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文化自調查報告8篇

如果不能認真對待調查報告的寫作,那我們就很難發現調查中存在的問題,為了給市場活動提供更有價值的導向,我們需要認真撰寫一份調查報告,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文化自調查報告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文化自調查報告8篇

文化自調查報告篇1

一、調查背景:大壩中學始建於1978年,現為完全初級中學。現有教職工142名,教學班級28個,學生1263名,是丹江口市在校人數規模最大的一所初級中學。近年來,學校以“成就智美人生,奠基幸福未來”為辦學理念,以“求真向善惟美涵養文明素質,修德啟智健體奠基幸福未來”的辦學目標,形成了以“崇德好學勵志篤行”為校訓,以“文明勤奮和諧進取”為校風,以“嚴謹博學善教愛生”為教風,以“樂學多思求真創造”為學風,積極創造淨化美化、理化性的人文環境,讓學校成為師生愉悅成長的樂園。在我校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初步形成了充分展示學校個性魅力和辦學特色的校園文化,不僅具有美化功能,更具有強大的育人功能,充分發揮著隱性教育的作用。

二、調查物件:我校在校學生、部分教師及有關領導。

調查時間:201__年5月至10月。

調查方式:問卷調查、口頭諮詢、座談會、深度訪談等方式。

調查目的:通過調查,瞭解學生對學校文化建設的滿意度,瞭解學校文化對在校學生素質的影響,以及對學生管理中起到的德育教育的作用,從而為對下一階段學校文化的建設和層次的提升提供參考。

三、調查結果分析:

調查情況:1、發放問卷調查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為100%。問卷調查題目涉及文明禮儀、道德、心理、以及對學校的滿意度等。對於“你能主動跟老師打招呼嗎?”的問題,有84% 的學生做的較好,13 %的學生承認做不到。對“看見地上有紙屑,你能主動撿起來嗎?”的問題,有92%的學生做不到。對“學校環境你感到滿意嗎?”有16%的學生滿意,73%的學生基本滿意,11%的學生不太滿意。對“你會主動瀏覽學校文化牆上的內容嗎?”86%的學生

能主動看,11%的學生不太注意,3%的學生無所謂。從問卷調查的結果看,部分學生關注校園文化建設,對自身文明行為比較在意,並努力提高改善。

2、三個年級兩次召開30人座談會。通過座談,學生對校園安全、衛生、文化環境的改善比較滿意,對目前班級小組學習、導學案學習模式比較贊同,對學校平行班教學非常擁護,對班主任老師愛崗敬業心懷感激,對校園仍然存在亂扔亂丟現象深惡痛絕。份份表示要從自身做起,做文明合格的中學生。

3、多次對校長、副校長、教務主任、總務處及各科室老師等老師深度訪談。校長認為,我校對校園文化建設不夠重視,目前沒有明顯特色。我校準備藉著我市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調水源頭、中國水都的勢頭,以“水文化”為特色,重點宣傳丹江大壩重大功能、古均州文化地方特色、宣傳水的重要性、歷代治水文化、弘揚治水精神,製作大塊模型,打造校園文化牆,營造對老師對學生方方面面的校園文化教育氛圍。部分老師認為,學校文化氛圍不夠,各項制度落實不到位,師生活動較少,辦學特色不明顯。有些科室只為上級檢查而存在,沒有充分發揮作用。

四、做法與成績:

1、物質文化。在學校文化建設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質文化是實現精神文化的途徑和載體,是推進學校文化建設的必要前提;物質文化建設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撐。

學校物質文化建設是指學校建築、教學設施、教室、實驗室、辦公室、圖書室、運動場等方面的建設,這些既是學校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物質基礎,同時也是塑造優良學校文化的物質基礎。是校園文化的硬體,是看得見摸的著的東西。校園物質文化的每一個實體,以及各實體之間結構的關係,無不反映了某種教育價值觀。

完善的校園設施將為師生員工開展豐富多彩的寓教於文、寓教於樂的教育活動提供重要的陣地,使師生教有其所、學有其所、樂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樂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啟迪和教育。完善的設施、合理的佈局、各具特色的建築和場所,使人心曠神怡、賞心悅目,有助於陶冶高雅情操,塑造美好心靈,激發開拓進取精神,約束不良風氣和行為,促進師生身心健康發展。今年暑假,我校新建標準塑膠運動場一個,全部黑化校園路面,重新整理教學樓實驗樓外牆,

綠化美化校園,將一個全新美觀整潔的校園呈現在師生面前,使我校校園硬體建設達到最好程度,為師生營造了一個身心愉悅的外部環境。

2、精神文化。學校精神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也是學校文化的最高層次。它主要包括校園歷史傳統和被全體師生員工認同的共同文化觀念、價值觀念、生活觀念等意識形態,是一個學校本質、個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學校精神文化又被稱為“學校精神”,並具體體現在辦學理念、校風、校訓、教風、學風、班風、個性、風貌和學校人際關係上等方面。

(1)校風建設。校風建設實際上就是校園精神的塑造,校風作為構成教育環境的獨特的因素,體現著一個學校的精神風貌。在校風體現形式上,校風主要表現在辦學理念、校訓、校歌、校徽和校旗上。好的校風具有深刻“強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環境氣氛要求的心理和行為時刻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壓力,使每一位師生的集體感受日趨鞏固和擴充套件,形成集體成員心理特性最協調的心理相容狀態;好的校風具有對學校成員內在動力的激發作用,催人奮進;好的校風對學校成員的心理髮展具有保護作用,對不良的心理傾向和行為具有強大的抵禦力量,有效地排除各種不良心理和行為的侵蝕和干擾。

辦學目標:求真向善惟美涵養文明素質

修德啟智健體奠基幸福未來

校訓:崇德好學勵志篤行

校風:文明勤奮和諧進取

(2)教風建設。 教風是教師在長期教育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教育教學的特點、作風和風格,是教師師德水平、文化知識水平、教育理論、技能等素質的綜合表現。今天全國人民正在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但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發展是硬道理。發展經濟靠科技,發展科技靠人才,而培養人才靠教育。因此當今世界各國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學校是育人的場所,是人才的搖籃,而教師是人才的培養者,理應在“傳道授業解惑”教書育人的過程中發揮主力軍的作用。只有在教師隊伍中樹立起良好的師德、過硬的專業素質、紮實的教風,才能引導和促進優良學風的形成,才能完成教育人培養人、提高中華民族整體素質的光榮艱鉅任務。總之,沒有良好的工作作風和教風就難以形成良好的學風,也就難以完成教書育人的基本職責,更談不上培養人才了,耽誤的可是國家大事了。

我校已形成以“嚴謹博學善教愛生”的教風。老師們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不忘職責,堅守師德標準,廉潔從教,敬業奉獻。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對未來美好的追求,讓我們一直堅持在人間這條滄桑的正道上!

