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數學與文化心得體會5篇

寫心得體會不僅僅是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趨勢,不管是誰在寫心得體會的時候都是要將自己的思路梳理好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數學與文化心得體會5篇,感謝您的參閱。

數學與文化心得體會5篇

數學與文化心得體會篇1

作為一名一線數學老師,就必須對數學的課程標準完全瞭解。在現在的教學改革背景下,國小數學的新課標有了巨大的變化,對於學生來說,到底是一門怎樣的課程呢?在這一輪國小數學遠端培訓中,通過學習國小數學新課標,再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我有了如下幾點體會:

一、教師要成為終身學習者。

教師要走進新課程,實現課程目標,其自身必須有先進的、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教育理念。為達成這一目標,教師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個“學習者”。教師要在掌握紮實的專業知識基礎上,學習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識,還要學習與提高對人的認識,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運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識,構建多元化的知識結構,使自己不僅會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與風格。

二、注重生活數學,切實提高數學素養。

在應試教育面前,我們的數學教育工作者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抓尖子生,忽視“學困生”的現象,這即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也嚴重影響著整體數學素養提高,在平時的教學中,一定要面向全體學生,重心下移,從最後一名學生抓起,才能做到“水漲船高”,學生智力存在著差異這是客觀的,我們要分層要求,使每位學生都能在他的原有的基礎上提高,獲得成功。新課標提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強調了大眾數學學習的內容的應用價值——能適應未來社會生活的需要。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是應用。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生產實踐,所以數學教學除了系統的數學知識的教學外,還應密切聯絡生活實際,調整相應的數學內容,做到生活需要什麼樣的數學內容,就教學什麼樣的數學知識,讓生活中學生所必須的知識與技能成為數學教學的目標與追求,使學生感悟到數學就在日常生活中。

總之,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用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

數學與文化心得體會篇2

學習數學很難嗎?至今仍然有諸多的志士仁人仍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雖然本人數學並不出眾,但論水平還說的過去,下面是本人的一點小小的經驗,希望能夠助你有所提高。

一、心理畏懼儘量不要去學

我們說,做什麼事情都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據科學家們分析,人在有心態問題時是斷然不能發揮其平時百分之一百的水平,如果是在會考甚至是在大學聯考的考場當中,心態出現了嚴重的問題,那十年的光陰一瞬間就要功虧一簣了,這豈不是讓眾多考生無顏見江東父老了嗎。其實,你絕對沒有必要對數學有任何的心理牴觸。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一些應用題,雖然看上去文字描述比較多,但實際分析實用的資料僅僅有那麼幾個而已,然後通過建立數學模型而列出方程,進而得出答案。等完成後你會覺得數學最難的試題也不過如此的時候,頓時你的自豪感就會由然而生,這時你對數學的牴觸情緒便雲開霧散,灰飛煙滅了。

二、上課聽講很重要,45分鐘要實效

你不要以為我在開玩笑,上課聽講誰還不會啊!其實並不然,我說的聽講則是完完全全、認認真真、仔仔細細……來聽講。對於課堂上老師所講的每一個公式,每一條定理都要深究其源,這樣即便在考試當中忘了公式,也可以很好的解決問題,不至於內心的慌亂和緊張。另外要充分利用好課堂這短短的45分鐘的時間,儘量在課上將所學習的知識吸收,這樣回到家後才能進一步展開接下來的學習,節約時間。

三、看書寫作業的順序

看書和寫作業要注意順序。有的老師說先寫作業再複習,其實經過證明這是完全不對的。因為在下課之後到你回家時又經過了一段時間,這段時間難免你會把老師所講的重點或細節忘記,這種情況下寫作業難免會有一些問題。其實,我們要養成良好的學習方法,儘量回家後先複習一下當天學習的知識,特別是所記的筆記要重點關照,然後在寫作業,這樣效果更佳。

