對社會的貢獻大小來衡量他的價值,這也是對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要求。

4.1.2良好的業務素質

業務素質是大學生的必要素質,是我們為社會服務,為國家做出貢獻的必備本領。現代社會的特徵之一是社會競爭的加劇,而競爭時代的要求就是誰都必須憑真才實學取勝。業務素質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1)雄厚紮實的學科基礎知識和精闢的專業造詣;(2)不斷進行專業研究、專業應用、專業開拓的興趣和能力;(3)管理能力。例如效率觀念,同一個工程,它消耗的精神、時間、財力最小的當然是最好的。一個工程它有一個規劃、組織、環境、人員、機制、時間、效率等一系列指標。因此,專業管理能力的培養,已成為高層次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方面。(4)融合能力。當今時代的任何科學技術的突破都來自學科專業的融和,培養學生的專業融合能力實質就是培養創造能力。(5)敬業精神。貝弗基在《科學研究的藝術》一書中總結道:“科學上成年人思維的發展,只能達到青年時期打的基礎所能支撐高度。”必須充分意識到基礎的重要性,特別要在“牢固”和“紮實”上下功夫,切忌搞花架子。

4.1.3較高的文化素質

文化素質,通常又被稱作人的文化素養,是知識、能力、觀念、情感、意志等多種因素綜合而成的一個人的內在品質,外化為人的人格、氣質、修養。文化可以給我們很多直接和間接的人生體驗和人生哲理,幫助我們瞭解世界,記憶自己對社會的責任。人文中有些很精彩的東西,能直接給我們啟迪。孔子說過“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文化修養較高的人雖然各有自己的個性,但大家在一起卻很和諧;小人沒有自己的個性,但在一起卻不能和諧。這話多深刻,對我們待人、處理人際關係很有啟發。而以往教育的明顯缺陷是人文教育薄弱,從而出現人的知識結構以至人格不和諧、不完善現象。二十世紀的人才必須懂得交流,而且還要善於溝通,敢於發表自己的觀點,提出自己的建議,把一待所學,貢獻給社會主義國家。

4.1.4良好的心理素質

企業用人歷來重視心理素質,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少有意識的艱苦磨練教育、承受挫折教育、適應環境教育、正確處理人際關係教育等心理素質的強化教育,造成一部分學生心理非常脆弱,遠不適應競爭的環境,這就給高校教育和大學生自身提出了增強心理素質的艱鉅任務。

當代的大學生面臨挑戰多多,要想成功的邁出走向社會的第一步,一定要有這些基本的素質,才能適應社會的挑戰。

4.2、當代大學生所缺乏的能力

4.2.1、對社會認識能力

對社會認識能力的不足是由於校園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巨大不同和大學生總體上缺乏社會鍛鍊而造成的。

4.2.2、對自身認識能力

對自身的認識能力是由於對社會認識能力的不足而導致對自身素質和能力的錯誤判斷(通常是高估)。

因此,後者是前者的必然結果。用辨證的方法將兩句話連在一起,就具有著十分現實的指導意義的:首先,要做事,先做人。作為一個人,只有具備一定必要的綜合素質和全面素質,尤其是成功必備的為人處世準則,才能在做事中正確思考、正確決斷,最終取得成功。其中最起碼、最重要的素質就是堅守信用,行事專一。俗話說,“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由此可見,信用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不僅關係到他的人生成敗,也與事業的成敗息息相關。做人行事專一,持之以恆,認準目標,決不放棄,才能感天動地,化作精神,永世長存。另一方面,學會做事才能更好的做人。做人是做事的基礎,將事情做好,做出成績,是我們努力前進的目標,同時又對做人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創業有成並惠及他人,是最好的做人方式,是將做人與做事有機結合的重要手段。只有一個德才兼備的人,才能依靠他的能力和修養去贏得別人的尊重與支援。

五、如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正確的就業觀,實現順利就業

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柯炳生在亞太國際教育協會20XX年年會上表示,大學生就業難可能是一個比較長遠的趨勢。大學生就業難,大學生多不是關鍵,學生的質量問題才是關鍵。柯炳生校長認為大學生數量不是就業困難的主要因素,因為只有25%左右的新增勞動力來自大學畢業生,“質量問題才是關鍵”。現代企業都講究用人求“實”不求“高”。“學歷並非越高越好,企業看重的是個人的實戰能力,寧可選擇大專甚至更低學歷有工作技能的人,也不需要沒有工作技能的研究生。

1、調整高校專業設定,符合以市場為導向的社會需求

首先,要調整課程、專業和學科結構。一是在課程設定上,應從重知識灌輸轉向重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培養轉變,增強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和工作適應力。其次,在專業結構的調整上,應遵循厚基礎、寬口徑的原則,專才教育與通才教育相結合,增強畢業生寬泛就業的能力。最後,在學科設定上,應該有利於學生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著眼於學生品德和能力的全面發展.