文化長廊 歷代書法家作品集

(3)學風建設。 學風是指學生集體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治學態度和方法,是學生在長期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衛生習慣、行為習慣等方面的表現。優良學風像校風、教風一樣,對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對學生人格品質的發展和完善,對培養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接班人,都有重要意義。我校已形成以“樂學多思求真創造”的學風。同學們比學趕優,在導學案模式下,在小組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習已基本成為習慣。良好的學風直接帶來會考的優異成績和各項綜合素質考評位居全市前列。

隨處可見的名言 學生活動

(4)學校人際關係建設。學校人際關係包括學校領導之間的關係、學校領導與教職工之間的關係、教師之間的關係、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係、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係。和諧的校園人際關係是學校文化建設的發展和推動力量。良好的學校人際關係有助於廣大師生員工達到密切合作,形成一個團結統一的集體,更好的發揮整體效應。總體來看,我校人際關係比較和諧,沒有體罰變相體罰學生現象,學生尊敬老師團結同學,一派寧靜祥和。

3、制度文化。學校制度文化建設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規矩,無以成方圓”,通過制度規範學校師生的行為,告誡人們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制度文化建設實際上包括制度建設、組織機構建設和隊伍建設三個方面,組織機構建設和隊伍建設是確保制度建設落到實處,並使其真正起到規範師生行為的關鍵環節,校園文化組織機構的健全和完善,校園文化隊伍的勤奮與能幹,對正常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決定性的作用。我校的各項制度基本健全,組織機構建設基本合理,師資隊伍基本達標。我校實行校長負責制,校長是黨政一把手,負責全面工作。副校長分管教學、政教、總務、辦公室等具體工作。黨務工作下設工會、共青團、婦聯等。分工清晰,責任到人,各負其責,共同發展。

五、建議與措施:

1、完善校園文化牆內容,多途徑落實校園文化建設,在辦學理念、學校管理、校本課程中滲透“水文化”的特色,以多種形式給予師生文化薰陶。

2、完善各種校園文化內容,發揮校園文化的顯性、隱性作用,努力從精神層面提升師生價值觀,確保師生心理健康教育、環境教育、安全教育、紀律法制教育等方面有長足進步。

3、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並滲透到課堂教學改革中,促進學生行為習慣的改變,以優秀文化影響人,引領學生健康成長。

4、創新班級文化,加強班級文化建設,培訓班主任,提高班主任綜合素質,強化班主任責任意識,培養學生主人翁意識。

5、開發校本課程文化,發揮地方特色文化的作用:水文化、呂家河民歌、民間故事、武當武術等文化,讓學生了解家鄉,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

文化自調查報告篇2

農村文化建設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題中之義,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支撐。為推動我縣新農村建設,促進和諧村社發展,我們對縣農村文化建設進行了專題調研,對存在困難和問題進行認真分析,提出加強我縣農村文化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農村文化建設現狀

1. 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日益完善。__期間,我縣財政加大了對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加快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步伐。一是建設公共文化基礎設施體系。圍繞加快推進縣、鄉(鎮)、村三級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籌集資金,先後投入資金1420多萬元,完成了榆山社群和錦水社群及安城鄉、洪範池鎮、孔村鎮等6個鄉鎮文化活動中心建設工程,初步形成了縣有文化館、圖書館,鄉有綜合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的文化陣地建設格局,為全縣特別是農村文化工作順利推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二是鄉鎮綜合文化站起步良好。根據縣委、縣政府關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部署,按照新農村建設辦公室的要求,推動鄉鎮綜合文化站高標準邁進。全縣2個辦事處和6個鄉鎮全部完成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任務,建設率達100%,為豐富和活躍農村群眾文化生活做出了積極貢獻。三是村文化大院建設漸成規模。我縣共有365個行政村,截至__年底我縣文化大院建有率達到70%,為促進全縣文化建設起到了積極作用。

2. 農村重點文化工程日益深化。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援下,各級宣傳文化部門採取一系列措施,著力推進重點基層文化建設工程並取得了一定成果。一是文化資訊資源共享工程。按照省、市統一要求,我縣建設完善了縣級分中心站點、鄉鎮基本型站點、村級基本型和擴充套件型站點。縣級分中心站點由市裡統一購置裝置,將原來圖書館的普通閱覽室改為擁有20臺微機的電子閱覽室,並配有圖書館業務自動化管理系統,使其具有加工、儲存、整合、傳輸資訊資源的功能,使我縣圖書閱覽實現真正的網上閱覽。鄉鎮、村基層站點與鎮、村的黨員遠端教育相結合,實行一個場所,兩個牌子,實現資源的共享共用。二是農家書屋建設工程。農家書屋工程是政府統一規劃、組織實施的新農村文化建設基礎工程、民心工程之一,是為了滿足農民文化需要,能為農民提供實用的圖書、報刊和音像電子產品的公益性文化服務設施配套工程。截止到__年底,我縣共建成農家書屋260個,根據省新聞出版局要求,__年我縣將實現農家書屋全覆蓋。三是文化下鄉工程。該工程是我們為廣大農村尤其是貧困地區的群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產品的一個重要抓手,縣鄉兩級宣傳文化部門組織的送戲、送電影和送圖書下鄉活動,受到廣大村民的歡迎。__年至今,縣鄉兩級財政安排大量資金作為送戲、送書、送電影下鄉的專項經費,每年送戲下鄉,送書下鄉,送電影下鄉,較好地滿足了廣大群眾的文化需求。四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截至目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項(東阿鎮福牌阿膠製作工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項(王皮戲、東阿鎮福牌阿膠製作工藝),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1項(加鼓通、於派山東竹板快書、平陰漁鼓、和聖柳下惠傳說故事、閣老於慎行傳說故事、管仲三歸臺傳說、黃石公祭祀活動、少岱山廟會、王皮戲、平陰木偶戲、東阿鎮福牌阿膠製作工藝),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8項(太平大刀、花棍秧歌、南天觀道教音樂、天主教民族音樂、柳子戲、丁蘭孝母傳說故事、玫瑰花的傳說、和聖柳下惠傳說故事、閣老於慎行傳說故事、管仲三歸臺傳說等)。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格局基本形成。五是農村電影放映工程。我縣有6個鄉鎮2個辦事處共346個行政村,電影放映公司共有13支電影放映隊,其中國有隊6支,佔放映隊46%,集體隊7支佔放映隊54%。__年,全縣共放映電影4200場,完成公益電影放映任務,實現農村一月放映一場電影,豐富了農村群眾文化。

3. 群眾文化日益紅火。在政府扶持和社會各界支援的創新服務和典型示範引領下,我縣農村文化蓬勃發展,已經成為了新時期農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一是節日文化活動豐富多彩。特別是春節、元宵節、元旦、國慶等重大節慶日,我縣各鄉鎮都要舉辦各種各樣的群眾文化活動,基本上做到了縣城有活動,鄉鎮鬧紅火,且內容日漸豐富,形式日漸多樣,規模日漸巨集大;消夏廣場文藝晚會好戲連臺。__年的消夏廣場文藝晚會歷時兩個月,不僅為各行各業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普及國家法律法規、文化科技衛生知識,展示在三個文明建設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先進英模事蹟,樹立行業形象等方面搭建了平臺,也極大地豐富活躍了城鄉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二是積級培訓,強化農村文化隊伍體系。針對農村文化生活貧乏,文化隊伍弱化和農村群眾文化消費需求強烈的現狀,建立農村文化骨幹培訓網路,經常開展文藝輔導和培訓,不斷提高農村文化幹部思想素質和業務水平;鼓勵和吸引優秀人才到農村基層文化機構工作;組建了10幾支多支民間藝術表演隊伍,為繁榮農村文化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三是農民文化異彩紛呈。隨著近年來各級政府對農村文化的重視和扶持,各地湧現出了多個讀書、音樂、攝影、剪紙、花卉種植等特色文化戶,這些農村特色文化戶為我縣農村文化建設樹立了新典型,注入了新活力。

