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發言稿

中學校長在家長會上的講話

發言稿1.8W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做家長的心願,子女能如願成才,也是做家長最引以為快慰和自豪的事情。但實際生活中,由於家庭教育不得法,“恨鐵不成鋼”的現實以致更慘烈的家庭悲劇的發生(近三年發生了三起兒子殺母的慘劇),從多個角度向做父母的敲響了警鐘。如何做一個合格的父親和母親,如何使父母的良好願望與孩子健康成長,順利成才的目標有效對接起來,這就是我校舉辦家長學校的初衷。今天我想借這個機會與各位家長講三個問題:
一、給孩子以智愛而不溺愛
什麼叫溺愛,各位家長都知道,溺愛就是不論孩子的要求合不合理,都一味的去滿足他,智愛和溺愛的區別是:智愛是全面的關心,尤其是關照孩子的心靈;而溺愛是片面的關心,只關照孩子的表面需要。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們做家長的應怎樣做才能做到理智地去愛自己的孩子,促使孩子成才呢?
首先,要教給孩子生存的本領。教孩子學會生存,這是做父母首要的責任。
曾有人對20XX年60多位大學聯考狀元進行了調查,在調查時給他們提出了一個相同的問題:“你的父母最關心你什麼。”從每一個人那兒都得到一個相同的答案,但這個答案不是“學習”,而是“做人”, “這就是成功教育和不成功教育根本區別。” 做人教育是成功家教的靈魂, “狀元父母們抓住了育人的‘綱’,綱舉目張,只要做人做好了,其他問題都好解決。”
各位家長知道動物之王老虎是怎麼培養幼虎嗎?據有關專家提供的資料講到,母虎撫養幼虎有三個過程。開始,它出去捕食回來,把最嫩的肉用爪子撕成碎片,餵給幼虎吃;後來,它捕食回來,自己把肉吃掉,把剩下的肉骨頭扔給幼虎;再後來,它捕食回來,自己把肉吃掉,把骨頭扔掉,幼虎上前要吃,它就衝著它怒吼一聲,伸出爪子阻擋它,不讓它吃。這樣過了好幾天,幼虎餓得實在受不了了,就會離開母親,自己出去找食吃。開始,幼虎走了幾步回過頭來,看見母親在後面望著它,就折回頭往回走,母虎就衝它怒吼,揚起尖利的前爪,幼虎又轉過頭去往前走。這樣反覆幾次,直到幼虎真正離開,以後,它們再也不相見。這個故事也許太殘忍了,但沒有這種“殘忍”的愛,幼虎永遠也學不會捕食,永遠無法長大,也永遠不會在動物王國中稱王。動物尚能如此,何況人呢?在培養孩子方面,我們怎樣才能教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學會做人呢?
