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2021學習時代楷模李桓英先進事蹟心得體會範文1500字

“能夠作為黨員為醫學事業奮鬥餘生,這就是我最重要的心願。希望在我葬禮的那一天,身上能蓋上中國共產黨的黨旗!”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學習時代楷模李桓英先進事蹟心得體會範文相關參考資料。
 

2021學習時代楷模李桓英先進事蹟心得體會範文1500字


學習時代楷模李桓英先進事蹟心得體會1
 
  李恆英,世界著名麻風病防治專家,雖然2014年已經辦理了退休手續,但今年98歲的她到現在還是一名“上班族”,每天都會到北京熱帶醫學研究所上班,她說“我不願這兩年白活著,我願竭我所能做點更有意義的事”。期頤歲月,本該是安享晚年、樂度餘生的時候,李恆英卻毅然放棄“小我”的修養生息,為麻風防治事業貢獻餘生的力量,實屬俠之大者,憂國憂民,令無數人敬仰。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從青澀懵懂的青蔥歲月到朝氣蓬勃的青年時光,從血氣方剛的盛年時代到老驥伏櫪的遲暮之年,年輪雖抵擋不住歲月的沖刷,生命芳華卻因時間而沉澱。即便歲月洪流再猛烈,也衝不走你那顆拳拳赤子之心、你那份敬業擔當的執著和永不止步的奮鬥之勁。再看百年光輝歲月,流走的是年輪,不變的是你“赤誠無私”的情懷。從國外輾轉回到國內的“堅決”中,有你的忠肝義膽、家國情懷。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能夠成就一生偉業、作出卓越貢獻的“大家”,都不失擁有一顆赤誠之心。
 
  在當時,29歲的李恆英已經就任世界衛生組織的官員和性病專家,但七年任期結束後,她決然地拒絕了世界衛生組織的聘任,瞞著家人、經過幾經周折,回國從事傳染病防治工作,為的是報效祖國、為國奉獻。記者在採訪李恆英“為什麼回到祖國?”李恆英說:“我不忘本、我應該回,正當其時。”正是那根植於內心深處的愛國之情、為國為民的忠肝義膽,才讓她始終不忘當初努力的初心與立下的誓言,才讓她義無反顧地放棄外國高薪,也要為國家、為人民履職盡責,這無疑是一種魄力、一種擔當、一種奉獻。
 
  在大家都不願從事的事業領域,她擔起了與麻風病人零距離接觸的第一人;當大家在瓶頸於溫飽線周圍、陷入健康危機之時,她挺身而出、深入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麻風寨,為病人送去藥品與醫療技術;就這樣,在一步一步的走訪、調研、研究和論證中,研製出了麻風病短程聯合化療方案,帶領國人走出了麻風病時代。李恆英這種“舍小家為大家”情懷的背後,彰顯的是她對黨的忠誠、對祖國的赤誠與熱愛,對人民的惦記與關懷,令無數人感動至極。從群眾到共產黨員的那份“虔誠”中,有你的赤膽忠心、執著堅定。
 
  “我回國不後悔,一輩子做麻風不後悔,但不入黨會後悔”。黨旗飄飄,我們始終敬畏那片紅色理想;拳拳誓言,我們始終向黨致敬靠攏。從南湖紅船啟航,經歷革命鬥爭、爭取民族獨立,進行革命建設、托起築夢底盤,走過改革開放、創造人民幸福生活,這一切都是來源於偉大共產黨的正確領導、理論路線和方針政策。李恆英深深知道並時常懷揣一顆感恩的心,堅定向黨靠攏、跟黨走,始終發揮著一名共產黨員的先鋒精神,虔誠地期望加入中國共產黨。從群眾到共產黨員的“路上”,她執著堅守著那份虔誠,她始終用一言一行踐行黨的初心和使命,在擔當作為中不斷詮釋著對黨的忠肝赤誠與堅守摯愛,終於在95歲成為光榮的一名共產黨員。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它不止給予我們榮譽自豪,更是賦予我們責任與使命。
 
  我們作為新時代黨的建設者、推動者,要錘鍊堅強黨性,培植黨性修養,永保共產黨人的先鋒本色,用忠誠、擔當、無畏向黨感恩獻禮。從退休到重回崗位的那份“堅持”中,有你的篤定擔當、恪盡職守。李恆英在93歲才辦理退休手續,98歲毅然回到工作崗位,要努力工作到100歲。這質樸而又堅定的言語間,我們深深感受你對工作的摯愛和對理想的那股執著。試想,98歲的你會在幹什麼?也許大多數人都是安享餘生歲月,並不會像李恆英這般地偉大,即使接近期頤之年,心中想的不是自己的健康、
 