二、農村文化建設存在困難問題及原因

(一)經費投入不足,基礎設施薄弱

近年來,雖然我縣的文化事業經費總量有所增加,但佔財政總支出的比例並沒有隨著財力的增長而增長。各級政府文化財政支出增長速度明顯低於政府財政收入增長速度、文化事業投入橫向比遠低於衛生和教育事業投入、農村文化事業投入又遠低於城市文化事業投入是長期以來的普遍現象。國家要求市、縣建立的各項專項經費基本上因財力問題或其他原因而落實不了;由於國家缺少剛性政策支援,加之地方經濟發展滯後,農村文化事業的投入較少,縣財政直接投入鄉鎮的文化事業經費微乎其微。由於經費緊缺,農村文化單位的活動經費也難以得到充分保障,尤其是部分貧困地區,文化活動經費幾乎為零,甚至連文化工作人員的工資都無法開支,致使許多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級文化活動室無法正常開展工作。按照《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中辦發[__]21號)精神,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要納入城鄉建設的總體規劃,要對文化設施建設用地無償劃撥。從調研情況來看,各鄉鎮普遍存在文化設施建設土地批覆、劃撥困難的情況,致使部分鄉鎮的文化設施建設處於有錢無地、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

(二)工作隊伍素質不高,管理體制不順

一是文化專幹整體素質偏低,業務技能不適應崗位要求。這些文化專幹有些是上世紀80年代初從事文化工作的,學歷偏低、文化專業素質偏低,對各項現代技術特別是網路資訊科技的掌握尤其欠缺。二是農村文化隊伍不穩定。從事農村文化工作位虛薪低無法解決編制問題,無法評專業職稱,也沒有提拔晉升的機會,導致廣大文化專幹工作積極性不高,幹勁不足,人才流失現象時有發生。部分文化站工作人員的工資長期得不到保障,養老保險等待遇保障更是無從談起,嚴重影響了工作積極性。三是文化隊伍缺乏指導,疏於培訓。因為缺少培訓和業務學習,部分人員雖然從事文化工作多年,但業務管理能力和專業知識缺乏,很多鄉鎮文化站活動中涉及戲劇、曲藝、舞蹈、音樂、書畫技能輔導領域漸成弱項。四是農村文化隊伍建設缺乏有效激勵。特別是正在發展的農民業餘文藝團體,隊伍建設和發展面臨較大困難,缺乏經費支援,音響、樂器等基本裝置嚴重缺乏,演出收入難以彌補活動開支,且相當一部分文藝隊伍年齡老化嚴重,人員青黃不接;缺乏激勵機制和政府扶持,發展後勁不足,一些文藝隊伍面臨消亡的危險。

(三)發展不平衡,群眾文化生活差距大

文化底蘊不同,經濟發展不平衡,領導認識程度不一,導致了文化建設存在差距。文化底蘊厚,經濟條件好,領導認識到位的地方,文化建設就相對搞得好,相對比較豐富。文化底蘊薄,經濟條件差,特別是有的地方,領導存在經濟發展是硬指標,文化建設是軟任務的模糊觀念,工作中,對文化建設說起來重要,幹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忽視了文化工作,群眾文化生活就較為貧乏。據調查,一些經濟落後、地處偏遠的農戶看書難、看戲難、看電視難的問題不同程度地存在。

(四)民間文藝隊伍不穩定,開展活動難度大

民間文藝隊伍是農村開展文化活動的有生力量,近些年,農村多數有文化知識和文藝才能的人員外出務工,組織民間文藝隊伍缺乏人才保障。目前,全縣有 6個鎮組建民間文藝隊伍 60支,近1000 人。民間文藝隊伍組成人員無待遇,不從屬於有關部門管理,人員隨意流動,隊伍不穩定,給農村開展文化宣傳、文藝活動帶來一定困難。

(五)農村文化消費意識不強,群眾文化生活貧乏

受傳統消費觀念影響,多數群眾在經濟支出中存在量入為出和無債一身輕的消費觀念,在文化娛樂方面消費比例低,有錢寧願儲蓄,一生的花費主要集中在建房、婚喪嫁娶、子女上學和看病就醫等幾件大事上,不願花錢購買報刊書籍、電視裝置和用於其他文化娛樂上,認為能夠吃飽穿暖就行了,不追求文化生活。重物質消費輕精神消費,導致了文化生活貧乏,給農村文化建設帶來一定難度。

三、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對策措施

(一)提高認識,加強對農村文化工作的領導

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農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務,豐富農民群眾文化生活,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任務。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提高認識,明確目標,加強領導,加大管理和指導力度。按照黨的__大提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要求,明確加強農村文化隊伍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網路服務建設和活動載體建設的長遠目標和任務,將發展經濟和文化建設有機統一,將鄉村文化事業發展納入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納入黨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納入財政支出預算,納入工作業績考核,積極構建`充滿活力,獨具特色的農村文化建設格局,促進農村公共文化事業發展,推進我縣新農村建設。

(二)加大投入,加快和完善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

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是發展農村文化事業的關鍵,是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物質載體,其建設水平決定著群眾的參與程度,同時也影響農村文化的效果發揮。要採取向上爭、本縣投、民間吸等多渠道籌措資金,形成國家、集體和個體共辦文化的新格局,實行文化建設社會化,文化服務有償化。在向上級爭取投入的基礎上,縣、鄉財政要將文化建設經費列入財政預算,每年用一定比例的資金用於農村文化基礎設施裝置建設和文體活動補助。同時,動員社會力量投資農村文化事業,形成產業,實行有償服務。

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裝置建設,要堅持以鄉鎮為依託,以村為重點,以村民小組為基礎,以戶為物件,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網路,實現一鄉鎮一中心(文化中心),一行政村一室(綜合文化室),一自然村一院(農家文化大院)。鄉鎮文化中心應包括影劇院、圖書室、書畫室、多媒體室、乒乓室、檯球室等多功能用房和籃球場、網球場和門球場等室外活動場地。村綜合文化室應包括圖書室、娛樂室和球場。鄉村文化中心(室)應相應配備電腦、電視、音響、攝像機、照像機等文體器材和一定數量的圖書。農家文化大院應有圖書、電視、電腦、娛樂器具、體育器材和室外活動場地。同時,要充分利用本地資源,發揮農村中國小在開展農村文化活動方面的作用,在不影響學校正常教學活動的前提下,提倡將學校的圖書室、體育器材和活動場地等設施裝置定時向廣大農民群眾開放。

