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發言稿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體會八篇

發言稿2.12W

【篇一】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體會八篇

古人說“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要想有潺潺流淌的一汪清泉活水,就得堅持學習學習再學習,畢竟人活到老學到老,這永遠是個顛撲不破的真理。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讀了一本教育專著——《給教師的建議》。《給教師的建議》是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的一本專著,每句話皆讓人感覺都是出自實踐的經驗之談,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性的意義。

本書第六條,作者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我們,其實後進生也有其閃光的一面。作為一名教師,如果只關注優秀學生,而忽略後進生,那麼我們也不能稱之為優秀的教師。其實後進生的內心是很自卑很脆弱的,對待後進生我們應該換為思考,可以從他們的角度出發,或許那些特別的孩子孩子正是通過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來學習正確的。作為教師,我們在轉變“後進生”的工作中應當是激發學生自覺學習的興趣,教給他自覺閱讀的方法,引起他自覺思考的意識,最重要的還要做好長期“戰鬥”的準備,不要妄想速成,要用發展的眼光,持久的耐心,平和的心態面對他們,教育他們,只有這樣,轉變後進生的工作才能行之有效。要不斷關心鼓勵這些孩子,儘可能讓他們在一次又一次成功的體驗下慢慢找回自信,從而追求積極上進。但也要適時運用批評。有比較才有體會,因此我覺得有時“嚴厲批評”也是一種不可少的調味品,讓學生明白:老師是關心你,愛護你的,才如此嚴格要求。這樣,在“嚴師”面前他就不會產生逆反心理,而理解了老師的苦心。

在“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這條建議中我對提到的分層教學和分層作業很感興趣。在教學中我也一直努力嘗試,但我的做法一般是:在課堂中,完成基本知識的同時進行適當的拓展延伸;
在作業中,呈現思考題供學有餘力的學生練習。反思這些方式,好象都是使優等生更優。怎樣在課堂中採取分層教學,使得學困生、中等生、優等生都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書中所提到的分組方法會不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這一直是困惑我的問題,還急需通過多方面的學習和教學實踐的摸索。

書中第二十二條講到“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只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那麼這些學生的天賦素質才會得到發展,他們的愛好、稟賦、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來。我們也可以從圖書、報紙的種種事實可以看到,一個人最終的研究或發展方向,都可能與他小時候所喜愛的那門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是啊,作為老師,最希望的就是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只有這樣,學生才有興趣學才可能學好,就如《論語》裡所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需要教師靠高尚的人品,積極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藝術吸引了學生,學生喜歡你,自然會喜歡你教的這門學科。在這裡,蘇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議,他希望你去爭取自己學生的思想和心靈,跟你的同事們——其他學科的教師來一番競賽。在我們的教學中,總能看到這樣的情景,上課前或下課後,學生快樂的圍繞著老師身邊,和老師交談著自己的所見所聞或討論著有關課堂上的問題。當然,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有些“你自己的學生”,這些學生都是對你這門學科特別感興趣的學生,以至於他們可能因為喜愛這門學科而會把這門學科當成自己將來從事研究的方向;
但也有一些學生對什麼都不感興趣,他們對一切都感到漠然。那麼如何點燃起這些學生“興趣”的火花呢?教師一方面要在教育學生的同時不斷學習,提高課堂效率,是學生真正成為”自己的學生”,使課堂成為學習知識的樂園。