美國鉅富──洛克勒家族給了我們教育子女樹立了典範。洛克家族有五個兒子,一個朋友曾這樣警告約翰二世,“任何人有你的錢財和五個兒子,就有權利指望家裡至少派有四隻黑羊(敗家子)。” 象洛克菲勒這樣的豪富之家,人們會設想,“小帝王”們無疑會應有盡有,至少在物質上是寶貴的,但是不,五兄弟在童年,沒有享受過任何超級富人的待遇,沒有游泳池,沒有網球場,沒有棒球場。在洛家莊園——波坎鐵柯山,男孩們穿著同僱工兒子一樣的普通遊戲服裝,玩著自行設計的種種遊戲。關懷,但並不溺愛,先教育他們做好人,這是洛克勒家放教育子女的一個特點。
每星期六早餐之後,五個孩子一個一個排隊走進父親的辦公室,從童年時代起到離家上大學,每個人用這種方式取得一週的零花錢。開始每週給三角,十五歲時不過二元上下。大學時期每年一千五百元,與一個普通學生差不多。多用一分錢都要提出申請與詳細解釋;提前花完津貼,必須囊空如洗地等到下一次。
有趣的是,每個孩子在領到津貼時還得到一個小賬本,用來記怎樣處理錢,他們聽父親說:這是一個人能知道怎樣用掉錢和計劃怎樣用錢財的唯一方法,力求節約,不能浪費。
津貼的數目總比需要的少,而且無法索取,於是未來的富豪們開始做家務事掙錢:逮到走廊上的蒼蠅每一百隻一角,捉住閣樓上的耗子每頭五分,背柴火、垛柴火和拔草每小時若干,等等。納爾遜和勞倫斯,當一個九歲、一個七歲的時候就取得了擦全家皮鞋的特許權,皮鞋每雙五分,長統靴每雙一角。
家中僕傭成群,但孩子們從小要學會生活自理。父親帶頭補衣服給他們看,教他們怎樣折迭衣服和整理旅行箱,還安排一個管家教男孩們當廚子。不久後每星期有一頓晚餐由孩子們準備,從配購作料、擺餐桌、煮、烤、上菜到事後收拾一切,每個男孩都各司一職。若干年後,納爾遜和勞倫斯讀大學時,就憑能做飯的本事,暑假裡在去北冰洋的一艘探險船上當廚子,免費旅行了一次。
約翰第二不使子女處於渾渾噩噩只知享樂的狀態。當美國參加者每一次世界大戰,造成物質不足和定量供應時,完全有財力食精膾細的洛家也和千萬戶平民一樣轉向戰時經濟,節制飲食。比如,對每一子女配給食糖,必須為男孩們做點心時,就從各人的玻璃杯裡取出等量的食糖去製作。對於到星期四就已經用完食糖配額的小男孩,不得不等到下星期一再分發。一個曾寄居在洛家的孩子這樣寫信給父母:“(洛家)男孩們早上吃麥片不加糖。我們每週只吃一口牛肉。……我到洛家以來只見過兩次白麵包。”洛家幼子戴維在上大學時這樣寫道:“從我們最初的歲月

中學校長在家長會上的講話

起就教我們不要把食物剩在盤子裡,不用的時候不要讓電燈不亮著,不要缺少考慮地亂花錢,因為這些事情都是浪費。……可是在一切形式的浪費之中,最令人憎惡的浪費是懶惰。”
在這種嚴格要求之下,五個子女終於沒有一個成為敗家子,不僅接下了他的班,還發展了洛克菲勒家族的事業。
由此可以看出,溺愛所關照的並不是孩子的心,而是孩子表面的需要。關心不僅要關照孩子的物質需要,更重要的應該關照孩子精神世界的成長,那才叫關心到點子上。溺愛者看不到後者,只會從表面看到孩子愛吃冰激凌,愛去“麥當勞”、“肯德基”,結果這種嬌慣只能促成孩子養成了自私、懶惰的壞毛病。
洛克家族對孩子不可謂不愛,但不是僅僅從物質上去滿足孩子們的要求,而是教會他們學會做人,學會勤勉節儉,珍惜財富,先做好了人,然後才談得上成才。這樣的愛才是智愛。愛並不是壞事情。對孩子的愛應該越多越好,實在沒有必要收起來一半。問題是現在令人害怕、害了孩子的溺愛其實並不是真正的愛。那種不顧後果,缺乏理性,只懂得物質上滿足孩子的所謂愛,連母雞都會,嚴格說已經夠不上人類愛的現代水準。人類理智的愛應該意味著關心、理解、責任和尊重四個方面。
二、尊重並理解孩子,給孩子創造一個民主、溫暖的家庭教育環境