(三)強化管理,建立和完善農村文化隊伍管理體制

農村文化隊伍建設是發展農村文化事業的根本,是農村文化軟體建設的主體,其素質高低決定著群眾文化生活的繁榮程度,同時也影響著農民群眾的文化取向。我縣農村文化隊伍的現狀是數量不足,素質不高,管理體制不順,工作效果不佳。在逐步加強硬體建設的基礎上,必須加強農村文化隊伍建設,理順關係,加強管理,才能搞好農村文化工作。一是要按編職數配齊配強鄉鎮文化站人員,明確村文化室兼職人員,並考慮適當工作報酬。二是努力提高鄉村文化隊伍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在要求其自我學習,自我提高的基礎上,採取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的方式加強業務培訓,提升素質,提高履職能力。三是進行管理體制改革,鄉鎮文化站人財物上劃縣主管部門直接管理,鄉鎮黨委政府協助管理,人員調配流動和工作安排鬚經主管部門同意,以保證隊伍穩定、素質提高和工作專一。四是對農村文化工作機構制定工作目標,明確工作任務,縣鄉村一級對一級負責,工作效率與待遇掛鉤,實行考核,嚴格獎懲。五是對農村民間文化團體加強引導,加強管理,鼓勵和支援其開展文化活動,力所能及地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和問題。六是加強對我縣文化產業的扶持力度,加大經費投入,增加人員編制,以利於送戲下鄉質量提高,數量增加,豐富農村文化生活。七是加強我縣文化執法隊伍建設,文化執法大隊應對農村文化經營活動加強監管,使其健康有序發展。

(四)開拓創新,豐富農村文化生活載體

文化生活是農民群眾精神寄託的有效載體,其豐富與否,決定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思想陣地在農村的鞏固程度,影響著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的需求。一是縣、鄉要繼續搞好送戲、送電影、送科技知識下鄉活動,提高群眾的文化科技知識。二是要進一步發揮傳統文化載體作用,適時組織開展球類、棋類、牌類等比賽活動和龍燈舞、戲曲歌舞等表演活動,讓群眾多參與,多受益。三是積極培育自發性的群眾文化團體,加強對農村文藝積極分子、骨幹的培訓,提高他們的組織能力和業務水平,利用文化團體和文藝骨幹較好的文化藝術基礎和社會影響,豐富當地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四是鼓勵支援開展民間文化活動,使農民群眾廣泛參與,通過豐富多彩的文體節目表演自娛自樂。五是挖掘特色,以文化活動為載體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六是加強對民間傳說、民間歌舞、民風民俗等非物質文化的發掘、保護和利用,使其在農村文化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七是建立文明村組、文明示範戶和農家文化大院,現暫無條件建設農家文化大院的村,應首先建好農家書室,切實解決農民讀書難、看報難的問題。引導廣大農民崇尚科學,破除迷信,掃黃打非,禁賭禁毒,限煙限酒,節儉辦事,移風易俗,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風尚。使農村文化建設在促進農村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五)加強引導,改變農民群眾文化消費觀念

精神生活是人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生活寓於精神生活之中,隨著經濟的發展,物質生活的改善,文化生活也應隨之提高。但農村部分群眾知識淺薄,觀念落後,對文化生活沒有認識,沒有追求,沒有參與,沒有投入。縣鄉村要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宣傳活動和娛樂活動,加強引導,使廣大農民群眾從中得樂,從中受益,認識到怎樣生活才是美好、豐富、幸福的人生。激發他們的熱情,使他們逐步改變傳統消費觀念,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購買書刊電視和其它文化用品,參與文體活動。以構建一個人人蔘與、人人受益的大文化社會,促進農村小康社會建設。

文化自調查報告篇3

一、調查目的

我們日照綠茶特別有名,被譽為“江北第一茶”。日照綠茶具有獨特的品質和口味,好多人都喜歡日照綠茶。還因為我爸爸媽媽非常喜歡喝日照綠茶,他們每天在家都喝功夫茶,受他們的影響,我也開始喝茶了。我想調查研究一下我們日照綠茶的歷史淵源、製作工藝及品質特徵。

二、調查人員

劉涵日、爸爸和媽媽

三、調查內容

調查研究一下我們日照綠茶的歷史淵源、製作工藝及品質特徵。

四、調查方法

1、親自到茶廠體驗瞭解詢問;

2、 網上搜集資料。

五、調查過程

1、歷史淵源日照種茶始於何時,已不可考。據傳日照城北的河山頂峰上有古茶樹一株,因生於懸崖之上,高不可攀,無人敢登峰採摘,唯拾其落葉,或拋石擊葉,用開水衝飲,不僅可明目提神,還可治腹疼,有奇效。

2、製作工藝日照綠茶的製作工藝十分複雜,包括採茶、攤涼、殺青、揉捻、搓團提毫、烘乾等工藝。採茶、攤涼要求採摘必須精細,大小均勻一致,不採雨水葉、病蟲葉等,然後用竹簍裝盛,禁用各種袋裝,以防鮮葉紅變和悶熟。進廠後抖鬆攤放3-4個小時,鮮葉開始透髮香氣即開始加工。殺青採用殺青機或人工殺青,使葉失水35%到37%之間,然後攤涼。揉捻採用揉捻機,輕揉不加壓,時間3-5分鐘,揉捻時間過長,易出現茶汁外溢,影響色澤和顯毫。搓團提毫採用手工操作,這是一項技術活,憑技術工人經驗調節,邊搓團,邊解塊散熱,搓至條形捲曲,茸毫顯露,乾燥達80%即可。最後一道工序是烘乾,用烘乾機邊翻邊抖動,直至乾燥,烘至含水量6%就完成了。

3、品質特徵日照綠茶湯色黃綠明亮,慄香濃郁、回味甘醇,葉片厚、香氣高、耐沖泡。日照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茶樹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和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專家稱日照綠茶的營養價值高於其它同類產品。綠茶不僅是一種健康飲品,它還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常飲綠茶,可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提神健胃,降壓利尿,消食醒酒,防癌抗輻射,減肥美容,延年益壽。電腦一族每天喝些綠茶,能防電腦輻射,而且對面板也很好。日照綠茶分為春茶、夏茶和秋茶,春茶是綠茶中的極品,特別是開春採摘的第一批更上極品中的極品,價格非常昂貴。日照綠茶已被列入山東地理標誌品牌,聖谷山、雪青、浮來青、碧波、旭光、莒國翠6個綠茶品牌,獲得了地理標誌產品稱號,獲准使用專用標誌。

六、調查結果

通過調查,我對我們家鄉的綠茶有了更多的瞭解,我要讓更多的人瞭解日照綠茶,多喝日照綠茶,讓日照綠茶更加有名。

文化自調查報告篇4

一、調查物件:

本村村民

二、調查方法:

聊天

三、調查地點:

自己家,村民家

四、調查時間:

春節期間

五、調查人:

李玲玲、房子雯、王泓力等

六、調查準備:

筆、信紙、照相機

七、調查經過:

1.上網瞭解並蒐集圖片,較全面地瞭解與新年有關的知識。

2.訪問附近的街坊、親戚朋友,學會收集整理資料並根據資料進行分析問題。

3.瞭解當地春節習俗,並寫下詳細的調查記錄。

4.最後總結資料,說出自己的研究所得和調查結果。

八、春節的起源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凶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七年級,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裡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臘燭還發著餘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七年級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2、春節的習俗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有掃塵、貼春聯、包餃子、吃年夜飯、除夕守歲、放鞭炮、發壓歲錢、拜年等傳統習俗。

3、家鄉的春節

在家鄉,除夕貼春聯,晚上全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飯、看春晚、我們孩子就放煙花,快快樂樂的迎接新年。

老話兒說得好“七年級八年級滿街走。”除夕夜後,就是大年七年級,人們穿好新衣,清晨來來往往的拜年人絡繹不絕。大街小巷都是拜年聲,小輩給長輩拜年,不光小孩,就連老人的臉上都洋溢著燦爛笑容。大年七年級吃餃子象徵了團圓和福氣。主婦在包餃子的時候會在餃子裡放硬幣,誰要是吃到了就是最有福氣的人。吃完餃子人們都各自出門拜年,給壓歲錢,街上還會有一些奶奶們跳舞、扭秧歌,此刻,就是我們最開心的時刻。