閱讀無論何時何地都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學生還是老師都需要閱讀,在作者的這麼多的建議裡,不止一次提到閱讀,可以看出,他將閱讀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上,他說,閱讀應當成為吸引學生學好的重要發源地。他還說,你應當記住,無論哪一種愛好,如果它不能觸動學生的思想和打動他的心,那就不會帶來益處。他還強調指出,學生的第一件愛好就應當是喜愛讀書。這種愛好應當終生保持下去。他的這一番話,可以看出他認為學生喜歡上閱讀是何等的重要的。閱讀,是建立在實踐上的。現在的一些教師和家長還是沒有改變自己的看法,認為看課外書會影響學習成績,於是禁止讓孩子看這些。其實恰好相反,沒有了閱讀,孩子一味沉浸在做習題的單調中,他是提不起學習的興趣的,也是不能提高學習的能力的。沒有了閱讀,孩子對人生,對社會的看法就顯得過於單純,如果因為發生一點不益於他們的事,他們便不能自拔,想不出解決的方法。因此,閱讀近者是對閱讀能力甚至學習能力都是一個飛越,遠者則能夠進入這個大環境中,在環境中變得通達,從而產生對人生的種種感悟。古人云: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何其憎也,乃不堪一睹也。學生需要閱讀,同樣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這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的儲備,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

在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本著作中蘊涵著很深的教育理論,只有認真去閱讀,才能夠體會到那麼一點點。要想做一個好老師,不但但是知識上的給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熱情,來感化每一個學生,挖掘他們的巨大潛能。

【篇二】

我最近閱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的一部分,受益匪淺,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幾點建議談談自己的體會。第二十七和第二十八條建議《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喜歡做的事》和《用勞動的愛好來教育學生》。讓我們來想一下,你教的學生有他喜歡做的事嗎?你瞭解他們的興趣愛好嗎?恐怕答案不會令人滿意。現在我們的國家正處於社會轉型期,不僅成人感到浮躁,這種氣氛也影響到我們的孩子,常常不至一次聽到老師們抱怨,現在的孩子太難教了,不愛學習,太貪玩,而又玩不出什麼名堂來?

這裡面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我們的老師有無責任呢?你的心情平靜嗎?除了每天面對教科書和那一班學生外,你有什麼愛好嗎?一個人喜歡做什麼事,只要他不影響別人,不違反法律,都是無可非議的,但是作為學生,我們當老師的還是應該給以適當的引導,畢竟他們的思維還不夠深刻,思想還不夠成熟。那麼應該培養學生喜歡做哪些事呢?這裡給我們提了兩點建議:

一是閱讀。我們可以看出,在他的這麼多的建議裡,不止一次提到閱讀,他將閱讀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上,他說,閱讀應當成為吸引學生學好的重要發源地。他還說,你應當記住,無論哪一種愛好,如果它不能觸動學生的思想和打動他的心,那就不會帶來益處。他還強調指出,學生的第一件愛好就應當是喜愛讀書。這種愛好應當終生保持下去。他的這一番話,可以看出他認為學生喜歡上閱讀是何等的重要。

二是應當引導每個學生去接近的愛好的發源地,那就是使他特別喜歡一門學科。然後由這門學科引申開去,去參加與此學科有關的各種活動,思考與此有關的各種問題。從而確立起自己的愛好,在這一方面,我們教師還是大有可為的。反問一下自己,你去努力讓你的學生喜歡你教的這門學科了嗎?

在他的第二十八條建議裡,他強調了“勞動”的重要性,這種勞動主要是指動手操作,而且也不是隨便什麼樣的勞動,而是指複雜的,創造性的勞動,這種勞動一定要有思想,能促使孩子思考,能讓他將各種事實聯絡起來去考慮。他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這句話就出自這一條建議中。在這條建議中,他不僅強調閱讀,而且將學生的動手能力也看得很重要。他說,我看到,那些雙手靈巧的兒童,熱愛勞動的兒童,能夠形成聰敏的、好鑽研的智慧。確實包含思想的手工勞動對於鍛鍊學生的智慧,促進他思維的發展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這條建議裡蘇霍姆林斯基還列舉了四種應當使學生選擇的勞動方式,在我看來,在四五十年前蘇聯能夠進行的這些勞動,在我們中國恐怕是找不到了。不是條件達不到,而是我們根本就沒有考慮這樣去做。像他說的那些設計製作各種裝置、機械、儀器的活動室,那些家業實驗活動基地,有幾所學校願意去做呢?特別是農業勞動,他說,我深信,農業勞動——這是最能啟迪智慧的勞動活動的種類之一。可是,在我們的城鎮學校,幾乎已經絕跡了。這不知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