我也是一位高三學生的家長,明年6月孩子就要參加大學聯考,這是人生的關鍵一搏,我和每個家長心情一樣,望子成龍,希望明年一舉考上理想的大學,常給孩子施加壓力,孩子不僅厭煩且時有頂撞之事發生,這使我很苦惱。為此事我曾向大學聯考狀元的家長請教過,這才明白,光靠施壓是壓不出成績來的,相反還會引起孩子的抵抗情緒,從而使孩子成績下降,其實對孩子來說,他要經過情感成熟、一般社交能力的成熟、智力成熟、鑑別或感知自我等歷程,是人渴望已久的從兒童到成人的最艱苦的過渡時期,他們羽毛並不豐滿卻又渴望飛翔,所有青春的夢想、衝動、彷徨、迷茫、壓抑和憂傷都因此而生。隨著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學生的學業負擔和心理負擔越來越重,那些本該由他們自由塗抹的鮮豔、亮麗的生命原色已被染上了濃濃的灰色,很多孩子已經讓生命中的沉沉負荷壓得喘不氣來。那麼,社會、學校和家長到底應該如何引導他們健康地成長,從而達到成人成材的目的呢?我們只有尊重並理解孩子,給孩子創造一個民主、溫暖的家庭教育環境才能達到這個目的。每個成功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合格的家長。但這個家長未必有什麼轟轟烈烈的過人之處。
很多人認為大學聯考佼佼者的父母一定都是文化程度很高的知識分子, 2000年考入北大的51名狀元中,父親文化程度為高中的佔36.9%,父親文化程度為國中的佔26%;母親文化程度為高中的佔49%,母親文化程度為國中的佔21.5%。而且狀元父母也並非都是白領階層,父親的職業以“工人”最多,佔34.7%,其次為中國小教師、幹部、個體職業者、農民。母親的職業佔比例最大的也是工人,其次是會計、醫生、教師、農民。
父母對孩子的學習總是有操不完的心:沒考上重點怎麼辦?孩子玩電腦怎麼辦?學習不上心怎麼辦?“我們家長擔心的東西太多以至在教育方式上有了偏差。”現在很多父母的教養方式大都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中國很多家庭存在過分保護、過分干涉等到不良的父母教養子女方式,爸爸媽媽們要麼一切包辦,要麼企圖左右孩子的認識和意志,但是21世紀需要的是有自主性和獨立思考能力、自學能力的人,父母這樣做不僅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也阻礙了創新心理素質和人格的發展,而這些與學習是有緊密聯絡的。大量實踐表明,孩子的潛能如同空氣,可壓縮於斗室,可充斥於天地,就看我們反孩子放在多在的自由空間裡。
“孩子不打不成器”很多家長仍對這句古話堅信不移。但新疆大學聯考第一名的唐伯賢說:“我要感謝我的父母,18年來他們為我創造了一個非常自由、非常廣闊的發展空間,他們不強求我做什麼,一切都以我喜好為基礎,他們甚至不限制我看電視。他們充分信任我的自覺性。” “正是父母這種對孩子的尊重使得他們發揮自己的潛力。”
民主寬鬆的家教氛圍有助於孩子個性的充分發展和學習潛力的發揮。這些孩子有個性、有見解、獨立思考能力強並且尊重他人、樂於助人。
不給孩子學習的壓力:“你數學考了多少分啊,語文考了多少分啊……”“報志願不許報某某專業……”這是家長們最容易說的話,
作為我們家長首先要相信孩子的自覺性,尊重孩子的學習興趣,不強行讓孩子學這學那。其次是不給孩子定“學習指標,”從不規定每門課考多少分,也不規定考上什麼學校。第三是考前不給孩子加壓。告訴孩子只要盡力就行。”
望子成龍是人之常情,只要適可而止,有益無害;但如果過度,子女不僅成不了龍,反而是可能成了“蟲”。在中國社會中,由於過度望而卻步子成龍而毀了孩子前程甚至釀成悲的事情並不少見。常從報上