四、注重課本上的例題

也許你會這樣說:那些例題太簡單了,我一看就會了。其實,如果你不注意那些“過於簡單”的例題的話,在考試當中就會吃大虧。大家都知道,近幾年來不論是會考、大學聯考等各種數學考試的解答試題基本上都是經過例題改編而成,如果你平時養成了對例題不重視的習慣,那麼到考試時候,它的特殊氣氛會使你處處都感到緊張,進而對這樣簡單的試題束手無策。所以,我們一定要在平時的學習中養成注重例題的習慣,這樣會在考試當中多一分勝算。

五、面對大學聯考,平時要彌補漏洞

對於平時的測驗和考試不要注重於成績,一定要找到自己的漏洞。考試的功能就是要檢驗自己平時的學習上還有那些漏洞,有些同學過於注重成績,怕在朋友面前丟面子。如果是這樣,我勸你還是多丟面子為好。錯題是你的寶貴經驗,錯一次並不可怕,下一次做對不就可以了。俗話說:久病成醫,說一句白話,你錯的越多,考試再做這樣的試題正確率就會比別人更高,笑到最後的才笑得最好。

六、準備錯題本,積累寶貴經驗。

學習數學,錯題不可避免。對錯題的心態人人各異,處理好反而會促進你的學習熱情,但處理不好會使你學習數學的動力進一步減退。對於錯題,希望大家準備一個本,將錯題都寫到這個本上,特別要寫出此題所考的知識點,自己的想法,正確答案,而自己怎麼不能往正確的方向上想等等。日積月累,這個本便是你寶貴的財富,也是你的“小辮子”。它是你的弱點,但攻克它雖然要費一些時間,但要相信你會在考試當中充分地體現你自己的優勢的。

七、課外輔導書的購買

現今社會,學生不買輔導書是絕對不可能的。但就數學而言,買書卻很有一套科學的方式。數學輔導書主要分為講解書和試題書兩大類,首先在買書時你一定要知道自己需要哪一方面的參考書,買要買的精,要買的有價值。買書多是絕對不值得提倡的,書多了自己不知道該看哪本,這反而會徒增你的煩惱。所以,課外輔導書大家在購買時一定要有針對性,這樣才會真正體現它自身的價值。

以上便是我學習數學的一點點心得體會,希望對你學習有所幫助,大家一起交流,一起學習,畢竟取得好的成績才是我們最終的追求目標。

數學與文化心得體會篇3

8月28日,我參加了靈源講堂“數學專場”的學習,又一次有幸地聽到了林培育老師的精彩講座《依課標抓本質促教學》,他以教師該如何學習課標的方式給我們闡述了在學習課標時的幾個重點。

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數學教學要抓住數學的本質,數學的本質是什麼呢?數學不僅僅是科學知識的體系,更是人類文化的組成部分,這就要求我們的教育觀念要變化,要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數學素養的人,要讓學生學會數學思考的模式,這才是更重要的內容,尤其是數學思想的滲透更好的說明了這點。要教給學生思考的方法,這樣學生學到的數學才是活的數學,才能在以後的學習中靈活運用所學知識。

林老師又從四基的基本理念揭示數學課程中如何貫徹數學的基本本質,課標理念: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林老師強調要讓數學回歸本真與簡單,讓有價值的數學給孩子們帶來信心與樂趣。在講座中,他通過生動的課堂實錄、課例,給我們一一展示了在教學中如何來體現四基,認為數學從現實世界中來,要加強內在邏輯的內化形成新理論,讓學生掌握數學的根,再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去。

聽了林老師的講座,我深刻地體會到學習的重要性。只有不斷的學習,不斷加強修養才能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也只有真正讀懂學生、讀懂教材、讀懂課堂,才能為孩子們奉獻出既“好吃”又“有營養”的數學,讓學生享受“快樂數學”。

數學與文化心得體會篇4

通過學習,不僅使我對新課標的新理念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教學片段及專家的講解給了我極其深刻的印象,使我感受到新課程洋溢著時代的氣息,體現著素質教育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而這次教育課程的改革,既要加強學生的基礎性學習,又要提高學生的發展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讓學生享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因此,本人通過對新課標的學習,就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作了如下幾方面的思考。