我才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的一小部分,在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本著作中蘊涵著很深的教育理論,只有認真去閱讀,才能夠體會到那麼一點點,所以我會認真的把這本著作讀完。

【篇三】

最近認真閱讀了《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這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導教育理論和實踐的書籍,使我感受頗深、受益匪淺。

作為一名教師,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天總是備課、上課、批改作業、寫反思等,可說到收穫卻不大。有時為了一節公開課,花了大量的時間在網上和雜誌上搜索相關的圖片和知識;
有時為了寫一片論文也是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浪費時間。這本書中許多條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必須要讀書、讀書、再讀書。教師應該要不斷培養自己讀書的興趣,要博覽群書,善於對書本中的內容深入地思考。

“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一桶水如不新增,也有用盡的時候。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因為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贏得自身的發展。只有不斷地學習、更新觀念和知識,不斷地在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吸取他人之長來補自己之短,才能使自己更加有競爭力和教育教學的能力。隨著教學實踐的增加,新問題、新矛盾也接連不斷的出現,要想自己成為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師,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要走的路還有很長很長。因此,教師必須不斷讀書學習,從中總結更多經驗,發揚優點,改進缺點,不斷探索新的知識、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取得更好成績。

一、讀書提高內在素質。

學習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手段,終身學習是當代教師自身發展和適應職業的必由之路。"嚴謹篤學,與時俱進,活到老,學到老"是新世紀教師應有的終身學習觀。同時構建終身學習體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我們必須動用社會各方面的力量,整合各方面的優勢,讓人們切實感到學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動提高自己的內在素質,真正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

二、讀書提高教學水平。

知識是需要時時更新的,老的東西總會被淘汰的。教師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重任,如果教師不能經常的更新知識結構,不能對新知保持長久的好奇與敏銳,教師就有可能被學生看不起,在學生眼裡成為“老古董”。這樣教師在學生眼裡就失去了威信,而威信是維繫師生關係最牢靠的鎖鏈。知識越豐富,講起課來內容就越生動有趣、海闊天空,教師的魅力在於通過活化了的知識的積澱,所形成的諸多良好的品質:個性、修養、風度、氣質、幽默感,對人的尊重的態度,以及對真理的追求與敬畏。

讀完這本書後,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它猶如一面鏡子,映照出了自己在教學中的很多不足。也讓我知道了一個人只有不停地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裡汲取更多的營養,才能不斷地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所以讓我們所有的老師都來熱愛讀書吧!為自己訂一個終身學習的計劃,為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服務,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讓自己成為一個合格並優秀的教師。

【篇四】

我認識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一本書,這是值得我們一讀的好書,在這本書的前言中,蘇霍姆林斯基寫道:“我在帕夫雷什中學工作的年代裡,同剛開始工作的年輕教師舉行了無數次會見和談話,收到過他們成千上萬封信,從而促使我不得不寫了這本書。”這本書是一位長者送給我們年輕人的一件珍貴的禮物,書中,這位長者那麼執著而真誠地對我們提出建議和勸告,這些建議和勸告看似淺顯,實則是蘇霍姆林斯基一生的“積蓄”,他用那麼多的例項和體會、經驗,把枯燥的教育學、教學論、心理學的基本理論闡述得生動明白,如在我們耳邊娓娓道來。讀這本書,不僅是在讀那一條條獨立成文的建議,更是在讀蘇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

書中提到一個問題讓我獲益良多: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

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每一位教師備感頭疼的問題,特別是在上課或進行學習活動時,有些學生的思想特別愛開小差,於是有些學生年年的評語中老師都有一句:“希望你上課專心聽講,注意力要集中”