  不是自己安樂的晚年,而是家國責任和使命擔當。先天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李恆英要將歲月年華都拋灑在“工作”中,要將一生都奉獻給“人民”,這是多麼偉大的擔當與情懷。處在基層一線的年輕幹部,要學習李恆英這種敬業奉獻的精神,要善於在艱苦環境、基層一線中磨練、拼搏、奉獻,牢牢揣緊內心的承諾與誓言,扛起肩上的責任與使命,只為幹好本職工作而詮釋自己的赤誠。心中有初心,人生有使命。這個初心是需要用一生的長度去丈量,這份擔當使命需要一生的執著去堅守。只要生命還未真正殆盡,守初心擔使命的征程就依然待續……
 
學習時代楷模李桓英先進事蹟心得體會2
 
  近些年,醫患矛盾頻發,事件不斷升級。其中不乏個別醫生喪失醫德,難當白衣天使之名。
 
  而今天我們要講的這位百歲老人,卻是將自己的人生都獻給了醫學。她一生救人無數,治癒了上萬名麻風病人,被稱為麻風戰士。
 
  醫者有仁心,慈悲濟世人。
 
  懸壺輕己利,德品勝黃金。
 
  8月20日,百歲老人李桓英被授予“時代楷模”稱號。她從醫近80年,95歲入黨,是世界著名的麻風病防治專家。
 
  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這位懸壺濟世,醫者仁心,渾身充滿正能量的白衣天使的故事。
 
  李桓英1921年出生於北京。祖父是第一代留日的大學生,父親是第一代留英的大學生,在家庭環境的耳濡目染之下,李桓英學識淵博,涉獵廣泛。
 
  在祖父的建議下,她選擇了學醫,從而開啟了作為一位白衣天使的人生旅程。
 
  1945年,她從同濟大學醫學院畢業,由於成績優秀,被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錄取,攻讀細菌學和公共衛生學碩士。
 
  29歲時,李桓英因在校表現出色,被教授推薦進入日內瓦剛成立的世界衛生組織工作,由此成為該組織的首批官員及性病專家。
 
  她去了亞洲、美洲等許多國家,幫助了許許多多貧窮而又受到疾病困擾的人們。
 
  1958年,36歲的她決定回國。
 
  “我是一箇中國人,應該回到祖國的懷抱,報效國家。”
 
  就這樣,她拒絕了世界衛生組織的高薪以及在美國的優渥生活,回到了國內。
 
  一回國,她就投入到了祖國的傳染病防治工作中去了。
 
  1978年,她進入北京友誼醫院熱帶醫學研究所,從此就將自己的餘生都交給了防治麻風病這個任務。
 
  麻風病是一種慢性傳染病,曾經困擾人類3000多年。生病的人大多臉部被毀、手腳畸形,形如枯槁,讓人談麻風而色變。
 
  所以,在古代,一旦有人犯病就會被隔離起來,然後等死。即便在近現代,得了麻風病的人也依然會被大家所排斥。
 
  直到李桓英的出現,這個難關才終於被攻克,將那些患病的人從“鬼”又變回了人。
 
  1979年的時候,雲南勐臘縣有一個麻風寨。這裡的人們都是來自各地的麻風患者,他們不容於之前生活的地方,陸陸續續來到了這裡。
 
  大家同命相連,惺惺相惜,在這裡,他們才能感受到一絲為人的感覺。但即便如此,等待他們的也只有死亡。
 
  他們的眼裡永遠有著對生活的茫然和對未來的絕望。
 
  一天,他們聽說寨裡要來一個醫生,幫他們治病。對此,他們的臉上沒有任何興奮的表情,這已經不是第一個來到這裡的醫生了。
 
  這天,只見一個長得胖胖的,年近花甲的老人一步一步走進了寨子裡。她身上穿著便衣,眼神溫暖而堅定。
 
  “竟然沒穿隔離衣?!”
 
