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疫情常態化下社群治理調研報告

疫情常態化下社群治理調研報告

疫情常態化下社群治理調研報告

城市社群治理是基層治理的重要環節,關乎黨的執政基礎、社會穩定和人民幸福。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新時代加強城市社群治理指明方向、提供遵循。市委將此項工作擺在重要位置,相繼出臺《關於加強和完善城鄉社群治理的實施意見》、《關於加強**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的意見》、《關於加強社群工作者隊伍專業化建設的意見》等檔案,將社會資源、管理許可權、民生服務下沉,提升全省社群治理水平。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市委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堅持不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關鍵靠社群”作為發力點,組織全市社群迅速投入疫情防控阻擊戰,構築起群防群治的堅強防線,經受住了大戰大考的實際檢驗。

但從當前情況來看,我市疫情防控中社群治理也暴露出一些新問題。為此,專題調研組於今年7月創新開展專題“雲調研”,面向全市發放街道、社群、居民三個層面的電子調查問卷**、**、**份,開展電話訪談**人次,並對相關部門和**個縣(區)進行實地調研,徵集意見建議**項,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總體情況及成效

當前,我市共有社群**個,平均*戶/社群;社群工作者*人,平均*人/社群、*戶/人;社會組織**家,平均*家/社群。2016年以來,我市城市社群建設取得實效,主要體現在:

(一)黨建引領有力。建立黨建網路體系,依託**個社群黨委統籌帶動**個基層黨組織;黨在城市各領域組織覆蓋率達**%,工作覆蓋有效擴大;普遍建立黨建聯席會議制度,街道社群、駐區單位、新興領域黨建融合,全面覆蓋、多方聯動、條塊結合的黨建格局加快形成。

(二)擴權減負有效。實施街道管理體制改革,優化機構設定,

構建起更好服務群眾、簡約精幹的基層組織架構。賦予街道“吹哨”權、“上手”權、“打分”權,建立責任清單、權力清單,街道黨組織“軸心”作用不斷強化。推進社群減負,落實社群事務准入制度,取消與主責主業無關職能,清理**%原需社群開具的各類證明。

(三)服務設施改善。2016年至2019年,逐年加大資金投入,三年間累計下撥社群建設補助資金**萬元,努力改善社群綜合服務設施,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便民服務均得以加強。截至2019年底,全市社群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達**%,提前2年完成目標任務。

(四)社工待遇提高。科學建立薪酬制度體系,按當地最低工資2.5倍左右標準核定社群工作者人均補貼標準,當前平均工資為**元/月,較2016年上調**%。落實基本養老、基本醫療等社會保險,全省均按標準落實補貼。社群工作崗位受關注度提升、吸引力增強,從業人數較2016年增長**%,大專以上學歷者佔比增長**%。

二、疫情防控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問題一:社群黨建基礎不牢

1.黨建網路體系標準不一。儘管各地均建立了黨建網格體系,但是層級設定五花八門。就社群本級來說,**%的受訪社群黨組織系黨支部,**%系黨總支,**%系黨委,直接導致疫情防控力量強弱不均。例如某區構建“街道—社群—小區—網格—樓棟(單元)黨員中心戶”五級組織體系,另一區則推行“街道—社群—網格—樓組”四級組織體系,其他縣(區)也是做法不一,缺乏統一設計。

2.組織覆蓋率仍然不高。儘管較2016年提升了**個百分點,但還有較大空間,新興領域黨建“真空區”依然存在,組織覆蓋基礎不牢導致工作覆蓋效果不好。例如:某縣黨組織覆蓋率僅為**%,在疫情防控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物業行業黨組織覆蓋率僅為**%。

3.黨建融合深度不夠。按《關於加強**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的意見》要求,各級均建立了黨建聯席會議制度,但落實中存在形式主義。例如:問卷反映,**%的受訪社群組織召開過黨建聯席會議,但全年只召開1—2次的佔**%,沒有形成常態化,致使黨建融合深度不夠,在疫情防控中未能形成合力。轄區內黨組織、在職黨員“雙報到”落實效果不佳,大部分只能利用業餘時間參與社群服務,部分只報道不服務,個別的從未報道。

問題二:協同防控力量不足

1.社群統領作用弱。整合轄區內各類資源能力不足,無法調動駐區單位、社會組織、社群居民等多方面積極性,各方或單打獨鬥、或消極應付+甚至有群眾“唱反調”,社群只好唱“獨角戲”。不同社群所擁有的資源也天差地別,有的社群轄區內機關、企事業單位眾多,有的卻寥寥無幾。

2.社群居民參與度低。個別社群居民只在開證明、辦低保時想到社群,對社群認同感、歸屬感弱,不關心公共事務、不參與社群活動,甚至不配合疫情防控。特別是轉入常態化後,長期的封閉管理使居民產生逆反情緒,破壞圍擋、駕車闖卡、出言辱罵等現象頻發。例如,某社群反映,疫情防控初期,有居民不遵守疫情防控規定且向好心勸阻的社群工作者“爆粗口”,社群無奈報警,既寒心又委屈。

3.社會組織發展慢。《**市社群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7—2020)》提出目標,“力爭到2020年,城市社群平均擁有不少於10個社群社會組織”,目前差距較大。城市社會組織較2017年增加**個,增長率為**%,但受訪社群中,**%擁有3個以下社會組織,不能滿足常態化疫情防控和社群治理需要。

問題三:社群資訊化程度偏低

1.資訊化建設方面。**%的受訪社群表示2019年上級指派最多的任務是入戶統計上報資料,但近年來我省社群建設資金投入資訊化建設佔比僅為**%。**%的受訪社群無公共服務綜合資訊平臺,**%無公共網站或微信公眾號,**%無APP或小程式;**%的受訪社群無法與公安、民政、社保等部門共享居民資訊。