應該說,注意力不集中與學生的年齡特點有很大的關係,他們特別容易被一些奇異的、刺激的事物所影響,他們的注意力保持不了多長時間,這是他們的天性使然。但如果我們放任自流,不去培養他們的注意力問題,那樣的話對他們的學習是一個極大的影響。但如果你去強制,效果肯定是不好的,即使看著他坐得端端正正,說不定這時候正是“身在曹營心在漢”。

在這裡,蘇霍姆林斯基說“要能把握兒童的注意力,只有一積極途徑,這就是要形成、確立並且保持孩子的這樣一種內心狀態——即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狀態,使孩子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勞動的自豪感。”

這樣的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是有一定的困難。他的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我的理解是如果上課時老師單靠知識的本身去吸引兒童,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很多時候學習本身就是一種艱苦的勞動。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要設法讓學生的思維與我們所講的知識發生聯絡,使他不感到特別的陌生,使他有一種想要了解更多的慾望。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我們看過了一部名著上的一部分故事,對它已經有了瞭解,那麼我們在看由它拍成的電影或電視劇或看書時,我們就會看得特別認真,想辦法將這個故事與這部名著裡的其他情節聯絡起來去理解,你理解的越多,腦子中這個故事的前後聯絡越緊密,你就越愛看,對這部名著的思想理解得就越深刻。

學生也是這樣,我們要想使學生在你的課堂上保持比較長的注意力,你就要將學的內容與他所掌握的與這一部分有關的知識讓他們發生聯絡,他就會想法去了解其中的前因後果,注意力也就會越集中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還給我們提了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不斷地吸取書中的知識,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畢竟很多建議是老教師多年實踐總結出來的理論。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因為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發展學生,也要發展教師自身;
照亮學生,也要照亮自己。這樣才能在自己這個工作崗位上,雖然過的平凡,但也充實,不至於“蠟炬成灰淚始幹”。

【篇五】

作為一名教師,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天總是備課、上課、批改作業、寫反思等,可說到收穫卻不大。有時為了一節公開課,花了大量的時間在網上和雜誌上搜索相關的圖片和知識;
有時為了寫一片論文也是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浪費時間。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必須要讀書、讀書、再讀書。教師應該要不斷培養自己讀書的興趣,要博覽群書,善於對書本中的內容深入地思考。

“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一桶水如不新增,也有用盡的時候。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因為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贏得自身的發展。只有不斷地學習、更新觀念和知識,不斷地在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吸取他人之長來補自己之短,才能使自己更加有競爭力和教育教學的能力。隨著教學實踐的增加,新問題、新矛盾也接連不斷的出現,要想自己成為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師,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要走的路還有很長很長。因此,教師必須不斷讀書學習,從中總結更多經驗,發揚優點,改進缺點,不斷探索新的知識、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取得更好成績。

一、讀書提高內在素質。

學習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手段,終身學習是當代教師自身發展和適應職業的必由之路。"嚴謹篤學,與時俱進,活到老,學到老"是新世紀教師應有的終身學習觀。同時構建終身學習體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我們必須動用社會各方面的力量,整合各方面的優勢,讓人們切實感到學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動提高自己的內在素質,真正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

二、讀書提高教學水平。

知識是需要時時更新的,老的東西總會被淘汰的。教師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重任,如果教師不能經常的更新知識結構,不能對新知保持長久的好奇與敏銳,教師就有可能被學生看不起,在學生眼裡成為“老古董”。這樣教師在學生眼裡就失去了威信,而威信是維繫師生關係最牢靠的鎖鏈。知識越豐富,講起課來內容就越生動有趣、海闊天空,教師的魅力在於通過活化了的知識的積澱,所形成的諸多良好的品質:個性、修養、風度、氣質、幽默感,對人的尊重的態度,以及對真理的追求與敬畏。

讀完這本書後,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它猶如一面鏡子,映照出了自己在教學中的很多不足。也讓我知道了一個人只有不停地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裡汲取更多的營養,才能不斷地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所以讓我們所有的老師都來熱愛讀書吧!為自己訂一個終身學習的計劃,為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服務,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讓自己成為一個合格並優秀的教師。