看到某某不堪重負而離家出走,某某因家長逼迫,考不到多少分就不允許回家的等而造成悲劇的屢見不鮮。過度望子成龍起碼有兩個危害:其一是極易拔苗助長;其二是必然給子女造成過大的心理壓力。拔苗助長,必定適得其反,甚至毀掉孩子的一生;過大的心理壓力和精神負擔,可能造成青少年心理不健康甚至導致心理變態與失常。由於過度的望子成龍,中國許多家庭的氛圍相當凝重,子女的學習成績關注的中心,成了全家人喜怒哀樂的晴雨表。家中有無笑聲、有無快樂 ,幾乎都取決於子女的學習成績。許多家庭對子女的學習成績都有名次上的要求,父母成天提心吊膽,子女更是膽戰心驚,家庭生活也極為單調、乏味。子女一旦沒有達到預定的期望,一些父母就會痛心疾首、捶胸頓足,甚至惱羞成怒。現在的孩子實在可憐,他們同時生活在天堂和地獄裡,他們一方面獲得了過多的愛,另一方面又愛了過多的罪,過早的精神重負和競爭的慘烈同時呈現在他們面前。
既然孩子需要的是心靈的發展,有孩子自己的規律,不是家長一廂願望所能決定的。家長應該設法站在孩子的角度,設身處地的替他想。比如,有一個一年級的國小生精心飼養的雞死了,他非常悲傷,非要把雞埋藏,並進行哀悼。家長就應該為這是孩子一種善良情感和對生命的熱愛,給予一定的支援.,千萬不能粗暴的加以斥責。
有些家長不僅對子女進行過度的干涉,甚至把偏激的觀點帶到學校。如南京某重點中中學近期組織的一次優秀班主任交流會上,與會者不約而同地提出了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即個別家長不當介入學校教育,如:班主任抓功課,鬆了說不敬業,緊了又是說壓力太大;管行為,軟了說不負責任,硬了又說有偏見。有老師反映,有些家長一旦聽到孩子對學校或老師有點小意見,也不問是非曲直,就一個電話打到學校“問罪”,更有甚者,一紙投拆到報社。有些家長則僅僅根據孩子的一兩次測驗成績,便聯名寫信給校方,要求調換老師。相當一部分家長為孩子成績不佳探根尋源時幾乎眾口同聲:“小孩子智力挺好的,進了某老師的班後,成績就下來了。”一些家長由於望子成龍心切而對孩子期望值過高,重視智力投資並不錯,但把自己的種種努力都化作日益上漲的期望值,渴求投資都能有現實的、最好的立竿見影的回報,對於學校和老師,希翼能循著自己的並不一定切合實際的思路行事,這樣就不可取了,這樣既影響了學校正常的教學安排,又增加了孩子的學習壓力,對學校和孩子都不利。此外,對孩子百般的溺愛,並把家庭溺愛向學校等外界延伸,就容易使自身的作為變得有些偏執,處事容易帶上主觀色彩。當孩子在學校感到壓力或愛委屈時,應主動的、積極的找老師瞭解情況,配合學校引導好孩子。否則家長的上述心態和言行往往阻礙著孩子的成長,會產生難以估計的負面影響。因為,過多的操心與呵護、過分的急於求成與包辦代替,都會影響孩子主動的意識,抹殺他獨立處理問題的積極性,繼而束縛孩子的個性發展,使他停滯在現有的知識和文化層次上。家庭中的溺愛如果蔓延到學校和社會中,會使孩子在成長中受到各種非常因素的糾纏,不僅使學校和家庭教育割裂,而且直接影響孩子心理素質的健康發展。家長不宜因一時的“長短”介入孩子的學校生活,如果孩子在學習上有疑問要鼓勵他膽子大一些主動向老師請教,假如對老師或學校的安排或處理有不同看法時,也引導他自行地進行判斷,獨立地思考。若這樣還有異議,便讓他大膽說出自己的觀點。如此,孩子才會有追求和上進的傾向,學會學習、做人和生活,而不再是把問題的包袱從學校揹回家,扔給父母。
家校的目的是一樣的,都是希望把孩子培養成才。所以給孩子以尊重和理解,給學校以尊重和理解,也只有了尊重和理解,學校才能按教學規律辦事,孩子才能產生學習的動力。 青華家長學校就是想給家長一方陣地,家長可作為學校教育的參與者,支持者和同盟軍,讓我們家校聯起手來,為孩子營造一個溫暖、健康、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讓孩子在這裡健康、快樂的成長、成才。
三、當孩子犯錯了,怎樣批評才最有效
對於一個孩子。做錯了事,說錯了話,這是一件正常的事情,成才尚且難免,何況孩子?作為父母,當孩子犯錯了的時候,應該採取怎樣的批評才最有準備呢?