2、培養社會實踐能力,增強大學生社會適應性

社會實踐活動可以積累大學生的工作經驗,全面鍛鍊其動腦、動手的能力,可以使大學生直接感受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和對技能的要求,從而自覺調整期望值來符合社會需求。高校學生社團活動及社會實踐活動能有效提高大學生素質能力。社會實踐經驗能有效彌補用人單位所認為的“大學生缺乏工作經驗”不足。同時,社會實踐還有利於發展大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而非智力因素也是大學生取得成功的重要條件。同時,企業對創新人才求之若渴,創新能力成為用人單位最重要、最看中的能力。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需要創新的能力。所以,高校要著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學習與積累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

3、培養良好的基本素質,提高大學生生存能力

為了更好地生存和發展,必須要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基本素質。一是培養學生樹立講求誠信的道德觀念。誠信是商業道德的核心,用人單位在選取人才時,其首要標準往往是是否誠信。因此,高校必須培養學生的誠信觀念,使之形成穩固的誠通道德。二是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培養團隊合作精神。高校要通過多種形式鍛鍊和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把對學生團隊精神的培養和傳授專業知識緊密結合,給大學生提供各種機會進行相互協作的鍛鍊,使其明確樹立起團隊意識。三是訓練學生的求職技能。求職技能是指面試技巧、日常禮儀等方面的要求。學校可以建立就業面試輔導中心,組織模擬招聘面試,開展崗前技能培訓,組織參加招聘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得到鍛鍊。

4、加強創業教育,培訓大學生創業能力

高校畢業生不應該僅僅是求職者,更是社會職位的創造者;不僅可以通過創業解決自己的就業問題,還可以給別人提供更多的職位。因此,高校應加強畢業生創業教育。加強大學生創業教育,應從以下三方面著手:一是指導畢業生認識創業所必備的素質和條件,如創業知識的儲備,資金的準備,技術和興趣、個人能力,等等。二是請富有經驗的創業成功者到學校為畢業生做報告,讓學生從成功者的經歷中積累經驗,瞭解創業的基本程式。三是專設大學生創業類選修課程,讓學生通過課程系統學習創業知識。

5、加強學生特色能力培養,塑造學生的核心競爭力

如果說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決定學生能否順利畢業,而團隊合作精神、踏實刻苦精神、社會適應能力、持續的學習能力則是學生能否順利就業的關鍵,這也是能否得到用人單位青睞的關鍵因素。當然這些因素必須通過一定的特色能力體現出來,而不是籠統地說自己具有團隊合作精神或者社會適應能力等。例如,如果一個學生在學校學習成績一直都很好,那麼在求職時,就完全有資格說自己具有踏實刻苦的精神,具有持續的學習能力。至於其他能力,則可以通過別的指標來說明,這需要在校學生髮掘自身的優勢和特點,不斷培養自己的專長或者特長,以便自己在走向社會時真正具有核心競爭力。除此以外,上文所提到的個人發展的第三層次因素,即創新精神、實踐經歷、組織管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也需要在校大學生注意平時的積累,除了認真刻苦地學習外,注意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注意觀察和思考,培養創新精神和組織管理能力,這些是個人在順利就業後能否得到繼續提升的關鍵因素。

6、實施全程式學生職業生涯設計指導,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培植新的就業增長

從調查研究可以看出,社會和用人單位對學生評價的高低主要看學生平時的積累,這些素質決不是學生在臨近畢業前就能提高的。必須在大學階段有針對性對畢業生進行就業指導,開設就業講座,宣傳就業的相關政策,使學生認識到就業的原則是學生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學校推薦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對畢業生應強化應聘技巧和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使學生樹立先就業,再擇業,後創業的就業觀,樹立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基層做起的觀念。

總之,要引導學生全面提升其綜合素質,為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石。在綜合素質中,文化素質是基礎,文化素質包括掌握知識、能力、方法、儀態等,是知識和能力的綜合。它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開拓思路。專業基本知識積累,專業技能的熟練掌握,才能擁有自身專長以形成核心競爭力。所有這些素質的形成需要高校在人才培養中統籌兼顧,既突出重點又注意各方面素質的平衡,同時加強正確的就業觀培養,由此培植新的就業增長點,真正促成學生順利走向社會、服務社會。

參考文獻:

[1]郗傑英,周揚帆.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理論與實務[M].中國言實出版社

[2]李敏,王秋波.提升大學生就業力與高校素質拓展計劃[J].瀋陽建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3]天津職業大學課題組.就業導向力促高職教育強勢發展[J].中國高等教育

[4]林麗萍.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選擇及適應性分析[J].浙江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