【篇六】

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書中有一條“從四十分鐘裡榨出油來”,讓我印象深刻。

其中有這樣一段話讓我警醒。“千萬別認為學生投資是一個經濟概念,不是,那是生命概念,教師在四十分鐘裡以己昏昏豈能使人昭昭?學生枯坐教室,早已心飛天外,到頭來一無所獲,這就是生命浪費。金子般有限的童年,少年時光,隨著我們的課表,被一點點用蛀蟲爬滿。”

這段話打在我的心上,字字沉重,回想自己過去的一個學期的教學情況,有些時候會在課堂上遺漏一些知識點,有時會由於表達上的不精準而給學生錯誤的引導,有時候一堂課講下來自己都覺得枯燥,可想而知學生的感受。但事後我都以自己是新老師,經驗不足在所難免為藉口來安慰自己,反正教學生涯才剛剛開始,慢慢磨練會好的。當看到這段話,我深深反省,這是多麼不為學生負責的藉口啊。我們常感嘆青春易逝,常常會想起那再也回不去的白衣飄飄的年代,而心中哽咽,那是一段多麼美好有珍貴的時光啊,而對於這些正當年的孩子們來說又何嘗不是稍縱即逝,他們又有多少可以給我拿來揮霍啊?

所以,真的不能安於眼前,不思進取了,要以最高的效率讓自己成長。首先就要從課堂效率抓起,逼迫自己稱為“守財奴”,要從每一節課裡榨出油來!其實這一點確實是老調重彈了:高效課堂。領導們、有經驗教師們不止一次的在強調這一點,以前一直沒有做深入的思考。看過這條建議後,我有意識的查找了一些相關資料,綜合分析理解後,我算是給自己擬定了新學期的努力方向:

1、高質量的備課。課堂教學效率如何,關鍵在於備課,備好課是搞好教學的基礎之基礎,根本之根本,這堂課的知識結構是什麼,重點難點有哪些,怎麼突破,只有瞭然於胸,講起課來才能得心應手,效率自然高,也不會出現知識點遺漏。同時,老師上課時的情緒也非常重要,直接影響學生的接受程度,因此,自己上課時要調節好情緒。儘量做到上課鏗鏘有力,富有激情。

2、重視課堂資訊反饋。如完成練習後巡視,查對學生做正確的比例有多少,同時營造“低壓力,高挑戰”的課堂氛圍建立融洽的師生關係。

3、進行積極的教導,不放任學生長時間自由支配學習時間。不拘泥於教材,把教材知識進行加工後再傳授給學生,不斷地給學生下達具體的指令,引導學生的學習活動,只有這樣,一堂課才會完成較多的學習任務。此外,明確教學目標、精選典型例題、語言簡練、規範板書,力求概括明晰。

以上幾點希望可以以最短的時間做到,爭取四十分鐘能榨出油來。

【篇七】

最近,拜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受益匪淺。書中所談的每一個問題,不僅配有生動的例項,而且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這些娓娓道來的教育教學例項,讓讀過此書的教師們,開闊了眼界,也提高了水平。在這本書當中,蘇霍姆林斯基一共談及了一百條建議。讀著此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蘇霍姆林斯基說:年輕人要建立起自己的藏書,讓書成為自己的老師,每天去向他們請教;並建議我們,每個月買三本書:(1)關於你所教的那門學科方面的科學問題的書;(2)關於可以作為青年們的學習榜樣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鬥爭事蹟的書;(3)關於人(特別是兒童、少年、男女青年)的心靈的書(即心理學方面的書)。

古往今來,“書籍”一直都被譽為人類的朋友,因為它們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其實,在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坦率來說,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要想真正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儲備,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只有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裡汲取營養,才能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脫“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其實,蘇霍姆林斯基本身,就是一個可以讓學習的楷模。他之所以能成功,正源於他廣泛地閱讀,和廣博的知識。他說:“我私人的圖書館裡,在幾間房子和走廊裡,從地板知道天花板都擺上了書架,有成千上萬冊書,我每天不讀上幾頁,有時不讀上幾行,我是無法活下去的。”正因為不斷地讀書,不斷地積累,所以才有了他的四十多本理論專著和幾百篇論文,才有了這本被譽為“學校生活百科全書”的《給教師的建議》。