九、調查結果:

春節對於每個中國人來說都是很重要的一個節日通過這次的關於濰坊春節習俗的調查我對春節習俗的由來和演變也有了更新一步的瞭解。感受我們節日悠久的歷史,人們在過年時的開心,加強了過年的味道。經過調查,我們發現當地很多的春節習俗儘管在形式上有了不少變化,但大致上都是在春節討個大吉大利的好彩頭,為新的一年做個好的開始,寄託了人們對將來的希望,對更加美好的生活的憧憬。

十、我的思考:

我們可以通過本次調查活動讓更多的同學瞭解春節文化,珍惜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領略中國文化魅力,讓我們更加熱愛我們的節日,發揚我們的傳統節日。春節是中國最傳統,最隆重的節日,象徵著美好、幸福。是新的一年的開始。由於時代的發展,很多傳統的舊習俗也有了新的變化。但不管生活變得多麼現代化,春節依然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我希望中華民族的傳統的璀璨文化可以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文化自調查報告篇5

調查目的:

向家人詢問過年禮儀,更好地瞭解到中國的春節有哪些傳統習俗。

調查物件:

媽媽

調查方法:

親自詢問家長,並用記錄本,記錄下來。

調查過程:

轉眼間春節到啦!春節是我國最古老的一個節日,春節都有什麼習俗呢?我懷著濃濃的好奇心來到媽媽身邊問:“媽媽,過年都有什麼習俗呀?媽媽笑著說:過年的習俗有很多,比如說包餃子吃年夜飯、拜年,貼窗花……

今天我就給你講講貼春聯放煙花的故事吧。傳說古代有一頭叫年的怪獸,它非常凶猛,頭上還長著許多觸角而且還會吃人所以村子裡面的人為了躲避年總會在過年時跑到深山上躲避怪獸。而這一年除夕,有個老乞丐來到這裡所有人都慌慌忙忙的跑到山上只有村東頭的一位老奶奶給了這位乞丐一些東西吃,老乞丐說老奶奶只要你讓我在你家住一晚,保準會讓年嚇跑。老奶奶以為他精神失常了,便不再管它跑到山上去了。

過了一會兒,年來啦!他發現村東頭那位老奶奶家屋裡燈火通明,門上還貼著一張大紅紙年來到他們家後院子裡響起了噼裡啪啦的聲音,年嚇得心驚膽戰,這時老乞丐穿著紅色的衣服,把門推開哈哈大笑。年見啦就趕快逃走,再也不敢來到這裡啦!

原來,年最怕的就是紅色,火光和炸響,後來,人們就會在過年時,貼春聯,放煙花。這就是過年時貼春聯和放煙花的由來”聽完媽媽講後,我恍然大悟。

調查總結:

這次調查讓我不僅知道了,過年時人們會包餃子、吃年夜飯、拜年還讓我懂得了貼春聯,放煙花的由來,這次調查,真是讓我受益匪淺!

文化自調查報告篇6

一、前言:瞭解春節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永珍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穫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春節,是農曆正月七年級,又稱陰曆年,俗稱“過年”。

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別稱是過年。在過去的.傳說裡,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像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要用鞭炮轟,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二、內容:春節習俗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小年——臘月二十三

北方的“年”是從臘月二十三開始的。小年的前幾天,家家打掃房屋,意為不讓灶王爺把土帶走。

小年也叫祭灶節。祭灶,即祭送灶神昇天。據民間傳說,灶王爺本是天上的一顆星宿,因為犯了過錯,被玉皇大帝貶謫到了人間,當上了“東廚司令”。他端坐在各家各戶的廚灶中間,記錄人們怎樣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告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

●“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

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殺豬,當然是殺自家養的豬;割肉,是指沒養豬的人到集市上去買過年吃的肉。

●“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題寫桃符”

所謂貼花花,就是張貼年畫、春聯和窗花。貼春聯的習俗源於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典術》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厭服邪氣者也。”到了五代時,後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學,也每年都命人題寫桃符,成為後世春聯之濫觴。後來,造紙術問世,才出現了以紅紙代替桃木的張貼春聯習俗。

●“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

對於祖先的祭拜,在我國由來已久。大多數地區在二十九日早晨請祖。

●“大年三十是除夕”

指中國及其他漢文化圈地區的農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晚上,一般這一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北方人包餃子,餃子形似“元寶”,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

●大年七年級,開門炮仗

大年七年級早晨,家家戶戶開門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紅炮竹,即保證爆炸以後,紅的紙屑能夠遍地鋪滿,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象徵新年的日子紅紅火火。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這時滿院瑞氣,喜氣洋洋,這就是“開門爆竹”一說。而且滿院的爆竹碎紅是不能掃的。如果非要掃,必須從屋子周圍掃到中央,這稱為“聚財掃”,據說這樣才可以聚集財氣。同時,這一天,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

●年八年級,媳婦回孃家

農曆正月八年級九年級,是出嫁女兒回孃家的日子,依照古時習俗,女子無故不得擅自回孃家,所以這一天孃家的兄弟必須前往男家迎接,邀請姊妹們回孃家聚會,一頓家宴之後,再回家探親。但這一道手續在現代已簡化成了電話邀請。

●年九年級,呆一天

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希望避免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

●年初四,接神遲

俗話說“送神早,接神遲”,所以送神要在大清早,接神卻在下午四點左右。家家戶戶備牲禮果菜,並焚香、燒紙、放鞭炮以示恭敬。

●年初五,趕窮無●正月十五——元宵節

元宵節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有觀燈等習俗,故又稱燈節。

三、結尾:春節的意義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日子,也是親朋好友團聚的日子,在這一傳統節日期間,人們祭奠祖先,除舊佈新,祈求豐年,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文化自調查報告篇7

一、調查報告的原因:

寒假期間,我隨家人過了一個祥和快樂的春節,在過春節時,發現了一些風俗習慣,在中國人的過年習俗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過年的習俗又是怎樣來的呢?我帶著疑問走訪了村裡的知名老人。

二、調查報告的內容:

通過走訪調查瞭解到:春節,代表了新的一年的開始;春節,意味著新春的到來,是美好的象徵。周而復始的過著春節,可為什麼要過春節呢?相傳,古時候有個吃人的怪物叫“年”。“年”每隔365天就會出來吃人。有一個聰明的小孩想了一個辦法:他讓人們在門前貼上紅對聯,掛上紅燈籠,並放鞭炮。“年”被嚇跑回湖裡。從此,人們每年都貼對聯,掛燈籠,放鞭炮。“年”從此再也不敢出來了。所以人們第二天都會穿上新衣服,走家串巷去拜年,見到了人都會說“過年好”。這個習俗也就被傳了下來。直到今天,人們仍會說“過年好”。

春節,人們都會在一起吃團圓飯,無論多遠,也都會想方設法趕回家。臘月二十九,人們就開始忙著貼對聯、“福”字、掛門錢。把“福”倒過來貼,有“福到了”的意思。大年三十,女人們就忙著包餃子,男人們就去“上墳” 。“上墳”意味著想讓死去的親人也感受到新年的氣息,同時也表達了晚輩對已故親人的懷念與孝敬。

年三十晚上吃餃子成為中華民族不可缺少的習俗。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去“招財進寶”之意;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裡,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裡的祈望。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塊、花生、棗、栗子等包進餡裡。吃到金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春節,長輩會給晚輩們一些壓歲錢,意味著給晚輩們添歲,也寄託著長輩對晚輩的愛與期望;七年級的餃子八年級的面,九年級還得串親戚。人們會從大年八年級走親戚,串朋友,有的一直串到初九或初十。人們交流過去一年的得與失,為新的一年繪新譜。……….