資訊化應用方面。一些社群工作者受思維觀念侷限,不願意、不善於利用已有的資訊化手段開展工作,還存在“紙上防疫”、“表格防疫”、“開會防疫”現象。某區反映,在疫情防控期間,有社群靠“手動”登記資料,不但效率低下、準確性差,還耽誤了寶貴的防控時間。

問題四:社工幹部隊伍薄弱

1.從人員數量看,《關於加強社群工作者隊伍專業化建設的意見》規定,“每個社群可按照每300——400戶常住人口配備1名標準核定員額”,全省各市(地)均按“最低槓”配備社群工作者,只能勉強保障社群日常運轉,應對疫情捉襟見肘,特別是卡點人手不足是受訪社群反映最集中的問題,佔比**%。例如:某區反映,作為主城區,實際是按每500戶配備一名,人手本就嚴重不足,在疫情防控初期間除每人普查500戶常住人口外,還要安排專人整理資料、值守卡點、配送物資等,實在有心無力。

2.從隊伍構成看,當前我省社群工作者平均年齡**歲,40歲以上的佔比為**%,;女性佔比**%;大專及以下學歷者佔比**%。社群工作者隊伍“年齡偏大、女性偏多、學歷偏低”特點明顯,此外社群人員身份複雜,在編在崗的、選舉產生的、部門選派的、臨時僱傭的、企業分流的等等,管理難度較大,在疫情防控大戰大考中戰鬥力不足。

3.從專業能力看,社群工作者普遍缺乏疫情防控專業知識和應急處突經驗,**%的受訪社群未參加過應急培訓,應急預案几乎為“擺設”,且平時群眾工作不夠紮實,在疫情防控最吃勁的時期“一團亂麻”。例如:xxx市反映,某社群為協管值守單位提供的居民資訊頻繁調整且前後相差甚遠,讓相關單位無所適從;部分群眾甚至不瞭解社群辦公位置、聯絡方式,造成工作被動。

三、對策及建議

(一)堅持黨建引領社群治理。一是將城市基層黨建擺上重要議事日程,作為“一號工程”由各級書記親自部署推動,全面堅強基層黨組織。二是構建標準統一的黨建網路體系,建議推廣“街道—社群—小區—網格—樓棟”做法。三是築牢社群黨組織堡壘,落實《黨支部標準化規範化建設指導意見》,強化政治功能和政治引領;提升基層黨組織覆蓋率,特別注重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做到應建盡建,努力實現有形覆蓋基礎上的有效覆蓋。

四是推動社群“大黨委”建設,實行街道黨(工)委下設居民區黨委、駐區單位聯合黨委和綜合黨委的“1+3”大工委制,注重加強對轄區內公共衛生服務機構的領導;堅持黨建聯席會議常態化,建立輪值主席制度、反饋評價機制,加快實現黨建深度融合,匯聚常態化疫情防控合力。依託主管部門建立物業等重點行業協會黨委,充分發揮其疫情防控“主力軍”作用。

(二)完善協同防控格局。一是深化擴能減負。下大力氣推動街道管理體制改革,推行“戰區制、主官上、權下放”體制創新,明確街道為基層治理主戰區,黨(工)委書記為總指揮,擁有對轄區內單位協調督辦權、指揮排程權、考核評價權和人員日常管理權、任免建議權,確保疫情防控中“統領的動”。

堅持社群事務准入制度,職責範圍外確需社群協助的,實行有償收費;完善責任清單、權力清單、職責清單,開展社群減負專項行動,使社群在履行抓黨建、抓治理、抓服務主責主業基礎上,“騰出手腳”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

二是發動居民自治。緊緊依靠人民加強社群治理,暢通民意表達渠道,推進居務公開,實行居民參與疫情防控、社群治理積分制,充分調動居民自治積極性。三是發展社會組織。建設社會組織孵化中心和綜合服務平臺,鼓勵社會組織規模化、專業化、市場化發展,助推社會組織參與疫情防控和社群治理。

(三)推進治理手段現代化。一是加大社群資訊化建設投入,加快建設公共服務綜合資訊平臺,健全相關協調機制,明確民政、發改、工信、公安、財政等部門責任和任務,引導社會資本和社會力量參與,實現“一號申請、一窗受理、一網通辦。特別是要建強資料採集模組,推動資料採集智慧化、使用共享化、分析全面化、服務常態化、應急精準化,依託資訊化手段為社群減輕負擔。二是做好資訊化應用普及。強化社群工作者應用資訊化手段開展工作的意識和能力,利用好微信群、小程式等便捷簡易的線上方式。同時要加強已有的各類資訊化推廣普及,使居民線上諮詢問題、反映情況、辦理事項,靠資訊化手段提升治理效能。

(四)加強社群工作者隊伍建設。一是選優配社群隊伍。拓寬選任渠道,突出政治標準,採取組織選任、公開招聘、機關掛職等多種方式選任社群書記,做到個保個“頂硬”。特別優秀的,通過組織程式納入行政、事業編制,或參照管理。

通過公開招聘方式,引進具有社會工作專業知識的年輕群體,保持隊伍活力。建立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到社群掛職的常態機制,表現優秀的可提任街道領導職務。二是提升專業素質。制定培訓規劃,依託黨校(行政學院)建立社群工作者培訓基地,加強疫情防控、資訊化應用、服務群眾等方面培訓。

逐步推行職業資格認證制和持證上崗制。適時開展各類公共突發事件應急演練。三是強化激勵保障。建立社群工作者薪酬待遇體系,健全增長機制;探索社群工作者免費體檢、帶薪休假和生活困難補助等制度。拓寬社群治理資金籌措渠道,探索發展社群集體經濟,引導社會資本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