1.就事論事。
孩子犯了錯誤,切忌不問三七二十一,出口就罵、動手就打。小孩子做錯事有些是故意的,父母首先要弄清楚孩子犯錯誤的原因,然後再對症下藥。父母應給孩子分析錯在哪裡,並說明為什麼錯了,耐心的幫助、教育。如有些孩子在學校受到老師要求回家做好事的宣傳和鼓勵後,就主動幫父母刷碗洗碟,結果在忙亂之中反把碗碟給打爛了,孩子這是好心辦了錯事。對此,父母就不能過多地責怪孩子,而應教給孩子最基本的勞動技能,並提醒他今後做事既要快中求穩,又要量力而行。
處罰孩子時先要讓他明白犯了什麼錯誤及錯誤的嚴重程度,就事論事,切忌無休止的重提孩子過去的錯誤,或者提出與此不相關的事加重處罰。否則

,那些暴躁、蠻橫、專制的後代就在你的粗暴的教育下產生了。
2.一件事不能處罰多次.
父母對犯有錯誤的孩子的批評要直截了當,實事求是,切不可以偏概全,更忌使用諸如“你真笨”,“你真沒用”等話語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因此父母對孩子的批評要就事論事,與此事無關的內容就不要提及,待孩子有所改進後還要及時的給予肯定,以後對這次錯誤就再也不提了。切忌因孩子犯了一次錯誤就天天嘮叨,也不要新帳舊帳一起算,或集中“火力”進行“狂轟濫炸”。
孩子犯了錯父母的態度要一致,應由一方處罰,不要父親處罰之後,母親再來處罰。如果父母在批評孩子的問題上發生了意見上的分歧,父母最好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爭吵或生氣,而要避開孩子心平氣和的認真討論一下,待雙方取得一致意見後再批評教育。相反,則會培養出沉默,孤僻的個性。
3.要善於把嚴格和寬容化為一體。
“嚴格”表現在對孩子產生錯誤行為和危害性的分析上,語重心長,語可重,聲不一定粗,更不要用威脅的語氣。“寬容”則表現在對孩子錯誤的諒解上,因為孩子的過錯往往是無意識的或不自覺所犯的。光有嚴格沒有寬容,就會在你的錯誤教育下產生一個撒謊專家來。
4.處罰不能隨父母的心情隨意改變。
有的父母在高興時,對孩子的錯誤睜隻眼閉隻眼,不加過問;心情不好時就亂加處罰,把孩子當作“出氣筒”。這種以父母情緒的好壞對待孩子的做法,往往使孩子手足無措,只能專看父母的臉色行事。陽奉陰違,兩面三刀的傢伙就可能被你造就出來了。
5.處罰輕重和應該考慮孩子的性格。
如孩子太小,性格內向,那麼處法時應該周全,儘量溫和一些,避免孩子因受不住處罰而造成精神創傷。對那些脾氣犟的孩子,處罰更應講究方法,切不可以“犟”制“犟”,這樣會使孩子變得更加固執、蠻橫、難以教育。
各位家長,以上我們所談的幾點看法,不過是一孔之見,在座的家長,有許多是做家長做得很成功,很得心應手的,我講的這些,就作為拋磚引玉吧,以後,有更多的機會在一起交流這方面的體會,讓我們共同促進,爭做一個合格的爸爸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