三、調查報告的總結

春節的習俗來源已久,在中國民族流傳了上下幾千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望“春節習俗”在中國大地上發揚光大。

文化自調查報告篇8

這是一份來自崇左市政協調研組的調研結果報告。主要分以下幾點進行闡述:

一、 我市壯族歌圩文化的歷史、規模、特點及社會功能

1. 我市壯族歌圩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歌圩,是壯族群眾在特定的時間、地點舉行的節日性聚會,它是以對歌為主體的民俗活動。在我市境內,有稱歌坡儂垌隴峒富坡旦圩 巷單等多種稱呼。我市的歌圩文化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戰國時期,在以寧明花山岩畫為代表的左江巖畫中,就以粗獷有力、樸素生動的筆調,表現了先秦壯族人民聚會歡歌狂舞慶祝勝利的熱烈場面。我市壯族歌圩習俗的漢記載最早見於南朝,其中,清道光年間龍州舉人黎中產就寫有歲歲歌圩四月中,聚歡白叟與黃童的詩句。每年春秋兩季是我市壯族歌圩最盛行的時節,人們特別是年輕人穿上節日的盛裝,雲集于山腳、水邊,或匯合於城廂村寨,或簇擁於指定的會場,方圓幾十裡成千上萬的男女老少都來參加,人山人海,熱鬧非凡。隨著歌圩文化的流傳、演變,壯族歌圩成為壯族人們相互接觸、交流思想、傳播知識、增進友誼的娛樂 場所。

2. 我市壯族歌圩數量多、規模大且分佈廣。

我市是壯族聚居區,壯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8.38%,是廣西壯族人口最集中、壯族人口占總人口比例最高的地級市,人稱中國壯都。自古以來,我市壯族人民素以善唱山歌而聞名於世,被譽為歌的海洋、山歌的故鄉。各地有各種不同形式的歌圩流傳,數量多、規模大且分佈廣。下面是調研組瞭解到的我市_年壯族歌圩情況的資料,列表如下:

從統計表看,全市共有各類歌圩點349個,分佈在全市的57個鄉鎮254個(社群)屯,可謂壯鄉到處有歌圩。歌圩的活動時間主要在每年1—4月份新春季節和8—10月秋收季節。活動規模在1000人以下的佔38.6%,1000—10000人的約佔57%,10000人以上的約佔4%。大新縣下雷霜降歌圩、天等縣向都霜降歌圩、寧明縣納利坡花炮節、龍州縣伏波誕、江州區左州金山節、壺關歌坡等均超過3萬人。

3. 我市壯族歌圩活動豐富、民族特色鮮明。

一是歌圩中傳歌擇偶、繡球傳情最具壯族文化魅力。原生態的歌圩中最熱烈、最吸引的是對唱山歌、拋繡球活動。姑娘小夥們發揮各自的想象力開展情歌對唱,以歌談情、挑選意中人,最後姑娘們把繡球拋向她看中的小夥子,如果他中意,便能把禮品綁在繡球上,拋還女方,五顏六色的繡球來回飛舞,這是我市歌圩中 最有詩意、最具魅力的活動。

二是歌圩中飽含豐富情感的山歌對唱,美妙動聽,耐人尋味。山歌調雖然是基本固定 的,但它能表現不同的思想感情。演唱方法為獨唱、重唱、領唱、合唱等方式,無論是支聲式、和聲式或者復調式,都豐富多彩,別具一格。其中,高亢激昂的大新高腔山歌、多情浪漫的寧明明江山歌、朗朗上口的天等西部山歌、神奇飄逸的龍州山歌等尤為動聽,具有令人回味無窮、歎為觀止的比喻美、比興美;一揮而就、出 口成章的流暢美;整齊嚴謹、朗朗上口的辭藻美和押韻美。很多山歌已經成為現代的民族文化經典作品,世代流傳,久盛不衰。

三是歌圩中的民族傳統體育競技專案多、趣味濃。在我市歌圩中,搶花炮、打陀螺、賽龍舟、打尺子、掰手腕、打扁擔、壯拳表演等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是必不可少的,現在仍保留較完整的有30多種,其中壯拳在許多地方已失傳,只有龍州一帶還有傳人,被稱為壯族一絕。仍廣泛盛行的搶花炮專案堪稱民族體育的經典,有東方橄欖球的美稱。全市目前有6個歌圩是逢圩必有搶花炮。賽龍舟也是我市壯族歌圩的傳統專案,在扶綏縣的龍頭鄉鳳莊村、江州區的馱盧鎮、龍州縣的上金鄉可謂年年歌圩賽龍舟。現在的壯族歌圩還增添了籃球、足球、氣排球賽等體育專案。

四是歌圩中的祭祀、法事等原生態民俗活動最具民族特色。各種祭祀、祭祖儀式、祈福水源的法事往往最能吸引人的不僅是這些活動充滿神祕的民族和宗教色彩,而且也是壯族人民的信仰和精神寄託的一種方式,更是一種凝聚族人人心的途徑。現在的歌圩裡仍有32%儲存有這種原生態的民俗活動。

五是歌圩中的民間藝術大放異彩。歌圩中,還有賀茶歌、春牛舞、師(道)公舞、麒麟舞、慶豐年、彩調劇等豐富多彩的民族器樂、歌舞、戲曲文藝節目,這些節 目歷經數百年的傳承和發展,有的已經成為世界民族藝術的瑰寶。比如龍州的彈天琴唱天謠,壯話稱為鼎叮的天琴靈巧輕便,為左江流域壯族最有特色的一種古 老彈撥器,音色圓潤明亮,尤其是伴著壯族方言的演唱,清新、幽雅,又富於神祕色彩。在_年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上,壯族天琴的一曲《唱天謠》一炮打響後,應邀參加國內外各種文化藝術活動,遠赴歐洲奧地利薩爾茨堡、德國漢堡演出,古老的天琴藝術走出了國門,奔向世界藝術殿堂。

4. 我市壯族歌圩社會功能多、價值高

一是宣傳教育的功能。歌圩的各種活動所反映的思想內容大多是比較客觀的壯民族生活,其藝術手段和表現形式都是壯族人民自己所熟悉的,它能夠感染人、鼓舞 人,具有宣傳教育的作用。通過山歌演唱、文藝表演等形式,把傳統民族文化與各種國策民規宣傳相結合,使各族群眾在歌圩活動中受到國家政策法規的教育。

二是文化傳播、陶冶情操的功能。歌圩是集各種壯族文化為一體的綜合性活動。人們自願參與,自娛自樂,在輕鬆愉快的活動中陶冶情操。同時,歌圩蘊含豐富的 民族事象及祖輩積累起來的生產經驗、勞動技能和生活知識等,在歌圩中用方言把民族文化口口相傳,世代傳承,是傳播壯族文化的有效途徑。