一、教材內容呈現的方式更符合兒童的特點

新教材圖文並茂,以圖為主,生動有趣,呈現方式豐富而開放。由原來教師的教本轉變為學生的學本,更似兒童喜愛的課外讀物,深受小朋友的喜歡。如:開篇的篇首語以往純粹是用文字的形式來介紹內容,是寫給成人和教師看的。而新教材是採用了學生喜聞樂見的卡通人物“淘氣”、“笑笑”、“智慧老人”及“機靈狗”的對話,提出第一冊的學習主題“數學就在你的身邊”。使小朋友對教材產生了親切感。再如:本冊教材分為9個單元,單元的標題明示了所學的知識內容,如:“生活中的數”、“加減法”、“分類”、“位置與順序”、“認識鐘錶”等。各單元中每一節的標題都具有情境性與活動性,如:“快樂的家園”、“玩具”、“小貓釣魚”、“飛行表演”、“搭積木”、“分蘋果”、“乘車”等。同時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配以各種活潑、精美的插圖。小朋友們被這些有趣的課題和漂亮的插圖深深吸引著,對數學書簡直是愛不釋手。

新教材突破了以往的教材以例題為中心的呈現方式,在教材中不安排例題,而只是提供一定的情境圖,通過說一說、做一做、數一數、比一比等數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數學和體驗數學,體現了數學學習是學生經歷數學活動過程的課程新理念。

二、計算教學體現演算法多樣化

提倡演算法多樣化是《課程標準》關於計算教學的基本理念之一。《課程標準》認為:“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樣化的,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計算方法的多樣化。”新教材無論是10以內的加減法還是20以內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教材都沒有明顯的演算法傾向,主張各種演算法具有平等的地位,充分體現了演算法多樣化的思想。例如:第七單元中的“有幾瓶牛奶”,教材提供了情境圖:一隻牛奶箱裡裝有5瓶牛奶,另一隻牛奶箱裡裝有9瓶牛奶。在解決兩隻牛奶箱裡共有幾瓶牛奶時,教材沒有用一種統一的模式,而是安排了三種思考方法:

1、一瓶一瓶地加……,9,10,11,12,13,14;

2、把5分成1和4,9+1=10,10+4=14;

3、把9分成4和5,5+5=10,10+4=14。再如“有幾棵樹”、“買鉛筆”等教材都安排了不同的思考方法。

教材安排同一問題不同的演算法,並不是倡導學生去掌握每一種演算法,它是指群體演算法的多樣化。同時它也不代表解決這些問題就只有這幾種演算法,而是通過這些演算法的展示,說明在解決問題時,存在著各種不同的演算法,學生通過互相交流、比較出各種演算法的特點,並選擇適合自己的演算法。

三、教材重新整合知識內容,體現數學學習內容之間、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以及學科之間的聯絡

過去的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缺乏整合。新教材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對學習內容進行重新研究和整合。如新教材整合了加減法的關係,在教材中做到有合有分:5以內的加減法是分開安排的,6到10的加減法是合起來安排的,這樣的“合”有助於學生對同一個情境提出不同的加減問題,感受加減法之間的聯絡。又如:學生生活在三維空間,所以新教材幾何內容從“認識物體”開始,而不是先認識“平面圖形”,這也有利於學生利用生活經驗來建立空間觀念。再如:統計的重心放在經歷統計活動的全過程,讓學生體驗統計的必要性,加強了數學知識與社會生活的聯絡。教材在創設數學活動的主題或情境時,非常注意滲透思想品德的教育,如:“歡迎新同學”、“給在田間勞動的叔叔、阿姨送水”、“送盲人過街”、“修理椅子”等。教材還設計了“數學故事”、“數學遊戲”、“小調查”、“實踐活動”等小欄目,這些小欄目既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可讓學生通過講數學故事、玩數學遊戲等,增強數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絡與綜合。