【篇八】

今日重溫前蘇聯功勳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倍感親切。蘇霍姆林斯基在文中的每一個富有創見的觀點、每一處生動的教育細節和鮮活的教育案例,都彷彿跨越了時空,在告訴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我們究竟應該怎麼做一名合格的教師,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這部創作於半個世紀之前的教育經典,之所以在21世紀的今天仍然能夠引起我們的共鳴,是因為作者蘇霍姆林斯基首先是一個來自於教育一線的教育工作者,他在帕夫雷什中學任教22年直至去世,在這期間,他不斷的實踐並完善著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他給我們總結的這一百條建議,既是作者教育人生的真實寫照,也是作者教育教學實踐的理性反思。沿著大師的思索軌跡,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蘇霍姆林斯基立足於教育教學規律本身,以一種超前的意識,在娓娓的講述中,為我們揭示瞭如何成長為一名合格的教師。

一、從閱讀開始。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的第二條: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蘇霍姆林斯基用下面的一個案例回答了這個問題。

1、用終身的時間來備課——讀書。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的第二條建議就是每位教師“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蘇霍姆林斯基在文中列舉了一個案例:一位歷史老師講了一節精彩的公開課,課後,鄰校的一位教師對這位歷史教師說:“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傾注給自己的學生了。您的每一句話都具有極大的感染力。不過,我想請教您:您花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不止一個小時吧?”那位歷史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那麼,究竟怎麼樣來進行這種準備呢?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應當在你所教的那門科學領域裡,使學校教科書裡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對你來說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你的科學知識的大海里,你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

而回顧自己工作後的讀書經歷,卻帶有極強的功利主義色彩。除了一些不得不讀的教學參考書外,自己好像沒有認真地,系統地讀過一本教育類專著。按照蘇霍姆林斯基的說法,時間絕不是不讀書的藉口,“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也就是說,時間,只要你願意擠,總還是有的。

那麼,我們應該讀些什麼書呢?蘇霍姆林斯基建議教師每個月要買三種書,一種是關於自己學科的,一種是關於人物傳記的,還有一種是關於心理學方面的書。他說,希望你到了你參加教育工作滿十年的時候,因為你讀書,你的教科書在你眼裡年來就淺易得像識字課本一樣。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你才可以說,為了上好一節課,你是一輩子都在備課。

現在我們順義區教委正在全區範圍內推進“彩虹讀書”計劃,倡導學生和老師一起讀書,建立書香校園。我們正應該以此為契機,多讀一些教育類、學科類的專業書籍,也可以讀一些非專業書籍,從教育的範疇(專業研讀)和非教育的範疇(跳出教育看教育)兩個視角,去把握教育的規律,認請學科的本質,從而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

2、激發學生對閱讀的興趣。

作為一名負責任的教師,我們不僅自己要讀書,我們還應該充分激發學生對閱讀的興趣,讓每一個學生都去讀適合他的書。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第18、19條建議中告訴我們,閱讀是對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他說“請記住,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越應當閱讀。”“30年的經驗使我深信,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於良好的閱讀能力。

二、教育從尊重人開始。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職業就是要研究人,長期不斷地深入人的複雜的精神世界。”“教育首先是人學”。因為教育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精神交流活動。這裡所說的尊重,不僅僅包括我們時常掛在嘴邊的“尊重學生”,還包括尊重我們自己。