三是人際交往、促進和諧的功能。由於地理環境所致,左江流域壯族人們居住分散,而約定俗成的歌圩給人們提供了這個機會,人們不約而同前來參與,認識不認識的人在歌圩的氣氛中,通過對歌或其他方式來互相溝通感情,交流經驗,以此來增進了解和友誼,協調關係,促進和諧。

四是凝聚人心、民族團結的功能。共同的語言,共同心理特徵和共同的習俗使人們產生強烈的親近感和認同感。而歌圩這一傳統的民族盛會正是壯族人們共同意識 的反映。歌圩裡,人們會穿上本民族特色的服裝,使用本民族語言交流,嘗本民族特色的飲食,開展本民族特色的文體活動,增進民族感情。同時,趕來參加歌圩的兄弟民族,與壯族人們同歡共樂,加深彼此的情誼和團結。

五是商品薈萃、繁榮市場的功能。古時的歌圩,姑娘們做新裝、縫繡球、納布鞋;小夥子們購買頭巾、梳子、絨繩新線;家長們則準備五色糯米飯、棕粑、備好酒菜。歌圩日各種商品琳琅滿目,應有盡有。現在的歌圩仍以它特有的方式刺激城鄉經濟的供需兩旺。大的歌圩,商品交易額達600—800萬元。

二、 我市傳承和發展壯族歌圩文化的措施及成效

新建市以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保護和傳承壯族歌圩文化,加大工作力度,採取各種有效措施,保護和傳承我市的歌圩文化,並取得明顯的效果。

1. 搶救性挖掘整理壯族歌圩文化。組織了民族、文化、文史等部門人員及老民間山歌手等,開展民間文學三套整合的蒐集編撰工作,其中的《民間歌謠集》共收錄壯族山歌近4000首,系統地彙集了全市壯族山歌的各種唱法唱腔。編印了《崇左壯族山歌集》。還把山歌資料拍攝整理,錄製成光碟,有效地搶救和保護壯族山歌文化。

2. 開展節慶壯族山歌賽會,利用崇左市花山文化藝術節、崇左(德天)邊關國際旅遊節、中越邊關(憑祥)國際文化旅遊節、天等指天椒節、扶綏縣文化旅遊美食節、龍州天琴藝術節等節慶開展壯族山歌比賽活動,給節慶活動助興,融進歌圩文化元素,將壯族山歌展現給八方來客。

3. 舉辦山歌大賽。從_年以來,我市舉辦了兩屆全市性的壯族山歌大賽,宣傳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法規以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果。今年三月三,由市委、市政府主辦,市文化局、市民委、市群眾藝術館承辦三月三壯族山歌擂臺賽,主題為展示壯族風情,演繹壯族民俗、推進經濟發展。400多名山歌手參賽,分為專業民歌比賽(專業組)和原生態山歌(業餘組)比賽,參賽曲目多為民間歌手原創作品。

4. 讓山歌當好各種宣傳和廣告載體。我市充分發揮山歌強大的宣傳優勢,讓山歌在政策法規宣傳、行業宣傳、企業廣告宣傳或多種重大活動中充當宣傳載體,推動歌圩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在我市首屆壯族山歌大賽中,新創民族政策法規宣傳山歌50首,新農村建設山歌50首。在花山杯鐵路護路法規宣傳山歌賽中創作山歌30多首。大新縣山歌大賽創作廉政建設山歌40多首。市電力、環保、水利、通訊等行業相繼舉辦山歌宣傳活動,創作膾炙人口的廣告宣傳山歌,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行業形象,助推壯族山歌文化發展。

5. 通過廣播電視、網際網路等媒體設定賽歌臺,使壯族山歌更顯現代氣息。據瞭解,去年,網際網路紅豆社群崇左論壇山歌賽歌臺,10天內點選率超過10000人次,回帖數超過3000帖,即興創作山歌超過2500首,論壇版主還評選歌王、歌后、最快嘴、最受歡迎、最熱心觀眾等一系列獎項。

三、 我市壯族歌圩文化傳承和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 因遭禁止,使傳承出現斷裂,極大影響了壯族歌圩文化傳承的完整性。壯族歌圩在古代曾遭封建統治者以有傷風化為由下令禁歌。解放後的四清運動,尤其是 _期間被當做四舊遭到禁止,壯族歌圩由此步入失傳或銷聲匿跡,歌圩文化傳承出現斷裂。直至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歌圩這個民俗文化瑰寶才逐漸復興。

2. 因山歌傳承手段、形式多樣化,使歌圩的誘惑力減弱或變味。如今歌圩 不是傳承山歌文化的唯一場所,因而失去了歌圩原有的誘惑力,有的甚至出現了變味。有些地方因交通不便變成無圩無歌,有些地方以喝酒會友為主變成有圩無歌;有些地方是有歌有圩,但多以歌賽的形式帶動群眾性的聚唱活動,吸引力不強;有些地方圩正歌好,這類歌圩主要是有民間得力人士大力挖掘歌圩本色資源,極力恢 復歌圩原有面貌而形成的。這些歌圩不僅有歌有圩,而且比較完整的展現了本地壯族的傳統事象,但此類歌圩目前只佔少數。從以上統計表看,目前仍盛行或半盛行的歌圩有207個,佔59.3%,已經停辦或瀕臨消失的有143個,佔40.7%。

3. 觀 念變化,使壯族歌圩作用逐漸縮小,面臨發展尷尬。雖然歌也是一種知識,一種智慧,但更多地限於娛樂、消遣。現代人認為歌圩不是唯一的娛樂消遣方式,加上大多數壯族人聽不懂壯語山歌,因此對山歌的熱情變淡了,歌圩活動的主角由年輕人變為中老年人,歌圩的作用也不是倚歌擇偶或是祈福豐收的重要方式了,那種 唱支山歌帶妹回的情景已成昨天的記憶。

4. 民間文藝傳人的缺失,使壯族歌圩 難以迴歸本色。由於打工潮的影響,壯鄉大量的年輕人出去打工,廣大農村只剩下留守老人和兒童,山歌無人唱,歌師無處傳。過去歌圩場上稍微識的人幾乎每人手都會有一本書或數本用古壯抄寫的歌書。後來歌圩被當作封資修的產物禁止,歌書已殘缺不全,使得人們沒歌可唱。許多作為學歌、唱歌、編歌的山歌傳習館已 不復存在。歌圩逐漸恢復後,由於許多優秀的老歌手和壯族民間文藝的傳承人逐漸逝去,許多歌圩文化慢慢地從全民性轉變成為少數人的專利,許多優秀的作品 消失在茫茫的曠野間。

5. 缺乏經費使歌圩文化發展步履艱難。壯族歌圩的舉辦方式 是民間自發組織。歌圩這種純粹的公益性文化娛樂活動,沒有產生直接的經濟收益,活動所需經費主要是通過收集善款或向社會各界募捐籌集而來。由於舉辦盛大的節日活動開支很大,籌款不過是杯水車薪,活動費用短缺困擾著歌圩發展的步伐。