四、倡導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與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新教材很好地體現了這一課標,教材除了安排一些必要的陳述性的學習內容外,創設了許多以學生所經歷的事例為情境。如:踢足球、乘車、送水、跳繩、分蘋果、踢毽子、搭積木、買鉛筆等,這些情境的創設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從而為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同時教材提供了大量的便於學生開展動手實踐、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的素材。通過數學問題的探索性、題材形式的多樣性、資訊呈現的選擇性與問題解決策略的多樣性,以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

數學與文化心得體會篇5

一、數學文化的內涵

“文化”一詞在《辭海》中的解釋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數學作為一門學科,它應該是精神生活的產物,因此數學屬於文化的範疇。數學作為一種文化,除了具有文化的某些普通特徵外,還有其獨有的特徵,這是其區別於其他文化形態的主要方面。數學文化包括數學的思想精神、方法、觀點、語言以及它們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同時它還包含數學家、數學史、數學美、數學教育、數學發展中的人文成分以及數學與社會的聯絡、數學與各種文化的關係,等等。”從而極大地豐富了人類文化,同時也推動了人類文化的發展,因此數學是人類文化有機的和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數學文化”一詞在1980年由美國學者懷爾德(r?wilder)在《作為文化系統的數學》一書中提出,自20世紀80年代起,我國數學教育專家、學者開始對數學文化開展了大量研究,進入21世紀之後,數學教育就是數學文化的教育的觀點得到認可,一個重要的標誌是數學文化走進中國小課堂,滲入到實際數學教學中。教育部2003年頒佈的《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中,有四個地方用大段文字從數學文化的角度來闡述觀點,並且在標題中使用了“數學文化”一詞。

20世紀初的數學曾經存在著脫離社會文化的孤立主義傾向,並影響著中國。在中國數學教育界,曾有“數學=邏輯”的觀念,學生們把數學看作“一種符號的遊戲”。過去由於強調基礎教育和應試教育,很多教師在教學時不注意數學文化的滲透,只是單調死板的對知識進行講授和大量練習,使很多學生從小就在心裡埋下了數學難、恐懼、厭煩的種子,久而久之,學生的意識裡深深烙下了“數學沒意思的烙印”。如今把數學放在文化的背景下加以教學,數學文化作為教材的組成部分,能幫助學生了解數學在人類文明發展中的作用,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感受數學家治學的嚴謹,努力使學生在學習數學過程中受到文化感染,體會數學的文化品位,體察社會文化和數學文化之間的互動。

二、數學文化的價值

數學的工具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數學不僅僅是工具,它以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獨特的表現形式,與文學、藝術等一樣,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一方面,數學是人類思維訓練的體操,經過長期的數學學習,能讓學生養成縝密嚴格的思維習慣,培養學生深入細緻的洞察和抽象概括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嚴謹的思維分析和判斷能力,從而提高大學生的思維素質。另一方面,數學對人的觀念、品質、道德情操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它能培養人堅強的毅力、百折不饒的精神,使學生在今後的工作中,遇到問題不偏聽偏信,思路清晰、條理分明、嚴格依據客觀事實做出判斷,並能有條不紊地處理頭緒紛繁的各項工作。

愛因斯坦曾說過,什麼是教育?教育就是人走出校園許多年後,將所學的知識都忘記了,但還能夠幹出事業來,這就是教育的本質意義。曾有學生提出過“人為什麼要學數學”這個問題。數學知識對很多人來說,也許一輩子都是用不上,但為什麼數學還會成為全世界中國小的主要科目?並且是所花費的時間最多的科目?最重要的是數學體現的是人類的思維精華,能薰陶人的思維品質,培養人的情感態度,是為了提高全民族的數學文化素質。它會影響一個人的言行、思維方式等各個方面。數學教育不僅要使學生掌握數學知識,也要讓學生獲得極為重要的數學素養。

三、數學文化背景下的數學教學

如何在數學文化背景下提高數學教學質量,使學生能喜歡數學、學好數學,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是我們長期以來關注的問題。經過多年的探索,體會如下:

1.注重數學史與數學知識的結合。以往學生認為數學枯燥、難學,一個重要原因是教材的內容從形式上是抽象和嚴密的,各章節的內容之間除了定義、定理的推導及證明,就是例題和練習,學生並知道這些知識的來龍去脈,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把一些重要的數學史知識介紹給學生,使學生掌握數學發展的基本規律,瞭解數學的基本思想,有助於學生對概念有一個整體認識。例如,在講授極限概念時,可以先介紹戰國時期公孫龍的一個命題:“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及劉徽的割圓術。劉徽的“割圓術”不僅計算出π的近似值,而且還提供了一種極限的思想,也反映出我國數學的悠久歷史;在講微積分之前,先介紹微積分的創立,同時配合圖片介紹牛頓、萊布尼茲是如何在不同的背景、方法和形式上提出並創立微積分的,還可以進一步介紹微積分發現的優先權爭論;在講積分時,介紹積分號“∫”是萊布尼茲發明的,是英文字母sum的開頭字母的縮寫,數學上很多符號都是他發明的,並介紹在數學史上是先有定積分,然後才有不定積分的,等等,這些都會引起學生的興趣。而且數學史上無數數學家的奮鬥歷程,也可以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數學觀,培養學生頑強的毅力、堅強的品格。

2.讓學數學成為娛樂。數學娛樂的理論是王青建教授提出的。數學大師陳省身、陶哲軒等也分別提出“數學好玩”和“去與數學玩”的觀點,這些都反映出數學家享受數學樂趣的心情,反映了他們對數學研究和數學教育的態度。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儘量用娛樂的態度、愉快的心情引入數學概念:張奠宙先生曾談到一個老師,引用南宋詩人葉紹翁的“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的詩句,引入無界變數的概念,使學生學得興趣盎然。我們在教學中也不妨引用李白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講解極限的意境;通過思考阿基里斯悖論的故事,讓學生理解“無限趨近……”的概念;在解題過程中,借用圖形來說明時,可以用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的論述:“數缺形時少直覺,形少數時難入微,形數結合百般好,割裂分家萬事……”讓學生感到數學也可以用文學形式來描述,使數學與文化交融到一起,把數學文化發揮得淋漓盡致。

3.注意知識性、趣味性、思想性和應用性的統一。數學課常常被認為是枯燥難懂、脫離實際的。為了改變這種印象,喚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是有用的,就要注意課程的趣味性和應用性。例如,講數列時,從“兔子問題”和“斐波那契數列”引課,同時進一步說明這個數列還出現在很多自然現象中,“例如:植物葉子在莖上的排列,菠蘿的鱗片,樹枝的生長分叉,蜜蜂進蜂房的路線等”,會使學生感到既有知識性又有趣味性。例如,在講“函式極值和最值”問題時,可以介紹我們常喝的可口可樂瓶的設計;講概率問題時,可通過讓學生自己親身試驗拋硬幣、擲篩子等,得出概率和頻率的關係,還可以讓學生們計算彩票中獎的可能性,掌握概率的計算等;在講單利和複利計算時,讓學生親自到銀行體驗存款;通過這些簡單可行的活動,都可以讓學生在動中學,點燃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真實地反映出了趣味和樂學的重要意義。

4.提高教師素質和修養。教師作為數學文化的傳播者,教師的數學觀念、數學能力、數學理解和數學教育價值認識直接影響著數學教學。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實施素質教育的良好保證。因此,要進行高質量的數學教學,數學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的數學修養,拓寬自己的知識面,要多讀數學名著,多瞭解數學史、科學史、文化史、社會學等方面的知識。研讀數學名著會增強教師從事數學教科研活動的文化底蘊。教師要有足夠深、廣的知識,還要對數學的產生、發展的歷史背景有全域性性的瞭解和把握,對數學內容本質的內在聯絡有一定的認識。同時挖掘數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絡,體現數學的應用價值,拓展數學文化的內涵,借鑑、吸收他人的成功經驗,將其精華融進自己的教學方法之中,形成最能發揮自己個性特點的教學方法。這樣才能創造出完美的課堂教學。

標籤:心得體會 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