1、尊重學生就是承認並尊重學生個體的差異。

蘇霍姆林斯基說:“不瞭解孩子——不瞭解他的智力發展,他的思維、興趣、愛好、才能、稟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學生個體存在差異,這是不容置疑的事實。尊重人的差異,尊重不同的人不同層次的需求,如生存、安全、獲得尊重自我實現等,激發出潛能,為人的和諧發展創造條件。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通過對各種人物的觀察和對一些人物傳記的考察,提出了需要層次理論,他認為,任何人的行為動機都是在需要的基礎上。作為學生,他需要最大限度的發展自己的能力,成為自己想做的人,就是基於自己的差異,得到最優化、最大化的發展。這才是真正的以人為本,真正的對學生的尊重。

尊重學生,不僅要尊重不同學生需要、發展的差異,還要尊重學生作為一個人的尊嚴。這主要表現為兩點:一是維護學生的自尊,採用科學的,人性化的評價學生方式,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最大化的發展,這一點各種論述很多,在這就不再贅述。在這裡,我想結合這本書中的觀點重點談一談第二點,讓學生有自由的精神生活。學校作為高尚的道德和文明的策源地,如果沒有集體的豐富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那是不可思議的;
而個性——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如果沒有豐富的精神生活,那也是不可思議的。遺憾的是,我們給了學生學習足夠的關注,卻忽略了他們年齡段應有的精神生活。作為一個年輕人,甚至是兒童的天性,被扼殺在無休止的學業和訓誡中。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如果一個學生的智力興趣的世界僅僅侷限於準備功課,如果除了必修課的知識以外,什麼別的東西也沒有,如果智力生活只侷限在學習的圈子裡而缺乏創造性的勞動,那麼學校對一個人來說就會變成毫無吸引力的,陰鬱沉悶的地方,而學習就會變成沉重的、枯燥的、單調乏味的事情。只有在學校裡充滿生機蓬勃的多方面的精神生活的情況下,掌握知識才能變成一種吸引人的、使人願意去做作的事情。”

所以作為一個尊重學生的教師,要教會學生學習利用自由支配的時間。也就是說,要讓學校生活變得有趣,並由此成為學生全面、健康發展所不可缺少的東西。換句話說,“應該使學生的學習時間充滿使他們入迷的事,而這些事又能發展他們的思維,豐富他們的知識和技能。”

2、反對偽聖化和假崇高(韓軍語):把教師當“人”看。

蘇霍姆林斯基在這本書,在他的每一本著作中,都飽含著他對教師成長,對教育教學規律的關注,對教育事業的熱愛。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他沒有把教師置於一個高高在上的神壇,而是首先把教師看成是一種安身立命的普通職業,把教師看成一個人,一個“也食人間煙火”的普通人。比如他關注教師的時間問題,關注教師的待遇和人格尊嚴問題,他認為,教師,這門職業的從業者只有在各種外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才能被要求不斷進步和最終昇華,說得再通俗一些,就是說要在滿足教師最基本的物質筆精神生活的需要的前提下,再要求教師從內心地去熱愛這門職業,去追求專業的不斷進步和發展。捫心自問,這是符合普通人身心發展的基本規律的,也是客觀的。

但是,我們雖然不願意被動地被人抬上高高的卻清貧無助的神壇,但是我們也應該意識到,我們的職業有著自身的特殊性。因為我們是塑造靈魂的人,是影響孩子們世界觀、價值觀形成最多、最大的人,這就使得我們的工作不同公司企業。作為知識分子,我們有著比一般人更強烈的自尊心和榮譽感,我們更渴望被承認,被理解。所以我們尊重自己,就是要用更高的道德標準要求自己,用更嚴格的社會規則約束自己——用正確的、積極的思想、觀念去影響學生,同樣是我們的專業責任,這同時也是對自己人格的最大尊重。

縱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雖然沒有揭示出教育的全部規律和本質,但是卻為我們認識教育的規律和本質,打開了一道門,開啟了一扇窗。尤其是隨著《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頒佈,如何促進教育的專業化,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問題被廣泛關注的今天,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怎麼做一名合格、然後優秀的教師,或許這才是蘇霍姆林斯基這本書對於我們這些21世紀教師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