四、 傳承和發展我市壯族歌圩文化的建議

壯族歌圩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壯民族文化的寶貴財富和資源優勢。保護和傳承我市壯族歌圩文化,對於實施文化強市戰略,推動我市民族文 化旅遊發展具有重大意義。黨的_大報告指出:要加強對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護,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我們要按照中 央、國務院和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部署和要求,高度重視,因勢利導,切實保護、傳承和發展好我市壯族歌圩文化瑰寶。下面提出幾點建議:

(一)強化三個結合,加快推進我市壯族歌圩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1. 政 府組織與群眾自發相結合,整合社會各方面力量,推動歌圩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壯族歌圩,是一種群眾性的傳統民族文化活動形式,動員廣大群眾參與是歌圩活動健康發展的基礎。應通過政府組織引導,激發群眾參與的熱情。建議政府成立一個由文化行政部門牽頭,規劃、住建、民族、旅遊、財政等部門領導參加的組織機構, 組織和領導我市壯族歌圩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工作。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精神,建議用1—2年時間完成《崇左市壯族歌圩保護與開發規劃》,從而建立起搶救保護為基礎、傳承發展為核心、開發利用為目的的比較完備的制度。建議市、縣兩級財政設立專項資金,用於我市壯族歌圩文化的保護與開發利用的規劃設計以及歌圩活動的資金補助。

2. 政 府主導與市場運作相結合,拓展歌圩文化產業發展的路子。堅持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民間參與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成功模式。建議政府積極探索建立富有活力、適合市場經濟規律的歌圩文化管理體系和運營機制,運用市場手段,變歌圩文化資源為資本,調動文化單位、專業人員、民營企業的積極性,鼓勵企業和民間 投資,共同參與我市歌圩文化產業的開發。

3. 歌圩文化資源與旅遊資源開發相結 合,做強做大我市特色文化旅遊產業。把歌圩文化有機地融入旅遊產品的開發研製、經營管理和旅遊服務之中,變歌圩文化為旅遊產品,形成良性的互促互動局面。充分利用中國最美的瀑布—德天、中國天琴之鄉—龍州、古駱越文明之都—寧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憑祥、恐龍故鄉—扶綏等旅遊品牌,作為 推動我市壯族歌圩文化傳承的載體,融入壯族文化元素,提升歌圩文化的魅力。

(二)實施三大思路,打造我市壯族歌圩文化品牌

1. 以大思路打造壯族傳統精品歌圩。把全市各地零散歌圩點整合起來,做大傳統歌圩規模。每個縣(市、區)集中力量重點打造2—3個 傳統歌圩節,形成自己的品牌傳統歌圩。扶綏縣可打造渠黎新安三姐歌坡節、渠舊壯族歌節;大新縣可打造下雷霜降歌圩、寶圩觀音誕;天等可打造向都霜降歌 圩、福新壯族歌圩;寧明可打造納利花炮節、峙浪橋公母歌坡;龍州可打造金龍儂侗節、龍州伏波誕;憑祥可打造武聖功廟會、中越歌圩節;江州區可打造左州金山節、太平壺關歌圩等經典歌圩。各鄉鎮、村傳統的歌圩節,政府要加以引導,並適當給予一定的經費補助,延伸和增強歌圩節的生命力。

2. 以 大手筆將現有節慶活動打造成新興壯族歌圩。對現有的崇左(德天)邊關國際旅遊節、中國—東盟指天椒節、崇左(寧明)花山文化藝術節、龍州天琴藝術節、扶綏 文化旅遊美食節、中越邊關(憑祥)國際文化旅遊節等節慶活動進行民俗文化包裝,融進民俗文化元素,提高壯民族文化在節慶活動中的含量,打造成為新興的壯族歌圩,讓古老的民間藝術煥發新的藝術生命力。

3. 以高水準打造專業壯族歌會。建議山歌大賽活動升格為市政府主辦,堅持每年舉辦一次大賽活動,做強做大歌會規模,以更高水準和更大層面包裝打造專業壯族山歌大賽,推動壯族歌圩文化上新水平,創出歌會大品牌。

(三)採取四個一辦法,營造我市歌圩文化發展的大環境

1. 在 大新、憑祥、寧明、江州等重點旅遊景區,建設壯族民族文化一條街。在建設規模中注重民族文化特色和品位,特別是一些標誌性建築要當作壯族文化藝術的精品來設計。街上的各種工農業產品和旅遊的工藝品講求壯族文化含量,突出民族特色和文化品位。街內要開展壯族歌圩及民間民俗活動,體現濃郁的原生態的壯味,讓遊 客有一種想看壯族歌圩,請到壯族民族文化一條街來的感覺。

2. 組織一個壯族 歌圩專題論壇。建議市委、市政府組織舉辦我市壯族歌圩文化論壇,搭建一個學術交流平臺。藉助專家學者的智慧,運用歷史學、民俗學、人類學、社會學、語言學等理論,從定位、策劃、包裝、傳播等方面進行全方位審視,深入研究、探討我市壯族歌圩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展的途徑,打造我市壯族歌圩文化品牌。

3. 開辦一個專題欄目。充分利用影視媒體、平面媒體、網路媒體及各種社會宣傳工具,大力宣傳我市壯族歌圩文化,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在左江日報、崇左新聞網分別開設崇左壯族歌圩專題欄目,崇左電臺開辦唱山歌節目,崇左電視臺每週播放一曲壯族山歌。

4. 利用一個平臺,推介我市歌圩文化。我市處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前沿,中越兩國山水相連,邊民習俗相近,兩國邊民開展的文體活動比較活躍。我們要充分發揮獨特的區位優勢,利用中國—東盟文化交流這個平臺,把我市壯族歌圩文化推介出去,使壯族歌圩從山裡走向全國,走向東盟,提高我市歌圩文化的影響力。

(四)抓好五個環節,培養歌圩文化人才

1. 堅持辦好山歌手培訓班。每個縣(市、區)每年至少舉辦2期山歌手培訓班,重點培養骨幹歌手,尤其要注重培養年青歌手。不僅培養他們會唱山歌,還要培養他們會編山歌、收集整理山歌。文化、民族等部門要把山歌手的培訓工作作為主要業務來抓,確定工作目標任務,確保人員到位、工作到位、經費到位,有實際效果。

2. 以鄉鎮為單位組建山歌隊。隊員中老中青都各佔一定比例,以老帶新。山歌隊作為農村業餘文藝團體,經常組織開展山歌演唱活動,活躍農村文化生活。優秀的壯族山歌傳承人,是我市壯族歌圩文化的寶貴財富,政府要採取積極措施,重點扶持,充分發揮其壯族歌圩文化的挖掘和傳承作用。

3. 組織山歌手到區內壯族歌圩文化較繁榮的地區學習,開展聯誼活動。也可請外地的山歌手到我市進行聯歡,互相交流山歌文化藝術。通過走出去和請進來,使我市的山歌手得到更好的鍛鍊和提高。

4. 成立崇左市壯族山歌協會。對我市壯民族歌圩文化進行全面、系統的挖掘、整理及研究,策劃和組織開展各種歌圩活動,同時抓好歌圩文化人才的培養。

5. 建立壯族民俗文化專業學科。可通過政府協調、高校運作的方式,在廣西民族師範學院設立壯族民俗文化專業,聘任高水平的教師,進行左江流域各種壯族文化、民族體育等方面的研究和教育,不僅為我市培養急需的歌圩文化人才,同時也可以為我市提供壯民族文化發展研究基地,有利於加快推進我市壯族歌圩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標籤: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