  這是村長見到她以後,心裡蹦出來的第一個想法。
 
  還沒等他反應過來,對方就一把握住他的手,詢問起了他的身體狀況。
 
  他愣住了,從來沒有哪個寨子以外的人敢這麼赤手空拳地接近他,接觸他,哪怕是醫生。
 
  這讓他心裡有了一絲異樣,似乎黑暗的天空上終於透過來一束光,這束光穿破了厚厚的雲層,照到了他的身上。
 
  是那麼地溫暖又給人以希望。
 
  這個胖胖的,年近花甲的老人就是李桓英。她隻身一人來到了讓人望而卻步的、著名的麻風寨。
 
  她不僅沒有穿隔離服,她還徒手和寨裡每一個患者握手、擁抱,在他們的面板上摸來摸去,甚至,她還和他們一個桌子吃飯,彷佛他們患上得根本不是傳染病一樣。
 
  她對待病人的態度以及表現給大家傳遞了一個訊號:這個病沒有那麼可怕。
 
  人們從絕望中掙脫了出來,從心底提起了求生的慾望,一個個變得精神煥發了起來。
 
  1990年4月13日是雲南當地的潑水節。麻風寨的人們在這一天尤為開心,他們盡情地將純淨的水潑灑到各自的身上,那些水流經他們身體的每一寸肌膚,洗禮著他們的身體和靈魂。
 
  這一天,麻風村摘掉了麻風的帽子,有了一個美麗的新名字——曼喃醒村。“曼喃醒”,傣語意為新生。
 
  李桓英用了11年,嘗試了各種治療方法,終於用“短期聯合療法”治癒了這些麻風病人,複發率只有0.03%,遠低於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1%的標準。
 
  麻風寨的成功給所有身患麻風的人帶去了福音。李桓英跑遍了雲、貴、川等地每一個麻風村。她不怕苦,不怕累,治癒每一個麻風病人是她畢生的追求。
 
  逐漸老去不會讓她停下腳步,就連數次遭遇車禍、翻窗,兩側鎖骨和肋骨都摔斷依然不能讓她有絲毫鬆懈。直到94歲,她仍然奔赴在雲南一線。
 
  1994年,世界衛生組織公佈了一則訊息:中國麻風病專家李桓英,運用一種名為“短期聯合化療”的方法,治癒了近萬名麻風病病人。此訊息一出,震驚中外。
 
  這才是真正的白衣天使,她降臨到人間,免去人類因疾病所受到的痛苦,受到萬民擁戴。她為人類防治麻風病所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堪稱時代楷模。
 
  “人不在乎多大,在於心情不老,我要幹到100歲。” 如今,這位百歲老人仍在貢獻著自己的力量,為了國家發展而鞠躬盡瘁。
 
  斯人如此,我們是不是應該更加積極、勇敢地面對人生,充分發揮自我價值,為美好的明天而奮鬥呢?!
 
  學習時代楷模李桓英先進事蹟心得體會3
 
  初次知道李桓英的名字,是在去年央視《面對面》的採訪節目上(原諒我的孤陋寡聞,這位老人太低調),此時的李桓英已是98歲高齡,但面對採訪卻精神健碩,吐詞清晰,思維活躍,這完全顛覆了我對一位百歲老人的印象。
 
  或許有人知道李桓英,知道她是中國抗擊麻風病第一人的身份標籤,但卻很少人知道她孑然一生,一直過著獨居卻又充實的生活,每天清晨,一個蘋果,一杯咖啡,便是這位老人新一天的開始。
 
  01
 
  1921年出身於北京官宦之家的李桓英,1945年畢業於同濟大學醫學院,1946年前往美國學習細菌學和衛生學碩士學位,由於成績過於優秀,在1950年由導師推薦成為了世界衛生組織的一名官員和性病專家。
 
  七年任期結束後,她拒絕了繼續聘任的機會,瞞著父母和四個弟妹輾轉從英國倫敦,最終在1958年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此時的李桓英37歲,用她的話說,這個年紀回來是正當年,如果太晚回來年紀大了,就沒多大用處了。
 
  1978年李桓英被派往北京友誼醫院熱帶醫學研究所,從事麻風病的研究和防治,這時李桓英已是57歲的退休人員,但這一次卻成就了李桓英偉大的一生,重啟了她的第二次生命,也從此讓她和麻風病開啟了一段不解之緣。
 
  在新中國成立時,中國仍然有52萬的麻風病人,由於當時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得了此病的人也就只能等死或自己被迫去往偏遠山區,故當時會有一些麻風寨的地方,裡面的人全都是麻風病人,人人避而不及。
 
  然而,李桓英卻偏偏跑到廣西和雲南的麻風村去考察,和這些人進行“親密的接觸”。記者問她:老百姓都害怕的病,你為什麼不怕?李桓英答:“我不是老百性,我是受過高等教育的醫療工作者,我從來沒有恐懼。”(說此話時,老人很幽默的說了一句“ 我很願意跟人家抬槓”)
 
  麻風病人的主要特點是:會傳染,病人雙腳面板潰爛萎縮,面部塌陷,五官扭曲,人們會把它們視為魔鬼一樣的躲避。
 
  然而,李桓英的到來,就像是一位活菩薩,為這些人帶來了希望,得以重生。
 
  李桓英和他們親切的握手,擁抱,到他們家吃飯,聊天,這一切看上去都猶如平常人家裡發生的事一樣自然和諧。
 
  別人用木棍給他們送藥,李桓英就親自給他們喂藥吃,別人害怕,她不怕。
 
  因為李桓英懂得用科學的眼光去看待這一切,懂得用醫學的手段保護自己,懂得如何治療他們,並給以生的希望。
 
  李桓英去往很多麻風病有效治療的國家學習取經,爭取世界衛生組織的免費藥物支援和事業專案,終於在1985年獲得了世衛組織百萬美金的支援。
 
  1990年雲南當年的麻風村在李桓英多年的努力下摘掉了這個讓人一聽就害怕的稱呼,這裡已然變成了一個新生的村寨。
 
  02
 
  2016年12月27日,這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在北京的友誼醫院裡,已是95歲的李桓英帶著十幾位年輕人莊嚴的宣誓,成為了其中的一名預備黨員,李桓英的心願終於在這天得以實現。
 
  李桓英的父母早已移民美國,當時她偷偷回國以後,他們在香港團聚了一次,想把她帶回美國,但是李桓英拒絕了,他們回到美國,而李桓英回到祖國,一個向東,一個向西。
 
  然而,這一次,也是她與父母最後的相見 ,拍下了最後的一張合影。
 
  人生有遺憾嗎?有。
 
  她是不孝嗎?不是,她是大孝。
 
  她孝於人民,孝於國家,孝於天下最偉大的醫療事業。
 
  李桓英一生都沒有結婚,她把最時間與精力都獻給了這個社會,這個她熱愛的祖國,這個充滿希望的生命科學。
 
  如今,我國的麻風病人不到3000人,遠低於世衛組織1%的要求,這是李桓英多年付出的心血,與麻風病戰鬥了一生,她,贏了。
 
  03
 
  李桓英說:我要幹到100歲,100歲是我的極限,在100歲之前我還要好好工作,如果把這些時間用在看電視看小說上,那麼也就浪費掉了。
 
  她不願意這樣活。
 
  她說過,人的生活是自己找的,一定要對得起自己的生命。
 
  到底是工作為了生活,還是生活為了工作?
 
  李桓英有自己的見解,她覺得是工作為了生活,先有工作,才有生活。工作才得以支撐著你有意義有追求的生活。
 
  她依然堅持自己每天做飯,外出坐公交,買菜,早上還是一個蘋果,一杯咖啡,這是她多年的習慣,吃得簡單,但健康。
 
  李桓英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醫德楷模,中國麻風病防治終身成就獎等抖殊榮。
 
  她一直心心念唸的想著回雲南當年戰鬥過的地方看看,知道當年的麻風村人們已經安居樂業,過得很好了,她放心了。
 
  100歲,李桓英老人的一百歲也在悄悄來臨,有的人一生都在虛度光陰,而像李桓英一樣默默奉獻低調做事的人,在這一百年裡創造了無數的奇蹟,把這一百年活成了一個世紀,太有意義,有偉大的一百年。
 
  每個人的生命應該怎麼活,每一天應該怎麼過,追求怎樣的生命價值,活成什麼樣的人,全憑一個人的認知與心態。
 
  李桓英用她的實際行動與付出,在為我們真實的講述著人生活著的意義,一位有光的人,在哪裡都會散發出燦爛的光芒,照亮別人,也照亮著自己每一天的新生。
 
  人生的方向是自己走出來的,沒有人會為你真正的指引,別人給你指的一條道,自己走出來的才叫路。
 
  我們如何去豎立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是追求無謂的物資享樂,還是極高的精神世界,如何得到精神上的滿足,這才是我們真正要思考的一個問題,它將引導著我們的認知與行為,去成為一位怎樣的人。